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江六中20212022学年(上)高2023届第二次月考语文学科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论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早在17世纪就已传入欧洲。1687年,法国巴黎出版了首部拉丁文本的中国哲学家孔子,该书在之前耶稣会士译作的基础上编译而成。之后根据该书又出版了其他语种的改编本或节译本,其中最早的有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道德箴言关于孔子道德的信札以及英译本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道德。其实在这几部作品发表之前,贝尼耶于1687年就已经完成了中国哲学家孔子的法文全译本论语导读,其全名为孔子或君王之道,包
2、括中国古代皇帝和官员政治统治特有的道德原则。但遗憾的是,同年贝尼耶因中风去世,该部译著的出版工作便被搁置下来。对比这四部作品,仅从书名上就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关于孔子道德的信札和英译本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道德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道德箴言都强调了孔子在道德层面的影响,同时后两者还保留了拉丁文本中孔子作为哲学家的一面。而贝尼耶则完全改变了对孔子的定位,强调的是孔子思想的科学性和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某些学者认为贝尼耶曾希望服侍于国王左右,但近十年的国外生活已使他与当时法国的政治和社会脱节。仕途上的失败使他只能在精神层面幻想自己能辅佐国王。所以他翻译论语导读的目的是希望能用中国的智慧来培育欧洲年轻君王的政
3、治智慧和道德。正如他在序言中所坦陈的:“因为我真诚地热爱着我的国王和我的祖国,所以我认为这些伟人或许能成为我们年轻君主的向导和楷模。”不同的翻译目的也导致不同的译本在结构和内容上存在较大的差异。首先,贝尼耶将拉丁文本中大学和中庸的内容进行了重组,以使文章的表述更为流畅。在论语的译文中,贝尼耶保留了对话的方式,但将大部分的直接引语改为间接引语。叙述有时是从译者的角度,有时是从暗含的某个人物的角度,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复调的效果。他用中国先贤的格言来揭示法国社会的问题,唤起人们对仁德治国、礼法治国、礼乐治国等问题的思考。其次,贝尼耶在法译本中删减了拉丁文本中的大量注疏。中国哲学家孔子以张居正
4、的四书直解为底本,并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做补充。在翻译过程中,耶稣会士不仅保留了这些中国学者的注解,还补充了自己依据书经诗经等经籍而撰写的大量释义,以便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这两类注解分别用正体和斜体呈现,以示区别。而贝尼耶只保留了那些在他看来对于理解不可或缺的条目,也无正体和斜体之分,其目的是使读者更加专注于儒家思想本身,专注于法国的王公贵族们可汲取的精神食粮。贝尼耶的这部译著首次将儒学与稳定国家政治的理念联系在一起。2015年论语导读由费林出版社在巴黎首次刊行。2020年底,论语导读的手稿入藏中国国家图书馆。经过三百年的流转,它终于抵达了最初想要探索和发现的国度。这部稀世之珍见证了中法
5、文化源远流长的交流史,展现了不同文明的相互启迪与共同发展。(摘编自吕颖法译本的创新意义与时代价值)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贝尼耶对中国哲学家孔子的翻译早于欧洲其他几部译作,但当时未能立即出版。B. 或许因为仕途失意,贝尼耶改变了对孔子的定位,有意强调其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C. 贝尼耶在翻译论语时,通过改变叙述者的角度,让译文具有了一种复调的效果。D. 贝尼耶对论语注疏的处理不同于其他版本,希望读者更加专注于儒家治国思想。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引用论语导读序言中的文字,有助于读者进一步理解贝尼耶的翻译目的。B. 文章从
6、书名角度对四部作品进行比较,是为了突出贝尼耶译本不可替代的时代性。C. 作者重点关注了贝尼耶译本与同期其他译本的差异,突出了这部作品的创新意义。D. 作者着眼不同文明交流的背景,既关注贝尼耶译作的特点,也强调了其文化影响。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论语传入欧洲后,人们最初大多是从哲学和道德的层面来理解孔子及其学说的。B. 贝尼耶认为,孔子学说不仅能揭示法国社会的问题,也能为稳定国家政治提供帮助。C. 耶稣会士根据自己理解而撰写的释义可能并不准确,因此贝尼耶进行了大量的删减。D. 贝尼耶的译著是中法文化交流的象征,作者高度评价其手稿入藏国家图书馆的做法。(二)实用类文
