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 下列关于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 原核细胞有细胞膜、细胞质和染色质,无细胞核B. 糖原和淀粉分别是动、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C. 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无细胞核D. 哺乳动物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成熟红细胞的过程不可逆【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综合考查了原真核生物的区别与联系、细胞的能源物质、细胞的分化等相关知识,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详解】原核细胞无染色质,A错误;糖原是动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淀粉是植物细胞内
2、的储能物质,B正确;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无细胞核,有利于运输有机物,C正确;细胞分化的特点是普遍性、不可逆性、持久性,因此哺乳动物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成熟红细胞的过程不可逆,D正确。2. 每年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曰,是“世界防治麻风病日”。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黏膜和周围神经,也可侵犯人体深部组织和器官。下列生物与麻风杆菌结构最相似的是( )A. 黑藻B. 蓝藻C. 草履虫D. 艾滋病病毒【答案】B【解析】【分析】麻风杆菌是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3、,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结构,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一些常考生物的类别: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水绵、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等)、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此外,病毒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据此答题。【详解】A、麻风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而黑藻是真核生物,具有成形的细胞核,A错误;B、麻风杆菌是原核生物,蓝藻也是原核生物,两者的结构最为相似,B正确;C、麻风杆菌是原核生物,而草履虫是真核生物,C错误;D、麻风杆菌是原核生物,具
4、有细胞结构,而艾滋病病毒没有细胞结构,D错误。故选B。3. 用高倍镜观察比用低倍镜观察,看到的细胞数目、细胞大小和视野明暗情况依次为()A. 多、大、亮B. 少、大、亮C. 多、小、暗D. 少、大、暗【答案】D【解析】【分析】高倍镜与低倍镜观察情况比较高倍镜下看到的实际面积小,因此视野变暗,细胞体积变大,细胞数目变小,装片与镜头的距离变小。【详解】由分析可知,在高倍镜下看到的情况与低倍镜下相比表现为细胞数目少、细胞体积大、视野变暗,即D正确。故选D。点睛】4. 下列关于元素与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 植物根尖从土壤溶液中吸收的N可以用于合成蛋白质、脂肪和核酸B. Ca、Fe、Zn、Mn、
5、Cu、B是细胞中的微量元素C. C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也是组成每种化合物的必需元素D. O、C分别是细胞鲜重、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答案】D【解析】【分析】1、糖类的元素组成:只有C、H、O;脂质的元素组成:主要含C、H、O,有的含有N、P;蛋白质的元素组成:主要为C、H、O、N,也含有少量P、S;核酸的元素组成:C、H、O、N、P。2、细胞中水占85%90,蛋白质占7%10%。蛋白质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不论鲜重还是干重,组成细胞的元素中C、H、O、N的含量最多。【详解】A、脂肪不含N元素,因此植物根尖从土壤溶液中吸收的N不可以用于合成脂肪,A错误;B、Ca属于大量元素,B错误;
6、C、C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但不是组成每种化合物的必需元素,如无机化合物无碳元素,C错误;D、细胞的鲜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C,D正确。故选D。5. 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 常用番茄、苹果等组织样液作为鉴定植物组织内还原糖的实验材料B. 蛋白质鉴定中双缩脲试剂的A液和B液混合后再加入C. 脂肪鉴定中50%的酒精是为了溶解组织中的油脂D. 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盐酸有利于染色质中DNA与蛋白质的分离【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
7、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染液(或苏丹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详解】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番茄的红色会影响实验结果,A错误;在使用双缩脲试剂时候,应该先加0.1 g/mL氢氧化钠溶液(A液),造成碱性环境,再加0.01 g/mL硫酸铜的水溶液(B液),B错误;脂肪鉴定中50%的酒精是为了洗去浮色,C错误;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盐酸有利于染色质中DNA与蛋白质的分离,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课本基
8、础实验的原理和选材,意在考查学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6. 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形成具有两条肽链的蛋白质时,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900,由此可以推知该蛋白质分子中所含有游离氨基数和肽键数分别是A. 52,50B. 52,51C. 至少2,50D. 至少2,51【答案】C【解析】【分析】在蛋白质分子合成过程中:失去水分子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量-失去水分子数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一个肽链中至少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在肽
9、链内部的R基中可能也有氨基和羧基。【详解】根据题意,设氨基酸数目为m个,形成2条肽链,所以形成的肽键数是m-2个,脱去的水分子也是m-2个,由题干信息可知18(m-2)=900,解得m=52,因此该蛋白质分子中的氨基酸数目是52个,所含的肽键数目=氨基酸总数-肽链数=52-2=50个;由于一个肽链中至少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所以在两条肽链的蛋白质中,至少有2个游离的氨基。故选C。7. 在人体细胞中,由A、T、C三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共有()A. 3种B. 4种C. 5种D. 6种【答案】C【解析】【分析】核酸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DNA和RNA,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含有DNA和RNA两
10、种核酸,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根据碱基不同分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鸟嘌呤核糖核苷酸、胞嘧啶核糖核苷酸、尿嘧啶核糖核苷酸四种,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根据碱基不同分为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四种。【详解】人体细胞中含有两种核酸,为DNA和RNA,组成这两种核酸的核苷酸共有8种,其中含有A、T、C三种碱基的核苷酸共有5种,分别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胞嘧啶核糖核苷酸、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C正确。故选C。【点睛】8. 下列细胞中的物质与功能对应有误的是( )A. 胰岛素:细胞间传递信息B.
