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宜宾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67993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宜宾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四川省宜宾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四川省宜宾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四川省宜宾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四川省宜宾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四川省宜宾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四川省宜宾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四川省宜宾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四川省宜宾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四川省宜宾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四川省宜宾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四川省宜宾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四川省宜宾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四川省宜宾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四川省宜宾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下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第I卷(选择题)一、 单选题1西周时期,“宗”原先握有的权力渐渐转移给了“君”,“君有合族之道”的观念也渐渐为世人所接受。这反映了当时A.君权专制中央集权开始形成B.分封制随着君权加强而瓦解C.天子权威强化使宗法制消亡D.以君权为中心的宗法制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提及西周时期,“君有合族之道”,D项表述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宗”转移给“君”,而不是被君权合并为一体,但西周时期未出现中央集权制度,A项表述有误。分封制在西周未瓦解,B项不符合史实。C项不符合史

2、实,排除。 2商周时期,统治者推行井田制,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土地经营权发生深刻变化B.铁犁牛耕出现促进生产效率提高C.生产关系发生本质性变化D.国君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西周到春秋战国,井田制发展到小农经济的变化,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B项符合材料主旨。A、C、D三项都是生产关系的变化,与题意不符,均排除。 3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到战

3、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这说明A.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B.思想的综合与吸收成为发展趋势C.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D.不同学派的思想出现融合与趋同【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强调的是战国前期各思想学派兴起,战国后期出现总结性的人物和专著,由此可知此时各学派思想的综合和吸收成为发展趋势,B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4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

4、效。”材料表明A.郡县制利于国家巩固发展B.郡县制起源于秦汉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D.地方政治调整缓慢【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提及郡县制的实施,根据“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可知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主旨不符。地方政治调整变化中郡县制未变,地方政治调整缓慢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5董仲舒认为:“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这说明了董仲舒将儒学A.神学化B.世俗化C.政治化D.思辨化【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儒学注重“仁”,

5、根据材料“天,仁也”“察于天之意”可知董仲舒将儒学神学化,A项正确。B、C两项与材料无关,均排除。D项是宋明理学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 6汉代察举制注重德行和才能选纳贤才;魏晋九品中正制靠德才与门第“计资定品”,隋唐科举制按年开科,不受私家经济限制,全国统一公开竞选。这一变化A.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B.提升了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了世家子弟入仕D.有利于消融社会阶级【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科举制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无关,A项排除。纵观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尤其是科举制的出现,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不是道德水

6、平,B项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科举制的推行,与之前的选官制度相比,使庶族地主成为统治阶层,有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D项正确。 7儒家学者李翱“援佛入儒”,通过对孟子“性善”论的发展和对韩愈“性三品”说的突破,建立起“性情”的人性观,完善了儒家的道德修养理论。这反映出唐代A.儒学的正统地位动摇B.“三教合一”趋势加强C.儒学有所继承和创新D.儒学复古性色彩浓厚【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提及李对孟子思想的发展和对韩愈思想的突破,并建立起“性情”的人生观,可见这时期的儒学是对之前儒学的继承和创新,C项正确。A和B两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无关,均排除。材料

7、强调的是儒学的发展与创新,不是复古,D项排除。 8据记载,唐代除对传统的盐、铁等大宗商品进行国家专营专卖外,中期后又进一步增加了对茶、丝等多种商品的专营专卖。这说明A.工商业经济有所发展B.政府的财政困难加剧C.国家抑商政策的松弛D.官营手工业日益扩大【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题意中强调政府专营的领域从盐、铁扩展到丝、茶等商品,从侧面反映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B项是专营的目的,与题意无关。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直实施重农抑商政策,C项不符合史实。材料反映的是商业,与手工业无关,D项排除。 9唐代一位书法家的作品简直就是舞蹈、音乐、激情,“伏如虎卧,起

8、如龙跳,顿如山峙,控如泉流”。据此可知,这位书法家作品中的字体是A.隶书B.行书C.草书D.真书【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书法作品的特点是灵动、肆意,注重意向的抒发,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草书”,C项正确。A、B、D三项都与材料特点不符,均排除。 10宋代是文化昌盛的时代,路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且不设立长官,转运使是连接地方与中央财政的纽带,军阀割据失去经济基础。通判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个开明时代特务政治的体现,这反映了A.文化昌盛与政治开明没有直接联系B.宋代中央对地方实行了有效的管理C.特务政治是宋代地方政治显著特征D.宋

