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细菌
2、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彼此的特征区别很大。细菌虽然小,要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但它除了拥有生命的基本单位核酸之外,还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包括作为居住“公馆”的细胞壁,储存营养物质的“仓库”以及进行新陈代谢的“化工车间”。依靠这些,细菌能够摄取外界的物质并加工成需要的能量。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实际上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整个家当也只是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如果拿人来做比喻,细菌中最不济的起码也有条裤子,有只讨饭碗和打狗棒。所以细菌虽然必须在人体内部(或相应条件)的良好环境下才能繁殖
3、,但处在恶劣环境中仍能生存较长的一段时间。而病毒则像个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它的生命和一张吃奶的嘴外便一无所有,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故而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一旦被人排出体外,离开了安乐窝的病毒就活不了几个小时。大部分抗生素对细菌起作用是因为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繁殖,干扰它们形成新的遗传结构或者细胞壁。而正因为病毒只能寄生在别的细胞内,自己不能完成这些生化反应,所以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结构这样简陋的病毒算不算是生命?这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生命必须具备的条件有两条:能进行新陈代谢和自我复制。从这点来说病毒具备了生命的重要特征。但它又不是完整的生命,因为
4、所有生物体的生命特征都寓藏于DNA的双螺旋链中,惟独病毒没有双螺旋,而只有一条单链,有时还不是DNA而是RNA,所以病毒只具备了部分的生命特征。因而病毒不属于生物界共同的生命形式,或者说只是一种残缺不全的生命形式。病毒的生存能力既然这样弱,为什么还会那样猖獗呢?例如有一种病毒“尚可”(音译),其感染力极强,病死率可达7080%。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致病。冠状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也并不强,问题在于“变种”两字上。“变种”是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异的意思,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它可能是无害的,但也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然而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次第增大,
5、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赌博,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至少有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记录,如果有过,现在可能就没有我们的存在了。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变种冠状病毒之所以为患甚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类还没有接触过这样变种后的新病毒。当人群中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1. 下面对病毒“特征”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B. 体积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C. 具备了生命的全部特征,但不属于生物界共同的生命形式。D. 虽然生存能力极弱,但仍
6、然会发生变异。2. 下面关于病毒“变异”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变异”发生在病毒的遗传物质上,因而具有这种遗传物质的“变种”在没有接触过它的人群中会为患甚大。B. 变异具有不断反复的特点,而且每一次反复都会给新病毒带来对人体有害的遗传物质。C. 因为变异后病毒的杀伤力不会次第增大,所以变异的病毒可能“杀伤力”更大,但也可能无害。D. 病毒“杀伤力”的大小取决于人群的免疫力,当人群中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3.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病毒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所以我们只要破坏了病毒的生存环境,就可以彻底防止病毒发生变
7、异和侵入人体。B. 排出人体外的病毒仍然可以存活一段时间,这至少意味着我们不应该对人体排泄物中的病毒掉以轻心。C. 抗生素对病毒完全没有作用,这也就是感染“尚可”病毒后病死率高达7080%的唯一原因。D. 细菌和病毒都会致病,但相比之下,貌似脆弱的病毒威胁更大,所以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通过增强免疫力来防止病毒侵入人体。【答案】1. C 2. A 3.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面对病毒特征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C项,“具备了生命的全部特征”是错误的。由原文“生命
8、必须具备的条件有两条:能进行新陈代谢和自我复制。从这点来说病毒具备了生命的重要特征。但它又不是完整的生命,因为所有生物体的生命特征都寓藏于DNA的双螺旋链中,惟独病毒没有双螺旋,而只有一条单链,有时还不是DNA而是RNA,所以病毒只具备了部分的生命特征”可知,病毒“具备了生命的重要特征”和“只具备了部分的生命特征”,不是“具备了生命的全部特征”。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面关于病毒变异的理解,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B项,“每一次反复都会给新病毒带来对人体有害的遗传物质
9、”的说法没有文意根据。由原文“变种是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异的意思,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它可能是无害的,但也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可知,“无害”或“有害”是指病毒本身而言,不指“遗传物质”。C项,“因为所以”是错误的。由原文“它可能是无害的,但也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然而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次第增大,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赌博,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可知,“变异的病毒可能杀伤力更大,但也可能无害”是因,而“变异后病毒的杀伤力不会次第增大”是果,属于因果倒置。而且相对于“杀伤力不会次第增大”而言的是“反复变异后的病毒”,而非“变异后的病毒”。D
