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会泽县茚旺高级中学2019年3月见面考历史试卷命卷人:陈吉松验卷人:杨加升审卷人:吴祖伟考生注意: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3个小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卷单项选择题(30小题,共60分)1.据汉书载:“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认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A. 巩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B. 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确立的需要C. 消除了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D. 适应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的需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
2、尺土之封”可知秦统一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而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分封制被废除后宗法制也受到削弱。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可知,秦朝废分封是为了避免周朝被诸侯所灭的结局,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是为了巩固统治,即适应封建大一统政治的需要。故B项正确。材料中论及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基础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论及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与土地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2.下图是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在,左在阳陵。”发兵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上文“右在”后空缺部分应是A. 皇帝B. 太尉C. 御史大夫D. 丞相【答案】A【解
3、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的政治制度。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下,一切军国大事最终都取决于皇帝。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3.下表为隋唐科举制发展简表。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 隋代没有真正实行科举考试制度B. 科举考试考题禁锢了读书人思想C. 唐代科举成为当时唯一选官方式D. 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逐渐完善【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从隋朝到唐朝科举制度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等方面不断发展的过程,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隋大业元年创立进士科,科举制度已经开始实行,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反映读书人思想被科举制禁锢,故B项错误;唐代科举成为当时唯一选官方式的说法过于
4、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4.唐在隋的基础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在礼部的下面又特设了“采风使”一职,主要的任务是到民间去采集民歌民谣,以观地方吏治与民风。这反映了唐朝A. 礼部执掌官员监察B. 政府关注民情民意C. 文化建设得到加强D. 儒学地位更加突出【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主要的任务是到民间去采集民歌民谣,以观地方吏治与民风”,说明唐朝在不断完善政治制度的同时,注重了解民情民意。故答案为B项。礼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和科举考试,以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宜,排除A项;根据“以观地方吏治与民风”来看,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5.近代史上赫德在中国实测论中向列强建
5、议:侵华的最好手段“莫如扶植满洲政府,使其代行我令,压制其民。民有起而抗者,则不能得义兵排外之名,而可以叛上之名诛之我因得安坐以收其实利,此即无形瓜分之手段也。”列强实现这一目标是在A. 鸦片战争之后B. 甲午战争之后C. 瓜分狂潮之后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答案】D【解析】【详解】赫德的建议是“以华制华”,扶持清政府统治中国。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帝国主义扶植清政府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故D项正确;鸦片战争之后、甲午战争之后、瓜分狂潮之后,外国侵略者还没有这种认识,故ABC错误。6.1912年颁发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
6、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 强烈的排满色彩B. 缺乏明确反帝要求C. 明显的限袁倾向D. 最终成为一纸空文【答案】C【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时,清帝已经退位,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反帝评价,故B项错误;从材料“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直接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独裁,故C项正确;最终成为一纸空文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结果,故D项错误。点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结合临时约法设立的直接目的选择即可。7.1971年10月25日,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布什说
7、:“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布什这段话所针对的历史事件是A.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B.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 中日邦交正常化D. 美国在日内瓦协议上签字【答案】B【解析】材料“1971年10月25日”“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指的是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B项正确;AC项是1972年;D项1954年。8. “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再次为欧洲列强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为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美国最终选择( )A. 加强中央政府权力B. 建立民主共和制C. 实行分权制衡