9、代地方权力结构有利于防御外敌【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未提及文化昌盛时代与开明政治之间存在联系,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材料中路、转运使、通判的设置,保障了宋代地方的行政、财政、军事都掌握在中央政府手里,可见此时中央严格控制着地方,B项正确。特务政治只是宋代政治中的一部分,不是其显著特征,C项排除。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11南宋杭州富阳县“重于粪桑,轻于壅田”,称“备田不耕,一枝桑必争护”。粮食生产“仅支半岁,半岁所食,悉仰商贩”。由此可知A.南宋杭州不适于农业生产B.土地集中导致缺粮问题C.当地的市场意识相对浓厚D.工商业阻碍种植业发

10、展【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材料信息“重于粪桑,轻于壅田”反映出蚕桑业的收益高于粮食生产,所以农民重视蚕桑生产的程度远远超过粮食生产。而粮食生产“仅支半岁,半岁所食,悉仰商贩”,说明杭州地区蚕桑业生产已成为当地第一产业,为衣食来源的主要经济支柱,故C项符合题意。A项“不适于农业生产”的表述错误,排除;B项在材料上体现不出来,D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均排除。 12下图是“江浙地区工商业市镇变化图”,据此可知A.宋代到明清经济重心南移加快B.江浙地区城镇发展不断加快C.江浙地区区域间长途贸易发达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逐步松弛【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图表

11、信息的能力。从图表可以看出,宋代到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激增,可见江浙地区城镇发展快,B项正确。市镇的增加,不能体现经济重心的南移和长途贩运贸易的状况,A和C两项无法体现,均排除。古代中国各封建一直秉持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松弛,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3宋元之际的理学家许衡曾于途中饥渴难当,遇一棵结满果实的梨树,同伴争相摘食,许衡不为所动。有人劝他取食,他却答曰:“非吾之所有,取之不义。”同伴进而劝解道:四周房倒屋塌,梨主已不复存在。许衡则说:“梨虽无主,难道我自己的心也没有主吗?”这反映了A.理学制约了人的追求B.理学家追求孔颜之乐C.心学激励人积极上进D.不容动摇的道德信念【答案】D【解析】

12、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许衡心中认为有梨主人的存在,不经主人同意不吃梨,体现了其道德信念的坚持,D项正确。A和B两项与材料无关,均排除。材料体现的不是心学,而是一种道德信仰,C项排除。 14下表是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简表,这反映了A.北方人更重视科举考试B.政治中心南移趋势明显C.经济重心南移影响文化D.南北人才不平衡性出现【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表格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图表中可以发现,南京、浙江、福建等地的内阁大学士人数较多,可见经济重心南移影响了文化,C项正确。南方的地区出现的内阁大学士人数增加,北方地区不如

13、南方内阁大学士的人数多,A项表述有误,排除。明代政治中心北移,B项不符合史实。北京、江西等地区人数也不少,D项表述与材料不符,排除。 15明朝洪武年间,政府允许商人用粮食换取盐引(一种取盐的凭证),商人可以凭借盐引到指定的盐场去支取食盐,再到指定的地区去销售,获取利润。这一举措目的是A.扶植盐商发展B.活跃商品流通C.发展区域贸易D.加强商业管控【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提及政府严格控制着盐业的流通过程,可见政府对商业的管控较严,D项正确。材料强调盐业专营的目的是“获取利润”,不是扶植盐商发展,A项排除。盐业流通受政府监管,严格把控,与活跃商品流通

14、不符。C项是此举的影响,但不是目的,排除。 16明代中叶以后,土地押租制流行。而佃农的佃权,即土地经营权,即是有偿取得,遂可以有偿转佃和出典。这反映了A.小农经济的制度困境B.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C.租佃土地制度的兴起D.传统经济政策的动摇【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土地押租制度指经营权的转佃和出典,B项符合题意。A项与此无关,排除。租佃制度出现在宋代,C项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7明代短篇小说将商人、小贩、作坊主、工匠等作为文学作品的主角,有的还以正面主人公的身份登场亮相。这反映了A.现实的社会生活B.虚构的社会生活C.破产的抑商

15、政策D.商人的地位崇高【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成就,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小说作为文学形式之一,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A项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均排除。 18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因与功名进取无关而长期失传;李时珍的天工开物献给朝廷后,明神宗只批了“书留览,礼部知道”数字,就把它束之高阁。这反映了A.传统科技轻视科技理论探讨B.明代科技重视实际经验总结C.重政轻技观念束缚科技传播D.科技传播没有形成市场机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科技成就,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提及天工开物“因与功名进取无关而长期失传”、天工开物被统治

16、阶级束之高阁,这反映了科技巨著在封建社会遭到冷落,这与此时人们的理念有关,并影响了科技的传播,C项正确。A和B两项都是古代科技的特点,但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D项与此无关,排除。 19顾炎武重视对文字音韵、群经诸史、典制輿地乃至河漕兵农的研究,开启了诸多新的研究领域。后世学者称“古学之兴也,顾氏始开其端”。这体现了A.经世致用B.反对专制C.唯物史观D.复兴儒学【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体现了顾炎武重视对实用性领域的研究,在治学领域开启了新的研究,主张经世致用,A项正确。B和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均排除。“古学之兴也”指研究领域的新变化,不

