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凉山州金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62193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1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凉山州金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四川省凉山州金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四川省凉山州金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四川省凉山州金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四川省凉山州金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四川省凉山州金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四川省凉山州金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四川省凉山州金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四川省凉山州金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四川省凉山州金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四川省凉山州金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四川省凉山州金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四川省凉山州金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四川省凉山州金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四川省凉山州金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四川省凉山州金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四川省凉山州金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第卷 选择题(共 60 分)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 河南、河北B. 湖南、湖北C. 山东、山西D. 广东、广西【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的主要诸侯国。西周分封的主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山东和山西的简称分别是鲁、晋,两者均源自西周封国国名。2.古代某制度下,“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该制度“形成状如树之干与枝

2、的关系”。下面对该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B. 实行自下而上举荐制C. 大宗与小宗是绝对的D. 地方有较大自治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形成状如树之干与枝关系”可知是按照血缘关系的制度,说明是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故A正确;B属于选官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宗法制下,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注重血缘关系的宗法制,与地方自治权无关,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形成状如树之干与枝的关系”,联系所学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分析解答。3.韩非子物权中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

3、要,四方来效。”秦始皇所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要在中央”政治构想的是( )A. 在全国推行郡县制B. 设置丞相主持国政C.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D. 厉行文化专制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指加强中央集权,其中最能体现“要在中央”政治构想的是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B项是指中央行政体制,加强的是君主的权力,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和中央集权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属于思想文化政策,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结合所学法家思想主张分析解答。4.“欲天下之治

4、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下列举措实践了贾谊这一主张的是A. 秦始皇推行郡县制B.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C. 汉景帝制定削藩策D. 宋太祖派文臣做知州【答案】B【解析】【详解】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不符合题意,排除A;由题干材料中“天下之治安”“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贾谊”可知是指为保证国家安定,应减弱地方势力,这是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的。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实践了这一主张,故选B;汉景帝制定削藩策是减少诸侯数而非增加诸侯数,排除C;宋太祖派文臣做知州是要避免武将拥兵自重以加强中央集权,而知州并非诸侯,排除D。5.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

5、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 重用人才,完善科举取士B. 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 制约平衡,提高行政效率D. 整顿吏治,扩大统治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中“三省长官”均为宰相、“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和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行宰相权等信息反映了皇帝分割相权,以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目的是加强专制,B符合。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取士、提高行政效率、整顿吏治等方面的内容,故排除ACD。6.北宋政权一改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局面。经过近百年的“培植养护”,“政府又变成像样的读书人的政府”。这反映了北宋时期A. 重视文化传统的养育和保护B. 形成了尚文轻武的社会风气

6、C. 推行变法新政成为社会潮流D. 文官在军政体制中成为主体【答案】B【解析】【详解】从“政府又变成像样的读书人的政府”可知,体现的是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重视文官,形成尚文轻武的风气,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没有涉及思想文化的措施,故A项错误;变法新政是为解决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带来的弊端而进行的改革,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北宋尚文轻武,而D项中强调的是文官的比重,故D项错误。7.清代学者储大文说:“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

7、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在此他认为A. 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 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C. 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D. 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答案】B【解析】【详解】由题目中的信息“元代分省建置黄河之险长江之险失流贼起来无所堵,去无所侦”可知,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故选B。由材料推断,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也就不能加强中央集权,故排除A。“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可见,元代行省制没有克服唐宋之弊,故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的信息,故排除D。8.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之处是A. 参与政务,

8、但没有决策权B. 参与决策,负责朝廷事务C. 负责行政,安排地方事务D. 统领军队,处理各种军务【答案】A【解析】内阁和军机处都是皇帝的助理机构,都参与决策,没有决策权,故A正确;朝廷事务和地方事务均有六部负责管理,故B错误;D属于兵部管理。9.“于中国人民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记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指A. 鸦片战争B. 中法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是指鸦片战争是中国古代历史的终结和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故A项正确;BCD项都不

