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南省梁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三次周测试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本题共3小题,9分)7月31号,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标志着我国建成了独立自主、开放兼容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26年来,参与北斗系统研制建设的全体人员迎难而上、敢打硬仗、接续奋斗,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培育了新时代北斗精神,要传承好、弘扬好。”新时代北斗精神,基本内涵是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作为我国自主创新的结晶,北斗系统的发展浓缩着我国科技创新的不凡之路。面对缺乏频率资源、没有自己的原子钟和芯片等难关,广大科技人员集智攻关,首获占“频”之胜、攻克
2、无“钟”之困、消除缺“芯”之忧、破解布“站”之难,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特别是北斗三号工程建设,攻克星间链路等16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推进500余种器部件国产化研制,实现核心器部件国产化率100%。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为发展自己、造福人类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北斗系统的发展既立足中国,又放眼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愿同各国共享北斗系统建设发展成果,共促全球卫星导航事业蓬勃发展。”中国北斗秉持和践行“世界北斗”的发展理念,在覆盖全球的基础上积极融入全球、用于全球。目前,北斗基础产品已出口120
3、余个国家和地区,基于北斗的土地确权、精准农业、数字施工、智慧港口等在东盟、南亚、东欧、西亚、非洲等地区得到成功应用。坚持开放融合、协调合作、兼容互补、资源共享,从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向中国提供服务,到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再到建成北斗三号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中国北斗不断走向世界舞台。北斗系统是党中央决策实施的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服务性能最高、与百姓生活关联最紧密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完成这项世界级工程,必须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400多家单位、30余万名科研人员参与研制建设,广大人民群众
4、鼎力支持,从总体层到系统层,从管理线到技术线,从建设口到应用口,从设计方到施工方,不同类型、不同隶属的单位有机融为一体,汇聚起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干惊天动地伟业,既需要敢为人先的凌云壮志,又需要精雕细刻的“绣花”精神。北斗系统正式开通,彰显出中国速度、中国精度、中国气度,这离不开北斗人追求卓越的精气神。航天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小问题就有可能影响甚至决定整个大工程。在第九颗北斗三号卫星某关键单机测试中,发现一个关键指标超标。超标值虽小于一纳秒,即小于十亿分之一秒,但为了消除这个误差,整个团队停了下来,认真研究攻关,直至问题解决。正是这种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确保北斗系统建设取得成功。精神
5、无形,却能激发出无穷的力量。我们要大力弘扬新时代北斗精神,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负韶华的时代担当、实干兴邦的决心意志,不断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辉煌。 (摘编自王玉鹏大力弘扬新时代北斗精神)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新时代的北斗精神,是迎难而上、敢打硬仗、接续奋斗的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的继承和发扬。B. 新时代的北斗精神,是参与北斗三号系统研制建设的全体人员身上所体现的一种精神,基本内涵是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C. 从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向中国提供服务,到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再到建成北斗三号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中