10、项,说法不在题目命题之内,解说的是“病毒的杀伤力”,而且“取决于人群的免疫力”的说法与原文不符。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
11、“只要就可以彻底防止”的说法过于绝对,而且“可以彻底防止病毒发生变异和侵入人体”也是错误的。“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一旦被人排出体外,离开了安乐窝的病毒就活不了几个小时”可知,“破坏了病毒的生存环境”与“彻底防止病毒侵入人体”矛盾。C项,“唯一原因”是错误的。由原文“有一种病毒尚可(音译),其感染力极强,病死率可达7080%。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致病。冠状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也并不强,问题在于变种两字上”可知,抗生素对病毒完全没有作用是尚可这种病毒病死率可达7080% 的原因之一,而“唯一”太绝对。D项,“当务之急是通过增强免
12、疫力来防止”的说法欠妥。由原文“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可知,确实应该增强抵抗力,但“当务之急”的说法不合适。故选B。【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
13、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
14、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
15、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所谓996,是指工作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一周工作6天,代表着中国互联网企业盛行的加班文化。我国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第四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16、”根据上述规定,若公司强制实行996工作制度是违反法律规定的。对于违反法律规定强制要求的加班,劳动者有权拒绝。张耀律师表示,若是单位安排员工延长工作时间的,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加班,单位应当根据法律规定支付加班费或予以调休;但若员工出于自愿加班的,不属于法律意义的加班,单位也无需支付加班费。如果企业利用鼓励的模式变相强制要求员工加班,比如公司因员工拒绝加班而对员工降职、降薪、处罚、辞退的,员工可以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必须高度重视劳动法律法规的完善,尽快构建起法治维权的法律体系,重点治理各种形式的“隐性强迫”加班现象。(摘编自新华网2019年4月
17、16日)材料二:我们的企业不仅要依靠员工的汗水,更要激发员工的灵感;崇尚奋斗、崇尚劳动不等于强制加班。苦干是奋斗,巧干也是奋斗;延长工时是奋斗,提高效率也是奋斗。因此,不能给反对996的员工贴上“混日子”“不奋斗”的道德标签,而应该正视他们的真实诉求。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很多企业都面临生存考验,强制推行996,不仅解决不了企业管理中的难题,也会助长“磨洋工”的顽疾。从企业家角度来看,他们身上的极限奋斗精神是可贵的,但要考虑到普通员工的位置不同,强制灌输996的加班文化,不仅体现了企业管理者的傲慢,也不实际、不公平。事实上,这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如何才能最大限度激励员工的积极性?把加班长短作
18、为激励手段,这肯定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但显然不是最有效的方法。企业不仅要让员工更努力地工作,更要激发员工更高效地工作;不仅要靠加班工资的激励,更要让家人的陪伴、身体的健康、意义的饱满也成为工作的奖赏。只有那些能够做好平衡兼顾的企业,才能顺应时代的变化、获得可持续的竞争力。(摘编自人民日报评论崇尚奋斗,不等于强制996)材料三:互联网各类企业分布比例图(选自中国互联网企业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材料四:我们国家还处于发展中的阶段,仍然需要劳动者的奋斗与拼搏。正是中国人的勤劳与奋斗,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推动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奋斗与拼搏,仍将是我们这个快速前进社会的主题
19、词。而996的讨论则启示我们:未来中国的活力,将来自于快乐地去劳动,让劳动者创新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人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诉求,不再是温饱时期的拼命工作赚钱,而是需要在工作之外获得更多价值,发现兴趣、陪伴家人、寻找意义。因此,正确打开996话题的方式,不是要不要奋斗拼搏,而是如何更好地去奋斗拼搏。按照“效率工资理论”的观点,员工工资水平越高,他们的生产就越有效率,忠诚度也会大幅提高。当然,员工也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注重工作家庭生活的平衡。如此,实现劳动者更高质量就业和体面就业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4月1 5日)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20、的一项是A. 996工作制代表着中国互联网企业盛行的加班文化,这种工作制工作时间超过了劳动法规定的正常工作时间。B. 如果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能做好平衡兼顾,让员工能兼顾工作和休息,就能顺应时代变化,获得可持续的竞争力。C. 当劳动者被企业要求延长工作时间时,这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加班,劳动者应得到相应的加班费或调休,企业不能利用鼓励的模式强行推行996工作制。D. 人们现在需要在工作之外获得更多价值,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诉求,期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体面就业的目标。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反对996工作制的员工并不等同于不奋斗的人,崇尚奋斗,崇尚劳动应提高工作效率