9、具有界碑性质,排除。【点睛】“界碑”是关键信息。10.中国近代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抗争探索史,一个个不平等条约记录了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其中下列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协定关税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允许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增开天津为商埠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协定关税是在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南京条约,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是1901年的辛丑条约,允许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是1895年的马关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是1860年北京条约的内容,故正确的顺序是,故排除ABD,选C。11.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10、要灭亡中国,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扶植清政府,实行了“以华治华”,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勾结B. 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C. 帝国主义力量的相对削弱D. 帝国主义的矛盾激化【答案】B【解析】【详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义和团运动爆发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所以在辛丑条约之后列强改变了对华策略,故B项正确;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勾结说明清政府的腐朽,并不是导致材料中现象的原因,故A项错误;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时间,帝国主义的力量逐渐增强,故C项错误;帝国主义矛盾激化是抢占殖民地,不是统治中国策略变化没有直接原因,故D项错误。12.1936年8月24日,大

11、公报发表社评指出:“近来朱德、徐向前、肖克、贺龙及毛泽东、彭德怀等,突由川陕分道窜往西北,情形极可注意。”此社评A. 反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B. 站在公正立场报道国共间的冲突C. 强烈反对蒋介石的“剿匪”政策D. 对红军的战略运动方向判断正确【答案】D【解析】【详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是在1937年,故排除A项;根据“窜往西北”可知大公报对共产党是持贬低态度的,并不是站在公正立场,故排除B项;根据题意内容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社评不能体现对蒋介石的“剿匪”政策的不满,故排除C项;根据“突由川陕分道窜往西北,情形极可注意”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社评对红军的战略运动方向判断准确,故选D项。13

12、.史学界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既显示出旧时代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又具有新时代的特征。下列措施反映其新时代特征的是A.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B. 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C. 以法治国,发展工商业D. “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答案】C【解析】【详解】AB是太平天国的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解决生产资料的内容,D是天朝田亩制度产品分配的原则,体现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旧有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和农民建立平均主义的大同社会的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不符合“新时代特征”,排除ABD;资政新篇是洪仁玕在太平天国后期提出的中国第一套具有发展资本主义意愿的政治

13、纲领,“以法治国,发展工商业”体现了学习西方的制度,发展工商业,符合“新时代特征”,故C正确。【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新时代特征”,联系所学资政新篇的内容和意义分析解答。14.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B. 实行总统制和三权分立C. 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D. 借鉴了西方启蒙运动的精神【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度,故B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首次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其体现的人民主权与三权分立思想均借鉴了启蒙运动精神,故ACD表述均

14、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15.1922年陈独秀起草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指出:“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或农人)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此宣言A. 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B. 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C. 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D. 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或农人)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认识到反帝反封建的重要性,结合题干时间“1922年”可知,这是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内容,故B正确;A项是1919年五四运动的意义,不符

15、合题意和时间,应排除;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是1924年的国民党一大的召开,与题干时间和信息不符,故C错误;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是在1927年八七会议上,与题干时间和信息不符,故D错误。16.“1926年9月被人嗤之以鼻的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1927年春他们拿下了南京和上海。”这则新闻报道反映的中国政局变化是A. 日本侵华受到有效遏制B. 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C. 国民党反袁斗争取得胜利D. 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被推翻【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国民大革命,结合所学可知,1924-1927年是国民大革命时期,主要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大革命基本推

16、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对日本侵华势力的打击问题,A错误;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是在1933-193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B错误;国民党反对袁世凯的斗争发生在1912-191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错误。17.1930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七十号通告,提出“扩大红军的总策略是要建立在集中农民武装,扩大红军向着中心城市发展,以与工人斗争汇合之整个基础上”。同时,又提出“打破游击战争中之上山倾向、保守观念、分散政策等农民意识和土匪倾向”。由该报告可判断出A. 中共党内存在“左”倾思想B. 当时的革命形势利于中央根据地C.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有待完善D. 中共中央对时局的估计基

