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1年高三历史:2.6《解放战争的胜利》学案(华师大版高三下册).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68077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高三历史:2.6《解放战争的胜利》学案(华师大版高三下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1年高三历史:2.6《解放战争的胜利》学案(华师大版高三下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1年高三历史:2.6《解放战争的胜利》学案(华师大版高三下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1年高三历史:2.6《解放战争的胜利》学案(华师大版高三下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1年高三历史:2.6《解放战争的胜利》学案(华师大版高三下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2011年高三历史:2.6《解放战争的胜利》学案(华师大版高三下册).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2011年高三历史:2.6《解放战争的胜利》学案(华师大版高三下册).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2011年高三历史:2.6《解放战争的胜利》学案(华师大版高三下册).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2011年高三历史:2.6《解放战争的胜利》学案(华师大版高三下册).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2011年高三历史:2.6《解放战争的胜利》学案(华师大版高三下册).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2011年高三历史:2.6《解放战争的胜利》学案(华师大版高三下册).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2011年高三历史:2.6《解放战争的胜利》学案(华师大版高三下册).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6课 解放战争的胜利 学案1解放区的土改(1)土改原因:由社会主要矛盾所决定。即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已不能满足农民要求。(2)土改目的: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使解放战争获得最广泛、最坚实的群众基础。(3)土改政策: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改总路线。(4)政策评价:土改政策特别是中国土地法大纲提出了土改的方向和方法,明确了土改运动的依靠力量、团结对象、革命目的,使土改政策更加完备,是一个彻底的和比较完善的土地革命纲领,保证了土改的健康发展。(5)结果意义:一亿多农民分得了

2、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革命积极性,成为解放战争迅速获胜的可靠保证。问题思考:(1)分析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关于解决土地问题的基本主张的异同点,并证明原因。(2)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的变化历程、特点和依据。2解放军的战略反攻(1)历史条件:可能性:解放军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国统区民主运动的开展,国民党反动派陷入孤立;解放区土改的进行。必要性:战略进攻可以减轻陕北和山东战场的压力,减轻解放区的物质消耗。(2)任务:主力部队向外线(国统区)进军,进行战略进攻;部分内线部队与国民党军队作战,属于战略防御性质。(3)方向:中原地

3、区(4)时间:1947年(5)表现:(6)意义:打破了国民党中原防御体系,扭转全国战局,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解放军全国战略进攻示意图(1947年7月1948年8月)3三大战役时间战役名称作战部队指挥员歼敌和改编敌人数解放地区历史影响194811至1949l辽沈战役东北解放军林彪、罗荣桓47万人东北全境三大战役在中国战争史上是空前的,国民党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淮海战役中原解放军华东解放军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55万人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平津战役东北解放军华北解放军林彪、罗荣桓、聂荣臻52万人华北全境4国共争取“和平”的方针和斗争5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4、时间:1949年春。地点: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内容:指出工作重心的转移;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面胜利的方针;规定革命胜利的基本政策和总任务;告诫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意义:不仅制定了夺取全国胜利的方针,而且设计了革命胜利后建设人民民主专政新国家的新蓝图,并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在政治、思想和理论上做了准备。6人民解放战争国共两党胜败原因分析(1)国民党迅速败亡的原因: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军队厌战,士气低落;贪官横行,统治腐败;美援断绝,蒋桂分裂。(2)人民解放军取胜的原因:除了解放军在战场上英勇作战外,还有许多重要的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制定一系列正确的方

5、针政策,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a战争初期,毛泽东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论断,极大地增强了我国人民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和勇气。b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领导国统区人民掀起人民民主运动,形成反蒋的第二战线,与民主党派并肩作战。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决裂。c在军事上,制定了一系列正确方针政策。初期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第二、第三年又及时提出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伟大决策,将革命进行到底。北平和谈失败后,迅速渡江作战,推翻国民党的统治。d经济上,在解放区开展土改运动,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a中国共产

6、党的正确领导;b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c有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坚持武装斗争;d组成一个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并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这些同时也是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二、重点、难点1战略反攻首选中原的原因和意义主要原因有四点:该地区国民党兵力空虚,因当时国民党正重点进攻陕北、山东,兵力分散在东西两头,中原地区就成了要害和薄弱的部分。该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地跨苏、皖、豫、鄂、陕五省,地处江淮河汉之间。进军中原,就可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直接威胁国民党的统治中心,迫使其山东、陕北部队回援。这个计划一旦实现,就可从根

