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12讲 中国社会主义探索中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初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理线索让脉络更清晰明特征让认知更深刻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遭到严重破坏。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变了中国被动、屈辱、不平等的外交局面,国际地位大大提高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十年“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经济建设过程中,
2、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建设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教训深刻;毛泽东思想得到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探索道路上,有成功,也有失误,“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考点1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第1步 悟真题考情研析命题点一: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1(201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
3、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解析:选B“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粮食供应进行宏观统筹、计划管理,这对工业化战略的顺利实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故选B项。A项与材料信息没有必然联系;当时中国并没有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故排除C项;国民经济的恢复完成于1952年底,故排除D项。2(201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
4、村的政权建设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解析:选C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于1952年完成,A项错误;严格控制粮食市场与农村政权建设关系并不大,B项错误;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说明国家将粮食的统购统销纳入到了计划体制之中,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C项正确;国家控制粮食市场有利于工业化建设,但与劳动力资源无关,D项错误。命题点二:考查“一五”计划的特点3(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如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解
5、析:选A本题关键信息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美国和英国早就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而新中国工业基础相当薄弱。由图示信息可知,中国的钢、生铁、发电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快,这符合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的实情,故选A项。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黄金时期,故B、D两项说法错误;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出现于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命题点三: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事业的发展4(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A
6、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为有计划的开展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当时主要是借鉴和学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经验,故出现了高校和中学开设俄文课程及许多中小城镇掀起学习俄语热潮的现象,D项正确。5(201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A构建与国
7、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定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 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解析:选A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意在考查全面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能力。从材料看,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开设以恩格斯的著作为教科书的必修课以及文化部举办的科学知识展览会,目的都是加强宣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唯物主义理论,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A项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故B项错误;C、D两项不是其主要目的。考什么近年新课标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一五”计划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事业的发展上,特别强调对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考查,并注重以教育
8、事业的发展为切入点考查建国初期政治经济建设。怎么考命题多以新颖的材料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怎么办同学们在备考时重点掌握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重大外交活动以及“一五”计划,理解该时期各项事业的发展对新中国的开创性意义。第2步 研知识重难突破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2民主制度建设(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
9、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3)1949年新政协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规定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法制建设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二、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起步1背景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2社会主义建设起步(1)1953年,公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2)1953195
10、7年,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19531956年,国家进行三大改造。三大改造将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过渡时期中国的所有制结构(1)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存在全民所有制的国营经济、官僚资本、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农业和手工业的个体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私营工商业等多种所有制成分。(2)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首先没收了官僚资本企业,接收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1953年起,又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样国民经济中又出现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
