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学年高二政治精品教案:综合探究《建立“学习型社会”》(新人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6297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学年高二政治精品教案:综合探究《建立“学习型社会”》(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3学年高二政治精品教案:综合探究《建立“学习型社会”》(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3学年高二政治精品教案:综合探究《建立“学习型社会”》(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3学年高二政治精品教案:综合探究《建立“学习型社会”》(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3学年高二政治精品教案:综合探究《建立“学习型社会”》(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综合探究 建立“学习型社会”一、综合探究设计的意图 1相关理论依据 (1) 文化对经济、政治有重大影响和作用 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文化对生产方式的影响,既表现为不同文化因素决定生产方式的不同特点,又表现为不同文化因素促进或阻碍生产方式的发展或更替。总之,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文化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形态、性质等不同,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阻碍社会的发展。 (2) 文化对人的重大影响和作用 文化是人创造的,人也离不开文化的影响。

2、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也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第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进行各种社会交往的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第二,不同时代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不同,人们在交往中采取的方式也不同。第三,人们的思维方式,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一定知识、观念、情感和习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等,都会对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深度和广度带来影响,导致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反过来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人们作出任何判断和行为选择,总要受一定思维方式的支配和调节。 文化对人

3、的发展的重大作用。第一,丰富精神世界。文化对人的塑造,集中地反映在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第二,增强精神力量。文化对人的塑造,突出地表现在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第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由于时代特点和人的素质的不同,在不同时期,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的要求是不同的。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 文化竞争力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

4、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突出地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展开。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个国家不仅面临经济发展的严峻挑战,而且面临着文化发展的严峻挑战。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就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84方向,弘扬民族精神,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4) 文化具有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关于这一点,从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方面可以反映出来。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繁荣的前提。要了解多样性的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需要不同文化交

5、流、借鉴和融合,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在学校中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文化丰富多彩,浩如烟海,需要人们不断地学习和探讨。 (5) 文化具有继承性 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政治、经济发生相应的变化,传统文化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因此,对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继承。在继承传统文化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是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社会制度、科学技术、思想运动和教育,对文化继承和发展有重要影

6、响。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通过对文化资源进行筛选、提炼和整合,把经过“过滤”的文化传递给下一代。这不但使人们高效地享用现有的文化财富,而且能够使新一代“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6)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要求,也是文化发展的实质。 从认识的角度来看,要认清传统文化的利弊优劣,需要深入地学习和研究。一方面,面对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另一方面,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相

7、互交流、借鉴与融合。 要实现文化创新,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因而,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2. 探究活动目的 本单元的综合探究是依据课程标准思想政治3第二部分28的“提示与建议”中的“学习型社会的特点”而设计的,旨在帮助学生感悟学习的重要性,体会学习将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了解学习型社会的特点,理解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懂得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懂得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认识建立学习型社会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85 3践行体验重点 (1) 从众多的职业、

8、获得知识的方式等角度,感悟“会学”比“学会”更重要,理解文化传承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 (2) 从人们接受教育方式、场所等方面的变化中,感悟学习型社会的特点。 (3) 从课堂的延伸、学习者范围的扩大、学习方式的变化中,感受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4) 在“课外活动设计”中,让学生围绕“我与学习型社会”收集整理资料,为课堂交流(或主题班会)作好准备,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较多践行、体验机会。 二、探究活动建议 1探究指导 (1) 探究过程建议 本单元综合探究可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收集与整理 让学生(通过报刊、书籍、网络等)收集关于建立学习型社会的资料。可以按5

9、人组成小组,选出或指定一名小组长,负责组织和协调。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学习型社会”概念是谁最早提出来的? “学习型社会”的内涵是什么? 我国提出“建立学习型社会”的背景是什么? 在党和国家的哪些重要文件中提到了“学习型社会”? 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建立学习型社会有哪些方面的要求? “学习型社会”具有哪些特点?在我国如何建立学习型社会? 按专题或问题对材料进行归类整理,形成可交流的材料(文本式、图片说明式或多媒体展示件)。 第二阶段:展示与交流 让学生(各小组)结合上述八个方面,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展示和交流。交流前,每个小组要对收集的资料进行认真分析和筛选,通过归类整理,

10、形成文本材料(有条件、有能力的还可以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较充分的展示和交流。 第三阶段:感悟与收获 让学生在展示与交流中体验和感悟,最后谈自己通过活动得到的收获。这里要求从理性的角度思考和回答一些问题。例如,如何理解“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学习型社会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等。 建议课后办一期专栏或黑板报,把交流和感悟的精华再次展示出来。 (2) 背景资料处理建议 背景资料解析86 “学习成就事业,知识创造未来”这一部分提供了“职业新变化”、“知识是什么”两则资料及两幅图片。第一则材料和图片介绍了职业的拓展和新变化,说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对社会进步、个人

11、发展以及丰富人们的生活有重要作用。第二则材料和图片告诉我们,知识不只是贮藏在头脑中的死知识,而是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让学生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这一部分提供了三则资料及多幅图片。第一组资料及一组图片告诉我们,人们接受教育的途径已远远超出了传统学校教育的范围,逐步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第二组资料“活到老,学到老”和图片强调人需要终身学习。第三组材料和图片,主要说明网络拓展了人们学习的空间,扩大了学习的交互性。 思考题提示 问题1:古训“学海无涯”和“学无止境”在今天有什么新的意义? 要点提示:第一,新知识不断出现,需要人们不断学习;第二,知识创新在不断进行,知识创新也是没有止境的;第三

