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南省玉溪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一、 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选项涂在答题卡上。)1.在良渚遗址考古中,发现了都邑、宫殿、祭坛、大型水利系统等遗址及随葬品不等的墓地;出土大量的玉器、陶器、石器、漆器、竹木器等文物。这揭示了良渚文化()A.已经有了文字可考的信史 B.制定了完整的礼乐制度C.开始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D.具备了古国的初始形态2.史记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
2、意之子也。”据此可知,司马迁()A.主张对边地民族加强管控 B.强调华夏族的统领地位C.认识到宗法制影响力较大 D.倡导华夷同源的历史观3.“甲骨文的美术性格使书写者和读者都能发挥其想象力,创造新的审美享受和思想境界,能使同一文字互相会意,正好弥补了中国地大、方言甚多这种语音上的缺陷。”该观点意在说明甲骨文()A.有利于统一文化的形成 B.加速了周边民族的汉化C.有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D.消除了区域交流的障碍4.西周时期,国君即位要朝于庙,卿大夫就任新的官职也要“告庙”,诸侯觐见天子等重要活动都必须在祖庙举行重大典礼。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安抚子弟功臣,扩大统治范围 B.防范诸侯兼并,加
3、强中央集权C.严格等级秩序,维护世官制度 D.巩固宗族关系,增强统治力量 5.“东周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与当时的变法同时产生了新的问题,过时的传统必须摒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人的思想此时可以自由驰骋了。”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最本质的“巨大变化”指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B.“旧有的世俗权威崩溃”指宗法制、分封制瓦解 C.“新的指导原则”在当时主要指强调礼义的儒家思想D.“自由驰骋”造就了思想活跃的百家争鸣局面 6.汉初歌谣唱道:“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
4、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这一变化表明()A.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 B.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初社会的发展C.统治思想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D.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7.“毁镜”是北方草原地区拓跋鲜卑的一种特殊葬俗,即在下葬过程中将随葬铜镜故意打碎、通常仅以其中一块残片随葬的习俗。考古发现揭示随着鲜卑南迁,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据此推断,鲜卑毁镜习俗的废弃原因极有可能是()A.战争频繁铜镜难得 B.受到汉人习俗的影响C.政府禁止奢侈之风 D.鲜卑人审美水平提高8.唐代开元以前,各宰相“午前议政于朝堂(政事堂),午后回本司处理政务”,开元后,“宰臣数
5、少,始崇其任,不归本司”。这一变化()A.削弱了宰相的政治地位 B.利于提高中枢行政效率C.强化了君主的专制统治 D.破坏了宰相的集体议政9.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A.增加了税目,加重农民的负担 B.推动唐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C.放松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10.(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材料反映了()A.太宗称帝后的傲慢心理 B.监察制度的残酷性C.察举取士的
6、虚伪性 D.科举制度有利于专制统治11.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步辇图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12.女子骑马的风俗在唐代流行。妇女骑马通常是“横乘”,侧身斜坐在马鞍上;而唐代女子则是“纵乘”,像男子一样骑在马背上(如下图),女着男装也开始盛行。不少的陶制品展现了骑马的妇人形象。这主要体现出唐代社会()A.游牧文明改变道德观念 B.彻底摆脱儒家伦理束缚C.深受丝路商旅文化影响 D.崇尚自由和开放的风尚13.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南朝四百八十寺,
