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教研成果经验材料一年级数学成果汇报.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64982 上传时间:2025-11-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研成果经验材料一年级数学成果汇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研成果经验材料一年级数学成果汇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研成果经验材料一年级数学成果汇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研成果经验材料一年级数学成果汇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研成果经验材料一年级数学成果汇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研成果经验材料 一年级数学成果汇报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一个忙忙碌碌、充满挑战、富有收获的学期结束了,回顾一学期的数学学科工作,我们一年级数学教研组的研究成果汇报如下: 我们的思考: 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的差距并不完全是由智力水平的高低造成的,学习习惯也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组的3位教师经过研讨决定把我们的本学习的教研主题围绕着如何让一年级的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来制定。 一、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6周岁的儿童,尤其是经过学龄前教育后,已有一定的约束和控制能力,在课堂上

2、会出现“坐不住”的现象,如上课做小动作、说话、左顾右盼等,针对这一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虚心向三年级的数学教师请教取经,借鉴他们的“好习惯养成统计表格”做法,对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习惯的要求,评价内容从课前准备、认真倾听、积极发言、善于思考、乐于合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考察,以评促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评价方法以教师课堂观察为主,给学生准备课堂评价表,贴在每一个学生的数学书首页,教师根据孩子的课堂表现每天为学生盖“小红花”,每月统计一次,及时反馈给家长,让家长也可以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建立有效的沟通,做到家校共育,督促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经过一个学期的努

3、力,在课堂倾听、认真思考、积极发言、注意用眼、用脑卫生等方面,学生们逐渐由被动的遵守变为了自觉的习惯。 二、坚持不懈、耐心细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进入小学后,儿童生活方式和日常活动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幼儿园的以“玩”为主,变位学校的以“学”为主,这一变化对学生来说,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从入学第一天起,我们就引导学生熟悉学校生活,知道基本课堂常规, 每日按时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课内外作业,及时订正出现错题,认真书写作业,平时温故知新。 三、正确对待学生的习惯、兴趣与成绩,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学期,我们一年级数学组合理制定教研计划,每周二按时进行集中教研和课间不定时教研相结合,

4、围绕金水区课题组主题研究项目,以“谈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为主线,以学校“数学有用,学会应用”研究为主题,继续将活力课堂理念深入贯彻,结合一年级新生刚入学,由幼儿园生活向小学生活过度,很多习惯没有养成的现状,我们组数学老师将本组的子教研主题定为:浅谈分类思想在低段学生习惯养成中的作用。 课前思考 “分类”是统计与概率的基础,是数学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意识和方法。本单元由“整理房间”和“一起来分类”两个活动构成。“整理房间”主要通过让学生经历对房间内物品的整理过程,感受到分类是需要一定标准的,并体会到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一起来分类”,一方面巩固分类需要确定一个标准;另一方面,体

5、会分类标准的多样化。通过这两个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分类的必要性,初步掌握分类的方法,渗透分类的思想。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对于刚入校两个多月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分类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如,简单整理过自己的房间、整理过自己的书包等,所以对学生来说这课的情境并不陌生。但大多

6、数学生在对物品分类时分得不完整,或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分,这也就是对“分类是需要一个标准的,并按这个标准去分类”没有清晰的感知;另外,学生几乎没有体会过分类的作用,这就很难形成分类的意识,也就很难在未来的生活与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这两点恰恰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价值所在,对动作思维占主导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只有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顺应学生已有经验,创设多层次的、可操作的体验活动去调动学生不断深入思考,才能促使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我们教研组在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及一些理论的基础上,继续采用集体备课这一形式,在教学中,教师都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钻研教材,驾驭教材,在领会编者意图的基础上创造性

7、地使用教材,用活教材。老师们也都能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能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中领会知识、感悟知识。李可老师执教的整理房间一课,两次在班级试课,一次校级公开课,老师精心设计教案,由旧知迁移到新知、由扶到放、由小组合作到独立探索,整堂课始终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主动探索问题,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能力和方法指导。结合这一主题,芦远芳老师也进行了一起来分类的第一课时的教学,范莹老师继续一起来分类的第二课时的教学,使孩子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到“分类”的必要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分

8、类的必要性”,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继而我们研究为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进入超市调查生活中的分类,自己收拾书包,整理房间,整理书橱,整理衣柜等实践活动,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现实问题数学化”。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总之,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体现在时时处处,学生的学习差距不是由智力水平的高低造成的,学习习惯是导致学习成绩好坏的重要因素,习惯养的好,终身受益,以上是我们本学期的一些经验和分享,虽然略见成效,但研究的脚步却没有停下,我们会继续深入探索,使我们的研究更加深入,更好的服务我们的教学。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