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三维设计》2015高考历史(人教)一轮名师讲义:第34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68437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维设计》2015高考历史(人教)一轮名师讲义:第34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三维设计》2015高考历史(人教)一轮名师讲义:第34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三维设计》2015高考历史(人教)一轮名师讲义:第34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三维设计》2015高考历史(人教)一轮名师讲义:第34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三维设计》2015高考历史(人教)一轮名师讲义:第34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三维设计》2015高考历史(人教)一轮名师讲义:第34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三维设计》2015高考历史(人教)一轮名师讲义:第34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三维设计》2015高考历史(人教)一轮名师讲义:第34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三维设计》2015高考历史(人教)一轮名师讲义:第34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三维设计》2015高考历史(人教)一轮名师讲义:第34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34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商鞅变法1变法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形成且力量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纷纷进行改革变法。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诸侯割据混战。思想文化上:文化繁荣,百家争鸣,其中法家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武器。(2)具体原因: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2变法内容措

2、施内容影响以农求富废井田、开阡陌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地主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使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统一度量衡为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对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促进作用加强集权建立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使秦国的兵源得到保证普遍推行县制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订秦律强化了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了变法的彻底执行,有利于加强统治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确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扩大了统治基础思想控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

3、了思想控制,也压制了人民的思想,使我国文化典籍遭受重大损失改革旧俗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室居住。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增加国家赋税、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3.变法评价(1)积极作用:政治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2)历史局限: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法严苛。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深化拓展商鞅

4、变法成功的原因变法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合乎秦国国情;得到了统治者的坚定支持;商鞅确立了正确的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而且取信于民;商鞅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做斗争。王安石变法1历史背景(1)社会危机: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尖锐;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宋初集权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现象,造成并加剧了积贫积弱的局面。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农民反抗斗争不断,财政入不敷出。(2)有利条件: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2变法内容 目的措施内容作用富国之法改变积贫局面青苗法青黄

5、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限制了高利贷剥削,增加了政府收入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保证灌溉,防洪抗灾免役法(募役法)纳钱代役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市易法在东京设市易务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收入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均输法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节省费用,增加了政府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强兵之法改变积弱局面保甲法把农民编为保甲,实行连坐法维护秩序,兵农合一保马法鼓励百姓养马节省开支,提高了马匹的质量和数量将兵法在各路设“将”为基本单位,设正将一人,专管训练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军器监监督制造兵

6、器产量、质量提高取士之法培养变法人才改革科举制度废明经诸科,改革进士科;设明法科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整顿太学编纂教科书,太学生成绩优异者直接为官,设专门学校惟才用人重改革、破成规3改革评价(1)历史作用:积贫局面的改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积弱局面的改善: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2)历史教训: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为转移。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7、。改革家要有远见的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魅力。规律总结中国封建王朝地主阶级改革成败的规律王朝初期改革容易成功,王朝中后期改革大多失败。这主要是因为:1王朝初期新王朝建立决定了统治阶级必须恢复并发展经济,部分调整生产关系,这为新王朝的改革减少了阻力;统治者能吸取前代灭亡教训,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种改革符合当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多有强大王权的保障。2中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保守势力强大,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某些政策调整和利益再分配的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顽强抵抗。考向一考查对中国古代重大改革的认识例1(2013山东高考)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

8、,回答问题。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消极影响及对文学作品历史价值的认识(史学素养),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中的部分语句

9、或信息(如“立新法扰民”)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即可。第(2)问,既要看到话本作为一种文学艺术与历史现实的关系,又要看到话本的“艺术性”“主观性”甚至“夸张性”。答案(1)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的不满。(2)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总结升华归纳王安石变法的启示(1)改革必须遵循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但也应防止在改革中出现用人不当、执行不力等问题。(3)改革必然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

10、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注重改革的实效性。考向二考查对改革类史实综合认知的能力例4(2013全国新课标卷)材料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公

