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体现了传统中国A. 家国同构观念B. 宗法血缘关系C. 中央集权意识D. 安土重迁理念【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的结合,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故A项正确;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宗法制虽然消亡,但这种“家国一体”的宗法观念却延续下来,B项只强调了“血缘”这一“
2、家族关系”的信息,而国家政治未概括在内,故B项错误;材料中信息未体现中央集权意识,故C项错误;安土重迁理念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体系中,而题干信息为宗法制,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2.孙中山在任临时大总统期间,有一位老人专程去看他。一见面,老人就要下跪,孙中山急忙将他扶起说:“总统在职一天,就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国人民服务的。”老人问:“那总统离职后呢?”孙中山答道:“总统离职后,就和老百姓一样。”老人高兴地说:“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这反映了A.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 资产阶级软弱性C. 封建等级思想仍然存在D. 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答案】D【解析】试
3、题分析:根据题目中老人见到孙中山就要下跪的行为,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体现在资产阶级依附封建主义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老人的话“总算见到民主了”,封建等级思想存在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主张建立的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故D项正确。考点: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民权利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特殊的环境中经受过考验,经历过曲折,但它仍然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面旗帜。对于这一制度理解正确的是A. 奠定了民族独立发展的基础B. 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C.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D. 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一个制度,该制度起到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的作用,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民族独立之后,不可能奠定了民族独立发展的基础,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只是一个制度,不能起到确立新型国家的架构的作用,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三大改造的完成而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4.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公社一举而把所有的公职-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真正的工人的职务,使它们不再归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所私
5、有。”这表明巴黎公社A. 是无产阶级政权的一次尝试B. 建立起廉洁高效的行政体制C.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民主D. 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答案】A【解析】从“使它们不再归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所私有”可以得出这是一种全民公有的想法,体现出的是无产阶级的思想,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行政问题;C选项错误,这种形式并不意味着民主政治,只是一种公有化的想法;D选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政权的内容。5.美国解禁外交档案显示,1972年夏天,美国总统助理基辛格在得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即将访华以促成日中邦交正常化计划后,使用了对日本人的蔑称“小日本”一词,破口大骂日本是“最坏的叛徒”
6、。这说明A. 日本的做法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的原则B. 日本在政治外交上听命于美国C. 日本与中国建交导致美日关系恶化D. 美日之间存在着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战后,日本经济得到迅速发展,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而美国的霸主地位则逐渐削弱。材料主要反映了美日两国在国际关系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故D项正确。考点:现代中国外交20世纪70年代外交中日关系6.华盛顿1786年写给友人的信中说:“邦联只是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我们想要联合成一个国家,但我们又不愿给这个国家的管理者足够的权力去管理国家事务,岂不怪
7、哉!”美国为解决这个问题所采取的重大举措是A. 争取民族独立B. 推举华盛顿为国王C. 实行联邦制D. 两党交替执政【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美国把邦联制变成联邦制,所以美国为解决这个问题所采取的重大举措是实行联邦制,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786年美国早已经独立,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华盛顿不是国王,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实行联邦制而非两党交替执政,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7.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主要在于追求( )A.
