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题 诗词鉴赏 懂诗意.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72731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题 诗词鉴赏 懂诗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题 诗词鉴赏 懂诗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题 诗词鉴赏 懂诗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题 诗词鉴赏 懂诗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题 诗词鉴赏 懂诗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1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题 诗词鉴赏 懂诗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1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题 诗词鉴赏 懂诗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题 诗词鉴赏懂诗意一、对点训练1(2011年潍坊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采桑子 冯延巳花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芳。满目悲凉,纵有笙歌亦断肠。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忍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绿树青苔半夕阳”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将要落山的夕阳映照着绿树青苔,景色凄清苍凉。作者寓情于景,表达了孤寂、凄婉、哀伤之情。诗歌鉴赏:上片写失去情侣以后的心情。“花前月下”,原为游春男女的聚会之地,而偏偏在这游乐之处,失却了游春之侣;花前诚然可乐,但独自一人,徘徊觅侣,触景生情,甚至举目四顾,一片凄凉,大好春光,亦黯然失色。“

2、纵有”句说笙歌在游乐时最受欢迎,但无人相伴,则笙歌之声,令人生悲,“纵有”两字,从反面衬托失侣之痛:笙歌散尽,固然使人因孤寂而断肠,但他却感到即使笙歌满耳,也仍然是愁肠欲断。下片写作者失却伴侣,形单影只,而眼前蝶戏林间,燕穿帘幕,更使人不堪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以景结情,夕阳斜照在绿树青苔之上的静景,正与上片“满目悲凉”一句相照应,韵味无穷,耐人思索。2(2011年温州第一次适应性测试)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唐方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凉月照窗敧枕倦,澄泉绕石泛觞注迟。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注】泛觞:一种游

3、戏。古时宴会时把酒杯放置水面,任其漂浮,漂到谁的面前,就该谁饮酒。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_答案:空有才学却功不成名不就的失意,情怀故乡却身处他乡的悲凉。诗歌鉴赏:首联以“非我有”扣诗题“旅次”,说明举目所及都是异地之景,烘托出自己落魄失意、他乡作客的境遇,透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怀念之情。颔联写景寄情,寄寓着诗人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慨,自悲自叹,却又无可奈何。颈联以月明之夜和宴乐之时为背景,用反衬的手法表现诗人难以消解的情怀,却又藏而不露。直到尾联,诗人才将内心的隐痛和盘托出:“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遗憾啊,仕途多阻,未能平步青云,虽然做梦都梦到江南故乡,而此时却身在异地。末句以“身

4、旅羁”和首句的“非我有”相照应,又回扣诗题的“旅次”二字,结构严谨。3(2011年深圳市第一次调研)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绝句陈师道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注期不来。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注】可人:知己。(1)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本诗中的“此”是指哪两件事?并分析诗人选取这两件事来写的原因。答:_(2)宋诗重理趣,请说说本诗蕴含了一个什么道理?答:_答案: (1)“此”指:读起来饶有兴味的书容易读完,谈起来十分投机的好友却偏偏不来。原因:读书交友历来是文人日常生活中最平常而最有意义的事情。(2)人生中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诗歌鉴赏:本诗通篇以议论为主,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具体感触。

5、首句“书当快意读易尽”,人逢喜事精神爽,快意时,阅读效率倍增,但往往书很快就读完了,因而不免觉得未尽兴。第二句“客有可人期不来”,“可人”,即可心合意之人,亦即良友,“期不来”,欲晤良友而不得。诗人一口气将一本好书读完之后,希望能同朋友一起交流读书所得、讨论作诗的甘苦。他思友心切,若有所失,因此发出了“客有可人期不来”的慨叹。第三句,诗人以好书易尽,可人不来这两件事,推出“世事相违每如此”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用以说明世事多舛,人生难得事事如愿。这一句貌似达观,其实诗人内心充满了忧愤。第四句紧接以“好怀百岁几回开”,言人生百年,真正高兴之时能有几次?带有洞穿世事人生的禅理,可视为对人的劝导,

6、也可视为诗人对自己的安慰。4(2011年山东最后一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哭李商隐(其二)崔珏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良马足因无主踠,旧交心为绝弦哀。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注】庄子秋水:“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鹓雏即是凤一类的鸟,从庄子秋水中的记载即可看出它的高贵。良马不遇其主,致使腿脚屈曲,步履维艰,这喻示着造成李商隐悲剧的根本原因,即压制人才的黑暗的政治现实。颔联是如何悼念朋友的?答:_答案:用“鸟啼花落”烘托出一幅具有伤感色调的画面,唤起人们对李商隐身世的联想,以虚托实;以