6、国北斗不断走向世界舞台,这是开放融合、万众一心的新时代北斗精神的重要体现。D. 新时代的北斗精神,是一种无形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发出无穷的力量,只要秉持这种精神,就能不断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辉煌。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第1段引用总书记的讲话,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要传承好、弘扬好新时代的北斗精神。B. “新时代北斗精神,基本内涵是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是总括句,统摄以下四段的内容。C. 文章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列举数据是例证法,用“绣花”精神类比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是类比论证。D. 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阐述了新时
7、代的北斗精神的形成、内涵和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在北斗系统的研发道路上,面对缺乏频率资源、缺乏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种种难关,广大科技人员集智攻关,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B. “世界北斗”的发展理念,体现了开放融合、协调合作、兼容互补、资源共享的思想。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共建共享北斗系统,中国北斗覆盖全球,融入全球,用于全球。C.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这项世界级工程的建成,充分体现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众多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积极参与,汇聚起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D. 北斗系统的正式开通,离不开北斗人追求卓越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
8、精神,确保了北斗系统建设的圆满成功。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秋天去看孙犁先生付秀莹早想去孙犁故里看看的。大约,不单是因为孙犁先生的文采、人品和声名,也不单是为着我也是河北人,燕赵大地的慷慨悲歌,滹沱河水的日夜流淌,都在我的魂里梦里了。然而,这心愿却是早就种下了的,埋藏了多年。丁酉年秋初,终于去了孙遥城村。一路上,过城,经深泽,往安平。只觉得故乡辽阔,山河浩荡。盛夏已逝,秋天降临了。天空高远,苍茫。天底下,是大片的田野,色彩浓郁,质感粗粝,宛如颜料任性泼在画布上。田野里的庄稼成熟了,等待着收割。空气里流荡着秋的气息,饱满的,丰盛的,甘美的,仿佛是一个孕妇,安静而满足,带着沉
9、甸甸的欢喜,还有微微的幸福的倦怠。有几块闲云,悠悠地飞过来,飞过去。这是北中国的秋光呀。村子不大,有一种日常的悠长的散淡和静谧。三五村人在自家门口坐着,说闲话。见一干人来,竟然态度自如。人家院墙上写着几个大字,孙犁故里。不知道谁家的花生已经收获了,在街边晾晒着,湿漉漉的,沾着新鲜的泥巴。我们顺手抓一把,剥开壳子就吃。也没有人管。新花生的滋味,仿佛这新秋,丰美的,芬芳的,饱含着汁液,不是多么热烈,有一种羞涩的柔情在里面。走着走着,迎面便是一座青砖院落,看上去,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北方民居的风味,黑的大门,门楣上书几个大字,孙犁故居,是莫言的手迹。进得门来,迎面是一个影壁,影壁前面种着一丛荷花。这个时
10、节,荷花已经谢了,那荷叶倒是高高下下,青翠宜人,亭亭的,在风中微微摇曳着。叫人不由地想起那荷花淀上的盛景来,还有孙黎先生的名篇荷花淀里,那些纯朴勇毅的乡村女子们,有侠骨亦有柔肠,到底是燕赵大地哺育的女儿。房子的格局是外院套着内院。外院有牲口房、磨房、门房、大车棚,还有孙犁先生的著作碑林。进了二门,便是内院了。内院有正房三间两跨,东西厢房,是极具中国风味的庭院。院子里种着两棵树,一棵石榴树,一棵枣树。屋门旁立着一只大瓮,是北方乡村常见的那种,黑色,有点笨拙,多用来盛水,也有人家用来盛粮食。这样的院落,这样的树,这样的青砖瓦房,秋风吹过,一院子树阴光影摇曳,恍惚间好像是回到了我的芳村。中国北方的乡
11、村里,有多少这样的院落呢。那么亲切,那么熟悉,我不知道,这亲爱的乡村院落,是不是会感受到,一个乡村游子内心里剧烈的摇晃。卧室在里屋。炕是那种北方乡村特有的土炕,铺着家织的粗布炕单,蓝白相间的格子,朴素而明快。炕上摆着一张小炕桌,上炕的人须得盘腿而坐。炕柜上放着几床被子,叠得整齐清爽。也是蓝白格子粗布被面,白被头。也不知道,这被子是不是就是主人当年的旧物。这种家织的粗布,我是熟悉的。那时候,乡下的女子,谁不会纺棉花织布呢。我很记得,母亲就有一双织布的巧手。那种古老的织布机上,牛角梭哗哗哗哗飞来飞去,是那种民间劳作的欢腾和热闹。布匹下了机子,还要染色。这种蓝白格子,是最经典的图案。几年前,我从老家
12、带来一块,一直放在北京家中的衣橱里。那是母亲在世时亲手织的,带着她的手泽,还有流年的消息。我常常拿出来,看一番,念一番。北方的乡村女性,虽说是荆钗布裙,却细腻幽微。一颗蕙心一腔柔肠,怕是都在这飞针走线的经纬之间了。难怪孙犁先生笔下有那么多好女子,叫人心心念念难忘。柜子里,是孙犁先生的一些旧物,穿过的棉袄,戴过的帽子,那副著名的套袖,蓝色的旧套袖,铁凝曾在一篇文章里写到过。而今,他们安静地在这老屋里守候着,仿佛是在等待着有一天,旧主人风尘仆仆归来。窗前的花池里种着一大丛花,灼灼的开得正盛,却叫不上名字。石榴树上结满了果子。累累垂下来,把那枝条都坠弯了,只好用几根竹竿支撑着。枣树上也结了很多枣,繁