7、本上改变战局,达到将战争从解放区引向国统区的战略目的。大别山是一个老根据地,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易于立足。战略反攻的实现也有力地配合了粉碎敌人重点进攻的行动。在时间上,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与实施战略反攻是交错进行的。三支大军插入中原地区,迫使敌军不得不调整布署,这样就减轻了陕北、山东的压力。便于战略进攻的展开。三路大军进入中原后,布成“品”字形阵势,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调动和吸引了蒋军南线的全部兵力,迫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有利于其他解放区转入战略反攻,构成了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形势。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

8、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2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的条件和胜利的原因战略决战的条件: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阶段。在人民解放军方面,军队数量迅速增加,已发展到280万人。装备上有很大改善,建立了强大的炮兵和工兵,大大提高了作战能力。解放区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后方更加巩固,广大农民积极支援解放战争。在国民党军队方面,首先,军队数量迅速下降。其次,士气低落,战斗力不强。国民党发动的反人民内战,遭到广大人民的强烈反

9、对,处境十分孤立。国民党军队由于兵力不足,只能重点防守一些战略重地,对东北地区是撤是守,国民政府举棋不定。胜利的原因: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决策英明,领导正确。如及时抓住战略决战的时机,正确决定决战方向,并针对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场的不同情况制定出各具特色的作战方针。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国统区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解放区人民的大力支援。3中国共产党将东北战场作为决战首选战场的军事、地理、经济因素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进一步发展变化,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而东北战场又成了形势最有利的战场。当时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只困守在几个大城市和铁路附近的狭长地带,分布分散

10、,整体上处于被包围的态势。解放军后方巩固,物质力量雄厚。从东北的地理位置看,北邻苏联、朝鲜等国,通往华北的通道一旦被卡死,国民党军队即成被包围之势,很难逃脱,这就粉碎了国民党的收缩战略。首战东北战场,一旦成功,还可以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一个稳定的后方,东北解放军可以挥师南下,配合其他战场作战,而东北雄厚的工业基础可支援全国。正是基于以上条件,东北成了战略决战的首选战场。4新民主主义革命各种经济形态及相互关系(1)经济形式: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2)发展状况:国民政府建立后,帝国主义列强向中国扩大资本输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金融财政

11、;抗战时期,日本对沦陷区进行了野蛮的经济掠夺;抗战胜利后,美国商品潮水般涌入中国市场。国民政府建立后,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措施,使我国国民经济(特别是轻工业、交通运输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同时也建立了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统治;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的政策,使官僚资本急剧膨胀;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将大量社会财富消耗在战场上,使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国民政府建立后,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受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摧残,日益萎缩,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到破产,解放战争时期,又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根据地人民进行土地革命的同时,还领导军民进行

12、了经济建设;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并组织军民开展了大生产运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展了土地改革。(3)几种经济成分的性质和地位:封建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在近代是清政府、北洋军阀政权的经济基础,是中国社会最落后的生产关系和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根源。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是适应西方列强侵略需要而在中国出现的经济形式,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逐步加深,其在中国的势力不断增强,是造成中国人民苦难、阻碍中国发展的主要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束缚,同时又

13、对它们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它是一种革命和进步的经济成分,既瓦解着自然经济,又对外国经济侵略起抵制作用。官僚资本主义经济:通常是指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依附于帝国主义而存在的落后经济,既有封建性质又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的统治基础,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之一。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一种革命型的经济,但它并不是一种完整的经济形式。新中国成立前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或解放区的经济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代表着民主革命各革命阶层的经济利益。1949年1956年过渡时期的经济,就其性质而言是

14、新民主主义经济。(4)相互关系: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又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同时,其他四种经济形式都对自然经济起着瓦解作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相互勾结、相互依赖又相互矛盾。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夹缝中生存,同时又具有依赖性,但由于受到剥削、压制而日益萎缩。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中外反动经济的重大阻碍,但它是最革命的经济,日益改变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51947年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毛泽东在1947年12月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达到一个转折点”可作如下分析:1947年春开始,人民解放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反动

15、军队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1947年6月底,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陈谢兵团挺进豫陕鄂边地区,陈、粟率华东解放军主力进攻豫皖苏边地区,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其他解放区军民也转入反攻。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国统区的政治经济危机日益严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运动不断高涨,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的统治,有力地配合解放区的斗争,成为反对蒋介石统治的第二条战线。蒋介石政权处于人民革命的包围之中。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开展了全面的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以上都说明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已在总体上超过了反革命力量,人民革命即将走向全国的胜利。6

