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云贵川黔四省名校2020届高三5月第三次大联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72260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贵川黔四省名校2020届高三5月第三次大联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云贵川黔四省名校2020届高三5月第三次大联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云贵川黔四省名校2020届高三5月第三次大联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云贵川黔四省名校2020届高三5月第三次大联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云贵川黔四省名校2020届高三5月第三次大联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云贵川黔四省名校2020届高三5月第三次大联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云贵川黔四省名校2020届高三5月第三次大联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云贵川黔四省名校2020届高三5月第三次大联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云贵川黔四省名校2020届高三5月第三次大联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云贵川黔四省名校2020届高三5月第三次大联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云贵川黔四省名校2020届高三5月第三次大联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0届四省名校高三第三次大联考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由此形成了丰富的梯田文化,下图示意中国四处有名的梯田景观,其中石堰梯田是由山石修葺而成的梯田。随着生态环境的治理、城镇化的发展以及自然灾害损毁等原因,梯田景观面积不断缩减。读图完成问题。1. 与、梯田相比,梯田的水土特点表现为A. 土多水少B. 土多水多C. 土少水多D. 土少水少2. 清康熙、乾隆年间,IV处梯田快速扩展,体现了当时该地A. 生态破坏B. 环境污染C. 能源匮乏D. 人多地少3. 自1990年以来,石堰梯田面积持续减小,消

2、失的梯田主要转换为A. 草地B. 林地C. 荒地D. 建筑用地【答案】1. A 2. D 3. B【解析】【1题详解】读图可知,为云南哈尼梯田,为广西龙脊梯田,二者的气候类型均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但是地处山地,地势垂直高差大,坡度大,土壤浅薄,故梯田内土少水多。是位于黄土高原的土坡梯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由于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为了治理水土流失,建坝淤地,梯田土层深厚肥沃,但地处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区,降水少,故梯田内土多水少。A正确,BCD错误。故选A。【2题详解】梯田是特殊条件下的产物,战争、瘟疫、灾害等因素迫使一些人转向大山寻求新的生存空间。随着人口增多,人多地少的现实困

3、境逼迫人们向山地要粮。清康熙、乾隆年间,社会稳定,人口增长快,土地资源紧张,故IV处石堰梯田由山谷向山顶快速扩张,形成了规模宏大、层层叠叠直达山巅的梯田群。D正确,ABC错误。故选D。【3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推进、城镇化的发展、农业劳动力的减少、洪水等自然灾害造成梯田损毁,梯田景观面积持续缩减。IV处石堰梯田地处太行山区,位于季风气候区,自然景观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故消失的梯田主要转换为林地,其余少部分抛荒成为草地或转换为建筑用地等。B正确,ACD错误。故选B。下图为1950-2015年期间美国不同规模城市的人口状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4. 与1950年相比,2015年美国A

4、. 不同规模城市人口齐速增长B. 100万500万城市数量最多C. 大都市圈人口集聚明显D. 郊区城市化速度加快5. 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人口向西海岸和南海岸集聚,主要是因为这里A. 临近拉丁美洲地区B. 农业现代化的推进C. 环境优美适宜居住D. 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答案】4. C 5. D【解析】【4题详解】首先读横纵坐标,再观察数据可以发现,不同年份的城市人口比重始终低于100%,所以该图反映的是不同人口规模的城市某些年份规模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具体来说,纵坐标数据即美国不同规模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柱状图中每段标注的数据为对应规模城市当年的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读图可

5、知,1950-2015年小规模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缓慢,大规模城市的人口比重增长快,故2015年不同规模城市人口比重增长速度不同,A错误。城市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B错误。图中所示100万500万城市的人口比重最大,容易选错。读图可知,大规模城市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越来越大,小规模城市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增幅很小,故大都市圈人口集聚明显,C正确。2015年,美国城市化进入中后期,郊区城市化速度减慢,D错误。故选C。【5题详解】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人口向西海岸和南海岸集聚,即从以传统工业为主导的“铁锈8州”集聚到以能源、现代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西海岸、南海岸,A、B错误。环境优

6、美适宜居住不是主要原因,C错误。经济是人口迁徙的经常的主要因素,故D正确。故选D。【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等。(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等。(3)政治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等。被称为“世界的尽头”的巴塔哥尼亚地区,塔状尖峰与冰川交错分布。地质学家称,这里的山体由大面积熔岩构成,垂直节理发育,塔状尖峰是在板块运动、外界营力和山体岩性等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山地从3000米以上到200米左右皆有冰川分布,东部高原上的树都不高,且都几乎倾向东南一侧。左图为巴塔哥尼亚地区示意图,右图为塔状尖峰景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6.

