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九)(广东).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66190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九)(广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九)(广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九)(广东).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九)(广东).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九)(广东).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01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九)(广东).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201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九)(广东).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201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九)(广东).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201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九)(广东).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201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九)(广东).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201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九)(广东).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九)(广东)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珍惜湖泊的生命陶世龙湖泊,是大地面孔上最动人的眼睛。它们有的像清晨的露水一样在草原上闪着光亮,有的像蓝色的美玉隐藏在白云缭绕的山谷里,有的又像是珍珠漫无边际地散布在广袤的平原中。但是,湖泊和地球的历史比较起来,它的寿命是很短的。从最远古的地质时代以来,许多湖泊就无声无息地在大地上悄悄出现,又一个接着一个地渐渐变浅,渐渐缩小,渐渐消亡。例如,古代华北平原上的几百个湖泊,从元代以后都逐渐淤塞成了平地,到现在只剩下白洋淀和几个较小的湖泊了。杭州西湖可谓大名鼎鼎,但它从诞生到现在,只不过经历了2000多年。可就在这短短

2、的一瞬中,竟有三次与消亡擦肩而过。一次是唐代的时候,已经被泥沙淤塞得快要变成平地了,幸好当时赶着挖掘湖泥,才把它的生命挽救下来。另两次是五代和北宋的时候,都由于及时挖泥和保护,它才没有在周围美丽的山峰和园林中消失。在湿润的地区,使湖泊消亡的致命原因是河流带来的泥沙堆积和湖内植物的茂密生长。大大小小的水流,从奔腾的溪谷流到平静的湖内,因为水面放宽,流速减小,水流搬运泥沙的能力大大削弱了,有些泥沙就在河流进湖的地方迅速堆积下来形成三角洲,并且逐渐扩大着。另一些细小的黏土颗粒,随着水流漂流到湖中心后,也渐渐沉淀到湖底。这样,随着泥沙的堆积,湖泊就越来越浅了。根据计算,这种泥沙沉积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

3、著名的瑞士日内瓦湖四周的河流每年带到湖里的泥沙有420万立方米,这样多的泥沙,只需要再经过21000年,就能够把这容积有8.9亿立方米的美丽湖泊完全填满。在湖水逐渐变浅的同时,水边生长的芦苇,漂浮在水面的睡莲和眼子菜,以及完全淹没在水底的各式各样的水藻,也一层层地向湖心迅速地推进。没有多久,湖泊洼地变得又小又浅,几乎长满了植物,那就变成了沼泽,湖泊的生命就结束了。另外,如果湖泊的来水输入因河流改道等原因而减少,也会加速湖泊的消亡。在干燥的地区,湖泊的消亡原因同湿润地区原则上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在这里,湖泊消亡得更迅速。许多巨大的湖泊常常因为气候变迁,使来水(主要是河流来水)减少,去水(主要是蒸发

4、耗水)增加,“收支”不平衡而慢慢消亡。在盐类较多的湖中,盐类沉积会加快湖泊逐渐变浅变小的进程,直到最后水分完全干涸,只剩下一片布满盐斑的洼地。例如,1957年,在张家口北面的内蒙古高原上,许多小湖泊就是由于雨水稀少,全部干涸而消亡了。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池,在古代原是一个很大的湖泊,目前已基本上变成盐滩了。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人们毫不节制地从湖泊及其来源采水,有的地区盲目围垦,有的向湖泊大量倾倒垃圾,这都直接影响了湖泊的生存。工业、生活废水排放加大和大规模的淡水养殖场污染,破坏了湖泊和湿地的生态系统,加快了其消亡的进程。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也就是唐代诗人