11、济两种成分。加上原有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称为五种经济成分。(3)到1956年底完成了国家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民经济中的社会主义的所有制成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教育和理论建设1外交事业(1)新中国成立后,提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并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政策。(2)1949年中苏建交;1950年,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1953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4)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五大
12、国之一的地位参加了日内瓦会议,为推动解决印度支那和平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5)1955年,亚非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2人民教育(1)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2)新中国成立后,重点开展扫盲教育,开办各种补习学校。(3)新中国成立后,积极改革学制,对各级学校进行调整,以服务于国家建设。3毛泽东思想的发展(1)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2)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科学
13、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新中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的创造性举措及依据(1)经济方面举措:采用自愿互利、逐步推进、赎买方式成功地实现了三大改造,完成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依据:个体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是落后生产方式的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剥削性,但它是先进的经济成分,并且民族资产阶级拥护社会主义,愿意同中国共产党合作。(2)政治方面举措: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实行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依据:三大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民族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民主党派
14、在历史上与中国共产党有合作关系。(3)民族关系方面举措: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据: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国民政府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4)外交政策方面举措:提出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依据:美国推行“冷战”政策遏制共产主义;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新兴民族国家独立,中国为打破外交孤立,寻求和平发展环境。第3步 提能力题组演练题组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1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1954年9月颁布的中华
15、人民共和国宪法中都得到了确认。这是因为三大政治制度()A具有人民性、民主性特点B有利于建立联合政府C体现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D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解析:选A三大制度充分体现了对人民、少数民族和民主党派权利的尊重,故A项正确;依据材料时间“1954”年可知此时的追求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联合政府,故B项错误;题干信息强调的是利用1954年宪法确立三大制度,而不是强调依法治国,故C项错误;题干信息是三大制度,不是单纯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D项错误。2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要求各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阅看一些主要参考文件,如下表。材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是
16、()国别宪法 苏俄(联) 1918年宪法;1936年宪法 中华民国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法国 1946年宪法 其他 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 A.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B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C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D深受“一边倒”外交的影响解析:选B由材料可知,1954年宪法参阅了社会主义国家,如苏俄(联)历史上的法律,也参阅了资本主义国家,如法国历史上的法律,还参阅了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的法律,也参阅了中华民国的法律,既有世界眼光也有历史视野,故B项正确。题组二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起步3下图为19501956年我国工业所有
17、制结构变化趋势示意图,对其原因解读准确的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解析:选C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故A项错误;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故B项错误;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材料中“工业所有制结构变化趋势”数据正是其反映,故C项正确;1958年,开始“人民公社化”运动,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4(2015吉安质检)有学者引用黄仁宇的话描述我国某阶段经济发展特征:“中国国家经济建设的重心,全在于国家如何才
18、能把商人的资本与劳动和生产结合起来,经济要发展,没有劳动者固然不行,没有资本也不行,而没有国家把二者结合起来,引导资本不断投资于劳动,那就更是不行。”这一阶段应该是()A19491956年 B19561966年C19661976年 D19761978年解析:选A从题干“中国国家经济建设的重心,全在于国家如何才能把商人的资本与劳动和生产结合起来”可知当时中国的主要问题是解决商人与生产的关系,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因此该阶段应是19491956年过渡时期,故选A。B项中国完成了三大改造,不存在解决商人资本问题,排除;C、D两项时期经济建设存在“左”倾错误思想,与题干不符,排除。
19、5有学者指出现代中国40年(19491989)经济发展的速度虽然很快,但几度大起大落,可表述为:“突进不平衡增长暂停调整新突进”,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经济“突进”的特点不包括()A政治、外交等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C照搬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D社会主义改造与经济建设并举解析:选A材料提及突进期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后,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初期制订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突进期内优先发展重工业,是照搬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突进期除了“一五”计划之外,还有“
