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三位国君的比较.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64885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位国君的比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三位国君的比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三位国君的比较安徽 周兵烛之武退秦师一文记叙秦伯、郑伯和晋侯三位国君的事迹,为我们分析他们的政治作为提供了依据。从文段的叙述来看,秦伯利令智昏,头脑一发热就草率行事,做起事来不计后果,而且自以为是。就拿围郑这件事来说,出兵之前就缺乏长远的考虑。也许晋侯事先答应灭郑后给秦国一些好处,甚至答应亡郑后把获得的郑国的土地分给秦国一部分,让秦国获得一些实际的利益。秦伯见有利可图就轻易地答应出兵了。秦伯出兵的举动从国家的利益来看正如烛之武所说是“亡郑以利晋”,秦国根本就得不到什么好处,是意气用事,是不冷静的。秦国出兵围郑之后,烛之武的一番利害关系的分析,秦伯如梦方醒,于是立即背弃盟友,倒向了敌人的一方,不

2、仅撤了兵,而且还帮郑国防守。出兵迅速,撤兵也迅速,多么草率啊!烛之武说的那些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这些极为简单的道理秦伯在出兵之前竟然不明白,可见多么浅薄。出兵作战,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能不是一件大事,之前君臣一定会在一起研究。在研究的时候,一定会有人明白烛之武所说的那些道理,却竟然没有一人敢站出来提出反对意见。这只能有一种解释,即秦伯利令智昏,一旦想做某事,哪怕是错事也得做,大臣是不能反对的,也不敢反对。国君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大臣只有跟着齐声叫好的权力,哪怕是坏事也要跟着叫好。大臣一反对就要吃苦头,降官降职,掉脑袋。这一点颇当今的某些领导相似,自己想做某事总希望身边的人推波助澜,谁反对就让谁后

3、悔一辈子。可见,郑伯是多么的独裁专制啊!这一点,古今又是多么的相似,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今天应该思考的问题。郑伯也是一位昏君。他的昏聩主要表现在不能够及时地发现人才,任用人才。烛之武在郑国被埋没,他是有责任的。国君昏聩,其朝廷必然腐败。弄权小人阿谀逢迎,刚正之士遭受排挤,社会风气一片浑浊。从政治上看,郑伯“贰于楚”,脚踏两只船,不能远谋。“无礼于晋”,可见其目光短浅。也有人认为,郑伯能够听从佚之狐的意见,请烛之武出使说秦君以纾国难,并且能够向烛之武表示歉意,可见其礼贤下士。但是,联系当时的背景看,郑伯是不得已而为之,实在是迫于无奈。如果郑国不是处在危险之中,我们认为佚之狐绝不会推荐烛之武,郑伯也绝不会礼贤下士去请烛之武。相比较而言,晋侯就英明得多,是一位明君。首先,他有主见,能够审时度势,冷静地应对局势。秦军撤退,又帮郑国戍守,他并没有听从子犯的意见攻击秦军,而是“亦去之”,沉着老练。其次,围郑的时候,并不是单独行动,而是纠集秦国一同出兵,结成军事联盟,以减少本国的代价,可见其英明。再次,是重情义,讲策略。他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智;以乱易整,不武。”由此看来,晋侯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他的作为值得今人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