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6.考试时间:150分钟;历史政治地理同堂分卷考试,每科100分,共300分第I卷 选择题(48分)一、单选题(每小题4分,共12个小题,共48分)1.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
2、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据此,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郡县制不利于地方的发展B. 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C. 二者均有弊无利D. 二者均易形成高度集权局面【答案】B【解析】【详解】分封制下,地方诸侯国权力很大,易造成地方割据,故B正确;郡县制下,郡县的长官均由皇帝任免,这易形成高度集权,也有利于地方的发展,故A错误;二者都有利有弊,故C错误;分封制下不利于形成高度集权的局面,D错误。2.下列西周时期重要诸侯国受封情况的史料记录,其中属于同一类受封对象的是“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太王之子,丽王季历之兄也。”“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召公
3、爽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封之于陈。”A. B. C. D. 【答案】B【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异姓诸侯国的情况则不尽相同,其中既有功臣、姻亲,也有原来的附属国,属于对同姓(姬姓)贵族的分封;属于对功臣的分封;属于对先代帝王后代的分封;故B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分封制,结合所学分封制分封的对象是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进行分析。3.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
4、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 加强了货币管理B. 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 削弱了诸侯实力D. 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朝廷这种做法具有强制性、专卖性和暴利性。这从经济上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故答案选C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货币政策或者币种变化,无法得出加强了货币管理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主旨和史实,排除B项;D项说法不准确,应该是加强了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4.“1927年的大动乱,没有降低马克思主义的声望。.错误的政治方针,实际上反映了错误的革命理论。这更促
5、使人坚信,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革命就会向前发展。”这反映了A. 国民革命的失败源于错误的政治方针B. 陈独秀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错误C. 探索适合国情革命理论的现实基础D. 急功近利的情绪导致了“左”倾错误【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大革命的失败刺激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理论,故C项正确;AB两项只是对材料信息的表面解读,并没有认识到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所以不选;从材料无法得出“急功近利的情绪”这一信息,所以D项不选。5. 1933年8月1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在瑞金举行阅兵、宣誓、授章、授旗仪式,纪念“八一”节。从此“八一”就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6、这主要是为了纪念A. 井冈山会师B. 南昌起义C. 北伐战争D. 秋收起义【答案】B【解析】【详解】南昌起义也称八一南昌起义,是指1927年8月1日于中国江西省南昌,由中共针对国民党的反共政策而发起的武装反抗事件。每年的八月一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因此也叫“八一”建军节。故本题答案选B项。ACD三项不符合题干设问要求,排除。6.中国近代商办企业早期的业务领域主要集中在外贸服务、出口加工、进口替代等行业,地域分布则以上海、广东为主。据此可知,当时的中国商办企业A. 行业分布较为广泛和均衡B. 带动了南方地区经济发展C. 代表中国工业的最高水平D. 依附于资本主义国际市场【答案】D【解析】
7、【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国商办企业集中在外贸服务工业。出口加工工业、进口替代工业等行业领域,且分布地域主要集中在与外国交流便利频繁的上海、广东,可见当时商办企业主要是参与国际劳动分工,依附于资本主义国际市场,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中国近代商办企业行业分布并不广泛和均衡;B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当时中国商办企业对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不能比较得出当时中国的商办企业代表中国工业的最高水平。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7. 春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开始出现。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 铁犁牛耕的普及和推广B. 井田制的确立
8、C. 均田制的实行D. 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所以,生产力的发展是小农经济出现的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铁犁牛耕的普及和推广。由此,选A。考点 :中国古代经济中国古代农业经济铁犁牛耕8.国务院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一年来,外交工作成果丰硕。习近平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出访多国,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重大活动。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这体现出新时期中国外交哪一特点A.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 突出反
9、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C. 开展多边外交,推进新型区域合作D. 外交政策开始了重大调整【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等重大活动“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可知,新时期中国开展多边外交,推进新型区域合作;AB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C。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9.对于冷战原因的分析,有学者认为美苏冷战在很大程度上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苏关系之中;也有学者认为冷战源于美国一直坚持的门户开放原则与