8、原则D. 实行民主制原则【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及材料“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再次为欧洲列强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这说明了美国独立之初实行邦联制的弊端,为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体制,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故A正确;BD与国家结构无关;C体现的是总统、国会、法院之间的关系,与国家结构无关,故选A。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联邦制9.罗马帝国法律规定,一个人死后,他的财产归最近的继承人所有,凡是权利相等的人,包括妇女都可均分。除非经人民大会协商和宗教祭司同意,才会被免除继承权。死者也有权在生前指定朋友作
9、为遗产分割人。这反映了罗马帝国时期A. 宗教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B. 女性取得了与男性同等的地位C. 血缘和亲疏是法律实施的基础D. 罗马法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古罗马存在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而且遗嘱继承存在法律效果,故选D;材料并非突出宗教的作用,排除A;罗马帝国,自由人在享有法律上的平等,排除B;权利与义务是法律实施的基础,排除C。10.下表为隋唐时仓设置值况的部分材料,解读最为谁确的是A. 运河的开凿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 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 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割离D. 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政治中心南移【答案】C【解析】A材料无从体现,排除;经济
10、中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故B错误;材料“将关东粮食分储在官仓中一段段将粮食运到京都”“官雇船驶至洛阳,置于集津仓”可以知道政治军事重心并未南移,故D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而军事政治重心仍在北方,故选C。11.唐玄宗天宝年间,租庸调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2/3多。代宗大历年间,国家财政收入的重点则开始转向田亩税。赋税征收重点转移是由于当时A. 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B. 国家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C. 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D. 国家无法直接控制土地和人民【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租庸调规定以人丁为本,不论土地、财产的多少,都要按丁交纳同等数量的绢、粟”,
11、后来转向“田亩税”,说明政府对“人丁”的控制削弱,故D. 国家无法直接控制土地和人民正确。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征税从人丁转向土地无关,故排除AC项。 “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是宋朝政策,故排除B项。12.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雇主普遍宁愿增加雇佣人数,也不愿致力于技术革新以提高生产效率。这一现象从侧面表明该地区A. 人口增长降低了劳动力价值B. 抑商政策阻碍生产技术革新C. 专制统治制约商品经济发展D. 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力不足【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根据材料“江南地区的雇
12、主普遍宁愿增加雇佣人数,也不愿致力于技术革新以提高生产效率”,这表明明清时期的人口的迅速增长降低了劳动力价值,从而使雇主不愿致力于技术革新以提高生产效率,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抑商政策,排除B;材料同专制统治制约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材料未涉及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问题,D项排除。故选A。【点睛】解答本题要注意抓住材料中的“江南地区的雇主普遍宁愿增加雇佣人数,也不愿致力于技术革新以提高生产效率”关键信息即可。13.明末清初学者张履祥在补农书中描述了浙江嘉兴一带植桑的情况:“一亩可养十数筐,少亦四五筐,最下二三筐。米贱丝贵时则蚕一筐即可当一亩之息。”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A. 桑蚕业是农民基本收入来
13、源B. 开始成为重要的丝织业中心C. 栽桑养蚕收入已可超过种粮D. 经济作物种植超过粮食作物【答案】C【解析】从材料“米贱丝贵时则蚕一筐即可当一亩之息”中可以分析出,明末清初江浙嘉兴一带栽桑养蚕收入已可超过种粮,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桑蚕业是农民收入的基本来源,故A项排除;B项说法错误,错在“开始”;D项说法错误,农民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点睛:关键信息是材料“米贱丝贵时则蚕一筐即可当一亩之息”。14.自开埠以来,上海妇女除了传统年节、进香、游春等活动外,开始有入戏园书场看戏听书、观看外国马戏和赛马、游览开放的私家花园的现象。这表明近代上海A. 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B. 成为西方文化传播中
14、心C. 妇女社会地位普遍提高D. 社会习俗日益文明开化【答案】D【解析】“观看外国马戏和赛马、游览开放的私家花园”都是西方娱乐的方式,说明此时上海的社会习俗逐渐文明化,故D项正确;娱乐方式不能反映出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故A项错误;材料现象不能充分说明上海是西方文化传播中心,故B项错误;晚清时期妇女地位并不是普遍提高,故D项错误。15.1904年清廷颁布了奏定商会简明章程,向全国商人发出建立商会的号召,在随后的几年里,全国商会和分会发展到800个,全国商会联合会也随之成立。近代商会的发展A. 得益于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B. 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正式产生C. 客观上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D. 推动了
15、“实业救国”思潮兴起【答案】C【解析】【详解】近代商会的发展,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客观上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故C项正确;一战前列强没有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实业救国”思潮在1904年以前已经兴起,故排除ABD三项。16.罗斯福新政时期,有一部法律“向雇主强征失业保险费,1936年开始时为全体职工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一,1937年以后上升,长期保持在百分之三的水平。”这部法律应该是A. 社会保险法B. 全国劳工关系法C. 公平劳动标准法D. 全国工业复兴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向雇主强征失业保险费”结