21、,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强制加班。B. 企业管理者强制灌输996的加班文化,体现了管理者的傲慢,管理者应思考怎样最有效地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C. 材料三中显示中国互联网企业中,国有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加起来占比不足一成,民营企业占比最高,所以996工作制在民营企业中最盛行。D. 中国人的勤劳与奋斗,加快了中国工业化进程,新时代使劳动者快乐地劳动,有助于激发未来中国的活力。6. 材料一、二、四中,都报道了996工作制,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4. B 5. C 6. 材料一侧重从法律的角度,论述996工作制违反了劳动法,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材料二侧重从企业的角度,
22、论述996工作制的弊端,企业应做好平衡兼顾才能提高效率。材料四侧重从劳动者的角度,论述新时代劳动者也需要奋斗,但不是通过996的方式,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诉求。【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B项,“如果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能做好平衡兼顾,让员工能兼顾工作和休息,就能顺应时代变化,获得可持续的竞争力”表达过于绝对,以偏概全,材料二中“企业不仅要让员工更努力地T作,更要激发员工更高效的工
23、作;不仅要靠加班工资的激励,更要让家人的陪伴、身体的健康、意义的饱满也成为工作的奖赏。只有那些能够做好平衡兼顾的企业,才能顺应时代的变化、获得可持续的竞争力。”平衡兼顾的内涵不是指“工作和休息”,还包含了“家人陪伴、身体健康以及意义的饱满”等信息。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C项,“所以996工作制在民营企业中最盛行”于文无据,材料三是中国互联网
24、企业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并没有996工作制是否盛行之意。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筛选、整合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对文中重要内容要认真分析、筛选、整合。题干要求答的是“报道的侧重点”,也就是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分析概括每一则材料的中心意思,看每一则材料的侧重即强调什么内容。第则材料,引用了我国劳动法规定的部分内容以及张律师的解读,是从法律角度分析问题,论述996工作制违反了劳动法。第则材料,第二段第一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很多企业都面临生存考验,强制推行996,不仅解决不了企业管理中的难题,也会助长“磨洋工”的顽疾”,是从企业角度分析9
25、96工作制的弊端,以及解决的措施。第三则材料,根据这句话“正确打开996话题的方式,不是要不要奋斗拼搏,而是如何更好地去奋斗拼搏”,是从劳动者的角度,论述新时代劳动者也需要奋斗,但不是通过996的方式。回答本题要分三点根据材料概括回答。【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的选择题的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
26、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文章是新闻时评类,最重要就是真实性,时间力求准确。本题中错误的选项基本都属于,曲解文意,只要回到文本中一一对照,便可发现错误。(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西线逸事徐怀中九四一部队在老街附近跨过了红河,几天以前,兄弟部队过河开辟了战场,
27、现在他们可以驱车向前开进了。越南北部边境,和我们的滇南河口一线,都属于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带,自然环境本来是没有多大差别的。河口地区是我国橡胶产地之一,三叶树环绕山丘,一行行,一层层,郁郁葱葱。胶林深处,可以望见国营农场的楼房,红瓦白墙,烟囱耸立。米轨小火车沿着溪流隆隆驰过,留下一缕烟云。这遥远的边疆,向战士们展示着它的富饶美丽。一过红河,就是另一番风光了。虽是旧历正月,到中午颇有点盛夏的味道,电话车里闷热得要命,几个人吐了,愉快的笑声停止了。不一会儿,浓雾漫卷过来,热风里带着雨丝,灰蒙蒙的。十多公尺以外,只听见汽车响,却什么也看不见。班长严莉查了地图,说此地是黄连山山脉。山脊又高又陡,有的地方突
28、然形成断裂,下边是乱石嶙峋的深渊。公路两旁覆盖了灌木竹林,茅草刺藤相互盘绕,密不透风。女电话兵们不免有些犯愁了,要在这样的地形条件下执行架线任务,从哪里下手呢?通信科一位参谋来传达首长命令,要求迅速架设下属各部队线路,指挥机关内部线路由总机班负责架通。总机班的女战士们,忘记了震耳欲聋的炮声,在听候班长严莉下达任务:“陶坷、吴小涓、杨艳,跟我去架线。肖群秀、路曼守机,注意机线装设,搞好固定。今晚的口令是山茶,回令是海棠,执行吧!”严莉,陶坷各负责架一条线,五分钟以内都架通了。杨艳和吴小涓两人负责首长的一条线,遇到了麻烦。她们正往前走,闻到一股臭味,是从来没有闻到过的一种特别的气味,天快亮了,可以
29、模模糊糊看见,小路上横的竖的倒着三具敌军的尸体。肚子膨胀起老大,周围是一滩黑血。不要说见到死人,平时看见一只肉唧唧的死老鼠她们也怕,让人头发根儿发乍。她们向旁边试探,想找地方绕过去。在刺藤草窠里钻进钻出,帽子挂掉了,脸也划破了,无论如何也钻不过去。可想到自己架的是首长专用线,登时觉得一身都在冒汗,再耽搁不得了。只好横了心,还是由原路过去。吴小涓望着几具尸体问杨艳:“你怕不怕?”杨艳说:“要是三个活的,我倒不怕。”吴小涓说:“要真是死的,总还好办。我怕他们是装死,等我们到了跟前,一下坐起来了。”“那倒没有什么,他们流了那么多血,就是活着也剩不下多少力气了。不等他坐起来,拿手榴弹在脑袋上敲他几下。
30、”“好!我们分个工。看着不对,我上去按住他们,你用手榴弹猛砸,不要让他们抱住了我们的腿。”她们相互为对方壮了胆,从三具尸体上跨过去了。至于他们三个是不是有过要坐起来的意思,她们不清楚。她们沉着地迈过了最后一具尸体,再没有回头去看。突然是哪里一声喝:“口令!”两个女电话兵冷不防的,一紧张,早把口令忘得-干二净。对方不见回答,哗的一下冲锋枪上了腔。吴小涓连忙说:“别打,别打,是我们。”“什么你们我们,口令!”“干吗那么凶,你听不出我们是总机班的!”杨艳厉害起来了。隐蔽在树丛里的哨兵压低声音笑了,手一指,原来已经来到了首长的掩蔽部门口。她们撩开门上的雨布钻进去。掩蔽部里点了几支蜡烛,还是昏昏暗暗的。
31、几位首长正跪在地铺上,查看拼起来的作战地图。小涓和杨艳把单机摆在一个压缩饼干箱子上,手脚麻利地接好了线。一摇,通了。一号首长见两个女电话兵淋得全身透湿,缩着身子,他取过一个军用水壶说:“冻惨了吧?来,一人喝一口,这是气死茅台习水大曲。”“不!不!我们不冷。”杨艳和吴小涓往后退缩着。“叫喝就喝,服从命令听指挥。”她们两个推托不过,对着壶嘴呷了一小口。她们品味不出,习水大曲何以能“气死”茅台,只辣得打哆嗦。这是吴小涓和杨艳到前方来第一次完成架线任务,而且是为“九四一”最高指挥员架的线,她们对自己感到相当满意。两个人已经说定,将来参加文科高考,就把这次出境作战第一次执行任务的经历作为自选的写作素材。
