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期中测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尊礼,主张“为国以礼”;道家“非礼”,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法家否定礼治,提倡法治。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A. 私学兴起,民间思想异常活跃B. 礼崩乐坏,需要重建社会秩序C. 思想自由,百家争鸣局面形成D. 诸侯争霸,分封秩序开始瓦解【答案】B【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社会大变革的局面,学术下移,“士”阶层崛起,他们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张:儒家尊礼,倡导恢复礼乐秩序
2、;法家推崇中央集权,倡导变法,强调法治;道家从“道”这一本源出发,强调无为而治,否定礼(“非礼”),认为“礼”是社会动荡的根源。这些争论反映出当时百家争鸣的局面,但其本质还是传统社会秩序渐趋崩溃在思想领域的反映,B项符合题意,故选B;A、C、D三项是表面现象,并非本质内涵,排除。2.下图是西周时期诸侯国地理位置分布图。从同姓诸侯国与异姓诸侯国的地理位置分析来看,西周A. 地理位置决定统治方式B. 形成等级森严的统治秩序C. 具有浓厚血缘政治色彩D. 实现了对地方的绝对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由题干中“周王室”“武王弟”“周公长子”“成王弟”“功臣”“殷商贵族”可知,该图反映了分封制的对象
3、,由“同姓诸侯国与异姓诸侯国”并结合所学可知,同姓诸侯国远远多于异姓诸侯国,说明具有浓厚血缘政治色彩,故C正确;“决定”的说法夸大了“地理位置”对“统治方式”的作用,排除A;西周分封制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统治秩序,但是题干的图示不能反映这方面信息,排除B;“绝对”的表述不恰当,排除D。故选C。【点睛】地图、图片类材料题主要以地图、历史照片、图片或漫画等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处理能力及依托图片信息分析说明历史问题的阐释能力。这类试题不仅提供了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试题意境,使试题呈现图文并茂的效果,而且也为考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直观印象,为命题和能力考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反映了文科试题命
4、题改革的方向。3.汉代规定,民户为国家输送粮食到边境,运到600石的赐二等爵,4000石赐五大夫,12000石赐大庶长;边塞粮食充足了,可以储备在郡县,郡县储备足一年所需的粮食,即可免收田租。这一措施A. 解决了国家存在的边患问题B. 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贯彻C. 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D. 促进了新兴地主阶层的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汉代对为国家提供粮食的民户进行奖励,有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C项正确;该政策为边塞提供了粮食,但不能说明解决了边患问题,故A项错误;该政策反映了对农业的重视,但没有体现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汉代之前新兴地主阶层已经形成,故D项错误。
5、4.东汉光武帝时规定,对被察举的茂才和孝廉,地方要先给予一定的官职进行试用,考核合格后才能举荐到中央。这一规定A. 打破了士族垄断选官的局面B 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能C. 增加了全国学子出仕的途径D 扩大了地方政府选官权力【答案】B【解析】【详解】东汉光武帝要求,被察举的人员只有经地方试用合格后才能被推荐到中央,这实际上为了选拔有能力的官员,这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能,故选B项;士族垄断选官指的是九品中正制,此时尚未出现,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说增加对荐举人员的考察,并非增加了途径,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扩大地方选官权力的信息,故D项错误。5.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年)某月,粟特胡商曹禄山对来自长
6、安的汉族商人李绍谨提出诉讼,希望官府给出公道,官府在审判这个商业纠纷时,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这反映出,唐朝政府A. 重视汉族与少数民族榷场贸易B. 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C. 力图营造良好商业运行环境D. 完善了国家法律体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官府秉公处理胡商与汉商商业纠纷,说明唐朝政府重视商业发展,努力营造良好的商业运行环境,C项正确; A项,榷场是宋辽金元各在边境所设的互市市场,排除;B项,题干不能说明唐代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题干信息并未涉及法律体系的完善,排除。6.宋朝在立国之初就实行“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一政策进一步加速了土地转移的频率。与上述变
7、化相适应,宋代农村A. 夜市草市迅速发展B. 租佃关系日益兴盛C. 小农经济逐步解体D. 自耕小农不断壮大【答案】B【解析】【详解】土地转移频率加速的结果是土地兼并加剧,自耕农破产,被迫成为“佃户”,促进了租佃关系的发展,故B正确;草市迅速发展与“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小农经济逐步解体是在近代,排除C;宋朝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造成土地兼并加剧,自耕农破产,并非自耕小农壮大,排除D。故选B。7.徐光启在数学方面的最大贡献,是与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15521610年)合译几何原本,将高度公理化的几何学以一种全新的演绎思维方法第一次介绍给中国知识界。这一做法( )A.