16、合所学可知这部法律应该是社会保险法,故BCD三项排除,A项正确。17.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995年世界经济增长了35%,但是大多数增长都是在欧洲之外实现的:美国和欧洲的增长率在26%和30%之间,而中国为102%,韩国为97%,越南为9%。”下列有助于中国在90年代高速发展的因素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中国的对外开放在90 年代已经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1992年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7、的目标,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国于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也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符合题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BC三项排除,D项正确。18. “虽然苏联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一直令人非常失望”,造成苏联农业落后的主要原因是( )A. 苏联气候不利于农业生产B. 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牺牲农业的政策导向D. 赫鲁晓夫大规模垦荒不切实际【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项牵强绝对,B项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是主要原因,C项在一定程度上包含B项所表达的意思,所以正确答案为C项;“农业集体化”
18、为斯大林执政时期的经济政策,D项在时间上不符合。19.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舞台上各种多边峰会纷纷涌现,如G20峰会、APEC峰会、欧盟峰会、“金砖四国”峰会、世界气候变化峰会等。这反映了A.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B. 发展中国家谋求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C.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依赖程度逐渐加深D. 区域集团化是实现全球化的步骤和途径【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峰会的大量出现,体现了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各国通过多边峰会加强了彼此的联系,增强经济合作,本质体现了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互相依赖程度加深,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信息,而是强调经济全球化使各
19、国依赖程度逐渐加深,排除A。发展中国家谋求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与材料信息“G20峰会”、“欧盟峰会”不符,排除B。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集团化的最后归宿,但与材料强调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依赖程度逐渐加深不符,排除D。20.在欧洲,一些教堂为前来许愿的人们提供许愿蜡烛。这种小蜡烛是从中国天津进口的,进价只有006元人民币,折合0007欧元,而教堂的售价却是07欧元。七八十欧元的棉服,从中国进货时大约只需付七八十元人民币。中国获得的利润很低,欧洲得到的却是“超级利润”。这种现象不能说明A.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B. 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C. 西方强权
20、使中国产品利润空间很小D.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答案】C【解析】材料“中国获得的利润很低,欧洲得到的却是“超级利润”表明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同时也表明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故AB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产品的利润空间小并不是因为西方的强权,而是因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21.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天地固然是化育万物之本,但如果万物不经君主圣人整治梳理,只能以散漫的形式存在,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由此可见,这一认识A. 是诸子学说趋向统一的体
21、现B. 为专制制度提供了有力支持C. 表明儒家思想得到普遍认同D. 意味着百家争鸣的基本结束【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反映了君主专制、圣人崇拜的思想,这为君主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故B正确;材料主张君主圣人整治梳理万物,没有反映诸子学说趋向统一,故A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并未得到普遍认同,故C错误;仅仅凭材料内容无法说明百家争鸣基本结束,而且百家争鸣结束于秦朝建立后,不是春秋战国时期,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学生
22、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君主专制的思想主张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信息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22.史学家认为构成史学的三要素是“史实”、“史论”、“史识”。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叙述中属于“史论”的是A.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流派纷呈,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主张B. 韩非子“法不阿贵”的思想在战国时期有利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C. 对诸子百家思想要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实现其古为今用D.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史实”、“史论”、“史识”并称为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人物、事件等基本的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客观历史如史实、
23、人物、历史现象的评论;“史识”是指对历史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和判断能力。其中A、D项是属于“史实”;B项属于“史论”;C项属于“史识”。故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23.下图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答案】B【解析】宋朝时期,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宋代书法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中唐以后,重农抑商政策比较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汉代时开始有煤燃料,发明“水排”来提高炉温,北宋时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使炼钢铁的硬度和质量大大提高。故选D。24.宋仁宗
24、年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设备投入的资金比较大,拆版后无法再印,而雕版印刷虽刻板费工,但书版可长期保存,随时可印,因此延至清末仍盛行不衰。由此可见A. 雕版印刷技术更为先进B. 劳动力便宜是重要原因C. 技术创新不能脱离实际D. 活字印刷无法得到推广【答案】B【解析】材料“活字印刷设备投入的资金比较大,拆版后无法再印,而雕版印刷虽刻板费工,但书版可长期保存”说明中国古代虽然“雕版印刷虽刻板费工”,但是由于劳动力比较便宜,从而雕版印刷盛行不衰,故B项正确,C项错误;活字印刷术更为先进,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活字印刷术的推广问题,故D项错误。点睛:解题时要解决为什么“版印刷虽刻板费
