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第二次双基检测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60717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第二次双基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第二次双基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第二次双基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第二次双基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第二次双基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第二次双基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第二次双基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第二次双基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第二次双基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第二次双基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第二次双基检测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古代中国早期国家治理中强调“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的传统。这种传统的制度根源是A. 分封制B. 礼乐制C. 宗法制D. 皇帝制【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名正言顺、礼乐刑政体现了宗法制的内涵,故C正确;分封制是君主将土地和人民作为赏赐给功臣、贵族的后代或者宗室在各个地区建立诸侯国或者藩地,不符合题意,排除A;礼乐制的根源是宗法制,排除B;秦朝建立皇帝制,不符合“古代中国早期”,排除D。点睛】2. 据史记周本纪,商封王自焚前大呼“我生不有命在天”;商灭后,周武王

2、“散鹿台之财,发巨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从此之后A. 德治成为国家治理的核心B. 天命信仰淡化出政治舞台C. 民本思想产生并广泛传播D. 救济制度逐渐被建立起来【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 材料反映了西周“皇天无亲,维德以辅,敬天保民”的思想,故A正确;B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本思想广泛传播,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救济制度的建立,排除D。【点睛】3. 下表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A. 汉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B. 文字统一成为一种趋势C. 文字推动社会治理进步D. 象形字失去了生活用途【答案】A【解析】【详解】字形分类多样与形声词(“承、变、新、体”特征)数量最多体现了汉字的生命

3、力,A正确;秦朝已经实现了文字统一,排除B;文字和社会治理进步之间的关联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象形文字依然存在,说明其并未丧失用途,排除D。4. 谏官的职责为专门谏净皇帝的过失。唐代的谏官为宰相的喉舌。宋时则谏垣独立,并无长官,朝堂之上,语无遮拦,成为常态,由此A. 文人的政治地位空前提高B. 导致行政系统运转不灵活C. 推动清议政治局面的出现D. 宰相的权力被进一步削弱【答案】B【解析】【详解】宋朝的台谏系统已不再隶属于宰相机构,其在朝堂之上,语无遮拦,成为常态,这一方面体现了谏官系统的独立性,同时也体现了其职责滥用导致行政系统运转不灵,B正确;谏官制度的变化无法得出文官政治地位的提升,排

4、除A;谏官在“朝堂之上,语无遮拦,成为常态”于清议不符,排除C;D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5. 明朝万历年间,政府规定并广泛推行:统一役法把原来的里甲、均徭、杂泛等项徭役合并为一,不再区别银差和力役,一律征银。从长期来看,政府这一举动A. 彻底改变了明朝的货币体系B. 使其在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C. 有利于中外商业贸易的发展D. 推动了经济中心向南方转移【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描述的是一条鞭法,这一赋税制度改革中,不再区别银差和力役,一律征银,放松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同时加速了白银货币化历程,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往来,C正确;这一改革只是加速了白银货币化历程,但是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明代的货币体系,

5、排除A;在赋税改革之前,中国在外贸中也处于出超地位,排除B;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排除D。6. 据统计:晚清时期,外国殖民者共向中国走私、推销鸦片7023119万箱,从近代中国掳走银元,相当于政府60年的国库收入。由此可知,西方的殖民侵略A. 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B. 推动了自由贸易的发展C. 改变了传统的贸易体制D. 以掠夺财富为根本目的【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晚清时期外国殖民者向中国走私、推销鸦片,导致中国财富大量外流,说明掠夺财富是近代西方殖民侵略的根本目的,D正确;题干内容与中国近代化无关,排除A;晚清时期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B;通过题干无法判断晚清时期中

6、国贸易体制的变化,排除C。7. 1937年7月,蒋介石说:“我们既是一个弱国,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命,以求国家生存”。1938年,毛泽东也说:“我们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但是国内各个党派、各个阶级,而且是国内各个民族的。”这说明当时A. 国共之间的矛盾已基本解决B. 中国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高度统一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确立D. 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的时间可以判断应该是卢沟桥事变以后,中日民族矛盾已经是主要矛盾,惟有全民族团结起来才是出路,故B正确;国共两党分别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矛盾不可能解决,排除A;1936年西安事变标志抗

