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1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4.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73146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1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11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11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11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2011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4.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2011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4.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2011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4.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2011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4.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2011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4.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2011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4.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2011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4.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2011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4.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2011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4.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2011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4.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2011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4.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2011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4.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2011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4.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2011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4.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2011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4.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2011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4.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2011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4.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2011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4.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2011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4.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主要内容 一、诗文阅读与鉴赏(7题33分)1名句名篇默写 (1)40个背默篇目 (2)中国古代文学文体常识诗歌阅读与鉴赏 (1)诗歌鉴赏简答题 (2)诗歌鉴赏选择题3文言文阅读:总说(常用词语集释)(1)实词题 (2)虚词题(3)古今异义题 (人物性格题,特殊句式题) (4) 内容归纳题(5)断句题 (6)翻译题 二语言知识与运用(7题27分) 1语言知识:(1)字音与字形(2)近义词与成语(3) 语病与标点 2语言运用:(1)扩展语句与压缩语段 (2)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3)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4)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三现代文阅读(7题30分)1必做: (1)

2、一般论述类的阅读 (2)说明类文章的阅读2选做: (0)现代文(主观题型)的阅读与答题要领 (1)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的阅读和小说的阅读 (2)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类和传记类文章的阅读 四 作 文(1题60分)0 高考作文的四大基本类型:话题作文、题义作文、新型命题作文、新型材料作文1 高考审题与立意 2 高考定体与构篇3 高考升格与突破五考场作文的基本体式 范例文章10篇语文高考的心理策略答题策略 提分策略高考考查的不仅是考生的知识水平,更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一个考生的失利可能失在知识的掌握上,也可能失在答卷的策略和技巧上,还可能失在心态上,这其中的任何环节都是成功的必要保证,不可忽视。

3、 一、心态策略:良好的心态高考成功的一半 克服六种不良心态: 1、偏急心态。为了抢时间,刚拿到试题,没有审清题设条件,慌忙答题,这种心态称作偏急心态。正确的做法是:拿到试题,先浏览一下,做到心中有数。每做一题,不要急于动手,先看清题设条件,挖掘隐晦信息。根据条件,设计出先求什么,后求什么,再求什么,解题有顺序地进行。 2、犹豫心态。一接触到试题,好象有不少思路,但对每一种思路又感到模糊朦胧,不知如何是好,犹豫不定,迟迟不下笔,此谓犹豫心态。正确做法:仔细分析题目,选取自己感到比较适合的思路,进行解答操作。 3、烦躁心态。经过几次的尝试,仍不得其解,心情烦躁不安,再尝试,再失败,烦躁更甚。这种烦

4、躁心态,堵塞了思路,失去了灵感,妨碍了能力及水平的发挥。正确做法:静下心,不急躁,将这个题目打上记号暂时放一下,继续做下面的题目。 4、固执心态。考试时,久攻不下的试题,又不愿意放弃,又不愿意转换思考角度,苦思冥想,徒然浪费时间,此谓固执心态。正确的做法:遇到事情想得开,不要一条路走到黑,不要为了个芝麻丢掉个大西瓜。 5、懊丧心态。考试进行中,有的试题久攻不下,不得不放弃时,出现一种惋惜心理,形成懊丧心态。正确做法:来点“阿Q精神”,可以观察周围考生,认定“我难他们更难”、“我没有做出来的题目他们也可能做不出”。 6、冲动心态。在经过多次尝试后,忽然来了灵感,豁然开朗,心情异常兴奋,思维失控,

5、产生冲动心态。正确做法:告诫自己必须冷静,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越是临近高考,心态的调节越重要,因此可以说,调节好心态是高考成功的一半。概括为16个字:强化信心,优化情绪,进入状态,充分发挥。 二、提分策略:答对自己能够答对的题不少考生一走出考场,就恍然大悟、追悔不已,“那道题是很简单的呀,为什么我就想岔了呢?”这就是典型的非知识因素造成失分。尽管失误难以完全避免,但只要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减少失误还是可以做到的:误以为是自己熟悉的题型,没有审清题干而出现的错误最常见,也最可惜。一些考生一拿到题目,自认为熟悉命题方式,因而忽略了题干的变化,按照平时训练的思路仓促下手,失误难免。考生在解题前,应首

