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03最有可能考的30题1.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题干中“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指的是分封制,为贵族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指的是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官僚政治,据此分析可知B符合题意。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分化削弱宰相
2、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A决策权 B行政权 C军政权 D财政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知识迁移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北宋设立的“中书门下”的准确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北宋初设立的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B符合题意。A、C、D三项权力分别主要由皇帝、枢密使、三司使掌握,都不符合题意。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书门下3从十二铜表法开始,古罗马制定了严格的债务法规,并在以后的司法实践中不断完善,这表明罗马统治者( )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重视维护平民利益 被迫改
3、善奴隶处境 力图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A B C D【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会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十二月铜表法制定了严格的的债务法规并不断完善,从而改变了贵族随意解释习惯法的局面,这是平民斗争的结果,与奴隶无关,要排除,即排除ABD,故选C。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十二铜表法4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A民主主义 B平等主义 C自由主义 D共和主义【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题干中“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说明了
4、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否定封建等级制度,达到了防止个别野心家实行君主制,从而危及共和政体,体现了共和主义的原则。故选D。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共和主义5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1920年”可以
5、判断是俄国十月革命,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俄国十月革命是采用暴力的方式,“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说明了暴力方式的采用是必然选择,C符合题意,AB均不合史实,D与材料信息相反,故选C。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武装斗争的方式6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大意为国家抑制商人,商人却
6、日益富贵,国家重视农民,农民却日益贫困。当时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出现法律与实际背离的现象,D符合题意,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的理解7板垣记略载:“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材料不能说明清初A皇权空前强化 B皇权受到牵制C部分制度承袭前朝 D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可知清朝初期中央机构的设置情况,当时军国机要大事都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清初军国大事交议政王大臣会议裁决,皇权受到议政王大臣的牵制,A符合题意。清雍正时,设军机处,标志专制
7、皇权空前强化,达到顶峰。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央机构设置8明代织工对记载:“余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进而问之,工对曰: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人,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材料主要说明A雇佣关系出现 B家庭手工业发展 C自然经济解体 D重农抑商政策破产【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由“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体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日佣为钱二百缗”反映了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A符合题意。B性质与题干不符;C说法在时间上不合题意,自然经济是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
8、。D表述不合史实,封建统治者历朝无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明清强化。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9“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持这一观点的人物是A墨子 B孟子 C韩非子 D黄宗羲【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阐述的是君臣关系,作者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对君主的要求更加严明,其爱憎情感更加鲜明,其主张更有人民性,据此分析可知与孟子的主张项符合,故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10陈寅恪先生曾说
9、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不能证明此观点的是A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B四书章句集注 C清明上河图 D王祯农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教材知识的识记的能力。材料中“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是解题的关键,即要在备选项中选择出不是宋朝成就,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王祯农书出现在元朝,与题干中赵宋之世不符;ABC三项都是宋朝的成就。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科技成就科技和书画11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被指控“渎神和腐化青年”而受到审判。陪审团经过两轮投票,以多数票判其死刑。苏格拉底的朋友劝他最好逃离雅
10、典,他的答复是:“未经理性审查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他平静地接受了死刑。材料表明A雅典民主制度处于初创阶段 B苏格拉底反对民主制度C雅典民主制度存在弊端 D雅典民主程序缺乏公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未经理性审查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可知苏格拉底对古希腊直接民主制度弊端的批判和抗争,即直接民主制度过于感性并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正义性,反映了作者对雅典直接民主的弊端的不满,C符合题意,故选C。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12梁启超说:“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此矣,然不见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
11、布新两者用力相等,然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入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也。”他评价的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并与教材知识联系的能力。题干中“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此矣”是解题的关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梁启超是维新变法(1898年)时期的代表人物,由此前推30年,正好是洋务运动时期,综合分析可知A符合题意,故选A。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清晚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13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阐述了“近代中国的
12、产业革命精神”。对这种“产业革命精神”最恰当的理解是A冲破传统的改革精神 B不甘落后的竞争精神C追求利润的冒险精神 D谋求独立富强的民族精神【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中“(1895-1927)”是解题的关键,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是由中国是独有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所决定的,及要有谋求独立富强的民族精神,D符合题意,故选D。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谋求独立富强的民族精神14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加速自然经济解体 B民族资本主义
