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世界领先、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历史悠久,部门齐全,多种经营模式并存。明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古代中国商业不断发展。两宋时期,商人打破城市里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明清时期,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2、 概念阐释1精耕细作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其作用是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2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起来。一是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轻巧识记中国古代的农业辨析比较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地主
3、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地主土地私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主要形式。其中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国有土地所有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屯田制、均田制等。农民土地所有制广泛而分散地存在,但由于农民经济力量薄弱,土地往往被兼并。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的发祥地之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随着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断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在中国形成并日臻成熟。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商周时期的井田制
4、是一种国有土地所有制。从春秋战国起土地私有制逐渐取而代之,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轻巧识记古代手工业概念阐释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期,在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手工工场,工场主为市场需要雇佣雇工进行生产,这种现象被称为“资本主义萌芽”。它是封建社会内部的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代表了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具有进步性。中国古代素以手工业发达著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古代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中取得突出成就,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各种手工业经营形式相结合:官营手工业发达,产品精美;民间手工业艰难发展,私营手工业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中国的手工
5、业长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始终是农业经济的附属存在,明清时期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受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中国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 自主探究通过史实史料认知历史主题一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 根据所给史料归纳我国古代农耕技术有哪些重大进步?史论形成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后世得到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3)改变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
6、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主题二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根据所给史料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及阻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史论形成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1)特点: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基本生产模式;生产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脆弱性: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经营和难以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2)影响因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封建王朝沉重的徭役和赋税,封建剥削严重;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高利贷者的乘机盘剥。主题三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及特点 上述三则史料分别反映了手工业的三种经营
7、形态各有何特点?史论形成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及特点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流通方式地位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场流通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明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剩余部分出售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 合作探究通过题源材料思悟历史一、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题源材料摘自2013年浙江高考T38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
8、为业”。嘉兴府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问题设置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答案提示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纺织业显著发展,市镇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归纳升华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使用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美
9、。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实行以地主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情况看:一方面,国家可以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赈灾救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灾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在农业上征收的赋税是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题源材料摘自2013年北京高考T41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时间区域东汉后期唐朝前期黄河流域765669长江流域342611问题设置概述上表所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阐释导
10、致变化的历史原因。答案提示变化:从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原因: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仍,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加。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县城总体数量增加。归纳升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2)对人口分
11、布的影响:人口南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3)对文化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使许多文人学者随之南迁,客观上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放课堂运用学科思维活学历史