7、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传承农耕文化起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在有文化的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在不少年轻人或小孩子那里,可能却相当陌生。事实上,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先祖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补充历法,用来反映季节
8、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它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遗产。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传承保护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一步。(光明网时评频道)材料二:让二十四节气回归日常生活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它对当代生活究竟价值何在?人们对此却有不同的声音。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通过观察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而制定。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指南,二十四节气为全国各地所采用,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然而,也有不少人从生活中发现,中国幅员辽阔。如果在远离中原的岭南地区,完全按照二十四节气所言指导农事,可能会出现“冬行夏令”的尴尬。不过,也有专家指出,二十
9、四节气的地域性虽然确实存在,但它总结了太阳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变化规律,这对于农耕生产依旧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据了解,各地的人们也会根据身边自然的具体变化,生产出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二十四节气表述,由此诞生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丰富的本地化知识。另一方面,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的农事指导功能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虽然历史上会出现一些极端气候,但直到现在,全国农业生产仍然在二十四节气的框架内运作。”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硏究所所长王才林解释道。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认为,尽管气候条件不断变迁,二十四节气对于城市人来说也不再具备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但它既唤起我们的回忆,
10、并且时刻提醒我们大自然是按照自身的节奏在循环变化。”他表示,二十四节气能够提醒人类尊重自然和亲近自然。(摘编自南方日报)材料三: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文化意义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气候、天气的预测与利用的水平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确实有所减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千年,但是二十四节气在延续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很小,现在的农田作物耕种基本上没有脱离原来的节气规律。在中国许多农村地区,二十四节气仍旧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指导广大农民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二十四节气的影响显然已不仅仅限于农事耕作,它已经全面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比如很多地方的百姓会
