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阶段性测试22 选修一 综合评估测试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68460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阶段性测试22 选修一 综合评估测试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阶段性测试22 选修一 综合评估测试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阶段性测试22 选修一 综合评估测试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阶段性测试22 选修一 综合评估测试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阶段性测试22 选修一 综合评估测试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阶段性测试22 选修一 综合评估测试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13届高三岳麓版历史总复习阶段性测试22 选修一 综合评估测试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阶段性测试题二十二(选修一综合评估测试)本卷共6道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90分,考试时间60分钟。1(15分)(2012延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管子治国:“五家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焉。以为军令:五家为轨,故五人为伍,轨长帅之;十轨为里,故五十人为小卒,里有司帅之;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帅之;十连为乡,故两千人为旅,乡良人帅之;五乡一帅,故万人为一军。”管仲曾对齐桓公说:“君若欲速得志于天下诸侯,则事可以隐令,可以寄政。”“管子于是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公帅五乡焉,国子帅五乡焉,高子帅五乡焉。”“是故农之子恒为

2、农,野处而不昵,其秀民之能为士者必足赖也。有司见而不告,其罪五。”贾文言管仲与梭伦军制改革异同论材料二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假如没有)管仲,吾其被发左祍矣(披散头发,成为蛮夷统治下的百姓)!”论语宪问材料三梭伦在改革的时候,保留了原先已经存在的地域性单位“诺克拉里”,它既是一个地方的行政单位,也是一个军制单位。他将公民按照土地财产的多少划分为四个等级,即:五百斗级、骑士级、牛耕级和日佣级,根据等级而享有不同的军制义务,前两个等级提供骑兵,第三等级提供重装步兵,第四个等级提供轻装步兵。公民通过划分等级,享有不同的军制义务和政治

3、权利。贾文言管仲与梭伦军制改革异同论(1)依据材料比较管仲改革与梭伦改革在内容上的异同。(8分)(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管仲改革和梭伦改革的影响。(7分)【答案】(1)同:管仲和梭伦都建立了“兵民合一”(或“军政合一”)的军事体制。(4分)异:管仲改革“士”是当兵的主力,工商之人没有当兵的义务,服兵役与参政的权利是一体的;(2分)梭伦改革中,雅典的所有公民都有当兵的义务,服兵役和参政权利的一致性只见于公民集体内部。(2分)(2)管仲改革强化了对军队的统帅权,加强了齐国的实力,为齐国称霸奠定了基础。(3分)梭伦改革壮大了雅典的军事力量和实力,(2分)打击了氏族贵族,保障了公民的民主

4、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2分)2(15分)(2012浙江台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已检讨文字,略见伦绪。然今欲理财,则须使能。天下但见朝廷以使能为先,而不以任贤为急;但见朝廷以理财为务,而于礼义教化之际,未有所及。恐风俗坏,不胜其弊。陛下当深念国体,有先后缓急。”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六十六材料二“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0材料三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端在他的经济思想和我们的眼光接近。他的所谓“新法”,不外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他与司马光争论时,提出“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其方针乃是

5、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如果经济的额量扩大,则税率不变,国库的总收入仍可以增加。这也是现代国家理财者所共信的原则,只是执行于11世纪的北宋,则不合实际。黄仁宇有感王安石变法(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王安石认为变法的着重点有什么变化?(4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的措施有哪些。(4分)试从阶级局限性角度说明王安石变法的“不合实际”。(7分)【答案】(1)从以任贤和礼义教化为急,到以理财为急。(4分)(2)市易法;均输法。(4分)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

6、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7分)3(15分)(2012丹东)【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及取中原,太宗始立十路宣课司,选儒臣用之。世祖即位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于是农桑辑要之书于民,俾民崇本抑末。(耶律)楚材又请遣人入城,求孔子后,得五十一代孙元措,奏袭封衍圣公,付以林庙地。又率大臣子孙,执经讲义,俾知圣人之道由是文治兴焉。”元初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摘编自元史材料二“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