12、史观解读生态史观是一种主张从地理环境的生态结构出发,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与解释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观点。随着人们对生活居住环境的关注、对“美丽中国”的向往,生态史观以全新的视角看待经济发展,在开放课堂中各抒己见,适应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高考命题趋向。生态文明是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古代中国在特定的地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发达而牢固的农本经济,并促使古代中国人很早就对天、地和人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产生了朴素的辩证自然观,构建了优秀的生态文化,提出了许多精彩
13、的生态经济思想,成功地创造了一些生态经济模式、生态生产技术。史观运用1生态史观下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演进的特点(1)从制作材料上看:经历了由骨、木、石等直接源于自然的材料到青铜、铁等需要加工的金属材料的变化。(2)从制作方法上看:经历了从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属冶炼、铸造的变化。(3)从使用的动力上看:经历了从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的变化。(4)从农具种类上看:经历了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变化。2生态史观下“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刀耕火种”是中国古代人们在茫茫原始山林中利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的一种耕作方式,“刀耕火种”为人类生存、原始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对生
14、态环境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采用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彰显了人类的进步。3生态史观下明清“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据估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8.5亿亩,清朝又增加至11亿12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外国人视为很难开发利用的“边际土地”。以生态史观分析边际土地的利弊及启示,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开发边际土地是由于人口增加太快,在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为了养活这么多人口,只能采取垦荒的方式。垦荒导致了水土流失、环境恶化。我们今天一是要控制人口的增长,二是要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典题印证(2011福建高考
15、)下图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在汉代就已出现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ABC 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坎儿井起源于西汉时期,正确;根据材料“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得知坎儿井正是利用新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而兴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正确;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到坎儿井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出坎儿井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另外根据所学知识在坎儿井之前还有著名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等,错误。答案C 五年考情统计农业的
16、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5年24考)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4)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0)手工业的发展(5年17考)手工业的成就(13)手工业的经营方式(4)考点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例1(2013安徽高考)下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解题规范第一步:审题干定时空:汉唐间安徽境内。抓关键:水利兴修的数量变化。第二步:析选项选项判断理由选项定位A材料仅仅截取安徽省的水利兴修统计,没有对比全国其他省份,无法得出A项错误选项B水
17、利建设的数量从侧面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所以从汉到唐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现发展态势正确选项C选项表述符合史实,但材料中没有涉及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干扰选项D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唐朝以后错误选项考题演练1(2013江苏高考)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解题提示:回答词:说明;抓题眼:“战国时期”“整套铁农具”。答案:B2(2
18、013海南高考)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解题提示:回答词:反映了;抓题眼:“甲骨卜辞”“当时”;关键信息:“受禾”“求年”“有足雨”都与农业生产有关。答案:A3(2013新课标全国卷)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解题提示:抓题眼:不抑兼并;关键信息:由“限制私有大土地”到“不抑兼并”,反映了土地兼并的合法化,这使大量土地集中
19、到了地主官僚手中。答案:D考点二手工业的发展例2(2013北京高考)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A北宋中期B元末明初C明末清初 D鸦片战争时期解题规范第一步:审题干定时空: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抓关键:青花瓷最早出现于元朝,结合东印度公司成立的时间,可判断该船最早沉没的时间。第二步:析选项选项判断理由选项定位A北宋中期没有青花瓷错误选项B元末明初,东印度公司没有成立错误选项C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明末清初时期。青花瓷最早出现于元朝,由此判断该船最早沉没的时间应是明末清初正确选项D不符合题干中的“最早”限制错误选项考题
20、演练1(2013福建高考)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频繁更换工种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职业是世袭的是临时工人A BC D解题提示:回答词:“表明”;关键信息:“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教作者传家技”。答案:B2(2013四川高考)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衣B纺织家黄道婆创造的新式纺车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解题提示:回答词:支持这一判断;关键信息:商代,纺
21、织业。答案:C3(2013天津高考)“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解题提示:回答词:前提条件;关键信息:棉纺织业在纺织业中从宋朝到明朝地位的上升。答案:B(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荀子富国认为:“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A男耕女织B精耕细作C铁犁牛耕 D自给自足解析:选B“人善治”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亩益数
22、盆,一岁而再获”指的是增加产量,这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B项。A、C、D三项材料无法体现,可排除。2.广东佛山澜石东汉墓出土的一件陶制水田模型中,“第五方地上有表示秧苗的篦点纹和一个直腰休息的插秧俑”,这直接可以佐证()A东汉岭南地区水稻一年两熟B当时已经有育秧田,并采用育秧移栽技术C东汉时经济重心开始向东和向南转移D岭南当地水稻田已经普遍施用基肥解析:选B材料“有表示秧苗的篦点纹”“直腰休息的插秧俑”,说明当时已经使用育秧、插秧技术种植水稻,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排除。3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东家采桑妇,雨来苦愁悲。蔟蚕北堂前,雨冷不成丝。西家荷锄叟,雨来
23、亦怨咨。种豆南山下,雨多落为萁。”下列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A体现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B宣扬达观自娱的人生态度C体现唐代丝织业发展艰难D说明小农经济的富足情况解析:选A材料信息“东家采桑妇”“西家荷锄叟”,体现了唐代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故选A项。D项说法错误,B、C两项不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思想。4(2014烈山区联考)观察下图汉代画砖犁耕图。它反映的信息是()A汉代农业动力发生根本变化B汉代耕犁便于调节耕作深度C汉代精耕细作技术有了提高D中国铁犁牛耕技术开始出现解析:选C图片展示的是西汉时期出现的二牛一人犁耕法,显示了汉代铁犁牛耕技术的提高,故选C项。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使用和推广,表明农业动力发