5、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彭蠡鄱阳湖,近来湖泊面积发生灾难性锐减:目前湖泊面积为50平方公里,而建国初期曾达4350平方公里。据统计,过去50年来,中国有近千个自然湖泊已经消失,平均每年20个,这已引起了专家的恐慌。也许将来有一天,我们打开中国地图,上面将不再有湖泊。那么,现在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选自中国科普博览,有改动)1文章第一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_【解析】首先回答使用的修辞手法,再结合文本回答使用这种修辞手法在内容上和结构上的作用。【答案】使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作用: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湖泊的美丽,增强吸引力和可读性,启发读者珍惜保护湖泊。2导致湖

6、泊消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分别有哪些?请简要概括。_【解析】根据题目要求,从两方面作答。从文本中第3、4自然段中可以筛选出自然原因,在倒数第3自然段中可以筛选出人为原因。【答案】自然原因:泥沙堆积;植物生长;河流改道;气候变迁使“收支”失衡,盐类沉积。人为原因:过度采水;盲目围垦;倾倒垃圾、废水;淡水养殖。3文章结尾使用疑问句有什么好处?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_【解析】一方面要答出使用疑问句在内容上的启示、警示作用;另一方面要答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忧患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答案】启发人们反省思考,对人类有警示作用;引起人们探索保护湖泊的方法。体现了作者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热爱自然的情怀、对自

7、然受到破坏的忧患意识,呼吁社会来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严谨求实的科学探索精神。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关于进化论的讲演英赫胥黎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儿童故事,名叫“杰克和豆秆”。这是一个关于一棵豆子的传说,它一个劲儿地长,耸入云霄直达天堂,它的叶子伸展成一个巨大的华盖。故事的主人公,顺着豆秆爬了上去,发现宽阔茂密的叶子支撑着另一个世界,它是由同下界一样的成分组成的,然而却是那样新奇;主人公在那里的奇遇,我不去多谈,我现在的探索与这个勇敢的探险者的探索有某些相似之处。我请求你们与我一起,借一粒豆子之助,尝试着去进入一个对许多人来说可能感到奇特的世界。正如你们所知,那个世界是一个简单的、看起来无生

8、气的东西。可是如果有适当的种植条件,最重要的一条是有足够暖和的温度,它就会非常显著地表现出一种十分惊人的活力。从土中露出地面的一棵小青苗,很快地茁壮长大,同时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并不会像我们在故事里所遇到的那样使我们那么感到惊奇,只是因为我们每日每时都可以看到这些变化。这一植物以觉察不出的步骤逐渐长大,成为由根、茎、叶、花和果实组成的一种既大且多样化的结构,每一部分从里到外都是按照一个极端复杂而又异常精确细致的模型铸造出来的。在每个复杂的结构中,就像在它们最微小的组成部分中一样,都具有一种内在的能量,协同在所有其他部分中的这种能量,不停地工作着来维持其整体的生命并有效地实现其在自然界体系

9、中所应起的作用。经过如此巧夺天工建立起来的大厦一旦全部完成,它就开始倒塌。这种植物逐渐凋谢。只剩下一些表面上看去毫无生气的、或多或少的简单物体,恰如它由之生长出来的那个豆子一样;而且也像豆子那样富有产生相似的循环表现的潜在能力。不必用有诗意的或科学的想象来寻求与这种向前进展、又好像是回复到起点的过程的类比。这就像向上投掷出去的一块石头的上升和下降,或者像是一支沿着轨道飞行的箭的进程。或者我们也可以说,生活起初走的是向上的道路而后走的是向下的道路;或者可能更恰当的是,将胚芽扩展成为成长的植物比作打开一把折扇,或者比作向前滚滚流动和不断展宽的河流,而由此达到“发展”或“进化”的概念。在这里和在别的

10、地方一样,名词只是“噪声”和“烟雾”,重要的是对名词所表示的事实要有一个明确而恰当的概念。由此说来,当前的这一事实是永远重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生命并在成长中的植物,从种子的比较简单和潜伏的状态过渡到完全显现为高度分化的类型,然后又回复到简单和潜伏状态。对这一过程的性质深刻理解的价值在于:它适用于豆子,也适用于一般有生命的东西。在动物界,也和在植物界中一样,从非常低级的类型到最高级的类型,生命过程表现出同样的循环进化。不仅如此,我们只要看一看世界的其他方面,循环进化从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来。诸如表现在水之流入大海复归于水源;天体中的月盈月亏、位置的来回转移;人生年岁的无情增加;王朝和国家的相继

