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3 ,大小:69.50KB ,
资源ID:267820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6782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

1、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一、选择题1“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像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 “宗”,是一个会意字, 从宀示,示指神祇,宀指房屋,即在室内对祖先进行,在甲骨文中“”像宫室屋宇之形,则“”表示祖先牌位,故C项正确;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才有了皇帝宝座,而甲骨文是商代文字,故B项错误。宗的本义指宗庙、祖庙,青铜兵器与宗的含义没有联系,故C项错误;铁制农具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而甲骨文是商代文字,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

2、政治制度宗法制2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C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D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官员不入酒肆”“不得取食味于四方”的信息可知这一做法有利于规范官员的行为,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故C项正确;A项中的“遏止了”,B项中的“有效控制了”,D项中“严密的”表述过于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故排除。考点:古代

3、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集权的措施3理解历史线索与认识历史规律是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依据下图展示的内容,空格部分应该填写的内容最恰当的一组排序是世卿世禄 门阀地位 才能道德 文化文章A B C D【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先秦时期实行世卿世禄的世官制,秦汉时期实行察举制,选官的标准主要依据才能和道德,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的主要依据是门第的高低,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选官主要依据是考试成绩,即才学,因此答案为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的演变4黄宗羲说:“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是故封建

4、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在此,黄宗羲A着重分析了唐朝灭亡的根源 B提出扩大地方权力以限制中央集权C反对实行分封制 D主张设方镇以克服分封制、郡县制弊端【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的信息可以看出黄宗羲主张设方镇以克服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弊端,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故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5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

5、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最能体现这一论断的制度是A创立郡县制 B确立三省六部制 C开创科举制 D确立王位世袭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解题关键是要理解刚性和柔性的真正含义,其含义指的是君主专制之下的王位世袭制和实现了流动性的官僚选拔制,其分别体现“家天下”与“公天下”。 “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是指政府所任官僚是不固定的,不是世袭制,即官职没有掌握在一家手中,最突出的表现是通过“察举”、“科举”制度来自上而下地选拔人才,尽可能摒弃家族血缘等因素,通过考察某些方面的才能来任用官吏,不使官员任命被少数家族垄断,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不是选官制度,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

6、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6清朝末年,清廷派遣五大臣出使西洋考察政治。五大臣在考察报告中提到德国时说:“德国以威定霸立国之意,专注重练兵。故国民皆有尚武之精神,即无不以服从为主义。其人民习俗,亦觉有勤俭质朴之风盖其长处,在朝无妨民之政,而国体自尊;人有独立之心,而进步甚猛。”材料反映五大臣对德国政治制度的态度是A赞赏,德国保留了专制主义传统且成为强国,这是清王朝向往的B否定,让国民尚武、“无不以服从为主义”,有违中国传统礼教C否定,国民享有参政权利“有独立之心”,不利于加强专制统治D赞赏,德国用武力实现了国家统一和富强,并在一战中取得主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7、,从题干中“盖其长处,在朝无妨民之政,而国体自尊;人有独立之心,而进步甚猛”的信息可以看出五大臣认为德国德国保留了专制主义传统且成为强国,对德国制度非常赞赏,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7蒋廷黻在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反映了作者A寻求解读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理由 B探索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的正确途径C论证民族国家应从战争中学会战争 D强

8、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地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的信息可以看出作者主张反思鸦片战争失败的原由,更要力图改革,这体现了先进中国人对挽救民族危机的探索,故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在于革新,而不是仅仅解读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理由,故A项错误;C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鸦片战争8自太平军兴起后,各省多以镇压太平军为借口,截留田赋,以备急需。辛丑条约签订后,因赔款数额巨大,中央无力偿还,遂将赔款数额分

9、摊于各省,于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及至民国初年,因时局动乱,各省田赋多被地方军阀擅自截留或挪用。上述材料表明从晚清到民国初年A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被破坏 B地方政府擅自截留中央财政C社会动荡不安导致财赋减少 D地方政府获得了财政自主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及至民国初年,因时局动乱,各省田赋多被地方军阀擅自截留或挪用”的信息可以看出:当时中央的财政体制因为时局的动乱而遭破坏,给地方截留赋税提供了可乘之机,这说明中央集权的财政管理体制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B项“擅自截留”与题干信息不

