收藏 分享(赏)

2011最新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学案:1.2 中国古代经济文明.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73887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最新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学案:1.2 中国古代经济文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1最新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学案:1.2 中国古代经济文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1最新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学案:1.2 中国古代经济文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1最新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学案:1.2 中国古代经济文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1最新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学案:1.2 中国古代经济文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2011最新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学案:1.2 中国古代经济文明.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2011最新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学案:1.2 中国古代经济文明.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2011最新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学案:1.2 中国古代经济文明.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2011最新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学案:1.2 中国古代经济文明.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2011最新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学案:1.2 中国古代经济文明.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2011最新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学案:1.2 中国古代经济文明.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2011最新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学案:1.2 中国古代经济文明.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2011最新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学案:1.2 中国古代经济文明.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2011最新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学案:1.2 中国古代经济文明.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2011最新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学案:1.2 中国古代经济文明.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2011最新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学案:1.2 中国古代经济文明.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2011最新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学案:1.2 中国古代经济文明.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2011最新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学案:1.2 中国古代经济文明.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2011最新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学案:1.2 中国古代经济文明.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2011最新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学案:1.2 中国古代经济文明.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明第2讲 中国古代经济文明【核心要点突破】1.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这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史论对位:自然经济局限

2、性:(1)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2)到近代以后,小农经济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典题训练】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解析】选B。诗句“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体现了农民生活的艰难,故A项正确。C项可以从“卖新丝”、“粜新谷”的词句中获取,而“丝”与“谷”又恰好反映小农经济耕织结合的特点,因此D项也是正确的。B项土地兼并现象不能从诗句中得到验证。答案选B项。2.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基

3、本特点、经营形式及古代商业的主要特点手工业:(1)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技术高超、工艺精湛,质地优良,长期居于世界前列。(2)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春秋战国以前,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春秋战国以后,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长期并存的局面。(3)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明代前期以前一直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4)私营手工业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唐代以前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唐宋以来私营手工业显著发展,到明朝中叶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在某些部门开始出现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

4、雇佣劳动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商业:一是中国古代不同的时期商业发展呈现不同的特色。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商业发展出现了第一次高峰。宋元时期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纸币最早出现,古代商业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明清时期,一大批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徽商晋商等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等,使得明清商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二是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随商贸的发展呈不同的特色。秦汉至唐,在京都、郡、国所在的大县城内,多有官府在指定的地区设立并由官府管理的“市”(进行商品交易的固定场所),与居民所住的“里”“坊”严格分开。宋代以后坊市制度界限被打破。三是中国古代商业与商人的命运总是与

5、政府的商业政策有关,自战国以来实行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中国古代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确实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史论对位: 闭关锁国(海禁政策)政策的影响:(1)闭关锁国政策,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2)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典题训练】1. “制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这一现象,最能说明明清时期的江南手工业A产品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B地区、行业间的社会分工发展C织造技术领先全国其他地区

6、 D产品商品化程度比较高【解析】选B 从材料看,主要说明了明清时期出现了经济区域化。最有可能迷惑的是D项,但是材料没有出现比较。2.(2010福建高考)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解析】选B。通过阅读材料,可以发现明代福建各地的丰富物产,频繁输往各地,甚至行销海外。题干材料凸显明代福建的物产及其去向,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活跃状态,与B项表述吻合,其他选项所表述的交通状况、

7、商贸地位和生产方式变更等均与题意不符。【高考真题探究】1.(2010天津高考)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图1 图2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命题立意】本题以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相关知识点作为命题的切入点,考查学生获取、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图证史,体现2010年各课改地区的命题主流。难度不大。【规范解答】选B 。从 西汉出现的耕作方法“二牛抬杠”到唐代的曲辕犁,很明显是犁耕技术的进步,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所沿用,故选

8、B 。A项并未体现出变化;C项精耕细作的开始应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D项与题干无关。2.(2010安徽高考)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被评为全国“200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图2所列物品不可能由该墓葬出土的是A B C D【命题立意】本题以安徽重大考古发现为切入点,体现了安徽地方特色,主要考查地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有基础知识识记和运用能力,本题以知识立意为主,难度不大,形式规范。【规范解答】选C。解答本题要抓住时间是在西汉时期,地址是皖南。 水稻早在我国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河姆渡遗址就有了;铜壶很早就有,我国在父系氏族公社就出现了铜;青花瓷是在元朝出现的,不可能在西汉出现;漆器在原始末期就存