11、 自由水:细胞中的良好溶剂C. 脱氧核糖核苷酸:储存遗传信息D. 胆固醇: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及其功能,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详解】胰岛素是动物激素,其作为信号分子,在细胞间传递信息,A正确;作为细胞内良好的溶剂是自由水的功能之一,B正确;脱氧核糖核苷酸是组成DNA的基本单位,而储存遗传信息的是脱氧核糖核酸,C错误;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D正确9. 下列有关“骨架或支架”的叙述错误是()A. DNA分子中的磷酸和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
12、本骨架B.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其他生物膜也有此支架C. 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与能量转换有关D. 组成生物大分子的单体以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答案】A【解析】【分析】1、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组成的网状结构。2、碳链是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3、DNA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形成的。4、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详解】A、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A错误;B、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其他生物膜也有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支架,B正确;C、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与物
13、质运输、信息传递有关,C正确;D、多聚(生物大分子)的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D正确。故选A。10. 可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为实验材料进行的实验是A. 分离各种细胞器B. 分离并纯化血红蛋白C. DNA粗提取D. 进行细胞培养【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是根据红细胞的特点归纳用哺乳动物红细胞作材料的实验的考查,根据选项涉及的实验,回忆相关的实验材料,然后分析判断。【详解】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器,不能用于分离各种细胞器的实验材料,A错误;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细胞器,含有大量血红蛋白,可以作为分离和纯化血红蛋白的原料,B正确;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14、无细胞核和细胞器,不含DNA,不能作为DNA粗提取的实验材料,C错误;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不能增殖,因此不能作为细胞培养的材料,D错误。【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的特点和在生物实验中的应用,对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的特点和在生物实验中的应用的理解、记忆是本题考查的重点。11. 真核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形态、结构不同,在功能上也各有分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高尔基体主要是对来自核糖体的多肽链进行加工和包装B. 所有酶和抗体都在核糖体上合成后再由内质网进行加工C. 溶酶体能合成多种水解酶,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D. 动物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需要中心体参与纺锤体的形成【答案】D【
15、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详解】高尔基体主要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和包装,A错误;有的酶的化学本质是RNA,不需要核糖体和内质网的参与;有的酶不是分泌蛋白,不需要在内质网上进行加工,B错误;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其成分是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溶酶体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C错误;动物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需要中心体参与纺锤体的形成,D正确。12. 下列关于物质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A. 逆浓度梯度运输的方式需要消耗能量B. 突触前膜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C. O2进出肺泡上皮细胞不依
16、赖膜上的载体蛋白D. 不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一定为自由扩散【答案】D【解析】【分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包括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其中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都需要消耗能量;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都需要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协助;胞吞和胞吐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详解】A、逆浓度梯度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B、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突触前膜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B正确;C、O2进出肺泡上皮细胞是自由扩散,不依赖不依赖膜上的载体蛋白,C正确;D、不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可能为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D错误。故选D。13.
17、如图为某植物细胞部分结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a、b箭头表示的是O2进出细胞的过程B. e、f箭头表示的是CO2进出细胞的过程C. 以H218O作原料进行光合作用,在较强光照下,18O可能出现在图中的b和c中D. 以H218O作原料进行呼吸作用,在黑暗中,18O可能出现在图中的d和f中【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生理过程。其中A是叶绿体,B是线粒体,a是二氧化碳,b是氧气,c是氧气,d是二氧化碳,e是氧气,f是二氧化碳;关于元素的去向:(1)光合作用: (2)呼吸作用: 。【详解】a表示二氧化碳的进入细胞,b表示氧气出细胞,A错误;e表示氧气
18、进入细胞,f表示二氧化碳出细胞,B错误;在较强的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较强,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H218O作原料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一方面进入线粒体供线粒体利用即途径c,一方面释放到大气中即途径b,C正确;以H218O作原料进行呼吸作用,在黑暗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18O不会出现在图中的d途径中,D错误。【点睛】对于元素去向的问题,用图示的方法表示出来,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直观明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4. 植物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是通过测量光合作用对不同波长光的反应(如 O2 的释放) 来绘制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类胡萝卜素在红光区吸收的光能可用于光反应中 ATP 的合成B. 叶绿素
