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届高三语文最新专项综合演练: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光盘备选习题 备选模拟质检.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73614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三语文最新专项综合演练: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光盘备选习题 备选模拟质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3届高三语文最新专项综合演练: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光盘备选习题 备选模拟质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3届高三语文最新专项综合演练: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光盘备选习题 备选模拟质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3届高三语文最新专项综合演练: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光盘备选习题 备选模拟质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3届高三语文最新专项综合演练: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光盘备选习题 备选模拟质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13届高三语文最新专项综合演练: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光盘备选习题 备选模拟质检.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2013届高三语文最新专项综合演练: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光盘备选习题 备选模拟质检.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2013届高三语文最新专项综合演练: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光盘备选习题 备选模拟质检.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2013届高三语文最新专项综合演练: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光盘备选习题 备选模拟质检.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2013届高三语文最新专项综合演练: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光盘备选习题 备选模拟质检.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任何科技活动都是有风险的,除了技术和经济方面的风险外,也还有伦理风险。伦理视角更关注科技对人的身体、精神与生命质量可能造成的危害。就风险而言,由于人们关注的视角不同,因而对其所作的解释也不相同。科技的伦理风险是指科技应用过程中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伦理关系方面,由于正面或负面影响可能产生的不确定事件或条件,尤指科技所产生的不确定的伦理负效应,诸如伦理关系失调、社会失序、机制失控、人们行为失范、心理失衡等等。科技的伦理风险主要来自于科技应用的伦理尺度和信用问题。对于同一科技,不同的使用者会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方式,并且在应用过程中由于道德标准的不同而

2、产生伦理风险。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体制,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承担着特定的社会功能,它必然要蕴含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因而并非是价值中立的。以往科学“客观”、“中立”的形象已日益受到冲击,在“什么”被科学地确定为“需要”和“风险”的问题上,在具体选择和使用哪种类型的“科学”的问题上,始终都会包含着价值和伦理判断。在现代社会,科学理性宣称自己价值中立的同时,也将其与体现更广泛社会价值的社会理性对立起来,从而造成科学理性与社会理性的断裂。科学理性不仅垄断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垄断着关于风险的解释与判断标准。风险问题使得人类的信任结构发生了嬗变,从对以人为主的信任变为对抽象体系的过分依赖。人

3、们不再相信自己,不再相信与自己有同等地位的人,而是相机构化了、被制度化了的人。在这种条件下,对专家系统的信任成为风险时代本体性安全的主要来源,对抽象体系的信任成为社会信任关系的主体。所以,科教专家掌握着关于科技风险的社会判断和政策决定权,而作为外行的公众则被剥夺了决策和评论的机会,只能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和服从者。风险社会迫切需要伦理价值对科技活动的介入,也使关于科技伦理的讨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总之,科技伦理是对科学技术活动运行过程中所涉及问题的伦理把握,是对科技活动的对象、过程、后果等对人类本身及其生存环境所产生的影响的伦理价值观反思,它所要解决的更多的是科学技术实践与伦理要求的冲突以及伦

4、理规范在科技实残中所遇到的道德悖论和两难困境的问题。(摘编自张彦现代科技的风险类型及其博弈研究)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科技的伦理风险”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科技的伦理风险是从伦理的视角关注科技对人的身体、精神与生命质量所造成的危害。B科技的伦理风险是指科技应用过程中因正面或负面影响可能产生的不确定事件或条件。C科技的伦理风险尤指科技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诸如伦理关系失调、社会失序等不确定的伦理负效应。D科技的伦理风险主要来自于使用者在应用科技的过程中错误的态度、方式及道德标准。【答案】 C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技蕴含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以往“客观”“中立”