13、星一般,在枝叶里闪闪发亮。河北乡下有句话,七月十五红半圈儿,八月十五枣落竿儿。那枣们虽刚红了半圈儿,却又甜又脆,十分馋人。微风吹过,有熟透的枣落下来,噗的一声。树犹在,而人已远行了。秋风浩荡,吹过村庄,吹过田野,吹过这简朴的农家小院。中国有多少这样的村庄呀。多少小民百姓在村庄里,世代更替。永世的悲欢,隐秘的心事,都终被秋风吹散。散了,再也寻不到了。而文学,是抒发,是想象,是铭记。是我们曾来过这人世一遭、不容篡改的凭据。这普通的北方乡村的院落,简朴,恬淡,沉默,然而,它注定是要留在中国文学史的书页间了。 想起来书房里,孙犁先生手书的那块匾额:大道低回。(有删改)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
14、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开头用两个“不单是”交代了自己和孙犁先生的渊源,以写自己想去孙犁故里的心愿由来已久引出参观孙犁故居一事。B.文章以空间为序描写故居,从外院到内院,从卧室到窗外,简笔勾勒和细致刻画相结合,写出了这个院落给人的强烈感受。C.文中描写故居窗前的繁盛秋色,重点描绘了果实满树的景象,渲染出乡村秋收季生机勃勃的氛围,表达作者内心的欣慰与喜悦。D.本文既写景状物,也写人叙事,语言清新淡雅、生动形象,第一人称的叙述亲切动人,于质朴自然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沉情感。5.作者在描写故居旧物时,插入对母亲织布的回忆有什么作用?(6分)6.围绕“秋天去看孙犁先生”,文章是如何展
15、开叙述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秋兴杜甫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注】信宿:再宿。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元帝时位至丞相。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抗疏:上疏直言。杜甫任左拾遗时,曾上疏言事,论救房琯。刘向:汉朝经学家。宣帝时任谏大夫,曾因反对宦官而下狱,免为庶人。7.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诗写于秋天,身处秋风萧瑟之时,诗人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B.首联写城里
16、千家万户都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江楼坐拥在青翠的山峰中。C.颔联写渔人连续在船上过夜,此时正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燕子依然展翅飞来飞去。D.全诗既有动景,又有静景,诗人以动衬静,对静景的描写看似宁静却并不宁静。8.本诗由眼前秋景而生感,试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生发出哪些感触?(6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对雪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押送回长安。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
17、已。”9.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3分)A 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B “瓢弃”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C 尾联中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D 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个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的形象。10.诗歌的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四、 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
18、象,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每一个时代也都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对承载城市记忆的古建筑、古街区,应加大对它们的保护力度,保留好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让城市的记忆永久延续下去,方能体现城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_。然而这些年,一些人总是习惯于把“保护与开发”对立起来,二者被弄成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古城旧有风貌和个性特色消失殆尽,代之以_的高楼大厦和不伦不类的仿制的假古迹,城市变得愈来愈同质化。野蛮拆迁到处横行,历史和文化遗迹惨遭破坏。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不应以破坏历史老建筑为代价,只有我们吸取经验教训,在社会中形成保护老建筑和发展城市建设平衡并付诸于行动,才会将老建筑的保护落到实处。尊
