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昆明第一中学2019届高中新课标高三第一次摸底测试历史试卷1.战国时,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人性善恶的讨论成为争鸣的主题。据此可知此时A. 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成为潮流B. 社会政治结构变动影响观念变迁C. 强化社会秩序成为诸子思想共识D. 性恶论顺应了专制集权发展需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时期,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说明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动,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变化,故B项正确;战国时期的潮流并不是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排除A项;儒学强化社会秩序,并不是所有学
2、派,故C项错误;性恶论是儒学的内容,儒学在当时并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D项错误。2.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这样的划分客观上A.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B. 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C. 有利于古代经济的发展D. 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结合所学可知,这样划分是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A项中“消除”表述有误,不能消除隐患,
3、故A项错误;“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是元代行省制,故B项错误;郡县制是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也包括经济方面,故D项错误。3.与前朝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政府均强化了对民间手工业者的控制:另立户籍,不许改业,另外还制定了子孙世袭相承等专门制度。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B. 官营手工业的畸形发展C. 手工业品社会需求扩大D. 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历代政府加强对民间经济的管理,主要是为了恢复与发展经济的需要,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民间手工业,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手工业品的社会需求,排除C项;
4、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是材料的影响,而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4.清前期,广东的冶铁业中,“矿徙”“山贼”等雇工因官府的禁采、停炉造成失业而反抗;苏州的纺织业中,踹匠因克扣工钱而多次罢工,被政府压制。这些现象表明当时A. 经济由盛转衰的趋势B.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体制C. 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D. 无产阶级政治意识逐渐觉醒【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清朝出现了手工行业雇工的反抗与罢工现象,反映了在清代商品经济发展之下,形成了雇工群体,为争取自身的利益进行一定的斗争与反抗,冲击了传统的体制,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不能体现出经济由盛转衰的趋势,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经济领域,没有反映君主专
5、制强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反抗的人群并不是无产阶级,故D项错误。5.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述及菲律宾、印尼亡国,越南、缅甸抵御外敌时指出“夷烟夷教,毋能人界,嗟我属藩,尚堪敌忾”;他还探讨英国所以强大的原因,对照中国的积弱,提出自守、攻夷、款夷之策。这反映出魏源A. 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近代化B. 放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C. 经世治国的儒生情怀D.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对照中国的积弱,提出自守、攻夷、款夷之策”,结合魏源的思想主张,可以看出魏源根据实际提出了一些抵抗外敌的主张,反映了他经世治国的儒生情怀,故C项正确;魏源的认识中没有涉及近代化,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
6、体现天朝上国的观念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制夷”,没有反映魏源要学习西方,故“师夷”的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6.胡愈之在欧战后认为旧文明旧制度已破产,“威尔逊总统国际联盟之理想”和“俄国劳农政府之极端改革”都是改造之先声,是“新时代纪元之始”。这一认识反映了A. 以俄为师成为中国社会的共识B.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C. 一战丰富了国人对西学的认识D. 西方文明走向衰落【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在一战后,胡愈之认识到美国人提出的“理想”,与俄国的十月革命都可以作为中国的借鉴,体现出一战丰富了国人对西学的认识,故C项正确;以俄为师还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的共识,故A项错误;材料
7、没有反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内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新时代纪元之始”可以看出,西方文明并没有走向衰落,D项错误。7.1933年12月,关东军满铁经济调查会完成设立对华经济调查机关计划案,计划在天津、青岛和上海设立分会,在华北、华中、华南设立若干办事处。这表明日本意图A. 扩大对中国的经济掠夺B. 扶植更多的傀儡统治政权C. 扰乱中国社会经济秩序D. 实行“以战养战”的侵华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设立对华经济调查机关计划案的完成,是为了进一步扩大对华经济侵略做准备,“计划在天津、青岛和上海设立分会,在华北、华中、华南设立若干办事处”更体现出日本进一步扩大在华经济侵略的企图,