10、苏联从沙皇时代继承来的势力范围原则之间的根本性对立和冲突。对此分析最准确的是A. 苏联沙文主义与美国扩张是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B. 美苏冷战孕育于二战前一个较为漫长的历史时期C. 冷战源于意识形态对立与地缘政治中的利益之争D. 美国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推动了冷战时代的到来【答案】C【解析】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与美国存在意识形态的冲突;材料中的“美国一直坚持的门户开放原则根本性对立和冲突。”实质上反映的是地缘政治环境中的利益之争,故答案为C项。A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除了苏联沙文主义与美国的扩张是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之外,还存在意识形态的对立,排除;B项只是叙述美苏冷战的孕育历史过程,
11、没有阐述其原因,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美苏地缘政治对冷战的影响,并非只是说明门户开放政策直接导致冷战爆发,排除D项。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材料中学者的两种观点反映的信息:一是“意识形态对立”,另一个是“地缘政治斗争”,据此来确定答案。10.以下1870年至1900年间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简表。据此可知A. 西方列强已把世界瓜分完毕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C. 技术进步助推世界贸易增长D. 垄断资产阶级推行扩张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1870年至1900年间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联系所学可知,这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出现
12、的现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故答案为C项。A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排除B项;垄断资产阶级推行扩张政策,对外输出资本,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排除D项。【点睛】图表型选择题通常采用排除法。解答这类选择题,对图片、表格要“三看”:一看图表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表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图表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对被选项要“三思”:一要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不是符合史实,排除不符合图片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要思考是不是符合题干要求,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排除;三要思考是不是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的。总之,要将教材
13、、图表、选项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本题不仅要分析图表反映的信息,还要根据时间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作答。11.欧洲国家走向联合,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日益强大;东欧发生剧变,苏联最终解体,这些现象反映出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A. 欧洲为中心的发展趋势B. 两极格局C. 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加强D. 单极世界【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目前世界政治格局中存在着几个主要的力量中心,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欧洲为中心的发展趋势出现在新航路开辟后;B选项错误,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
14、束;D选项错误,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并非是单极世界。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2.西塞罗曾说: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理性,与自然相吻合它是唯一的法律对所有的人是共同的、如同教师和统帅的神”。西塞罗意在强调“自然法”是A. 一种具体完善的法律条文B. 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法律的先驱C. 众多罗马法律的集中汇编D. 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的法律观念【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法律乃是正确的理性”“所有的人是共同的、如同教师和统帅的神”说明这里强调的是一种法律理念,D正确;自然法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属于法律观念,A错误;B是罗马法的深远影响,B错误;众多罗马法律的集中汇编是查士丁尼法
15、典,C错误。故选D。第II卷 非选择题(52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政府即把依托城市发展工业,再向乡村辐射,最终实现国家工业化,变农业国为工业国作为国策。在其影响之下,一些城市附近的乡村地区成为轻重工业区和家属生活区所在地,并因此很快成为城市的一部分。离城市较远的很多乡村地区也因为采矿、釆油、军工、修水库等建设活动而日益繁荣,达到一定规模与程度后成为了新兴城市。与此同时,作为乡村主体的农民其青壮年中有相当一批人被招进工厂当了工人。这其中又有很多人安家于城市,逐渐成为都市居民,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上述两种模式是大陆乡村
16、都市化的最主要的模式。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二: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使农业生产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农副产品严重供不应求的局面,为城镇吸收更多的人口和城市轻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与此同时,知青与下放的城镇干部、居民大批返城。城乡集市贸易开放,吸引了一大批农民进城开店办厂。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农村非农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农村城镇化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旧的工农业、城乡二元分割发展格局被打破,新兴小城镇迅速发展起来。摘编自叶明勇改革开放以