11、崛起、兴盛和没落这是文明史上最突出的主题。 正如没有人在涉过急流时能在同一水里落脚两次,因此,也没有人能确切断定这个能感觉到的世界里的任何事物的现状。我们对事物的本质认识得越多,也就越了解到我们所谓的静止只不过是没有被觉察到的活动;表面的平静乃是无声而剧烈的战斗。在每一局部,每一时刻,宇宙状态只是各种敌对势力的一种暂时协调的表现,是斗争的一幕,所有的战士都依次在斗争中阵亡。对世界的每个局部来说是这样,对整体来说也是这样。自然知识越来越导致这样的结论:“天上的列星和地上的万物”都是宇宙物质的部分过渡形式,在沿着进化道路前进,从星云的潜力,通过太阳、行星、卫星的无限成长,通过事物的千变万化,通过生

12、命和思维上的无限的差异,也许,还通过我们没有想到,或不能想到的各种存在形式,而回复到它们由之产生的不确定的潜在状态。这样,宇宙的最明显的属性,就是它的不稳定性。它所表现的面貌与其说是永恒的实体,不如说是变化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除了能量的流动和渗透于宇宙的合理秩序之外,没有什么东西是持续不变的。(节选自赫胥黎于1893年在英国牛津大学的一次讲演,题目为译者所加)1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引用“杰克和豆秆”的故事有什么作用?_【解析】一是从通用的角度来解释,用故事开头会有生动形象、吸引读者等方面的作用。二是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来思考,这个故事与文本有什么关联性、相似性。【答案】因为“豆秆”的成长过程及其特点性

13、质与人的进化过程十分相似,与人类的文明史发展过程十分相似,都表现同样的循环进化的特点;而且,以一个儿童故事开头也使这篇科学演讲更生动,更能吸引听众,所以作者以儿童故事为开头。2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_【解析】前三段是具体的阐释,第四段、第五段是从理论上总结,因此从第四段、第五段提取主要观点。从第四段的“不仅如此”处以及第五段的最后几句即可得出文章的主要观点。【答案】(1)动物界、植物界甚至整个自然界乃至人类社会都呈现出同样的循环进化。(2)宇宙的最明显的属性,就是它的不稳定性。除了能量的流动和渗透于宇宙的合理秩序之外,没有什么东西是持续不变的。3科学语言的生动性是与准确性紧密联系的

14、,在文中三个画线句子中任意选取一句,赏析其语言特色。_【解析】这类题的一般规律是指出其运用的手法、表现的内容,以及这种手法如何将这种内容更好地表现出来。同时结合科普文章的特点,指出该句子是怎样将准确性与生动性统一起来的。【答案】句一: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已经长成的植物(这株豆子)比作巧夺天工的大厦,把这株植物(这株豆子)的凋谢比作大厦的倒塌,既准确地解说了植物(这株豆子)的生长与凋谢过程,又选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来比喻,非常生动而形象。句二: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植物由胚芽开始的成长过程比作一把折扇逐渐打开的过程,又比作不断向前展宽

15、的河流,准确地解说了植物生长的循环表现,以形象的比喻生动地解释了抽象的概念,使听众、读者能易听懂。句三: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宇宙状态”比作“所有的战士都依次”“阵亡”的“斗争的一幕”,准确地解说了“宇宙状态”这一抽象概念,揭示了宇宙永恒而持续不断发展进化的特点,采用的喻体生动形象,达到了化抽象为形象的科学实验表达效果。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博客使用状况调查报告朱珊2007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网民中18岁24岁的人群所占比例最大,约为35.2%;其中在校大学生比例约为51.8%。此外,2006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显示,年龄

