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72018高一年级语文学案总第( 11 )期班级 组 学号 姓名 设计: 杨福利 校对:袁梓芳课题:苏轼词两首【导学】1.教学目标:了解苏轼黄州作品的特点;熟读成诵,感知豪放词的魅力。2.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政治家、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同时,也是著名的美食家。3.背景介绍: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定风波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
2、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导思】1.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6分) 2.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6分) 3. 谈一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6分) 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练习。东坡 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荦确:山多大石。(1)简要赏析第一句在全诗中的作用。(6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3、。(5分) 柳永学案答案一、1、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历史传统、市井面貌、百姓生活,赞美2、 离别时, 虚写,凄凉清丽二、 1、不好。“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达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流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淡,力度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2、(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用“寒蝉”“长亭”“骤雨”等清冷意象,烘托离别时凄冷沉郁的气氛。表达离别时的伤感。 (2)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由当前的离别推想到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情景,再美丽的景色也等同虚设,表达了无尽的思念与感伤。苏轼学案答案1、 用比喻夸张手法,描
4、绘赤壁景观:山崖高插云霄,浪涛搏击江岸,卷起千万堆澎湃的浪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壮阔景象。2、过渡。“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3、这三句表面上似乎是说,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实际上,“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归去”是用陶渊明的“归隐”之意,而“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说,有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显然,这里的主要心态是旷达,主要意向是隐逸。 4、(1)第一句描绘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1分),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1分),映衬了作者明澈的心灵境界(2分),为全诗作了铺垫(2分)。(2)“铿然”传神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1分),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2分);刻画在坎坷人生中(1分)乐观坚毅旷达的情怀(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