13、产生使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C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引发新文化运动 D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促使女权运动开始兴起【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题干中“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旨在说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据此分析可知A符合史实;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是19世纪60、70年代,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19世纪末戊戌变法,B的表述在时间上不合题意;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是19世纪末,引发了戊戌变法,而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C时间上不合符合题意;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是一战期间,女权运动开始兴起辛亥革命前夕,D在时间上不合题意。故选A。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
14、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影响151927年7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呈递奏折,建议天皇:“欲征服支那(指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下列说法符合史实的是奏折暴露了日本灭亡中国的野心 甲午战争实现了日本“征服满蒙”的野心“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开始全面侵华 中国全民族抗战粉碎了日本狂妄企图A B C D【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信息及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依据教材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征服满蒙”,“七七事变” 标志着日本开始全面侵华,的表述不合题意,排除含项,故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
15、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抗日战争16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批判了党的路线政策中的“关门主义”错误,改“工农共和国”口号为“人民共和国”。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力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放弃民主革命纲领 C犯了右倾错误 D改变了政权性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保证了中国共产党能够在复杂斗争中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顺利完成有国内战争向民族革命战争转变的伟大历史任务,为此可知A符合题意,故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
16、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瓦窑堡会议17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说:“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材料不能反映A主权在民原则B联邦制原则 C权力的制约与平衡D州政府服从联邦政府【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由题干中“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等信息可知体现了ABC的原则,而D在材料中没体现。故选D。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
17、确立美国民主共和制18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围绕“宗教改革与西方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到下列观点,其中符合宗教改革的是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信徒皆为祭司用理性的武器扫荡一切权威 回到圣经来A B C D【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中“其中符合宗教改革”是解题的关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是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思想,是宗教改革的思想,是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宗教改革的主张,强调圣经是信仰的唯一依据,综合分析可知符合题意。故选C。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19右图为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该时期A英国开始确立
18、海上霸主地位 B英国处于世界经济中心地位C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D世界贸易走向制度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片主要反映的是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遍及世界各地,缘于英国率先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经济霸主地位,英国成了世界工厂,英国处于世界经济中心地位,B符合题意。A时间上不合题意,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C是新航路开辟;D是关贸总协定1947年,时间上不合题意。故选B。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影响20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不包括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B中共八大关
19、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C提出与民主党派“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D“双百方针”的提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题干中“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解题的关键信息,分析备选项可知A是1954;B是1956年秋天,认为主要矛盾是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和落户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正确的分析;C只是党处理和民主党派关系的表现,而不是当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表现,符合题意;D是1956年,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故选C。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21下图反映了新中国不同时期发展农业的措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都调动
20、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都使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都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都是对农业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A B C D【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图片的形式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分析题干所给图片可知反映的是建国后不同时期中国土地所有制都是公有制,没有根本改变,排除;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农民并没有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排除,综合分析可排除ABD,故选C。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土地政策的变化22右图为中国产业结构变化图。该时期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有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加入WTO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A B C D【答案】A【解析】
21、试题分析:本题以数据图的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及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由图片可知主要反映了1980年到1999年的产业结构变化情况,而加入WTO是2001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起来是改革开放30年,均与题干时间不合,故选A.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改革开放23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在20世纪的民族主义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它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该论断A认为中国革命应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B反映了20世纪中外交往的全貌C反映了新中国一定时期的外交策略 D表明新