16、在21岁25岁的博客作者约占26.5%,其中在校大学生比例约为68.2%;博客读者约为20.1%,其中在校大学生人群比例约占38.3%。可见,在校大学生可以代表主要的网民群体和主要的博客作者、读者。一、调查:大学生博客使用状况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理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和天津体育学院六所高校,发出调查问卷6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共586份,样本回收率97.7%。在回收的有效样本中,博客作者291人,约占49.7%,没有写过博客的博客读者232人,约占39.6%,47人既没写过也没浏览过博客,但有尝试的意愿,约占8.0%,此外的16人对博

17、客既全无了解也无了解的意愿,仅占2.7%。也就是说,近90%的调查对象为博客作者或读者。在博客作者中20岁以下的共60人,约占20.6%,21岁25岁的共214人,约占73.5%,26岁以上的仅占约5.9%。在博客读者中20岁以下的共48人,约占20.7%,21岁25岁的共161人,约占69.4%,26岁以上的仅占约9.9%。这与2006中国博客调查报告的数据吻合,验证了本次问卷的有效性。 样本的专业构成大致如下:博客作者中,文史哲类占27.1%,理工农医类占56.0%,艺术体育类占16.9%。博客读者中,文史哲类占20.3%,理工农医类占69.8%,艺术体育类占9.9%。二、分析:大学生博客

18、的主要特征1丰富互动的网络社区问卷统计显示,除了贴文章、日志、图片和音乐外,添加链接、引用、标签等也是博客作者很常用的博客功能。有了这些链接,读者可以顺着这些“信息地图”的线索进入网络社区,进行作者和读者的对话,分享彼此的生活。2信息增值的知识管理新手段博客作者的工作之一就是对信息和知识进行“再加工”。这个过程不仅要求作者熟知获取网络有用资源的渠道,还要有去伪存真、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问卷统计表明,博客作者中,本科学历219人,占75.3%,硕士学历67人,占23.0%;而博客读者中,本科学历159人,占68.5%,硕士学历66人,占28.4%。可见,无论博客作者还是读者的受教育程度远高于一般

19、网民的平均水平,这使他们在对知识加工整理方面更具优势,从而使博客传播具有了一种全新的知识管理手段。3读者、作者、把关人角色转换博客的出现颠覆了传统媒体中把关人、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了三者的统一。博客作者只是网络日志的初始作者和暂时作者,博客读者随时可以寻找介入这一知识传播、共享过程的机会,将信息或知识进行聚合、梳理,从而转换身份成为暂时的作者。博客正是以这种通过交流实现分享的精神及互动性强的特点吸引了思维活跃的大学生人群。三、思考:大学生博客的正确引导1防止网络资源浪费博客作者中,通常申请开通的博客数量为12个,一般不超过5个,但最多者达6个甚至10个,而他们经常更新的博客数量最多者也不

20、超过3个。可见,不少博客是处于闲置状态或已被放弃,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网络资源浪费,这些现象的存在与倡导节约网络资源、呼吁共享的博客精神背道而驰。因此应当及时更新现有博客,或适时关闭已经放弃的博客。2促进网络生活日常化博客正日益成为现代个体日常信息沟通的渠道之一。在这个层面上,与网上聊天、网络游戏等容易使主体脱离现实世界、沉迷其中的其他互联网衍生物不同,博客传播更贴近日常生活,强调知识共享,使得主体的网络传播日常化。统计显示,被调查者的291名博客作者,每天更新至少一次者22人,每周更新至少一次者129人,每月更新至少一次者140人,分别占7.6%、44.3%和48.1%。3走出私人空间局限问卷统

