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名校推荐》2018届北京四中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资源:专题8: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70574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8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校推荐》2018届北京四中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资源:专题8: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名校推荐》2018届北京四中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资源:专题8: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名校推荐》2018届北京四中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资源:专题8: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名校推荐》2018届北京四中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资源:专题8: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名校推荐》2018届北京四中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资源:专题8: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名校推荐》2018届北京四中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资源:专题8: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名校推荐》2018届北京四中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资源:专题8: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名校推荐》2018届北京四中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资源:专题8: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名校推荐》2018届北京四中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资源:专题8: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名校推荐》2018届北京四中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资源:专题8: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名校推荐》2018届北京四中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资源:专题8: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名校推荐》2018届北京四中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资源:专题8: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名校推荐》2018届北京四中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资源:专题8: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名校推荐》2018届北京四中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资源:专题8: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名校推荐》2018届北京四中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资源:专题8: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名校推荐》2018届北京四中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资源:专题8: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八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考向预测本专题考试大纲:1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辛亥革命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4新民主主义革命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考查非常频繁,所占分值较高,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在题型上,非选择题的形式占有较高比重,难度相对较大。近代列强侵华的表现、影响及中国的抗争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命题多运用图文史料,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综合考查列强侵华战争及其影响、评价。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掀起了救亡图存的高潮,从民族觉醒角度命题也会成为命题的重要切入点。命题角度以国共联合革命或抗战为主,强调

2、民族团结和民族复兴。政治史,一要注意综合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斗争历程,总结民主革命的特点;二要注意国共两党关系发展演变的历程、影响关系变化的因素及国共关系变化给中国革命带来的影响等。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社会各阶级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抗战胜利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解题时可从民族精神和国际地位等方面思考。本专题内容与“中国梦”等社会热点问题关系密切,复习备考时要特别关注。知识与技巧的梳理本专题分为以下三条主线:主线一 18401945年列强侵略和中国反抗的历史可分为两大阶段(1)18401900年: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19011945年

3、:由多国共同侵华演变为一国单独侵华,日本成为侵华主力。主线二 中国军民在每次外侵威胁时,均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抗击斗争,近代中国历史既是屈辱史,也是抗争史。(1)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先声,首次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2)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完成了推翻封建帝制的任务,建立了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主线三 1919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民大革命、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五大阶段,中国共产党担负起领导重任,其间先后克服了“右倾”、“左”倾错误,由幼稚走向成熟,建立了真正独立自主的新中国。考点一 近

4、代列强的侵华战争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1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开拓海外市场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2结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反映了列强对商品输出的要求。3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指虽然拥有政府并是独立国家,但通过不平等条约,使大量主权沦丧。“半封建”是指虽然形式上仍然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但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思想等因素不断发展。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原因: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2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3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三、甲午中日

5、战争(18941895年)1原因:日本为满足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2结果:签订了马关条约,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3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1原因:根本原因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直接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镇压义和团运动。2结果:签订了辛丑条约。3影响: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五、日本侵华战争(19311945年)1原因:根本原因是日本长期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直接原因是经济危机的打击。2表现:军事侵略,经济侵略。3结果:日本战败投降,是百年来中国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例题

6、】(2017课标,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解析】由于近代开辟的通商口岸多在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内地高,人们思想较为开放,因此留日学生多集中在上述地区。出现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A项正确;此时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7、刚刚兴起,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尚未建立,革命运动尚未出现高涨局面,B项错误;:此时清政府鼓励留学日本,促进了留日潮流的出现。但这一政策与留日学生分布不平衡无直接关系,C项错误;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与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无直接关系,D项错误。【答案】A【解题技巧】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解答本题需要根据时间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根据题干信息分析事件的主要原因,排除错误项和无关项。考点二 近代前期中国的民主革命一、太平天国运动1原因: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2纲领(1)前期的天朝田亩制度: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其绝对平均主义思想根本无法实现。(2)后期的资政新篇

8、: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3进程:1851年金田起义,1853年定都天京,1856年天京事变,1864年天京陷落。4作用: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二、辛亥革命1背景: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2指导思想:三民主义。3成果: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以美国民主政治为蓝本进行政权建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4评价(1)进步性: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