10、符,故排除;C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近代中国政治的变迁财政体制的变迁91889年,湖南官员周汉刊刻了一本反洋教的通俗图册,题名天猪教。从此开始了他历时10年之久的反洋教斗争。他认为世界上只有儒、佛、道三教为正教,此外再没有第四教了,一切洋教都是“鬼叫”(鬼教的谐音)或“天猪教”(天主教的谐音),应该加以诛灭。他还认为教会侵略是想来“谋中国的江山”。对周汉反洋教斗争的评析,正确的是A盲目排外倾向严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后性B以传统文化作为反对洋教的武器,维护国家主权C官员此举是为了愚昧百姓,以维护清王朝统治D卫道爱国与反帝斗争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答案】D

11、【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世界上只有儒、佛、道三教为正教,此外再没有第四教了,一切洋教都是鬼叫(鬼教的谐音)或天猪教(天主教的谐音),应该加以诛灭”的信息可以看出周汉将卫道爱国与反帝斗争相结合,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后性,故A项错误;周汉反洋教的武器是刊刻反洋教的通俗图册,进行思想宣传,并非传统文化,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反洋教斗争10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依据应是:A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 B北洋海军的

12、参战C 战争由朝鲜引发 D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中“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是指清政府的对日作战具有近代战争的特点,结合史实可知这次战争是近代亚洲具有较强实力的两支海军的对垒激战,故B项正确;A项明显不是依据, C项是战争原因, D项是战争结果,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甲午中日战争11“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

13、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中“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表明清政府已经沦为了洋人的朝廷,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这与辛丑条约的影响相符,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干信息,故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辛丑条约12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评论义和团:“义和团事件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

14、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对此评论理解准确的是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分析符合史实 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全民族广泛参与的群众运动 作者对义和团的评价具有辩证性 反映了作者的主要史观是革命史观A B C D【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义和团是在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背景下兴起的,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材料中说的“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说明正确;作者认为义和团是由满洲贵族、保守派官绅和士绅、无知民众联合推动,故错误;作者既看到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性,又看到其愚昧性,故正确;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

15、会演进的历史,作者没有用此观点,所以错误。因此答案为D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131912年2月12日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曰: “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 )A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C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D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三大改造使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故A项错误;清朝皇帝退位是被迫的,因此B项明显错误;清帝退位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故C项正确;19

16、12年1月,中华民国宣告成立,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清帝退位14有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化模式主要存在三种:“冲击反应”模式 “侵略革命”模式 “早期启蒙”模式。如果按这些模式进行历史分期研究,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分别是:A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明中后期 B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明中后期C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维新运动 D明中后期、鸦片战争、维新运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冲击反应”模式主要指的是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冲击,因此对应下的中国近代化起点是鸦片战争,故CD项错误;“侵略革命”模式中中国最早受到西方列强侵略的是鸦片战争,故对应的近代

17、化起点是鸦片战争,故B项错误;“早期启蒙”思想出现在明末清初,故A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鸦片战争151920年1月,北大学生张国焘、康白情、许德珩等到上海拜访孙中山先生。孙中山说:“你们学生反抗北京政府的行动是很好的,你们的革命精神也是可佩服的。如果我现在给你们五百支枪,你们能找到五百个真正不怕死的学生托将起来,去打北京的那些败类,才算是真正革命。”许德珩等回答:“孙先生也掌握过几万人的部队,何以革命还是失败了呢?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思想、旧势力,在那里艰苦奋斗,学生们赤手空拳不顾生死的与北京政府抗争,只因为没有拿起枪来,就不算革命吗?”下列归纳以上两种

18、观点的思维角度的选项是A五四运动非革命/ 五四运动是革命 B五四运动是学生反政府/ 学生反旧思想旧势力C革命是暴力夺权/ 革命是和平请愿 D革命是枪杆子里出政权/ 文化运动也能促进变革【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信息可知两种观点是围绕“什么是真正的革命”展开的,而不是单单探讨五四运动,故项错误;从“如果我现在给你们五百支枪,你们能找到五百个真正不怕死的学生托将起来,去打北京的那些败类,才算是真正革命”的信息可以看出孙中山眼中的革命史暴力革命,从“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思想、旧势力,在那里艰苦奋斗,学生们赤手空拳不顾生死的与北京政府抗争,只因为没有拿起枪来,就不

19、算革命吗”的信息可以看出学生认为思想文化运动也算革命,因此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16下列关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功绩,表述正确的是A指明了中国民主革命新的奋斗方向B确定了近期的革命目标是统一中国C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D确立了与国民党开展合作的方针政策【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共奋斗的目标是共产主义,指明了中国民主革命新的奋斗方向,故项正确;是中共二大,是国民党一大的方针,是中共三大,故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