11、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赋税制度的改革,意在考查

12、考生概括材料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中“土地兼并加剧”“租庸调制难以维持”“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等信息概括。第(2)问,从税制变革的特点、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商品经济发展等方面回答。答案(1)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2)简化了税制,扩大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总结升华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运动的评价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给予基本

13、肯定或否定的整体评价。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并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1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废井田,建立县制,奖励耕织和战功,实行连坐之法”。这些举措的直接目的是()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B实现秦国的富强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解析:选B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直接目的。题干材料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等方面,A、C、D三

14、项只体现了经济方面的目的。B项符合题意,故选B。2(2014桐城八校联考)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此规定的目的是()A奖励耕织B重农抑商C维护井田制 D保护私有财产解析:选D商鞅变法严禁私自移动田界,以法律形式确定土地所有权,体现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3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亡(逃亡)至关下,欲舍(住宿)客舍,客舍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后来无处可逃的商鞅被官兵擒获。这反映出()A商鞅变法后,秦国法治取代了人治B商鞅变法不得人心C商鞅失势,其法未亡D商鞅变法无疾而终解析:选C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影响。“商君亡(逃亡

15、)至关下”反映出商鞅已经失势;旅店不敢收留他的原因是“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反映出商鞅制定的法律已经深入人心,并且得到了有效实施,B、D两项错误,C项符合题意。变法后的秦国是一个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实行的是“人治”而非“法治”,“商君之法”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故A项不正确。4“(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以上表述主要肯定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按功授爵“燔诗书而明法令”A BC D解析:选C实行连坐法“道不拾遗,山无盗贼”;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家给人

16、足”;奖励军功,按功授爵“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由此可知答案为C。5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主要适应了哪些阶级或阶层的要求()新兴地主阶级自耕农阶层奴隶主阶级商人阶层A BC D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要抓住商鞅变法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措施不会适应奴隶主阶级的要求,也不会鼓励工商业发展,适应商人阶层的要求。6王安石“以道进退”的风格广为人知,他在宋神宗没有接受“新法”之前是不肯就相位的;同样,神宗问程颢:“朕召司马光,卿度光来否?”程颢答道:“不能用其言,光必不来。”这段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A相权与皇权的对抗激烈 B北宋士大夫的影响力比

17、较大C理学已经成为官方哲学 D王安石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解析:选B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通过分析材料的信息可知,王安石等在治理国家时不会屈从于皇帝的思想,即在国家的治理过程中士大夫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体现了北宋重用文人的思想,所以选择B项。材料没有反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A项;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南宋以后,排除C项;D项与题意无关。7(2014蒙城二模)“市易之法,听人赊贷县官财货,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出息十分之二,过期不输,息外每月更加罚钱百分之二。”材料所述王安石的措施有助于()A杜绝高利贷盘剥 B抑制土地兼并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减轻农民负担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的“赊贷县官财货”,可

18、知是政府进行贷款,根据“出息十分之二”,可知利息比较高,由此可知这一措施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选C项。其他三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均可排除。8王安石:“昔日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司马光: “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谨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据此可知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A是否有助于限制兼并之家B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状况C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D是否真正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解析:选C王安石认为政府实施青苗法,贷款给农民,可以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司马光认为政府贷款利息偏高,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可见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是否

19、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A、B、D三项都与材料无关,因此选择C项。9(2014成都摸底)“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王安石这一变法措施的作用不包括()A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给予了农民人身自由 D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解析:选C材料是对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募役法的评价,“以钱代役”,保证农民劳动时间,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限制了他们的特权。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农民对地主有严格人身依附关系,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10下列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实现富国强兵是其基本出发点B其改革从根本上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C改革彻底解除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