9、入人心。(2)局限性: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例题】2(2016江苏单科,6)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B基督教平等思想C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D“中体西用”思想【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天朝田亩制度的思想来源。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分配土地和实行圣库制度,这些内容受到了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儒家的“大同”思想和基督教平等思想的影响,排除A、B、C三项。“中体西用”思

10、想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时期,而天朝田亩制度是1853年颁布的,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解题技巧】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了解天朝田亩制度的思想来源或者记住了“中体西用”的时间,就能轻松答对本题。考点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五四运动(1919年)1原因:(1)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2)导火索:一战结束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条件:(1)思想上: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2)经济上: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3主要活动:(1)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游行,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

11、(2)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4性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5意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发挥主力军作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1标志: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2内容:确立党的奋斗目标和中心工作。3意义: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有了全新的革命政党领导。4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1922年的中共二大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三、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性质:以国共合作为

12、基础、社会各阶层广泛参加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民主革命。2国共合作革命(1)合作方式是党内合作。(2)合作标志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3北伐战争:打击北洋军阀(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收回汉口、九江租界。4失败:蒋介石制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制造“七一五”反革命政变。5失败原因:直接原因国民党右派背叛和破坏革命;主要原因中共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6教训:中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武装力量。四、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1“工农武装割据”:1927年,开辟井冈山革命

13、根据地;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2红军战略转移(1)1934年10月,由于领导人的“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2)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新领导集体,中共走向成熟。五、抗日战争(19311945年)1日本的侵华罪行:制造了许多大屠杀,组建“七三一部队”,研制并使用化学、细菌武器,对根据地扫荡,实行“三光”政策。2中国军民的抗日战争(1)国民党正面战场:初期积极抗战;后期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2)中共敌后战场:坚持敌后

14、抗战,创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相持阶段后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3抗战胜利的意义(1)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2)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六、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和平与内战、民主与独裁。(2)重庆谈判,签署了双十协定,确定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3)1946年初,政治协商会议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2人民解放战争(1)防御: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15、,内战全面爆发。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队对山东和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2)反攻: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1949年初,解放军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3)胜利:1949年4月,长江防线突破后,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并向全国进军。【例题】(2017课标,30)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16、【解析】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于抗战全面爆发后的1937年9月,土地革命的开展是在国共的十年对峙时期,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可知,该政策的主要目的是调动各阶层抗日的积极性,因而适应了抗日战争新形势的需要,故B项正确;国民革命的时间是19241927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陕甘宁边区政府的主要任务是抗日,当时处于国共合作时期,不可能反抗国民党政府,故D项错误。【答案】B【解题技巧】解答本题需要具备时空观念,通过题干信息掌握事件的时间背景,

17、只有定位正确了时间才能答对本题。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于抗战全面爆发后的1937年9月,那么就知道这是为了统一战线抗日。(45分钟)限时训练经典常规题1(2017江苏单科,8)1922年9月,中共机关刊物向导发文指出,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这表明,“打倒军阀”正在成为A人民的迫切愿望B国民政府的执政理念C知识分子的共识D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解题思路】从材料中信息可以看出,中共认识到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之一是封建军阀,要真正实现国内和平,必须打倒军阀,而“打倒列强,除军阀”则是20世纪初期中国人民的迫切愿望,A项正确; 1925年

18、,国民政府才在广州成立,B项错误; “打倒军阀”是20世纪初期国人的愿望,并非仅仅是知识分子的共识,C项错误;全体国民是包括军阀在内的所有国人,“打倒军阀”不可能成为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D项错误。【答案】A2(2016课标全国卷,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解题思路】国民党禁止刊载的“谬误名词”都涉及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抗战的史实,这些“谬误名词”大大提高