5、的形象日益受到冲击。B在现代社会,与宣称价值中立的科学理性相比,社会理性体现出更广泛的社会价值。C科学理性垄断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因此也垄断了关于风险的解释与判断标准。D科技伦理是对科技活动相关要素对人类本身及其生存环境所产生的影响的伦理价值观反思。【解析】 两分句之间原文是递进关系,此处为强加因果。【答案】 C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现代社会,科学理性与社会理性的对立导致二者之间关系的断裂,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B风险问题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信任结构,对专家系统的信任成为风险时代本体性安全的主要来源。C科技专家掌握着关于科技风险的社会判断和政策决定权,外

6、行的公众则放弃了决策和评论的机会。D伦理价值对科技活动的介入,有望彻底解决伦理规范在科技实践中遇到的道德悖论和两难困境的问题。【解析】 A项,“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属无中生有;C项,“放弃了”应为“被剥夺了”;D项,“彻底解决”太绝对化。【答案】 B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信仰是个性心灵深层的隐密,具有相当的抽象性和神秘色彩,是一个不易交流的话题。然而,信仰作为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却备受人们的关注。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敬的,并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信仰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性选择和追求,“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的努力”。诚如康德所言:“信

7、仰是客观的不确定而主观上确定。”以此看来,信仰是一种价值预设,是信仰者相信其正确或有意义,而不在于其是否真实或能否实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黎巴嫩诗人哈纪伯伦说:“信仰是心中的绿洲,思想的骆驼队是永远走不到的。”信仰是一种奇妙的精神现象,具有复杂的内在结构。从认知角度看,信仰表现为正确和认同;从情感角度看,信仰表现为敬畏和尊重;从意志角度看,信仰表现为坚守和追求。人的信仰具有多样性,如宗教信仰、哲学信仰、政治信仰、道德信仰、科学信仰等,这种多样性是由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性等因素所决定的。长期以来被信奉、被坚守的信仰突然被人们普遍质疑或放弃时,则表明信仰危机的出现。信仰危机不是偶然

8、的,在其背后有复杂的社会原因和深刻的思想根源。信仰危机固然会给人的生活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但也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它至少说明人不盲从迷信,而且在危机中还会孕育出新的信仰。罗曼罗兰说得好:“怀疑和信仰两者都是必需的。怀疑能把昨天的信仰摧毁,替明天的信仰开路。”我们应当坚信,信仰的发展自有其内在机理,社会能瓦解人的信仰,必能帮助人确立新的信仰。多元的、充满理性光芒的信仰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对于人类来说,信仰问题是普遍而永恒的,需要信仰且能够具有信仰,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条件。人为什么需要信仰?从哲学层面看,信仰关乎人的价值追求。人不会满足于既有的生命状态,向往崇高与尊严,期待延续与永恒

9、,追求价值与意义。人来自于物,人原本就是物,信仰的确立使人获得了尊严,升华了境界;人是有限的生命存在,信仰(尤其是宗教信仰)的确立使人超越了死亡,满足了追求永恒的愿望;人生是不断寻求价值和意义的,信仰的确立使人获得价值目标和生活信念。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信仰源于人的精神需要。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人会产生诸多心理需要,信仰无疑是满足这些需要的基础:信仰使人有了精神寄托,从而满足了归宿感;信仰使人的精神有了确定性,从而产生了安全感;信仰克服了灾难和死亡所带来的紧张和恐惧,从而获得了平和与慰藉感。信仰关乎人类生活的根本,赋予人生以意义,为生命赢得了尊严。愿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圣洁的信仰星空,愿

10、我们每个人对心中的信仰都能保持一种深深的虔敬!(选自2010年第21期记者观察中的话说信仰,有删节)4有关信仰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信仰具有相当的抽象性和神秘色彩,是不易交流的话题,它备受人们的关注。B信仰是人们行动的指南或榜样,人们对其信仰的对象是极其相信和尊重的。C信仰的多样性,必然决定了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性。D信仰具有复杂的内在结构,从认知、情感、意志等角度看,表现各有不同。【解析】 颠倒了两者关系。【答案】 C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需要信仰”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人不满足于既有的生命状态,向往崇高与尊严,期待延续与永恒,追求价值与意义。B信仰问题是普遍而永

