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年秋期四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检测试卷(苏教版)成绩的提高是同学们提高总体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大家一定要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积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四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检测试卷,希望同学们不断取得进步!一、看谁理解透1、辨析真伪(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20度的角在5倍的放大镜下,看到的是100度。()(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要么相交,要么平行。()(3)一个数取了近似数后,就变小了。()(4)加法交换律与乘法交换律表达的意义实际上是一样的。()(5)小于90度的角是锐角,大于90度的角是钝角,90度的角是直角。()(6)如果游戏规则是公平的,无论操作几次,都无法分出输赢。( )2、慎挑细选
2、(1)4:00时分针与时针组成的角是一个()A、锐角 B、钝角 C、直角D、平角(2)下面的数中,()读的零最多。A、60006000 B、6060606 C、600606D、6000600(3)下面的选择中,斜面是()时,物体从斜面上向下滚落得更慢些。A、10度B、25度 C、40度 D、65度(4)下面的角中,()的角能用一副三角尺画出来。A、10度B、15度C、20度 D、25度(5)下面的算式中,()去掉小括号后,并不改变原来的计算结果。A、60(102)B、60(102)C、60(10-2)D、(60-10)2(6)观察下面的算式:59=455599=5445555999=55444
3、555559999=55544445则555599999=()10个5 10个9A、555544445 B、555544445C、5555444459个59个410个511个49个510个43、空白扫描(1)7070700读作_,九百零六亿零九百万 写作_(2)一个九位数,它的最高位是_位;最高位是百亿位的数是_位数。(3)1100000=_万,608880000_亿。(4)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_。(5)布袋中有3个红球和2个黄球,从中任意摸一个,摸到_的可能性小。如果想使两种颜色的球摸到的可能性相等,需要往袋中放入_球_个;如果想使黄球摸到的可能性大,至少要往袋中放入_球_
4、个。(6)在简易计算器上进行下面的操作:6 01 2C15=,显示屏上显示_。(7)9 80010万,中可以填_。二、看谁计算好1、直接写出得数12040= 247=37+73= 125+755=490-90=56080=66060=180-8020=170+230=93030=6015+15=417+8=2、用竖式计算并验算9816 40423 934643、用递等式计算,能简便的要简便240154129+318+71 2735700-30025 (614+346)48 94(205-188)三、看谁操作棒1、过A点画直线a的平行线,再想办法量出A点到直线a的距离。A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
5、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2、下面的角是( )度,以A点为顶点,再在这个角内画一个60度的角。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
6、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欢迎大家去阅读由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四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检测试卷大家好好去品味了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加油哦!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
7、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