20、民主主义革命中共一大17下图反映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所取得的最大成果是( )A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乡村 B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方针C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D确立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领导地位【答案】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图片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图中“井冈山”的信息,可知这一时期最大的成果是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故C项正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时,党的工作重心仍在城市,故A项错误;B是八七会议,D是遵义会议,故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18如图所示事件是日本侵华过程中制造的重大事

21、件,它导致A东北三省逐步沦为日本的殖民地B中国全国性的抗日战争正式开始C国民党取得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D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破产【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图片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图中“北平”“宛平”等信息,可知这一事件是卢沟桥事变,它标志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故B项正确;A是九一八事变,C是台儿庄战役,D是淞沪会战,故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卢沟桥事变)19下图是由两岸故宫博物院组成的专家组共同绘制的发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故宫文物大迁移路线图。下列对各阶段的文物迁移表述错误的是 A第一次迁移: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进逼华北B第二次迁移

22、:日军全面入侵,国民政府内迁C第三次迁移:抗战取得胜利,国民政府迁往南京D第四次迁移: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北平和平解放【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图片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C三项的分析都符合时代背景,表述正确,排除;1948年12月,大量文物由南京运往台湾,原因在于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岌岌可危,人民解放军已经逼近南京,这应该在于淮海战役的胜利,故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20据史载:唐朝前期,宋州(河南商丘)、亳州(安徽毫县)生产的绢帛质量最高。江南东道(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的丝织物品类繁多,很多列为贡品,在产量

23、上已仅次于河南、河北道而跃居于全国的第三位。该记载A反映了唐朝主要政治中心在豫皖地区 B准确地统计了南北方丝织业的发展状况C折射出古代河南、安徽之地是桑蚕中心 D反映了唐朝行政区划和丝织业发展特点【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绢帛质量最高”“丝织物品类繁多”等信息反映了唐朝前期的丝织业的发展情况,再结合材料中“宋州”、“亳州”、“江南东道”、“河北道”等地名,可得出唐朝的行政区划有州、道等,故D项正确;A项中“政治中心”无法得出,故排除;BC两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唐代纺织业的发展21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

24、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从题干中“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的信息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速度很快,故B项正确;C项与材料中“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

25、在”的信息不符,故排除;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中心的转移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22下表反映了18441863年间广州和上海到埠外国船只和吨位变化情况。年份船只数吨数广州上海广州上海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鸦片战争后A中国外贸中心逐步转移 B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C上海开放程度高于广州 D广州经济发展趋于停滞【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图片材料信息的能力,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18441863年间,上海的船只数和吨位迅速增加,并最终超过了广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广州外贸中心的地位被上海取代,故A项正确;BCD项与表格中的数据信

26、息无关,故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五口通商23据统计,19121913年间,北京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这些法规和政策对整个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是( )A保证民族工业长期稳定发展 B民族工业生产布局日趋平衡C规范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秩序 D民族工业生产结构日趋合理【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反映的是北京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法令,这些法令可以起到规范民族工业发展的秩序,故C项正确;由于近代中国双半社会的性质,民族工业不可能长期稳定的发展,也不可能在生产布局和生产结构上平衡合理,故A

27、BD项排除。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24七七事变之后东部大量工厂内迁,西部地区根据地理条件就地办起很多厂矿,如广西有色金属、甘肃玉门油田,正如时任资源调查委员会主任翁文灏先生所说“今日正应利用抗战机会,充分开发西南及西北各省”。并自行设计和仿造一些机器设备,成立很多研究室和实验工厂。材料中措施反映了( )A官僚资本迅速扩张 B工业布局彻底改变C民族经济深受打击 D战略资源有所保障【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反映的抗日战争爆发后,西部地区兴办了很多厂矿企业,这些措施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故

28、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彻底改变不符合史实,排除;日本的侵略使民族经济深受打击,项与题干中的措施无关,故排除。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抗战时期民族工业的内迁25下图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据图可知,高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以下对此现象的解读中,比较合理的是 A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反映 B低收入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家C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 D低收入国家反对霸权主义取得重大成果【答案】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19602000年发达国家积极开展科技革命,大力发展高新技

29、术产业,使得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结果使得高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呈下降趋势,故C项正确;观察表格,其数据反映的是世界各国工业比重变化的趋势,AD项表格无法体现,故排除;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知识经济26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以上论述揭示出元曲兴盛的原因是A国家政策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元朝的高压统治 D科考功名的需要【答案】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

30、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的信息,可以看出元曲兴盛的原因是科举制的废除,故A项正确;BCD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元曲27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面对“辫发之争”的说法正确的是A是欧风美雨作用的产物 B体现了历史的不断进步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 D昭示了国人的文明程度【答案】C