12、,知识在不断扩展,需要人们不断提高学习和运用能力。 问题2:对于文化的传承来说,相对于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学习型社会教育的功能有什么拓展吗? 要点提示:第一,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推动建立“学习型社会”,已成为我国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目标;第二,随着科技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人类知识总量激增,必须改变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文化传承方式,促进社会的学习资源、文化资源、教育资源有机整合。第三,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总之,建立学习型社会,就是要使每个人都能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才智得到充分展示,以实

13、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问题3:根据上述材料,我们能否归纳出学习型社会的如下特点? 要点提示:从三则材料可以归纳出教材上的三个特点。 问题4:综合上述思考,让我们共同着眼于文化传播、继承、交融、创新,探究建立学习型社会对于文化传承有什么意义? 要点提示: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要求从文化的传播、继承、交融、创新等不同的角度探讨建立学习型社会对于文化传承的意义,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的全部内容进行一次重新整理和综合概括。 (3) 关于“活动建议” 第一,通过走访,了解传统习俗哪些消失了,哪些还存在,哪些应当保留,哪些应当抛弃。在此基础上,写出一份关于传统习俗的调查报告,或提出一份保护传统文化的倡

14、议书。 第二,通过媒体收集中外文化交流特别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资料,可以用“越是中国的,越是世界的”或“中国文化的魅力”为题,举办一次演讲会。 第三,交流学习方式转变的心得体会,对资料进行整理,办一期“走向学习型社会”的专栏或墙报。87 2注意事项 (1) 教材提供的资料可作为学生收集的对象,纳入学生资料系统,进行重新整合。 (2) 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教材提供的资料。 (3) 对学习型社会特点的认识,不必限于教材上讲的三个方面。 (4) 从文化传播、继承、交融、创新等角度,探究建立学习型社会对于文化传承的意义。这个问题涉及内容较多,可考虑让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探究其中一个方面,然后在

15、全班进行交流。 (5) 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可安排在课堂活动之前进行。 (6) 出墙报前,必须对全班交流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认真筛选,选出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让同学们共同分享。 三、补充资源 1关于“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提出 2001年5月,江泽民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人力资源建设高峰会议上提出“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 “学习型组织”最初的构想源于电脑内存发明人、系统动力学创始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佛瑞斯特在1965年写的一种新型的公司设计一文。后来,佛瑞斯特的学生

16、彼得圣吉博士,继续以系统动力学为基础研究如何建立一种更为理想的组织。他除了进一步融入更多整体动态搭配的细节性的技术外,还将一些新的创造性管理技术结合起来,发展出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在近十年中,他对数千家企业进行研究,对一批企业作了辅导,提出了一套系统完整、可操作性极强的企业管理方法,为未来组织描绘出了蓝图。圣吉博士随后将他们的辅导与研究成果写成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因此,有人认为“学习型组织”是彼得圣吉首创的。 2提出“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意义 首先,“创建学习型社会”的主张反映了当代世界的新潮流。江泽民在2001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对世界大局作了精辟的分析,指出世

17、界范围内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提出了“创新”的历史性任务。而创新,就要求充分开掘人力资源,就要求“创建学习型社会”。他说:人类已经迈人了21世纪,世界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世界多极化曲折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发展快速,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也在加快,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知识经济,需要有知识的人;知识的获取,自然离不开学习。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离开全党、全社会的学习是没有希望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江泽民提出“创建学习型社会”的主张。 其次,“创建学习型社会”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新要求。“创建学习型社会”

18、,是全面88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再次,“创建学习型社会”是解决我国当前新问题的新举措。我国现阶段发展面临着四大挑战。一是失业的巨大压力和就业的重负;二是经过2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中国能否和如何保持增长的持续性;三是收入不平等和地区差距日益扩大;四是环境可持续问题。只有创建学习型社会,增强创新能力,才能应对这些挑战。 3学习型社会的特点 关于学习型社会的特点,有多种概括。这里列举几种,供参考。 “两特点”。(1)社会的每个成员都要学习,都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愿望。(2)社会要能充分满足和实现每个学习者终身学习的愿望。 “四特点”。(1)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学校只是学习的一种

19、场所,人的一生无法区分成“教育阶段”和“工作阶段”,强调“终身教育”。(2)2l世纪将更加强调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三者协调统一、地位平等,以大教育观在全员中开展教育。(3)社会将根据个人需要,提供多渠道、多时空、多媒体的学习机会和方式。(4)在谋职过程中,将以学历证书为主转向以资格证书为主。 “五特点”。(1)学习由不甚被重视的状态提升到支配生活的地位。(2)学习由阶段性转变为全程性。(3)学习由自在性转化为自为性。(4)学习由非经济性转变为经济的直接动力。(5)学习由注重经验性转向促进创新性。还有的专家把五个特点概括为:观念和结构:与时俱进;人力资源:深度开发;基础条件:发达的信息网络;学习制度:开放互动;体制氛围:激励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