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叙州区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学月考试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6.考试时间:150分钟;历史政治地理同堂分卷考试,每科100分,共300分第I卷 选择题(60分)一、单选题(每小题4分,共15个小题,共60分)1有史学家认为,中国古代的统一
2、经历了夏商两代邦联式统一、周代分封制统一(联邦式统一)和秦汉中央集权制统一三个阶段,周代的分封制统一至少是与秦帝国的中央集权制统一具有同等意义的。这一历史观点主要是基于分封制A使周天子处于宗主的地位 B政治上建立了君臣关系C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地位 D确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2“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商朝统治者的思想观念是以神为主B商朝是个神权色彩重的王朝C说明了神在商朝地位的至高无上D商朝人对鬼神的怀疑3清代学者储大文说:“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
3、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在此他认为A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C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D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4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甚大之绩效”指郡县制A导致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D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A官僚内部斗争集
4、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6明太祖朱元璋在与群臣分享治国体会时,曾因政务过多发出了“百僚未起朕已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的感慨。引发这一“感慨”的制度性原因是A丞相的废除 B实施八股取士 C内阁的设立 D军机处的设置7“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直接原因是明代A废宰相权分六部B官员晋升相对容易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8义和团运动期间衡州“拳匪”代拟的合约: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二、各国应偿还中国兵费四百兆两。六、康有
5、为回国治罪。十六、日本亦照乾隆时例入贡。该合约说明了坚决拥护清王朝统治 有强烈的爱国意识主要斗争对象是外国列强 与近代化潮流格格不入ABCD9当某条约的若干条款传出后,光绪皇帝发出“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的哀叹,台籍京官及举人纷纷声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该条约应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10陈旭麓先生说:“时代变了,道光帝浑然不觉,结果脚随之跟入新时代,而头脑却依旧留在旧时代。在专制社会中,旨意决定一切。道光帝由此断送了机会。”对这段话最好的理解是( )A中国社会历史悠久、结构牢固B封建自然经济是君主专制的基础C自给自足心态滋生封闭保守观念D
6、皇权专制延缓中国近代化历程11七七事变后,日军想在华北范围内,以强大的军事打击,速战速决,迫使中国屈服,因此,战役打响后,日方最初仅以第三、第十一师组成“上海派遣军”应对,但随着对中国军队决心在上海“大打”的意图逐渐明了,而向上海增派兵力。对这一材料理解最为恰当的一项是A说明了中国政府对抗日有充足的准备B反映了淞沪会战打乱了日军作战计划C证明了日本扩大侵华战争是迫于无奈D体现了日本在侵华战略上比较被动121935年,蒋介石提出将川滇黔为中华民国复兴的根据地,把四川作为中华民族立国的根据地。后来国民政府确立了以西南地区为新建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开始将沿海工业迁至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地区。这反映出国
7、民政府准备A转向战时经济体系B平衡地区经济发展C建立官僚资本垄断D防止西南军阀做大13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清政府鉴于“钱荒尤甚,银价日短”的局面,允许沿江沿海各省开局铸铜元。各省为获铜元余利遂争相鼓铸。此举A有效解决了中央财政危机B增强了地方的独立性C促使了旧经济结构的解体D推动了金融业现代化14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反映了A孙中山不计个人名利的本质B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了余地C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D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15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近人治史,颇推洪、杨。夫洪、杨为近世中国民族革命之先锋,此固然矣
8、。然洪、杨十余年扰乱,除与国家社会以莫大之创伤外,成就何在?建设何在?”对这一观点准确的理解是A辩证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B赞赏太平天国是近代民族革命之先锋C全面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D反对社会下层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第II卷 非选择题(40分)16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
9、,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影响?.材料二(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请回答:(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材料三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
10、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3)依据材料三,分析分封制较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有何不同。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重要意义。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天津条约本已明确规定西方公使可以常驻北京,并得到了咸丰皇帝的亲自批准,但皇帝本人压根就没打算认真履行条约,而是不久就试图借上海关税谈判之机,极力想取消条约中关于公使驻京、内江通商、内地游历等条款,而公使驻京是皇
11、帝特别要打掉的“第一要事”。为此,竟不惜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自由贸易为条件。也就是说,皇帝下旨,只要外国公使答应不常驻北京,中国关税也不收了,鸦片贸易也可以放开。袁南生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材料二 1860年与英法媾和的惨痛教训,促使恭亲王对洋人的态度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在此以前,他也是激烈反洋的,主张对外夷索求作坚决抵制并处死巴夏礼(HarryParkes);而在媾和以后,他形成了对夷务的新概念。他逐渐尊重甚至崇拜英国的力量,认定中国别无选择,只有去学会如何与西方共处。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三 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正酣的时候,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中国政府遂趁机开始声称为了“不为接济乱党之用”停止支付俄国
12、赔款:“兹俄国内乱有难平定,其正式政府尤未知何日始能成立,拟将前项赔款自本月份起,仍行停止交付,以期慎重。”1918年7月到1919年7月,苏俄(联)发出过三次声明,表示放弃旧俄在华一切特权,包括“停止1901年中国政府签订的条约中规定的偿付军费形式向中国索收的款额,包括未来应付款额外过去的欠款”直至1920年3月北洋政府才开始认真考虑苏俄(联)放弃庚子赔款的问题。(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政府对待天津条约的态度及其原因。(2)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洋政府废止庚子赔款中对俄赔款的原因。根据上述材
13、料,简述你对中国近代外交的认识。2020年秋四川省叙州区第二中学高一第二学月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1C2D3B4C5C6A7A8B9D10D11B12A13B14D15A16(1)意图: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影响:形成了二元体制。(2)内容: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郡县官员分工负责;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定期实行分级考核。(3)区别:分封制产生诸侯,享有世袭的权利,不受中央管理,具有很强的独立性。郡县制产生官僚,由中央任命,受中央管理监督,不得世袭。意义: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实现了权利向中央集中,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7(1)态度:不准备认真履行条约。原因:清府缺乏近代外交意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不强;统治集团的天朝上国思想。(2)变化:由坚决抵制外夷到尊重并崇拜外夷,并采取合作政策。影响:列强对清政府的控制逐步加强;洋务运动兴起。(3)原因:借十月革命俄国局势混乱,停止支付俄国赔款;苏俄处于内战,为摆脱国际孤立,争取北洋政府的支持,主动示好表示放弃旧俄在华一切特权。认识:近代中国外交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性;能逐步与国际法接轨,抓住国际形势的变动,积极外交。(紧扣材料,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