32、这算是选对了,很有可写的哩。(有删改)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的人物真实生动,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突出了女电话兵吴小涓和杨艳看到敌军尸体后,从犹豫退缩到勇敢面对的转变。B. 小说以姑娘们想象高考写作文的情境收尾,看似与架电话线的主要情节无关,实则寄托对未来的憧憬,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C. 小说语言浅近质朴,对话风趣幽默,富有生活气息。如杨艳说“三个活的,我倒不怕”,首长说“这是气死茅台习水大曲”。D. 小说行文结构严谨,伏笔自然。前文中设置“口令”这一情节与后文姑娘们突遇哨兵喝问“忘记口令”的事件形成呼应,陡生波澜。8. 文章第四段的环境描写有何
33、作用,请结合文本作分析。9. 小说是如何叙述“西线逸事”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7. A 8.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域和气候特征,这场战争发生在旧历正月闷热险峻的黄连山山脉。与红河岸边富饶宁静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渲染了战争环境下紧张压抑的氛围。为下文做铺垫,山脊高陡、乱石嶙的、灌木丛生的环境暗示了后文吴小涓和杨艳第一次架设电话线任务的艰难。 9. 叙述视角,以通讯女兵为叙事的对象,表现了她们在战争这一特定环境中的成长历程,视角新颖。叙述人称,以第三人称展开叙事,便于读者全方位把握故事的情节内容。侧面选材,紧扣“逸事”二字,没有渲染硝烟弥漫的战斗场面,而是描写战时逸事,内容独特。【解
34、析】【7题详解】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思想内容是文章的主旨,就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就是作者主要要反映的内容,是作者写文章的目的。艺术特色一般来说,赏析它的结构,独特的修辞,这类题型都要结合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此题是选“不正确的一项”,A项,“退缩”“勇敢面对”错误,小说中提及“她们相互为对方壮了胆,从三具尸体上跨过去了。至于他们三个是不是有过要坐起来的意思,她们不清楚。她们沉着地迈过了最后一具尸体,再没有回头去看”,她们“再没有回头去看”,她们只是想要绕过去,说不上“退缩”;另外她们从敌人尸体上
35、跨过去之后依然心存畏惧,但这也更显示出她们为完成任务而努力战胜恐惧心理的可贵精神。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包括: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与上下文相照应,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等作用,可以结合需要鉴赏的内容做分析。本文第四段的环境描写有“虽是旧历正月,到中午颇有点盛夏的味道,电话车里闷热得要命”“浓雾漫卷过来,热风里带着雨丝,灰蒙蒙的”“班长严莉查了地图,说此地是黄连山山脉。山脊又高又陡,有的地方突然形成断裂,下边是乱石嶙峋的深渊。公路两旁覆盖了灌木竹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域和气候特征;这里的环境与红河岸边富饶宁静的生活形成鲜明对
36、比,渲染了战争环境下紧张压抑的氛围;同时,“山脊又高又陡,有的地方突然形成断裂,下边是乱石嶙峋的深渊。公路两旁覆盖了灌木竹林,茅草刺藤相互盘绕,密不透风。女电话兵们不免有些犯愁了”恶劣的环境为下文做铺垫,暗示了后文通讯女兵第一次架设电话线的艰难。【9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表现手法。首先明确本题要求,“小说是如何叙述西线逸事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的叙述手法指的是作者如何叙述小说的故事的技巧,主要包括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和选材特征等。这篇小说没有去渲染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而是将笔触伸展到战场之外,描写在战争中锻炼成长的通讯女兵,视角新颖;小说以第三人称展开叙事,便于读者直接客观
37、的把握故事的情节;小说从侧面选材,不追求故事的曲折离奇和头尾的连贯性,通过通讯女兵在战争中的趣闻轶事和人生遭遇,细致入微地揭示出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纯洁美好的品质,紧扣“逸事”二字,内容独特。【点睛】鉴赏艺术特色题,须了解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把握思维模式,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修辞手法(优先);表现手法(次之);表达方式(其次);文章章法;语言表达(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思考分析时要做好两个结合。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
38、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孙瑒,字德琏,吴郡吴人也。少倜傥,好谋略,博涉经史,尤便书翰。王僧辩之讨侯景也,王琳为前军,琳与瑒同门,乃表荐为戎昭将军、宜都太守,从僧辩救徐文盛于武昌。会郢州陷,乃留军镇巴陵,修战守之备。俄而侯景兵至,日夜攻围,瑒督所部兵悉力拒战,贼众奔退。高祖受禅,王琳立梁永嘉王萧庄于郢州,征瑒为太府卿,加通直散骑常侍。及王琳入寇,周遣大将史宁率众四万,乘虚奄至,瑒助防张世贵举外城以应之,所失军民男女三千余口。周军又起土山高梯,日夜攻逼,因风纵火,烧其内城南面五十余楼。时瑒兵不满
39、千人,乘城拒守,瑒亲自抚巡,行酒赋食,士卒皆为之用命。周人苦攻不能克,乃矫授瑒柱国、郢州刺史,封万户郡公。瑒伪许以缓之,而潜修战具,楼雉器械,一朝严设,周人甚惮焉。及闻大军败王琳,乘胜而进,周兵乃解。瑒于是尽有中流之地,集其将士而谓之曰:“吾与王公陈力协义,同奖梁室,亦已勤矣。今时事如此,天可违乎!”遂遣使奉表诣阙。高宗即位,以瑒功名素著,深委任焉。太建四年,授都督荆、信二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出镇公安。瑒增修城池,怀服边远,为邻境所惮。后主嗣位,复除通直散骑常侍,兼起部尚书。后主频幸其第,及著诗赋述勋德之美,展君臣之意焉。又为五兵尚书,领右军将军,侍中如故。瑒事亲以孝闻,于诸弟甚笃睦
40、。性通泰有财物散之亲友常于山斋设讲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资奉为学者所称而处己率易不以名位骄物。时兴皇寺朗法师该通释典,瑒每造讲筵,时有抗论,法侣莫不倾心。以年老累乞骸骨,优诏不许。祯明元年卒官,时年七十二。(节选自陈书)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性通泰/有财物散之/亲友常于山斋设讲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资奉为学者/所称而处/己率易/不以名位骄物B. 性通泰/有财物散之亲友/常于山斋设讲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资奉为学者/所称而处/己率易/不以名位骄物C. 性通泰/有财物散之亲友/常于山斋设讲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资奉/为学者所称/而处己率易/不以名位骄物D. 性通泰/有财物散之