9、在了。 3.(2010新课标全国卷)表2 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时间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宝钞23、银1、布1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宝钞4、银27、布42、稻谷4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银52、稻谷1表2反映了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命题立意】此题以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切入,考查对表格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此题主要以能力立意为主,难度较高,是2010年各地考题的命题的主要形式。【规范解答】材料信息表明洪武至弘治年间使用通

10、货类别变化:宝钞迅速减少最终消亡,银和实物使用大量增加两个方面信息。宝钞迅速减少最终消亡表明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是支付减少的关键;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与实际不符;布和稻谷不能说明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白银是逐步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的。4.(2010浙江高考)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命题立

11、意】本题以时事新闻为背景,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规范解答】选C。从材料可以看出明中后期对外政策有所松动,允许对外官方贸易,这并不能全面反映出整个明代的民间贸易,因此A项的推断不正确。重农抑商政策是历代中国封建王朝的传统政策,故B项不正确。材料中的“不得往日本”、“禁以违禁之物夹带出海”说明明政府并没有完全放弃“海禁”政策,只是有限度的允许海外贸易,故C项对D项错。5.(2010江苏高考)(10分)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材料一 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

12、不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明谢肇制五杂俎材料二 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材料三 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荼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宋庄季裕鸡肋编材料四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请回答:(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3分)(2)据材料二、三、四和

13、所学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4分)(3)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3分)来源:学ks5u【命题立意】本题以与“茶”有关的四组材料为试题情景,体现能力立意,主要考查运用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说明历史现象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规范解答】第(1)问考查考查分析历史现象原因的能力。答案来源有两个: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根据材料 “(中原)藉之可以得马”“利之最大者也”,可知,茶叶贸易给宋政府带来了军事(马)、财政(利)等方面的利益,这也是宋政府实行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第(2)问主要考查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

14、二反映茶叶贸易中交子使用最为普遍,材料三中“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市中荼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茶叶贸易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市镇的兴起,材料三中“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反映,与茶叶贸易有关的城市生活非常繁荣。第(3)问主要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参考答案】(1)增加财政收入;促进贸易发展;增强军事力量。(2)促进纸币流通;经济城镇兴起;城市商业繁荣(市井生活繁荣);地域商人出现。(3)城市商业布局:打破市坊界限;思想:出现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文学:出现一种更易

15、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宋词)。来源:学ks5u【专题模拟演练】一、选择题:1.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由此可知,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是A.商品经济 B.自然经济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2. 在中国古代的信仰中,“社”是土神,“稷”是谷神,但“社稷”却被用做国家的代称。这主要是因为A.鬼神迷信思想盛行B.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人们要依靠土地和谷物生存D.国家的税收主要是土地上出产的谷物3. (2011珠海模拟)图8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从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有商业交易突破了市、坊的限制城市

16、商业活动主要使用纸币“交子”当时商业经济发展比较繁荣可能有瓦肆,城市的娱乐功能增加A BC D来源:高考资源网KS5U.COM4. 吕氏春秋载:“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汉书食货志载:“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有关这两段话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这两段话是矛盾的说明男耕女织相辅相成家庭手工业在小农家庭中占有重要地位封建剥削造成一些人不劳而获A. B. C. D.5. 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A、春秋时期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6. 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

17、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苏轼的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A.宋代时期,地主依靠土地剥削来积累财富B.宋代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C.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D.从宋代开始农村出现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7. 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 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8. 有唐诗云:“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这则材料反映了唐初经济发展状况 唐代某些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很高唐政府征收茶税 唐代的商业活动突破

18、了“日中为市”的传统 A B C D9. 乾隆二十四年两广总督上奏说:“据称夷商在省住冬,应请永行禁止也。夷人到粤,宜令寓居行商管束稽查也。外夷雇人传递消息之积弊,宜请永除也。”据此可以看出禁止夷商过冬的真实目的是A.禁绝一切官民对外贸易B.严格限制国人对外交往C.一概排斥西方行为事物D.封闭陆海边界固守疆域10. “洪武四年十二月,诏吴王左相靖海侯吴桢,籍方国珍所部温、台、庆三府军士隶各卫为军,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下述对材料中政策理解不正确的是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B促进了官方朝贡贸易的发展C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D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11. 明朝迁都北京之后,