11、恒的,人们需要信仰且能够具有信仰,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条件。C信仰能使人有精神寄托,使人精神有了确定性,克服灾难和死亡带来的紧张和恐惧。D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人会产生诸多心理需要,而信仰使人们有了归宿感和安全感。【解析】 不是原因。【答案】 B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宗族与风俗:明代中后期社会变迁的缩影学术界一般认为,明代成化、弘治以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社会习尚的巨大改变,尤以嘉靖至万历年间最为明显。这一社会变化带有全国普遍性,以江浙地区最为突出。明代中后期的社会变迁,其基本动力来源于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江南地区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以丝织业为核心的手工业迅

12、速发展,出口增加;大量海外的白银流入内地,货币的增加极大刺激了消费,导致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追求高消费成为时尚,文献中记载的奢靡风俗正是这种社会变化的反映。嘉靖至万历时的余姚县志以及余姚江南徐氏宗谱生动而细致地记载了绍兴府余姚地区的这一风俗变化,使我们看到了社会变化对于社会生活方式以及人们观念的影响。由于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进一步依赖市场,物质欲望迅速增长,嘉靖时徐天泽将风俗的变化归结为人们的“物欲”。在讲求“义”的伦理政治下,“物欲”表现出的“利”对于社会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高消费首先冲击了现有的身份等级秩序。服饰不能反映身份,女性方面“求乞之妇、贱艺之妻、奴婢离主而居,媪妪秽行而淫

13、者”与士大夫妻女头饰相同;“星卜商贾、俗子村夫、艺流博徒辈”无不戴巾,而且“无论上下贵贱,悉皆有号”,与士大夫浑然无别。时人的心态令人担忧,“且有无一缗之产,而制服数缗之衣”,人们不再安分守己,以满足欲望为追求。这样的社会图景,迥异古昔。明代社会结构发生重要变化还表现在士大夫数量的激增。科举制度下的士大夫,至明中叶数量庞大,江浙又是科举制最为发达的地区,余姚江南徐氏在明代由于科举人才辈出,而引人注目。士大夫阶层的壮大,使其成为社会的重要力量,发挥着主导作用。士大夫一方面享受着经济增长带来的富裕生活,是奢华风俗的推波助澜者;另一方面他们所受的教育和官府的要求又促使他们成为原有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地

14、方志是从批判的角度记载奢靡风俗的,编纂者号召人们移风易俗,反映了地方官的意志以及地方绅士的主张。最值得注意的是士大夫通过宗族建设来移风易俗,维护社会秩序。明代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宗族组织迅速普及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与士大夫组织宗族进行制度建设,移风易俗,以维护社会秩序有密切关系。士大夫响应国家推行乡约的号召,使宗族乡约化,进而组织化。所以风俗的重大变化与宗族组织的普及同时出现并不是偶然的,都是社会变迁的产物。而理解明代中后期的社会变迁,离不开对于士大夫动向与特性的把握。8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发展,明代士大夫的数量急剧增加,士大夫阶层成为社会的重要力量,使

15、明代原有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B士大夫阶层在明代中后期起到了特殊的社会作用:他们对物质的追求助长了社会的奢靡风气,他们的学识和身份又促使他们极力维护原有的社会秩序。C明代中后期士大夫阶层自觉加强宗族建设,通过宗族乡约化、组织化,达到移风易俗、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D士大夫阶层既引领当时的社会新风尚又通过宗族建设维护社会秩序,都与当时社会的变迁有紧密联系。【解析】 B项,文章所述是“士大夫所受的教育和官府的要求促使他们成为原有社会秩序的维护者”;C项,士大夫加强宗族建设并非“自觉”行为,“乡约”是国家号召推行的;D项,“士大夫阶层引领社会风尚”不当,文中所述“士大夫阶层的壮大,使其成为社会的重