17、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及思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改革开放前中国城镇化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城镇人口的主要来源。(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答案】(1)特点:以政府为主导,由工业化带动。原因: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2)原来城镇人口的返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乡镇企业助推农村城镇化。(3)认识:工业化推动的城镇化,城镇化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解析】【详解】(1)通过材料信息解读,可以看出,中国城镇化是在政府主导下,由工业化带动而形成的。原
18、因可以通过中国原有工业基础薄弱,而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等角度回答。(2)通过材料“知青与下放的城镇干部、居民大批返城。城乡集市贸易开放,吸引了一大批农民进城开店办厂。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农村非农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农村城镇化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进行概括总结即可。(3)通过上述两则问题的回答,可以认识的工业化推动城镇化,而城镇化同时也促进了工业化。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建国以来十个五年计划的指导方针 整理自刘国光主编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 解读材料,提取一项有关五年计划指导方针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说明。(注:明确答出变化信息;可从原因、内容、影响等角
19、度予以说明。史论结合,语言简洁,符合逻辑,有层次)【答案】示例: 信息:由片面发展重工业到注重经济的协调发展。 说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国际形势严峻,需要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如一五计划的投资、全面大炼钢铁、三线建设等,导致国民经济结构失调;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转变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国民经济结构趋向协调发展。 附:其他信息:由关注国家建设转变日益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照搬苏联模式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解析】从材料中的“一五计划一化三改造”,联系所学可知,一五计划强调发展重
20、工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推进现代化建设,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可以分析得出我国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经历了由片面发展重工业到注重经济协调发展的改变,同时也可以分析得出由关注国家建设转变为日益重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论题。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可知,我国经济发展还经历了由照搬苏联模式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因此可以分析得出多个论题,然后从中确定一个论题,并联系所学有关史实进行论证。如确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论题,可以联系史实如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以及1992年中共十四大经济体制改革
21、目标的明确,据此来论证说明这一变化的过程。论述过程要做到史论结合,语言简洁,符合逻辑,层次清晰。点睛: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往往给出两个以上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有其道理,考生可以同意其中任何一种,并对相应观点进行分析说明。出这类命题的意图是考查考生独立的思维能力与开放思维的意识。解答开放型题,要防止感情用事,即使你确实认为某种观点是最正确,但真正作答时却拿不出太多的证据。因此,选取所要阐述的观点对答好开放题特别重要。从高考得分的角度讲,应遵循以下原则:(1)选择与教材观点相近的论点为阐述对象,这样论证起来可以从教材中获取较多的相关历史资料,以说明相应的观点。(2)选择历史材料与理论依据最多
22、的论点为阐述对象,可以看一下哪一种观点可以从材料中获得更多的资料支持。另外,有些问题除了需要材料论述外,还需要一定的理论说明,论点的理论依据是否充分,也是选取观点的重要依据。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1206年蒙古国建立前后,蒙古族医与巫的界限尚不很清楚,故卫生保健制度也是比较原始,蒙古国建立后,医事制度逐渐引起统治者的重视,特别是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对医疗保健提出迫切要求。忽必烈为了提高医生医疗水平,淘汰不合格医生,于1272年正式建立“医学提举司”,专门负责太医以及各级医学人才的考校,并负责校勘医藉指导各路医学及辨别药材等。1282年,又正式建立了为太子
23、保健服务的“典医监”等机构。1288年还在地方设立了“官医提举司”,管理医户差役词讼等事务。1292年,于广惠司下建立“回回药物院”,职别从五品,专门管理回回药事,使阿拉伯医学在中国得到更广泛的传播。1294年又建立掌医监及广济提举司,管理修合药饵,以施贫民。至此,元代的医事制度,已基本形成,并有较完整的医疗保健制度。摘选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忽必烈医疗保健改革的背景和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忽必烈医疗保健改革的作用。【答案】(1)背景:蒙古族医巫不分,卫生保健制度比较原始;元朝统一,需要完善医疗保健制度,提高医生医疗水平。特点:继承蒙古族医药经验;借鉴汉族历
24、代形成的先进医疗和卫生保健制度;引进阿拉伯医学和医事制度。(2)作用:培养了各级医学人才;提高了医生医疗水平;校勘医籍指导各路医学及辨别药材;传播了阿拉伯医学;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医事制度和医疗保健制度。【解析】(1)背景:从“1206年蒙古国建立前后,蒙古族医与巫的界限尚不很清楚,故卫生保健制度也是比较原始”得出蒙古族医巫不分,卫生保健制度比较原始;从“特别是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对医疗保健提出迫切要求”得出元朝统一,需要完善医疗保健制度,提高医生医疗水平。特点:结合材料分析主要从蒙医和中国传统汉族医学相结合来谈;从“使阿拉伯医学在中国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可以得出引进阿拉伯医学和医事制度。(2)回答历史作用主要从目的来回答,首先肯定是培养了各级医学人才;提高了医生医疗水平;其次,从“1272年正式建立“医学提举司”,专门负责太医以及各级医学人才的考校,并负责校勘医藉指导各路医学及辨别药材等”可以得出校勘医籍指导各路医学及辨别药材,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医事制度和医疗保健制度。从传播阿拉伯医学上可以看出对阿拉伯医学的传承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