19、运河漕运发达,天津“粮艘商舶,鱼贯而进,迨无虚日”。清朝一度解除海禁,有天津文人描绘说:“百宝都从海舶来,怪怪奇奇洋货街。”能够涵盖材料信息并反映天津历史发展的表述是A.明清时期天津经济持续繁荣B.运河漕运使天津商贸不断发展C.海上运输兴起促成了天津商贸持续繁荣D.水运通道便捷保证了天津商贸不断发展12. (2011高考预测卷)造成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如下图变化的原因不包括A清朝“摊丁入亩”政策的实施 B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C“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D各地商帮的出现来源:学ks5u13. (2011汕头一模)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

20、之,荫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 B重农轻商 C以农为本 D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14. 乾隆元和县志“(安徽)歙人阮弼在芜湖创立染局,招来染人,分工操作,费用省而获利多,其产品行销于全国各地。”材料说明( )地域性商人群体较为活跃新的生产关系迅速发展长途贸易比较发达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A. B. C. D.15. 乾隆年间的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竞何如”该情景应出现在 A天津地区 B上海地区 C苏杭地区 D珠

21、三角地区二、非选择题:16.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太祖)敕中书省曰:“朕初以边戍馈饷劳民,命商人纳粟,以浙淮盐偿之,盖欲足军食而省民力也。令既数年所输甚薄,军饷不供,岂盐价太重,商人无所利而然欤?尔中书其议减盐价,俾输粟于西河、梅川,庶粮饷可给而内地之民省挽运之劳。”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4分)(2)

2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认识明初的重农抑商政策。(6分)17. 阅读下列有关明清商业发展的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有钱神也怕,无钱鬼亦欺。选自明朝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孙春阳在万历年间(15731619年)弃儒经商,他的商业信誉极好,明朝灭亡后, “有持万历间所发之钱券, 往易货物, 肆中人立付之, 不迟疑”。 选自明清史散论材料二 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商业文化的背后, 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虚假性。如往酒中掺水, 甚至妄称所卖的酒是陶渊明埋下的千年古酒, 在鸡的肚中塞沙, 往猪肉和鸡肉中注水, 伪造古董和家谱等。 选自明清史散论材料三 地方商帮在经营活动中, 总结出许多谚语, 例如,“宁叫赔折

23、腰,不让客吃亏”, “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 选自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1)请你为上述材料确定一个较为恰当的历史主题。(4分)(2)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哪两种不同的商业经营现象并从经济文化方面简要分析其原因。(8分) (3)明清时商帮出现的背景是什么?当时实力最强的商帮有哪些?(4分)(4)依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商业经营活动及其理念的认识。(6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解析】B 。经济是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显然B、D两项是属于上层建筑,不符合题意;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应是自然经济,因而,A项是错误的。来源:高考资源网KS5U.COM2【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社稷作为

24、国家的代称,突出了农业是国家的根本,B项最符合题意。3【解析】D。交子主要在四川地区流通。所以排除。4【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吕氏春秋记载反映了男耕女织的互补、相辅相成,汉书记载说明了耕与织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因而正确,与材料内容不符。5【解析】C 。材料反映了炼钢技术的成熟,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6【解析】C。主要读懂材料内容。通过材料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庄园主招揽佃户不是施行仁义,遇到水旱灾害需要放贷,但是日后出现田荒则要加倍偿还。D项中没有放映“开始”一词。7【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从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图表中的“工场主”说明了手工工场的出现,进一步说明了

25、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由此判断D项正确。8【解析】B。根据诗“水门向晚茶商闹”,一个“闹”字写尽了茶市的喧嚣与繁华。茶市的交易是通宵达旦,专供茶商们谈生意和饮酒作乐的酒楼亦是昼夜营业,所以符合的材料是和,应该选择B。9【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正确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对夷人在粤的活动限制说明了是为了防范国人与之进行交往。清代设立广州为口岸与西方有限交往,因而A、C、D三项表述错误。10【解析】D题中所述政策为海禁政策。A、B、C三项分别涉及了海禁政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海禁政策并未改变中国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自鸦片战争之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项为正确答案。11【