11、按照“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说法来准备自己的生活物资,清明吃青团、立秋吃西瓜的风俗也依旧流行。尤其是到了冬至时节,到底是应该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南北方的网友几乎每年都要为此“论战”一次,彼此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好不热闹。而正是在这样的“论战”中,传统文化反而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继承、传播和弘扬,同时也增强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网友对这种“论战”的参与热情,也正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深远影响力的证明。二十四节气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绿色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摘编自兵团日报)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
12、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反映了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B.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但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如果完全按照二十四节气所言指导农事,不一定适应当地气候特征。C.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的指导功能有所削弱,但它已全面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现代社会仍具有深远的影响力。D. 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和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专家对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的作用认识不一,有的认为二十四节气已不再具有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5. 下列对材料的概括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材料三有
13、多处引用了歌诀,民谚和民俗事例,其作用是反映二十四节气与生活的关联,增强文章的趣味性。B. 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的二十四节气歌在中国老一辈人那里烂熟于心,年轻人和小孩可能不知道。C.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先祖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业活动的补充历法,它影响着千家万户的生活。D. 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6. 作为农耕文化符号的二十四节气,在现实生活中有何价值和意义?结合材料分析。(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老校长的雨靴庞余亮一个人的身份与穿着绝对有关系,比如我们校
14、长曾经到村里的裁缝店做过一套西装。瘦瘦的校长穿起来就不伦不类,反倒是他穿上蓝卡其的中山装好看些。不过他到乡里开会到城里办事还是穿上了他的宝贝西装,又穿上了他的老皮鞋怕有很多年了,有一只已经歪斜了。看得出他穿上西装的感觉并不好,可是他说有什么办法呢,上次进城,人家都以为他是个老古董,还是穿西装好些,穿西装人家的目光就少了,走路就轻松些,城里人就喜欢穿西装。穿西装也就穿西装吧,可是一到下雨天,穿上西装的他偏偏又蹬上了一双中帮雨靴,这就更加不伦不类了,怎么看怎么别扭。每当他穿上这件衣服,学生们就在背后叫他“德国鬼子”。但乡下土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一走路就是一脚的烂泥,想甩都甩不掉,真是固执的坏脾气。
15、如果还想“甩”的话用校长的话说就是想要派头的话皮鞋一会儿就变成了小泥船,所以雨靴还是更适合于土路。看来校长穿雨靴还是穿得理直气壮的,既然穿着理直气壮,别人怎么看也就无所谓了。他心安理得地穿着后摆有点吊的西装和粘着烂泥的雨靴到乡里或进城办事。回来时他乐呵呵的,他似乎没少了什么,实际上雨靴上已少了许多烂泥,而原先黑色的泥渍变成了白色的泥斑,像踩了一脚的雪。本来我早已不用雨靴了,过去在上师范前下雨赤脚;上师范时下雨也无所谓,到处都是水泥路。可是到我们学校就行不通了,烂泥似乎见皮鞋见得不多,反而亲昵得太过分了,开始我还“甩”,下雨穿皮鞋,后来再也不行了,我心疼。乡里经费紧,工资不仅发得迟还总打折,我不