31、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太平天国的“蓄发令”是汉族反对满族贵族统治的体现,而“剪发易服”“保辫会”的出现,实际上反映的是中国近代民主力量与封建残余势力的较量,所以题干说的这些“辫发之争”实际上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故C项正确。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辫发之争281918年东方杂志发表文章迷乱之现代人心。文章认为:盲目输入西方学说,导致国家基本政治道德原则丧失、精神破产,造成通俗主义、平凡主义受推重,盲从欧美之风盛行。该文针对的是( )A中体西用思潮 B维新思潮C马克思主义 D新文化运动【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

32、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盲目输入西方学说”“盲从欧美之风盛行”“导致国家基本政治道德原则丧失、精神破产”可以看出该文针对的是全盘否定东方文化和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新文化运动,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特点29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以下著作反映了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探索的是( )著作内容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中国丝绸,茶叶,银器,雕花瓷器,景泰器等表 2 2010年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国家代表性展品 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助残机器人,可食用环保包装材料,多媒体信息技术等 美国将日光转化为电力,屋

33、顶花园,再生竹制成的地板等比较表1、表2,提取有关中美科技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答案】表1:信息: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2分)说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1分)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1分)信息:中国,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手工业品和传统手工艺品发达。(2分)说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分)小农经济仍占主体地位。(1分)表2:信息:中国、美国均为高新技术。(2分)说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1分)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1分)其它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信息说明类题型,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阐释和论证历史观点

34、的能力,属于开放性题型,言之成理即可。首先提取材料信息,从表1中观察中美的代表性展品来提取信息,可得出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中国仍是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手工业品和传统手工艺品,从表2中的代表性展品可看出都是高新技术,说明可从其原因、反应的实质等角度来说明即可。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两次次工业革命;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33(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严禁在承包土地上盖房、葬坟、起土。社员承包的土地,不准买卖,不准出租,不准转让,不准荒废,否则,集体有权收回;社员无力经营或转营他业时应退还集体。1981年底全国农村工作

35、会议纪要材料二 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服务,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2008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据材料一、二,比较前后两种土地政策的异同。(8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土地流转政策的作用。(4分)【答案】(1)同:土地所有权归集体,农民有使用权、经营权;充分发挥土地使用效益(4分)。异:前者严禁土地转让(2分),后者允许土地流转(2分)。(2)

36、解放农村生产力,加快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进程(1分);促进土地资源的集中使用,提高农业生产率(1分);利于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城市化(1分)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1分)。【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比分析和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一、二中“不准买卖,不准出租,不准转让”“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信息可以归纳出前后两种土地政策的异同,如相同点:土地所有权归集体,农民有使用权、经营权;充分发挥土地使用效益。不同点:前者严禁土地转让,后者允许土地流转。(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二中的信息并未涉及农村土地流转的积极影

37、响,需要联系所学知识和材料具体举措来分析即可,即解放农衬生产力,加快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进程;促进土地资蓉的集中使用,提高农业生产率;利于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城市化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4(12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人民自由权有以下规定:第三条,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第七条,人民有信教之自由材料二 中华民国约法对人民自由权有以下规定:第三条,人民于法律范围内,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第四条,人民于法律范围内,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第七条,人民于法

38、律范围内,有信教之自由材料三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人民自由权有以下规定: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第八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在人民自由权的规定方面有什么变化?这反映了什么实质性问题?(4分)(2)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在人民自由权方面有哪些进步?从近代以来中国法制的发展历程中你获得了哪些认识?(8分)【答案】(1)变化:每项权利均增加了限定;法律范围内。(2分)实质:增加了于法律范围内的规定,而制定法律的权力不掌握在人民手里,所以

39、这是一部体现专制的宪法(2分)。(2)进步:明确取消民主权利的各种限制;享受民主权利的范围扩大;人民的民主权利增多。(答出两点,即得满分,共4分)认识:旧中国法制化进程和政治民主化进程是艰难曲折的;只有新中国宪法赋予了人民广泛的民主权利。(4分)【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变化对比分析材料一二的信息即可,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人民所享有的民主权利虽然基本相同,但增加了享有民主权利的条件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的条件。第二小问实质,结合中华民国约法颁布的时代背景来分析,从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的目的来看,这部宪法实际上是专制的宪法,材料中增加了于法律范围内的规定,但是制定法律的权力并不掌握在人民手里。(2)