6、先圈出题干关键处,认真全面地分析题干的含义,与常见题型进行比较,明了答题要求与方向。不会捕捉题中暗示信息。问答题的题干中,主观题的上下文语境中,往往含有一些暗示性语句,提示你该怎么作答,必须高度关注。(3)缺少解题技巧:解答选择题时,有些题要正面选择,有些题要反面排除,有些题要正反结合;现代文阅读三言两语,该简单分析的不分析;该分条陈述的不条等等。三、答题策略 答 题 总 动 员 审清每一道题的题文表述;标清每一题答题的关键所在;写清每一处关键的答案要点。第一版块:古诗文阅读与鉴赏(7题33分)1名句名篇默写题与文学常识题知识范围:课标建议的40个背诵篇目(见附件1);文学常识以中国古代作家为

7、主及40个背诵篇目名称、作家及朝代(见附件2)。默写时要注意:(1) “一字不差”。 如默写内容印象不深,可先记得几个字默几个字,后面想起来了再默。(2)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书法。(3)若是选默,就选择最有把握的几句来填,最好不要多默。2诗歌鉴赏题考纲陈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一步】 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

8、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 寂)。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第二步】 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题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13小类。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

9、(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 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

10、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 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 南浦(送别之地), 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 或恋人思念 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 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 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 红叶(传情之物)。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 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 猿(悲伤)。其它类:昆山

11、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 东篱(高雅,洁身自好)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A.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 富丽堂皇 ,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B. 思想感情术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第三种类型:

12、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田园山

13、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14、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 夸张 比拟)(高考常考)借代 双关 反问 设问、反问、互文;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 对比 渲染 烘托 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 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

15、:比喻 对比 夸张 比拟 借代 双关 反问 设问、反问、反语; 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 对比 渲染 烘托 象征、铺陈,白描。第三种:抒情方式1 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2 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第五种类型: 语言炼字类常式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变式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

16、动为静或化静为动。 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 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特别注意下面的另一种不同题型:常式问: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着眼于全篇语言风格)变式问: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正确解答: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语言特点类术语):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第六种类型:分析诗眼类(或在全篇思想内容方面,或在全篇结构形式方面)常式问: 诗中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变式问: 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诗中诗歌鉴赏选择题常见设误方法:

17、(从北京上海试题来看,要做好考选择题的准备)1语言语风类错误:或故意译错实词虚词;或对诗歌的语言风格判断错误。2意境意象类错误:对诗歌的意象的含义判断错误;或对意境的概括错误。3技巧手法类错误:对诗歌运用的写作技巧的类型或作用判断错误。4思想情感类错误:拔高情感(对诗歌中描写的情感故意妄加引申,添上某种光圈);或转移情感。5观点内容类错误:扩大范围(把一个作家的某一具体作品风格用其整体作品风格来代替)。(设置错误的方法有:扩大,错位,拔高,硬套,兼用等)第二版块:文言文阅读(5题,21分)口 诀: 务求甚解 ,又不求甚解 预备知识一: 如何读懂选文(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18、。(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预备知识二: 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2.表官职变化的: 1) 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 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 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 表降职的:左

19、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 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 表恢复的:复、还7) 表兼代的:兼(表兼任); 领(兼代); 权,行,假,署(代理); 8) 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9) 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10) 知(典、主) 视事 用事 下车(伊始) 掾 丞 洗沐 乞骸骨 致仕预备知识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 吾予);第二人称(尔而 女汝 乃 若);第三人称(之 其 彼 渠 厥)(2)疑问代词:谁 孰 何 曷 胡 焉 安 奚 恶(3)谦敬词语:请 谨 窃 忝 辱 敢 幸(4)修辞词句:更衣 山陵崩 社稷 中道崩殂

20、(5)兼 词: 诸 焉 盍 旃 叵 如何答好每一道题3.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2001高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B. 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 C. 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D. 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2005高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