17、本正确【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扩大红军向着中心城市发展”“打破游击战争中之上山倾向、保守观念”等信息,结合中国1930年的国内革命发展形势可知,本通告对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过于乐观,因为当时中共军队的力量相对比较弱小,扩大红军向着中心城市发展,是“左”倾冒险主义的表现,故A正确;本通告对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过于乐观,错误估计当时的形势,B错误;材料仍然是城市中心论,不属于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C错误;材料是党内左倾的表现,D错误。18.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政协曾在一定时期内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这一局面结束于A. “文革”结束B.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以后C. 中共八大召开以后

18、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答案】B【解析】【详解】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以后,政协结束其代行人大职权的使命,而以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继续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故B正确;1976年“文革”结束,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三者时间都在政协结束其代行人大职权的使命以后,排除ACD。19.1958年之后,全国人大会议上鼓掌逐渐代替了举手和无记名投票的表决方式,直到1979年相关法律才再次明确规定票决方式。这表明我国A. 民主制度曲折发展B. 人大制度重新恢复C. 法律制度已经健全D. 依法治国理念确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

19、的能力,题干中“1958年”使用“鼓掌”的方式表决,而直到“1979年”才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反映了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的曲折,A符合题意;B在题干中无反映,C“已经健全”的表述不合题意;D与题意无关,故选A。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曲折发展20.毛泽东曾对英国泰晤士报记者福尔说过:”我们信仰与实行民主政治限制任何一党专政的可能性。 “建国初期我党为践行”实行民主政治”的承诺,采取的措施不包括A. 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提出”依法治国”方略C.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依法治国”方略属于法治内容,提出时间是在199

20、7年十五大,B符合题意;建国初期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都属于民主政治建设内容,A、C、D不符合题意,排除。21.“百年的耻辱,就在今天洗雪。百年的梦想,就在今天实现。米字旗降落,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五星红旗升起,一个民族的尊严。”这首诗歌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出现的背景是A. “一国两制”的提出B. 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C. “九二共识”的确定D. 香港顺利回归祖国【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香港回归,所以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出现的背景就是香港顺利回归祖国,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香港回归而非单纯的“一国两制”的提出, 选项

21、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香港已经回归而非联合声明的签署,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香港已经回归而非“九二共识”,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22.“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句话的含义被毛泽东形象地概括为A. “一边倒”B. “另起炉灶”C.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 “和平共处”【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含义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C项表述符合史实和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A项,结合

22、所学知识,“一边倒”指的是倒向社会主义苏联,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另起炉灶”指的是不承认国民政府所签订的一切条约,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和平共处”是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与题意无关,排除。【点睛】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23.1955年,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我们并不要求个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关于这次会议,以下选项不正确的A. 提出“求同存异”的

23、方针B. 形成团结、和平、友谊的万隆精神C. 讨论了亚非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D. 英国也参加了这次会议【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1955年,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可知,这次国际会议是万隆会议,“不要求个人放弃自己的见解”“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体现了“求同存异”的方针,A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万隆会议讨论了亚非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形成团结、和平、友谊的万隆精神,BC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万隆会议是没有帝国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2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主要是由于它A. 参

24、加日内瓦会议B.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C. 中美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D. 参加万隆亚非会议【答案】D【解析】【详解】印度尼西亚于1955年4月在万隆举行了有29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万隆会议,会上发表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其中包括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全部内容,D正确;参加日内瓦会议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刚刚提出,尚未广泛传播,排除A;B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前签订的,排除;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签订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排除C。25.2019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纪念。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遭遇多次波折,但经双方努力又恢复和发展,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中美矛盾通过

25、谈判已基本解决B. 中美虽有分歧但无根本利害冲突C. 中美双方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D.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别在缩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多次出现波折,但双方经过努力使关系得以恢复和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决定一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即国家利益,中美关系得以恢复和发展关键在于中美双方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故C项正确;中美依然存在很多矛盾,故A项排除;中美关系得以恢复和发展关键在于中美双方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B项不符合题意,故B项排除;中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依然存在,故D项排除。26.2001 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

26、克斯坦六国元首相 聚上海,共同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这一外交实践A. 形成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模式B. 开创了发达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的新模式C. 确立了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D. 丰富了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答案】D【解析】【详解】上海合作组织是新时期以结伴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D正确;上合组织与联合国无关,其成员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排除A、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了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排除C。27.“(在古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这实质上反映了( )A.