41、/亲友常于山斋设讲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资奉/为学者所称而处/己率易/不以名位骄物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经指“经书”,即儒家经典著作;史指“正史”,即史书;经史子集,泛指我国古代典籍。B. 阙是宫门两侧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C. 帝王纪年是按照帝王即位的年号来纪年的,“太建”就是指高祖建国时的年号。D. 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孙瑒通晓谋略,战功卓著。侯景围攻,他率部下全力抵抗,顺利解围;与大将史宁作战时,在兵力悬殊、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仍
42、让周兵吃尽了苦头。B. 孙瑒审时度势,及时归顺。他先前跟随王琳做梁永嘉王的太府卿、通直散骑常侍,当王琳兵败之后,他召集将士分析形势,派遣使者表达了归顺之意。C. 孙瑒劳苦功高,深受恩宠。高宗即位之后,非常信任和重用他,派他都督军事,把守重镇;后主继位后,常常亲自拜访他,并写诗称赞他的功绩。D. 孙瑒博学多才,被人钦慕。他自幼涉猎广泛,博览群书,后又建造讲经之处,经常与高僧谈论佛经,并时有论辩,让僧侣们心悦诚服。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瑒兵不满千人,乘城拒守,瑒亲自抚巡,行酒赋食,士卒皆之用命。(2)吾与王公陈力协义,同奖梁室,亦已勤矣。今时事如此,天可违乎!【答案】1
43、0. C 11. C 12. D 13. (1)当时孙瑒的军队不足一千人,都登上了城楼防御把守,孙瑒亲自巡视抚慰,向士卒敬酒劝食,士卒都乐于为他献身效力。(2)我和王琳施展才力同尽臣责,一道辅助梁室,也可以算是很努力了。现在事情走到了这样的地步(实属天意),天意难道能够违抗么!【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要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
44、用。断句题还可以抓捕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有财物散之亲友” 有财物就散发给亲友。“亲友”作为这这句话的宾语,应该在其后断开。排除AD。“为学者所称”固定句式“为所”被学者们所称颂,中间应该断开。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在平时学习中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太建”就是指高
45、祖建国时的年号,错误。“太建”就是指高宗即位时的年号。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D项,“建造讲经之处”错,应该为“造访讲经之处”。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
46、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注意以下得分点:(1)乘:登上。拒守:防御把守。赋食:劝食。之:代词,代指孙瑒。用命:献身效力。(2)陈力:施展才力。协义:同尽臣责。奖:辅助。【点睛】人物传记类的文言文,有着特殊的阅读规律和方法。一、以表明时间的词语为纲绳,去串起人物的一生经历。二、以表明官职的升贬为轴心,去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三、以问人物、时间、地点、事件以及事件经过为切口,去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四、以传记的写作特点为楔子,去把握人物的性格和作者的观点。译文:孙场,字德琏,是吴郡吴县人。(孙场)年轻时就洒脱不拘束,喜欢研究战术攻略,广泛地涉猎经书
47、史传,尤其熟悉书牍文札。王僧辩讨伐侯景时,王琳(领兵)当前军,(因为)王琳与孙场是同门师兄弟,于是(王琳)上表推荐(孙场)当戎昭将军、宜都太守,随即跟从王僧辩到武昌救援徐文盛。适逢呈州失陷,于是(孙场的部队)就留在巴陵镇守,做好攻守的准备。不久,侯景的叛军杀到,不分昼夜地进攻巴陵外围阵地,孙场督领部属全力抵御,(结果)叛军败退奔逃。高祖受禅为帝,王琳在呈州另外奉立梁朝的永嘉王萧庄为主,(并下诏书)征召孙场为太府卿,加授通直散骑常侍。等到王琳向内地进犯时,北周派大将史宁率领四万兵马,乘(防守)空虚(的机会)突然袭击(呈州城),孙场部下协助防务的张世贵攻取外城以接应周兵,(呈州城因此)损失军民男女
48、三千余人。北周军队又堆起土山高架云梯,日夜攻击迫近,(又)乘着风势放火,烧掉了内城南部的五十多栋楼房。当时孙场的军队不足一千人,都登上了城楼防御把守,孙场亲自巡视抚慰,向士卒敬酒劝食,士卒都乐于为他献身效力。北周军队竭尽全力也没能攻下(内城),于是假传北周君主的旨意任命孙场为柱国、呈州刺史,封为万户郡公。孙场假装答应(他们)来作为缓兵之计,同时暗中加紧修整作战用的装备,敌楼、城墙和守城器械等,一天之中都严密设防,北周军队(对他)非常害怕。到后来听说(陈朝)主力军已经打败了王琳,(即将)乘胜而进,北周军队才解围而去。于是孙场控制了长江中流的全部地域,(他)召集将士并对他们说:“我和王琳施展才力同
49、尽臣责,一道辅助梁室,也可以算是很努力了。现在事情到了这样的地步,天意难道能够违抗吗!”于是派遣使者恭送表文到朝廷(表示归顺)。高宗登上帝位之后,认为孙场功绩名望一向显著,(对他)非常信任倚重。太建四年,任命(他)为都督荆、信二州诸军事,出京镇守公安。孙场(到任后),高筑城墙深挖城壕,恩威并用远近顺服,为周围境外的人所敬畏。后主继承帝位后,又任命(孙场)担任通直散骑常侍,兼起部尚书之间的亲近之意。孙场又担任五兵尚书。(孙场)侍奉父母以孝顺闻名,对几位弟弟非常亲厚和睦。(孙场)生性通脱平和,有财物就散发给亲友。(孙场)还常常在名山的学斋里开设讲堂,召集玄言儒学之士(讲学),冬夏两季供给资财费用,
50、为学者们所称颂。而(他)为人率直平易,不因召集的名声(大)地位(高)就看不起人。当时兴皇寺郎法师则通晓佛典,孙场每次造访他讲经之处, 经常有不同的立论,僧侣们(对他)没有不仰慕敬服的。 (孙场)因为年老多次请求退休, (但皇上)下达嘉奖令屡屡挽留。祯明元年(孙场)在任上去世,时年七十二岁。(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闻雁韦应物【注】故园渺何在?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寒 塘赵嘏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注】公元783年(唐德宗建中四年),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首夏离京,秋天到任。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
51、达滁州后不久写的。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两首诗都是五言律诗,诗歌很短,但人的情思却句句深入,层层递进,耐人寻味。B. 诗人韦应物的家乡在长安,而此时却在远离家乡两千余里的滁州为官,“渺”字反映诗人内心的无奈。C. “坐”即“因”,跟“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字解释一样。“寒塘坐见秋”即“因在寒塘得见一派凉秋”。D. “一雁过南楼”脍炙人口,宋词“渐一声雁过南楼也,更细雨,时飘洒”(陈允平塞垣春),即从此句化出。15. 韦诗中的“夜”和赵诗中的“一”用得很妙,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答案】14. A 15. 韦诗中的“夜”:“夜”既是表明时间很晚,是夜深人静的时