19、的吸收光谱可通过测量其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值来绘制C. 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也可用 CO2 的吸收速率随光波长的变化来表示D. 叶片在 640660 nm 波长光下释放 O2 是由叶绿素参与光合作用引起的【答案】A【解析】【分析】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叶绿体又分为叶绿素a和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又分为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光合作用中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详解】A、类胡萝卜素只吸收蓝紫光,基本不吸收红光,所以不能利用红光的能量合成ATP,A错误;B、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其吸收光谱可通过测量其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值来绘制,B正确;C、由于光反应产生的
20、H和ATP能用于暗反应,暗反应要吸收CO2,所以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也可用CO2的吸收速率随光波长的变化来表示,C正确;D、根据吸收光谱可知,叶片在640660nm波长(红光区域)光下释放O2是由叶绿素参与光合作用引起的,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叶绿体色素种类和作用、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识记光反应的过程和各种色素对不同光的吸收是解答该题的关键。15. 下列关于人体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 人的正常体细胞的分裂次数是有限的B. 自由基攻击蛋白质可以引起细胞衰老C. 细胞中衰老的线粒体可被溶酶体分解清除D. 癌细胞是动物体内具有自养能力并快速增殖的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1、细胞凋亡是
21、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2、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详解】人的正常体细胞分裂到一定次数后不再分裂,分裂次数是有限的,A正确;根据细胞衰老的自由基学说,自由基攻击蛋白质可以引起细胞衰老,B正确;细胞中衰老的线粒体可被溶
22、酶体分解清除,C正确;癌细胞是动物体内快速而无限增殖的细胞,但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需要从它生存的环境中获取自身增殖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属于异养型,所以不具有自养能力,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衰老、细胞癌变和细胞凋亡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了解细胞衰老的原因;识记细胞癌变的原因;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6. 孟德尔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分别体现在下图中的哪个阶段()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
23、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详解】根据分析,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都发生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时期,图中代表减数分裂过程,代表受精作用,所以分离定律发生在过程,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过程。C正确,ABD错误。故选C。17. 豌豆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现在有高茎豌豆进行自交,后代既有高茎又有矮茎,比例为3:1,将后代中全部高茎豌豆再进行自交,则所有自交后代的表现型之比为A. 1:1B. 3:1C. 5:1D. 9:1【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假设高茎基因为D,则亲本高茎豌豆为Dd,自交子代为1DD:2Dd:1dd,子代高茎豌豆为DD(1/3
24、)、Dd(2/3),DD(1/3)自交子代为1/3DD(高茎);Dd(2/3)自交子代2/3(3/4D_+1/4dd),即1 /2高茎+1/6矮茎;综上所述,子代高茎:矮茎=5/6:1/6=5:1,C正确。18. 某植物子叶的黄色(R)对绿色(r)为显性,圆粒种子(Y)对皱粒种子(y)为显性。某人用该植物黄色圆粒和绿色圆粒作亲本进行杂交,发现后代(F1)出现4种类型,其比例分别为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3311。去掉花瓣,让F1中黄色圆粒植株相互授粉,F2的表现型及其性状分离比是( )A. 24831B. 25551C. 15531D. 9331【答案】A【解析】【分析】由题意知,该
25、植物子叶的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圆粒种子(R)对皱粒种子(r)为显性,因此黄色圆粒的基因型是Y_R_,绿色圆粒的基因型是yyR_,二者杂交后代中,黄色绿色=11,相当于测交交实验,亲本相关的基因型是Yyyy,圆粒皱粒=31,相当于杂合子自交实验,亲本的相关基因型是RrRr,因此黄色圆粒亲本的基因型是YyRr,绿色圆粒亲本的基因型是yyRr;子一代黄色圆粒的基因型是YyR_,其中YyRR占1/3,YyRr占2/3。【详解】子一代黄色圆粒植株去掉花瓣相互授粉,相当于自由交配,可以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两个分离定律问题:YyYy黄色Y_=3/4、绿色yy=1/4,R_R_皱粒rr=2/32/3
26、1/41/9,圆粒R_=8/9,因此F2的表现型及其性状分离比是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3/48/9)(1/48/9)(3/41/9)(1/41/9)=24831。故选A。19. 人体肤色的深浅受A、a和B、b两对基因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A、B可以使黑色素增加,两者增加的量相等,并且可以累加,基因a和b与色素的形成无关。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人与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人结婚,下列关于其子女肤色深浅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 子女可产生5种表现型B. 与亲代AaBb肤色深浅一样的有1/4C. 与亲代AaBB表现型相同的有3/8D. 肤色最浅的孩子的基因型是a
27、aBB【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累加效应决定肤色,且每个显性基因的遗传效应是相同的,即4个显性基因(AABB)肤色最深的,3个显性基因(AABb,AaBB),2个显性基因(AAbb,AaBb,aaBB),1个显性基因(Aabb,aaBb),无显性基因(aabb)肤色依次变浅。【详解】A、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人与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人结婚,后代应该有四种表现型,含4个显性基因的,含3个显性基因的,含2个显性基因的,含1个显性基因的,A错误;B、根据亲本的基因型可知,根据亲本的基因型可知,与亲代AaBb皮肤颜色深浅一样子女的基因型有AaBb和aaBB,他们出现的比例分别是1/4和1/
28、8,所以与亲代AaBb表现型相同的有3/8,B错误;C、根据亲本的基因型可知,与亲代AaBB表现型相同的子女的基因型有AaBB和AABb,他们出现的比例分别是1/4和1/8,所以与亲代AaBB表现型相同的有3/8,C正确;D、根据亲本的基因型可知,子女中肤色最浅的孩子的基因型是aaBb,D错误。故选C。20. 如图为某家庭甲、乙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甲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乙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已知-7为纯合子,请分析此图,以下结论不正确的是()A. 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 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C. -5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或aa
