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物考试范围:必修三第一章-第六章;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本试卷包含、两卷。第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1. 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从实验结果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A. 生长素进行极性运输B. 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C. 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D.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答案】C【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生长素的作用、运输及胚芽鞘感受光剌激的部位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
2、力。分析题图:甲乙两组实验的单一变量是琼脂块中是否含有生长素,甲组琼脂块中含有生长素,结果胚芽鞘直立生长;乙组琼脂块中不含生长素,结果胚芽鞘不生长,这说明生长素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促进胚芽鞘的生长。【解答】A.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图中没有体现,A错误;B.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图中没有尖端,且胚芽鞘是直立生长,所以没有体现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B错误;C.甲组胚芽鞘直立生长,乙组胚芽鞘不生长,甲乙对照,说明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C正确;D.图中用的是切去尖端的胚芽鞘,所以无法体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D错误。故选C。2. 在
3、植物体内,能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的物质是A. 2,4DB. IAAC. 乙烯利D. 萘乙酸【答案】B【解析】略3. 关于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错误的是A. 杨树顶芽的快速生长需要侧芽为其提供生长素B. 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促进无子果实的发育C. 多种植物激素的平衡协调控制着植物的生长发育D. 植物激素是在植物体内发挥调节作用的信号分子【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解答】A.杨树顶芽生长快而侧芽生长慢是因为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极性运输到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A错误;B.生长素可促进果实发育,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受
4、精的雌蕊,可促进子房发育成无子果实,B正确;C.多种植物激素的平衡协调控制着植物的生长发育,C正确;D.植物激素是在植物体内发挥调节作用的信号分子,D正确。故选A。4. 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 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B. 初次免疫反应比二次免疫反应更迅速更强烈C. 人体免疫的第二道防线对病原体的防卫有特异性D. 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作用【答案】D【解析】略5. 如图为去顶芽对拟南芥主根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分析正确的是 A. 去顶芽能促进主根生长B. 去顶芽植株不能合成生长素C. 生长素由顶芽向下非极性运输D. 外源生长素能替代顶芽促进主根生长【答案】
5、D【解析】【分析】本题是对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作用和运输方向的考查,回忆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作用和运输方向的相关知识,然后结合题图分析选项进行解答。准确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A.从题图可以看出,去顶芽植株的主根长度比正常植株的主根长度短,但不一定是抑制的原因,可能是促进的慢,A错误;B.去掉顶芽后根尖也能合成生长素,B错误;C.生长素由顶芽向下运输为极性运输,C错误;D.去顶芽植株用外源生长素处理后其主根长度和正常植株的主根长度相同,说明外源生长素和顶芽促进主根的生长相同,D正确。故选D。6. 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 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可以不同B. 细胞分裂素
6、和生长素可以在同一细胞中起作用C. 生长素可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来促进茎段细胞伸长D. 生长素进行极性运输是需要消耗能量的主动运输【答案】C【解析】略7.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 突触隙间液体中蛋白质的含量要比血浆中的髙B. 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有所降低C. 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子细胞不一定都能分泌抗体D. 淋巴因子、胰岛素和胰蛋白酶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答案】C【解析】略8. 对“吃梅止渴”和“望梅止渴”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 两种现象都能引起唾液腺分泌唾液B. 前者属于非条件反射,后者属于条件反射C. 两种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D. 两种现象都是因为神经中枢
7、受到直接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答案】D【解析】略9. 下列有关生理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 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会出现反射活动B. 寒冷刺激时,对体内细胞产热起动员作用的只有神经冲动C. 叩击膝盖下韧带致小腿前踢的过程中,相关兴奋可以双向传导D. 胰岛素的调节结果,既影响靶细胞的代谢又影响胰岛素自身的分泌【答案】D【解析】略10. 下列有关生理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 排尿反射的高级中枢在下丘脑B. 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一定在脊髓C. 内环境中O2浓度下降会刺激呼吸中枢促进呼吸D. 完成反射活动所需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神经纤维的长度【答案】C【解析】略11. 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
8、是A. 胰岛B细胞只在血糖浓度升高时分泌胰岛素B. 肌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和某些激素的受体C. 免疫调节是独立的调节机制,不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影响D. 下丘脑调节肾脏分泌抗利尿激素,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答案】B【解析】略12.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有高度变异性,感染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并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T细胞B. HIV的高度变异性,致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C. HIV感染人群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D. HIV破坏免疫系统,机体无体液免疫应答,不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答案】D【
9、解析】略13. 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 记忆细胞在二次免疫中可以直接产生大量抗体B. 没有T细胞就没有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也大部分丧失。C. 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均为自身免疫病D. 免疫系统能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也能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答案】D【解析】略14. 免疫是机体的一项重要的保护性功能,下列不属于免疫过程的是A. 花粉引起某人发生过敏反应B. 注射抗生素杀灭体内的细菌C. 移植肝脏后患者发生排斥反应D. 新生儿接种卡介苗后可有效预防肺结核【答案】B【解析】略15. 在分析种群年龄特点时,也可将种群的年龄结构分为生殖前期(甲)、生殖期(乙)和生殖后期(丙)三个层级。