7、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确立,排除C;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排除D。【点睛】8. 1943年,毛泽东在中央党校第二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说道:“中国革命要完成什么任务呢?中国共产党到底要办什么事情呢?就是要办两件事,要换两回朝。”据此可知,毛泽东主张A.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B. 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 反抗国民党反动势力D. 推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主张中国革命分两步走,先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此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故A正确;B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当时正处于抗战

8、时期,中共的工作重心一直是抗日,排除D。【点睛】9. 19491952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公私比例变化表,下表反映的变化A. 是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成果B. 为“一五”计划实施提供了条件C. 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D. 反映了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491952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中国营占比得到较大提升,表明国家对资源的配置能力增强,这为此后“一五”计划的开展提供了条件,B正确;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于1953年,排除A;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C;工业化建设在1953年起步,排除D。10.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

9、革的决定指出,“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而不是那种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这一提法A. 强化了计划经济体制B. 表明改革开放速度放缓C. 有利于减少改革阻力D. 限制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1984年中国尚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经济体制的改革仍然阻力重重,为了减少改革阻力,于是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过渡性的经济体制,故C正确;“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并非强化计划经济体制,而是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排除AD;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点睛】11. 以下为两幅不同时期的世界地图,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反映了A. 世界各地区间联系加强B. 人类已对世界形成准

10、确的认识C. 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D. 绘图技术进步推动新航路开辟【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区间联系加强,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逐渐清晰化,故A正确;B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列强殖民情况,无法体现世界殖民体系是否形成,排除C;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绘图技术进步只是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排除D。【点睛】12. 1884年,英、法、德等国在柏林召开会议,经过争论达成协议,其中规定:任何国家在非洲占领新的土地,必须通知其他国家,占领方为有效。据此可知,殖民扩张过程中A. 对黑奴贸易愈加重视B. 德国逐渐成为新兴殖民霸主C

11、. 列强之间的冲突加剧D. 主要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通过会议的方式来解决殖民扩张过程中的争端,本身就是列强之间冲突加剧的表现,故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黑奴贸易的信息,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德国是殖民霸主,排除B;材料只是反映了一次会议的规定,不能说明主要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的结论,排除D。【点睛】二、非选择题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关于中央地方关系的得失,中国史学家常用内外、轻重、干枝、首尾等关系作比喻。从具体的朝代来看,秦汉两代算是轻重相维的时期。直到东汉末年才出现极端地方分权,引起军阀割据、三国鼎立局面。西晋统一后实行“封建”,外重内轻现象

12、变本加厉,促使西晋王朝很快在“八王之乱”中覆灭。此后的东晋南朝和十六国北朝对峙时期,一直处于轻重失序的周期。唐代中后期,安史之乱在中央地方关系上将中国古代史划分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部分藩镇拥兵自立割据,直到与唐王朝一起毁灭。历史变迁深刻教育了宋朝统治者,他们只能走上内重外轻之路。于是,宋代不仅收地方之权于中央,而且集中央之权于皇帝手中。元明清三代与宋制一脉相承。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二 民国建立后,虽然两千余年的皇帝专制制度废止,但中央集权的趋势并没有根本改变。其最大的制度创新就是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剿共”时,采用了专员公署制,地方三级体制重新建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地方关系

13、震荡曲折。改革开放后,分税体制的建立,使中央地方关系状态暂时步入了相对稳定有效的时期。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央与地方关系上分析安史之乱的历史影响并用史实说明。(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央地方关系演变特征。(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在中央地方关系调整上的制度创新。【答案】(1)历史影响:使中国古代中央地方权力关系分为外重内轻与内重外轻两个时期。史实:魏晋时期州郡县制;唐朝藩镇体制。宋朝监司体制、使职差遣体制;元明清行省体制。(2)特征:中央集权总体趋势加强;从二级制到三级制;君主专制淡化、废止,近代化色彩凸显;从偏政治集权向偏经济

14、集权转变。(3)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财政分税体制;依法治国【解析】【详解】(1)历史影响:根据“安史之乱在中央地方关系上将中国古代史划分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可得出使中国古代中央地方权力关系分为外重内轻与内重外轻两个时期。史实:结合所学可得出主要有魏晋时期州郡县制;唐朝藩镇体制;宋朝监司体制、使职差遣体制;元明清行省体制。(2)特征:根据所学可得出中央集权总体趋势加强;根据“地方三级体制重新建立”得出从二级制到三级制;根据“ 民国建立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制政体可得出君主专制淡化、废止,近代化色彩凸显;结合所学可从政治到经济方面考虑,从而得出从偏政治集权向偏经济集权转变。(3)创新:根据所学