19、重历史,延续文脉,也是发展当代先进文化的应有之义。( )。这项事业要世世代代接续下去,不可能_。当前正处于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古建筑保护的十字路口,因而当代人_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品位 千篇一律 一蹴而就 必须B.品味 如出一辙 一蹴而就 必需C.品位 如出一辙 一挥而就 必须D.品味 千篇一律 一挥而就 必需1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保护建筑遗产是责任,不是负担,因为它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历史的沉积B.建筑遗产是历史的沉积,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所以保护它是责任,而不是负担C.保护建筑遗产不是负
20、担,而是责任,因为它是历史的沉积,是人类文明的结晶D.建筑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历史的沉积,不能将保护它的责任看成负担1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只有我们吸取经验教训,在社会中形成保护老建筑和发展城市建设平衡并付诸于行动,才会将老建筑的保护落到实处B.我们只有吸取经验教训,在社会中形成保护老建筑和发展城市建设平衡并付诸行动,才会将老建筑的保护落到实处C.我们只有吸取经验教训,在社会中形成保护老建筑和发展城市建设平衡的观念并付诸于行动,才会将老建筑的保护落到实处D.我们只有吸取经验教训,在社会中形成保护老建筑和发展城市建设平衡的观念并付诸行动,才会将老
21、建筑的保护落到实处2022届语文高二下学期第三次周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本题共3小题,9分)7月31号,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标志着我国建成了独立自主、开放兼容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26年来,参与北斗系统研制建设的全体人员迎难而上、敢打硬仗、接续奋斗,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培育了新时代北斗精神,要传承好、弘扬好。”新时代北斗精神,基本内涵是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作为我国自主创新的结晶,北斗系统的发展浓缩着我国科技创新的不凡之路。面对缺乏频率资源、没有自己的原子钟和芯片等难关,广大科技人员集智攻关,首获占“频”之胜、攻克无“钟”之困、消除
22、缺“芯”之忧、破解布“站”之难,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特别是北斗三号工程建设,攻克星间链路等16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推进500余种器部件国产化研制,实现核心器部件国产化率100%。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为发展自己、造福人类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北斗系统的发展既立足中国,又放眼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愿同各国共享北斗系统建设发展成果,共促全球卫星导航事业蓬勃发展。”中国北斗秉持和践行“世界北斗”的发展理念,在覆盖全球的基础上积极融入全球、用于全球。目前,北斗基础产品已出口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基
23、于北斗的土地确权、精准农业、数字施工、智慧港口等在东盟、南亚、东欧、西亚、非洲等地区得到成功应用。坚持开放融合、协调合作、兼容互补、资源共享,从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向中国提供服务,到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再到建成北斗三号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中国北斗不断走向世界舞台。北斗系统是党中央决策实施的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服务性能最高、与百姓生活关联最紧密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完成这项世界级工程,必须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400多家单位、30余万名科研人员参与研制建设,广大人民群众鼎力支持,从总体层
24、到系统层,从管理线到技术线,从建设口到应用口,从设计方到施工方,不同类型、不同隶属的单位有机融为一体,汇聚起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干惊天动地伟业,既需要敢为人先的凌云壮志,又需要精雕细刻的“绣花”精神。北斗系统正式开通,彰显出中国速度、中国精度、中国气度,这离不开北斗人追求卓越的精气神。航天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小问题就有可能影响甚至决定整个大工程。在第九颗北斗三号卫星某关键单机测试中,发现一个关键指标超标。超标值虽小于一纳秒,即小于十亿分之一秒,但为了消除这个误差,整个团队停了下来,认真研究攻关,直至问题解决。正是这种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确保北斗系统建设取得成功。精神无形,却能激发出无