20、三大改造”,改造与建设并举,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三看三思”快速、准确解答选择题(1)题干要“三看”: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语,明确其内涵外延。如第5题中的关键词语是“商人的资本与劳动和生产结合起来”,经过深入剖析,我们可知其反映了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备选项要“三思”:认真思考每一个备选项是否符合历史事实,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如第5题,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1956年,故A项符合题干要求。题组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教育和理论建设61954年12月,毛泽东在北京会见缅甸
21、总理吴努时说:“我们在华侨中不组织共产党,已有的支部已经解散。亚非会议要是邀请了我们,又还让蒋介石参加,我们就不好去了。”毛泽东对吴努的谈话表明新中国()A在外交上“另起炉灶”的决心B遵循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C与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愿望D贯彻万隆会议的精神解析:选B毛泽东会见缅甸总理时表示在华侨中不组织共产党,已有的支部已经解散,同时提及亚非会议邀请中方代表的问题,表明他希望双方遵循互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故B项正确。7下表是20 世纪50 年代清华大学院系调整前后的状况。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院系调整前院系调整后 法学院 建筑工程系 农学院 土木工程系 文学院 水利工程系 工学院 机械工程
22、系 理学院 动力工程系 航空学院 电机工程系 无线电工程系 石油工程系 A.国家的教育方针发生了变化B有计划地整顿和改造旧教育C适应“211 工程”建设的需要D适应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解析:选D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教育方针并没有发生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不是对旧教育的改造,而是对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内部院系的调整,故B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我国还没有实施“211工程”,故C项错误;院系调整后理工科学院增多,满足和适应了我国“一五”计划中工业化的要求,故D项正确。8(2015长春调研)睦邻友好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基础。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
23、展更好地惠及周边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材料二历史的事实早已告诉我们,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止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害密切地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救邻即是自救,保卫祖国必须支援朝鲜人民。中国各民主党派关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联合宣言材料三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五项原则完
24、全可以成为在我们中间建立友好合作和亲善睦邻关系的基础。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上的补充发言材料四在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就指出:中日两国之间,“不但人民要往来,人民还要影响政府,改变政府的态度,两国才能友好”。周恩来外交文选(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必须一边倒”的合理性。(2)结合近代有关史实,说明朝鲜存亡与中国安危的关联性。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的原因。(3)指出材料三所体现的外交原则及外交思想,说明其对中国外交的积极影响。(4)据材料四,指出中国对日外交的方针。20世纪70年代促进中日关系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5)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
25、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时外交政策的变化趋势。解析:本题考查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理解。第(1)问,根据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分析即可。第(2)问,甲午战争中日本不但侵略朝鲜,还要进一步侵略中国;抗美援朝的原因主要从中国和朝鲜两方面分析。第(3)问,抓住亚非会议及周恩来阐述的外交政策,积极影响从对亚非会议及以后的深远影响方面分析。第(4)问,从材料概括先是人民往来,以人民往来影响政府,中日关系的改善是受中美关系的影响。第(5)问,新中国的外交从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到与美国日本等国改善关系,反映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变化,可从中归纳趋势。答案:(1)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破坏和阻挠;美国扶蒋反共;两大阵营
26、对峙;中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相同。(2)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出兵朝鲜,继而侵略中国。原因: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中朝两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3)外交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思想:“求同存异”。积极影响:推动亚非会议顺利进行;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开创中国对外关系的新局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4)“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对日方针。直接原因:中美关系改善。(5)由重视意识形态转变为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重视国家利益;强调和平与发展。解答非选择题常见失误及解决办法近几年高考试题大多通过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来命制试题,对学生的阅读、理解
27、、运用材料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掌握解题技巧是高考中“水平正(超)常发挥”的关键,应特别注意解答非选择题常见失误及解决办法:(1)答题没有思考的过程,看到题目就写,没有完整的答题思路。解决办法:在初读材料的基础上,注意审题,看清问题的具体要求,然后带着问题细读材料;明确材料的主题,了解材料的层次结构;对应材料内容,思考材料内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2)不按题目要求做题,审题不清,随意性大。解决办法:认真审题。审题意,紧抓“题眼”,揣摩题意;审题型,辨别题型,确定方法;审题分,注意题分,看分作答,一般来说,分多的题目答案要点多,分少的题目答案要点少。(3)答题时忽略材料的作用,不能深入地理解
28、和分析材料。解决方法:注意将观点和材料有机结合,充分分析和利用材料。(4)答题角度单一、重复。解决方法:注意多角度、多层次、辩证地分析问题。考点2 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第1步 悟真题考情研析命题点:考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与失误1(2012全国高考新课标卷)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29、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中国“二五”计划及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中国“二五”计划是从1958年到1962年,由于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故D项符合题意。中美关系当时已经破裂并长期处于敌对状态,排除A项;中苏关系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严重裂痕,苏联取消对华经济援助,排除B、C两项。2(2011全国高考新课标卷)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A促进