8、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经济方面,与扶植傀儡统治政权无关,故B项错误;日本的意图是为了获得在华的经济利益,而不是为了扰乱中国社会经济秩序,故排除C项;“以战养战”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故D项错误。8.下表内地与香港贸易额与港商投资额比重年份19881989199019911992内地与香港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269%309%354%366%351%港商投资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304%290%236%245%438%据下表可知A. 香港的回归推动厂改革开放进程B. 内地与香港的外贸联系日益紧密C. “一国两制”有助于两地经济发展D. 统一是香港经济繁荣的重要保障【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
9、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1988-1992年,内地与香港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与港商投资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这体现出了改革开放以来内地与香港的外贸联系日益紧密,故B项正确;香港1997年才回归,“一国两制”才能发挥作用,故ACD项错误。9.内容出处如若被释奴死后既无遗嘱,又无直系继承人则保护人有权继承其财产;而若该释奴立有遗嘱,或有直系继承人,则保护人不得染指其遗产。十二铜表法释奴必须在遗嘱中将其财产之半数赠予保护人;如果释奴临死时没有留遗嘱,保护人可以按法令规定对其半数遗产照取不误。最高法官令(公元2世纪初)下表是古罗马不同时期对释奴财产的规定,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罗马
10、法A. 法律体系不断完善B. 适应了帝国统治的需要C.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D. 维护奴隶主的阶级利益【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则保护人有权继承其财产”“ 释奴必须在遗嘱中将其财产之半数赠予保护人”可知,奴隶的保护人就是奴隶主,因此材料信息反映了罗马法中对于释奴财产的规定偏向于维护奴隶主的阶级利益,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反映法律的完善,故A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法律,故B项错误。材料中法律的规定,一定程度上会激化奴隶与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故C项错误。10.18世纪的欧洲,法国人在反对教会和国家、争取言论自由和人道的斗争中获取快乐;英国的文人则对本国的社会政治体制比较满
11、意;德国的启蒙学者则几乎完全回避政治。这表明A. 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的传播B. 政治环境影响启蒙思想发展C. 经济发展程度决定文化差异D. 制度构想与政治实践相背离【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近代西欧各国的反封建斗争以及建立的近代民主政体,对本国的文人创作、思想启蒙与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科学革命的领域,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治发展的情况,与经济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制度构想的内容,也无法反映二者的吻合程度,故D项错误。11.1919-1920年,苏俄政府两次发表对华宣言,声明废除对华一切秘密条约,放弃在华特权等。宣言中将“中国国民”列在政
12、府之前,行文中也以“中国国民”为宜言对象。苏俄此举旨在A. 向中国输出革命B. 缓解国内的经济危机C. 传播马克思主义D. 加强与北洋政府的关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19-1920年”,“废除对华一切秘密条约,放弃在华特权等”等信息,可以看出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俄国向中国宣传其革命的理念与思想,故A项正确;此时俄国缓解国内的经济危机的措施是通过实行新经济政策,且材料与缓解国内的经济危机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马克思主义,故C项错误;苏俄的举动主要是为了宣传社会主义革命,扩大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让其在其它国家能够取得胜利,从而壮大社会主义的力量,并不是为了加强与北洋政府的关系
13、,排除D项。12.二战后,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日本、南朝鲜、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实行经济让步政策,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美国此举意在A. 扩大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B. 帮助盟友恢复发展经济C. 争夺中间地带以巩固其霸权D. 推动区域经济的集团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二战后美国与苏联形成对峙的局面,美国对这些地区的经济让步,是为了拉拢这些中间地带的国家,以扩大资本主义阵营,巩固其霸权,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布雷顿森林体系,故A项错误;B项不是其主要意图和目的,且材料中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也不是美国的盟友,故B项错误;材料与区域集团化无关,故D项错误。13.读材料,完成下
14、列要求。材料一 明初沿用历代匠籍制度,凡在籍手工业工匠必须受工役管理机构的支配,定期无条件为政府服劳役。成化、弘治时期,朝廷将强迫轮班匠亲身服役逐步改变为纳银代役,无力纳银允许亲身服役。到嘉靖末年,轮班工匠一律征银,朝廷以银雇工。清政权建立后,明文宣布今各省俱除匠籍为民”,后又将班匠银归并田亩或地丁代征,使“手艺贫民受益良多”。但统治者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对手工业产品实行限价收购。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将个体手工业写入共同纲领,承诺政府予以扶持并积极引导个体工业经济向合作社集体制经济转变。若干个体手工业者或生产小组为
15、解决原料、购销产品困难而自愿联合组成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此后出现了生产资料部分或全部归集体所有的生产合作社,实行分工合作、按劳分配。“一五”计划中规定:“采用说服、示范和国家援助的方法,逐步地把手工业者引向合作化的道路,使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成为国营工业的得力助手。”1955年底中央制定了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规划,要求在两年内完成手工业合作化。1956年6月,手工业改造基本完成摘编自萧国亮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手工业政策的演变及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清手工业政策相比,新中国初期手工业政策的特点,并予以简要评价。【答案】(1)演变:由有限控制