8、开创了学习西方理论科学的先例B. 显示了中国科技出现崭新的气象C. 忽视了传教士对中国的文化侵略D. 反映了对西方数学成就盲目崇拜【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几何原本引入西方逻辑认证的思维方法,对中国科技思想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A项,题干不能反映几何原本开创西方理论科学的先例,排除;C项,题干并未强调西方的文化入侵,排除;D项,题干强调几何原本带来新的思维方法,并非盲目崇拜,排除。8.据学者研究,明清时期苏州有代表的商人会馆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苏州有代表性的商人会馆会馆名称创建时期创建地点创建商人岭南会馆明万历年间苏州虎丘山塘桥西广州商人冈州会馆清康熙
9、十七年(1678)宝安馆东义宁商人全秦会馆毛家桥西东齐会馆清顺治全秦会馆西侧胶州、青州商人东官会馆清康熙十六年(1677)岭南会馆东侧全晋会馆清乾隆三十年(1765)半塘桥山西商人A. 商人会馆最早出现在苏州B. 所有会馆都建在江南地区C. 苏州地区商业经济较发达D. 明清时商帮资金实力雄厚【答案】C【解析】【详解】由题干“明清时期苏州有代表的商人会馆基本情况”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他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也说明该地区商业经济较发达,故C正确;题干所给材料体现的是苏州出现了较多不同地域的商人会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会馆最早岀现在苏州,排除A;
1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所有会馆都建在江南地区”中的“所有会馆”表述绝对化,排除B;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会馆的资金问题,排除D。故选C。9.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大体完成了“最初启动”中国现代化的使命,尽管这一使命是在不知不觉之中,甚至是以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方式完成的。这一观点主要是基于洋务派A. 创办最早近代军事工业B. 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C. 筹建起中国的近代海防D. 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洋务运动大体完成了最初启动中国现代化的使命,尽管这一使命是在不知不觉之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创办一系列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顺应世界的潮流,并且洋务企业一定程度上刺
11、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这方面符合材料中“洋务运动大体完成了最初启动中国现代化的使命”,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创办了第一批近代军用工业和民用企业,首开兴办近代工业风气,而不仅仅是创办最早的军事工业,故A选项不全面;洋务运动在军事方面创办了新式陆军和海军,增强了国防力量,但这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中“最初启动中国现代化的使命”,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在教育方面,创立同文馆,水师学堂和武备学堂,派留学生,翻译外国书报等,培育了一批对西学有认识的新型人才,但这不能全面反映洋务运动“最初启动中国现代化的使命”,故D选项错误。10.根据下表内容,第十
12、一章第一节的小节标题应该是台湾三民版历史第二册第四篇目录第四篇 晚清变局第十章 帝国的衰微与西力冲击第一节 日薄西山的清帝国一、帝国的倾颓二、从“天朝”入世界三、正面冲击鸦片战争四、两次英法联军五、内乱纷起第二节 外患蜂拥而至第十一章 改革与革命第一节第二节 革命运动的发展A. 天国的梦想B. 变法与立宪C. 洋务的中兴D. 同盟会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表格信息“第十一章 改革与革命”、“第二节 革命运动的发展”推知,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小节标题应该是变法与立宪,19世纪90年代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要求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故B正确;
13、“天国的梦想”应该属于第十章第一节的内容,排除A;洋务运动开始是在19世纪60年代,应该属于第十章第一节,排除C;同盟会建立属于第十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排除D。故选B。11.下表反映了1873年至1930年中国进口货物分类统计情况(单位%)年份生产资料消费资料机器原料燃料等合计消费品原料直接消费资料合计18738.18.18.583.491.918930.67.88.413.078.691.619030.714.315.022.362.785.019101.50.116.017.617.065.482.419203.20.225.128.516.954.671.519303.71.921.326