26、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主要叙述了明清运河漕运以及海运的发展与天津历史发展的关系,A项偏离主题信息,B、C两项表述不全面。12【解析】C 首先要从图中看出两种税收变化的特点:农业税稳定,工商杂税超过农业税。在“摊丁入亩”政策下,实行“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农业税相对稳定。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各地商帮的出现,都会促进工商税的增加。“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阻碍了清朝商品经济、对外贸易的发展,不利于工商杂税的增长。13【解析】 D 解答本题关键是对材料中古文的理解。从“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强调农业、手工业、商业的重要作用。故

27、选D。14【解析】选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但并未得到迅速发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故错误。15【解析】D 注意乾隆年间和洋船这两个信息,当时清王朝推行对闭关锁国政策,只留广州一口对外开放,所以上述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广州所在的珠三角地区。二、非选择题:16【解析】第(1)问读懂材料是解题的关键;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提炼有效信息即可。第(2)问首先要明确重农抑商是我国古代的基本经济政策,然后结合材料分析评价明初实行的这一政策。参考答案:(1)扶持商人;保护商人;利用商人。(4分)(2)重农抑商是基本政策,重视农业,防止弃本逐末;一定程度上保护商人,为特殊需要利用商人,保证农业发展和

28、社会稳定;妨碍商业的正常发展。(6分)17【解析】本题以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状况为主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获取信息归纳概括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题应从三则材料中提取共同的内容是商业经营中的信誉问题。第(2)题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金钱至上和诚信经营的两种观念,材料二和材料三也是从这两个方面分别论述。原因应结合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中对利润的追求及传统文化美德是否弘扬的角度来分析。第(3)题可以联系实际来进行阐述。第(4)题是主观性题,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明清商业诚信问题。(2)经营现象:诚实守信,注重声誉;掺假造假,骗取钱财。原因: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人们追求财富,一部分人遵守传统道德合

29、法经营,但有的人为牟取暴利,坑蒙拐骗。(3)背景: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徽商和晋商。(4)商业活动要遵守诚信,奉行商业道德,取信于民;要重视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要树立顾客至上的思想,持续发展;要提高文化素质,营造良好的商业气氛。【备课资源】高考题库图8(1) 图8(2)1.(2010浙江高考)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 【解析】选D。对比两幅图可以看出图的主要不同点是耕牛的数量,图8(1)只用一头耕牛牵引,说明耕犁已经过改造,更加轻便灵活。由此判断耕作技术上有了进步。图8(1)比

30、图8(2) 所示的耕作技术出现得晚。A项战国时期,牛力犁耕刚刚出现,到C项西汉时才出现“二牛抬杠”的“耦犁”,即图8(2)所示的耕作技术。由此推断图8(1)中的耕作技术可能出现在东汉,即选D项。2.(2010上海高考)西欧中世纪庄园和东汉后期庄园的共同特点是A主人和农民之间有雇佣关系 B具有商品货币关系 C有自营地和份地的区别 D自给自足的经济体【解析】选D。西欧中世纪和东汉后期同属封建时代,自给自足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的基本特点,西欧中世纪庄园同样具有这一特点。3.(2010海南高考)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A小农经济的发展 B租佃关系

31、的盛行C土地的高度集中 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解析】选C。在封建社会,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土地的日益高度集中,导致宋代以后,政府无法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故此题的正确选项为C项。4.(2010江苏高考)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A灌溉 B制瓷C耕种 D冶铁【解析】选D。题干的关键信息有几个:“水排”的发明者是东汉的南阳太守杜诗,是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水排”的主要功能是铸造农具。东汉时,铁犁牛耕已经成为最主要的耕作方式,所以此处的农具应为铁制农具,由此判断D正确。A、B、C 都不不符合

32、材料提供的信息。5.(2010海南高考)辛弃疾说:“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A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 B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C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 D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解析】选C。北方“养生之具不求于人”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贫富差距不大,无法得出北方比南方农业发达,排除A项;南方“多末作以病农”,“ 兼并之患兴”是贫富差距的原因,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看到北方比南方更稳定,排除D项;“未”指工商业,南方“多末”即工商业发达,因此答案为C项。6.(2009山东高考)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