40、第一小问进步性从材料三中的信息来分析,从“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中可看出明确取消民主权利的各种限制;享受民主权利的范围扩大;人民的民主权利增多。第二小问认识可从民主法治进程的曲折性,五四宪法才是真正赋予人民权利的宪法等角度来展开。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5(12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 如果世界没有分成两个对立的阵营,如果朝鲜不是处在两个阵营的中间,那么发生在这个“陈静之乡”的冲突最终会在朝鲜范围内以朝鲜的方式得以解决。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偶然因素,朝

41、鲜将成为美国和苏联之间力量竞赛中的一名小卒-贝文亚历山大(美)朝鲜:我们的第一次失败材料二 赤色中国并非寻求主宰世界的那个强大国家这个策略(将战事从朝鲜扩大到包括中国本土)会让我们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与错误的敌人进行错误的战争。布莱德雷1951年5月15日在美国参议院军事外交关系委员会作证的声明(1)根据材料一,“历史上和地理上的偶然因素”是指什么?(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布莱德雷的主张,并简述其理由。(6分)【答案】(1)因素:两大阵营的对峙;朝鲜半岛成为美苏对峙的前沿;朝鲜战争的爆发。(6分)(2)主张:不想与中国开战。(2分)理由:中国对美国争霸世界构不成威胁。(4分)【解析

42、】试题分析:(1)“历史上和地理上的偶然因素”的含义依据材料一来分析即可,从“如果世界没有分成两个对立的阵营,如果朝鲜不是处在两个阵营的中间,那么发生在这个晨静之乡的冲突”的信息,联系所学可概括出两大阵营的对峙;朝鲜半岛成为美苏对峙的前沿;朝鲜战争的爆发。(2)第一小问主张依据材料二来概括即可,从“会让我们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与错误的敌人进行错误的战争”可以看出布莱德雷不想与中国开展的想法;第二小问理由从材料二中“赤色中国并非寻求主宰世界的那个强大国家”的信息来分析,可得出中国对美国争霸世界构不成威胁。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朝鲜战争36(12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43、材料一 1895年,袁世凯受命到天津小站编练新军,从营制、装备、训练、机构和军事学堂来看,新建陆军实为我国陆军近代化的先河。1901年4月,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支警察部队,联合张之洞奏请朝廷停止科举,鼓励官僚乡绅捐资办学,发展近代新式教育。民国建立后,袁世凯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政策和措施。如颁布实施公司条例、商人通例等,派人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等国际经济活动,既开阔了国人的经济视野又有助于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郭剑林关于袁世凯评价的几个问题材料二 袁世凯为了早日实现当皇帝的美好愿望,在日本的威胁利诱下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我们认为,不管袁世凯有没有以接受二十

44、一条作为获取日本支持这种动机,也不管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时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出卖了国家民族利益,造成了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却是铁的事实。仅从这一点看,袁世凯就逃脱不了与二十一条的干系。从这个意义上说,袁世凯卖国的罪名是任凭你怎么洗也洗不掉的,如果一味要坚持洗下去的话只会越洗越黑。苏金有应还给历史一个真实的袁世凯(1)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看,材料一、二对袁世凯的评价有何差异?(8分)(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影响袁世凯行为差异的主要因素。(4分)【答案】(1)材料一认为,袁世凯编练新军,废除科举办新式教育,发展工商业,扩大对外经济交流,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4分)。材料二

45、认为:袁世凯复辟帝制,破坏民主共和制度,出卖民族利益,阻碍了中国民主化进程(4分)。(2)一方面,世界发展潮流的推动,辛亥革命推动社会进步,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观念的变化等。(2分)另一方面,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中国封建专制观念的根深蒂固(2分)等。【解析】试题分析:(1)差异从材料一中“新建陆军实为我国陆军近代化的先河” “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支警察部队” “停止科举,鼓励官僚乡绅捐资办学,发展近代新式教育” “发展工商业”“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等信息可以看出作者正面评价袁世凯的功绩,即袁世凯编练新军,废除科举办新式教育,发展工商业,扩大对外经济交流,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从材料二中“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 “出卖了国家民族利益” “早日实现当皇帝的美好愿望”等信息可得出袁世凯复辟帝制,破坏民主共和制度,出卖民族利益,阻碍了中国民主化进程。(2)从材料一二中对袁世凯的不同认识,可以看出袁世凯行为既有顺应时代潮流的一面,也有违背历史潮流的一面,主要原因要从当时中国的时代特征,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来分析。如亥革命推动社会进步,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观念的变化等。同时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中国封建专制观念的根深蒂固。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近代中国历史文化名人袁世凯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