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过关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下列有关植被的说法,正确的是()A.植被就是植物B.植被无处不在C.植被与人类活动无关D.植被的分布受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答案:D解析:植被是自然界成群生长的植物的整体,与植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故A项错误;世界上极端干旱、寒冷的地方没有植被生长,故B项错误;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称为人工植被,故C项错误;植被的形成和分布受多种地理因素如地形、气候、土壤等的综合作用,故D项正确。森林植被类型多样,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
2、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据此完成23题。2.下列森林植被类型属于亚热带类型的是()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针叶林D.热带雨林3.与热带雨林相比较,常绿阔叶林()A.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多B.有板根、茎花现象C.垂直分层明显D.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答案:2.A3.D解析:第2题,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下发育的典型植被;落叶阔叶林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下发育的典型植被;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故A项正确。第3题,热带雨林植被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多,有板根、茎花现象,垂直分层明显;常绿阔叶林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故D项正确。下图为亚
3、欧大陆从沿海向内陆以及山地由山麓向山顶自然植被的地域分异示意图(大致位于45N)。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5题。4.与大陆东岸相比较,阔叶林带在大陆西岸的分布纬度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A.高地形B.高洋流C.低地形D.低洋流5.甲处深居内陆,没有形成荒漠景观,却形成了草原的主要原因是()A.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B.夏季多对流雨C.夏季高山冰雪融水D.冬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答案:4.B5.C解析:第4题,温带阔叶林带主要分布在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西岸由于受到暖流的影响,最北界线分布的纬度较高;大陆东岸由于受到寒流的影响,最北界线分布的纬度相对较低。第5题,甲处深居内陆
4、,距海遥远,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不受季风的影响;甲地地处山区,夏季降水大多属于地形雨,但降水量少;该地区水源的补给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从而形成草原景观。读非洲大陆自然植被分布示意图,完成67题。6.M地为热带沙漠气候,其植被类型是()A.草原B.常绿阔叶林C.落叶阔叶林D.荒漠7.决定沿直线EF植被分异规律的主要因素是()A.水分B.热量C.高度D.光照答案:6.D7.B解析:第6题,热带沙漠气候条件下的植被为热带荒漠。第7题,沿直线EF植被变化主要体现纬度差异,因此是热量条件决定的,体现在热量条件的差异基础上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我国的祁连山地长有“阴阳脸”(如图),即一侧山坡林木葱郁(“
5、阴脸”),另一侧山坡草地青翠(“阳脸”)。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89题。8.制约图中植被分布规律的因素主要是()A.坡向B.海拔C.坡度D.人类活动9.造成山地“阴阳脸”的主要原因是()A.“阳脸”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丰富B.“阴脸”为阳坡,光照强,热量充沛C.“阳脸”为陡坡,土层薄,土壤肥力低D.“阴脸”为阴坡,光照少,蒸发较弱,水分条件较好答案:8.A9.D解析:第8题,影响植被类型的主要因素是热量和水分条件,热量主要影响植物种属;水分主要影响植被群落景观。祁连山地长有“阴阳脸”应该是不同坡向的水分差异影响的。第9题,祁连山为东南西北走向,影响祁连山的夏季风为东南风,降水差异主要体现在
6、祁连山的东端和西端的差异,而坡向的水分差异主要受蒸发与降水对比的影响,水分充足一侧生长森林,“阴脸”为阴坡,光照少,蒸发较弱,水分条件较好。10.下列土壤特征中属于砂土特征的是()A.毛细管孔隙少,保肥性能弱,但易耕作B.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C.有机质分解缓慢,不宜耕作D.有机质含量高,保肥性能好答案:A解析:砂土毛细管孔隙少,保肥性能弱,但易耕作;壤土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黏土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含量高,保肥性能好,但不宜耕作。故A项正确。11.自然土壤中的有机层主要包括()A.腐殖质和枯枝落叶B.枯枝落叶和有机碎屑C.枯枝落叶和岩石碎屑D.腐殖质