21、计显示,在对博客内容类别进行的排序中,记录感情几乎是每个人的首选,其他内容依次为展示自我、沟通社会、提升自我、其他和商业营销。对于知名学者博客、新闻博客等的关注排名比较靠后。由此可见,大学生博客仍较专注于私人领域的记录和交流,对公共领域的关注尚显不足。1调查认为大学生博客存在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_【解析】可以参考“三、思考:大学生博客的正确引导”,从反面进行归纳概括。【答案】不少博客处于闲置或放弃状态,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网络生活日常化程度不高。过多专注于私人领域的记录和交流,对公共领域的关注不足。2对大学生博客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如何给予引导?_【解析】从“三、思考:大学生博客的正确引导”就可

22、以从3方面概括出答案。【答案】应倡导节约和共享网络资源的精神,关闭闲置的博客;及时更新博客,使博客内容日常化;走出私人空间的局限,以整个互联网为视野。3作为对“博客使用状况”的调查,本调查的设计与实施(不包括调查结论)是否科学有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_【解析】考查对文本的社会价值的评价的能力。先回答是还是不是,再概括理由。可以从调查对象、有效试卷、调查年龄等方面来回答。【答案】科学有效。理由是:本调查以大学生为主要的调查对象,他们可以代表主要的网民群体和主要的博客作者、读者。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97.7%,调查的抽样有效。调查对象近90%为博客的作者或读者,能够客观反映博客的使用状况。调查样

23、本的年龄分布数据与2006中国博客调查报告的数据相吻合。调查对象的专业结构(文史哲、理工农医、艺术体育)比例基本合理。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近三成公众从来没听过科普报告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提升,是决定本世纪中叶我国公民素质接近主要发达国家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立10年来,足迹已经遍布全国所有省区的246个市、县,演讲3500多场,听众达130多万人次。可惜的是,这样的演讲次数对于我国的科普宣传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本报调查显示,41.8%的人只听过12场科普讲座,26.4%的人一次也没听过。据记者了解,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科普活动,但是能让他们

24、记忆犹新的活动实属凤毛麟角。本报调查显示,尽管有71.9%的公众认为,科普宣传“很必要,能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但是有39.3%的人对科普讲座的印象是“和上课差不多”;26.6%的人则感觉,“高质量的科普讲座当然能起好的作用,可是好的活动很少见”。同时,也有32.1%的人对听过的讲座感到“新鲜有趣,至今难忘”。钟琪团长强调,演讲团从创立之日就坚信,科普不是拿原来的旧知识去贩卖,科普讲座是再创造。科学研究做得好,科普报告不一定就能做好。据她介绍,现有的30多名团员是从几百位科学家中层层筛选出来的,淘汰率高达三分之二。空军指挥学院的少将徐邦年,试讲了4次才被通过。钟琪团长告诉记者,她之所以

25、严把质量关是因为,现在的孩子们升学压力大,能抽出时间听科普讲座是顶着学校和家长的层层压力的,同时,一场好的科普讲座会给青少年开启科学的大门,而一场劣质的讲座会断绝孩子们以后再听科普报告的可能。听过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的讲座后,有学生留下了这样的反馈:“这是我上学以来参加过的最好的课外活动!”“西部学生的经济条件差,但是求知欲并不差!希望你们再来!再来!再来!”本次调查显示,公众最希望听到深入浅出、通俗形象的科普讲座,内容排在首位的是“实用的科学知识”,占78.5%;其次是“我国或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占61.0%;列第三的是“可以通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占53.4%。此外,科研过程中的故事、科

26、学家的人格魅力等内容也是吸引听众的亮点。据翟立原主任介绍,国内的科普讲座,多数传播的是已有定论的科学知识或原理,很少向青少年介绍国内外顶尖的,还没有定论的科学知识。事实上,让孩子们接触一些尚在争论中的问题对启发他们深入思考很有帮助。科普演讲团的老爷爷们曾在云南一个偏僻的乡村中学作讲座。当时,一个小女孩向爷爷们提出了一个关于无性繁殖的克隆技术方面很有见地的问题:现在的克隆技术都是雄性复制雄性,雌性复制雌性。可不可以用雄性动物复制雌性动物,并保证遗传性状完全相同呢?因为决定性别的是染色体,只要把其中的一个Y染色体替换成X染色体就可以了吧?当时的科普团员们认为,小女孩的思路是很可行的。三年后,美国科