7、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的社会现实是()A.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 B.佛教取代儒学的地位C.佛教思想盛行 D.道教的新发展14.北宋政府对官民着装有着严格的规定,“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但到南宋时则普遍出现了“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的现象。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工商业者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B.民众热衷于追逐奇装异服潮流C.理学盛行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 D.社会经济发展冲击了等级秩序15.下表呈现了北宋某一时漕运的基本状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路线概况第一条江浙、准南、荆湖之米六百万石,及菽一百万石,从长江入准河,再经汴水入京第二条陕西之果五十万石、及
8、菽十万石、自三门、白坡入黄河,再入汴水进京第三条陈、蔡(今河南东南部)之果四十万石及菽二十万石,从闵河入汴水再入京第四条京东之栗十二万石,从五丈河运送至京A.都城居民饮食习惯发生变化 B.中央政府垄断了粮食贸易C.区域经济实现了均衡化发展 D.集权统治的基础得以巩固16.古代中国历朝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刑事审判权的行使。宋代在各路设提点刑狱司,掌管一路的司法、刑狱,并规定凡死刑需报中央,由刑部复核执行,有时皇帝还派人到各地处理案件,并经常用各种手段控制刑事审判权。其目的是()A.提高依法办事的行政效率 B.建构与维护统治秩序C.建立自上而下的监察体系 D.解决官员的腐败问题17.王安石在变法中“募
9、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A.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完备的抗灾救荒体系18.元代行省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圆署会议即行省官员集体参与的会议,圆议结果要以与议者押署的形式成为某种定议。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也由朝廷指定的一二名官员掌管。其他官员一般不得随意干预。这段材料主要表明()A.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B.中央加强对地方的军事统治C.行省所握权柄颇重 D.封建君主专制制
10、度达到顶峰19.南宋有学者记述:“午至鄂渚,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闬(街道里巷)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其盛壮如此。”材料反映了“南市”在当时()突破了政府在空间上的限制 已成为独立的商业都会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贸易通宵达旦,往来不绝A. B. C. D.20.儒学家们认为:人生来即平等地拥有仁义礼智之性,这是天理在人身上的体现,因而人人皆具有学为尧舜的可能性。但又因“血气之身”而有气质之偏、物欲之蔽,导致“人不能皆知其性,以至于乱其伦理而陷于邪僻”,天理本然之性晦
11、暗不明,人性沉沦,社会动荡。故此他们主张()A.“存天理,灭人欲” B.建立封建纲常伦理道德C.加强人的内心道德自省 D.重新构建儒家精神道统21.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以下最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 )A.坊市制度被打破 B.元曲和京剧C.风俗画和文人画 D.话本和散曲22.明朝规定入内阁大学士者既有“格心之学”,又有“济世之才”,通过经筵日讲“格君心之非”,引导皇帝的行为合乎“正道”。据此可知,明代内阁( )A.地位高于其他中央机构 B.有助于规范君主执政C.受到了陆王心
12、学影响 D.确保中央的决策正确23.自宋代以来,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流传着妈祖护航的传说,到明代更加普遍;这种虔诚的海神信仰在宋代多次被帝王敕封,但是明朝敕封只有一次,清初三十五年间,朝廷未进行任何敕封。该现象说明了()A.宋代开放政策推动海外贸易发达 B.民间信仰与官方态度逐渐背离C.明清政府海禁闭关禁绝对外贸易 D.民间信仰愚昧迷信政府不支持24.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反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人们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而西游记则塑造了敢于反抗斗争的孙悟空形象。两者都( )A.描写了古代官场的腐朽与黑暗 B.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C.反映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D.表明等级观念受到极大冲
13、击25.明代徽州经济交往频繁,民事诉讼案件随之增多,在内容上涉及田宅、婚姻、继承和债务等各个方面,当事人包括官僚、乡绅、地主、农民、商人、佃仆及地痞无赖等各个等级和阶层,民俗健讼。这反映了()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B.商业发展增强了社会的流动性C.市民阶层兴起瓦解了传统伦理道德 D.商帮出现冲击了政府管理秩序26.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 )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 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27.入关前