25、穷的力量。我们要大力弘扬新时代北斗精神,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负韶华的时代担当、实干兴邦的决心意志,不断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辉煌。 (摘编自王玉鹏大力弘扬新时代北斗精神)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E. 新时代的北斗精神,是迎难而上、敢打硬仗、接续奋斗的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的继承和发扬。F. 新时代的北斗精神,是参与北斗三号系统研制建设的全体人员身上所体现的一种精神,基本内涵是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G. 从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向中国提供服务,到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再到建成北斗三号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中国北斗不断走向世界
26、舞台,这是开放融合、万众一心的新时代北斗精神的重要体现。H. 新时代的北斗精神,是一种无形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发出无穷的力量,只要秉持这种精神,就能不断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辉煌。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E. 第1段引用总书记的讲话,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要传承好、弘扬好新时代的北斗精神。F. “新时代北斗精神,基本内涵是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是总括句,统摄以下四段的内容。G. 文章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列举数据是例证法,用“绣花”精神类比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是类比论证。H. 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阐述了新时代的北斗精神的形成
27、、内涵和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E. 在北斗系统的研发道路上,面对缺乏频率资源、缺乏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种种难关,广大科技人员集智攻关,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F. “世界北斗”的发展理念,体现了开放融合、协调合作、兼容互补、资源共享的思想。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共建共享北斗系统,中国北斗覆盖全球,融入全球,用于全球。G.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这项世界级工程的建成,充分体现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众多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积极参与,汇聚起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H. 北斗系统的正式开通,离不开北斗人追求卓越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确保了北斗系
28、统建设的圆满成功。答案:1.A【解析】B项范围缩小,“是参与北斗三号系”错,原文第1段是“26年来参与北斗系统研制建设的全体人员”,可见并不仅限于“参与北斗三号系统研制建设”的人员。C选项范围扩大,从“建成北斗一号不断走向世界舞台”,强调的是“开放融合”,不涉及“万众一心”,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只要秉持这种精神,就能不断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辉煌”错,由原文最后一段“我们要大力弘扬新时代北斗精神,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负韶华的时代担当,实干兴邦的决心意志,不断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辉煌”可知“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辉煌”需要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2C【解析】“绣花”是比喻论
29、证。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区别在于“类是否相异”,“类相”异是比喻,“类相同”则是类比。绣花和科研活动有本质的不同,不是同类事物,因而绣花是比喻论证。3B【解析】B项“共建共享北斗系统”错误,北斗系统是中国独立建成的,不是和其他国家共建的。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秋天去看孙犁先生付秀莹早想去孙犁故里看看的。大约,不单是因为孙犁先生的文采、人品和声名,也不单是为着我也是河北人,燕赵大地的慷慨悲歌,滹沱河水的日夜流淌,都在我的魂里梦里了。然而,这心愿却是早就种下了的,埋藏了多年。丁酉年秋初,终于去了孙遥城村。一路上,过城,经深泽,往安平。只觉得故乡辽阔,山河浩荡。盛夏已逝,秋天
