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1年高二历史学案: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民版必修3).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69141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高二历史学案: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民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1年高二历史学案: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民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1年高二历史学案: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民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1年高二历史学案: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民版必修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1年高二历史学案: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民版必修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2011年高二历史学案: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民版必修3).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2011年高二历史学案: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民版必修3).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2011年高二历史学案: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民版必修3).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2011年高二历史学案: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民版必修3).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2011年高二历史学案: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民版必修3).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2011年高二历史学案: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民版必修3).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2011年高二历史学案: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民版必修3).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导航】本专题主要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及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战国时期,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改造,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秦始皇时期,“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儒学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宋元时期,儒学从佛、道之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构建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学习目标】1.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

2、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3.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4.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5.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6. 概述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7. 概述汉字、绘画、京剧等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8.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1早期儒学(1)孔子的主张及活动提出“仁”与“礼”的学说,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

3、之。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创了儒家学派。(2)孟子的主张:提倡“仁政”学说,提出了“君轻民贵”主张。(3)荀子的思想: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内容;他强调“天行有常”,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孔子、孟子、荀子主要思想的异同比较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以德治民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2.老庄之学(1)学派特点: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无为”、“逍遥”为处世方法。(2)老子思想:认为永恒不变的“道”是世界的根本;提出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则;幻想

4、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3)庄子思想: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齐物”以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的精神境界。3法家思想(1)学派特点: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2)主要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申不害、商鞅、韩非等。(3)商鞅变法: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按军功授爵;实行编户制,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实行重农抑商。(4)韩非: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奖励耕战、及时变法。(5)影响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以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4. 墨家思想(1)创始人为

5、战国初期的墨翟,学说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还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节用等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主张。(2)墨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汉代以来墨家学派逐渐失传。二、儒学的兴起1. “焚书坑儒”批判(1)在秦朝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过程中,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秦始皇下令进行了“焚书”和“坑儒”活动。(2)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2罢黜百家(1)为实现文化的“一统”,促进政治的“一统”局面,汉武帝认可了董仲舒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的主张,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2)影响: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对

6、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3太学的出现(1)汉武帝创办了太学,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其中太学是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2)意义: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东汉太学生的议政运动还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4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的演变。(2)科举制含义:隋唐时代开始,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3)影响:儒学因此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和社会重学

7、风气的形成;也导致了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三、宋明理学1理学的创立(1)背景魏晋时期的道教兴起和佛教传播冲击着儒家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唐末五代之后,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唐代的韩愈、李翱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2)理学的含义: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而形成的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北宋的“二程”又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认为天理的核心是仁。2理学的成熟(1)南宋的朱熹通过对理气关系、修养论、社会政治理论等方面进行系统地整理论述,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2)朱

8、熹强调儒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强调“三纲五常”的社会实践理论;认为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以“正君心”。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达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3理学的发展(1)陆王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2)南宋的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提出了“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主张于人生日常直接体悟。(3)明代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1李贽(1)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

9、中,对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挑战。(2)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3)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以此反对理学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在诗文写作的风格方面,也主张“真心”。2黄宗羲(1)敢于批判君主专制;呼吁建立“天下之法”;提出君臣平等、限制君权的主张;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2)其主张是明末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反应,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思想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3顾炎武(1)揭露君主政治的暴虐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提出众治的主张;希望改革弊政、拨乱反正;梁启超把顾炎武的思想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提倡经世致用,注重实学。4王夫之(1

10、)其哲学思辩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2)在“循天下之公”这一政治思想主旨下,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当私产的做法,批判秦朝以来的暴政。【要点探究】1. 儒家学说为何到汉代才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1)春秋战国时期,正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变革中,儒家学说不能适应当时的需要。(2)西汉建立后,需要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发展了儒家学说,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3)汉武帝时期重用儒生,确立察举选才制度,兴办太学等,使天下文士都学习儒家经典,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2. 儒家提倡“德治”、“仁政”,老庄之学崇尚自然、讲究“无为”,法家奖励耕战,推