14、,满族重视主奴差别,强调笃诚事上的传统。入关后的清朝诸帝无不强调满洲官僚贵族要“毋忘根本”,反对“学彼(汉人)伪习”,如“虚伪浮华、沽名钓誉、结党揽权”。清朝诸帝此举旨在()A.抵制儒家伦理的渗透 B.论证满族文化的优越性C.保持贵族的特权地位 D.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28.雍正时期,西南大规模改土归流后,少数民族被要求改剃满族发型,官员还上奏建议归流区域“分设里长甲首”,“令百姓轮流充当”,实行与汉地一致的基层治理模式。这反映了改土归流()A.阻碍了当地的社会进步 B.强化了君主专制C.解决了边疆的安全问题 D.增强了国家认同29.乾隆年间,“闽省客商赴浙江湖州一带买丝,用银三四十万至四五十
15、万不等;至于广(今广东地区,下同)商买丝银两动至百万,少亦不下八九十万两;此外苏杭商人贩入广省尚不知凡几”。这表明()A.区域位置决定商业贸易发展 B.区域之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C.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明显 D.闽粤商人经济地位快速提升30.自清代雍正、乾隆年间起,在台湾岛、四川多山地区、广西农村、湖南贵州交界、闽粤山区等地,频繁发生当地土著居民和流入迁徙民众(客民)的乡村宗族械斗,有些械斗甚至发展成反抗官府的大规模起义。这反映了当时()A.人口增殖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B.中央集权强化激化官民矛盾C.土地兼并引发民众强烈不满 D.经济重心南移诱发资源争夺31.有学者在评论中国明清时期某一政策时说:
16、“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是防守和排外的。”他评价的是()A.崇文抑武政策 B.闭关锁国政策 C.“重本抑末”政策 D.休养生息政策32.明清瓷器绘画中,常见的有“三纲五常图”、二十四孝图,以及岳母刺字、苏武牧羊、尉迟恭救主、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精卫填海等源于文学作品的题材。据此可知()A.主流价值观念深入影响社会生活 B.封建政府极力宣扬传统正统观念C.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被发掘利用 D.手工业品成为文学艺术传播媒介33.学者费正清说:“其实英国在要求外交平等及商业机会等方面代表了西方各国的愿望,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
17、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这段话()A.客观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B.认为战争借口具有偶然性C.肯定中国反抗侵略的正义性 D.指出中国战败具有必然性34.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允准英人携眷赴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口居住,不相欺侮,不加拘制。但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议定于何地方,用何房屋或基地,系准英人租赁。”据此判断该条约为( )A.南京条约B.南京条约附件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35.1857年3月,马克思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一文中写道:“广州城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人权横遭侵犯英国人控告中国人一桩,中国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这段论
18、述可以用来说明()A.清政府有效地抵抗侵略者 B.三元里人民抗英的正义性 C.中国抵抗英国侵略的正当性 D.各地民众自发组织抵抗侵略36.魏源所著的海国图志中有根据“香港英夷公司所呈大宪图”绘制的世界和各国地图共78幅。这些地图的排列顺序先是地球正面和背面两幅总图,以标明各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然后是各洲总图,再是各国分图。这发映出魏源( )A.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 B.初步具有了近代世界意识C.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形成 D.抛弃了“华夷有别”的观念37咸丰皇帝亲自批准的天津条约明确规定西方公使可以常驻北京。但不久,他就借上海关税谈判之机,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自由贸易为条件,将取消公使驻京等条款
19、作为“第一要事”。这主要说明()A.清政府极力维护国家主权 B.清政府不认真履行条约C.统治者天朝上国思想严重 D.清政府接受了自由贸易的主张38.第二次鸦片战争初期,尽管中英军队在广东对峙,驻扎在香港的英国军官和记者居然坐船绕过清军防线,进入广东山区度假、狩猎,山区里的居民向他们兜售农产品,提供食宿,并未向两广当局举报敌人潜入。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A.民众的民族意识较为缺失 B.清政府失去了民众的支持C.普通民众把战争置身己外 D.国人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39.太平天国运动有很多缺点,如大搞封建迷信活动,大肆封王赐爵,封建等级森严等等。但它却被列入近代民主革命的范畴,原因可能是( )A.