52、候;也从侧面显露诗人贬谪滁州的苦痛如同黑夜一般。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周围显得分外凄清,撩动诗人无尽的乡愁,使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悲怆万分。赵诗中的“一”:“一”是一只的意思,一只大雁飞入南楼,而不是群雁,表现出清冷孤独的意境;大雁都知道回归,但诗人还没有回归,表达一种“雁归人未归”的乡愁。【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A项,“两首诗都是五言律诗”错误,两
53、首诗都只有四句,应该都是五言绝句。绝句每首四句,按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较多,六言绝句极少。按格律要求的严格程度,可分为律绝和古绝。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理解这个字的含义,其次把这个字带入到诗句中去理解,最后是这个字在具体的语境中表达的情感和所起的作用。韦诗中的“夜”:“夜”既是表明时间很晚,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淮南秋雨夜”,意思是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秋雨”交待独坐时的清凉环境,“淮南”与第一句的“故园”相对,由思念中的故园回到今天为宦的淮南,落笔高妙,也从侧面显露诗人贬谪滁州的苦痛如同黑夜一般。正当怀
54、乡之情不能自控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又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撩动诗人无尽的乡愁,使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悲怆万分。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下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结尾。赵诗中的“一”:“乡心正无限”中“无限”二字,颇有分量,决非浮泛之辞。乡愁已自如许,然而末句还要更加一“码”:“一雁度南楼”,意思是一只大雁飞入南楼。初看是写景,意关“见秋”,言外其实有“雁归人未归”意。写人在难堪时又添新的刺激,“一雁”的“一”字,极可人意,表现出清冷孤独的意境,如写“群雁”便乏味了。“一雁过南楼”脍炙人口,宋词“
55、渐一声雁过南楼也,更细雨,时飘洒”(陈允平塞垣春),即从此句化出。【点睛】读懂诗歌的技巧:1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2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3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
56、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4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5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无论外界怎样看我,如笑我、嗔我、责我、辱我,或是赞我、敬我、哄我,我都能淡然处之。在庄子的逍遥游中有意思相似的句子,这两句是“_,_”。(2)李白蜀道难中,面对蜀中豺狼“_,_”的险恶景象,不禁产生劝友人早点离开“锦城”“还家”的思绪。(3)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引用典故抒发自己老
57、当益壮、希图得到朝廷任用的愿望的两句是“_,_”。【答案】 (1).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2).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 磨牙吮血 (4). 杀人如麻 (5). 持节云中 (6). 何日遣冯唐【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誉、沮、吮、遣。【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
58、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改革开放是宏大叙事,而故事中更有无数人命运轨迹的改写。脚踩这片热土的每一个人,从不是被动追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而是 ,为这 的章
59、节贡献着自己的笔墨。若不是从报纸上的一篇“关于如何养牛”的文章中嗅出了“春天”的气息,怎会有当年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的离职创业和中国科技企业搅动全球市场的后话;如果没有恢复高考,作为煤炭工人子弟的刘慈欣就不会离经叛道地创作科幻文学,也许就没有今天世界对中国人想象力的 时势造英雄,英雄也在造时势。我们纪念改革开放,(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实现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我们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总结好改革开放的经验和启示,不仅是对40年艰辛探索和实践的最好纪念,更能为新
60、时代推进伟大事业提供强大动力。发展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40年 ,让无数人实现了大写人生,让我们国家“赶上时代”。“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让我们继续做时间的驾驭者,用奋斗定义自己的明天,助力我们国家“引领时代”。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奋发图强 波澜壮阔 惊鸿一瞥 栉风沐雨B 励精图治 惊心动魄 刮目相看 筚路蓝缕C. 奋发图强 波澜壮阔 刮目相看 栉风沐雨D. 励精图治 惊心动魄 惊鸿一瞥 筚路蓝缕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假如当年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没有离职创业,就不会有中国科技企业搅动全球市场的后话B. 当年的工
61、程技术员柳传志就不会离职刨业,遑论中国科技企业搅动全球市场的后话C. 中国科技企业之所以能搅动全球市场,原因是当年工程技术员柳传志的离职创业D. 当年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的离职创业是中国科技企业能搅动全球市场的重要原因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其实也是在纪念那些在改革开放中奋斗的成功者B. 正因为它为一代又一代的奋斗者提供了最好的时代土壤C. 其实也是在纪念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人生D. 正因为它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轨迹【答案】17. C 18. B 19. C【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