21、正确的一项是( )A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 责:索求 B夏人循环问见,疑以为诱敌不敢击 问:间或 C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 质:质问 D颜无子,不克葬 克:能够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05广东)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慕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召晖拜为郎 拜:授官 B自往候之,晖避不见 候: 等候 C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 爱:吝惜 D顾谓掾属曰:“若之何?” 谓:对说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粜(卖米); 籴(买米); 穰(与农事有关); 禳(与祭示有关); 觐(拜见)。 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22、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05高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恐天下以吾私广国私:偏爱 B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第:暂且C此吾弄臣,君释之弄臣:帝王亲近狎玩之臣 D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 用事:凭感情做事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对称词语和句子中处于对称位置的词语意思相近或相反。如: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被)重用、任用。如:2追亡逐北,北:逃跑的人。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利用音形关系,通假推测。 高考题:此除蝗虫谊(通“意”,意思)也。【相关知识】一词多义的产生:词的本义。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开弓)。词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

23、引领西望”(伸长),成语有“引吭高歌”。词的比喻义。如“金城汤池”(比喻牢不可破)。词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代言辞)。词的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考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根据义项之间的以上5种内在关系识记)1 爱 安 被 倍 本 鄙 兵 病 察 朝 2 曾 乘 诚 除 辞 从 殆 当 道 得3 度 非 复 负 盖 故 顾 固 归 国 4 过 何 恨 胡 患 或 疾 及 即 既5 假 间 见 解 就 举 绝 堪 克 类 6 怜 弥 莫 乃 内 期 奇 迁 请 穷7 去 劝 却 如 若 善 少 涉 胜 识 8 使 是 适 书 孰 属 数 率 说 私9素 汤 涕

24、 徒 亡 王 望 恶 微 悉 10相 谢 信 兴 行 幸 修 徐 许 阳11要 宜 遗 贻 易 阴 右 再 造 知 12致 质 治 诸 贼 族 卒 走 左 坐 (重点掌握黑体词的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义项)先(祖先、已经死去的长辈) 课(督促劝说) 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 逸(马脱了缰绳、放纵)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对(回答或对话) 如(到、往) 掾(古代属官的统称) 工(工匠、精巧、擅长)僭(超越本分、虚假不真实) 容(宽容、或许、许可) 贷(借出借入,宽容) 狱(官司、案件、监牢)白(告诉)与(赞扬) 多(赞扬) 遽(急速、就、恐惧) 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 给(食用丰足)按(追究、

25、考察、调查) 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典(主持) 令(美好) 差(病好了)执(捉拿)延(延请) 省(减免) 谢(道歉、推辞、告诉) 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 赧(因羞愧而脸红) 竟(结束、完) 坐(因而犯罪、因为) 甫(才)寻(不久)造(造访)过(拜访、责备) 弑(子杀父、臣杀君) 用(财用、因为) 4 .文言虚词题 【答题技巧】1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2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虚实意识:例: 第一组:1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2 久之,能以足音辨

26、人(05高考)第二组:1 问其与饮食者,则尽富贵者 2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构意识: 例: 第一组:1 所居屋第,不免霜露 2 所食唯蘇麦盐而已 3 少时衣食无所 (05高考)第二组:1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 2 朝野服焉 3尤且择师而问焉 4 咸私哂其矫饰焉 第三组:1 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宾 2 欲勿予,即患兵秦之来 3 幸先以我名告之第四组:1 吾将以身死白之 2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05高考) 第五组:1 因谓其友曰 2 所谓因人成事也 句位意识: 例: 第一组: 1其待君王乎? 2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3尔其戒之 (05高考) 第二组: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唐临,长安人,周内史谨孙也 3臣

27、之壮也,犹不如人第三组:1顷之,拜受为少傅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第四组:1若素激义,能为我筹此 2显者惭,杜门若不闻者(05高考)(4)呼应意识:例: 第一组: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2果为马所颠仆 (04高考) 第二组:1 视其沼,则浅混而污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 此则国人之最也 第三组:1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 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 第四组:1其所言不实 2山峦为晴雪所洗 (05高考)(5)语气意识:例: 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 2 其一人大叫 第二组:1其李将军之谓也? 2能设而不能动也 3此马氏所以不对也 (05高考) 第三组:1 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