16、能死要面子活受罪,所以我托穿雨靴的校长到乡供销社买回了一双雨靴。新雨靴锃亮锃亮的,亮得能照见人的脸,雨珠滴在上面一会儿就滚走了。我走路时觉得有人在看我的脚。不过雨靴老得很快,不出几个雨天,雨靴就老得和校长脚上的雨靴差不多。似乎只有老了的雨靴才更和泥土亲近些,老了的雨靴更协调些。每年开学前我们学校里的老师都要乘船到城里新华书店一趟。我们在城里往船上搬书,搬完书后一起去一家馄饨店吃馄饨校长说这是城里最好吃的馄饨。吃馄饨时还可以在碗里多撂一些辣椒,那个香啊,那个辣啊,吃得鼻子上都冒汗。吃完了我们一身轻松,校长还脱掉了西装,露出两种不同颜色织的毛衣,然后我们再一起乘船回去。有一次开学前去城里,正好早晨
17、下雨,我们都穿了雨靴,然后又一起穿着雨靴上了船。上了船校长还指挥我们在船帮上把雨靴上的泥洗掉,用校长的话说,要让城里人认为我们穿的是马靴,而不是雨靴。亏他想得出来!到了城里,太阳升上来了,城里的水泥路不像乡下的泥路,乡下泥路要晒两个晴天才能晒干,而城里的水泥路只要一个钟头就干了。穿着雨靴的我们几个好像是“德国鬼子进城”,雨靴底在水泥路上总是要沉闷地发牢骚,天不热,我身上全是虚汗,到了新华书店,上楼梯时营业员都哧哧地发笑。如果这还不算尴尬的话,我在回船的路上居然遇到了我城里的同学。同学笑眯眯的,目光却朝下,他看到了我的雨靴,我们的雨靴。后来好不容易同学走了,我觉得满街上的人都在看我。我躲到校长他
18、们中间走,他们走路声居然那么响,都有点步调一致了,我都感到全城人的目光在喊口令了:“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一”可校长和其他同事并没意识到这些,他们旁若无人“一二一”地走着,他们要带我一起去吃馄饨。回去的路上,校长首先把那双在水泥马路上叫了一天的雨靴脱下来,然后就躺到了我们刚从新华书店买回来的书捆上,我们也相继把雨靴脱下来。河上的风吹过来,吹得我们双脚那么舒坦,校长一会儿就在新书捆上睡着了。摇船的节奏好像在催眠,他还发出了呼噜声,而他的旧雨靴,一前一后地站着,像哨兵一样守卫着他的梦乡。(广西文学2018年第5期)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校长特意做了西服且不
19、伦不类地穿着,是为了开会、办事方便,并不是真为了“身份”。B. “我”从不穿雨靴到穿上雨靴,既是现实环境需要,也因为“我”对雨靴情感转变。C. 小说围绕着“雨靴”来展开情节,雨靴是乡村生活的象征,体现出与城市生活的不同。D. “怎么看怎么别扭”“亏他想得出来”等叙述,似贬实褒,鲜明地表现了校长的性格特点。8. 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事,对老校长这一形象的塑造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9. 作品语言富有特色,极具表现力,请结合全文加以概述。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邹智,字汝愚,合州人。年十二能文。家贫,读书焚木叶继晷者三年,举成
20、化二十二年乡试第一。时帝益倦于政,而万安、刘吉、尹直居政府,智愤之。道出三原,谒致仕尚书王恕,慨然曰:“治天下,在进君子退小人。方今小人在位,毒痡四海,而公顾屏弃田里。智此行非干科名,欲上书天子,矫世变俗,拯斯民于涂炭耳。”恕奇其言,笑而不答。明年登进士,改庶吉士,遂上疏曰:“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陛下岂不欲推诚待物哉?”疏入,不报。智既慷慨负奇,其时御史汤鼐、中书舍人吉人、进士李文祥亦并负意气,智皆与之善。因相与品核公卿,裁量人物。未几,孝宗嗣位,弊政多所更。智喜,以为其志且得行,复上书曰:“少师安持禄怙宠,
21、少保吉附下罔上,太子少保直挟诈怀奸,世之小人也。陛下留之,则君德必不就,朝政必不修,此弊所当革者也。致仕尚书王恕忠亮可任大事,尚书王竑刚毅可寝大奸,都御史彭韶方正可决大疑,世之君子也。”帝得疏,颔之。居无何,安、直相继罢斥。而吉任寄如故,衔智刺骨。鼐常朝当侍班,智告之曰:“祖宗盛时,御史侍班,得面陈政务得失,立取进止。自后惟退而具疏,君幸值维新之日,盍仿先朝故事行之。”及恕赴召至京,智往谒曰:“后世人臣不获时见天子,故事多苟且。愿公且勿受官,先请朝见,取时政不善者历陈之,力请除革,而后拜命,庶其有济。若先受官,无复见天子之日矣。”鼐与恕亦未能用其言。会刘概狱起,吉使其党魏璋入智名,遂下诏狱。智
22、身亲三木,仅属喘息,慷慨对簿曰:“智见经筵以寒暑辍讲,午朝以细事塞责,纪纲废驰,风俗浮薄,生民憔悴,边备空虚,私窃以为忧。与鼐等往来论议诚有之,不知其他。”谳者承吉意,竟谪广东石城。智至广东,总督秦纮檄召修书。弘治四年十月得疾遽卒,年二十有六。天启初,追谥忠介。(选自明史邹智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B. 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C. 陛
23、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D. 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县城举行的考试,因考期在八月,故又称为秋试、秋闱。B. 侍班,指古代臣下轮流在宫内或行在所随侍君主,记事、记注起居或处理其他事宜,即“入直”。C. 三木,桎、梏、拲合称“三木”,可以枷在犯人颈、手、足三处的刑具,因为是木制的,所以称为三木。D. 对簿,指受审问