10、比较这三个年龄层级的成员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可推测该种群未来的发展情形。下列各项中,最可能成为濒危物种种群的是A. 甲乙丙B. 甲乙=丙C. 甲=乙=丙D. 甲乙丙【答案】D【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的相关知识,识记所学知识要点是解题关键。【解答】种群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濒危物种种群数量下降,年龄结构应为衰退型;故生殖前期个体甲少于生殖期乙个体,生殖期乙个体小于生殖后期丙个体,将会导致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下降。综上分析,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16. 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出生率越高的种群,其数量增长越快B. 年龄组成是影响种
11、群密度大小的直接因素C. 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D. 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答案】D【解析】略17. 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B. 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C. AB段上升是因为此段时间内,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D. 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乳酸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答案】D【解析】略18. 下列有关动物激素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激
12、素是具有高效性的生物活性物质B.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甲状腺肿大C. 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D. 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分布在甲状腺细胞上【答案】B【解析】略19. 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1200只。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环境容纳量随环境变化会发生变化B. 第5年时理论上该种群数量约为600只C. 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D. 由于生活空间和资源有限、存在天敌等,第59年内该种群数量减少【答案】D【解析】略20. 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时,下列
13、做法不合理的是A. 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面积B. 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扩大样方面积C. 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增大样方数量D. 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之后再计数【答案】D【解析】略21.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A. 甘氨酸B. NOC. 肝糖元D. 血清蛋白【答案】C【解析】略22. 下图为神经调节中两个重要的结构模式图,有关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A. 静息状态时甲图中处上侧是负电位,下侧是正电位B. 图乙中的X所示为传入神经元,其右侧结构d可以产生感觉C. 图甲中结构都分布在突触小体中为中物质的运输提供能量D. 图甲为图乙中结构c的局部放大图像,刺激b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
14、答案】B【解析】略23. 关于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 炎热环境下,人体的散热量明显大于产热量B. 激素不能提供能量,与机体的能量代谢没有关系C. 当垂体受损时,会影响到尿量但基本不影响排尿反射D. 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冷觉感受器兴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答案】C【解析】略24. 人体中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的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血浆和组织液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B. 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红细胞中C. 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D. 蛋白质的浓度组织液低于血浆【答案】B【解析】略25. 下列关于膝跳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A. 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中只含一个突触
15、结构B. 膝跳反射运动神经元的末梢特化为感受器C. 膝跳反射中的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的胞体都位于脊髓D. 组成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的神经元只有一个感觉神和一个运动神经元【答案】A【解析】略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0分)26. (每空2分,共10分)阅读以下资料,回答相关问题:2013年11月23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基金会等机构联合主办的“绿色中国2013环保成就奖”在香港揭晓,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白鸯湾湿地获得“绿色中国杰出环境治理工程奖”。白鹭湾湿地一期工程占地3.3平方公里,全部航后,占地将达到。6.6平方公里。白鹭湾湿地的特别之处是建造了一个占地2万多平方米的前置水处理系统,河水
16、进入该系统后,通过杂草拦截、泥沙沉淀等杨理沉降,硝化、反硝化等生物反应,再由植物吸收氮、磷等成分,从一而使水质得到较大提升。白鹭湾湿地建成后,环境得以改善,吸引了很多鸟类到此栖息。白鸯湾湿地是我省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但要建成真正意义的生态湿地,发挥人工湿地的区域生态调节功能,有效地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白鹭湾温地工程的建设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1)某学校的研究性学习小组欲对白鹭湾湿地中白鹭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应采用的方法是_。(2)在生态系统中,白鹭湾湿地的所有生物构成_;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其中的水生植物属于_。(3)白鹭湾的前置水处理系统,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以及微生物的分解
17、作用等消除河水污染,保持白鹭湾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能力。(4)根据以上资料,请谈谈你对环境保护的看法:_。【答案】(1)标志重捕法(2)群落 生产者(3)自我调节(4)保护环境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群落和生态系统及稳定性的相关知识,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解答】(1)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如果要调查该生态系统中白鹭的种群密度时,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2)在生态系统中,
18、白鹭湾湿地的所有生物构成群落;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其中的水生植物属于生产者。(3)白鹭湾的前置水处理系统,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等消除河水污染,保持白鹭湾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4)保护环境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保护生物的多样性。27. (每空2分,共16分)生态学家对某弃耕农田多年后形成的荒地进行调查。下表是此生态系统三个营养级生物的能量分析表。请回答下列问题(单位:Jhm2a)营养级 同化量 未被利用量 分解者分解量 呼吸释放量 A 2.481011 2.00109 1.201010 3.601010 B 2.40107 6.00105
19、4.00105 2.30107 C 7.50108 2.40107 6.00106 7.16108 (1)输入该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的总能量是_Jhm2a,这部分能量是指_。(2)该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3)该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类型为_。若该地区气候条件适宜、雨量丰富,在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后,此片弃耕农田可能会变成森林,此过程的演替趋势应该是:弃耕农田杂草丛灌木林(丛)乔木林(森林)(4)生态学家为了监测和预报该生态系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弃耕后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I研究者通常采用_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若调查中部分田鼠身上的标志物脱落,所得调查数值