19、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严重冲击了国民政府的执政能力,为了维护“一党专制”,国民党不得不把这些名词进行封杀,故选D。【答案】D3(2017江苏单科,10)1937年8月,毛泽东强调要“发挥红军的特长”,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钳制与消灭敌人。在此原则指导下,人民军队A粉碎了第三次“围剿”B变敌后为抗日的战场C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D取得台儿庄战役大捷【解题思路】解答本题需要有时空观念,题干中出现了1937年8月,这是解题的关键信息。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在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把敌人的后方变为抗日的战场,B项正确;粉碎第三次“围剿”是在1931年,A项错误;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20、是在1936年10月,C项错误; 1938年春国民党军队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D项错误。【答案】B4(2017课标,30)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解题思路】据材料“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革命工作的重心仍在农村,故A项错

21、误;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是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中共党员比例的变化,跟统一战线范围无关,而且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坚持在美国的支持下,阴谋发动内战,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遭到破坏,故C项错误;据材料“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共产党力量在农村得到迅速发展,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故D项正确。【答案】D5(2017课标,30)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

22、、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解题思路】渡江战役时期,新中国尚未成立,还不是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故A项错误;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捍卫了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主权,否定了列强在华特权,故B项正确;这一行动只是使列强退出长江流域,西方国家还可以通过东南沿海等地援助国民党,故C项错误;“另起炉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外交政策,此时新中国尚未成立,故D项错误。【答案】B高频易错题6(2017广东广州高三期末)1858年中美天津条

23、约规定:嗣后大清国大臣与大合众国大臣公文来往,应照平行之礼,用“照会”字样;领事等官与中国地方官公文往来,亦用“照会”字样。这一规定A扩大了美国在华的领事裁判权B表明中美两国开始平等外交往来C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D反映中国被迫接受近代外交规则【解题思路】材料反映外交礼节的变化,未涉及领事裁判权,故A项错误;天津条约是不平等条约,这一规定并不代表中美两国开始平等外交往来,故B项错误;这一规定是美国为了取得外交礼节上的平等,与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无关,故C项错误;这一规定是美国强加给中国的,反映出中国被迫接受近代外交规则,故D项正确。【答案】D7(2017江西省高三下学期高考仿真考试)武

24、昌起义爆发后,清廷欲起用袁世凯,袁世凯提出六项条件:“明年即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宽容与于此次事变的人;解除党禁;须委以指挥水陆各军及关于军队编制的全权;须与以十分充足的军费。”这表明袁世凯的政治意图是A推翻满清政权,组建汉人政府B与革命派妥协,掌握政府实权C镇压辛亥革命,捍卫满清政权D忌惮革命群众,力图避世自保【解题思路】武昌起义后,各国驻华使节建议清政府重新起用袁世凯,袁世凯自然不敢违抗外国人,推翻满清政权,故A错误;根据“开国会”“责任内阁”“解除党禁”,体现出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要求,表明袁世凯顺应革命大趋势,并通过与革命派妥协,掌握政府实权,故B正确;武昌起义后,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土崩

25、瓦解,革命形势高涨,袁世凯自然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镇压辛亥革命,捍卫满清政权,排除C;从袁世凯提出六项条件看,袁世凯在谋求更大的权力,D不符合材料。【答案】B8(2017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过去农村是土豪劣绅的天下,如今是委员的世界呀,你看,屙尿都碰了委员,城里、乡里、工会、农会、国民党、共产党无一不有执行委员,确实是委员世界。”毛泽东这里描写的是哪一时期的农村现状A国民大革命时期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时期C抗日战争敌后根据地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农村【解题思路】据材料“过去农村是土豪劣绅的天下”“城里、乡里、工会、农会、国民党、共产党无一不有执行委员,确实是委员世界”可知,这一

26、时期,在国共合作之下,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因此这一时期是国民大革命时期,故A项正确。【答案】A9(2017江西省新余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高三模拟)1921年底至1922年初,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回到上海后,建议中共加入到国民党之中,该建议立即遭到陈独秀的反对,但在1923年的中共三大上还是通过了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的方式来实现国共合作。当时的中共中央认为合作A可以弱化国民党在中国国内的影响力B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选择C将扩大中共在南方的群众、军事基础D有利于改造和纯洁国民党的阶级成分【解题思路】A、C不符合史实,排除;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确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国共合作符合反帝