24、。簿,狱辞的文书,相当于现在的诉状。在古代审讯时,依据状文核对事实,故称对簿。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邹智生性耿直。他路过三原,拜见退休尚书王恕,为王恕的遭遇打抱不平,并表达了上书天子的意愿,王恕没有发表什么意见。B. 邹智嫉恶如仇。万安、刘吉、尹直把持朝政,他十分愤恨,等到孝宗即位时,便对此三人进行弹劾,后来刘吉被罢免,所以对邹智怀恨在心。C. 邹智向皇帝推荐王恕,等到王恕受诏进京后,又建议王恕先拜见皇帝陈述弊政,后接受官职,否则难以再见到天子。D. 邹智与御史汤鼐意气相投,关系友善,他们经常在一起品评人物,理论朝纲与民生。但后来他品评过的少保刘吉指使同党
25、魏璋构陷,邹智入狱。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智此行非干科名,欲上书天子,矫世变俗,拯斯民于涂炭耳。(2)自后惟退而具疏,君幸值维新之日,盍仿先朝故事行之。(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送进士下第归南海曹邺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每年春草芳。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应无惆怅沧波远,十二玉楼非我乡。注:南海:今广州佛山一带。上国:指京城。蓝关、湘浦:地名,均为朋友归南海必经之地。十二玉楼:传说昆仑山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的处所,多指隐居之所。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首联写夕
26、阳、红霞,点明了送别的时间,诗人挽着朋友的衣袖举杯相劝,这一联情景相生,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B. “行人莫叹碧云晚”是劝自己不要因为暮云而叹息,借此表达对朋友的惜别之情;同时翻出新意,使朋友体会到友谊的温情。C. 颈联虚写,想象朋友此行之前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情意深长,写出了诗人关怀朋友漫长途程,又以体察入微的态度理解友人心情。D. “应无惆怅沧波远”一句,是说朋友远涉江河,应该没有惆怅之情,给读者以轻快之感,表达了丰富的情谊,别具一格。15. 这首诗表达了哪些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6小题,6分)16.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蜀道难
27、中表明历史悠久,和外界交通不便的句子是:“_,_。”(2)秋兴八首(其一)中“_,_。”两句,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傍晚时分,天气寒冷,人们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捣衣声,抒发客子强烈的羁旅之情。(3)琵琶行中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清的句子是:“_,_。”(4)杜甫登高一诗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诗句是“_,_。”(5)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_,_。”(6)荀子在劝学中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分析,得出一个结论:“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是个诗人,
28、却因为各种因缘,有机会走进很多地方的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最使我震撼的,是国家博物馆的中国历史文化精品展。那么多展品,或朴拙或华美、或雄浑或纤巧, 。它们都是各个历史时期我们这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瑰宝,大美不言,却闪耀着无声的光华。偌大展厅的展品遵照历史年代布置成了相互勾连的一连串“回”字形空间,仿佛走进了漫长的历史走廊,置身其中,让人浮想联翩。辗转迂回间,我忽然明白,我看到的,其实都是时间, 的展品,其实都只是时间的各种幻象。最初的展品,其实是由自然做出的选择,散布在广袤的天地之间。后来有了有形的博物馆,有了人为的拣选。我不否认人为拣选之于它们的意义。但我想,最终,时间依旧是唯一的评判者