8、民族独立富强B. 发展资本主义C. 工业化的实现D. 实现民主政治【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积极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是支撑整个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力量,A项正确。BCD三项项,是产业革命精神的追求,最终目的是实现近代中国民族独立和富强,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点睛:解决本题以“产业革命精神”为出发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选项即可得出答案。8.八届九中全会后,党的各级领导响应毛泽东“1961年要搞一个实事求是年”的号召,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毛泽东带三个调查组到了浙江、湖南和广东的农村;刘少奇到了湖南长沙和宁乡;周恩来去了河北邯郸地区;朱
9、德到了四川、河南和陕西。这一做法A. 旨在为制定“二五”计划做准备B. 有力地推动了“八字方针”的落实C. 较为彻底地纠正了“左”倾错误D. 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尝试【答案】B【解析】“八字方针”是1960年提出的,1961年的这个实事求是做法会有力地推动 “八字方针”的落实,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二五”计划是1958-1962年发展国民经济发展计划,选项A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时间上来看当时“左”倾错误并未得到彻底地纠正,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尝试是在1978年,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9.复旦大学的姜义华认为,该政策是“十足的农业社会主义
10、”,是旧俄国专制主义长期统治下形成的政权万能论以及宗法式的情绪对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头脑侵袭的结果。“该政策”是指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农业全盘集体化D. 玉米运动和垦荒运动【答案】A【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在农业方面是“十足的农业社会主义”,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商品市场,未体现出“十足的农业社会主义”,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农业全盘集体化是斯大林而非列宁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玉米运动和垦荒运动是赫鲁晓夫而非列宁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0.顾炎武在提出以经学取代理学的同时,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原,生民
11、根本大计”。对那些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要“一切不为”。据此可知,顾炎武A. 挑战理学的正统地位B. 主张学术研究应回归儒家原典C. 强调研究经学要务实D. 倡导用六经解决一切现实问题【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关注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大计”、“对那些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要一切不为”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顾炎武主张读书应该经世致用,关注社会现实,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挑战理学的正统地位不是材料主旨,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并未主张学术研究回归儒家原典;D选项“解决一切现实问题”表述过于绝对,不是顾炎武
12、的主张。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1.彼特拉克跳出中世纪抒情诗的框框,以丰富多彩的色调,细致入微的笔触,描绘恋人劳拉的形体之美,并把歌颂劳拉和描绘自然结合起来。这反映出人文学者A. 高扬人类理性B. 提倡享乐主义C. 热爱现世生活D. 凸显人性高贵【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描绘恋人劳拉的形体之美,并把歌颂劳拉和描绘自然结合起来。”这符合热爱现世幸福生活的人文主义内涵,故答案为C项;A项是启蒙运动期间,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享乐主义,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否定神性、凸显人性的信息,D项排除。【点睛】本题属于提炼信息类选择题。其备考启示:其一,发现。即找出材料中关键的字词句段;其二,转化。浓缩关键的
13、字词句段,转化历史学科术语。12.“它排斥虚无缥缈的幻想、排斥神话故事、排斥寓意与象征、排斥高度的风格化、排除纯粹的抽象与雕饰,它意味着我们不需要虚构,不需要神话故事,不需要梦幻世界。”这番言论反映的文学流派A. 热情地讴歌国家和民族的独立B. 是对现代主义文学的重大发展C. 以独特的个性化视野描绘感觉D. 强调真实客观地再现典型人物【答案】D【解析】据材料“排斥虚无缥渺的幻想、排斥神话故事”、“不需要虚构,不需要神话故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现实主义的风格特点,它强调真实客观地再现典型人物,故D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讴歌国家和民族的独立的主题,故A选项错误;现实主义不等于现代主义文学,
14、故B选项错误;个性化视野描绘感觉,属于现代主义,故C选项错误。故选D。二、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只有获得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苏格拉底强调人们要“认识自己”。启蒙历史网论坛材料二: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材料三:有一条基本规律,就
15、是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的主要思想主张。(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发生的哪一重大变革运动?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所体现的核心思想。并指出该运动发生的经济根源。(3)据材料三,概括孟德斯鸠的法治思想主张。(4)据材料列举东西方实践孟德斯鸠思想的法律文件。【答案】(1)主张:美德即知识;教育培养治国人才;认识自己。(2)运动:文艺复