33、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农业经济衰退 农业结构发生变化商品经济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兴起A. B. C. D.【解析】选B。本题以山东为例考查学生利用材料获取信息分析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特点的能力,体现了高考注重地方史考查的特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题干中的材料,这是解答本题的第一步。从材料中可以得到以下信息:农民重视烟草、木棉的种植并买卖,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烟草、木棉获利比种粮食多,说明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原因。来源:K7.(2009海南高考)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是因为(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 B.私营作坊工人增

34、加C.资本主义的萌芽 D.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辨别能力。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的扩大,经营灵活的私营手工业发展壮大,逐渐取代官营手工业。8.(2009广东高考)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解析】选C。本题考查南宋商业发展的原因背景。宋朝是中国古代唯一一个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收的朝代。其中最主要原因是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宋代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古代封建政府一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出现在明朝;因此可

35、以排除A、B、D三项。9.(2009宁夏辽宁高考)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解析】选D。从题干所给材料“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易误选B项,但完整的分析材料,D项更符合题意。10.(2008山东高考)右图为北宋末年东京(今开封)城区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两处错误,它们是( )A. B.C. D.【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从图片材料中获取信息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宋代放宽对商业的限制,正确。宋代也出现了当时叫“瓦子”的娱乐场所,正确。彩瓷是元代才

36、出现的瓷器,错误。徽商会馆应是明清时期的历史事物,错误。11. (2008江苏高考)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民族融合的加强 丝绸之路的畅通文化政策的开放 古代商帮的推动A. B. C. D.【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唐代政策开放,中外和民族间交流频繁,均正确,是明代才出现的经济现象。精品题库一、选择题:1.潮汕方言中流传不少农业谚语,比如“立秋有雨,庄稼点头”“生地葱,熟地蒜,肥田芋,压平埠(意为提高产量)”、“早田深水养,晚田一巴掌”、“换田不如换种”等,这些谚语整体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 )A.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精

37、耕细作的特点C.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注重因地制宜【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农业谚语说明了农业生产要注意节气,要掌握先进的技术,这些都是精耕细作的体现。2.与“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观点不一致的是( )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C.“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D.“舍本逐末,贤者所非”【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析能力。题干引言主题在于“重农抑商”,A、B、D三项均反映了重农抑商的观点。而C项反对重农抑商。3.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提到其曾祖父无泽曰:“无泽为汉市长。”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司马

38、迁曾祖父从事的是( )A.商业管理 B.军事管理C.行政管理 D.文化典籍管理【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注意汉代的“市长”不同于今天的“市长”,它是专门管理商业经营的官员。4.唐代的长安和北宋的东京,其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类似之处是( )A.都有坊和市,且坊和市的界限分明B.都有西域等少数民族商人C.都是当时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城市D.都出现了夜市和娱乐场所瓦肆等【解析】选C。本题考查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D项是北宋东京商业发展的特点,A、B两项是唐代长安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只有C项是两者的相同点。故选C项。5.成语“朝秦暮楚”有多种解释,如比喻立场不坚定。假如用在商业上,该成

39、语可以从侧面反映中国古代商人为获利而往来奔波商业交通比较发达长途贩运的商业现象秦楚两地商业最发达A. B. C. D.【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字面意思,从商业发展角度可知,反映的是商业交流的频繁,商人往来奔波。故正确。秦在西面,楚在中原地带,因此正确。表述错误。6.“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这主要说明了唐朝( )A.严格管理城市商业B.长安商品经济繁荣C.对长安、洛阳的商业活动进行特殊管理D.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主要说明了唐代设置专门机构管理商业

40、的史实。B项不是材料的直接体现;C、D两项不能从材料获得。7.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早市)。”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始于( )A.两汉时期 B.隋唐时期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来源:K【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出现夜市、早市的现象说明商业经营的时间限制被打破,这应是在隋唐之后出现的历史现象,由此判断C项正确。8.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制度的衰落C.