27、反封建革命任务的需要,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选择,故B正确;中共加入国民党的目的是完成民主革命的需要,并不是为了“改造和纯洁国民党的阶级成分”,故D错误。【答案】B10(2017河南省郑州市高三模拟)对“重庆谈判”这一当时的最大新闻,国民党党报中央日报的报道少、短,通常安排在新闻版的右下方。例如毛泽东昨抵渝这条消息,还不如我驻沪宪兵队开始执行任务的消息突出。这反映了国民党A意图强调自身的政治地位B对国共和谈明显缺乏诚意C致力于维持地方社会秩序D力求社会舆论的正面引导【解题思路】材料“国民党党报中央日报的报道少、短”“毛泽东昨抵渝这条消息,还不如我驻沪宪兵队开始执行任务的消息突出”体现了国民

28、党对“重庆谈判”、毛泽东抵渝做低调处理,从而突出国民党的政治地位,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B项;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民党的当务之急是要消灭共产党,故C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错在“正面引导”。【答案】A精准预测题11(2018届湖南省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19世纪初,在中国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000文。19世纪20年代,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200文。到1839年,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600文。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晚清官吏贪腐严重B小农经济根深蒂固C英国大量走私鸦片D中国被迫开设商埠【解题思路】金银是世界上通用的硬通货币,白银外流导致我国实际支付能力降低,购买力降低

29、,因而导致白银与铜钱的兑换比率发生重大变化。鸦片战争前夕,鸦片大量走私,中国对外贸易出现“入超”现象,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故选C;晚清官吏贪腐和小农经济与铜钱的需求量增大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B;中国被迫开埠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D。【答案】C12(2018届河南省安阳市高三一模)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从1911年10月政党活动公开后,仅到1913年底,号称党、会、团、社的新兴团体共达682个,其中基本具备政党性质的团体就有312个。这反映出A中国出现政党政治局面B辛亥革命推动民主进程C中国政局陷入混乱状态D政党决定中国政治走向【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前后各种团体政党的纷纷建立,推动中国民主

30、化的发展,故B项正确。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与材料强调辛亥革命推动民主进程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辛亥革命推动民主进程,而不是反映中国政局陷入混乱状态,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政党斗争影响中国政治走向,不能说决定,排除。【答案】B13(2018届湖北省襄阳市高三上学期1月调研)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各种社会思潮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其中有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近代中国保守主义、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近代中国民粹主义、近代中国三民主义、近代中国科学主义、近代中国实用主义、近代中国改良主义。这种现象反映了A各种政治势力角逐使中

31、国政局动荡B政党政治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流C社会主义成为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D中国国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日益觉醒【解题思路】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的大背景、总特征,再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各种社会思潮如雨后春笋”,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国家意识的角度分析选项,注意排除与材料无关的说法,即可进行正确判断。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各种社会思潮涌现,这与当时中国民族危亡的背景相适应,说明中国国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日益觉醒,故D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各种政治势力角逐使中国政局动荡,故A错误;各种社会思潮涌现也不能说明政党政治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流,故B错误;社会主义只是当时各种思潮

32、之一,并未成为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故C错误。故选D。【答案】D14(2018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三第四次测试)毛泽东在论新阶段抗日民族战争(1938年10月)中说:“我们要根据十五个月经验中已经证明了的东西,向全党全国明确地指出我们同家与我们战争的长处与短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克服自己的短处与不利条件,为争取最后胜利而斗争。”“十五个月经验”中最主要的经验应是A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权B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C坚持两个战场的配合D争取世界反法西斯国家支持【解题思路】结合材料中给出的时间:1938年10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处于抗日战争两党合作的开始时期,因此此时主要强调的是抗日民