14、.917.355.873.1摘编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A. 中国沦为列强原料产地B. 关税自主权遭到严重破坏C. 传统经济形态艰难转型D. 传统农耕经济彻底瓦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表信息可知,1873-1930年中国生产资料的进口中机器、燃料类增长幅度较大,而消费资料中消费原料有小幅度增加,直接消费资料所占比重减少,根据所学可知,这说明近代工业化对西方的商品倾销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反映了近代中国工业化不断发展,传统经济形态受到挑战,故C正确;中国沦为列强原料产地应以中国原料出口来体现,排除A;题干表格中的数据与关税无关,排除B;“彻底”的表述不符合
15、史实,近代中国小农经济逐步瓦解,并没有彻底瓦解,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才意味着小农经济彻底瓦解,排除D。故选C。【点睛】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12.如图是画家丰子恺创作的漫画流离图。该漫画产生的背景是A. 军阀割据混战B. 国共对峙形成C. 日本侵华加剧D. 解放战争爆发【答案】C【解析】【详解】从图片“27年”的时间信息可知,此时是1938年。因此流离图描写的是日本侵华所带来的动荡,故C正确;军阀割据
16、混战时代指的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故A错误;国共对峙时期是在19271927年,故B错误;解放战争爆发是1946年,故D错误。13.1952年5月30日,中共中央发出整党建党的指示,要求“乡乡有支部”。截至1956年底,全国多数乡“在乡的党委或总支下都已按照农业社建立了党的组织”。这一举措A. 强化了国家组织能力B. 意在调整国民经济结构C. 推动了土地改革开始D. 构建起基层治理的体系【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一举措使党的基层组织大量建立,将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到基层,强化了国家组织能力,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党的基层组织的建立,不是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C选项
17、错误,新中国土地改革开始于1950年,与材料时间发布;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此举使基层治理的体系得以构建。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4.1979年7月1日,我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被视为“立法系统的里程碑”,80年代,又相继颁布了经济合同法、商标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A. 适应了改革开放的现实需要B. 初步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C. 增强了国有企业的竞争力D. 为市场经济提供了法律保障【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涉及的时间是1979年到80年代,此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当时中国政府的做法是要通过立法的形式加强与外国的经济合作,增强政府的公信力以吸引外资,故
18、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适应了改革开放初期的现实需要,A项符合题意。初步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是在21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材料中的这些法律法规主要是针对外资,而非国有企业,排除C;发展市场经济是90年代的目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15.雅典帕特农神庙上的浮雕刻画了泛雅典娜节的游行队伍和马拉松之战中牺牲的 194 名战士。据学者研究,浮雕没有突出任何个人,强调的是整体。这表明当时雅典A. 宣扬城邦的人文精神B. 抑制公民的个性发展C. 培养大众的参政意识D. 强化社会的城邦观念【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中“帕特农神庙上的浮雕刻画”的“牺牲的194名战士”,整幅“浮雕没有突出任何个人,强
19、调的是整体”可以看出,雅典尊重每一个为城邦牺牲的战士,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公民为了城邦利益所作的牺牲,体现了雅典城邦公民至上的理念,故D正确;人文精神是突出人的价值,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A;强调城邦整体利益并不意味着“抑制公民的个性发展”,排除B;题干信息强调的是为城邦牺牲、奉献精神,与“参政”无关,排除C。故选D。16.有学者认为希腊诸邦中任何一个都不能统一希腊本土,而罗马却能统一地中海世界的根本原因在于罗马政治上的开明,即在公民权的问题上克服了希腊将人划分为希腊人和非希腊人的狭隘观念。“罗马政治上的开明”在法律上的体现是A. 制定了调整罗马公民关系的法律B. 强调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C.