16、要力量,发挥着主导作用”,并不是指他们在社会风尚方面有引领作用,他们只是“奢华风俗的推波助澜者”。【答案】 A9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明代中后期,服饰不再像前代社会那样作为身份、等级的代表,“求乞之妇”与士大夫家庭的女子可以戴同样的装饰品,俗子村夫也在装扮上与士大夫没有多大区别。B明代中后期的一些地方志通过对当时奢靡风俗的批判来号召民众改变不良的社会风俗,反映了地方官员的意愿。C明代中后期社会风俗的重大变化和宗族组织的建设普及相伴相生,都是社会生产力由之路”对原文最后一句的“离不开”有夸大其辞之嫌。【答案】 B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012题。城市从发端之日起,就由形

17、形色色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徙进一步推动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形成了每一座城市的独特气质。这种气质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今天,世界各国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关注文化自由以及文化的识别性。全球化下的城市文化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得城市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多元文化同时影响着历史和未来的和谐。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一个兼顾了历史和未来、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以及融合之中的个性,

18、即鲜明的文化识别(cultural identification),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和谐”的理念蕴藏在中国古老文化之中。中华文化推崇人际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礼记在描绘“大同社会”时提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论语子路记载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社会学上,“和谐”是指一种社会安定平和的状态。如左传所言:“八年之中,九和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中国的先秦诸子也都在各自的著述中设想了和谐社会的图景。同时“和谐”也见诸西方先贤的理想。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系统地提出了“和谐说”,和谐包含着对立和统一。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

19、“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美好”的主张。而在理想国和法律篇里,柏拉图也开始寻求“整个社会将获得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的美好状态。数百年来,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乌托邦”到18世纪的“理想城市”,再到“田园都市”的一系列的理论、主张和模型无不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精神生活和物质吐纳上的平衡与和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大多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展开,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由此可见,对“和谐生活”和“和谐城市”的追

20、求和实践贯穿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并且越来越彰显在人们为城市的明天所描绘的蓝图之中。建立“和谐城市”,是从根本上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在形式上体现为多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和谐城市”的理念对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提出更新的挑战,并将之引入更高的境界。(选自百度上海世博主题问答)10下列有关“和谐”与“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城市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徙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使城市和谐的因素变得越来越复杂。B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得城市之中强势

21、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从而使和谐成为城市的主题。C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兼顾历史和未来的多元文化状态,制定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并融合其中的个性。D“和谐”与“文化”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解析】 错在偷换概念,将原文“每一座城市的独特气质”换成了“和谐与文化”。A项,根据第一段第一和第二行的内容概括而来;B项,见第二段后半部分;C项,见第三段后半部分。【答案】 D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

22、记中“大同社会”中描绘出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与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中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极大提高完全一致。B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的“和谐说”包含着对立和统一,即通过事物内部的对立斗争,产生矛盾的各种因素或者说各方力量的均衡,从而诞生统一而又稳定的和谐。C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美好”的主张,强调了精神层面的和谐的重要意义。D在理想国和法律篇里,柏拉图也开始寻求“整个社会将获得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的美好状态。【解析】 见原文第四段,礼记在描绘“大同社会”时指出:“大

23、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与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中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极大提高并不完全一致。【答案】 A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魏晋时代的“啸”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然而啸却不是由他们所首倡,早在诗经里就屡次提到啸,小雅白华中就有“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之语。啸,郑玄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声”,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吹口哨。值得注意的是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忧怨,发而为啸。在其他记载中也常提到妇女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牧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妇女用吹口哨来舒其不平之气,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

24、习俗。不过,啸也不完全是抒情的,它也用在某些施行巫术的场合中。葛洪的神仙传记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太守知道后,命刘召鬼,如召不来,将加刑戮。刘根于是“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悚”。忽然南壁裂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一辆车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守已亡故的父母。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魏晋以后,关于吟啸的记事更加常见。这时的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登高临远之际,也常常且吟且啸。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可是在“魏晋之际,天下多故”,荦卓不群之士由主