7、推测巴塔哥尼亚山脉上塔状尖峰的形成过程是A. 板块俯冲-变质作用-节理发育-风力侵蚀-重力脱落B. 板块碰撞-火山活动-节理发育-外力侵蚀-重力脱落C. 板块张裂-火山活动-节理发育-外力侵蚀-重力脱落D. 地壳抬升-变质作用-节理发育-冰川侵蚀-重力脱落7. 与同纬度相比,该地冰川海拔低至200米左右的主导因素是A. 西风B. 洋流C. 坡度D. 植被8. “几乎倾向东南一侧”的树所处自然带为A. 常绿硬叶林带B. 落叶阔叶林带C. 山地针叶林带D. 灌丛荒漠带【答案】6. B 7. A 8. D【解析】【6题详解】根据地图可判断,巴塔哥尼亚地区位于南美大陆南部,巴塔哥尼亚山脉为安第斯山脉的

8、南端山脉,地处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南极洲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下方,地壳褶皱隆起抬升形成山脉。板块的碰撞使得火山活动频繁,大量岩浆喷出地表,在地表流动,并冷却凝结形成熔岩。材料已知“熔岩多垂直节理”,故容易遭受外力侵蚀。这里地处西风带,西风自西部广阔的海洋吹来,摩擦力小,在高山上流动速度极快,形成强风,并且在高山上形成丰富的冰雪,在大风与冰川等外力的作用下,这些垂直节理进一步加大加宽,岩石变得破碎不稳定,最后在重力作用下沿垂直节理脱落坍塌,形成尖峰。B正确,ACD错误。故选B。【7题详解】根据“山地从3000米以上到200米左右皆有冰川分布”可知,冰川分布范围广,且分布海拔低,是典型的

9、低海拔海洋性冰川。这里地处西风带,西风从太平洋带来大量水汽,遇到山脉阻挡不断抬升,降雪量大,使得这里形成了仅次于南极洲和格陵兰岛的全球第三大冰原区,故西风、降水是主导因素,A正确。BCD错误。故选A。【8题详解】东部高原指山脉东侧的巴塔哥尼亚高原,西风被山脉阻挡,东侧降水少,气候干旱,形成典型的温带灌丛荒漠带,西风穿过山地峡谷,风速加快,所以,造成“树都不高,且都几乎倾向东南一侧”。D正确,ABC错误。故选D。研究表明,过去150年间,海洋吸收了气候变化90%的能量,海洋生物为此可能也在被迫发生迁移,以保持它们的环境温度不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 海洋吸收的气候变化90%的能量直接来自A.

10、太阳辐射B. 地面辐射C. 大气辐射D. 地热能10. 为保持环境温度不变,海洋生物在水平迁移过程中将经历A. 地球自转的速度减小B. 昼长变化幅度增大C. 正午太阳高度一定减小D. 四季变得更加分明11. 浮游植物、珊瑚等浅水域地栖物种向深处迁移受到阻碍,主要是因为A. 水压增大B. 气温降低C. 光照减弱D. 营养盐减少【答案】9. C 10. B 11. C【解析】【9题详解】气候变化主要指气候变暖。气候变暖是因为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吸收了大量的地面辐射热能,而这些热量又以大气辐射的形式传递出去,其中指向地面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故海洋直接吸收的是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属于大气辐射的一部分

11、,C正确,ABD错误。故选C。【10题详解】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海洋环境也会不断变化,生物也在被迫发生改变。要想在不断升高的温度中存活下来,海洋物种可能会向极地迁徙或向更深处垂直迁徙,以保持它们的环境温度不变。海洋生物在水平迁移即向两极迁移的过程中,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减小,角速度不变,A错误。越向两极昼夜变化幅度越大,进入极圈后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B正确。若是在回归线外向极地移动,正午太阳高度一定减小,若在回归线内,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最大,C错误。温带地区四季分明,热带地区全年皆夏,寒带地区全年皆冬,D错误。故选B。【11题详解】浅水域主要有光照充足、水温较高等优势,故这些生物向深处迁移受到

12、阻碍主要是因为光照减少,C正确。越往深处,水压增大,但水压不是对生物生存影响最大的因素,A错误。全球变暖背景下,为了维持环境温度不变,就是需要向水温较低的深处迁移,且和气温关系不大,故水温降低、气温降低都不是阻碍因素,B错误。海底深处往往沉积了大量的营养盐,故营养盐不会减少,D错误。故选C。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24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135分。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近年来,烈性传染病病毒引起世界广泛的关注与重视。2014年5月,埃博拉病毒在非洲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爆发,该市面积450平方千米,人口约16