27、地理环境对政治文明的影响B. 地理环境对民族性格的影响C. 地理环境对经济生活的影响D. 经济生活对政治生活的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由题干“流通中发展起来交换价值过程”可知自由和平等是由最初在经济生活中产生出来的,“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可知经济生活影响了政治生活,故D项正确;ABC中的地理环境题干没有体现,排除。28.一位与伯利克里同时代的人曾经自豪地说:“假如你未见过雅典,你是个笨蛋;假如你见到雅典而不狂喜,你是一头蠢驴;假如你自愿把雅典抛弃,你是一头骆驼。”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伯利克里时代的雅典A. 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B. 疆域最辽阔C. 经济最繁荣D 对外战争屡获胜利【答

28、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雅典的辉煌,伯利克利时期,雅典民主政治日益完善,达到顶峰,故选A项。希腊城邦特点是小国寡民,故B排除。材料未体现经济繁荣,故C项不符合题意。对外战争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D项不符合题意。29.世界文化史导论指出:“它是自然界教给一切动物的法则,它是罗马万民法产生的哲学基础。它使人们更多地从人类共同准则(人类理性)的角度来思考法制建设问题。”材料中的“它”应是A. 公民法B. 万民法C. 自然法D. 成文法【答案】C【解析】材料“它是自然界教给一切动物的法则,它是罗马万民法产生的哲学基础”反映了罗马法的重要基础是自然法,故C正确;公民法是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

29、的法律,不符合“自然界教给一切动物的法则”,故A错误;万民法是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罗马法律,不符合“罗马万民法产生的哲学基础”,故B错误;成文法是相对于习惯法而言,并不是“自然界教给一切动物的法则”,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自然界教给一切动物的法则”,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自然法的地位和影响出发,抓住自然法与罗马法的关系,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30.十二铜表法第3表规定: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押到家中拘留,系以皮带或脚镣,但重量最多为15磅,愿减轻者听便。此规定反映了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A. 法

30、律面前人人平等B.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C. 巩固罗马帝国统治D. 解决贵族和平民的矛盾【答案】B【解析】“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说明罗马法重在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B正确;A材料没有体现;C属于罗马法实质问题;D中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第卷 非选择题(共 40 分)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40 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承秦制,三公九卿多由功臣担任。他们位高权重,多骄纵专横。武帝时,这种情况仍很严重。 如其舅父田蚡大权独揽,任用私人。 以致于汉武帝不耐烦地说:”君除吏尽未? 吾亦欲除吏! “ 李建国略论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材料二历代专制君主虽

31、殚精竭智企图集全部大权于一身,但要其真正做到一人“独治”全国是根本 不可能的因此各个朝代的政治体制改革, 或是将中枢权力从一个机构转移到另一个机构曰 或是将其割裂分散,交由若干机构、若干人共同执掌曰最高明的”创制”如明清统治者,是在皇帝 和政府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权力中介机构,以确保皇权对中枢权力的控制。摘编自李渡中国历代中枢权力机构沿革论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调整中枢权力机构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宋对中枢权力机构进行“割裂分散”的史实,并指出明清统治者“创制”的体现。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统治者调整中枢权力机构的共同目的

32、。【答案】(1)措施:频繁更换丞相;破格任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实行中外朝制度。(2)史实: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将相权一分为三; 宋代设中书门下同平章事,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以分散宰相的权力 体现:明朝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3)共同目的:加强专制皇权(或者是:控制中枢权力机构)【解析】【详解】(1)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频繁更换丞相;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破格任用身份低微的士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中外朝制度,架空宰相权力。(2)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将相权一分为三,实现了对相权的割裂分