7、和岩石碎屑答案:B解析:有机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主要包括枯枝落叶层和部分分解的有机碎屑层,故B项正确。12.地方病“大脖子病”的产生是由于地理环境中缺乏微量元素()A.碘B.铬C.镉D.汞答案:A解析:地方病“大脖子病”的产生主要是地理环境中缺乏碘元素所致。某地居民发现任何物品受当地井水浸泡几个月后就会变成“岩石”。下图为该地地质剖面图。完成1314题。13.从成因上看,物品受井水浸泡变成的“岩石”类似于()A.玄武岩B.花岗岩C.石灰岩D.大理岩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残积物上发育的土壤一般含石块少B.坡积物上发育的土壤质地分层明显C.洪积物主要来自风化基岩的风化D.坡积物主
8、要来自风化基岩的风化答案:13.C14.D解析:第13题,物品受井水浸泡形成的“岩石”类似于沉积岩,石灰岩是沉积岩,C项正确;玄武岩、花岗岩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大理岩是高温高压条件下变质形成的变质岩。第14题,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而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发育的土壤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从图中看,坡积物和洪积物主要来自风化基岩的风化,D项正确。2002年,在北京市精品公园评比中,全部选用当地树种的皇城根遗址公园名列榜首。据此完成1516题。15.下列特征不属于皇城根遗址公园特征的是()A.有各地树种B.绿化率高C.多树种混栽D.乔灌木结合16.下列树种中适宜在皇城根遗址公
9、园栽种的是()A.热带雨林B.常绿阔叶林C.落叶阔叶林D.针叶林答案:15.A16.C解析:第15题,皇城根遗址公园全部选用当地树种。第16题,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因此最适宜栽种落叶阔叶林。17.土壤的土层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物质转化、迁移和积累的结果。下列土层中,属于耕作土壤土层且不利于作物生长的是()A.耕作层B.犁底层C.淋溶层D.自然土层答案:D解析:淋溶层属于自然土壤的土层;耕作层、犁底层、自然土层属于耕作土壤土层,其中自然土层未经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下图是黄淮海平原部分地区高、低产田分布图。读图,完成1820题。18.地区为高产田,地区为低产田,形成该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光照
10、、降水条件不同B.热量、蒸发条件不同C.地形、土壤条件不同D.农业技术水平不同19.引起黄淮海地区水盐运动的主要原因是()A.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B.河流水位的涨落C.土地结构的季节变化D.不合理的灌排20.在治理该地区土壤盐碱化的方法中,最不宜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是()A.完善排灌系统B.引淡水淋盐C.植树造林D.培育耐盐作物答案:18.C19.A20.B解析:第18题,图中位于太行山山麓,为山前冲积扇,地势较高,土壤较肥沃。而位于黄淮海平原,地势低平,该区域土壤盐碱化严重,土壤肥力低。第19题,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影响着土壤中盐分、水迁移,使土壤中的水盐运动具有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
11、的特征。第20题,华北地区土壤盐碱化与不合理的灌溉有关,所以完善排灌系统,能够治理盐碱化;植树造林和培育耐盐作物都是治理盐碱化的措施。该地区淡水资源缺乏,所以引淡水淋盐不适宜大面积推广。二、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还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2123题。21.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
12、的是()A.为植物提供养分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C.吸附雨水污染物D.保持土壤水分22.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A.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B.种植土层和砂层C.砂层和砾石层D.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23.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B.保护生物多样性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D.调节局地小气候答案:21.D22.B23.C解析:第21题,通过分析材料可知,雨水花园的主要作用是收集和净化雨水,雨水在下渗的过程中得到净化,所以为了收集净化更多的雨水,在增加雨水的下渗量的同时减少蒸发量,地表覆盖树皮后会减缓地表径流,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又会减少土壤中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所以D项正
13、确。第22题,地表树皮的作用是保持土壤水分,并没有起到过滤雨水的作用,而底层的砾石层颗粒较大,净化作用不明显,只有种植土层和砂层颗粒较小,可以起到过滤净化的作用。第23题,由材料中“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还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可知,雨水花园的主要作用是控制、收集雨水并使之循环利用,C项正确。某游客在福建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考察时发现,园内海边一小山的东南沿海一侧植被低矮而稀疏(图甲),而背海一侧的植被则高大而茂密(图乙)。读图,完成2425题。24.该公园所处的自然植被是()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草甸D.热带雨林25.小山东南沿海一侧森林植被低矮稀疏主要与土壤