7、“桐枯凤死”的典故暗喻李商隐的去世。诗歌鉴赏:这是一首情辞并茂的悼友诗。首联貌似平淡,实则包含数层跌宕,高度概括了李商隐坎坷、怀才不遇的一生。中间两联,承首联而写“哭”。用“鸟啼花落”烘托出一幅具有伤感色调的画面,唤起人们对李商隐身世的联想,以虚托实,使“哭”出来的“人何在”三个字更实在,更有劲,悲悼的意味更浓。第四句以“桐枯凤死”暗喻李商隐的去世。“良马足因无主踠”,良马不遇其主,致使腿脚屈曲,步履维艰,这喻示着造成李商隐悲剧的根本原因,即压制人才的黑暗的政治现实。“旧交心为绝弦哀”,明哭一声,哀得恸切。借俞伯牙因痛失知音而绝弦罢弹的故事,十分贴切地表达了对亡友真挚的情谊和沉痛的哀思。尾联作

8、者独运匠心,采用了“欲进故退”的手法,宕开笔触,不说自己的悲哀,却用劝慰的语气说:“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意思是说:莫要悲叹九泉之下见不到日月星三光,现在您的逝去,就是送入冥间的一颗光芒四射的“文星”啊!这是作者极度悲痛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是“反进一层”之法。二、规范提升1(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春日秦国怀古周朴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

9、国。萦纡:旋绕曲折。(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_(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答:_解析:(1)诗人在春日黄昏里,浏览秦国遗址,眼前一派衰草连天的景象,与昔日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怀古伤今之情油然而生。“荒郊一望欲消魂”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泾水”“远村”“牛马”“春草”“古碑”“残阳”“黄沙”等意象渲染出了一幅故国荒凉图画,“不堪回首”的悲伤之情让人潸然泪下,点明了全诗的主旨。(2)此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平时要注意积累常见表现情景关系的词语。由上题可知,情由景中自然流露。写的是荒草、古碑、残阳、黄沙等哀景,抒发了一种哀伤之情。答案:

10、(1)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2)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2(2011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答:_

11、(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答:_(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答:_解析:(1)首句总写李白诗歌当世无双,次句赞其思想卓尔不群,三、四句评价其诗风。(2)结合注释可知,“渭北”和“江东”是杜、李二人此刻所在,两个地名对举,意在表明彼此的牵挂,再结合诗题中的“忆”,便不难分析出作者的思念与牵挂之情。表现手法可以从情与景、虚与实的角度切入,也可以考虑联想、想象或象征、拟人、对偶手法的运用。(3)“构思脉络”是行文的思路,也就是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可结合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并参考(1)(2)小题作答。答案:(示例)(1)诗坛地

12、位,无人可比;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诗的风格,清新、俊逸。(2)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3)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3(2011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骤雨宋华岳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据文渊阁四库全书(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答:_(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答:_(

13、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答:_解析:这首骤雨诗非常真切地写出了农村夏日急雨的壮观景象。一个家住溪西水湾的牧童,大清早骑着牛来到溪北放牧。正在放牧的时候,忽然乌云翻滚,风雨骤至。诗歌就从暴雨将至的一刹那写起。在牧童的身后,乌云密布,一片阴沉。泼浓墨,是说天空呈现出深黑色,就像泼上了大片浓墨一般。在他的眼前,暴雨已经倾泻了下来。翩车轴,形容风雨声的巨大,就像是农村里用水车汲水,轴翻水涌,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作者从视觉和听觉的不断转换来描绘这壮观的景色。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奇景,在作者的笔下自然地表述了出来,使人读罢为之叫绝。三、四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正面描写雨

14、势凶猛,“卷”“吼”二字正是其集中体现。本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一个“骤”字。暴雨来得“骤”,去得也“骤”。最后一句,既紧扣了题目,又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之大,还隐含着牧童因雨过天晴而高兴的心情。五、六两句放在全诗开头,也有其合理之处,第三问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答案:(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2)“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3)(示例)不好。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

15、描写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4(2011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黄庭坚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注】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1)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答:_(2)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

16、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答:_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每句诗的意思,诗的第一句写画中景,烟雨、归雁,展现了一幅烟雨归雁图,二、三句承上,一气而下,写因欣赏画中景色而生幻觉:恍惚之间,好像坐在潇湘、洞庭的烟波之上,目送行行归雁,乡情油然而生。诗人很想唤一叶扁舟,回归故乡。第四句从前三句中跌落,描写诗人身心已沉浸于幻境之中,忽听得友人说:“这是丹青!”才恍然醒悟,知道错把画境当作真景。有力地突出了诗人思乡之切和画境之真。解答时要突出“由画境到真景,再到画境”的思路的内容。(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表达技巧鉴赏的能力。这首诗在内容上写作者夸张地以假当真,看似不合常理。但从表现效果看很有艺术品位,作者正是通过这一点来表现惠崇画作的高明和自己思乡之情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分析时,要能通过表面现象,看到其中的“高明之处”,并加以分析。答案:(1)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2)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色而产生幻觉的一种独特感受,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却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