22、中国奉行与第三世界结盟的政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反对帝国主义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它强调反对强权”说明与建国初期新中国执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有关联,据此分析可知C符合题意。A在时间上不合题意,由“它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可知是指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国际关系而非之前的革命道路;B“中外交往的全貌”表述不合史实;D“结盟”的表述不合史实,故选C。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步入世界外交舞台24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下列中国外交活动充分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提
23、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中美关系的改善 D积极开展“反恐”外交【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外交活动的开展取决于国际利益,以维护国家利益前提的妥协也是一种智慧。据此分析可知中美关系的改善,正是该种观点的体现,中美关系的改善是中美双方的需要,既有智慧,也有妥协。故选C。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的改善25德国总理默克尔上任以来推行注重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外交”,把维护“人权”和推广西式民主、自由等所谓“普世价值”作为德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促进了中德关系发展 B
24、推动了多极化趋势C实质是一种冷战思维 D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由题干中“注重意识形态”“推广西式民主、自由”等信息可以判断德国外交政策体现了冷战思维,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狭义的冷战思维特指冷战结束后,西方大国特别是美国的保守势力妄图建立单极世界,推行霸权主义的一种意识与观念,综合分析可知C符合题意,故选C。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26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伟大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材料肯定了斯大林时期的俄国A开创计划经济体制
25、 B成为世界一流强国C建立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D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归纳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中“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强调斯大林时期苏联生产力飞速发展,苏联国家力量大 大增强,逐渐成为世界一流强国,B的表述符合题意;A偏离题干主旨,仅是具体的措施内容;C属于政治方面,与题干不合;D不符合史实,人民生活没有迅速提高。故选B。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斯大林的成就27科举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48年,威廉姆斯在中央王国一书中说:“从科考的结果看,中
26、国政府的高官阶层中的不少官员都怀有让人极为敬佩的才能和知识,及爱国、正直和有条不紊的工作态度。它维持了这个国家庞大的机器的运转。”1870年,史皮尔在一书中说:“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听吧!西方国家!它没有世袭等级,或许没有个人荣耀,它没有财富的权力,它不主张任人唯亲,它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1)有学者认为:“历史地看,科举制的出现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据材料一,你如何理解这一“合理性”?材料二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
27、义。明史卷七十选举二(2)据材料二,说明明代科拳考试与唐宋的主要区别。结合所学知识,这种变化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什么影响?材料三 (1898年,上谕)著照所拟,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二五经义一篇。礼部即通行各省,一体遵照。(1905年,上谕)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学堂本古学校之制,其奖励出身,又与科举无异。历次定章,原以修身读经为本。各门科学,尤皆切于实用,是在官绅申明宗旨,闻风兴起,多建学堂,普及教育。光绪朝东华录第五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3)据材料三,
28、指出清政府变革科举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积极作用。【答案】(1)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2)区别:考试内容只能取自四书五经;考试文体为八股文。影响:加强了皇权。(3)措施:戊戌变法期间改革考试内容,增加了外国政治制度及技艺等内容;1905年废止科举制度。作用:推广新式教育,培养新式人才,促进了近代化。【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不少官员都怀有让人极为敬佩的才能和知识,及爱国、正直和有条不紊的工作态度。它维持了这个国家庞大的机器的运转”“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它没
29、有世袭等级,或许没有个人荣耀,它没有财富的权 力,它不主张任人唯亲,它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等信息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即可。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与归纳的能力,由“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可得出考试内容只能取自四书五经;由“体用排偶,谓之八股”可知,科举制在明代发展到八股取士,在政治上有利于加强皇权。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迁移的能力。第一小问可依据“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可得出清末变革科举的措施首先从考试内容上变化,增加了外国政治制度及技艺等内容;直至废除科举考试,第二小问变革科举及废除的影响主要从教育近代化、培养近代人才方面分
30、析归纳即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的变迁28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在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教会神学,其内容不是关于这个世界的问题,而是关于另一个世界的问题,身后世界的问题。任何神学的东西,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1)据材料一,宗教神学的内容有何特点?试举两例自然科学发展的史实说明神学的东西“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材料二 (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这一革命把经济力量的重心完全转移了。1830年的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
31、相同的。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于是必须同贵族进行一次新的斗争。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2)材料二中,1830年的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的“大不相同”是指什么?同贵族进行的“新的斗争”产生了什么影响?材料三 人类能够凭借汽船和铁路越过海洋和大陆,能够用有线电报与世界各地的同胞通讯。使人类能利用煤的能量、能成本低廉地生产铁、能同时纺100根纱线并且,使西方对世界的支配成为可能。(3)材料三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概括说明其如何“使西方对世界的支配成为可能”。【答案】(1)特点:不关注现实世界。
32、史实: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地球中心说;牛顿经典力学进一步从理论上否定了地心说的荒谬;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颠覆了上帝造人说。(2分,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得2分)(2)不同: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影响:1832年的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大权利,完善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3)原因:工业革命。概括: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促使西方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扩张;新式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的发明和使用密切了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最终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