11、行严刑峻法,墨家提倡实践精神,在逻辑学方面做出较大贡献。他们都影响了中国文化进步的历程。3. 道家崇尚自然,宣传自然无为,对于今天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仍有现实意义。1. 诸子百家中,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的是法家学派(1)战国时期处于大变革时期,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人民渴望统一。(2)法家政治上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奖励耕战;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承认土地私有,文化上主张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等,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确立封建制度,有利于国家实现统一。2儒家、法家、道家政治思想及其关系(1)思想特点儒家提出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当国家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后,宜用儒家路线。儒家思

12、想构成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法家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在动荡年代,实现全国大一统,法家路线能收到奇效。法家思想成为历史进步思想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路线为宜。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传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2)关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好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

13、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的趋势。3对儒家思想的综合认识(1)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第一,总的原则是既要继承其中的精华,又要剔除其中的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第二,要继承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责任感,“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安贫乐道的精神力量及它所宣扬的人道主义精神,坚毅的人格,积极的生活态度,爱民态度和仁爱意识,尊老、敬贤、敬师和见利思义的为人准则等。(2)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

14、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为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儒家思想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3)儒家思想的世界影响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儒家思想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4)儒家思想的消极影响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正统思想,其自身的消极作用是很明显的。首先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所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

15、,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导致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它所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其负面作用是明显的;它所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观念更应抛弃。4.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演变轨迹(1)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2) 改造与独尊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3)进一步改造魏晋至隋唐:儒、佛、道纷争与融合,儒家思想体现

16、出极大的包容性,进一步被官方所接受。(4)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程朱理学(天理、心性、修养) 出现,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精神体系。明初理学官方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根据。王阳明心学的形成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5)批判和继承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从而使儒学获得新生。5.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文化在不同时期的地位和特点及所反映的社会存在(1)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以孔子的“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百家争鸣”局面出现,这充分反映了该时期分封制崩溃、奴隶制瓦解、社会处于变革和动

17、荡之中,以及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2)秦汉时期:秦统一后,“焚书坑儒”,压制儒家思想,反映了秦在思想文化上的专制统治的特点。汉代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出现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并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这充分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国家强盛、思想大一统的社会特点。(3)宋元明清时期:自魏晋以来有“三教合归儒”的趋势,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依然如故。宋代出现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提出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理气论”和“心性论”等观点。明朝中叶王阳明发展儒学为“心学”思想,主张“心即理也”“心外无物”等,这说明封建社会发展到一千年后,儒学思想走到一个极端,充分反映了统治者

18、进一步用极端思想来消磨人民的反抗意识和意志,用更加纯粹的封建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反映了封建社会在逐渐走向没落。(4)明末清初:出现了反封建的进步思想家,他们批判封建专制,提倡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对儒家思想加以批判继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充分反映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专制制度强化、商品经济发展的社会特点。6.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文化的发展是政治经济的反映。中国古代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因不同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而造就了各具时代特色的文化成就。(1)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剧变和经济大发展,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科技文化发展,学术思想异常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学由

19、此勃兴,为后来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政治经济联系加强,对外交往扩大,科技文化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中国科技文化在当时世界上领先的地位,对世界文明产生了影响。思想上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需要,“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取代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因国家分裂、士族政治黑暗、民族大融合、江南地区的开发,故有反映这一特征的文化,那就是佛教盛行,以及与之相关的建筑、绘画、石窟艺术的繁荣和神灭论的问世。其中数学与农学取得了一些世界上领先的成就,南方田园诗与北方民歌对后世影响甚大。(4)隋唐时期,因政治稳定、经济发