20、制定了适用于一切自由民的法律D. 组织编纂了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答案】C【解析】【详解】古代罗马不断将公民权授予新征服地区的人,从而稳定了强大的帝国。罗马不断将公民权授予新征服地区的人,体现的是万民法的精神,万民法适用于一切自由民,故C项正确,A项错误;罗马法强调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人人”,并不包含奴隶和妇女儿童,指的是罗马公民,故B项错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编纂和材料信息无关,故D项错误。17.自16世纪50年代开始,欧洲的自然科学家把数千种未知物种进行了分类,确定了适应欧洲不同气候和土壤的少部分物种,其中的一些食物物种对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反映出A. 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物种
21、交流B. 世界联系加强影响人类物质生活C. 欧洲饮食结构变化引发商业革命D. 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表明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促进了不同洲际间的物种交流,对当时欧洲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故B正确;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促进了不同洲际间的物种交流,A错误;商业革命引起不同洲际间的物种交流,引发欧洲饮食结构变化,C因果倒置,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物种交流对欧洲饮食习惯的影响,没有涉及世界贸易的发展,排除D。18.1791 年,美国联邦宪法第五条修正案规定,不经合法的程序,不得剥夺人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即使是为公共目的取用私人财产,也应给予公正的赔偿。这一规
22、定A. 体现了宪法至上原则B. 践行了天赋人权思想C. 保证了联邦制的实施D. 贯彻了分权制衡原则【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是强调用美国宪法修正案来保障人民的权利,体现了天赋人权的思想,故B正确;题干不是强调宪法的地位,原则至上,排除A;题干中没有看出保障联邦体制的实施,排除C;题干中是维护基本的人权,而不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排除D。故选B。19.19世纪西欧众多作家在“回归自然”号召的感召下,着力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受,奇异的大自然或远方的异域世界往往是他们寄托自由理想之所。这股文学思潮A. 反映出民族文学魅力B. 寄托了理性主义梦想C. 突显了科技进步效能D. 成就了浪漫主义辉煌【答
23、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浪漫主义文学风格主要是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特征,深入挖掘人的感情世界,积极追寻理想世界。根据材料“着力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受,奇异的大自然或远方的异域世界往往是他们寄托自由理想之所”可知D选项正确,符合题意;民族文学指的是文学在该民族内部各地各集团的文化交流中碰撞整合而呈现出来的文学的民族共性,A选项错误,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人的主观感情,与理性主义无关,B选项错误,排除;材料与科技进步无关,未涉及,C选项错误,排除。20.19世纪末,像标准石油公司这样富可敌国的大企业和大财团,在各个行业纷纷出现。人们把他们叫做钢铁大王、石油大王、牛肉大王、电讯大王、铁路大王
24、、金融大王。这说明当时A. 科学和技术已紧密结合B. 生产社会化趋势加强C. 工业生产结构发生巨变D. 社会生产日趋无序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末,像标准石油公司这样富可敌国的大企业和大财团.钢铁大王、石油大王、牛肉大王、电讯大王、铁路大王、金融大王”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与资本高度集权,垄断组织出现,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科学和技术已紧密结合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与题干不符合,排除A项;题干信息不能体现工业结构的巨变,排除C项;垄断组织的出现使社会生产更加集中有序,排除D项。21.1920年1月,苏维埃政府撤销了人民银行
25、,职工可以免费从国营和合作社分配点凭证领取食品、日用品和燃料,经济生活几乎完全实物化。苏维埃政府的做法A. 得到下层民众的普遍赞同B. 导致了苏联国内局势失控C. 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D. 服务于特殊时期经济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凭证领取生活用品及经济生活的实物化反映了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实行实物配给制的规定,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巩固新生社会主义政权,故D项符合题意;战时共产主义使广大农民利益受到损坏,故并非受下普遍认可,排除A项;苏联此时尚未建立,排除B项;二战于1939年爆发,排除C项。22.下表是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联邦法院对几个重要案件的判
26、决结果。这些判决结果表明A. 美国的司法体制较为落后B. 新政最大阻力来自联邦法院C. 罗斯福新政冲击了旧秩序D. 三权分立体制制约美国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表格信息反映了罗斯福新政时期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府的行政权力有所扩大,对原有经济和政治秩序都造成了重大影响。分权与制衡是美国政治的特点,联邦法院否决政府、国会及地方州的新政法案和措施,正是对原有秩序的维护,故C正确;“司法体制较为落后”的表述既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A;不能仅仅依据题干中,联邦法院几次判决新政违宪,就推论出“新政最大阻力来自联邦法院”,排除B;题干反映分权与制衡的美国政治的特点,但不能说明“三权分