27、学家才完成了类似的克隆实验,这也证实了这个云南乡村中学的小女孩的想法是完全正确的。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1调查报告重数据分析,结合原文第一、二段的统计数据,应如何理解作者表达的意思?_【解析】注意“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提升,是决定本世纪中叶我国公民素质接近主要发达国家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可惜的是,这样的演讲次数对于我国的科普宣传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等这些结论性的话语。【答案】(1)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不辞辛苦,为我国的科普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2)近三成公众从来没听过科普报告,影响到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这与向发达国家迈进的目标是不相适应的。(3)我国的科普教育要和科技兴国的战略相适

28、应,还需要大踏步前进。2中科院科普演讲团严格筛选成员的原因是什么?_【解析】从文本中的第段、第段中,可以筛选出答案。【答案】(1)学生升学压力大,能抽出时间听科普讲座不容易;劣质报告会浪费学生时间,影响他们接受科普知识宣传的兴趣和情绪。(2)科学研究做得很好,但科普讲义内容深奥,像给大学生或研究人员上课,学生听不懂。(3)传播的只是已有定论的科学知识或原理,没有能做到向青少年介绍国内外顶尖的还没有定论的科学知识。3试从科普的方式、内容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写出你对演讲团成员的建议。_【解析】只要围绕思维互动的方式、实用的科学知识、通俗易懂的平实语言等三个方面作答即可。【答案】示例:(1)能结合中学

29、的实际,结合孩子的兴趣,针对实用的、前沿的话题展开。(2)在讲座的过程中, 注重互动,注重交流。(3)使用生动甚至幽默的语言。(4)态度要和蔼亲切,把孩子们当朋友,不要给他们以居高临下的感觉。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大自然在反抗美 雷切尔卡逊我们冒着极大的危险竭力把大自然改造得适合我们的心意,但却未能达到目的,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痛心的讽刺,但是很少有人提及。生物学家波里捷说:“昆虫世界是大自然中最惊人的现象:对昆虫世界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这种“不可能的事情”现在正在两个领域内发生。通过遗传选择,昆虫正在发生应变以抵抗化学药物,不过现在要谈到的一个更为广泛的问题是,我们使用的化学

30、物质的大举进攻正在削弱环境本身所固有的、阻止昆虫发展的天然防线。世界各地的报告很清楚地揭示了一个情况,即在用化学物质对昆虫进行了十几年控制之后,那些被认为已在几年前解决了的问题又回过头来折磨我们,而且只要出现一种哪怕数量很不显眼的昆虫,它们也一定会迅速增长到严重成灾的程度。我们已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现今一些地方,无视大自然的平衡成了一种流行的做法。今天的自然平衡所面临的状况好像一个正坐在悬崖边上而又盲目蔑视重力定律的人一样危险。人也是这个平衡中的一部分,有时这一平衡对人有利,有时它会变得对人不利,当这一平衡受人本身活动的影响过于频繁时,它总是变得对人不利。人们在制定控制昆虫的计划时忽视了两个

31、重要事实。第一是,对昆虫真正有效的控制是由自然界完成的,而不是人类。昆虫的繁殖数量受到限制是由于存在一种被生态学家们称为环境的防御作用的东西,这种作用从第一个生命出现以来就一直存在着。昆虫学家罗伯特麦特卡夫说:“防止昆虫破坏我们世界安宁的最重大的一个因素是昆虫在它们内部进行的自相残杀的战争。”然而,现在大部分化学药物被用来杀死一切昆虫,无论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我们的敌人。第二个被忽视的事实是,一旦环境的防御作用被削弱了,某些昆虫的真正具有爆炸性的繁殖能力就会复生。托马斯赫胥黎曾计算过,一个单独的雌蚜虫在一年时间中所能繁殖的蚜虫的总量相当巨大。没有一个人知道在地球上究竟有多少种昆虫,现在已经记录在案