20、机D变法失败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解析:选C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维护封建统治。其变法措施从根本上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由于北宋中期政治腐败,变法失败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但并未彻底解除社会危机。二、非选择题11(2014太湖测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鞅变法)其中究竟有哪些新东西呢?第一次变法条令,其中只有关于什伍连坐、奖励耕织以及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实行严厉处罚的内容,算是独创的。其他如奖励军功、发展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确立等级爵位制的改革,当初齐、楚、燕、赵、魏、韩亦各皆然。商鞅的第二次变法条令,也是各国都已实行过了的

21、。程念祺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材料二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列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的“独创性措施”对秦国的贡献。(2)运用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变法。解析:第(1)问,直接依据材料信息整合归纳,但须注意回答角度是“独创性措施”,不要把商鞅变法所有内容都答上;第(2)问,首先提炼材料的观点,然后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商鞅变法,不以后人的观点苛求商鞅变法,即从商鞅生活的时代的状况回答其变法的作用。答案:(1)实行连坐法,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维护了国家的稳定;奖励耕织,调动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

22、从而增加了国家的经济实力;抑制商业,有利于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2)从生产力方面看,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国力,为后来统一奠定基础;从生产关系方面看,变革了生产关系,加快了封建化的进程。12(2014湖南六校联考)有学者认为,秦以后中国历代的变法大致可以分为征农、征商和农商并征三种类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税人为主的征农型变法最典型的是北魏均田制颁布条文中有“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之规定,租调制以“一夫一妇计”明朝的“一条鞭”法和清朝的“摊丁入地”都是以税地为主而进行的征农型变法。特别是“摊丁入地”因法律上先已宣布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从此即将舍地税人的制度彻底废除了。征

23、商型变法,西汉的桑弘羊变法是其典型。盐铁官营盐铁的生产和运销,一由国家包揽古人云“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 万乘之国,人数开口千万也”。食盐垄断,形式上是征商,本质上仍是征农。材料二典型的农商并征型变法,是王安石变法。在征农方面他首先推行的是青苗法和免役法。 “贷谷于民,立息以偿”, “凡当役人户,以等第出钱,名免役钱。”在征商方面王安石推出了市易法,“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达到了“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的目的。其时,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以上材料摘编自程念祺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征农型变法的演变趋势。如何理解“食

24、盐垄断,形式上是征商,本质上仍是征农”?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王安石变法中征农、征商方面措施与材料一中同类措施的主要不同点。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税人为主的征农型变法”到“以税地为主而进行的征农型变法”归纳;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 万乘之国,人数开口千万也”得出国家垄断生活必需品的供应,表面上是征收商业税,实际上对人口众多的农民间接征收了农业赋税。第(2)问实际上是分析不同时期农业政策与商业政策的不同点,可分别从土地与商品经营的角度进行分析。答案:(1)趋势:从以“税人为主”向以“税地为主”转化(或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转为以土地为主)。理解

25、:盐铁专买制度,利用国家垄断生活必需品的供应,表面上是征收商业税,实际上对人口众多的农民实现了间接征税(间接地榨取了农业赋税)。(2)均田制、一条鞭法、摊丁入亩征农均与土地直接相关,而青苗法和免役法避开土地占有问题而征农;盐铁官营是对生产和生活必需品进行垄断经营,而市易法是对一般商品的垄断性经营。13理财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尝以谓方今之所以穷空,不独费出之无节,又失所以生财之道故也。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因天地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摘自临川先生文集(1)依据材料归纳王安石的理财思想,指出在变法中是如何实践的。(2)上述理财思想在今天有何借鉴?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分析与归纳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中“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不独费出之无节”“生天下之财”回答;第二小问,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回答。第(2)问,紧扣在今天有益的体现,言之有理答之有据即可。答案:(1)思想:反对增加赋税;提倡节俭省财;发展天下生产(生财、聚财、用财)。实践:市易法、募役法、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等。(2)注意减轻民众负担,关注民生;提倡节俭,减少不必要的开支;重视财富创造,增加收入;放眼天下,广开生财之道。(其他言之有理者也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