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春秋末期的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战国时期,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先秦A对自然界已有朴素的科学认识B封建迷信思想逐渐泛滥成灾C重视严密逻辑推理的唯物史观D沉迷于思辨的主观唯心主义25汉武帝多次组织、发动大规模的迁徙平民充实边疆,并将罪犯全族发配到边疆。为了增加徙民的力度,他甚至将许多获罪的贵族、高官及其家族也编配到徙民的行列里。徙民举措A抑制了土地兼并B促进了民族交融C加强了君主专制D扩大了疆域面积26北宋初期,政务、军事、财政、监察四权并立,各部门直接向皇帝负责,宰相只能事事按旨行事。宋太
2、祖为防大臣擅权,鼓励台谏官员弹劾大臣。这种权力结构设计A造成政风因循保守B提高了行政效率C杜绝官场黑暗腐败D减轻了财政负担27司马迁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称,“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司马迁认为,一直被人们视为夷蛮的越王勾践是黄帝玄孙禹的后人;两越的夷蛮也是黄帝的后裔。这一看法A体现了春秋时期的民族交融B反映了“华夷一家”的观念C推动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D表明南方文化影响不断扩大28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让陈独秀意识到,要“从根本上取消这蔑视公理的强权不可”,“我们不可主张用强力蔑弃公理,却不可不主张用强力拥护公理。我们不主张用强力压人,却不可不主张用强力抵抗被人所压
3、。”“用强力拥护公理思想旨在A反思中国的外交失败B抗议列强的经济欺凌C抨击军阀的黑暗统治D唤醒民众的救亡意识29伯利克里时期,15%至20%的公民会有规律地出席公民大会,但在没有现代扩音装置的会场,待表决的发言实际上不可能被数千人都听见。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雅典民主政治的实施有其特定局限性B公民大会不是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构C公共职务的开放度在公民中差别明显D津贴制未能刺激更多的公民参与政治30史载唐高宗在位时期处理的政务,将近300件,发现其中20多件有武则天参加,但大多是有关外戚和后宫的事务,而任命宰相、将领等重要事务,都由唐高宗亲自处理,材料主要表明A武则天干预朝政较为合理B唐高宗临朝主政不
4、决事C武则天政绩实在乏善可陈D国事政务由唐高宗主导311872年11月,梯也尔总统在法国议会上说道:“共和制存在者,它是国家的合法政体。要求别的东西,将引起一场新的革命,并且是最可怕的革命。”由此可见,梯也尔认为推行共和制的意义在于A巩固法国大革命的成果B有利于稳定法国社会秩序C化解各派别之间的矛盾D践行第三共和国宪法精神32在古希腊“神人同形同性”的时代,艺术家们都以各种方式留下了自己所钟爱的“女神”的画像。这一现象表明古希腊A民主政治兴起B商品经济发达C宗教观念淡薄D人文思想活跃331933年斯大林指出:“党似乎在鞭策国家,使它加速向前奔跑”,“必须催赶国家,因为它落后了一百年,落后带来了
5、致命的威胁。”这一观点A改变了苏联农业落后的局面B体现了苏联实现工业化的紧迫感C成为苏联开始工业化的依据D严重脱离了苏联经济落后的国情34一位评论家说:“干草堆在这里;被开发成为最具灵性的生命。因为,每一个当下,光线是新鲜的下一个当下,光线是未知的,而前一个当下,光线则是故去的。所以每一个此刻,干草堆总会有所不同。下列体现此特点的作品是A格尔尼卡B拾穗者C日出印象D自由引导人民3519世纪中叶,达尔文建立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严密的生物进化理论,第一次对整个生物界的发生、发展作出了唯物的、规律性的解释;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严复接受并传播进化论。两者给东西方带来的共同影响是( )A直接导致中英两国政治
6、改革B改变了部分知识分子的世界观C否定了上帝的权威D开始了民主、科学对民众的启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根据宋史五行志中记载,在整个两宋时期,发生在江南地区的疫病大概有29次。南宋152年间,平均每五年就出现一次,其中有26次发生在江南地区。杭州取代汴京成为宋朝的首都以后,也成为新的流行性疾病的多发区,苏轼曾评价杭州的流行病指出,“杭(州),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从时间的分布上看,从1142一1190年的48年中共发生13次传染病流行,平均每4年一次;11951211年的16年中发生了9次,平均每2年就有一次瘟疫。两宋尤其是南宋时期传染性疾病大多发生在夏秋之际,23次
7、有明确月份的记载,其中有15次疫情是发生在这个季节,约占65%。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南方大疫,两浙贫富皆病,死者约十之五六”,“浙西路死者五十余万人”。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浙西大疫流行,平江府以北的河流中“流尸无算”。摘编自尹娜两宋时期江南的瘟疫与社会控制材料二 流行病的灾难,促进了医学卫生的各种研究和观察,为近代卫生学的发展铺平了路。以1845年中英上海土地章程的颁布为起点和标志,公共租界开始了其公共卫生建设的进程。此外,工部局还颁布了一些法令法规,以使公共卫生管理走向法制化和制度化。上海洋泾浜北首西国租界田地章程后附规例第42条涉及到沟渠、建造房屋、街道清洁、挑除垃圾污秽、
8、查视地方污秽、查视房屋污秽等内容;1901年工部局起草公共卫生细则,以实行传染病的强迫性通知和传染病人的强迫性隔离。20世纪2030年代上海华界的公共卫生事业,不论在组织、体制、法制还是关于传染病的现代防疫措施上,均已达到了相对完善的水平。服务体系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了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科研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布局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政府通过计划手段进行管理,确保医疗摘编自刘雪芹近代上海的瘟疫和社会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20多年里,通过政府的统一规划、组织和大力投入,医疗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全国绝大部分人口在发生疾病风险时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费用保障。全国绝大多数居民都
9、能够得到最低限度的医疗卫生服务,确保了医疗卫生服务在全国范围的公平供给。摘编自牟海林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公平取向及其实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疫情发生的特点。(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上海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特点及原因。(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9分)42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在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中说:“相对于世界其它几大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