16、到不再控制;由劳役制到雇役制;人身依附关系逐步松弛。原因:制度的传承与创新;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国家赋役制度的演变。(2)特点:国家引导和扶持发展;自主发展与政府规划相结合;服务于工业化建设;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评析: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壮大;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推动了“一五”计划的实施;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助长了急躁冒进的工作作风。【解析】【详解】(1)演变:根据材料“明初工匠必须定期无条件为政府服劳役。成化、弘治时期,改变为纳银代役到嘉靖末年,朝廷以银雇工。”“清政权建立后,明文宣布今各省俱除匠籍为民”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手工业政策在对工匠的控制程度、
17、劳动关系的方式、人身关系的依附程度等方面都有所变化,从这些角度概括即可。原因:结合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手工业发展的内容、国家政策的引导等方面回答。(2)特点:根据材料“承诺政府予以扶持并积极引导自愿联合组成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使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成为国营工业的得力助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新中国手工业政策的颁布、实施的目的、政策实施的方式等角度回答。评价:结合所学知识,从手工业改造对新中国经济恢复与发展的影响、工业化建设的作用、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角度概括。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西方文明是近代文明历史演进过程的主角,其扩张促进了非西方社会的现代化。
18、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总结了八个西方文明的特征:宗教、语言、政教分离、法治、社会多元化、代议机构、个人主义、希腊、罗马古典遗产。鸦片战争后,中国文明与来自西方的近代文明全面接触,古老的中国开始慢悦吸收融合近代文明。其中对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是“法治”、“代议机构”和“个人主义”。据杨宁-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中外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题论,中外关联,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论题:西方近代法治文明的传入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法治进程。阐述:中国传统文明中只有基于人治的法制建设和制度,而无基于民主的法治理念和传统。近
19、代以来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社会契约精神和法治精神对传统的专制体制和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清末新政中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这是中国近代步入民主法治时代的形式上的标志,但由于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专制主义统治秩序,因此对民权的保障和对皇权的限制都是极为有限的。辛亥革命后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主权在民的原则,规定了民众享有的权利,仿照西方国家实行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现代政治体制,是中国近代民主法治进程的里程碑,但由于其不符合国情,运行缺乏社会基础和政治基础,最终沦为一纸空文。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时期颁布了多部宪法,尽管实践效果有限,但每届政府都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违逆民意,不
20、得不颁行宪法为执政“依据”以顺从民意,这说明中国社会的法治精神和宪政观念在不断增强,宪法体系也在不断完善。论题二:西方代议制民主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与实践。阐述:近代以来西方代议制民主的发展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中国国门洞开后,先后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层次的学习过程,其中制度层面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西方资产阶级的代议制民主。早期维新思想家主张设议院、兴民权,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康梁领导的维新变法迈出了实践的第一步,解放了国人的思想。清末新政时期预备立宪,代议制民主成为立宪派的共识,但由于改革落后于革命,最终清政府未能挽救自身命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
21、国,颁布资产阶级的宪法,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极大地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化和法治化的进程。【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中国文明与来自西方的近代文明全面接触,古老的中国开始慢悦吸收融合近代文明。其中对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是法治、代议机构和个人主义。”可知,本题的主旨在强调西方近代文明在世界的扩展,特别是西方的资产阶级的民主、法治的理念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因此抓住这一主旨提取出相关论题。论述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化的内容,重点突出中国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的发展历程以及受西方影响的内容。如可联系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民主制度的维新运动,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辛亥革命。也可阐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关知识点