29、。只有经历过时间, 后,其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被保留下来,或者,再往遥远的将来想一想,最终,这些有幸保留下来的展品或许也会 。( )是的,诗歌不是学术研究,不是论文,不需要缜密、翔实的考证,也不需要确凿、科学、正确的结果,但是它需要有温度的感知,有个性的表达,需要独特的体验和收获,我必须去感知、抓住并呈现它们。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不胜枚举 形形色色 洗心革面 风流云散B. 琳琅满目 形形色色 洗尽铅华 烟消云散C. 不胜枚举 形神兼备 洗尽铅华 风流云散D. 琳琅满目 形神兼备 洗心革面 烟消云散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0、 )A. 偌大的展厅按照历史年代把展品布置成了一连串相互勾连的“回”字形空间,仿佛走进了漫长的历史走廊,置身其中,让人浮想联翩。B. 偌大展厅展品按照历史年代布置成了相互勾连的一连串“回”字形空间,我置身其中,仿佛走进了漫长的历史走廊,浮想联翩。C. 偌大的展厅遵照展品的历史年代布置成了相互勾连的一连串“回”字形空间,置身其中,仿佛走进了漫长的历史走廊,让人浮想联翩。D. 偌大的展厅按照展品的历史年代布置成了一连串相互勾连的“回”字形空间,我置身其中,仿佛走进了漫长的历史走廊,浮想联翩。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基于这样的理由,我想我应该用自己的方式,用诗歌
31、的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B. 用自己的方式,用诗歌的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是我基于这样的理由最想做的。C. 我基于这样的理由,愿意用诗歌这种我自己的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D. 基于这样理由,用诗歌的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是我自己应该有的想法。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曾有人说,批判精神,是面向未来的热切向往,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绝望。诚哉斯言。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_。没有哥白尼的批判精神,就没有神学大厦的坍塌,也就没有我们所生活星球的真相;没有共产党人的批判精神,就不会有社会主义中国的拨乱反正,也就没有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然
32、而,_,丛生的问题是否就迎刃而解?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不是置身事外的冷嘲热讽,而是批判与建设的相得益彰。有些人把批判的权利留给自己,却_,最终成了社会的旁观者。作为时代的一员,你完全可以栽下花草、留下芬芳,种下树木、留下清凉。21. 下面是某高校广播站为前来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同学写的广播稿,其中有五处表述不够规范,请找出并修改。亲爱的同学们:欢迎莅临我校参加自主招生选拔考试,你们到来后会倍感荣幸。我校是百年名校,环境优美,三面环山,东面是美丽的海滨。自主招生考试期间我校的阅览室、实验室等功能教室皆对外开放,学生会的志愿者们将会鼎力相助。希望您能取得优异的佳绩!第一处:_ 修改:_第二处:_ 修
33、改:_第三处:_ 修改:_第四处:_ 修改:_第五处:_ 修改:_四、写作(60分)22. 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奥运赛场:她,一枪绝杀,逆转夺得首金;他,臂力千钧,举起大国荣耀;她们,轻盈一跳,成就完美;他们,千锤百炼,追求极致防疫战场:她,两针疫苗,护你安康无恙;他,临危受命,扛起院士责任;她们,防护之下,一马当先;他们,生死关头,日夜奋战洪灾现场:她,以命护子,彰显母爱伟大;他,拍车预警,劝人弃车逃生;她们,聚心协力,守护家园;他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不同的“场”,同样的精神,不同的“场”,同样的荣光!你的“场”在哪里?你如何面对?请就此写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
34、;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1. D 2. A 3. C4. D 5. B 6. 依然是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是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遗产。能提醒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按照自然的节奏和规律生活。在生活习俗中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7. B 8. “我”是叙述者,小说以我的观察为主线,突出了老校长以苦为乐、乐观豁达的形象。“我”是参与者,是事件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使老校长的形象更加真实可感。“我”是感受者,“我”前后的心理变化,强化了老校长对我的感染与影响,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9.