30、降临了。天空高远,苍茫。天底下,是大片的田野,色彩浓郁,质感粗粝,宛如颜料任性泼在画布上。田野里的庄稼成熟了,等待着收割。空气里流荡着秋的气息,饱满的,丰盛的,甘美的,仿佛是一个孕妇,安静而满足,带着沉甸甸的欢喜,还有微微的幸福的倦怠。有几块闲云,悠悠地飞过来,飞过去。这是北中国的秋光呀。村子不大,有一种日常的悠长的散淡和静谧。三五村人在自家门口坐着,说闲话。见一干人来,竟然态度自如。人家院墙上写着几个大字,孙犁故里。不知道谁家的花生已经收获了,在街边晾晒着,湿漉漉的,沾着新鲜的泥巴。我们顺手抓一把,剥开壳子就吃。也没有人管。新花生的滋味,仿佛这新秋,丰美的,芬芳的,饱含着汁液,不是多么热烈,
31、有一种羞涩的柔情在里面。走着走着,迎面便是一座青砖院落,看上去,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北方民居的风味,黑的大门,门楣上书几个大字,孙犁故居,是莫言的手迹。进得门来,迎面是一个影壁,影壁前面种着一丛荷花。这个时节,荷花已经谢了,那荷叶倒是高高下下,青翠宜人,亭亭的,在风中微微摇曳着。叫人不由地想起那荷花淀上的盛景来,还有孙黎先生的名篇荷花淀里,那些纯朴勇毅的乡村女子们,有侠骨亦有柔肠,到底是燕赵大地哺育的女儿。房子的格局是外院套着内院。外院有牲口房、磨房、门房、大车棚,还有孙犁先生的著作碑林。进了二门,便是内院了。内院有正房三间两跨,东西厢房,是极具中国风味的庭院。院子里种着两棵树,一棵石榴树,一棵枣
32、树。屋门旁立着一只大瓮,是北方乡村常见的那种,黑色,有点笨拙,多用来盛水,也有人家用来盛粮食。这样的院落,这样的树,这样的青砖瓦房,秋风吹过,一院子树阴光影摇曳,恍惚间好像是回到了我的芳村。中国北方的乡村里,有多少这样的院落呢。那么亲切,那么熟悉,我不知道,这亲爱的乡村院落,是不是会感受到,一个乡村游子内心里剧烈的摇晃。卧室在里屋。炕是那种北方乡村特有的土炕,铺着家织的粗布炕单,蓝白相间的格子,朴素而明快。炕上摆着一张小炕桌,上炕的人须得盘腿而坐。炕柜上放着几床被子,叠得整齐清爽。也是蓝白格子粗布被面,白被头。也不知道,这被子是不是就是主人当年的旧物。这种家织的粗布,我是熟悉的。那时候,乡下的
33、女子,谁不会纺棉花织布呢。我很记得,母亲就有一双织布的巧手。那种古老的织布机上,牛角梭哗哗哗哗飞来飞去,是那种民间劳作的欢腾和热闹。布匹下了机子,还要染色。这种蓝白格子,是最经典的图案。几年前,我从老家带来一块,一直放在北京家中的衣橱里。那是母亲在世时亲手织的,带着她的手泽,还有流年的消息。我常常拿出来,看一番,念一番。北方的乡村女性,虽说是荆钗布裙,却细腻幽微。一颗蕙心一腔柔肠,怕是都在这飞针走线的经纬之间了。难怪孙犁先生笔下有那么多好女子,叫人心心念念难忘。柜子里,是孙犁先生的一些旧物,穿过的棉袄,戴过的帽子,那副著名的套袖,蓝色的旧套袖,铁凝曾在一篇文章里写到过。而今,他们安静地在这老屋
34、里守候着,仿佛是在等待着有一天,旧主人风尘仆仆归来。窗前的花池里种着一大丛花,灼灼的开得正盛,却叫不上名字。石榴树上结满了果子。累累垂下来,把那枝条都坠弯了,只好用几根竹竿支撑着。枣树上也结了很多枣,繁星一般,在枝叶里闪闪发亮。河北乡下有句话,七月十五红半圈儿,八月十五枣落竿儿。那枣们虽刚红了半圈儿,却又甜又脆,十分馋人。微风吹过,有熟透的枣落下来,噗的一声。树犹在,而人已远行了。秋风浩荡,吹过村庄,吹过田野,吹过这简朴的农家小院。中国有多少这样的村庄呀。多少小民百姓在村庄里,世代更替。永世的悲欢,隐秘的心事,都终被秋风吹散。散了,再也寻不到了。而文学,是抒发,是想象,是铭记。是我们曾来过这人
35、世一遭、不容篡改的凭据。这普通的北方乡村的院落,简朴,恬淡,沉默,然而,它注定是要留在中国文学史的书页间了。 想起来书房里,孙犁先生手书的那块匾额:大道低回。(有删改)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开头用两个“不单是”交代了自己和孙犁先生的渊源,以写自己想去孙犁故里的心愿由来已久引出参观孙犁故居一事。B.文章以空间为序描写故居,从外院到内院,从卧室到窗外,简笔勾勒和细致刻画相结合,写出了这个院落给人的强烈感受。C.文中描写故居窗前的繁盛秋色,重点描绘了果实满树的景象,渲染出乡村秋收季生机勃勃的氛围,表达作者内心的欣慰与喜悦。D.本文既写景状物,
36、也写人叙事,语言清新淡雅、生动形象,第一人称的叙述亲切动人,于质朴自然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沉情感。5.作者在描写故居旧物时,插入对母亲织布的回忆有什么作用?(6分)6.围绕“秋天去看孙犁先生”,文章是如何展开叙述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4C“表达作者内心的欣慰与喜悦”说法不恰当。从文中看,对繁盛秋色的描写主要是表达“树犹在,而人已远行”的怀念之情。5表现出孙犁故居普通寻常的特点,烘托出故居主人平实低调的形象。照应了文中孙犁先生笔下对燕赵大地哺育的女性形象的描写,表现了孙犁先生塑造并赞美优秀女性的文学创作风格。赞美孙犁笔下的女性形象,表达对孙犁的怀念赞美。6先写去往孙犁故里。描写丰收季节的北
37、中国风光和初到孙犁故里时所见散淡静谧的秋日乡村光景;再写参观故居小院。表现了孙犁故居的质朴寻常,让人感到亲切、熟悉;最后抒发参观感受。表达对孙犁先生的怀念以及对先生用文学记录村庄往事、书写平常生活的赞美。【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重要语段和情节作用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作者在描写故居旧物时,插入对母亲织布的回忆的作用。作答此题需要在联系上下文语境的基础上,分析对母亲织布回忆的作用。由上文对孙犁故居卧室的描写“炕柜上放着几床被子,叠得整齐清爽。也是蓝白格子粗布被面,白被头。也不知道,这被子是不是就是主人当年的旧物。这种家织的粗布,我是熟悉的。那时候,乡下的女子,谁不会纺棉花织布呢”可知,作者
38、意在表现孙犁故居普通寻常的特点,插入对母亲织布的回忆,恰恰说明故居的家织粗布是乡下常见的,织布是民间劳作,烘托出故居主人平实低调的形象。由“我很记得,母亲就有一双织布的巧手。那种古老的织布机上,牛角梭哗哗哗哗飞来飞去,是那种民间劳作的欢腾和热闹”可知,织布的母亲是蕙心柔肠的北方乡村女子,也是孙犁先生笔下燕赵大地哺育的女性形象的代表,表现了孙犁先生塑造并赞美优秀女性的文学创作风格。这段回忆的作用既与前文故居描写有关,也与前后文孙犁先生的文学创作有关,赞美了孙犁笔下的女性形象,同时表达对孙犁的怀念赞美。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是如