33、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其内容不是关于这个世界的问题,而是关于另一个世界的问题,身后世界的问题。”归纳出特点;第二小问说明神学的东西“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的史实,举例说明即可。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分析归纳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日益壮大,他们谋求更多的政治权利,在他们的推动下, 通过了1832 年议会改革法案,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中。关于影响,也就是1832年议会改革的意义作用,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分析归纳即可。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史料及分析的能力。第一小问的分析需要结合史料,因为材料中提到了工业革命的一些成果
34、例如汽船、铁路、以及用煤做能量等,可知材料描述了工业革命推动生产技术的发展,所以现象原因即工业革命。第二小问中“使西方对世界的支配成为可能”指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主要通过殖民扩张、新式交通、通讯工具的发明等体现出来。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影响29妇女的地位及思想观念不断变化,折射出历史的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山东省中学联盟网材料一在“前四史”中,专门为妇女列传的,共计九篇,占“前四史”全部三百八十五篇的2.3%。在父权社会中,女性丧失了家庭财产的所有权,只得借助婚姻或血缘的关系依附于男子,沦为家庭的奴隶。封建时代还宣扬“女祸论”,即认为宠信
35、妇人使之预政必酿成祸患,这又把妇女摒除在政治之外。礼教异常重视女子的“德育”,尤其是封建宗法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即所谓“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为妻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教条。(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及其原因。材料二 艾释黎勋爵在他的演说(1844年3月15日在下院发表)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人因为他的两个女儿上酒馆而责骂了她们,她们却说自己已经被训的烦死了:去你的吧,我们还得养活你!也应该享受一下自己的劳动果实了。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2)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英国出现的新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材料三 中国近代的一则离婚案例 中学联盟网上告人张秦氏(年
36、24岁,山西万泉人),被上告人张风巍(年28岁,山西万泉人)。上告人称与被上告人素无感情。被上告人听其奸妇之言,对上告人常行殴打,民国9年3月间,被上告人曾以手掬上告人颈部,以膝抵其胸间,致其受伤。经地方法院调查取证,认为上告人所述属实,准其离婚。民国时期离婚现象再探讨(3)材料三中,张秦氏提出离婚的理由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出现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答案】(1)妇女地位低下。原因:经济不能独立;政治上无权;封建礼教的束缚。(2)现象:妇女参与社会生产,甚至成为家庭经济支柱;传统家庭观念受到冲击。说明:工业革命后妇女思想解放,地位提高。(3)理由:夫妻无感情;丈夫对婚姻不忠;遭受家庭暴力。
37、原因:自由民主思想的传播;民国颁布了相关法律。【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归纳有效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女性丧失了家庭财产的所有权,只得借助婚姻或血缘的关系依附于男子,沦为家庭的奴隶;”“即认为宠信妇人使之预政必酿成祸患,这又把妇女摒除在政治之外”“即所谓“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为妻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内容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原因的分析记忆从政治、经济以及封建礼教束缚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第一小问由材料二中“我们还得养活你!也应该享受一下自己的劳动果实了。”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结合前问分析可知
38、说明社会经济发展了,需要的劳动力增多了,更说明妇女们的思想获得了解放,妇女的地位获得了提高。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由材料三中“上告人称与被上告人素无感情。被上告人听其奸妇之言,对上告人常行殴打,”可知是夫妻无感情;丈夫对婚姻不忠;遭受家庭暴力。第二小问可以结合材料出自民国时期离婚现象再探讨,根据“经地方法院调查取证,”以及上告人自己上告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婚姻的变迁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伏尔泰认为中国的法律与伦理道德融为一体,从而深入人心,演变为民众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全国犹如一个大家庭,皇帝治国如治家,他说康熙
39、“圣怀宽阔”,是“以善良仁慈、行高德美而驰名遐迩的君主”。魁奈曾鼓动法王路易十五仿效中国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他们都把中国文化、中国精神视为与自身文明相异、魅力无穷的“他者”,都乐于把这个陌生相异的“他者”看作构建自家思想学说不可或缺的精神参照。(1)据材料一,法国启蒙思想家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了哪些思想?体现了什么特点?材料二 是故君主立宪者,政体之最良者也。地球各国既行之而有效,而按之中国历古之风俗,与今日之时势,又采之而无弊者也。立宪政体者,必民智稍开而后能行之。日本维新在明治初元,而宪法实施在二十年后,此其证也。中国最速亦须十年或十五年,始可语于此。梁启超立宪法议(2)据材料二,概
40、括梁启超的观点及其理由。材料三 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很多弊端和矛盾,马克思精确而深刻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矛盾存在的根源。中国近代的改革不断地失败,而近代的改革又主要是受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物质文化的影响的结果。因此无论是近代的顽固保守派文人,还是思想较为灵活的革新派文人都日渐对此产生失望心理。中国的先进分子在欢呼十月革命的同时,也就很快接受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3)据材料三,分析“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原因。(4)综上所述,你认为应如何正确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答案】(1)思想:重农主义思想;以德治国思想。特点:实用主义特点。(2)观点:中国应
41、采用君主立宪政体,但不能立即实行。理由:君主立宪政体世界范围内行之有效;适合中国国情;民智未开。(3)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失败;十月革命的鼓舞。(4)不同文明之间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要结合自身实际,不能照搬照抄。【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分析归纳的能力。由材料一中“圣怀宽阔”,是“以善良仁慈、行高 德美而驰名遐迩的君主”。魁奈曾鼓动法王路易十五仿效中国皇帝举行春耕 “籍田”的仪式。”说明法国启蒙思想家推崇中国的重农和德治,而“都乐于把这个陌生相异的 “他者”看作构建自家思想学说不可或缺的精神参照”说明启蒙思想家借鉴、
42、注重实用的特点。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信息及分析归纳的能力。材料中梁启超的观点“是故君主立宪者,政体之最良者也。中国最速亦须十年 或十五年,始可语于此”即中国应采用君主立宪政体,但不能立即实行,理由是“地球各国 既行之而有效,而按之中国历古之风俗,与今日之时势,又采之而无弊者也。立宪政体 者,必民智稍开而后能行之”。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与归纳的能力。依据材料中“马克思精确而深刻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矛盾存在的根源。都日渐对此产生失望心理。中国的先进分子在欢呼十月革命的同时,也就很快接受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可得出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失败;十月革命的鼓舞。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归纳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几则材料分析归纳,由材料一可知不同文明之间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由材料二可知对于不同文明我们首先应该相互尊重,然后在结合国情的基础上,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予以创新。由此分析归纳即可。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思想解放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