62、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台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 义等错误使用类型。奋发图强:振作精神,以求强盛。励精图治:形容一个国家的领导者振奋精神,竭尽全力想治理好国家。同时还可以用来形容领导者的精神品质和实际行动。此处根据前文“每一个人”和两个成语的使用对象可知,此处应该用“奋发图强”。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惊心动魄:表示使人震惊的意思。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惊骇紧张到极点。根据语境可知这里是“改革开放的章节”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所以应该用成语“波
63、澜壮阔”。惊鸿一瞥:身形轻盈娇艳的女子摄人心魄的目光。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此处根据语境是世界不再用老眼光去看中国人的想象力,所以用成语“刮目相看”。栉风沐雨:大雨洗发,疾风梳头。后用以形容经常在外面奔波劳碌。筚路蓝缕:指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道路。形容创业的艰苦。此处根据语境应该是经过40年的在外面奔波劳碌,让无数人实现了大写人生,所以应该用成语“栉风沐雨”。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语序不当,“假
64、如当年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没有离职创业”错误,把“没有”放到“假如”后面。C项,结构混乱,“之所以”和“原因是”两个句式杂糅,不能连用,去掉一个。D项,搭配不当,句子主干是“创业是原因”,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相近、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句。根据前文“无数人命运轨迹”可知这里说的不是某个人,也不是单独指成功者,排除AB;“改革开放”经历了几代人,再根据“我们纪念改革开放”可知,下一句应该是进一步解释的句
65、子,只有C项符合以上两点。故选C。【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20.下面是一则写给朋友的留言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
66、请找出并修改。上次您寄呈给我的书稿,我抽空浏览了一下,感觉文章构思巧妙,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不过部分词语使用不当,我已加以斧正。个人灼见,务必参考!【答案】“寄呈”改为“寄来”;“抽空浏览了一下”改为“再三拜读”;“斧正”改为“改正”;“灼见”改为浅见;“务必”改为“仅供”。【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的得体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等。一是语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运用的的当等。本题中第一处:主客颠倒,
67、寄送呈上,是个谦词,尤其体现在这个“呈”字,呈上是指自己将书信等恭恭敬敬地给对方看。第二处“抽空浏览了一下”对对方不够尊重。第三处“斧正”主客颠倒,斧正是请别人给自己改文章。第四处“灼见”过分抬高自己。第五处“务必”语气过于强硬。21.论坛留言是网络时代的新生事物,很多中学生参与其中,对当前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或焦点新闻人物发表自己的感想。请你为下面这段文字写一则留言。要求:观点明确,态度鲜明,分析恰当,语言通顺,条理清楚,不超过80个字。日本一家早间新闻栏目“Sukkiri”曾报道了中国动画电影汽车人总动员即将上映的新闻。在栏目里,主持人指出汽车人总动员有山寨皮克斯动画赛车总动员的嫌疑,理由
68、是汽车人总动员中三辆车的外形酷似赛车总动员的闪电麦昆、士官长和法兰斯高。【答案】合理的借鉴不是抄袭,但借鉴若超过一个度,便成为抄袭。抄袭不仅浪费宝贵的社会资源,也制造了艺术品市场的泡沫。它不是艺术的突破,而是一种因袭,一种惰性,只能导致艺术的死亡!【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答题前审请题干的要求,通读材料,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给论坛写留言,针对社会热点发表自己的感想,考生要理解所给材料的价值观取向,然后表明自己的立场和看法。阐述理由时要有条理,不能逻辑混乱,语言表达要通顺,不能言不及义,前言不搭后语。所给的新闻材
69、料是日本对中国中国动画电影汽车人总动员有山寨皮克斯动画赛车总动员的质疑,认为中国抄袭。考生要明确一个界限,可以给抄袭下个定义,什么是抄袭,什么是创作。如考生对这两部动画电影熟悉,可以进行具体对比。比如,可以留言:合理的借鉴不是抄袭,但借鉴若超过一个度,便成为抄袭。抄袭不仅浪费宝贵的社会资源,也制造了艺术品市场的泡沫。它不是艺术的突破,而是一种因袭,一种惰性,只能导致艺术的死亡!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曾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十月文学奖等国内外数十种文学奖项的著名诗人陈先发在儿子16岁要去美国读书时,曾写过一段告诫之语,劝儿子在生活中要积蓄起人生“四力”。一、眼力:世
70、界无限而你唯一,你须积累起一种强悍的辨别能力,剔除芜杂而后知道什么是你所应坚持的。二、思力:习得一种方法,形成一种眼光,而后才有你自己的世界。三、定力:不为他人的判断与观点所摆布,不为世界的复杂而乱了方寸之心。四、抗压之力:不因挫败而弃,不因重负而失去对生命的激情。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感悟,从以上“四力”中任选一种或几种,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答案】“眼力”是一种“定力”鉴定是一门“眼学”,靠的主要是“眼力”,这是没有问题的。一般人会把眼力理解为“依靠眼光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这从字面上看似乎也没有错,既是“眼力”,自然全部依赖一双眼睛了。然而,眼力之“力”,却未必根植于你的眼睛。这要
71、怎么解释呢?打个比方吧,拿一条宽20厘米的长木板放在平地上让你行走,你一定不会走到木板外面去,如果把木板升到100米的高空,你原来的“能力”还在吗?再比如,站在一定的距离,把篮球投进篮框里,是一种与准确有关的“能力”,但是象乔丹那样,在NBA总决赛最后一场的最后一秒,从对方的激烈围抢中高高跃起,空中绕过阻碍,投进压哨逆袭的一球,所需要的能力,却不是“准确”所能概括的。闲聊中拿起一本画册或图录,随手翻翻,说这张是真的,那张是假的,凭借已有的知识,靠的是一种眼力。有句乡谚说:“当官靠提携,撑船真才子”。撑船的知识和技巧并不复杂,但要想从急流险滩惊涛骇浪中全身而退,却需要一种日积月累的,既与外境周旋
72、,又与“我”周旋的真功夫。鉴定一事,实与撑船相近。晚明书画鉴藏家张丑在其清河书画舫一书中指出:“ 是故善鉴者,毋为重名所骇,毋为秘藏所惑,毋为古纸所欺,毋为拓本所误,则于此道称庶几矣。”这里所谓的“骇”、“惑”、“欺”、“误”,都与“眼”无关,而与“心”有关。从这个角度看,鉴定也是一门心理学。真正的“眼力”,包含了一种“定力”,是通过与自身各种微妙隐蔽的心理作斗争的过程逐渐建立起来的。“为重名所骇”者,本质上是自信不足,心虚“怯阵”。“重名”就是“来头大”,包括很多因素,比如世家旧藏,著录累累,前辈大师的结论,题跋“帮手”的过硬等等。与“怯阵”相反的是“轻敌”,古代书画市场上,那些缺乏“证据链