27、立体制制约美国发展”,排除D。故选C。23.1947年4月,美、英、中、法等23个国家进行关税减让谈判,双边关税谈判共进行123项,涉及大约5万种商品。10月,23国签订关贸总协定。关贸总协定除每年召开大会外,主要活动主持减税谈判,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这说明关贸总协定力图A. 建立新的国际金融体系B. 提高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话语权C. 根除各国利己主义政策D. 推动世界贸易制度化和体系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可知,战后资本主义各国通过定期召开国际会议并签订关税协定以降低关税,体现贸易发展的制度化、体系化发展,D项正确;A项,新的国际金融体系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排除;B项,提高发展
28、中国家话语权不是关贸总协定的目的,排除;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24.冷战期间,美国和西欧国家在共同反苏的基础上建立并保持了大西洋联盟式的“特殊关系”;冷战结束后,美欧趋向平等的“正常关系”转变。这一变化反映出()A. 美国实力日趋衰落B. 国际政治新秩序建立C. 西欧力量不断增强D. 多极化格局的显现【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美欧关系由冷战期间的“大西洋联盟式的特殊关系”到冷战结束后的“趋向平等的正常关系”转变,这反映了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力量不断增强,C正确;据所学可知,冷战结束后,美国是惟一的超级大国,据此不能说明美国实力日趋衰落,A说法错误;当今世界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尚未建立,
29、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美国与西欧的关系变化,而不是多极化格局的显现,D错误。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最早的典册都是史官的著作,内容大多是统治者言行的记录。史官将重要的史实、言行记录于典册,目的是为统治者提供参考春秋后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 革,文化开始从史官手中逐步下移到民间。六经之类的经典则成了传授文化知识的教科书, 供人阅读。与此相对应,诸子的个人著述也逐步出现。书籍作为思想文化的载体,无论从内容到形式,从数量到质量都有了一个划时代的发展。摘编自葛兆光中国古代文化史材料二 “百科全书”一词,源于希腊语,意即“循环教育、通用常
30、识”。通常情况下,百科全书包括各门学科的知识信息,或者至少是关于某一特定学科的综合性知识;其出版是为了向文化素养越来越高的公众传播全面而应时的知识。从 18 世纪起,百科全书的民族语作品取代了拉丁语作品。而用各国的民族语言出版的第一部百科全书,破天荒地采用按字母顺序编排的方法排列条头;为使信息能够简易地传达给读者,全书用俗语写成,并配有大量图片。进入 18 世纪后期,伴随启蒙运动的不断深化,百科全书所表现出的深度和广度不断进入更高层次。摘编自朱显亮漫谈“百科全书”材料三 1897 年,“百科全书” 这一新名词由日本传入中国,进入了中文语汇。“百科全书”之融入中文语汇的过程,以及清末民初百科全书
31、在中国的纷纷出版,密切地反映了发生在上个世纪之交的中国政治、社会与文化的变迁。摘编自陈平原、米列娜近代中国的百科辞书(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典籍编纂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8 世纪出现的西方近代百科全书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3)结合上述材料,对百科全书在近代中国的出版进行解读。【答案】(1)变化:编纂主体由官方史官撰述变为私人的著书立说;编纂目的从为政治统治服务变为对社会大众进行文化教育;内容由统治者的言行记录变为阐释个人思想的著述;数量增加,质量提高。原因: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官学式微、民间私学兴起,学术不再为官府所垄
32、断;战国时期文化上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为书籍编纂的繁盛提供了条件。(2)特点:内容丰富而全面;旨在向公众传播通识知识、进行思想启蒙;编写方式简便易懂,使用民族语言和俗语编写,便于向大众传播。原因: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民众知识水平的提高;启蒙思想的影响;欧洲近代的宗教改革促进了本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3)解读:清末,伴随近代民族危机的加深和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加快,“百科全书”一词进入中国语汇;在民族资产阶级救亡图存的改良和革命运动中,百科全书在中国大量出版;这些书籍传播了西方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和科学文化知识,解放了民众的思想,冲击了专制统治秩序和传统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析】【详解】(1)第一
33、小问“变化”,根据材料“早的典册都是史官的著作春秋后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革,文化开始从祝史的手中下移到民间。儒家创始人孔子,以个人身份整理修订六经,并用以在民间传播文化知识”得出从史官著作到民间著作、个人著述;根据材料“书籍作为思想文化的载体,无论从内容到形式,从数量到质量都有了一个划时代的发展”得出从政治性到文化性,从治国参考到文化传播的载体;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从当时的经济、政治、阶层、教育等角度概括。 (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从内容、编撰目的、编排方式、用语方面总结西方近代百科全书的特点;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启蒙思想影响以及民族语言发
34、展的角度分析作答。(3)“解读”主要考虑近代中国开启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宣传救亡图存的道理、自由、平等的思想都需要借助一些书籍,近代中国人思想逐步解放,封建专制制度、传统儒家思想都受到冲击。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铁路发展大事简表摘编自钟准铁路改变世界等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1:论题:科学技术的进步与铁路运输。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改良和应用,有力地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蒸汽机车率先在英国出现并运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力的广泛应用,电动机的发明对交通领域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