28、? 2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附: 考纲所列18个虚词:而 连词: 表并列,表递进 ,表承接, 表转折, 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来”)。 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 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何 疑问代词: “什么”、 “哪里”; “为什么”、 “怎么”。 副词:“多么”。 乎 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 表测度,“吧”; 表感叹,“啊”、“呀”; 作词尾。介词 :“于”、“在”、“从”。乃 副词: 表承接,“就”、“才”、“于是”; 表转折,“却”、“竟”; 表判断,“就是”。代词:“你”、“你的”。 其 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

29、译; 表反诘,“难道”; 表婉商,“还是”; 表期盼,“可要”、“要”。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表假设,“如果 ”代词:仅不代第二人称;指示代词。“那”“其中且 副词,“将要”、“将”、“暂且”; 表程度,“已经”、“很”; 连词,表并列,“又”; 表递进,“并且”、“而且”、“况且”; 表选择,“还是”;表假设,“如果”; 表让步,“即使”、“尚且”; 表转折,“可是”、“却”。助词,用于句首。若 代词,第二人称; 指示代词,这 连词,表假设; 表选择,“或”、“或者”。构成复音虚词所 助词:构成“所”字结构,“的人(事)”; 和“为”呼应,表被动; 和“以”连用,表原因,“的原因”; 和

30、“以”连用,表手段,凭借,的方法(凭借)。 为 介词: 表对象,“向、对”; 表替代,“替”; 表目的,“为着、为了”; 表原因,“由于、因为”; 表被动,“被”。 疑问语气助词,呢。(10)焉 代词:三人称疑问代词,表疑代词,哪儿,哪里,怎么; 语气助词:陈述感叹疑问语气 兼词“于之”; 作形容词词尾(11)也 用在句末,表肯定语气;表疑问语气;用在句中,表语气的舒缓或停顿;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12)以 介词: 表凭借,“凭”、“用”、“靠”、“按照”; 表原因,“因”、“由于”; 表对象,“跟”、“和”; 表时间、处所,“于”。连词:类似”而”的用法(表并列, 表递进,表承接,表目的

31、,表因果,表修饰。(13) 因 介词 “凭借”;“按照”;“趁着”、“就着”;因为;“从”、“由”; 连词,“因此”、“于是,就”。 (14) 于 介词 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在”、“向”、“到”、“从”、“对”、“对于”、“由于”;表比较,“比”; 被动,“被”。 (15) 与 介词,“跟”,“同”; 介词,“给”、“替”; 介词,“和相比”; 连词,“和”、“及”; 通 “欤”, 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 动词(给予,结交,参加) 。(16)则 副词:表判断,“就是”; 连词: 表承接,“就”、“便”、“原来是”; 表假设,“如果”、“假设”; 表并列,“就”; 表转折,“却”、“但

32、是”、“倒是”。 (17)者 助词 :附在动词后构成“者”字结构,“的人(事、东西); 用在句中,表提顿”;附在时间词后,无实在意义。 放在数词后,翻译为“个,样”(18)之 助词: 衬助音节; 取消句子独立; 结构助词(“的”); 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 代人代事代物;指示代词(这,这样)。5性格表现题(句式题,古今异义题):【答题技巧】:对六个句子进行三点审查:一审是直接还是间接;二审对象,看是不是题干中说的人物;三审性质,看是不是题干所说的性质特点。最后用排除法选择。注意:如果要你分析概括评价文言文的观点态度,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既要注意评价者观点态度的积极意义,又

33、要注意评价者的时代局限性;(2)必须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恰如其分地分析评价,不能无限拔高,也不能有意贬低。(3)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看评价者对人民的态度;看评价者对统治者的态度;看作品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看作品在今天有无现实意义。古今异义几种情况: 词义的缩小。 如“五谷”中的“谷”指“谷类”,今专指稻谷。词义扩大。 如“涉江”中的“江”指长江,今泛指江河。词义的转移。如“牺牲玉帛”中的“牺牲”指祭祀中的牛、羊等祭品,今义指献身。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句中的“卑鄙”指地位低微鄙俗,今义指品质恶劣。古今同形异义。如“请指示王”句中的“指示”,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指”(