29、Bb,-10是纯合子的概率是2/3D. 若-10与-9结婚,生下正常男孩的概率是7/12【答案】D【解析】【分析】由遗传系谱图可知,-1与-2患甲病,生有不患甲病的女儿和儿子,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1与-2不患乙病,生有一个患乙病的女儿,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B、由分析可知: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B正确;C、-5不患甲病,基因型aa,-5患乙病但有一个患乙病的姊妹,对乙病来说-5 的基因型为BB或Bb,因此II-5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或aaBb;由遗传系谱图可知,-10不患甲病,基因型为aa,不患乙病,其父亲是杂合子Bb的概
30、率是2/3,由题意可知其母亲是纯合子BB,对乙病来说,-10是杂合子Bb的概率为2/31/2=1/3,是纯合子BB的概率为1-1/3=2/3,综合两种病考虑,-10是纯合子aaBB的概率为2/3,C正确;D、先分析甲病,-10不患甲病,基因型为aa,-9不患甲病,基因型为aa,因此III-10与III-9结婚生下的孩子不患甲病;再分析乙病,由C的分析可知,-10是杂合子Bb的概率为1/3,-9患乙病,基因型为bb,因此后代患乙病的概率是bb=1/31/2=1/6,不患乙病的概率是5/6,III-10与III-9结婚,生下正常男孩的概率是1/25/6=5/12,D错误。故选D。21. 有关色盲男
31、性产生配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 该色盲男性产生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含有两条Y染色体,两个色盲基因B. 该色盲男性产生的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含有两条X染色体,两个色盲基因C. 该色盲男性产生的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含有一条X染色体,一条Y染色体,一个色盲基因D. 该色盲男性产生的精细胞中不可能含有X染色体【答案】B【解析】【分析】1、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B、b表示),则男性色盲患者的基因型为XbY。2、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
32、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过程。【详解】该男性色盲患者的基因型为XbY,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发生了染色体的复制,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因此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两条Y染色体或两个色盲基因,不可能同时具有两条Y染色体和两个色盲基因,A错误;由于色盲基因只能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该色盲男性产生的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有两条X染色体,两个色盲基因,B正确;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该色盲男性产生的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不可能同时含有一条X染色体,一条Y染色体,C错误;该色盲男性产生的
33、精细胞中可能含有X染色体或Y染色体,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和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能结合两者准确答题。22. 下图为某哺乳动物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细胞中染色体及基因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细胞中有四个染色体组B. 细胞表明曾发生过基因突变C. 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D. 细胞有两对同源染色体【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为某哺乳动物体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及其上的基因示意图;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中不
34、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详解】A、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有四对同源染色体,有四个染色体组,A正确;B、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并没有联会,不含四分体,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上有A、a基因,而其同源染色体上只有a基因,可见并没有发生基因重组,而是发生了基因突变,B正确;C、由细胞细胞不均等分裂可知,该动物个体为雌性,细胞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故细胞可能是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C正确;D、细胞中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不含有同源染色体,D错误。故选D。23. 果蝇有4对同源染色体(不考虑交叉互换),一个精原细胞和一个雄性个体,分别能产生多少种
35、精子?A. 2、16B. 2、8C. 4、16D. 4、8【答案】A【解析】【分析】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详解】不考虑交叉互换,1个精原细胞只能产生2种4个精细胞,一个雄性个体,含n对同源染色体的生物,最多能形成2n种配子,因此一个雄性果蝇有4对同源染色体的个体能产生16种精子。故选A。24. 下列有关生命科学史的叙述,正确的是()A. 罗伯特森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B.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
36、分子是遗传物质,DNA分子能进行复制C. 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S型菌的DNA使R型细菌发生了转化D. 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对母本进行去雄,成熟后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答案】B【解析】【分析】1、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
37、放射性物质。3、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详解】A、罗伯特森提出细胞膜的三层结构模型,他把三层结构模型描述为细胞膜是静态统一的整体,不具有流动性;流动镶嵌模型由桑格和尼克森提出,A错误;B、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分子是遗传物质,DNA分子能进行复制,B正确;C、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是不能明确转化因子是什么,C错误;D、孟德尔在豌豆开花之前对母本进行去雄和
38、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D错误。故选B。25. 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分别用含32P、35S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以使其带上标记B. 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C. 若保温时间过长,则32P标记组的离心管中沉淀物的放射性升高D. 若一个噬菌体DNA中含有腺嘌呤30个,复制3次需要胸腺嘧啶240个【答案】B【解析】【分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详解】A、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上独立生存,因此不
39、能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A错误;B、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外壳,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B正确;C、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若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C错误;D、若亲代一个噬菌体的DNA中含有腺嘌呤30个,则胸腺嘧啶也是30个,所以3次复制需要胸腺嘧啶数目为30(23-1)=210个,D错误。故选 B。26. 下列关于DNA分子结构与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 每个脱氧核糖上均连接着一个磷酸和一个含氮碱基B. ATP分子失去两分子磷酸构成DNA的基本单