15、可得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财政分税体制、依法治国等方面。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京师同文馆的课程和分馆设置据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整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答案】论题:京师同文馆的设置适应了晚清近代化的发展需求。阐述:京师同文馆作为总理衙门的附属机构,而总理衙门又是主管外交和洋务的中央机构,所以京师同文馆的培养目标即为外交人才和洋务人才。同文馆强调外语,向学生介绍西方的史地知识,注重对国际法的介绍,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设置俄文馆和法文馆,甲午战后设置东文馆,这些举措适应了晚清政府的外交需求。对西方科

16、学知识的学习,格致馆的设置又适应了洋务运动的需求。总之,京师同文馆的课程和分馆设置,适应了中国对外交往和发展实业的需求,而且随时代发展不断调整【解析】【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中京师同文馆的课程和分馆设置信息,可提出论题:京师同文馆的设置适应了晚清近代化的发展需求。阐述:根据“翻译选编”“联系译书”,说明京师同文馆的培养目标即为外交人才和洋务人才;根据“英文馆”“法文馆”“读各国地理”“读各国史略”等说明同文馆强调外语,向学生介绍西方的史地知识,注重对国际法的介绍,说明适应了晚清政府的外交需求;根据“格致馆”“讲求化学”“天文测算”等,说明对西方科学知识的学习,格致馆的设置又适应了洋务运动的需

17、求。最后,总结说明京师同文馆的课程和分馆设置,适应了中国对外交往和发展实业的需求。【点睛】15. 材料 自清中期开始,内地人口持续且较有规模地迁往新疆、内蒙古、东北、台湾等边疆地区。乾隆中期统一天山南北后,制定了积极的移民实边政策,由此陕甘等省份的贫民纷纷前往新疆认垦土地,谋求新生活。自康熙后期始,内地犯禁留居蒙地和东北的汉族移民不断增加,虽然乾隆时期颁布禁令,但移民浪潮已成。清后期,随着清廷禁令的松弛,内地人口大规模的迁居蒙地、东北。康熙二十二年平定台湾后,清廷实行封禁政策以加强控制,限制沿海居民渡台垦殖,却难以阻止因人口压力导致的偷渡入台。雍正时,清廷允许在台居住的汉民搬眷后,台湾人口开始

18、大幅度增长。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禁,由此出现移民台湾的高潮。清廷在边疆地区逐步确立了户籍管理制度,不仅表明清廷对边疆人口管理体制的改变,更表明清廷对移民身份与定居事实的法律认可摘编自褚宏霞清代移民户籍管理措施与移民新趋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移民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析清代移民的历史作用。【答案】(1)特点:移民主要由内地迁往边疆地区;地区不同政府的移民政策有差异;将边疆移民纳入地方管理体制。(2)作用:促进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缓解内地人口压力,促进内地与边疆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解析】【分析】【详解】(1)特点:根

19、据“内地人口持续且较有规模地迁往新疆、内蒙古、东北、台湾等边疆地区”得出移民主要由内地迁往边疆地区;根据“清后期,随着清廷禁令的松弛,内地人口大规模的迁居蒙地、东北。康熙二十二年平定台湾后,清廷实行封禁政策以加强控制,限制沿海居民渡台垦殖”得出地区不同政府的移民政策有差异;根据“清廷在边疆地区逐步确立了户籍管理制度”得出将边疆移民纳入地方管理体制。(2)作用:根据“内地人口持续且较有规模地迁往新疆、内蒙古、东北、台湾等边疆地区”,可从促进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出缓解内地人口压力,促进内地与边疆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等分析回答。【点睛】16. 材料 二战

20、和抗战的胜利使中国国际地位有所提高,然中国并未因战争胜利而使国家利益最大化。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美英苏三国背着中国达成秘密协议,规定苏联在对德战争结束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的同时,将获得日本在中国东北的部分权益作为补偿。8月蒋介石决定向苏联妥协,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确认了雅尔塔密约的基本内容,使其具有了国际法效力。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提出对日本的“以德报怨”方略,他希望稳妥地处理日本投降问题,以免干扰他对战后中国其他紧迫问题尤其是国共关系问题的处理。中国还实际放弃了在出兵占领日本、盟国对日管制、东京审判等事务中不少原本是战胜国应有的权利。而这些缺失,并不全因为外部的干涉和压力,往