20、它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 B.它将斗争矛头指向了清政府和列强C.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D.它颁布了资政新篇40.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进攻广州、大沽口,客观上减轻了太平天国的军事压力。洪秀全曾将洋人过境说成是“兄弟团圆”,言称“西洋番弟听朕诏,同顶爷哥灭臭虫”;“衷心归顺成藩属,替爷替哥杀妖魔”。这反映出太平天国()A.与外国平等往来的愿望 B.与英法合作共同反抗清朝C.继续秉持传统宗藩观念 D.和西方国家宗教信仰相同41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无财力承担的民用企业,多以官督民办的形式出现,规定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盈亏全归商人,与官无涉,但实际情况是“官夺商权难自主”。这表明( )A.政
21、府压制民用企业发展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较大阻碍C.政府与企业关系失当 D.洋务运动没有推动中国的近代化42.日本海军总司令官伊东佑亨致书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至清国面有今日之败者夫取士必由考试,考试必由文艺,于是乎执政之大巨,当道之达宪,必由文艺以相升摆;文艺乃为繁荣之阶梯耳,岂是济夫实效?”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B.需要引进自然科学C.应积极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军官素质有待提高43.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清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
22、明显的植入性。”此论旨在说明()A.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 B.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C.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 D.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44.清军将领聂士成被义和团称为“二毛子”,被守旧人士攻击为“专攻义民以护洋人”,但他却在自己家人被拳民劫走的情况下英勇抵抗八国联军并壮烈牺牲。这反映出当时()A.君臣伦理与夷夏之辨的对立 B.现代意识与国粹观念的冲突C.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相交织 D.小农思想与工业文明的矛盾45.19世纪末20世纪初,“卫生”一词日益流行。从知识精英到一般知识分子,中国的文化论述里弥漫着讲求卫生、强身救国的主张。高等小学卫生教科书(1903年)广告词言:“今亟译此类之书,
23、以饷吾国民。凡有保种之责,而知亡国之忧者,盖令青年子弟日肆习之。”这种现象( )A.源于晚清灾疫频发下的反思B.推动了卫生观念的进一步普及C.说明卫生意识承载爱国精神D.中国传统社会习俗日益西方化46.20世纪初,上海良友画报中女性读书成为重要题材,其中女子读天演论是典型的代表作,画报中女子气质娴静,手握书卷,这幅作品呈现了书的名字一天演论,却不是女诫或列女传等女学教材。这种情况表明()A.民族危机冲击着传统观念 B.上海成为女性解放的中心C.女性读书开始为人们接受 D.新式学堂教育发展迅速 47.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
24、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B.行政服从于司法C.从人治走向法治 D.立法服从于政治 48.陈独秀的敬告青年中指出:“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心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应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A.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深刻而全面 B.主张改造传统文化C.有遵循进化理论全盘西化的倾向 D.力图挽救民族危亡49.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
25、、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50.据统计,“民族”一词在1911年年底前,申报可检索出的条目为243条,而到了1939年,则高达2369条;“中华民族”一词在申报首次出现是在1912年,1939年则达到了372条。这些变化的关键因素是()A.国民革命运动推动了反帝斗争日益高涨 B.红军长征宣传了北上抗日主张C.百团大战等捷报鼓舞了民众抗日的信心 D.全面抗战激发了空前爱国热情51.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以来,地
26、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主张取法西方的兵器、声光化电之技,而后维新派又力主学习西方宪政之术,但都以失败告终。百日维新后,中国激进主义的政治变革发端。1912年,他们制定并通过了临时约法。该学者意在强调临时约法()A.是维新派和革命派共同制定的宪法 B.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变化的结果C.确保了共和体制在中国的成功实践 D.在政治制度设计上存在严重缺陷52.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促使中国人重新思考追求民主、实现民主的道路,进而对民主观念的阐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新文化运动初期的对欧美民主政治的单一性理解,转变多重追求。如陈独秀提出“劳动阶级的民主”,孙中山对“民权”道路的新探索,胡适力主从“问题”入
27、手实现“民主”等,这些对“民主”认识的变化表明先进的中国人()A.对于民主的认识更加辩证和科学 B.实现了中华民族第一次觉醒C.认识到苏俄革命在中国的可行性 D.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更加深入53.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于1921年8月在上海成立,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领导全国工人运动的公开机构。该机构的成立表明()A.工人运动内经济斗争转向了政治斗争 B.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开始走向结合C.中国革命受到了苏俄革命道路的影响 D.中国革命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国情结合54.壮阔七十载,奋进新时代。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活动中,以“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群众游行分为三个篇章。第一篇章“建国伟
28、业”,由“开天辟地”、“浴血奋战”、“建国伟业”、“星火燎原”、“艰苦奋斗”5个方阵组成。其中,“星火燎原”指()A.北伐胜利进军 B.中国共产党成立C.抗日战争胜利 D.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55.江西第一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宣言中提到,“几千年来被压迫被剥削被轻视的我们,此次因组织了农民协会,才能在江西政治中心地点南昌,开我们第一次代表大会”,“江西农民久受军阀压迫,一旦闻革命军到来,即出死力帮助”。此次大会召开于()A.辛亥革命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 D.新中国成立前夕56.下表为某学者对谭嗣同“冲决网罗”口号的解读。可见,该学者认为谭嗣同()口号解读冲决俗学之网罗反旧学、倡西