20、达和对外开放,科技文化具有兼容并蓄、全面繁荣的特点,许多方面在世界领先。它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成为“中华文化圈”的源流,而且在世界文明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5)宋元时期,因社会相对安定、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融合空前加强,对外交往更加频繁,我国科技文化达到高度繁荣的水平、三大发明在此完成和外传。其他领域也取得一定成就,对人类历史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6)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活跃、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闭关锁国,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传统科学技术虽仍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了总结性的科学巨著,但继而转为停滞。文化领域里专制色彩浓厚,同时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文学艺术繁

21、荣兴盛,古典小说和戏曲成为文学主流,很多作品具有反封建色彩。7. 如何认识17、18世纪的中国与西方历史(1)政治上:中国空前强化君主专制;西方确立开明君主专制或民主政治。(2)经济上:中国重农抑商,自然经济;西方重商主义,商品经济。(3)外交上:中国闭关锁国,资本主义萌芽严重受阻;西方鼓励对外扩张,资本主义快速发展。(4)科技文化上:中国科技以实用性为主,以总结为主要方法,属传统科技,思想受束缚;西方科技重视实验与探究,属近代科技,启蒙思想蓬勃发展。【课堂反馈】1.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

22、)A儒家B法家C道家 D墨家解析:此题考查百家争鸣的内容,法家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提倡专制独裁,是为了统治者的利益考虑。故选B。答案:B2.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B、D项。选项A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

23、经,“刍狗”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答案:A3.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 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 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 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 儒学地位显著提高解析: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信息的能力。考试内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分析:此题可将问题表述为“天下之学士

24、靡然乡风矣的原因是( )”。“天下学士”跟的是什么“风”?对于没有文言文障碍的同学而言,答案不难从材料的前后文得出:效仿公孙弘研习儒学经典。为什么效仿?公孙弘的成功,对于具有政治敏感的“天下学士”而言,不难把握“儒学地位正在提高”这一新的政治动向。答案:D4.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解析:题中意思是说,要视他国为自己的国家;视其他人家为自己的家;对待他人像对待自己一样。反映的本质是要相亲相爱,体现了墨家“兼爱”的思想主张。答案:B5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

25、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解析:C项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这一主张适应了西汉时期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A、B是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当时尚未被统治者采纳。D项是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他的早期的民主主张。答案:C6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学而时习之,

26、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A. B. C. D. 解析:书博会全称“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第19届书博会4月在济南举行,参加书博会的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全国各出版发行机构参展的各类出版物,因此它的开幕式背景墙既要表达举办方对来宾的欢迎,又要突出主题“图书博览”。答案:D7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A. 兼相爱,交相利 B. 仁者爱人 C. 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D.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解析:A、B、C三项分别是墨家、儒家、法家的思想。答案:D8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27、A. 天行有常 B. 人性本恶C. 礼法并用 D. 民水君舟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共通”,即荀子和法家思想的共同点。A、C、D都是荀子的思想主张,从表面上看,B项“人性本恶”似乎也是荀子的观点,但仔细比较,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实际上也是相信人性本恶的。答案:B9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A. 春秋 B. 论语 C. 孟子 D. 易经 解析:董仲舒的主要主张是“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著作是春秋繁露等,可见他的思想基础是源自春秋。答案:A

28、10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A. 分封制度 B. 井田制度C. 宗法制度 D. 礼乐制度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汉宣帝不同意“纯任德教”“周政”,可见他把“周政”等同于“德教”即道德教化,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符合题意。答案:D【主题】先秦时期的治国思想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

29、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研读】(1)材料摘取的是诸子百家论述治国之道的精彩片断,具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差异很大。(2)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墨家主张“尚贤”;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严刑峻法”。(3)诸子百家思想的差异根源于其阶级立场的不同,奴隶主贵族、新兴地主阶级、小生产者处于同一历史舞台,站在本阶级立场上著书立说,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应用】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A. 儒家的“仁政”思想B. 墨家的兼爱思想C. 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D. 荀子的“性恶论”思想解析墨子主张兼爱”,是爱一切人,不分“王公大人”和“万民”的阶级差别,都是同等的爱,这些主张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平等的美好愿望,遭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批判。答案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