21、往却出自于执政者的私心自用,这不能不为后世所引为鉴戒摘编自汪朝光二战和抗战与中国国家利益最大化问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中国国家利益未能最大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中国国家利益最大化问题的历史启示。【答案】(1)原因:雅尔塔会议美英牺牲中国利益换取苏联对日作战;蒋介石集团为争取苏美支持而妥协;中国国力较弱,国际话语权小并缺乏外交策略。(2)启示: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坚持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坚持原则又不失灵活性;致力于全球和平与发展,增强和平力量【解析】【分析】【详解】(1)原因:根据“美英苏三国背着中国达成秘密协议将获得日本在中国东北的部分权益作为补偿

22、”得出雅尔塔会议美英牺牲中国利益换取苏联对日作战;根据“蒋介石决定向苏联妥协”得出蒋介石集团为争取苏美支持而妥协;根据“中国还实际放弃了在出兵占领日本、盟国对日管制、东京审判等事务中不少原本是战胜国应有的权利”得出中国国力较弱,国际话语权小并缺乏外交策略。(2)启示: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出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增强国力、坚持原则又不失灵活性、致力于全球和平与发展等角度分析回答。【点睛】17. 材料 赵孟頫(12541322年),元代书画家。他反对宋朝院体画的工致刻板、奢靡渐颓的画风,在绘画创作中提倡师古、师法自然的格调,开创以简率质朴的绘画风格和纯熟的绘画技法来推进元代文人画的发展。他在书法上五体

23、皆精,高深的艺术成就奠定了他“以书入画”美学思想的基础。他把书法运用在绘画作品中,强调绘画中用笔用墨的书写性,同时也充分反映出艺术家的内心情感。赵孟頫以书入画的新理念使中国传统山水画产生了创生性发展,为绘画形式表现打开了一扇更为广阔的窗。赵孟頫还以圆朱文入印,扭转了隋唐以来印文拙陋的局面,赋予了印章强烈的艺术性,对印学发展具有前导之功。赵孟頫将初创时期的文人画丰富发展成一个成熟的绘画派系,使中国传统绘画完成一次伟大变革,为元代文人画发展的巅峰莫定了扎实的基础摘编自刘雪薇论赵孟頫的绘画理论对元代文人画的影响(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赵孟頫绘画理论形成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24、概括赵孟頫的历史贡献。【答案】(1)原因:宋代院体画的弊端;赵孟頫深厚的书画功底和艺术实践;元代的时代背景与艺术环境。(2)贡献:在绘画创作中提倡师古、师法自然又有所突破;创立以书入画的新理念,促使传统山水画创生性发展;对印学发展具有前导之功;丰富发展文人画的内涵,推动元代文人画的发展。【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元代书画家。他反对宋朝院体画工致刻板、奢靡渐颓的画风”可知,宋代院体画的弊端;从主观方面分析,赵孟頫深厚的书画功底和艺术实践;从时代特征看,元代的时代背景与艺术环境有助于赵孟頫绘画理论的形成。(2)贡献:根据材料“他反对宋朝院体画的工致刻板、奢靡渐颓的画风,在绘画创作中提倡

25、师古、师法自然的格调,开创以简率质朴的绘画风格和纯熟的绘画技法来推进元代文人画的发展”可知,赵孟頫在绘画创作中提倡师古、师法自然又有所突破;根据材料“他在书法上五体皆精,高深的艺术成就奠定了他以书入画美学思想的基础赵孟頫以书入画的新理念使中国传统山水画产生了创生性发展,为绘画形式表现打开了一扇更为广阔的窗”可知,创立以书入画的新理念,促使传统山水画创生性发展;根据材料“赵孟頫还以圆朱文入印,扭转了隋唐以来印文拙陋的局面,赋予了印章强烈的艺术性,对印学发展具有前导之功”可知,赵孟頫对印学发展具有前导之功;根据材料“赵孟頫将初创时期的文人画丰富发展成一个成熟的绘画派系,使中国传统绘画完成一次伟大变革,为元代文人画发展的巅峰莫定了扎实的基础”可知,丰富发展文人画的内涵,推动元代文人画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