25、张达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蹈的时代背景下,这却正是他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所以,吟啸之风不胫而走,广泛流行,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啸只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世说新语中用“傲然”来形容周顗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而这种动作和神态又可被简称为“啸傲”,即郭璞游仙诗中所说的“啸傲遗世罗,纵情任独往”,陶渊明饮酒诗中所说的“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至于归去来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其中。 但魏晋时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新版辞源)或“感慨发声”(新版辞海),果如是,它就只不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既谈不上什么音乐性,也和讲风

26、骨、讲谈吐的魏晋名士的气质颇不相投了。实际上并非如此。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俗传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都反映他们的啸声是带有旋律且相当优美的。啸之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正像啸旨中说的:“夫气激于喉中而浊,谓之言;激于舌而清,谓之啸。”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中的游太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便可为证。唐以后,此风渐息。到了宋代,学者讲义理,士子重举业,没有谁再像魏晋时那样动不动就长啸了。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但

27、它和魏晋之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已经完全不同。经过长时间的隔膜,现代人对魏晋之啸不甚了然,也就不足为奇了。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魏晋时吟啸之风广泛流行。究其原因,“魏晋之际,天下多故”,长啸应该是魏晋士人精神苦闷的一种象征和心灵倨傲的一种表达。B.魏晋时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也可以出现在意趣恬适、心境旷放之际,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却不被人接受。C.啸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王维竹里馆、李白游太山、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等都体现了作者的傲世之态。D.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已经失去了魏晋时代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吹口哨在杂剧演出中已经是可有可

28、无了。【解析】B项,“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却不被人接受”属无中生有;C项,王维竹里馆、李白游太山只是证明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D项,“可有可无”的说法并不准确,原文中是说“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答案】A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贫富差距的代际传承张雨生“富二代”这个名称,公开用在媒体上,也就是近一两年的事。被囊括其间的子弟,对这个称呼并不满意,似乎还觉得含有贬义。有的不满地说:“什么富二代?我们是第二代企业家!”刚从父辈手里接过企业管理权,就要称“家”,实在太早了。接过管理权很容易,是否能管得下去,那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更多的“富二代”,目前蒙昧未开,或属于飙车一族,

29、或是热捧明星的粉丝,或是痴迷于声色犬马的玩家,他们对父辈的事业并无兴趣。与“富二代”相对应,还有“穷二代”。“穷二代”最有代表性的一群,是第二代打工族。中国农民工已达1.6亿,60%是“80后”“90后”,群体相当庞大。“穷二代”没在乡下种过地,没有父辈那双长满厚茧的手,他们所追之梦,是有朝一日成为城里人。要在城里扎根,又谈何容易?扎根的标志,总得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吧。一个来北京打工的农民子弟,看到京城房价一个劲地飙升,靠打工挣钱买房,得积攒一百年。 “富二代”的富,“穷二代”的穷,与他们自身的创造力无关。二者之间,存在的差距不安定的因素。面对此情此景,政府难道不应该负起责任,有所作为?(选

30、自杂文选刊2010年第6期,有删改)4作者认为“政府应该启动遗产税”,下列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A.“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使中国有了富裕阶层,也就有了可征收遗产税的对象。B.“富二代”对父母的事业没兴趣,而且不能自律、自尊,会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C.在我国财产分配中,凭资本分配,肯定占据相当大的比例,而“富二代”就是凭资本分配养育的一代。D.在贫富差距的代际传承中,政府需要担当起调节这个差距的责任。【解析】“富二代对父母的事业没兴趣”有误,以偏概全。【答案】B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富二代”是个贬义词,因为他们将来能成为企业家的不多,而成为败家子的肯定不少。B.“穷二代”指的是第二代打工族,其中60%是“80后”“90后”,群体相当庞大。C.“穷二代”中的第二代打工族因为缺少钱财,他们在城里扎根的梦想很难实现。D.“穷二代”与“富二代”的主要差距是社会财富的占有量极少,因而创造力不足。【解析】A项,“能成为企业家的不多,而成为败家子的肯定不少”的说法在原文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