33、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设中书门下同平章事,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以分散宰相的权力,实现了对相权的分割。体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3)共同目的:根据材料“历代专制君主,虽殚精竭智企图集全部大权于一身”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统治者调整中枢机构的目的是加强专制皇权。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世纪50年代即便是经世派的林则徐、龚自珍等士大夫在书写西方国家的名称时,一般是加兽字偏旁或加口字偏旁以示鄙夷,但60、70年代后,这种写法已很少出现,而且“夷”字使用的频率也逐步减少,与英国订立的天津条约甚至规定,官方文件中禁止使用“夷”字。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魏源就认

34、为西方人与中国人本质上是一样的,西方人有知识、讲礼貌,正直,不应该称之为蛮夷。与西方有关的事务在60年代之前一般称“夷务”,但此后则由“洋务”“西学”之类的褒义型概念替换了,这虽然有列强武力逼凌的因素,其中也透露出晚清对外观念和意识的转变。摘自齐廉允“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的错位中国传统外交观考察(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对外观念和意识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转变的主要原因。材料二 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材料三 包容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思想家明确地提出“和而不同”“和为贵”的理念。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张国家间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

35、平共处,坚持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倡导通过和平方式和外交渠道解决分歧与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和干涉别国内政。李克强在英国智库的演讲共建包容发展的美好世界(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例举1949年以来中国积极融入世界的外交活动。【答案】(1)转变:由传统的华夷观(或“天朝上国”观念)变为近代国家平等的外交理念。原因:鸦片战争失败,民族自尊心受挫,“天朝上国”观念逐渐被打破;西方近代外交观念的传入;一些晚清官员和知识分子,学习西方,推动中国由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2)融入: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与各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1954年倡导并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

36、会议和万隆会议,开始步入世界舞台;提出“求同存异”方针;70年代实现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解析】【详解】第(1)问,“转变”,根据材料一信息“与西方有关的事务在60年代之前一般称夷务,但此后则由洋务西学之类的褒义型概念替换了”得出:由传统的华夷观变为近代国家平等的外交理念。“主要原因”,依据材料信息“这虽然有列强武力逼凌的因素,其中也透露出晚清对外观念和意识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鸦片战争失败、西方近代外交观念的传入、有识之士的推动等角度回答。第(2)问,“活动”,依据材料二的曲线图和材料三信息“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张国家间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平共

37、处,坚持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倡导通过和平方式和外交渠道解决分歧与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和干涉别国内政”并结合所学知识从1949年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54年倡导并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70年代实现中国和美日关系的正常化、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推进区域合作等角度分析。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化简表从上述材料提取有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化的一个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要求:特 点须具体明确,说明须结合史实,表述清晰)【答案】示例:特点:中国古代选官标准逐渐趋向公平公正。夏、商

38、、西周选官制度是以血缘为标准,到春秋战国和秦朝时期开始被打破;汉代的察 举制则以道德学问为标准;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以家世门第为标准;隋唐时期创立了 科举制度以考试成绩为依据,以学识才能为标准选拔人才。所以,中国古代选官标准从血缘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使得选官越来越制度化,越来 越趋于公平公正。【解析】【详解】特点:从古代选官制度演化表中的办法一列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选官标准逐渐趋向公平公正。说明:结合表格中提供的历朝历代选官制度标准和所学知识,梳理概括出古代中国选官办法趋向科学公平的特征。如夏、商、西周的选官制度是以血缘为标准,到春秋战国和秦朝时期开始被打破;汉代的察 举制则以道德学问为标准;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以家世门第为标准;隋唐时期创立了 科举制度以考试成绩为依据,以学识才能为标准选拔人才。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升华,中国古代选官标准从血缘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使得选官越来越制度化,越来 越趋于公平公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