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昆明师专附中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高 一历 史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为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涂于答题卡中。)1考古专家对某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研究后,认为当时阶级分化明显。下列能够为此结论提供证据的考古发现是A农作物和牲畜遗骸 B比较大的氏族公共活动场所C制陶场和公共墓地 D墓葬大小和随葬品差异悬殊2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形成了“南稻北粟”的格局,这主要取决于 A当地居民的喜好 B当地的自然条件C政府的鼓励措施 D外来作物的影响3.史记周本纪中载:“褒姒不好笑(
2、周)幽王为烽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与材料描述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 B禅让制 C宗法制 D内外朝制4.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这一事件反映出的时代特征是A民族交融 B学术下移 C王室衰微 D诸侯争霸5.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因社会发展较周边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进入战国之后,内迁的各部逐渐与华夏族交融而不再被视为蛮夷。这一变化A加速了社会转型 B冲击了贵族政治 C促进了民族认同 D推动了战国变法6.孟子认为君主应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益。孟子赞
3、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这说明孟子A背离孔子理念 B具有民本思想 C推崇德治主张 D倡导人性本善 7.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 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确立了儒学独尊地位 士受到统治者的重用A. B C D8下列表格中,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错误的一项是选项 历史史实 历史解释A北京人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B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亚非美洲,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C甲骨文的发现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自商朝开始D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9.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中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
4、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A. 职分细化,相互制约 B.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C. 家国同治,皇权至上 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10.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在政治上,“秦,虽死犹存”是指A. 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B. 焚书坑儒,思想专制C. 修筑长城,统一文字 D.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11. 示意图能够直观地反映历史现象。对右图所示历史事件的作用解释准确的是A. 加强了中央集权B. 加速了国家分裂C. 增强了诸侯势力D. 扩大了王国疆域12. 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
5、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出现“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运动 B. 秦始皇帝焚书坑儒C.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司马迁撰史记13.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蔡伦A是纸的最早发明者 B因造纸有功而被西汉皇帝封侯C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D降低了造纸的成本14. 魏晋以来佛寺常依靠特权,侵夺民田、建立庄园,其佃农被称之为“佛图户”。北朝周武帝曾开展灭佛运动,释放的“佛图户”一部分充实军队,一部分成为向政府交税服役的农户。“佛图户”的减少A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 B抑制了地主土地兼并C增强了儒学的影响力 D推动了
6、土地私有制的出现15.对以下两幅魏晋壁画解读合理的是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农业生产恢复C社会分工扩大 D民族交融加强16.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 下列是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其中图所示对应的朝代是A东汉、南宋、西晋 B蜀、西晋、隋朝C西汉、西晋、唐朝 D蜀、西夏、战国17.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传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A. 促进了经济的交流 B. 加强了南北文化联系C. 巩固了封建统治 D. 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18. 唐朝的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等人有作品记录在全唐诗里流传于世。上官仪、房玄龄、杜如晦、沈佺期、贺
7、知章、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李贺、杜牧等,也有书法作品传世。这反映了唐朝A. 绘画、书法得到迅速发展 B. 部分文人重视诗书审美追求C. 中原文化带动全国文艺进步 D. 是文人画派形成的奠基时期19.“天可汗”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具有实质意义,它的目的是使许多弱小邻国或民族可以和平相处共存共荣。”据此分析,唐太宗被各民族拥戴为“天可汗”的原因是 A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B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C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任用贤良,提高行政效能20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A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 B道教有了新发展C佛教思想盛行 D佛教取代儒学21唐朝后期推行两
8、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 A.增加了税目,加重农民的负担 B.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形成C. 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 D.放松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22唐朝中期,唐政府都要在每年的春天举行一次恩科来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政府的工作流程应是A尚书省中书省皇帝门下省礼部B门下省尚书省皇帝尚书省礼部C中书省皇帝门下省尚书省礼部D. 尚书省皇帝门下省中书省礼部23. 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演变,反映了君主专制不断得到强化的趋势。图1所示的中央机构属于 A宋朝B唐
9、朝C秦朝 D清朝 24.汉初“楚越之地.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而后世“(江浙)财赋之地,人物渊薮(人文)”的说法。这说明A. 中国古代政治重心开始南移 B. 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C. 随着人口南迁出现军事重心南移 D. 长江流域农业生态系统优于中原25.在长期流通铁钱的四川地区,产生了北宋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纸币的流通遍及东南诸路、两淮荆湖及四川各地。这反映出A宋代货币贬值严重 B南宋经济生活水平远高于北宋C纸币在两宋的流通日益广泛 D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货币变革26.北宋建立后,将地方精兵编为禁军,拱卫京师,并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厚,“衣食天子”、“不耕而食”;应募者以此养家