7、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恩格斯反杜林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朝“遵用汉法”的措施。(9分)(2)根据材料说明“汉法”的含义,并分析汉法与旧俗之争的实质。(6分)【答案】(1)重用汉族知识分子,任用汉人做官;重视农业生产,采用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学习接受儒家思想理论。(共3点,9分)(2)汉法是指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3分)汉法与旧俗之争的实质是不同发展水平的文明之争(即先进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与落后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的之争或落后的征服民族必然被他们所征服的先进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3分)4(15分)(2012长春)阅读材料,回答

8、问题。材料一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对大臣说:“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若永居恒北,复值不好文之主,不免面墙耳。”资治通鉴材料二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行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元许衡鲁斋遗书材料三没有一个国家能像日本那样在西方经济和军事技术优势的挑战面前做出这样迅速和成功的反映(这)主要不应归功于外因,如西方冲击的性质或日本国土较小等,因为其他有同样经历和国土面积的国家,做出的反应却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还是应该从其内部特点去寻找原因。像日本人那样自觉、大规模的文化引进,在西方历史中是找出不同样的例子的。美

9、赖肖尔当今日本人(1)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在目的和措施方面的相同之处。(9分)(2)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6分)【答案】(1)相同目的:向先进文明(社会)学习,加速国家社会进步。(4分)相同措施:自觉地大规模地学习先进文化;(3分)迁都。(2分)(2)落后文明向先进文明(社会)学习是历史进步的必然;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国家富强、长治久安的必要手段;成功的改革往往是顺应了时代潮流。(6分)5(15分)(2012武汉)1890年,明治天皇颁布了在日本近代教育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教育敕语。从它颁布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成为了日本的教育基本法。教育

10、敕语说:“尔臣民克忠克教,亿兆一心,世济其美,此乃我国体之精华也。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于此。望尔臣民孝父母、友兄弟、夫妇和、朋友信、恭俭律已。时守国法,一旦危机,则义勇奉公,以辅翼天壤之皇运。”神速泽谕吉第十卷日本岩波书店出版(1)据材料指出,教育敕语所说的“教育之渊源”指什么。并概括其主要目的。(6分)(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教育敕语对日本社会的影响。(9分)【答案】(1)“教育之渊源”:传统的“忠”“孝”思想。(3分)主要目的:维护日本天皇制。(3分)(2)提升了日本国民的素质,为日本在东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向日本人民灌输忠君爱国的思想,将日本教育纳入军国主义政策的轨道;为日本培养了一支

11、具有武士道精神的“皇军”,为日本对外扩张提供了民众基础。(9分)6(15分)(2012新课标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戊戌政变大事记1898年9月18日(八月初三日)御史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称:“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将专政柄。”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深夜密访袁世凯,希望他起兵勤王,逼慈禧彻底交权。9月19日(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9月20日(八月初五日)光绪帝先召见袁世凯(袁于当晚回到天津);后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9月21日(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当晚,袁世凯从杨崇伊处获悉太后重新训政,为保全自己,和盘托出维新派的密谋。致使事态扩大,导致后来

12、大批维新派被捕、被革、被逐和六君子被杀。据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三联书店(2005年版)材料二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请回答:(1)从材料一看,你认为引发戊戌政变发生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看待戊戌政变发生的原因?(5分)(2)关于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关系,过去认为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政变发生,是促发政变的决定性因素。请依据材料一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

13、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进程有何关系?(5分)(3)据材料二,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5分)【答案】(1)因素: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引起守旧势力的恐慌;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反对变法。戊戌政变的发生是维新与守旧、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之争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5分)(2)不成立。从材料可见,袁世凯告密是在戊戌政变发生后。关系:袁世凯的告密对政变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加剧了政变的激烈程度。(5分)(3)是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进主观色彩(或偏见),影响历史真实。应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互证;关注、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