16、兴运动。思想:人文主义。根源: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3)只有人民可以制订法律;主张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文件:美国1787年宪法;临时约法。【解析】【详解】(1)由材料中美德与知识的关系可知,其观点为美德即知识;由材料“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可知其观点为主张教育培养治国人才;由材料“苏格拉底强调人们要认识自己”可知其观点为认识自己。(2)第一问由材料的出处可知这项变革运动为文艺复兴。第二问由材料二可知,莎士比亚在强调人的价值,彰显人性的高尚与尊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核心思想为人文主义。第三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发生的经济根源为资本主义萌芽的
17、产生与发展。(3)第一问由材料“有一条基本规律,就是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可概括为其主张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由材料中所列三种情形所带来的危害可以概括为其主张三权分立。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方实践三权分立的典型为临时约法,西方实践三权分立的典型为美国1787年宪法。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朝以武力迫使朝鲜称臣纳贡之后,琉球、安南、暹罗、缅甸等先后成为清朝的朝贡国。基于中国中心和中外一统的传统理念,清朝亦曾将包括荷兰在内的西洋诸国视为朝贡国。清朝将三跪九叩礼作为最重要的朝贡礼仪求所有朝贡使臣觐见时比照中国臣子行此礼,以彰显其共主地位。清廷将“厚往薄来”的传统理念用于对外交往的
18、具体实践,主要手段就是开展朝贡贸易。其主体是各国使团在华朝贡期间所进行的贸易活动。李云泉再论清代朝贡体制材料二 强权主义导致条约制度的不平等对他们来说,国际法是保障和补充不平等条约的执行工具,中西方之间的交往基本都是以战争为前提,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条约来确立法则的实现。所以当时的国际法有着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两面性,一方面是列强国家欺负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工具,为了自己的侵略目的要求弱小国家遵守国际法,另一方面如果涉及列强国家的利益,即使违反国际法原则的行为也被认为是合法的。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晚清中国也不断受到国际法的影响与冲击中国外交开始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
19、争端,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运用材料三 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1949年单页版、1950年版、1953年版、1958年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1971年版、1975年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1980年版将1975年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1)请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朝贡制度的基本内容。(2)请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条约制度下国际法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各版护照上“文字”、“使用范围”的变迁,
20、谈谈新中国不同时期外交的特点。【答案】(1)内容:清代朝贡制度主要涉及以中国为核心的周边国家和地区,也包含了部分西方国家;朝贡制度的核心是通过礼仪体现中国“天朝上国”的地位;“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是维护朝贡制度的主要手段;朝贡贸易兼有官方和私人性质。评价:体现了“天朝上国”的自满心态;小农经济的自我封闭;强化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逐渐脱离世界潮流。(2)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外交观念的转型;列强把不平等条约强加于中国,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延缓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谈判成为晚清政府处理国际争端的重要手段,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外交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化。(3)50年代
21、护照采取中俄文对照,反映外交上一边倒,主要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70年代前期护照改为中法英文对照,体现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交的热潮;因私护照几乎为零反映“文化大革命”及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80年代护照不再注明使用地域范围,反映了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和“不结盟”政策。【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内容,根据材料“琉球、安南、暹罗、缅甸等先后成为清朝的朝贡国”“基于中国中心和中外一统的传统理念”“厚往薄来的传统理念用于对外交往的具体实践,主要手段就是开展朝贡贸易,其主体是各国使团在华朝贡期间所进行的贸易活动”可以从。朝贡制度所涉及到的范围、核心、主要手段和性质等方面来
22、分析出答案。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经济、外交等方面对这一制度进行评价。(2)根据材料“晚清中国也不断受到国际法的影响与冲击”“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思想、外交等方面分析国际法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各版护照上“文字”、“使用范围”变迁,因此我们要分成两个部分来回答,一个是“文字”一个是“使用范围”。由此来总结各个时代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建交原则以及建交方针,得出相应的结论。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
23、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答案
24、】(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可分析出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有自身认识的改变、赢得光绪的支持及减少阻力等方面。(2)特点:根据材料“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可知体现的是变法的核心机构;根据材料“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可知体现的是注重维护皇帝的权威;根据材料“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可知体现的是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