10、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下列对这一制度的认识最准确的是A提升了边境防御能力 B提高了文官和士人地位C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D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27.据记载:“至太祖即位之二年,既以二千五百破耶律谢十,始命以三百为谋克,谋克十为猛安。”根据材料判断其所描述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 A. 女真族 B. 契丹族 C. 党项族 D. 蒙古族28. 宋代在知州以外,于诸府州设“通判某州军事”一官,知府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联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这表明通判的作用是A提高行政效率 B控制财政大权 C制约地方长官 D牵制中书门下29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
11、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A一定程度上加重人民的负担 B并未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C加速北宋走向衰亡 D加强对百姓的社会管控 30. 吐蕃作为元代一个单独大行政区,未设行省,由中央宣政院直接统辖。宣政院下属的低级地方官员可由当地僧侣首领按本地习惯自相传袭。这体现了古代边疆治理的智慧为A订立盟约 B因地制宜 C武力征服 D和亲联姻第卷(非选择题共40分)31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
12、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材料二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材料三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功能,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材料四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地方设行中书省,
13、简称“行省”。史学集刊(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在政治上的表现。(2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3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4分)(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历史影响。(3分)32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选官制度都极为关注。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
14、”,即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汉制规定商人不能做官,做官亦不能经商,乡举里选系由地方政府察举呈报。现在自由报考之唯一限制,即报名者不得为商人或工人。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科举制度在宋代有了重大的发展,宋太祖确立殿试制度,加在省试之上,使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使科举及第者直接成为“天子门生”,进一步摧毁考官和考生之间的座主、门生关系。针对唐科举门资取士的弊病,逐步取消资格限制,贯彻“取士不问家世”的原则。设置考试新章法,如考生搜身制、考官隔离制、试卷糊名、誊
15、录制。科场文体从侧重“诗赋”代之以“经又”“策论”。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材料三中国古代的科举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伟大创举。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儒家思想与封建专制制度和科举制度相结合,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因而科举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制度因素。清末维新人士认为科举制度“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造成了“破坏人才,国随贫弱”的后果。摘编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异同。(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
16、括宋代科举制发展的表现。(4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科举制进行评价。(6分)33根据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广大荒野、森林地区的开垦成为可能。随着荒地的不断开辟,公田之外的私田不断扩大,数量超过了公田。“私田”没有一定的规格,可以买卖、交换、抵押,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向国家交税。这使得农民增加了在“私田”上的兴趣,而不肯尽力于公田,导致公田日益衰败。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
17、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三隋唐与魏晋南北朝时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样频繁的民族迁徙,没有各族之间的争战、割据以及由此产生的各族之间的同化、融合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而是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逐渐同化、融合周边各族,或周边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融合;汉化仍然是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土地制度的变化及主要原因。(4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迁都”的作用。(4分)(3)用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
18、三中统治阶级是如何加强与周边各族交融的?(4分)昆明师专附中20202021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参考答案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涂于答题卡中。)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 DBACCBABCDACD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答案ADBABCCDCABCD27282930ACAB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共计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1)表现: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设立中朝,削弱丞相的权力;实行察举制;设立刺史制度;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势力。(2分)(2)作用:三省
19、六部制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3分)(3)措施:中央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设立包括转运司在内的“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将地方的精锐部队编人禁军,并定期轮换;各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4分)(4)影响:巩固了元朝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设立始于元朝,在历史上影响深远。(3分)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1)异:选拔人才的标准不同,前者靠才能,后者靠门第;选拔人才的方式不同,前者考试,后者举荐。(4分)同:都是选拔人才的制度;工商业者都不在举荐或考试之列。(2分)(2)表现:确立三级考试
20、制度;减少考生资格的限制;严格考试程序的规范管理;注重考试内容的实用性(4分)(3)评价:积极:打破了贵族特权;扩大了官吏来源和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风气的形成;把读书、考试、做官联系起来,有利于教育和儒学的发展;对东西方官僚选拔制度有深远影响。(6分,任答6点即可)消极:后期的科举制度使儒学成为统治者控制臣民的工具,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重才轻品,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形成官本位思想,至今仍有消极影响。(2分,任答2点即可)33根据材料,回答问题。(12分)(1)变化:由井田制(土地公有)到土地私有。(2分)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农民热衷于耕种私田。(2分)(2)作用:有利于改变鲜卑族落后风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推动了民族交融,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4分)(3)史实:用军事击败东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管理;通过与吐蕃赞普和亲,促进了汉藏友好交往;册封回纥、粟末靺鞨等少数民族首领,加大了对西北和东北地区管辖。(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