25、工”却盛行不衰这个问题即可。25.1866年,左宗棠奏准在福州设马尾船政局,局内设有船政学堂。学堂开设的科目有: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画法等;同时,课外要读圣谕广训、孝经,兼习策论。该学堂的创设A. 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B. 揭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C. 开启了留学教育的先河D. 摆脱了传统文化的影响【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体西用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洋务运动创办学堂。这主要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B项是错误的;洋务运动在办学堂之前就揭开了序幕。C D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所以选A。26. 在中西文化论战中杜亚泉称:中国固有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
26、明之穷。”陈独秀则称:“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A. 都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明 B. 都通过文明比较重新定位传统文化C. 都对西方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D. 都深切感受到西方文明带来的冲击【答案】B【解析】由题干可知,陈独秀主张以西方文化取代中国固有文化,杜亚泉则主张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反对全盘西化,故A项错误。杜亚泉肯定了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而陈独秀则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二者都是在对东西方文明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重新定位传统文化的,故选B。陈独秀主张全盘西化,杜亚泉指出西方文明存在不足之处但并未否定西方文明的作用,因此二者都
27、对西方文明有了一定的了解,也都认识到了西方文明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冲击,但这并未完全反映题目的主旨,故C、D不当。27. 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开始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这表明A. 启蒙思想逐渐流行B. 宫廷文化普及到民间C. 专制王权已经衰落D. 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答案】A【解析】结合材料时间“18世纪前半期”、地点“法国”及“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可知,当时法国启蒙思想,即反对专制、提倡民主自由的思想流行,
28、A符合题意;B、C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D与史实不符。点睛:本题考查法国启蒙思想。解答本题注意把握关键的时间信息“18世纪前半期”和地点信息“法国”,由此得出材料中的现象与启蒙思想密切相关。28.对下图解读中,正确地揭示了中西科技发展轨迹上的差异的是A. 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西方B. .15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C. 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D. 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走向衰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图中两条曲线的变化可以看出15世纪后我国科技落后于西方,A项错误;C项错误,我国科技达到最高峰是15世纪前;D项说法错误,我国
29、科技走向衰落应该是15世纪后;B项正确;通过图片可以看出15世纪前后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科技,出现逆转。故本题答案选B项。考点:古代中国科技文学艺术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科技科技发展的趋势29. 哥白尼说虽被后来的科学发展所扬弃,但人们仍然视其为一场“革命”。这是因为它A. 撼动了中世纪神学基础,显示了挑战权威的态度B. 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提出了研究自然的新方法C. 概括了宇宙运动规律,指引了人类认识自然的方向D. 开辟了天文学新领域,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答案】A【解析】“地球中心说”是中世纪神学基础。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提出,是对中世纪的“地球中心说”的挑战。故选A。30.有学者认为:“在
30、康德那个时代,启蒙意味着一种觉醒,从自然王国中发现真理,用真理取代宗教迷信;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启蒙意味着一种背叛,要求砸碎几千年以来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纲常礼教的枷锁。”对此最恰当最全面的理解是A. 欧洲启蒙运动源于对宗教神权的“觉醒”B. 新文化运动旨在“背叛”封建纲常礼教C. 启蒙思想家因“觉醒”与“背叛”的矛盾而求索D. 思想启蒙的历史蕴涵着“觉醒”与“背叛”的变奏【答案】D【解析】材料的主旨信息是西方启蒙运动意味着觉醒,中国启蒙运动意味着背叛,也就是思想启蒙有觉醒和背叛的内涵,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觉醒和背叛的矛盾,故C项错误;AB只符合材料的部分信息,不符合主旨信
31、息,故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的主旨信息。本题的主旨信息是西方启蒙运动意味着觉醒,中国启蒙运动意味着背叛,由此定位答案和排除。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31.重要历史人物的作用不仅使法国历史丰富多彩、曲折动人,还深刻影响了欧洲历史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789年到1815年间,英国尽管面临战时困难,工业生产却仍然保持着18世纪80年代的旺盛势头,继续快速增长。而在大陆,从法国革命开始,政治动荡连绵不断,商业受挫,物价飞涨,人心惶惶。战争阻隔了不列颠岛与大陆之间的交流,英国的新机器和新技术难以到达欧洲各国。因此,无论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时代在政治上意味着什么,在经济上和
32、工业上,它们都意味着到1815年时法国和其他大陆国家已远远落后于英国。(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材料二 1958年戴高乐重新执政后,在第四共和国原有基础上,加快了法德和解与合作的步伐。1960年,法国政府建议提前实施罗马条约,使原计划年底建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在当年5月建立起来,与1957年相比,六国工业品的关税到1960年年底已降低了40%,六国在关税同盟上所取得的成果超过了罗马条约签订者的期望。进入60年代,随着以欧洲共同体为核心的欧洲联合的发展,戴高乐把反对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带入一个新的阶段,加强了欧洲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到1969年戴高乐退出政坛时,法国以欧洲为“跳板”,一定程度上重新恢