17、是复兴儒学,D项排除。 20乾隆九年制定的管理澳夷章程规定:洋船出入,严行盘验;夷人有事不能面见督抚等大员,也不准由“熟识商人”代为传达,必须由澳门县丞申报海防衙门。清政府制定这一章程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澳门管理B.重视外交礼仪C.维持朝贡体系D.严控中外接触【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提及洋船出入要“严行盘验”,可见其目的是严格控制中外接触,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外连接靠澳门,不是严格控制澳门,A项排除。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 21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指出“僭主政治要依赖农民和市民的支持,在雅典也就是山地派和海岸派,这些公

18、民的总体不论其阶级出身如何,构成了城邦国家的实体,并将公民这一概念牢固确立”,这表明A.雅典民主是超越了阶级的民主B.僭主政治的基础是农民和市民C.城邦制国家公民的概念模糊化D.僭主政治蕴含了一些民主因素【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强调僭主政治“依赖农民和市民的支持”,“并将公民这一概念牢固确立”,可见僭主政治蕴含了一定民主的因素,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僭主政治将“公民这一概念牢固确立”,C项与材料相反,排除。 22西方威权主义者认为,民主制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对一个国家来说也是一种灾难,无休止的争论和协商使得雅

19、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和后来的应对马其顿帝国的危机中处于劣势,这表明A.雅典民主的不广泛性限制了其抵御外敌的能力B.民主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应对危机的能力C.专制政体在抵御外敌入侵上有不可比拟的优势D.国内政治的妥协是处理国际政治的基础【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题意中强调“民主制的繁荣”是一种“灾难”,在“应对马其顿帝国的危机中处于劣势”,由此可见民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雅典应对危机的能力,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主的广泛性,A项与材料相反,排除。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无休止的争论和协商”是民主制度下的产物,与“是否妥协”无关,D项排除。 23十二铜表

20、法规定,凡涉及公民的生死问题时,需要执政官主持的人民大会(元老院)作出决定;凡属科处罚金一类的犯罪,就交由平民团体审判。这表明罗马法A.严格限制公民自由B.带有习惯法伸缩性痕迹C.崇尚秩序和平衡D.由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提及十二铜表法规定的犯罪类型不同,审理案件的归属就不同,这种区分对待有助于平衡各集体利益,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和D两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无关,均排除。 24“哲学史的真正发展地是古希腊。一谈到古希腊,我们就有一种亲切感,就好像回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一样。”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这句话说明A.近代西方哲学与

21、德国关系密切B.德国哲学思想理论缺乏原创性C.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影响深远D.德国人对传统文明的深刻眷念【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分析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题意中提及的是德国的哲学与古希腊之间的渊源,不是近代西方哲学与德国的关系,A项排除。题意中虽强调了德国哲学受古希腊的影响,但不是说德国哲学理论缺乏原创性,B项排除。根据“一谈到古希腊,我们就有一种亲切感”可知近代西方文明深受希腊文明的影响,C项正确。D项未体现题干材料主旨。 第II卷(非选择题)二、综合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三公九卿制度在秦朝是一个概念上的事物,并没有真正完全实行,如太尉一

22、职就没有实际授予过人。三公九卿制真正实行是在汉朝初年,只不过汉初丞相称呼由“相邦”改为“相国”。汉武帝时期,以三公九卿为主导的决策执行机构变成了实际上的执行机构即“外朝”,这与以中朝为代表的决策机构相对应。东汉时期的三公完全被排除在决策之外,东汉王朝的最高决策机构为尚书台。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六部制逐渐形成,隋朝和唐朝初期是三省六部制完整执行的时期,客观上有利于减少行政失误和提高行政效率。虽然多数史书上说“宋承唐制”,但其实宋朝继承的是唐朝后期和五代的制度,完整的三省六部制,从唐太宗后期起就基本废除,尚书省长官必须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才可以称之为宰相,这一情况后来甚至发展为中书门下的长官

23、也必须带相应头衔才有资格参加政事堂会议,唐朝安史之乱后开始的宰相掌管军权和财政大权等在宋代也被相应的部门,如枢密院和三司所取代。摘自孙国栋唐宋史论丛等材料二 屋大维创立的罗马帝国,虽然是帝国,但继承了共和国形式和部分实际,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执政官和军事保民官仍旧存在,皇帝在决策时需执政官协助和接受元老院的监督,部分皇帝甚至本身就来自于执政官和元老。帝国中后期最高决策者如奥古斯都和凯撒(罗马帝国皇帝和副皇帝)大多由元老院或者是近卫军选举或者推举产生,这和东方专制主义王朝的宗法世袭制是完全不同的。摘自杨共乐罗马史纲要等(1)根据材料一,简述秦朝到宋朝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