34、指出)和“示”(示意给人看)常见古今异义如下: 1亲戚 2妻子 3中国 4所以 5无论 6更衣 7殷勤 8卑鄙 9其实 10春秋 11结束 12约束 13中原 14 烈士 15牺牲 16 虽然17不好 18根本 19学者 20地方 21山东 22县官 23致意 24从容 25便宜 26故事 27南面 28可怜 29以为 30从而 31至于 32祖父33不必 34因而 35智力 36前进 37即使 38向来 39因为 40老大 (抓住文言文中单音词较多的特点,对双音词进行切分)6.内容归纳题【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个别实

35、(虚)词故意译错; 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 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 凭空添加,无中生有; 强加因果关系。7文言文断句与翻译题(1)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利用以下方法: 1 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虚词; 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2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 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文言文谓语,可利用 此特点在它之前找主遇,之后找宾语。3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如果以此特点

36、为依据,其准确性更高。4名物标志法: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 来断句。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5结构标志法: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性(见后面常见固定结构)及位置的相对固定性,如有些关联词常常 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2)文言文翻译题: 方 法: 做好“换、留、删、补、调“。一定要直译,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赋分点: 1译准词义:实词(含词类活用、通假、偏义词,修辞语句)及虚词和固定结构。 2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3译准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和句间关系(

37、并列转折因果等复句关系)备查知识1:常见文言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杀)。(2)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成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3)名词活用为意动:有“把-当作-”的意思,如:“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4)名词活用做状语: A.表特征状态,如“一狼犬坐于前”、“常以身翼蔽沛公”。B表态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C.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D.表处所,如“相如廷斥之”。E.表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F.表频率,如“岁赋其二”。 (2)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如“斫其正,养其旁条”、“四美具,二难

38、并”。形容词活用做动词 :如“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怎么样。)(4)形容词使动用法: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使明显);(3)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则其至又加少焉”、“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备查知识2: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 用“者,也”表判断: “者,也”、“者也”、“也”、“者”;(2)“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 (3)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39、二)被动句: (1)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 “见于”,“受于”表判断。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徒见欺于王” (2)“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3)“被”(后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 (4)意念被动(无词语标志): 兵挫地削(三)省略句:(1)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2)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 )于宇下”。(3)省略介词:“将军战( )河北,臣战( )河南”。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四)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如:谁、何、奚

40、、曷、胡、恶、安)(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图”等。(4)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五)定语后置:(1)者: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2)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之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六)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如:“具告以事。

41、”(鸿门宴)。备查知识3: 常见固定结构(熟记黑体字部分)一、表示疑问何以?(凭什么?) 何所?(所是什么?) 奈何? (怎么办?为什么?) 如何;奈何?(把怎样呢?) 孰与?(与比,哪个更?) 独耶?(难道吗?) 二、表示反问何哉(也)?(怎么能呢?) 何为?(干什么呢?) 何之有?(有什么呢?) 如之何?(怎么能呢) 岂(其)哉(乎,耶) (哪里呢?哪里呢?) 安哉(乎)?(哪里呢?) 不亦乎?(不是吗?) 非欤?(不是吗?) 宁耶?(哪里呢?) (10)顾哉?(难道吗?) (11)独哉?(难道吗?) 三、表示感叹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直耳! (只不过罢了!) 惟耳!(只罢了!) 一何

42、(多么啊!) 亦哉!(也真是啊!) 何如哉! (该是怎样的呢!) 四、表揣度无乃乎(欤)(恐怕吧?) ; 得无(微)乎?(该不吧?) 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 庶几欤?(或许吧?) 五、表示选择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 其 ?其 ?(是呢?还是呢?) 六,其它否则:如果不就。 何乃:岂只是;为什么竟。、 既而:随后,不久。 既且:又又 乃尔:竟然如此,这样。 然而:这样却;但是。,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但 所谓:所说的,所认为。 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无(有)以:没有(有)用来的东西、办法。 无庸:不用,无须。 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 相率:竟相,一起。 向使:假使,如果。 之谓:说的就是。 之于:对的态度,同相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