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4)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6189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4)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4)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4)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4)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4)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4)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4)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4)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4)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4)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创新方案》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4)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4)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柏杨在总结某家思想时说:“为什么在街上杀一个人是犯罪,而在战场上杀一万人是英雄?为什么人民要忍饥挨饿去供养统治者挥霍?为什么埋葬一个死人,要花那么多钱?”下列言论与之有相通之处的是()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兼相爱,交相利,节用、节葬”2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这表达了其代表的社会阶层A要求回归“小国寡民”的社会 B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C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 D要求为新兴政权选拔人才3“省刑罚,

2、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教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这段论述充分反映了( )A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 B儒家施行“仁政”的思想主张C法家“法不阿贵”的思想主张 D道家对“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现象的痛恨4古代有关“丧葬传统”的观点有:一、“丧礼,君与父母、妻、后子死,三年丧服或以不丧之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二、“厚葬久丧,重为棺椁,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据此判断以下符合材料的观点为A两种观点分别为儒家和法家思想 B两种观点都反映的是下层民众的立场C两种观点都

3、主张厚葬久葬 D两种观点都着眼于“礼”的社会功能5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又说:“一则治, 异则乱。“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B.礼乐与法制并举C.融合诸子百家思想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6“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

4、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政治基础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C“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7古代治国讲“帝道”(尧舜禹汤治理之道)、“王道”(德政)、 “霸道”(法家)。融合此“三道”思想且被当朝统治者采用的是 A孟子的民本思想 B荀子的政治思想 C董仲舒的新儒学 D二程朱熹的理学8三国时期,孙权要吕蒙多读书,吕蒙读了一段时间后,鲁肃对吕蒙关于时局的分析,大为钦佩,并说吕蒙“非复吴下阿蒙”。根据以上所述,请问孙权要吕蒙读什么书?( )A

5、诗、书、易、礼、春秋,这些基础典籍,属于学者必读B孙子、左传、史记、汉书等典籍,培养见识与能力C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明白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D周易、老子、庄子,了解这些最近风行一时的学说思想9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A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C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思想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0礼记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其中多数篇章是孔子弟子的作品,其中写道:

6、“君天下曰天子。”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写道:“皇天右而子之,号称天子。”以上两种对“天子”的说法A. 都具有浓厚的君主专制主义的色彩 B. 都反映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C. 都体现了“天子受命于天”的思想 D. 都反映了君主是最高统治者的思想11某篇论文中指出:“他想把濂溪、康节、横渠、二程种种意见包容和会通,在加上通诸孔孟先秦儒,兼及道释,而且组织一大系统-思想上还是沿袭二程,-。”材料中的这位古代思想家应该是A.朱熹 B.陆九渊 C.李贽 D.王阳明12宋以后的儒学已具有哲学思辨的意味,其中包含深刻的认识论思想。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论画时说:“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

7、这体现了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何种认识论A理是宇宙万物本原 B格物致知C致良知 D知行合一13有人说:“近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古代中国什么都不禁,惟独禁人的本能。”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主要依据是()A. 启蒙思想;民贵君轻 B. 因信称义;天人感应C. 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D. 信仰得救;致良知14元末明初小说三国演义深受宋明儒学的影响。下列小说中人物的言论与宋明儒学思想相符的是()张飞:“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侍二主之理!”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李恢(投降刘备时说):“良臣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孔明:“臣安不敢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8、A. B. C. D. 15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从王阳明思想来看,人的心与万事万物之理,彼此是同一的”。以下言沦中,最能支撑汤因比这一论断的是A“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B“减得一分人欲,便得一分天理”C“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D“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16朱熹曾解释过“存灭理,灭人欲”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明代李贽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由此可见,李贽的批判主要忽视了( )A思想内容的辩证性 B时代背景的复杂性C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D人物评价的特殊性17明代晚期,在商品经济浸润下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的“义利观