39、何围绕“秋天去看孙犁先生”展开叙述的,解答此题需要围绕秋天去参观孙犁先生故居一事对文章结构进行梳理。作者先交代了自己去故居参观的缘由“大约,不单是因为孙犁先生的文采、人品和声名,也不单是为着我也是河北人,燕赵大地的慷慨悲歌,滹沱河水的日夜流淌,都在我的魂里梦里了”;进而动身前往孙犁故里“一路上,过城,经深泽,往安平”,这一层次以对途中景物风光的描写为主,如“只觉得故乡辽阔,山河浩荡。盛夏已逝,秋天降临了。天空高远,苍茫。天底下,是大片的田野,色彩浓郁,质感粗粝,宛如颜料任性泼在画布上。田野里的庄稼成熟了,等待着收割。空气里流荡着秋的气息,饱满的,丰盛的,甘美的,仿佛是一个孕妇,安静而满足,带着
40、沉甸甸的欢喜,还有微微的幸福的倦怠。有几块闲云,悠悠地飞过来,飞过去”;接下来进入对故居参观过程的记述“走着走着,迎面便是一座青砖院落,看上去,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北方民居的风味,黑的大门,门楣上书几个大字,孙犁故居,是莫言的手迹”“房子的格局是外院套着内院”“卧室在里屋。炕是那种北方乡村特有的土炕,铺着家织的粗布炕单,蓝白相间的格子,朴素而明快”,这一层次主要表现故居的质朴寻常,从而烘托出故居主人平实低调的形象;最后作者在对院中秋色的描绘中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参观感受“这普通的北方乡村的院落,简朴,恬淡,沉默,然而,它注定是要留在中国文学史的书页间了”,以表达对孙犁先生的怀念与赞美。三、古代诗歌阅
41、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秋兴杜甫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注】信宿:再宿。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元帝时位至丞相。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抗疏:上疏直言。杜甫任左拾遗时,曾上疏言事,论救房琯。刘向:汉朝经学家。宣帝时任谏大夫,曾因反对宦官而下狱,免为庶人。7.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诗写于秋天,身处秋风萧瑟之时,诗人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B.首联写城里千家万户都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江楼坐拥在青翠的
42、山峰中。C.颔联写渔人连续在船上过夜,此时正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燕子依然展翅飞来飞去。D.全诗既有动景,又有静景,诗人以动衬静,对静景的描写看似宁静却并不宁静。【答案】B 【解析】B项“江楼坐拥在清翠的山峰中”错误,应该是诗人在江楼中坐看青翠山峰。首联的意思是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我天天去江边的楼上,坐着看对面青翠的山峰。8.本诗由眼前秋景而生感,试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生发出哪些感触?(6分)【答案】被迫寄情山水的无奈。首联与颔联看似诗人悠闲自在,实则是诗人不被重用后的无奈之举;追慕前贤、事不遂心的苦闷。颈联用典,以匡衡、刘向自比,自己不减匡衡敢于上疏直言却因此被贬,故只能违背
43、心志退而讲经;功业无成的愤懑和颓伤。尾联使用反衬与对比手法,借“同学少年”的农马轻肥,凸现诗人功业无成的愤懑与颓伤。【解析】译文: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我天天去江边的楼上,坐着看对面青翠的山峰。连续两夜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虽已是清秋季节,燕子仍然展翅飞来飞去。汉朝的匡衡向皇帝直谏,他把功名看得很淡薄;刘向传授经学,怎奈事不遂心。古人尚且如此,我更是不必说了。年少时一起求学的同学大都已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我却注定要为一个信念苦渡人间。这首诗写晨曦中的夔府,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诗人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
44、抒发自己有志而不遇的慨叹。前四句“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写明净的秋色与烦扰的心情。每当千家万户还沉静在山郭朝晖中,自己却孤身一人坐在江边山楼上,看捉留宿江中的渔船,燕子总是在上下翻飞。“汛汛”、“飞飞”连用表示动作重复;“还”、“故”,流露诗人烦恼的心情。颈联“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连用典故,自比匡、刘,深感命运蹇厄,事与愿违。尾联“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用同学多不贱反衬自己的落拓,不得志。五陵此处代指长安;轻衣肥马代指权贵。这联感怀身世,悲愤沉郁,如诉如泣。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对雪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