40、位之一C. DNA复制不仅需要氨基酸做原料,还需要ATP供能D. DNA复制不仅发生在细胞核中,也发生在细胞质中【答案】D【解析】分析】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2、DNA分子复制的条件:(1)模板: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2)原料: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3)能量:ATP。(4)酶:解旋酶、DNA聚合酶。【详解】A、DNA分子中约大多数脱氧核糖上均连着两个磷酸和一个碱基,但两条链的末端各
41、有一个脱氧核糖上只连着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单位,A错误;B、ATP分子失去两分子磷酸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构成RNA的基本单位,B错误;C、DNA复制的原料是脱氧核苷酸,蛋白质合成需要氨基酸做原料,C错误;D、真核生物的DNA复制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也发生于线粒体、叶绿体中,D正确。故选D。27. 下列关于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都会导致基因突变B. 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的原因是基因重组C.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D. 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得到的个体是二倍体【答案】C【解析】【分析】1.基因突
42、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2.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详解】A、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如果造成基因结构的改变则属于基因突变,如果变化发生在DNA分子中的无效片段,则不属于基因突变,A错误;B、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的原因是等位基因的分离产生了两
43、种比例相等的配子,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性状分离,B错误;C、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可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C正确;D、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单倍体幼苗未必都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因此秋水仙素得到的个体未必是二倍体,D错误。故选C。【点睛】28. 下列人类遗传病中依次属于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的是( )原发性高血压先天性愚型软骨发育不全性腺发育不全青少年型糖尿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苯丙酮尿症抗维生素D佝偻病猫叫综合征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
44、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如21三体综合征)。【详解】原发性高血压属于多基因遗传病; 先天性愚型是由于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为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软骨发育不全属于单基因遗传病; 性腺发育不全为性染色体异常导致的遗传病,为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青少年型糖尿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属于基因突变导致的单基因遗传病; 苯丙酮尿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 抗维生素D佝偻病 是显性遗传病,属于单基因遗传病;猫叫综合征为染色体缺失导致的遗传病,为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故属于单基因遗传病的是;属于多基因遗传病
45、的是;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的是。故选A。【点睛】29. 关于如图所示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正常情况下,、在动植物细胞中都不可能发生B. 、过程的产物相同,催化的酶也相同C. 、进行的场所有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进行的场所为核糖体D. 、所需的原料分别为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表示DNA的复制、表示转录、表示逆转录、表示RNA的复制、表示翻译。【详解】A. 正常情况下,动植物细胞通过DNA的复制来传递遗传信息,通过转录、翻译形成蛋白质来表达遗传信息,即动植物细胞中可发生,所以正常情况下动植物细胞中都不可能发生的是,A正确;B. 过程的产物
46、都是DNA,过程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过程需要逆转录酶,B错误;C. DNA复制、转录进行的场所有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翻译的场所为核糖体,C正确;D. 是DNA复制,原料为脱氧核苷酸,是转录,原料是核糖核苷酸,是翻译,原料是氨基酸,D正确。30. 辐射对人体危害很大,可能导致基因突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环境所引发的变异可能为可遗传变异B. 基因突变可能造成某个基因的缺失C. 辐射能导致人体遗传物质发生定向改变D. 有害突变不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突变指的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的原因分为外因和内因,其中外因是物理因素、
47、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内因是DNA复制方式差错或碱基发生改变等。细胞癌变的外因是致癌因子,包括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而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详解】环境所引发的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若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而引起的变异则属于可遗传变异,A正确;基因突变会改变基因的种类,但不改变基因的数量,B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C错误;突变的有害和有利是相对的,不同条件下有害突变可以转变为有利突变,故有害突变也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错误。故选A。31. 某种群中,AA的个体占25%,Aa的个体占50%,aa的个体占25%。若种群中的雌雄个体自由
48、交配,且aa的个体无繁殖能力,则子一代中AA:Aa:aa为A. 3:2:3B. 1:2:1C. 1:2:0D. 4:4:1【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种群中,AA的个体占25%,Aa的个体占50%,aa的个体占25%,且aa的个体无繁殖能力,则排除aa重新计算AA、Aa的比例,即AA占1/3,Aa占2/3,再运用遗传平衡定律进行相关的计算。【详解】有分析可知,由于基因型为aa的个体无繁殖能力,去除基因型为aa的个体后,AA占1/3,Aa占2/3,A的基因频率为=AA基因型频率+Aa基因型频率2=1/3+2/31/2=2/3,则a的基因频率为=1-2/3=1/3,若种群中的雌雄个体自由交配,根
49、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则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32/3=4/9,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1/32/3=4/9,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31/3=1/9,所以AA:Aa:aa=4:4:1。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和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扣住“自由交配”一词,采用基因频率来答题,注意准确计算,避免不应该犯的错误。32. 下列有关基因频率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抗生素的大量使用让细菌产生了抗药性B. 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 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对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D.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总是在变化【答