24、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皇帝制度”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演变:秦朝推行三公九卿制度,但是实际上没有完整执行,而真正完整执行是在西汉初年。两汉时期,以“中朝”和“尚书台”为代表的机构剥夺了以“三公”为代表的决策权,三公沦为外朝,成为单纯的执行机构。魏晋南北朝是三省六部制的形成时期。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决策机构,六部是执行机构,到了唐代,三省六部逐渐瓦解。宋代形成二府三司制,宰相的军事、财政大权被枢密院和三司所剥夺。(2)不同:权力不同:罗马帝国的皇帝不能单独决定国家大事,中国皇帝可以单独决定国家大事。皇位传承方式不同:罗马帝国皇帝除传位于子嗣外,很多由元老院和近卫军推选。中

25、国皇帝则是宗法世袭。原因:经济:中国传统王朝是建立在个体小农经济基础之上,商业处于从属地位。而罗马主要建立在发达的工商业基础上。政治:中国在帝制以前,没有形成一个可以制约皇帝的机构,而罗马有元老院和执政官可以制约皇帝。思想:中国受传统集权与宗法观念的影响,而罗马受古希腊民主观念影响。【解析】本题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罗马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比较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第(1)问,结合材料的关键信息“三公九卿制度” “中朝”外朝”“三省六部制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枢密院和三司”,从这些机构的出现及发展来总结中央行政机构的演变历程即可。第(

26、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的关键信息比较分析,从皇帝的权力和皇位的继承等角度分析二者的不同点;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中西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思想等角度分析不同点的成因。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商鞅商君书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宋朝)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宋代)别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这就是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以及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

27、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人教版教材必修一(希腊)在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邦,新兴工商业者阶层追求民主权利的渴望更加强烈。根据材料,提取与“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关的两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一: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说明:商鞅通过变法,促进秦国经济发展,壮大了秦国国力,秦国逐步推行军功爵制,郡县制冲击了宗法分封制,世官制。示例二: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生活变迁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繁荣(市坊分离、草市出现完整娱乐生活设施),市民阶层壮大,市民文学(如话本、宋词),勾栏、瓦肆娱乐活动的发展。示例三:经济发展

28、推动思想的解放说明: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地主阶级士大夫提出了工商皆本冲击了重农抑商的观念,以及反专制的进步思想。示例四:经济发展影响政治进程说明:古希腊工商业发展促进了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与发展,商鞅变法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形成。【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商业的发展、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和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论证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根据商君书中 “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可以得出其观点,联系所学知识从商鞅变法的经济、政治影响说明即可。第(2)问,根据全球通史和中国文化概论

29、中的信息,可以得知宋朝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变化,并联系所学知识,从宋朝经济发展、市民文化的出现分析说明即可。第(3)问,根据明夷待访录中的信息可知出现了 “工商”皆本的思想,由此可知经济的发展推动思想的解放,联系所学知识,从明清社会的经济发展带来的思想变化说明即可。第(4)问,根据 “人教版教材必修一”中的信息可知,古希腊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新兴工商业者阶层追求民主权利的渴望更加强烈”, 与中国古代的思想相对比得出观点,然后联系所学知识,从中西古代的专制和民主说明即可。 2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西汉自建立以来,币制混乱,郡国铸币失控又是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发生的

30、原因之一,故汉武帝即位后,为了中央政府在经济管理和政治统治上的需要,便十分重视解决币制问题,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公元前115年,汉武帝将铸币权从各郡国收归中央政府,由中央政府对五铢钱进行统一铸造和发行。并规定“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只能由中央政府下属机构,即水衡都尉属下的钟官、技艺、辩铜三官铸造货币。汉武帝将铸币的铜材由中央统制起来。公元前113年,汉武帝规定五铢钱采用“周廓其质”,制作工艺的先进,大大提高了铸造的难度,因而基本防止了盗铸,自此基本解决了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币制问题。(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币制改革的措施。(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影响。【答案】(1

31、)措施:把铸币权收到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铸币的铜材由国家统一管理;改进工艺防止盗铸。(2)影响:有利于稳定金融(经济秩序);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解析】本题考查汉武帝的币制改革,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 “将铸币权从各郡国收归中央政府,由中央政府对五铢钱进行统一铸造和发行”“铸币的铜材由中央统制起来” “周廓其质”“提高了铸造的难度”“防止了盗铸”分析概括即可。第(2)问,分析材料可知,汉武帝改革之前,币制混乱,但改革之后,“自此基本解决了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币制问题”;汉武帝的币制改革是“为了中央政府在经济管理和政治统治上的需要”,据此根据改革的变化与目的作答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