29、学的文化思想冲决君主之网罗反专制、倡民权的政治思想冲决伦常之网罗反封建纲常、倡人性解放的伦理思想冲决群学、群教之网罗哲学启蒙A.打破了封建正统思想对民众的禁锢 B.继承了“托古改制”的主张C.着眼于社会问题与政治问题的解决 D.开启了近代思想进步的闸门57.20世纪初,学者刘师培说:从“畜”“私”“积”的偏旁可知,“民私其财,始于农牧起兴之后”;“君”“父”二字皆从又,又“象持杖之形”,可知“国家起源,基于家族”等,认为中国历史上的“群治之进、礼俗之源”,均可“以中土文字为根据”。由此可知,刘师培意在()A.鼓吹汉字的重要作用反对白话文运动 B.借助汉字来诠释古代政治和经济特点C.改革语言文字
30、实现民族振兴伟大目标 D.强调文字承载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功能58.1917年,胡适从美国寄信给陈独秀:“此事之是非,非一朝一夕所能定,亦非一二人所能定。甚愿国中人士能平心静气与吾辈同力研究此问题。讨论既熟,是非自明。吾辈已张(文学)革命之旗,虽不容退缩,然亦决不敢以吾辈所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以推广新文学为宗旨 B.主张渐进、温和的社会变革C.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 D.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发生变化59.1927年8月1937年6月,一大批共产党人和受共产党影响的知识分子不惧“白色恐怖”的威胁,仍翻译出版大量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时人评论道:“在这时,一个教员或一个学生
31、,书架上没有几本马克思的书,总要被人瞧不起的。”这反映了()A.社会各阶层认清了资本主义本质 B.革命志士坚定的理想信念C.知识分子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D.中国民主革命出现新高潮60.1930年,临时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李立三觉得革命时机已在全国范围内成熟,认为“以农村来包围城市”的方针是一种幻想,于是制订了以武汉为中心的全国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和集中全国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据此可知,当时中共中央()A.找到了一条正确的民主革命道路 B.已出现“右”倾投降主义苗头C.重视农民战争和城市暴动的结合 D.争取全国革命胜利愿望急切二、非选择题(共2大题,总计40分)61(20分)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有
32、其深刻的历史基因和政治文化传统。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魏晋时期)佛道的流行对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构成了威胁,儒家奋起反击,韩愈的思想比较粗糙,还不足以与佛老相抗衡。到了宋代,理学的兴起,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
33、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20世纪以后,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西方思潮先后传入中国,也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在一起。20世纪上半叶,中共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终完成中国的现代建国。寒竹中国道路的历史基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材料一,指出儒学走向“精微”的表现。(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变的
34、原因。(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上半叶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及意义。(8分)62.(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大事记(部分)建元五年(前136年)设立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博士元朔二年(前127年)允许并鼓励诸侯王“推私恩”,将本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元狩四年(前119年)在各盐铁产区设立盐官、铁官,组织盐铁生产、销售元狩五年(前118年)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力,五铢钱统一由朝廷铸造元封五年(前106年)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材料二:清朝形势图(18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请从材料一中任选三
35、则史事,说明它们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关系。(9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清政府经略边疆的举措(9分)简述这些举措的历史意义。(2分)玉溪一中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历史学科答案一、选择题(共60分)1-5:DDADC 6-10:ABBCD 11-15:CDCDD 16-20:BCABA21-25:CBBCA 26-30:BDDBA 31-35:BABBC 36-40:BCABC41-45:CABCC 46-50:ADCCD 51-55:BDCDB 56-60:CDDBD二、 非选择题(40分)61. (20分)【答案】(1)表现: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以儒家的伦理
36、道德(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形成哲学体系。(每点2分,共6分)(2)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西方思想的传播)。(每点2分,共6分)(3)理论成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每点2分,共4分)意义:找到了中国革命正确的道路;为中国共产党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奠定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或者: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每点2分,共4分)62. (20分)【答案】(1) 示例:汉武帝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了地方诸侯王的势力;通过设置刺史,监察地方官员及豪强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3分)经济上:盐铁官营,铸币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3分)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3分)(2)举措:收复台湾,在台湾设府;抗击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确立中俄边界;平定噶尔丹、大小和卓叛乱;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制;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册封达赖、班禅,派遣驻藏大臣。(任一举措3分,共9分)历史意义:清朝版图得到开拓和巩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