30、了农业经济的恢复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解析:选A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意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共中央对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纠正,符合当时农村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故选A项。B项错误,生产队仍然是集体所有制,所有制成分没有改变;C项不正确,“左”倾错误只是暂时得到了纠正而非消除;D项与题意无关。考什么近年新课标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误等方面。怎么考命题多提供新材料,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和材料分析能力,要求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
31、的经验与教训。怎么办同学们在备考时重点掌握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误,明确其经验教训对当前国家发展的借鉴作用;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也应予以适当关注。第2步 研知识重难突破一、探索的成功与失误1成功探索(1)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我国主要矛盾和任务,是一次成功的探索。(2)1960年提出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起,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2探索失误(1)1958年,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随之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左”倾错误发展,造成国民经济困难。(2)19661976年,“左”倾错误发
32、展,导致“文化大革命”发生,民主政治、经济领域都遭受冲击,国民经济损失严重。二、外交突破1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3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三、科教文化成就1科技成果“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防实力;袁隆平杂交水稻培育成功。2“双百”方针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新中国文学、艺术、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后期遭到破坏。3教育事业的发展(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建设人才。(2)动乱中的教育:19
33、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20世纪70年代初,高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大学教育水平下降。中国社会主义探索出现失误的原因与教训(1)原因国际原因:新中国诞生于美苏“冷战”与争霸时期,美国与苏联对华关系的相继恶化使主要领导人误估了国际与国内形势。客观原因: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与世界形势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也需要一个过程。主观原因: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照搬苏联模式;对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认识不足,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2)教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统筹好国际与国内两个大
34、局。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水平,盲目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片面追求高速度。第3步 提能力题组演练题组一探索的成就与失误1新中国成立后到2005年,除了19491952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1965年的调整时期外,中国政府共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其中19581962年的“二五”计划被称为“夭折的计划”。导致“二五”计划“夭折”的直接原因是()A“大跃进”运动的发动B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C经济困难局面的出现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解析:选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斗争,使“左
35、”倾错误进一步发展,再加上自然灾害严重,中苏关系恶化导致我国出现三年困难时期,直接导致“二五”计划“夭折”,故C项正确。2(2015新乡模拟)观察新中国城市化发展曲线(19491963),其中出现阶段“”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B支持农业合作化运动C全面实施经济调整D为增强国有企业活力解析:选C探索时期出现三年经济困难,1960年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其中包括实行工业企业的关停并转、精简职工和城镇人口,精简的主要对象是1958年以后来自农村的新职工,动员他们回到各自的家乡,参加农业生产,故C项正确。3中国在19
36、651976年间出现了三次经济复苏回升,分别是在1965年、1973年、1975年。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A对外贸易的发展B“大跃进”的推动C实施“一五”计划 D纠正“左”倾错误解析:选D1965年经济复苏是对“大跃进”的“左”倾错误进行调整的结果,1973年经济复苏是周恩来抵制“文革”中“左”倾错误的结果,1975年经济复苏是邓小平对“文革”错误全面整顿的结果,故D项正确。题组二外交突破4(2015南昌模拟)从1972年起,毛泽东、周恩来批准动用几十亿美元和200亿人民币,从西方和日本引进26个大型先进成套技术设备,建成了几十个冶金、化肥、纺织大型企业。这表明()A毛泽东执政时开始启动对外开
37、放B外交突破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C中国与西方经济往来的序幕拉开D中国开始引进外资发展生产解析:选B毛泽东执政时,尚未启动对外开放,故A项错误;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推动中国从日本引进技术,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故B项正确;此时中国与西方的经济交流有限,1978年改革开放后与西方经济往来的序幕才真正拉开,故C项错误;从材料无法确定中国是否首次引进外资发展生产,故D项错误。题组三科教文化成就5下图是新中国科技发展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时期:中近程导弹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B时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秦山核电站建成C时期:“东方红一号”发射、籼型杂交水稻问世D时期:人工结晶牛胰岛素合成、超
38、级计算机诞生解析:选C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是在1967年,故A项错误;秦山核电站于1991年投入使用,故B项错误;“东方红一号”于1970年发射成功,籼型杂交水稻问世于1973年,故C项正确;人工结晶牛胰岛素合成出现于1965年,故D项错误。6“一切科学的东西,都是在辩论、求证中获得发展,一切优秀的文艺都是在包容、并存中得到繁荣。”该讲话()A明确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B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D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解析:选D材料涉及科学领域和文艺领域。“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主要是科技的作用,故A项错误;“科教兴国”主要是科技、教育领域,故B项错误;学术问题是科学领域,故C项错误;“双百”方针即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故D项正确。- 12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