9、”发生变化。李贽肯定“私欲”,有些思想家提出“义利双行”,传统“义利观”的变化说明A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B社会风气的败坏C新经济因素的发展壮大 D人的主体意识强化和对人的主体性肯定18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 )A.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 B.倡导经世至用,反对思想一统C.批判八股取士,倡导学以致用 D.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19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

10、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20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梁启超说:“他的政治理想,从近日青年眼光看去,虽平平无奇,但三百年前卢骚民约论(即卢梭社会契约论出世前之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文化之一高贵产品。”他评价的是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B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C李贽的焚书 D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

11、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人群)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摘编自荀子材料二汉兴,江都相董仲舒亦大儒,作书美孙卿(即指荀子)。(西汉)刘向叙录“荀卿全是申、韩”,“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南宋)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三荀子认为,礼在社会理想层面上的价值

12、是建立社会等差秩序。礼的本意和功能是对人之放任的约束,是对等差秩序的遵守。这种价值取向将会在社会分化的态势下,发挥其社会整合的功能。荀子的礼法价值观虽然有以道德裹胁法律的倾向,但他明确指出了道德与法律的互动关系,充分认识到了道德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另外,荀子还强调为政者的品德对于社会政治的决定性影响,要求处于政治实践中的从政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性。一高春花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材料四一个成功的自由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将永远是一个与传统紧密相连并受传统制约的社会。历经数代人的实验和尝试而达致的成就,包含着超过了任何个人所能拥有的丰富经验。英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1)概括材料一中荀子的主要

13、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10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荀子思想在西汉和南宋学术界的不同境遇。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析出现不同境遇的主要原因。(9分)(3)根据材料二、四,简述荀子思想的现代价值。(6分)22(10分)明清时期,一些有批判精神的学者再一次开创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活跃的局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黄宗羲的政治学说以“二帝三王”之美好时期为逻辑起点。然后揭露和批判“三代”以降诸多“为天下之大害”的暴君统治,最后以一一恢复“三代祖治”为救世之道作为逻辑终点。对“三代”的理想寄托和精神诉求是儒学的传统,是儒学的历史观,它的实质是一种道德理想主义。但是,

14、与其说黄宗羲的政治理想也是一种道德理想主义,毋宁说儒学的道德理想主义是黄宗羲政治思想的“隐形结构”或“潜文本”。程志华儒学民本思想的终极视域卢梭与黄宗羲的“对话”材料二 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故曰“下学而上达”。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是故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黄宗羲政治理想的基本内容。(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顾炎武认为

15、当时的主流思想界存在什么问题?(2分)为此,顾炎武提出了什么主张?(3分)(3)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明清时期出现的进步思想与传统儒学之间的关系。(4分)【答案解析】123456 7891011【答案】A【解析】材料大致意思是说这位思想家是想沿袭二程的思想,将理学集大成,所以应该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故选A。 【考点定位】中国文化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程朱理学朱熹。 121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近代西方“不禁人的本能”,就是弘扬人的本能,这是西方人文主义的精髓,启蒙思想、因信称义、信仰得救,都只不过是人文主义的某一表现形式而已,都涵盖在人文主义之下。古代中国“禁人的本能”最集中的体

16、现就是“存天理,灭人欲”,故选C。而其它ABD三项均不能体现出来。【考点定位】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人文主义;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141516【答案】A【解析】考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从材料中朱熹对“存灭理,灭人欲”的解释,饮食和山珍海味的关系,夫妻和三妻四妾的关系辩证地论证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而李贽则对“存灭理,灭人欲”思想的大肆批判,反映了李贽对朱熹思想中的辩证性的否定,故选A。【考点定位】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的思想171819【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四民异业而同道”说明王阳明认为尽管士农工商四个阶层从事不同的职业,但他们的作为都有利于民生,所以从“道”(即心或天理)的层面而言是统一和相同的,是没有差别的,故王阳明认为在对待四民问题上关键在于正心诚意,所以答案选D,A项与题意相反,B C两项与材料中主旨强调精神的统一不符。【考点定位】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2021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