24、生了根本变化,排除A项;唐代出现的曲辕犁便于调节耕作的深度,排除B项;D项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可排除。5(2014德州调研)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时代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菔殖於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A精耕细作 B自给自足C农林牧业相互补充 D农业生产结构完备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对有效信息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解读的能力。自给自足是自然经济的基本的特征。而A、C、D选项不符合题意。A项,精耕细作是指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而C、D两项则在自然经济中无法体现。6左传为左丘明解释春秋而作。书中记载“郤绮夺
25、夷阳五田”“郤犨与丝矫争田”“晋郤至与周争堠田”(注:“_”部分为人名),这些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贵族间的争权夺利 B土地日渐私有化C地主土地兼并严重 D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冲击解析选B“争田”“夺田”反映了春秋时期井田制日益瓦解、土地日渐私有化的情景。7.据历史记载,明政府曾多次丈量土地,并编制成册,由于各田块栉比排列,看似鱼鳞,故称鱼鳞图册,如右图所示。关于“鱼鳞图册”表述正确的是()A它是一种土地证,主要规定了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B它成为古代封建政府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C它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D鱼鳞图册的实质是地主阶级对封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解析:
26、选B明政府曾多次丈量土地,并编制成册,这些反映了当时中国政府以此方式来确认人们对土地的所有权,并非规定最高限额,也未对拥有的土地亩数或赋税多少作调整 ,故A、D两项理解有误。C项明显错误。B项符合题意。8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之一。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汉代就有卓氏、程郑、孔氏、曹邴氏四家列入富豪榜。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A铁制工具运用广泛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D国家实行重商政策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战国以来,由于铁器在生产、生活及军事领域广泛使用,社会需求量增大,因此出现了许多从事炼铁行业
27、的富豪。9(2014太原诊断) 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A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解析:选A宋代时我国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推广到闽粤等地。元代时棉纺织技术进一步发展,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明朝时期棉花的种植进一步扩大,民间麻的种植量大量减少。10.右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
28、最合理的解释是()A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B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严格限制C手工生产能确保产品质量D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解析:选D本题属最佳型选择题。中国传统的手工业技艺先进,却没有向现代机器生产转变,其原因有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政府政策的影响等方面,但最主要的是市场狭小,缺乏技术革新的动力。11清朝康熙年间烧制出大量造型丰富和具有装饰图案的瓷器,而且在瓷器的纹饰中绘有欧洲的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B清朝贵族生活方式的西方化C许多瓷器为满足市场需要而生产D这些产品都出自官营手工业解析:选C瓷器注重图案的丰富性,并体现出国外
29、风情,且数量巨大,说明此时瓷器生产注重市场的需要。12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中国有三张“名片”:一是丝绸,二是瓷器,三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自然经济没有根本性突破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在世界领先在对外贸易中中国一直居出超地位A BC D解析:选C从材料中并不能得出,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时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秦汉耧车提高播种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魏晋南北朝翻车齐民要术隋
30、唐筒车、曲辕犁宋元踏犁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农桑辑要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十二气历明清农政全书材料二(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材料三中国掌握了某些基本的生活艺术时,西方仍然对此浑然不知。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
31、和替代它打破这种平衡的是大工业的兴起H. R托尼中国的土地和劳工(1)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8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8分)(3)材料三中“经济体制”指什么?“大工业”“打破这种平衡”给中国社会政治带来了哪些影响?(4分)解析:第(1)问,表格中涉及生产工具、水利设施、历法和耕作技术等内容,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二小问,从我国人地关系、生产力和政策三个角度分析精耕细作的特点产生的原因。第(2)问,注意从材料中概括,如“犁耕”、“丰给”、“大旱”等分析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三提供的
32、信息中国古代占主导的经济是小农经济;影响可以从发展道路和社会性质改变加以分析。答案:(1)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任答4点即可)原因:人多地少;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2)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3)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影响: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被打断,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4.(2014潍坊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
33、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中华文明史材料二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清代御窑仅6座。材料三明清时期,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手工业产品大量增加,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2)材料二中提到的“官窑”“民窑”各属于什么
34、经营形态的手工业?它们各有什么功能? (8分)(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4分)解析:第(1)问,分析材料一可知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得到较大提高、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的原因分析材料并归纳所学知识得出。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三,回答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发展的新特点,从“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可知私营手工业者占据主导地位;从“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可知地区性分工更加明确、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从“匠有常主,计日受值”可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答案:(1)说明: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原因: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铁犁牛耕的推广,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或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官窑:官营手工业,专门生产供宫廷消费的瓷器产品。民窑:民营(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瓷器产品。(3)私营手工业者占据主导地位,地区性分工更加明确,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