73、”的,“光头光脑”的“真龙”,被冤枉埋没的又何可胜数。鉴定中的求真与务实,需要的是一种“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独立精神,既能“视袁绍如中枯骨”,又能“识英雄于草莽之中”。刚愎自用无疑是眼力的“毒药”。鉴定乃层层“掘进”之事业,需要不惮改过、从善如流的态度,如果被身份面子绑架,自护其短,不能虚心面对不同见解与前沿知识,自然无法做到吐故纳新,精进不已。而依赖与从众,则是固执的反面。相信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与其他人一起看东西的时候,或者高水平人士对某件作品已有明确看法,多会不自觉地产生“放松”的心理。据当事者回忆,早年古代书画鉴定七人小组在全国各地文博单位鉴定书画时,就常出
74、现这样的情形-由于鉴定数量庞大,一件书画拿上来后,只要一两个说话影响力大的人发表了观点,其他人除非发现有力证据,多是随声附和。由贪婪而自欺,因畏难而避责,又是另一对矛盾。贪心一起,智商归零,这是世上绝大多数骗局成立的理由。有些行家帮别人鉴定难得犯错,而自己买东西却时而“马失前蹄”,就是“捡漏”心理的作祟。“捡漏”之心一旦发动,通常八匹马拉不回来,贪念趋进,理性后撤,使劲寻找有利自己判断的“正面”信息,而对反面信息视而不见。于此等处,可知“信息”与“外缘”其实无处不在,只是人心在做捡择。所以,离开了“定力”,就没有靠得住的“眼力”。“眼学”的背后,是一门“心学”。 一方面,要保持内心的清明、中正
75、、开放、虚灵,“活泼泼地”。另一方面,要随时省察“起心动念”的那一瞬间,警惕所有的先入之见和惯性思维,并且能够及时纠正、“转向”。恰如“中锋用笔”,实质上是一种不断让笔锋从偏侧散乱的状态回归中正与弹性的动态平衡的能力。佛家云“八风吹不动”、“平常心是道”,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些玄妙的哲理,都可以运用到鉴定的场合。从这个角度看,鉴定与撑船、写字一样,都可以成为一种“修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注意本题属于材料作文写作,解答时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
76、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其次要注意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具体过程:审读材料和题干要求。本题材料属于单一材料,但是给出了四个选择,即眼力、思力、定力、抗压之力。材料阐释了诗人陈先发对儿子的人生劝勉蓄起“四力”,也即写作的四个关键词:眼力、
77、思力、定力、抗压之力。从材料内容看,命题基点是“人生成长”、“完善人格”、“励志修身”。材料提示具体,写作任务明确,能引导考生关注当下、思考未来,启示考生深刻挖掘所选关键词的内涵及两者间的有机关联,结合自身实际构思行文,亦可体现其文本架构能力。本题在写作时要注意题干既有限制性也有开放性。限制性表现为:1.“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感悟”,界定了写作内容,需与写作者身份相符合。作为高三学生,学习是我们生活的主导,青春活力是我们应彰显的特征,故在写此文时应结合个人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发散思维谈认识,展现积极乐观的阳光态度。2.“从以上四力中任选一种或两种”,界定了写作范围,需从四个关键词中选择“一种或两
78、种”,并围绕关键词展开立意、构思行文。3.任务还要求“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感悟”,故在行文中,学生须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或感悟”,用一定篇幅去谈所选关键词的理解和感悟。开放性表现为:1.立意角度是开放的。关键词之间虽互不相扰、有其独立性,却又联系紧密,无论怎样的两两组合都可以让学生自由切入、充分思考,可综合立意,形成具有特色的文本。2.文体是开放的。“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并未明确规定文体,谈经历可写成记叙文,谈感悟可写成一般的议论文或说理性散文。3.联想的丰富性。写作者在结合自身经历的背景下,可纵贯古今中外、联系当下,拓展精神维度,思考人生之航向。4.考生自身的“经历或感悟”各有不同,
79、写作内容具有无限开放性,只要能谈清所选关键词的理解和感悟,完整呈现题意要求的都可以写。可以有如下的立意:1.眼力观世界,思力闯人生:在人生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洞察世事、拓宽眼界,而持续地思索省己能延展人生的深度,以此一步步跨越人生的阶梯,走向辉煌。2.定力稳人生,抗压促成功:当下社会发展瞬息万变,在多种选择之中,人们时常迷茫,而真正的人生赢家往往是那些能坚定方向,并能在前行的过程中抵抗各种压力并锤炼出独特人格之人。3.培养眼力,发展定力。4.有了思力,便有了眼力。可供选择的素材较多,比如:1.“格鲁尼亚”的功勋画家“Guram”,他被人们誉为“雪魔”。自小出生在木匠世家的雪魔因为父亲酗酒、母
80、亲离家出走而家庭支离破碎。迫于生计的他只能在杂货铺当学徒。他有一个爱好:画雪。在零下几摄氏度的冬天,当别人都在屋子里取暖时,他专注地拿着画笔在屋外一站就是几个小时,静静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凭借他这种坚定的信念和在恶劣环境中不屈服的勇气,他成了“功勋画家”。2. 樊锦涛在人生最美的年纪,离乡留在了敦煌,专心致志对壁画进行修复。最终缔造属于自己的辉煌。3.讨伐董卓之后,曹操和袁绍打起了仗。袁绍死后,有人查出曹操部下给袁绍的密信,但曹操连看都不看就下令烧掉。曹操还坦诚地说:不怪他们,大败时,连我都有过投降的念头。有个给袁绍写檄文的人,文中骂曹操骂得很恶毒。他被俘后,曹操不但没有杀他,而且说他的文章
81、写得好。这个人就是后来建安七子中的陈琳。4. 我国古代最为出名的高太祖刘邦。在他还没成为一国之主的时候,人人都认为他是一个无所事事的小混混,不务正业骗吃骗喝。可是后来他去吕雉家赴宴时竟然谎称送了红包五千两。吕雉的父亲是一个有远大见识,并具有独特眼光的人,他说刘邦日后必成大器,并执意将大女儿嫁给刘邦,便是日后的吕后。谁也不会想到一个小混混刘邦会成为一国之主,可是他的岳父却有不一样的眼光,他从刘邦的举手投足之间,从他的从容不迫之中,很果断的得出了结论。【点睛】无论写什么文章,都需要考生平时的学习和训练。首先是积累。积累资料和素材的途径很多,考生还可以从传媒材料中获取信息。可以看电视,新闻联播、焦点
82、访谈,甚至一些谈话类栏目都会使人增长知识,网络、报纸、杂志,例如读者等,都可以多看看,收集其中感人的表现真善美的素材。这些知识不仅为了考试,对个人发展和成长也都有启迪意义。像“感动中国”的那些优秀人物,对每个人奉献社会、积极奋进、体悟人生都有积极意义。其次,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也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古人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读是写的基础,善读才能善写,“写”在古文中同“泻”,就是倾吐和表情达意,读则是理解吸收,吸收越多,能倾吐的就越多。在阅读优秀作品包括书刊杂志上的好文章时,要学其行文方式,学其布局谋篇,学其思路、取材,学其语言。名言警句也是考生可以积累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人生也都有启示意义。有了足够的积累,才会文思泉涌;有了丰富素材,才会妙笔生花。只有解决了内容和语言两方面问题,表情达意的能力、行文的能力才能真正提高,才能在考试中写出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