50、案】A【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对细菌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的选择,A错误;B、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进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C、基因突变产生了新基因,从而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基因突变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对生
51、物进化有重要意义,C正确;D、生物进化的过程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过程,因此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意味着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D正确。故选A。【点睛】33. 下列关于人体生理变化过程,以及内环境稳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剧烈运动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B. 运动导致血液中O2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C. 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与内环境的稳态有直接联系D. 血糖浓度、尿液浓度、温度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答案】A【解析】【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
52、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详解】A、钠离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剧烈运动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A正确;B、运动导致血液中 CO2含量增多,刺激呼吸中枢,B 错误;C、粪便排出体外发生在体外 的环境中,与内环境的稳态无直接联系,C 错误;D、尿液也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 错误。故选A。【点睛】34. 如图为哺乳动物的某组织,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中含有血
53、红蛋白、二氧化碳和葡萄糖B. 红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CO2不会引起pH发生大幅度变化C. 中的氧气到达至少需要经过4层膜,处的氧气浓度高于处D. 肌肉细胞缺氧时会产生乳酸,但由于Na2CO3的调节作用,的pH会保持恒定【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表示毛细血管,表示红细胞,表示血浆,表示组织细胞细胞内液,表示组织液。【详解】A、为血浆,不含血红蛋白,A错误;B、为红细胞,无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但可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会有CO2的产生,B错误;C、血液中的氧通过红细胞运输,到组织细胞中,所以通过红细胞血浆毛细血管壁组织液细胞内液,其中红细胞1层膜、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组织细胞1层
54、膜,共4层膜,氧气由向处扩散,故处的氧气浓度高于处,C正确;D、肌肉细胞缺氧时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的pH会降低,但由于NaHCO3的调节作用,的pH会维持相对稳定,D错误。故选C。35. 下列各项中,不可能造成组织水肿的是()A. 患有肾小球肾炎,蛋白质随尿液排出体外B. 摄入蛋白质不足,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下降C. 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肾小管重吸收水分增多D. 药物或食物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血浆蛋白渗出【答案】C【解析】【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
55、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详解】A、肾小球肾炎,蛋白质随尿液排出体外,导致血浆蛋白含量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B、摄入蛋白质不足,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
56、B正确;C、食物过咸,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肾小管重吸收水分过多,导致尿量减少,但不会引起组织水肿,C错误;D、药物或食物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血浆蛋白渗出,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D正确。故选C。36. 人体皮肤瘙痒的感觉与一种神经递质5-羟色胺有关。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痒觉和痛觉的形成都属于人体的非条件反射B. 当神经细胞兴奋时,Na+会内流,但胞内Na+浓度仍低于胞外C. 当神经递质进入受体细胞后,会引起后者兴奋或抑制D. 神经递质、激素、酶等细胞间信息分子发挥完作用后会被灭活【答案】B【解析】痒觉和痛觉均形成于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不
57、属于反射,A项错误;当神经细胞兴奋时,Na+会内流,但胞内Na+浓度仍低于胞外,B项正确;神经递质只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传递信息,不会进入突触后神经元(受体细胞),C项错误;酶是催化剂,不是信息分子,而且酶发挥完作用后也不会被灭活,D项错误。37. 如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虚线内代表神经中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端与效应器相连接,b端与感受器相连B. c处的液体是组织液,其理化性质的改变会影响兴奋的传递C. 在d、e 点之间连接了灵敏电流计,刺激F点和G点都能使电流计发生相同的偏转D. 把某药物放在c处,刺激e点,d处无电位变化,说明该药物能阻断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
58、【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该图的神经传导方向应该是adce,所以a连接感受器,c连接效应器。【详解】A. 分析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可知,a连接感受器,c连接效应器,A错误;B. c处为组织液,如果理化性质改变很容易影响神经递质在两神经间的传递,B正确;C. 在d、e 点之间连接了灵敏电流计,神经冲动只能由d点传到e,刺激F点,神经冲动先传至d,再传至e,故电流计会有2次偏转,刺激G点神经冲动只能传至e,故电流计会有1次偏转,故电流计的偏转不相同,C错误;D. 神经冲动是单向传导的,只能由d点传到e,所以即使不放药物,刺激e点d点也不会有电位变化,D错误。38. 图甲表示突触,图乙表示受
59、到刺激时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图甲中a处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 图甲中a处释放的递质都能使b处产生如图乙所示的电位变化C. 若将神经纤维置于低Na+液体环境中,图乙所示膜电位会低于+40mVD. 若神经纤维处于乙图中对应状态时,Na+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 a为突触前膜,b为突触后膜。图2中,线段表示静息电位;线段表示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此时Na+内流,表示动作电位,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