35、响。19世纪末,欧美国家建成电气化铁路,大大提高运输效率。这表明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铁路运输业的发展。示例2:论题::铁路技术的输出与全球观。19世纪下半叶,英德等国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作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他们在亚洲、非洲等地区大量修建铁路,掠夺殖民地半殖地财富以满足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遭到当地人民的反抗;21 世纪以来,中国本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等地区大量修建铁路,在谋求本国发展的同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这表明,不同的全球观理念下,铁路技术的输出对世界的影响截然不同。【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小论文形式的考试题。首先依据材料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论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
36、进行论证。依据材料可知,铁路运输业的发展与科技发展关系密切,可得出“科学技术的进步与铁路运输”的论题;依据材料“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在非洲、亚洲、欧洲等地投资修建铁路”可得出“铁路技术的输出与全球观的论点等等。就观点“科学技术的进步与铁路运输”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革命时期期间蒸汽机的改良和应用,有力地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力的广泛应用,电动机发明对交通领域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分析论证。2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汉族,江苏南通人。清光绪甲午状元。甲午战争后,张謇极力宣扬实业救国,人
37、称“状元实业家”。他以家乡为基地,以创办大生纱厂为起点,先后创办了20个企业,领域涉及轮船、纺织、垦牧、港贸、交通、电力、冶炼等;并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工作,在南通建立起以纺织为中心的“大生地方经济体系”。在他的主导下,南通被打造成“中国近代第一城”。张謇还致力于教育事业,一生创办370所学校,涵盖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其南通纺织专业学校,首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摘编自百度百科材料二 1905年立宪运动兴起,张謇积极参与,先后发动和领导了三次全国性立宪请愿运动求早开国会,成立责任内阁,均遭清廷拒绝和镇压。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对清廷彻底失望,最终决定“不要再去捧持落
38、日”,改而“扶起朝阳”,转而归附革命,拥护共和,参加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担任实业总长。当时南北两政权对峙,国家面临分裂瓦解危险。张謇利用早年同袁世凯的师生关系和革命党人的有关承诺,极力劝导袁世凯顺应共和潮流、以国家统一大业为重,促使袁态度发生重大改变。此外,张謇还亲自起草了清帝退位诏书,利用临时政府有关清室优待条件,从而保证了新旧政权的和平交接,最终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谢俊美再论张謇与辛亥革命(1)根据材料,概括张謇社会活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特点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张謇。【答案】(1)特点:以“救国”为目标;涉及领域广;与时俱进(重心由经济、教
39、育后转向政治领域;政治主张由立宪转向共和);社会影响大。原因:民族危机加剧;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实业救国”浪潮兴起;民主共和思想传播;等等。(2)评价:在中国近代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张謇以爱国救亡为己任,积极开展“实业救国”的实践,并大力发展近代教育,为中国的近代化作出了杰出贡献。辛亥革命爆发后,他顺应共和潮流,积极协调南北矛盾,推动了国家统一的实现。张謇是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爱国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他的“救国”理想难以实现。【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材料“宣扬实业救国”反映出以“救国”为目标;材料“领域涉及轮船、纺织、垦牧、港贸、交通、电力、冶炼等”说明涉及领域广;材料“还致力于教育事业”说明致力于教育;材料“转而归附革命,拥护共和”反映出政治主张由立宪转向共和;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出社会影响大。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甲午战争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民族危机的加深,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2)根据材料“状元实业家”“首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极力劝导袁世凯顺应共和潮流、以国家统一大业为重”“保证了新旧政权的和平交接,最终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创办近代企业、发展教育、推动国家统一、“救国”理想难以实现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