32、的昆虫已超过七十万种。这些昆虫的绝大多数都被自然力量控制着,而不是靠人的任何干涉。糟糕的是,往往在这种天然保护作用丧失之前,我们总是很少知晓这种由昆虫的天然敌人所提供的保护作用。这种起天然保护作用的昆虫种类繁多。黄蚂蚁捕获那些不移动的蚜虫,并且用它们的汁液去喂养幼蚁。黄蜂在屋檐下建造了柱状泥窝,并且将昆虫充积于窝中,作为黄蜂幼虫将来的食物。黄蜂飞舞在正吃着料的牛群的上空,它们消灭了使牛群受罪的吸血蝇。大声嗡嗡叫的食蚜蝇,把卵产在蚜虫出没的植物叶子上,而后孵出的幼虫能消灭大量的蚜虫。瓢虫,也是一个最有效的蚜虫、介壳虫和其他吃植物的昆虫的消灭者。草蜻蛉靠捕食蚜虫、介壳虫或小动物为生,每个草蜻蛉都能

33、消灭几百个蚜虫。昆虫由于存在着这样的天然特性,因此它们一直都是我们在保持自然平衡使之倾向对我们有利一面的斗争中的同盟军。但是,现在我们却把炮口转向了我们的朋友。一个可怕的危险是,我们已经粗心地轻视了它们在保护我们免受黑潮般的敌人的威胁方面的价值。杀虫剂数量逐年增大,环境防御能力的全面持续降低正在日益明显地变成无情的现实。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可以预料昆虫的骚扰会更加严重,并且将超出我们已知的范围。但你会说:“这种情况肯定不会真正发生无论如何,在我这一辈子里将不会发生。”但是,它正在发生着,就在这儿,就在现在。如安大略的黑蝇在喷药后,其数量比喷药前增加了十六倍;在英格兰,随着喷撒一种有机磷化学农药

34、而出现了白菜蚜虫的严重爆发。虽然有理由认为杀虫剂在对付要控制的那种昆虫方面是有效的,但它们却打开了整个盛放灾害的潘多拉盒子。加拿大昆虫学家尤里特十年前曾说:“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哲学观点,放弃我们认为人类优越的态度。”(选自寂静的春天,上海译文出版社,有删改)1“大自然在反抗”体现在哪两方面?导致“大自然反抗”的原因是什么?_【解析】从文本“这种不可能的事情现在正在两个领域内发生”这句话可以看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思考,原因表现在“杀虫剂数量逐年增大,环境防御能力的全面持续降低正在日益明显地变成无情的现实。”【答案】(1)体现:昆虫通过遗传选择,正在发生应变以抵抗化学药物。曾被化学药物控制的昆虫,

35、不但又回过头来折磨人类,而且还会以更为严重的程度爆发性繁殖。(2)原因:人类大量使用化学药物(或人类忽视了自然的“自我”控制的能力),削弱了环境本身固有的、阻止昆虫发展的天然防线。2本文作为一篇科普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_【解析】结合科普文本身具有的特点,可以从表现手法、修辞、语言的特点,以及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角度考虑。【答案】(1)文章既有文学的生动与形象,又有科学的严谨与扎实,趣味性与科学性兼备。(2)引用和举例等多种方法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3从全文看,作者写“大自然在反抗”的意图是什么?_【解析】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中,就揭示了人类对于自己的做法并没认识到危害性,作者一方面警示人们要注意;另一方面,在文本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作者借用昆虫学家的话语呼吁人们要改变传统的观点和认知。【答案】(1)指出人类使用化学药物控制虫害的做法破坏了大自然平衡,导致自然灾害日趋严重。(2)表明反对人类使用化学药物来控制虫害这一做法的态度。(3)表达对人类至今仍未意识到过多干预大自然最终会导致更大灾难的忧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