41、西方文明的影响 D.抑商政策的松动【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明清时期中国人思想观念发生由重农到重商的变化,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B项是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C项错误,明清时的闭关政策阻碍了与西方文明的交流,D项表述错误,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改变。9.明朝万历年间,孙春阳在苏州开一小铺,后规模日大。“其店选制之精,合郡无有”。明亡以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钱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材料说明孙春阳的店铺兴旺发达的原因是( )注重商品质量 制作精细信誉极好 采用手工工场的经营模式A. B. C. D.【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信息理解的能力。从材料中“选制之精

42、”、“往易货物不迟疑”等信息可知符合题意,从材料中不能体现使用手工工场的经营模式。10.清人陶煦在租核推原中写道:“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在当时来看,上述观念最重要的影响是( )A.促进当时农业经济的发展B.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C.不利于工商业资本的积累D.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提供了当时社会的有钱人家纷纷买田置地的史实,从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来看是不利于资本主义再发展的,这种现象使资本主义的发展缺乏充分的资本积累。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我国是

43、最早发明植桑养蚕织丝绸的国家。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麻,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那时候,桑麻种植开始向南发展到湖北、湖南和四川,向北发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汉朝的纺织品,以临淄和襄邑(今河南)所产最为有名。那里的纺织品,种类多,产量大,有名贵的锦、绢、纱等。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两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 简明宋史材料二 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材料三 渭水上游的陇山山脉,秦汉时期一片葱茏。秦岭及其北麓在汉代被称为陆海。然而,关中作为许多朝代帝王

44、的京畿重地,建筑宫室,营建坟墓,所耗树木无法计算,其中主要是就近砍伐。唐代以后,渭水的流量已经明显减少,航运也就不见记载。秦岭北麓的森林至今早就无影无踪了。 沧海神州 中国历史地理谈丛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变化的原因。【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丝绸业的发展为主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归纳概括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题要把时间与地点结合起来看丝绸生产的变化;第(2)题从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来分析原因。答案:(1)变化:唐朝中期以前,中国丝绸的产地主要在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秦汉时代植桑、丝织技术开

45、始向南向北发展。唐朝中期以后,南方的丝绸生产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北宋时,丝绸业的中心已经在四川和东南沿海地区。(2)原因: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大,过度垦殖;历代帝王多在北方建都,就近砍伐林木,破坏生态;唐末五代以来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自然条件更适宜植桑养蚕。来源:高考资源网KS5U.COM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开皇(隋文帝年号)三年长孙平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因上书曰:“去年亢阳(大旱),关右饥馁。陛下运山东之粟,置长平之官,开发仓廪,普加赈赐,大德鸿恩,可谓至矣” 隋书 材料二 (唐)贞观二年,太宗

46、谓黄门侍郎王硅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炀帝失国,亦此之由。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后嗣若贤,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贞观政要辨兴亡第三十四材料三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四月,李世民嫌京城闷热,便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三个月之后,又指责宫室小气,辱没了大唐威仪,便重修了玉华宫位于东都的洛阳宫本是隋炀帝吃喝玩乐的地方,李世民遂接管过来,

47、“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殆不能堪”,连同“飞山宫”在内的庞大建筑群,豪华气派,极尽奢靡。 中国人史纲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隋朝设立义仓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4分)(2)唐太宗怎样评价隋代的仓储?你如何看待唐太宗的观点?(10分)(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唐太宗的主要变化是什么?(4分)【解析】本题立足民生问题从隋唐两朝的政策措施及结果等方面考查了国家对民生问题的解决,特别契合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对中国政府的应对举措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解答本题注意围绕主题即饥荒时仓储设置的作用来组织答案。特别是第(2)题,一是要从材料中提炼唐太宗的观点,二是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史观来正确评价,要看到唐太宗在吸取隋亡教训中对民生问题的解决。第(3)题从材料中我们要认识到唐太宗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的局限性,从这一出发点来分析他从反对浪费到奢侈浪费的变化。答案:(1)目的:应对饥荒。作用:解救饥荒,稳定社会。(2)唐太宗观点:隋代的仓储,最终没有起到解救饥荒的作用,却导致隋炀帝奢华无道以致亡国的结局。认为政权的兴亡不在于仓储的多寡,而取决于统治者的政策。看法:唐太宗的观点是正确的;他能从政权兴亡的角度来分析仓储的正反面的作用,为此,他统治前期注重轻徭薄赋,发展社会经济,促进了唐朝的稳定与发展。(3)从反对奢华到自己也大兴土木,奢侈浪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