33、复了它的地位和影响。摘编自阚四进法国欧洲一体化政策研究(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时代对法国和其他欧洲大陆国家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指出戴高乐为“反对美国对西欧的控制”提出的基本主张。概述1958-1969年戴高乐执政带给法国和欧洲的积极影响。【答案】(1)法国革命和战争捍卫了法国,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也同时导致了欧洲大陆政治动荡不断;战争阻隔了英国与大陆的交流,拿破仑颁布大陆封锁令更是绝对禁止欧洲大陆与英国人通商,致使法国和大陆其他国家在经济和工业上远远落后于英国。 (2)基本主张:“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积极影响:加快
34、法德和解与合作的步伐;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加强欧洲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使法国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地位和影响。【解析】(1)结合材料“1789年到1815年间,英国尽管面临战时困难,工业生产却仍然保持着18世纪80年代的旺盛势头,继续快速增长。”并结合所学可知法国革命和战争捍卫了法国,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也同时导致了欧洲大陆政治动荡不断;战争阻隔了英国与大陆的交流,拿破仑颁布大陆封锁令更是绝对禁止欧洲大陆与英国人通商,致使法国和大陆其他国家在经济和工业上远远落后于英国。(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戴高乐主张:“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第二小问,积极影响:加
35、快法德和解与合作的步伐;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加强欧洲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使法国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地位和影响。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摘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与结构变化度发展趋势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进行探究,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主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答案】主题方向:就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减少现象,进行分析论证(1927年和1934年1937年)。就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少增多,选取任意两个时间段进行分析论证(1925年1927年;1927193
36、4和19371940年等)。选取增减各一个时期,进行分析论证。从变化总的趋势,看中国共产党如何在奋斗中不断壮大。其它合理的论题示例1:论题: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减少原因略探论证: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也由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出现右倾错误,大革命失败。使得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5.7万急剧减少为1万。1934年,由于王明左的错误占据统治地位,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战略转移,南方革命根据地丧失殆尽。加上长征路上,红军物资匮乏、道路险峻以及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损失巨大。使得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30万急剧减少为4万。总而言之:上述两个时
37、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大量减少是由中国共产党自身错误和敌人的绞杀两个原因共同导致的。【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理论。本题属于典型开放题型,解答此类试题主要明确提供材料的内涵,本题依据材料表格信息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可以得出“就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减少现象,进行分析论证(1927年和1934年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减少原因略探”;依据所学从述两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大量减少是由中国共产党自身错误和敌人的绞杀两个原因共同导致的分析回答。【规律与方法】开放试题答题方法:解答此类试题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史实的基础上再对材料中相关系信息进行高度概括,从而得出
38、问题的答案。具体解题方法如下;1. 变化、趋势类:答题要求一般遵循“从到”格式答题。这类题在高考试题中是常考题型,值得关注。2. 特点、特征类:这类的题目一般要求“从具体到一 般”,“从现象到本质”。这类题难度较大,需要对材料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概括。 3. 归纳要点类:这类题目主要要求点要全,面要广,注意问题的角度和层次。33.【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王安石自任己见,非毁前人,尽变神宗法度,上误神宗皇帝。天下之乱,实兆于安石,此皆非神祖之意,【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十九材料二 将次天明,老抠起身,蓬着头同一赤脚蠢婢,赶二猪出门外。婢携糠秕,老妪取水,用木杓搅于木盆之中,
39、口中呼:“罗,罗,罗,拗相公(王安石执拗,民间称为拗相公)来!”二猪闻呼,就盆吃食。婢又呼鸡:“朔,湖,湖,翊王安石来!”群鸡俱至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畜养鸡豕,都呼为拗相公王安石,把王安石当做畜生。冯梦龙警世通言材料三 “呜呼,皋夔伊周,遐哉邈乎,其详不可得闻,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梁启超王荆公(1)根据材料,概括北宋以来官方和民间否定王安石变法的理由。(2)梁启超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分析梁启超推崇王安石变法的原因。【答案】(1)北宋以后官方认为王安石是千古罪人;民间认为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危害百姓。(2)评价: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是富国强兵之策。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要求梁启超与王安石改变现状的共鸣;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根据。【解析】(1)从材料“天下之乱,实兆于安石,此皆非神祖之意”“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中可以概括北宋以来官方和民间否定王安石变法的理由。(2)从材料“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可以得出第一小问的答案。第二小问可以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状况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