14、特征有关,可能是()A.土层深厚肥沃B.土层含水量高C.土层干旱D.土层瘠薄答案:24.A25.D解析:第24题,从材料中可知,该公园位于福建漳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其所处自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故A项正确。第25题,从材料中可知,小山东南沿海一侧植被低矮而稀疏,而背海一侧却生长茂盛。土层深厚肥沃、土壤水分含量高,植被高大茂密;土层干旱,不适宜发育森林植被;东南部处在迎风坡,降水较多,雨水带走了大量土壤及养分,最终导致植被生长稀疏、低矮。故D项正确。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5分)26.(12分)下图为南美洲自然植被分布图和南美洲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
15、字母A代表的植被是,其气候特征表现是什么?(2)图中字母B代表的植被是,简述在南美洲的分布特征及形成这一特征的影响因素。答案:(1)热带雨林常年高温多雨。(2)热带荒漠分布于西海岸,南北狭长延伸。地形和洋流。解析:第(1)题,根据分布的位置判断,A代表的植被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其气候特征为常年高温多雨。第(2)题,根据分布位置判断,图中字母B代表的植被是热带荒漠。在南美洲分布于西海岸,呈南北狭长延伸。形成这一特征的因素有高大山脉和沿岸的秘鲁寒流。27.(10分)在地理位置、地形地势、大气环流和洋流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澳大利亚大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半环状自然带格局。读澳大利亚自然
16、植被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A处为热带雨林气候,B处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判断A、B两地所属的自然植被类型,解释导致这两种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原因。(2)图中B处为亚热带湿润气候,C处为热带草原气候,D处为热带沙漠气候。试分析B、C、D三地水分差异。答案:(1)A地所在自然带为热带雨林;B地所在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原因:这两个自然带所处的纬度不同,获得的热量不同。(2)水分差异:B、C、D三地水分依次递减。原因:B地处于迎风坡,可以获得较充沛的来自海洋的水汽,因此降水最多;C地虽然距海岸线不远,但由于受到地形影响,处于背风坡,因此降水量明显少于B地;D地为热带沙漠气候,水汽含量低,
17、因此降水量最低。解析:第(1)题,A、B两地所属的自然带类型分别为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两个自然植被的特征差异主要体现在所处的纬度不同进而导致的热量不同而形成。第(2)题,据图和题干判断,水分由B到C再到D依次递减。B地处于迎风坡,可以获得较充沛的来自海洋的水汽,因此降水最多;C地虽然距海岸线不远,但由于受到地形影响,处于背风坡,因此降水量明显少于B地;D地为热带沙漠气候,水汽含量低,因此降水量最低。28.(10分)读植被和土壤分布模式框图,完成下列各题。(1)填出图中空缺的植被类型。A,B。(2)以热带雨林和荒漠地区为例,说明气候对植被和土壤的影响。答案:(1)温带草原亚寒带针叶林(
18、2)热带雨林地区气候湿润,因而发育了红色的呈强酸性的、有机质含量较低的土壤,即砖红壤,生长着高大茂密的热带雨林;而荒漠地区气候干燥,发育了呈中性到碱性、有机质含量很低的荒漠土壤,生长着矮小多刺的耐旱植被。解析:第(1)题,据图分析,A主要分布在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发育有温带荒漠植被;B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发育有亚寒带针叶林植被。第(2)题,结合热带雨林地区以及荒漠地区实际情况,可总结出热带雨林地区气候湿润,因而发育了红色的呈强酸性的、有机质含量较低的土壤,即砖红壤,生长着高大茂密的热带雨林;而荒漠地区气候干燥,发育了呈中性到碱性、有机质含量很低的荒漠土壤,生长着矮小多刺的耐旱植被。2
19、9.(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图1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图2为改良后的土壤剖面示意图。图1图2材料二甲地区山地、丘陵较多,土质瘠薄,20世纪50年代通过开采深层地下水和土壤改良技术以及70年代日光温室(不需人工增温)和温室水培农业(即人工配制的营养液放在塑料袋内作为植物生长的“土壤”)快速普及,使其成为“欧洲蔬菜之都”,生产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出口量大增,主要出口西班牙以北的欧洲发达国家。(1)人类改良后的土壤与自然土壤相比,有什么优势?(2)结合图说明甲地区经改良后的土壤结构特征。答案:(1)耕作层土壤熟化,肥力高,作物产量高。(2)上层沙土有利于水分下渗并减少水分蒸发;中层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下层黏土避免水分和养分流失,防止盐分上升。解析:第(1)题,改良后的耕作土壤肥力高,作物产量高。第(2)题,甲地区土壤改良后,土壤结构上层沙土,有利于水分下渗,减少水分蒸发;中层有机肥,提升土壤肥力;下层黏土,可以避免水分和养分流失,防止盐分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