13、7万。城中有大量棚户区,区内房屋、道路杂乱无章,没有门牌号码,病毒难以控制。直至2015年11月,世卫宣布几内亚埃博拉病毒疫情终止。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在武汉被发现并迅速传播。中国各级政府为减轻疫情造成的负面影响,实施积极的防控措施,如延长假期、居家隔离、交通管制、网上办公、医用物资调配、加强病毒药物研究、疫情信息及时通报等。2020年2月中旬,各地企业又在严格的防疫措施下,开始复工复产。根据世卫组织的数据,中国疫情在2月14日左右达到高峰并稳定下来,之后稳步下降。(1)简要分析科纳克里难以控制埃博拉病毒传播的主要原因。(2)与陕西省相比,分析广东省距湖北省较远却累计确诊人数较多的原

14、因。(3)推测此次疫情对我国各类中小企业的影响,并说出理由。【答案】(1)经济落后,人口密度大;居住、道路等基础设施落后,无法准确确定感染者位置;传播速度快、医疗卫生条件差;当地政府管控力度小。(任答3点)(2)广东省经济更加发达(人口数量更大);交通更加便利;两省之间(广东省与湖北省)的人员流动更加频繁;参与流动的人口数量更多。(3)传统劳动力指向型产业因劳动力不足、生产时间缩短,导致企业亏损;互联网相关产业因市场需求增大,企业盈利增加;医用物资与药物等产业市场需求增加,使医药企业规模扩大或盈利;餐饮、旅游等服务产业因疫情导致市场萎缩、营业时间缩短,企业亏损。(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15、【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从地理角度分析影响疫情传播的因素和疫情对我国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造成的影响。【详解】(1)博拉病毒是否传播,主要从传播源、病毒的易感人群、医疗条件、经济水平和政府管控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材料二,“该市面积450平方千米,人口约167万,城中有大量棚户区,区内房屋、道路杂乱无章,没有门牌号码”,说明该地区经济落后,人口众多,人口密度大;居住、道路等基础设施落后;带来的易感人群多,且无法准确确定易感者的位置,传播速度快、医疗卫生条件差;当地政府管控力度小等。(2)与陕西省相比,广东省距湖北省较远却累计确诊人数较多的原因可以从人口数量、交通、人员流动等方面分析。与陕西省相比

16、,广东省人口数量更多;交通更加便利;经济更加发达;广东省与湖北省的经济联系、人员流动更加频繁;参与流动的人口数量更多等,所以,广东省累计确诊人数较多。(3)此次疫情对我国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造成的影响不同。对传统劳动力指向型产业来说,会因为劳动力不足、生产时间缩短,而导致企业亏损;对于互联网相关产业来说,因为市场需求量的增大,会使企业盈利增加;对于医用物资与药物等产业来说,由于对医用物资和药物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会使医药企业规模扩大、盈利增加;而对于餐饮、旅游等服务产业来说,会因疫情而导致市场萎缩、营业时间缩短,企业亏损等。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长江源由北源楚玛尔河、正源沱沱河、南源当

17、曲组成。为了全方位解读这片人烟稀少的荒原,一支“探源”队深入三个源头进行考察。考察笔记中这样写道:楚玛尔河发源于可可西里腹地,流经含铁丰富的岩层,这里正面临着沙漠化和水系变迁的威胁,“楚玛尔”意为“红水河”;沱沱河发源于各拉丹冬峰,水色浑浊土黄,一年中至少有8个月没水;当曲发源于唐古拉山余脉,这里上千个泉眼和水泊被弯弯曲曲的小溪连接,河水清澈,一年四季有水流。下图为长江源区水系图。(1)分别指出长江正源、南源的补给类型。(2)分析当曲清澈、沱沱河浑黄、楚玛尔河被称为“红水河”的原因。(3)推测当曲源区的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特征。【答案】(1)正源: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南源:降水、冰雪

18、融水、地下水补给为主。(2)当曲:经过大量湿地调蓄过滤,河水清澈。沱沱河:地势落差大,水流湍急,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楚玛尔河:岩层含铁丰富,呈红色;沿线坡度大,植被稀疏,流水对岩石的侵蚀严重,河水含有大量红色沙粒。(3)气候:气温低(高寒),降水较多,蒸发较少(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地形:海拔高,地形起伏小。植被:高山草甸,植被覆盖率高(草原广布)。土壤:高山草甸土(草毡土或黑色泥炭土),有机质丰富,有永久冻土层。【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长江源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等相关知识点。【详解】(1)长江正源为沱沱河,发源于各拉丹冬峰,海拔6621米,地势高,气温低,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长江南源