16、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从参加中国民主革命的几个阶级特性分析。农民阶级是受剥削受压迫的主要对象,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但受落后的生产方式局限,提不出彻底的革命纲领,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曾在民主革命中起过领导作用,但由于其在经济政治上的软弱性,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妥协和动摇,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中国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是最有组织性和纪律性,最有远大前途和革命最彻底的阶级。因此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无产阶级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实现的。从历史角度分析。中国旧

17、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历史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无论是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国民党和其他任何政治派别,都没有也不可能找到国家、民族的出路,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而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经验证明,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政治路线,所走过的道路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得到广大劳动人民及民主党派、革命团体和各阶层人士的信仰和拥护,成为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7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依据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是他们基于自己的切身体会

18、所确认的伟大真理。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洪秀全到孙中山,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都提出了救国方案,但是因为没有得到先进阶级的领导,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其救国方案都不可能实现。从1928年到新中国建立,在很长时期内,中国面临三种可供选择的建国方案:由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代表的、主张实行地主资产阶级专政,使中国社会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的方案;由一些中间阶层为代表的、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社会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由中国共产党为代表,主张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共和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方案。经过中国人民的实践检验,结果只有第三种方案,赢得中国

19、最广大人民群众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因此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所作出的选择,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8重庆谈判和北平谈判的比较(1)从形式上看都是国民党主动提出和谈,国民党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维护国民党的统治地位。但重庆谈判是在国民党军事力量处于优势的情况下为其军事部署准备时间,另外给全国人民造成和平民主的假象,将战争的罪责嫁祸于共产党;北平谈判是国民党在军事上败局已定的情况下主动求和的,目的是通过缓兵之计达到卷土重来或与共产党“隔江而治”。(2)从结果来看,中国共产党都通过和谈挫败了国民党的阴谋,重庆谈判迫使蒋介石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地位,获得了制止战争的主动权

20、;北平谈判使国民党缓兵之计破产,人民解放军迅速发起渡江战役,推翻了南京国民政权。两次和谈都存在着结束内战,实现民主政治的可能性,但都因国民党缺乏诚意而致使这种希望破灭。9历史上国共两党的关系(1)国共两党关系所呈现的历史特点,制约两党关系的原因和影响:特点:两党从对抗到合作,再到对抗;两党之间的矛盾与斗争始终存在。原因: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是统治阶级的代表;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被统治阶级的代表。这是国共之间的矛盾、斗争始终存在,并导致合作关系破裂的根本原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加剧,民族危机严重,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

21、会的主要矛盾,国内的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由此国共两党结束内战,实现合作,一致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国共关系完全破裂,直到国民党22年的反动统治彻底覆灭。影响:第一次国共对峙,导致十年内战,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造成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和华北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全民族抗战,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100多年来中国在反侵略战争中不断失败的局面。第二次国共对抗,经过3年多的内战,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2)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依据、结果: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

22、期:a政策:同国民党合作。b依据: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基本一致,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c.影响: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使中国进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工农运动迅速发展,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a政策: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b依据:蒋、汪发动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南京国民政府残酷屠杀共产党和革命群众,实行反革命恐怖政策。c影响:中国无产阶级从城市转入农村,创建红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使党赢得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开始有了自己的政权和军队。抗日战争时期:a政策:国共合作共同抗日。b依

23、据: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c影响: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日战争胜利。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a政策:打倒蒋介石,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民主联合政府。b依据:美、蒋勾结,破坏双十协定和政协协议,于1946年6月向我中原解放区进攻,挑起全面内战。c影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统治人民22年的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3)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两党之间的政治斗争及结果: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通过这场战争,中国共产党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

24、政协决议。1946年秋,伪国大召开,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并拒绝参加。内战爆发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国统区人民掀起人民民主运动。1949年1月,国共两党北平和谈,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国民政府拒绝签字,国民党假和谈的骗局被彻底揭穿。10解放战争各个发展阶段,人民解放军战略目标的演变及形成原因防御阶段: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以空间来消耗敌人的兵力,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作战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以内线作战为主。因为当时敌我力量悬殊,各解放区基本上处于被分割状态,形势对革命不利。反攻阶段:以外线作战为主,以中原地区为突破口展开全国反攻,并且体现了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敌我力量变化对我有利,敌人兵力分散、不足,中原空虚;敌人在政治上日益孤立。决战阶段:实行战略决战,并且将敌人主力歼灭于长江以北地区。敌我力量对比进一步发生变化,国民党开始集结兵力实行重点防御,形势变化。渡江战役后:追歼残敌,解放全国。国民党政权企图以政治和谈实现划江而治,并且伺机卷土重来。启示:党中央根据战争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战略目标,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这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精品资料。欢迎使用。高考资源网w。w-w*k&s%5¥u高考资源网w。w-w*k&s%5¥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