45、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押送回长安。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9.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3分)E 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F “瓢弃”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G 尾联中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
46、的苦恼心情。H 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个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的形象。【解析】D“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10.诗歌的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诗歌颔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二字,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五、 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每一个时代也都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对承载城市记忆的古建筑、
47、古街区,应加大对它们的保护力度,保留好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让城市的记忆永久延续下去,方能体现城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_。然而这些年,一些人总是习惯于把“保护与开发”对立起来,二者被弄成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古城旧有风貌和个性特色消失殆尽,代之以_的高楼大厦和不伦不类的仿制的假古迹,城市变得愈来愈同质化。野蛮拆迁到处横行,历史和文化遗迹惨遭破坏。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不应以破坏历史老建筑为代价,只有我们吸取经验教训,在社会中形成保护老建筑和发展城市建设平衡并付诸于行动,才会将老建筑的保护落到实处。尊重历史,延续文脉,也是发展当代先进文化的应有之义。( )。这项事业要世世代代接续下去,不可能_。当前
48、正处于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古建筑保护的十字路口,因而当代人_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品位 千篇一律 一蹴而就 必须B.品味 如出一辙 一蹴而就 必需C.品位 如出一辙 一挥而就 必须D.品味 千篇一律 一挥而就 必需1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保护建筑遗产是责任,不是负担,因为它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历史的沉积B.建筑遗产是历史的沉积,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所以保护它是责任,而不是负担C.保护建筑遗产不是负担,而是责任,因为它是历史的沉积,是人类文明的结晶D.建筑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历史的沉积,不能将
49、保护它的责任看成负担1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只有我们吸取经验教训,在社会中形成保护老建筑和发展城市建设平衡并付诸于行动,才会将老建筑的保护落到实处B.我们只有吸取经验教训,在社会中形成保护老建筑和发展城市建设平衡并付诸行动,才会将老建筑的保护落到实处C.我们只有吸取经验教训,在社会中形成保护老建筑和发展城市建设平衡的观念并付诸于行动,才会将老建筑的保护落到实处D.我们只有吸取经验教训,在社会中形成保护老建筑和发展城市建设平衡的观念并付诸行动,才会将老建筑的保护落到实处11.A 第一空,品位:泛指人和事物的品质、水平。品味:一指尝试滋味;二指仔细体会
50、;三指(物品的)品质和风味。语境中与“文化”搭配,故应选择“品位”。第二空,千篇一律:指文章公式化,泛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毫无变化。如出一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语境中有“同质化”的提示,故应选择“千篇一律”。第三空,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指写字、写文章、画画快。语境强调事业不是一下子就能成功的,故应选择“一蹴而就”。第四空,必须:副词,表示一定要,强调事实或情理上的必要性,多作状语,放在动词前面。必需:动词,表示一定要有,不可少,后面一般跟名词,表示需要的东西。语境修饰“担负”,作“担负”的状语,故应选择“必须”。12B“建筑遗产是历史的沉积,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与前文“尊重历史,延续文脉”相照应,“保护它是责任,而不是负担”衔接后文“这项事业要世世代代接续下去”。据此排除ACD。13D原句中复句主语一致,因此原句关联词“只有”放在“我们”之后;动词“形成”应添加宾语“观念”;“付诸于”的“于”赘余,应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