19、为当曲,“当曲发源于唐古拉山余脉,这里上千个泉眼和水泊被弯弯曲曲的小溪连接,河水清澈,一年四季有水流。” 当曲以降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补给为主。(2)结合图例读图可知,当曲流经大片沼泽湿地,经过湿地的调蓄过滤,所以,河水清澈。沱沱河发源于各拉丹冬峰,海拔6621米,地势高,落差大,水流湍急,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所以,沱沱河河水浑黄。楚玛尔河发源于可可西里腹地地区,流经含铁丰富的岩层,由于岩层含铁丰富,呈红色;沿线坡度大,植被稀疏,流水对岩石的侵蚀严重,河水因含有大量红色沙粒而呈红色,所以,楚玛尔河被称为“红水河”。(3)当曲源区自然地理特征可以从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方面分析。地形:

20、当曲发源于唐古拉山余脉,海拔高,地形起伏小。气候:海拔高,气温低,降水较多,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植被:当曲源区,气候湿润,沼泽众多,高山草甸、草原广布,植被覆盖率较高。土壤:高山草甸土为主,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较肥沃,有永久冻土层。【点睛】河流补给类型:雨水补给、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湖泊水补给、地下水补给。(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题计分。14.地理一选修3:旅游地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9年以来,旅游业已然成为多地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产业。各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21、开展“科技+旅游”模式,大大改变和提升了旅游业的服务品质。科技的投入为当地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也为游客带来了全新的旅游体验。分析“新一代信息科技+旅游”对增加游客数量的作用。【答案】创新旅游对外宣传,还原历史文化,展现自然风光,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基于数据开展游客潜在需求预测,进行“游前的个性化精准营销;合理规划旅程安排,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体验需求,提高旅游满意度;完善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游中”服务的效率、质量,增大景区旅游容量;做好“游后”的数据分析工作,助力产品与服务的改进。【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科技+旅游

22、”模式,对增加游客数量的作用。【详解】“新一代信息科技+旅游”对增加游客数量的作用可以从“游前”增强吸引力、精准营销,“游中”提高满意度、提高服务效率和“游后”改进等方面分析。“游前”增强吸引力: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旅游对外宣传,宣传效果好;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还可以还原历史文化,展现自然风光,可以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游前”精准营销:利用信息技术,基于数据开展游客潜在需求的预测,进行“游前”的个性化精准营销。“游中”提高满意度: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以更加合理地规划旅程安排,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体验需求,从而提高旅游满意度。“游中”提高服务效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以完善智能化基

23、础设施建设,提高“游中”服务的效率和服务质量,从而可以增大景区旅游容量。“游后”改进: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以更快捷地做好“游后”的数据分析工作,助力产品与服务的改进。15.地理一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自2019年9月澳大利亚突发森林大火,截止目前已持续燃烧了四个多月,过火面积超7万平方千米,有近30人和5亿只野生动物在大火中丧生,其中,东南部受灾最严重。世界气象组织称:此次山林大火产生的烟雾已飘过太平洋影响到了新西兰、南美地区,甚至可能抵达南极,而气候变化在这场严重的大火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分析澳大利亚森林大火短期内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直接影响。【答案】增加空气中二氧

24、化碳烟尘、各种有毒气体的浓度,并随西风扩散至新西兰、南美等地区;大量灰烬流人河道,造成水污染,威胁水生生物的生存;烧毁多年生乔木,短期内难以恢复,削弱了森林的功能;破坏动物的栖息地,烧死大量动物,造成珍稀特有动物数量减少甚至灭绝;降低物种多样性,破坏生态系统平衡。【解析】【分析】本题主要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森林大火在短期内对生态环境影响,考查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知识点。【详解】澳大利亚森林大火短期内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直接影响可以从对大气圈、对水圈、对植物、对动物等的影响来分析。对大气圈的影响:森林大火增加了空气中二氧化碳、烟尘、各种有毒气体的浓度,并随西风扩散至新西兰、南美等地区。对水圈的影响:大量的灰烬流入河道,造成水体污染,进而威胁水生生物的生存;对植物的影响:森林大火烧毁了多年生的乔木,短期内难以恢复,从而削弱了森林的生态环境功能。对动物的影响:森林大火破坏了动物的栖息地,而且烧死了大量动物,造成珍稀特有动物数量减少,甚至灭绝;破坏了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系统平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