35、语言风趣,看似一本正经的叙述,给人诙谐、滑稽的感受。质朴自然,善于运用口语,富有乡土气息。恰当运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活泼,有画面感,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结尾语言优美含蓄,引人深思,营造出静谧、和谐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形象。10. D 11. A 12. B 13. (1)我此行并不是为了求取科举功名,是想上书天子,改变风俗,将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罢了。(2)到后来只有等到退朝后写奏章来陈述,你有幸遇到朝廷革新的时候,何不效仿先朝旧例行事。参考译文:邹智,字汝愚,合州人。十二岁能写文章。家境贫穷,他利用烧树枝树叶发出的火光,夜以继日地读书三年。成化二十二年(1486),乡
36、试中获第一名。当时明宪宗愈加懒理朝政,而万安、刘吉、尹直位居内阁权力机构,邹智十分愤恨。途经三原时,求见辞官返乡的尚书王恕,感慨地说:“要想治理好天下,在于任用君子斥退小人。当今小人在位,祸害天下,而您却被屏弃乡村。我此行并不是为了求取科举功名,是想上书天子,改变风俗,将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罢了。”王恕认为他说的话不寻常,笑笑没有应声。第二年邹智考中进士,任庶吉士,邹智于是上疏道:“陛下对于辅臣,每当遇到政事必定同他们商议,并对他们施以隆重的礼遇和特殊的恩惠,也可以说很信任了。然而遇到升降一个人的职位,或是处理一件事,往往直接由宫廷发出诏谕,使一二个小人暗中掌握其权柄,这实际上是对辅臣既任
37、用他而又怀疑他。陛下难道不想推诚布公地待人吗?”奏章送呈皇帝,皇帝不给答复。邹智刚直不阿,胸怀奇志,当时御史汤鼐、中书舍人吉人、进士李文祥也都意见相投,邹智同他们关系都不错。他们在一起品评朝臣,议论人物。不久,明孝宗即位,对以往的弊政多有改革。邹智很高兴,认为自己的计划将能实行,又上书说:“少师万安恃位取宠,少保刘吉对上欺骗对下附和,太子少保尹直心怀奸诈,都是些世上的小人。陛下留用他们,那么君王的德行必不完善,朝政必定整治不好,此弊病是应当革除的。退休尚书王恕忠诚,可以担当重任,尚书王竑刚强果断,可以止息大奸之谋,都御史彭韶端平正直,可以决断大政方针,他们是世间的君子。”皇帝看完奏疏,点头表示
38、赞赏。过了不久,万安、尹直相继被罢免。而刘吉仍居旧职,他对邹智恨之入骨。汤鼐经常在朝廷值班,邹智告诉汤鼐说:“先世兴盛,御史值班,得当面向皇帝陈述朝政的得失情况,皇帝即刻决定是采用或是禁止。到后来只有等到退朝后写奏章来陈述,你有幸遇到朝廷革新的时候,何不效仿先朝旧例行事。”等到王恕接诏到了京城,邹智前去拜见王恕说:“后世做臣子的没有机会见到天子,因此处理政事大都马虎草率,希望您暂且不接受官职,先请求朝见皇帝,将时政治理不善的一些情况一一向皇帝陈述,极力要求革除,然后再接受官职,这样就可能于政事有所益。如果先接受官职,就再没有见天子的日子了。”汤鼐与王恕也未能采用他的建议。时逢审理刘概的案子,刘
39、吉指使同党魏璋把邹智名字牵涉进去,邹智被捕关进诏狱,颈、手、足上都套上刑具,仅能呼吸,邹智在接受审问时,慷慨激昂地回答:“我见御前讲席在寒暑间停止讲习,午朝以皮毛小事敷衍塞责,朝政纲纪毁坏,风俗轻浮,人民生活困苦,边境防备空虚,我暗自为此担忧,与汤鼐等来往时议论这些情况确实是有的,其他什么就不知道了。”议罪的官员承奉刘吉的意图,最终将邹智贬到广东石城。邹智到了广东,总督秦纮发文召他撰写有关著作。弘治四年(1491)十月得病突然去世,年仅二十六岁。天启初年,追赠谥号“忠介”。14. B 15. 惜别之情:送别朋友时回故乡时,揽君衣袂,依依不舍。鼓励劝勉之情:诗歌颔联劝勉朋友中举的机会很多,不必为
40、一次失败而消沉。关怀牵挂之情:颈联遥想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衣着须注意。湘浦雁回,思念之情当会萌生。期冀、祝愿之情:尾联希望友人不必在江海沧波之中惆怅留连,不要作出世隐居之想,应该积极入世进取。16. . 尔来四万八千岁 . 不与秦塞通人烟 . 寒衣处处催刀尺 . 白帝城高急暮砧 . 去来江口守空船 . 绕船月明江水寒 . 艰难苦恨繁霜鬓 . 潦倒新停浊酒杯 . 锦瑟无端五十弦 . 一弦一柱思华年 . 君子生非异也 . 善假于物也17. B 18. D 19. A20. . 批判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 仅仅有批判精神 . 把建设的义务让给别人21. (1)“莅临”改为“到”或“来”;(2)“你们到来后会倍感荣幸”改为“你们的到来让我们倍感荣幸”(3)“皆”改为“全都”(4)“鼎力相助”改为“提供帮助”(5)“优异的佳绩”改为“佳绩”或“优异的成绩”。2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