10、主有次。各大文化区系既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中国文明之所以独具特色、丰富多彩、连绵不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在数千年来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都与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关系。同世界上其它文明古国的发展模式不同,多源、一统的格局铸就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迎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中国历代统治者信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念。明成祖把原属元朝疆土的十块土地让与朝鲜,其理由是“朝鲜之地也
11、朕度内,朕何争焉”。雍正常也认为“朕统御寰宇,凡臣服之邦皆隶版藉”。但中央对边疆历来奉行“王者不治夷狄”的天朝礼制秩序。19世纪70年代,日本意图侵占台湾,其理由是该地为中国的“化外之民”,“不治”说明没有有效的统治关系,没有统治关系也就没有主权。日本所挟以为据的“理由”来自近代西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清末,随着边疆危机的深入,边疆建省呼声日益高涨。有人提出在西藏等地建立行省,实行直接统治,去掉那种在新的国际规则下往往授人以柄的“藩属”关系。1884年建新疆省,1885年建台湾省,1907年建东北三省。在新的国际形势之下,改变了传统的治边理念和统治方式,昭示中国对边疆的主权。摘编自但兴悟“大一统
12、”中国的重新塑造:近代边疆危机与建省改制(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建省改制的背景。(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建省改制的意义。(8分)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20世纪初,克劳塞维茨提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与道德无关,无所谓正义与否的观点,被欧洲各国奉为经典。然而,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这种战争观的滑铁卢。战后被残酷战争震惊了的精英们,认为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不管其原因如何,是对人类的一种犯罪。”由法国和美国发起、15个国家(1933年已达63个)签署的非战公约,核心内容就是宣布在国家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推
13、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强调“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这种战争观在国际危机频发的20世纪30年代风行一时,人们希望能够通过裁减军备或和平谈判解决争端并避免战争。摘编自梁占军二战与20世纪国际战争观的演变(1)根据材料,指出一战前后国际战争观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一战后战争观的变化进行简要评价。(9分)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陈宏谋作为雍正、乾隆时期的理学名臣,也是一名积极倡导“理学以经世”的经世学者。陈宏谋所谓的经世是着眼于当下的,而非为后世立法,这从他多次强调士人要关,心“
14、时事”,学者要“援古证今”“酌古宜今”的言论中即可看出。1745年,陈宏谋在陕西发布了著名的申饬官箴八则檄,针对当时官场的一些陋习进行了箴规,其后还陆续发布了一些整顿官场陋规的檄文。除了注重对官场陋习、士风的批评与治理外,重视社会教育和书籍的传播亦是其经世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所谓社会教育,并非一确切概念,或用陈宏谋自己的话说即“宣谕教化”。其教育的对象广泛,从童蒙到仕子,对平时人们所忽视女童、地位低下的胥吏,陈宏谋认为都是可以通过读书教育而改善的。摘编自由长海理学与救世陈宏谋经世思想探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宏谋思想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陈宏谋思想的
15、影响。(7分)历史参考答案24-28:ABABD 29-33:ADBDB 34-35:CB41.(1)特点:疾疫出现的次数十分频繁:流行地区呈现出不平衡性:每次疾疫的发生延续时间长:危害都很大;流行性传染病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疗:疾疫大多流行于夏秋季。(2)特点: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进程得以加快:公共卫生管理走向制度化法律化;现代防疫体系建立并得到完普。 原因:当地政府的不断努力;社会力量的活跃;城市化化进程加快;民众卫生意识觉悟的提高;一大批公共卫生人才的努力奋斗;受到西方公共卫事业的影响。(3)使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权得到保障:利于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半;利于减轻人民的经济压力:利于国家政权的稳定
16、与社会发展。42材料认为,多源的中华文明在不断交融中共同发展,绵延不息,形成独具一格的文化体系。我赞同该观点。中华文明多源交融,和谐共存。中华民族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各具特色。古代早期推行分封制、宗法制,家国同构,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深入人心。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民族融合的发展,统-的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华夏文明水乳交融。中华文明独具一格,绵延不息。已从西周礼乐文化的繁衍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从西汉儒家文化兼采众长、文化-统到宋明理学吸引佛、道,三教合一,中华民族崇德、仁爱、务实、进取的文化性格代代相传,熠熠生辉。综上所述,中华文明多种起源,博大精深,不断融合,兼收并蓄,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与顽
17、强的生命力,哺育代代中华儿女,生生不息。本题还可从“中华文明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中华文明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等角度论述。45(1)背景:传统的“宗藩体系”使历代统治者对边疆领土主权意识淡薄;日本抓住天朝礼制秩序的弊端意图对中国台湾进行侵扰;近代列强势力入侵,边疆危机日益严重;现代民族国家国际体系的引入。(2)意义: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势力的入侵,巩固了边防;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加强了边疆治理与开发;增强了民族意识;有利于中国由传统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46(1)变化:认为战争是政治统治的工具(或继续)到否定一切战争,应极力避战,和平至上。原因:第一次世界世界大战的爆发摧毁了旧的战争观;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有识之士和民众观念的变化。(2)评价:客观上推动了一战后暂时和平的出现;刻意避战导致了英美等国推行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简单地否定战争并不能永久地保住和平,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47(1)特点:强调经世致用;反对官场陋习;重视社会教育;重视女子的教育。(2)影响:传播了经世致用思想;有利于整顿官场的不良习气;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