20、比实际数值偏_(填“大”或“小”)研究人员根据最初的一个月内田鼠的数量调查数据构建的田鼠种群增长模型为Nt=N0t,由此可知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的生存环境条件是_。若研究人员对此弃耕农田进行长期研究,并进行数据统计,将会发现田鼠的种群增长模型的变化趋势是_。【答案】(1)2.481011 被A(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2)3.2% (3)次生演替 (4)I标志重捕法大 理想条件(或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由“J”型增长变为“S”型增长【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解答本题关键是掌握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群落演替和生态
21、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有关知识要点。【解答】(1)由于沿着食物链能量的传递是逐级递减,根据表格中三个营养级生物的同化的能量可知,该食物链为ACB,输入该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的总能量是指A(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即2.481011J/hm2a。(2)该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C到第三营养级B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次生演替是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因此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4).田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因此研究者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若调查中部分田鼠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导
22、致重捕的个体中带标记的数量减小,所得调查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研究人员根据最初的一个月内田鼠的数量调查数据构建的田鼠种群增长模型为Nt=N0t,由此可知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的生存环境条件是理想条件,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由于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就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随着时间的延长,将会发现田鼠的种群增长模型的变化趋势是由“J”型增长变为“S”型。28. (每空2分,共16分)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研究人员用疏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测试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个/株,疏果剂对以上动物无无害)物种分组第7天第14天第21
23、天蝉大眼蝽对照组0.200.620.67处理组0.200.100.13豌豆蚜对照组2.004.002.90处理组2.008.7022.90鳞翅目幼虫对照组1.001.310.82处理组1.132.192.03(1)调查豌豆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 _ 法,施用疏果剂后,预测豌豆蚜的种群数量将呈 _ 型增长;(2)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属于第 _ 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 _ ,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3)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氨转变为 _ 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 _ ;(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吸食 _ ,请说明你判定的依
24、据: _ 【答案】样方;J;二、三;分解者;氨;互利共生;鳞翅目幼虫;蝉大眼蝽的数量变化与鳞翅目幼虫同步【解析】解:(1)豌豆属于植物,调查其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施用蔬果剂后,豌豆蚜的处理组的种群数量呈指数级增长,即呈J型增长 (2)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故其属于第二、三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分解者,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 (3)根瘤菌能够将空气中氮转化为氨,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 (4)蝉大眼蝽的数量变化与鳞翅目幼虫同步,故蝉大眼蝽主要取食鳞翅目幼虫 故答案为: (1)样方 J (2)二、三 分解者 (3
25、)氨 互利共生 (4)鳞翅目幼虫 蝉大眼蝽的数量变化与鳞翅目幼虫同步 1、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3、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6、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表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29. (每空1分,共8分)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请据图回答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问题。甲 乙(1)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甲图中,可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性,可表示单子叶植物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影响的是曲线,可选用图中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2
27、)研究人员用一定浓度的CaCl2和赤霉素对某植物种子胚轴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乙图所示。由图可知,一定浓度的CaCl2对胚轴的生长具有作用。根据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推测,实验中加入赤霉素溶液的时间应在图中的点。(3)将大小相近的同种植物分为三组,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实验结果如丙图所示。该实验的无关变量有:(至少写出两个);根据组结果可得的结论是;继而将组结果与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4)科研人员利用某些植物研究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体内各种激素的作用,部分结果如下:生长阶段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种子发芽 +-+花芽形成+果实生长+ +器官脱落-+衰老-+(注:“+”表示促进;“-
28、”表示抑制。)由表可以看出,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都是受共同调节,而从本质上看,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是的结果。【答案】(1)两重 d (2)抑制 B(3)温度、光照、植物的种类及大小等 顶芽的存在会抑制侧芽的生长 细胞分裂素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顶芽对侧芽的抑制(或“细胞分裂素可缓解顶端优势”)(4)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识图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的能力。【解答】(1)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于不同的植物而
29、言,其作用是不同的,由于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于单子叶植物,所以在甲图中,曲线表示的是双子叶杂草的影响曲线,曲线表示的是单子叶农作物的影响曲线;图中d点对具有抑制作用,对具有促进作用,所以可选用d点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2)加入一定浓度的CaCl2溶液后,胚轴的生长速率减小,说明一定浓度的CaCl2对胚轴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赤霉素能促进种子萌发和细胞伸长生长,所以可推测加入赤霉素后胚轴的生长速率增大,故赤霉素的加入点为B点。(3)组的自变量为是否摘除顶芽,温度、光照、植物的种类及大小等为实验的无关变量,实验结果为:摘除顶芽组的侧芽生长速率高于保留顶芽组,即摘除顶芽能促进侧芽的生长,所以组的结论为:顶芽的存在会抑制侧芽的生长;图中组的影响曲线介于之间,组的处理条件中含有细胞分裂素,由此可知,细胞分裂素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顶芽对侧芽的抑制。(4)由表可知,对每阶段植物生理活动调节的激素都有多种,说明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都是受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由于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故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其本质均为基因通过控制即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来控制生命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