33、族统一战线,故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并不突出抗战这一要素;C选项错误,不应该是最主要的经验;D选项是外部力量,不能作为最主要的内容。【答案】B15(2018届江西省临川二中、新余四中高三1月联考)下图是1941年2月1日新华日报上刊载的一幅题为前门打虎,后门防狼的漫画。据此,作者意在揭示A共产党面临复杂的抗战形式B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失败的主要原因C日本侵略者遭到国共的夹击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对中国抗战的帮助【解题思路】从材料“1941年2月1日新华日报”“前门打虎,后门防狼” 是关键信息;从中可以看出,前门打虎,后门防狼描绘了一位共产党军队的战士手端钢枪,既要全力迎击前面日寇这只“虎”的“扫荡”

34、,又要提防后面国民党顽固派这只“狼”的偷袭,形象地表现出共产党面临复杂的抗战形式,故A项正确,B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帮助,故D项排除。【答案】A16(2018届安徽省黄山市普通高中高三11月“八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申报光绪二十年元月初九、初十、二十一日发表的战必胜说、论日本之谋朝鲜将为俄人所误、论中国之兵可胜日本等评论文章,都认为中日战争中国必胜,日本必败。”龚书铎甲午战争期间的社会舆论材料二 “日本自改法以来,民恶其上,始则欲复封建,继则欲改民政。虽兵制步伍泰西,略得形似,然外无战将,内无谋臣。问其师船则以扶桑一舰为冠,余皆小炮小舟而已,去中国铁

35、船定远、超勇、扬威远甚。问其兵数,则陆军四五万人,水军三四千人近始杂募游惰,用充行伍,未经战阵,大半恇怯,又去中国准、湘各军远甚。”张佩纶(晚清名臣,清流名人)“倭不度德量力,敢与上国抗衡,实以螳臂当车,以中国临之,直如摧枯拉朽。”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三 “彼自变法以来,一意媚事西人,无非欲窃其绪余,以为自雄之术。日本步趋西法,虽仅得形似,而所有船炮略足与我相敌。若必跨海数千里与角胜负,制其死命,至未敢谓确有把握李鸿章(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中国民众对中日战争持怎样的看法?为何有如此的看法?(2)材料二反映当时部分士大夫怎样的心态?说明了什么问题?(3)和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李鸿章的看法如

36、何?为何有此看法?又是如何实施的?【解题思路】(1)由“战必胜说、论日本之谋朝鲜将为俄人所误、论中国之兵可胜日本等评论文章,都认为中日战争中国必胜,日本必败。”可以概括出中国必胜的观点;第二问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前的中法战争的胜利、洋务运动的开展、群众基础及对时局的认识偏差等角度分析。(2)由“虽兵制步伍泰西,略得形似,然外无战将,内无谋臣。问其师船则以扶桑一舰为冠,余皆小炮小舟而已,去中国铁船定远、超勇、扬威远甚。问其兵数,则陆军四五万人,水军三四千人近始杂募游惰,用充行伍,未经战阵,大半恇怯,又去中国准、湘各军远甚”和“倭不度德量力,敢与上国抗衡,实以螳臂当车,以中国临之,直如摧枯拉朽”可以看

37、出当时部分士大夫认为清政府远比日本强大的多,是“天朝上国”的骄傲心态。第二问结合所学及材料的内容从中国的传统观点、对明治维新后的国力变化认识不清等方面分析。(3)由“日本步趋西法,虽仅得形似,而所有船炮略足与我相敌。若必跨海数千里与角胜负,制其死命,至未敢谓确有把握”可以看出李鸿章认为清政府没有战胜的把握,不愿和日本开战;第二问从对双方力量对比的认识及自己的私心角度回答;第三问结合所学从企图借助外交手段解决争端和战争中避战保船、消极抵抗角度回答。【答案】(1)看法:对战争的结局相当乐观(或认为中国必胜)。原因:中法战争的胜利激发了人们的信心;洋务运动(北洋舰队建设)的成就增强了人们的信心;民心可用,万众同仇为自信奠定了群众基础;对时局认识的偏差,盲目乐观。(2)心态:中国是“天朝上国”,日本是东瀛小国,骄傲自大问题:对时局变化认识不足;秉承传统看法;对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增强认识不足。(3)看法:不愿和日本开战。原因:对中日双方的力量有相当清醒的认识;李鸿章有私心,想保存自己实力。做法:借助外交解决中日争端;保存实力,消极抵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