60、外负内正。【详解】兴奋传导到a处,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b,将兴奋传递给下一神经元,所以在a处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A错误;由于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a兴奋不一定会使b产生图乙所示的变化,形成动作电位,B错误;动作电位的形成是Na+大量内流的结果,所以若将该神经置于低Na+溶液中,则的位点将会向下移,图乙所示膜电位会低于+40mV ,C正确;是动作电位形成的过程,Na+由浓度高的膜外通过Na+通道载体蛋白向浓度低的膜内内流,不需要消耗能量ATP,进入细胞方式为协助扩散,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的是静息电位和动作电
61、位的产生的原因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相关内容。解题关键在于理解神经递质的作用机理,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39. 完成呼吸、排尿、阅读反射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 ()A. 脊髓、大脑、大脑B. 脑干、脊髓、大脑C. 大脑、脊髓、大脑D. 脊髓、脊髓、脑干【答案】B【解析】【分析】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其中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和语言中枢;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脊髓腰段是调节下肢躯体运动和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详解】呼吸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脑干。排尿反
62、射是由脊髓灰质里低级的神经中枢参与完成的,属于非条件反射。大脑皮层上有人体的高级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其中语言中枢是与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有关的中枢,是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故完成呼吸、排尿、阅读反射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脑干、脊髓、大脑。故选B。【点睛】本题只要求记住相关的知识点即可,大脑皮层是人得高级中枢,其余的都是低级中枢。40. 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高级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A. 成人能够憋尿说明脊髓的相应中枢受大脑皮层控制B. 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属于人脑的高级功能C. 大脑皮层H区受损会导致听不见声音D. 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
63、触的建立有关【答案】C【解析】【分析】1、各级中枢的联系: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2、人脑的高级功能:位于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
64、语症)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详解】A、排尿过程受脊髓中低级中枢控制,但成人可以有意识的控制排尿,说明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控制,A正确;B、语言、学习、记忆、思维等是人脑的高级功能,其中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B正确;C、大脑的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C错误;D、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正确。故选C。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40分。)41. 下图表示生物体内部分物质之间的变化,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ad四个生理过程中,人体不能进行的过程除a外,还包括_。(2)水稻叶肉细胞内,a过程中H2O分解的部
65、位是叶绿体中的_,ADP转化为ATP的反应式为_。(3)酵母菌产生CO2的场所有_。(4)请填写检测酵母菌呼吸产物时所用试剂和颜色反应的比较表:被检测的物质试剂现象(颜色变化)CO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_由蓝变绿再变黄酒精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_【答案】 (1). b (2). 类囊体薄膜 (3). ADPPi能量ATP (4). 线粒体基质、细胞质基质 (5). 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6). 由橙色变为灰绿色【解析】【分析】据图可知:a表示光合作用,c表示有氧呼吸。bd都表示无氧呼吸,区别在于不同生物体中相关的酶不同,b主要发生在植物细胞和酵母菌中,d主要发生在动物细胞和乳酸菌中。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
66、绿体,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详解】(1)人体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a光合作用,此外人体缺乏催化丙酮酸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的酶,因此不能进行b过程。(2)a过程中H2OO2表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中的类囊体薄膜(基粒);ADP转化为ATP的反应式为。(3)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场所是细胞质基质;酵母菌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H,场所是线粒体基质。(4)实验室中常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鉴定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以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实验室中常用酸性重铬酸钾鉴
67、定酒精,酒精可以使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由橙色变为灰绿色。【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的理解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通过流程图分析,表格比较,典型练习分析强化理解。42. 鸟类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回答下列问题:(1)家鸡羽毛芦花(A)与非芦花(a)是一对相对性状,基因A、a位于Z染色体上。现有一只芦花雄鸡与一只非芦花雌鸡交配,产生的后代中芦花和非芦花性状在雌雄个体中都各一半。则亲本中雌、雄家鸡的基因型分别为_。请设计一个最佳杂交组合方案,通过毛色就可直接判断雏鸡的性别:_(用基因型表示)。(2)某种鸟的羽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B、b和D、d,且
68、D、d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控制。当B和D同时存在时表现为栗羽;B存在而D不存在时表现为黄羽;其余情况表现为白羽。研究小组选用纯合黄羽雄鸟与白羽雌鸟交配,F1中雄鸟均为栗羽,雌鸟均为黄羽。该实验中,亲本中黄羽雄鸟的基因型为_,白羽雌鸟的基因型为_。若让F1中的雌、雄鸟进行交配,则后代中出现栗羽鸟的概率为_。【答案】 (1). ZAZa、ZaW (2). ZaZaZAW (3). BBZdZd (4). bbZDW (5). 【解析】【分析】伴性遗传在生产实践中是很有用的。例如,鸡的性别决定方式和人类、果蝇正好相反。雌性个体的两条性染色体是异型的(ZW),雄性个体的两条性染色体是同型的(ZZ)。芦
69、花鸡羽毛有黑白相间的横斑条纹,这是由位于Z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A决定的,当它的等位基因a纯合时,鸡表现为非芦花,羽毛上没有横斑条纹。如果用芦花雌鸡(ZAW)与非芦花雄鸡(ZaZa)交配,那么F1中,雄鸡都是芦花鸡(ZAZa),雌鸡都是非芦花鸡(ZaW)。这样,对早期的雏鸡就可以根据羽毛的特征把雌性和雄性区分开,从而做到多养母鸡,多得鸡蛋。【详解】(1)一只芦花雄鸡与一只非芦花雌鸡交配,产生的后代中芦花和非芦花性状在雌雄个体中都各一半。雄鸡性染色体组成为ZZ,雌鸡性染色体组成为ZW,由于芦花(A)对非芦花(a)为显性,雌鸡基因型为ZaW,后代中芦花和非芦花性状雌雄各占一半,从而推出亲代雄鸡基因型为