22、。阐述时要条理清晰,史实充分。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从清初起,清政府实行的是银钱相辅并行的货币制度,国家财政收支、大宗交易多使用银两,民间商贸多使用制钱。鸦片战争后,货币发行权进一步分散,地方铸币机构遍布全国,民间私铸禁而不绝,大量外国银行发行的钞票流通,银贵钱贱成为普遍现象。庚子事变后,清政府就货币铸造、发行、流通及管理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确立七钱二分制银元为主币,对新式币制种类、重量、成色等做了具休规定;用铜元取代制钱为辅币,在天津设立国家制币总厂,银元、铜元的铸造权归中央掌管;限制纸币发行;建立近代银行制度,组建大清银行,具有中央银行的职能和作用;制定了银行通行
23、则例储蓄银行则例殖业银行则例银行注册章程等一系列金融法规。摘编自张振鹍清末十年间的币制问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清末币制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清末币制改革的影响。【答案】(1)背景:银钱并用制度无法适应发展需要;货币发行权分散导致币制混乱;银贵钱贱激化社会矛盾;列强的经济入侵和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的财政危机;中央集权的弱化。(2)影响:改善了币制混乱局面;有利于民间商贸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危机;加强了政府的金融管理职能;触动了地方利益,改革不彻底,未全面实施。【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货币发行权进一步分散,地方铸币机构遍布全国,民间私铸禁而
24、不绝,大量外国银行发行的钞票流通,银贵钱贱成为普遍现象。”得出货币发行权分散导致币制混乱;银贵钱贱激化社会矛盾;“清政府实行的是银钱相辅并行的货币制度”后进行改革,得出银钱并用制度无法适应发展需要;“鸦片战争”“庚子事变后”“大量外国银行发行的钞票流通”得出列强的经济入侵和民族危机的加深;“地方铸币机构遍布全国,民间私铸禁而不绝”结合清朝当时的政治状况得出中央集权的弱化。(2)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币制改革对清朝民间贸易的影响、对国家财政的影响、对缓和社会矛盾、解决币制混乱局面等方面概括。同时也要认识到币制改革本身存在的不足之处。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1816年,英国
25、最早的和平主义团体伦敦和平协会即已诞生并开始了活动,而和平主义真正大范围地在英国风行则是在一战后。厌战、反战的情绪在英国乃至欧洲弥漫,大批和平主义组织不断涌现,支持者也不断增加。成立于1918年致力于宣传国际仲裁和全面裁军的国家联盟协会在1922年拥有20万会员,到1932年发展至100万人。1933年,面对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统并解散国会的举动,牛津大学俱乐部通过不再“为国王和国家而战”的决议,类似决议相继出现在20多所大学中。当年秋,执政党工党表示“一旦出现战争或战争威胁即以总罢工相胁迫”,其领袖更宣称要“关闭所有征兵站,遣散陆军,解散空军,废除一切可怖的战争设施”。摘编自张艳婧两战期间英国和
26、平主义与绥靖政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英国和平主义出现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后英国和平主义的影响。【答案】(1)背景:一战对英国经济的破坏;经济危机造成的国力衰减;法西斯势力的崛起;国际局势的日益紧张;追求和平的历史传统。(2)影响:影响了英国的外交政策(绥靖政策);不利于积极备战;促进了对战争的反思。【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1816年,英国最早的和平主义团体伦敦和平协会即已诞生并开始了活动”得出其背景包含了传统因素;“和平主义真正大范围地在英国风行则是在一战后”“ 成立于1918年致力于宣传国际仲裁和全面裁军的国家联盟协会”“ 面对希特勒成为
27、德国总统并解散国会的举动,牛津大学俱乐部通过不再为国王和国家而战的决议”等信息可以得出,和平主义出现的背景主要是受到一战对各国在政治及经济上的影响,同时还要考虑到新的战争因素的出现,也是和平主义出现的背景。(2)根据材料“其领袖更宣称要关闭所有征兵站,遣散陆军,解散空军,废除一切可怖的战争设施”,结合所学知识,从对英国的外交的影响、对二战的备战等角度概括其影响。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梁启超认为,太平世和天下大一统在道德上是崇高的,但如果人们的忠诚达不到或超越国家这个极点,都是野蛮的象征。他指出,必须正视一个由许多不同民族和种族组成的世界,这些种族是在彼此相互联系中残忍的竞
28、争发展起来的。这种竞争是无可指责的,它们是由世界的自然法则所支配的人类历史的无情事实。梁启超还将近代帝国主义的扩张看成是不断增长的国力、举足轻重的经济和国家每个成员共同作用的结果。为动员全民族的集体力量,必须使它的成员认识到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处在一个危急关头,并因而有参与公共事务的愿望。他认为,國民概念将近代国家与传统形态的国家明确区分开来,在近代西方国家仍存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区别,但重要的是人民既是统治者同时又是被统治者。一个近代公民不仅对政府有应尽的义务,而且在政府的组成和政策的制订中有表达意见和选择的政治权利。摘编自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29、概括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特点及成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意义。【答案】(1)特点:主张新的世界秩序观;强调民族国家间的竞争;重视公民的参与意识和政治权利。成因:列强的入侵和民族危机的加深;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启蒙思想的引介传入;中国近代化的发展。(2)意义:促进了传统华夷观的解体;对新民族观的确立产生影响;有利于西学东渐和思想解放。【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他指出,必须正视一个由许多不同民族和种族组成的世界”得出主张新的世界秩序观;“这些种族是在彼此相互联系中残忍的竞争发展起来的”得出强调民族国家间的竞争;根据材料“必须使它的成员认识到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处在一个危急关头,并因而有参与公共事务的愿望”得出重视公民的参与意识和政治权利。成因:结合梁启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从民族危机、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中国自身近代化发展等角度概括。(2)根据材料及所学,从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促进新民族主义观念的产生、救亡图存等方面概括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