70、ZAZa。知道这对相对性状中谁是显性,谁是隐性,并且控制它们的基因是位于性染色体上,可以采用同型性染色体隐和异型性染色体显的杂交组合,这样子代雌雄中的性状正好是亲代中的性状互相换了一下,所以选用亲代基因型为ZaZaZAW。(2)由题干信息可推知:栗羽鸟基因型为B_ZDZ_和B_ZDW;黄羽鸟基因型为B_ZdZd和B_ZdW;白羽鸟为bbZ_Z_和bbZ_W。研究小组选用的是纯合黄羽雄鸟,所以基因型为BBZdZd,它与白羽雌鸟交配,白羽雌鸟基因型为bbZ_W,又因为它们的F1中雄鸟均为栗羽,雌鸟均为黄羽,所以亲本的白羽雌鸟基因型为bbZDW。亲代基因型为BBZdZd和bbZDW杂交,F1的基因型
71、分别为BbZDZd和BbZdW。然后F1随机交配,得到栗羽鸟为B_ZD_,其概率为【点睛】本题涉及性染色体组成类型和伴性遗传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验设计和相关计算的能力。43. 大豆蛋白在人体内经消化道中酶的作用后,可形成小肽(短的肽链)。回答下列问题:(1)在大豆细胞中,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时,除mRNA外还需要其他种类的核酸分子参与,它们是_、_。(2)大豆细胞中大多数mRNA和RNA聚合酶从合成部位到执行功能部位需要经过核孔。就细胞核和细胞质这两个部位来说,作为mRNA合成部位的是_,作为mRNA执行功能部位的是_;作为RNA聚合酶合成部位的是_,作为RNA聚合酶执
72、行功能部位的是_。(3)部分氨基酸的密码子如表所示。若来自大豆的某小肽对应的编码序列为UACGAACAUUGG,则该小肽的氨基酸序列是_。若该小肽对应的DNA序列有3处碱基发生了替换,但小肽的氨基酸序列不变,则此时编码小肽的RNA序列为_。氨基酸密码子色氨酸UGG谷氨酸GAAGAG酪氨酸UACUAU组氨酸CAUCAC【答案】 (1). rRNA (2). tRNA (3). 细胞核 (4). 细胞质 (5). 细胞质 (6). 细胞核 (7). 酪氨酸-谷氨酸-组氨酸-色氨酸 (8). UAUGAGCACUGG【解析】【分析】翻译:1、概念: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
73、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2、场所:核糖体。3、条件:模板:mRNA; 原料:氨基酸; 酶; 能量;tRNA4、结果:形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详解】(1)翻译过程中除了需要mRNA外,还需要的核酸分子有组成核糖体的rRNA和运输氨基酸的tRNA。(2)就细胞核和细胞质这两个部位来说,mRNA是在细胞核内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合成后需进入细胞质翻译出相应的蛋白质。RNA聚合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细胞质中合成后,进入细胞核用于合成RNA。(3)根据该小肽的编码序列和对应的部分密码子表可知,该小肽的氨基酸序列是:酪氨酸-谷氨酸-组氨酸-色氨酸。由于谷氨酸、酪氨酸、组氨酸对应的
74、密码子各有两种,故可知对应的DNA序列有3处碱基发生替换后,氨基酸序列不变,则形成的编码序列为UAUGAGCACUGG。【点睛】本题考查蛋白质合成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以及密码子的相关知识,结合实例准确答题。44. 普通小麦是目前世界各地栽培的重要粮食作物。普通小麦的形成包括不同物种杂交和染色体加倍过程,如图所示(其中A、B、D分别代表不同物种的一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均含7条染色体)。在此基础上,人们又通过杂交育种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回答下列问题:(1)在普通小麦的形成过程中,杂种一是高度不育的,原因是_。已知普通小麦是杂种二染色体加倍形成的多倍体,普通小麦体细胞中有
75、_条染色体。一般来说,与二倍体相比,多倍体的优点是_(答出2点即可)。(2)若要用人工方法使植物细胞染色体加倍,可采用的方法有_(答出1点即可)。(3)现有甲、乙两个普通小麦品种(纯合体),甲的表现型是抗病易倒伏,乙的表现型是易感病抗倒伏。若要以甲、乙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获得抗病抗倒伏且稳定遗传的新品种,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答案】 (1). 无同源染色体,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 (2). 42 (3). 营养物质含量高、茎秆粗壮 (4). 秋水仙素处理 (5). 甲、乙两个品种杂交,F1自交,选取F2中既抗病又抗倒伏、且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解析】【分析】图中是普通小麦育种的过程,一
76、粒小麦和斯氏麦草杂交形成杂种一,经过加倍后形成拟二粒小麦AABB,在和滔氏麦草杂交获得杂种二ABD,然后加倍形成普通小麦AABBDD。秋水仙素可以抑制纺锤丝的形成,导致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详解】(1)杂种一是一粒小麦和斯氏麦草杂交的产物,细胞内含有一粒小麦和斯氏麦草各一个染色体组,所以细胞内不含同源染色体,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因此高度不育;普通小麦含有6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有7条染色体,所以体细胞有42条染色体;多倍体植株通常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2)人工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加倍可以采用秋水仙素处理。(3)为获得稳定遗传的抗病抗倒
77、伏的小麦,可以利用杂交育种,设计思路如下:将甲和乙两品种杂交获得F1,将F1植株进行自交,选取F2中既抗病又抗倒伏的、且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即为稳定遗传的抗病又抗倒伏的植株。【点睛】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和育种的知识,考生理解多倍体育种的过程是本题的难点,同时设计实验需要理解杂交育种的步骤。45. 闰绍细胞是脊髓前角内的一种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下图表示脊髓前角神经元、闰绍细胞共同支配肌肉收缩,防止肌肉过度兴奋的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1)图中的效应器由_组成。刺激b处,产生兴奋,该处膜电位表现为_;在图中_(填字母)处也能检测到电位变化。(2)适宜电刺激作用于a处,导致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兴
78、奋并引起肌肉反应,同时闰绍细胞接受前角运动神经元轴突侧枝的支配,其活动使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_(填“兴奋”或“抑制”)。这种结构及调节在中枢内广泛存在的意义是_。(3)已知破伤风毒素是破伤风杆菌产生的一种神经蛋白毒素,该物质可以抑制感染者的闰绍细胞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据此推测,机体感染破伤风杆菌后,会出现_症状。【答案】 (1).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 (2). 外负内正 (3). c、d (4). 抑制 (5). 使神经元的兴奋能及时终止 (6). 肌肉持续性收缩(或肌肉痉挛)【解析】【分析】分析题图:a处兴奋时,一方面: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引起肌肉收缩;另一方面,兴奋传到闰
79、绍细胞,闰绍细胞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肌肉收缩。通过这两个途径实现对肌肉运动的精准控制。【详解】(1)由图可知,图中的效应器由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肌肉组成;刺激b处时,b处膜的两侧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兴奋在突触处为单向传递,由于d兴奋抑制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兴奋,因此刺激b处,兴奋可以传至c、d,所以在c、d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2)由题图可知,刺激a,导致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兴奋并引起肌肉反应,同时闰绍细胞接受前角运动神经元轴突侧枝的支配。闰绍细胞释放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由兴奋状态转变为抑制状态;这种调节方式属于负反馈调节,这种结构及调节在中枢内广泛存在的意义是使神经元的兴奋能及时终止。(3)机体感染破伤风杆菌后,破伤风杆菌会产生破伤风毒素。破伤风毒素可以抑制感染者的闰绍细胞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不能及时由兴奋状态转变为抑制状态,肌肉会持续收缩。【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神经调节的方式和结构基础,兴奋的产生和传导途径等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解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