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第一轮复习学案第三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经济【考点扫描】考纲内容课标要求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
2、的影响。大众传媒的发展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单元导航】本单元主要讲述了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史实。复习中可从三个方面去把握:(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的表现、原因、影响;(2)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重点掌握各阶段的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重点掌握各方面变迁的主干史实并分析变迁原因。复习过程中应注意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关注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及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知识网络】如下:【考点概要】考点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1晚
3、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1)背景&原因:鸦片战争前夕,仍然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西方列强通过,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鸦片战争后,的冲击。(2)表现:自给自足的的逐渐解体:A原因:a资本主义入侵,对华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最主要原因);b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国内市场不断扩大;c本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d分散的个体小手工业技术低,成本高等。B表现:洋纱涌入并逐渐取代土纱,使中国传统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洋布输入并逐渐取代土布,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列强大量购买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中国农产品进一步商品化。东南沿海等地最为突出。C影响:自然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使
4、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中国逐渐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相继出现,具体为:外商企业的出现(19世纪40年代最先在通商口岸出现)、出现(近代工业的起步)、民族工业兴起等。(3)影响: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和原料产地。中国的发生变化,买办阶层迅速兴起。2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90年代)(1)兴起背景:和两次使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清政府内部部分官僚意识到的重要性,形成,并得到慈禧太后的暂时支持等。(2)指导思想:“”。(3)口号与目的:口号:“”。目的:旨在“自强”、“求富”;本质:。(4)代表人物
5、: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5)主要内容:创办军用工业:A以“自强”为旗号。B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是第一家官办军用工业;1862年设计制造成功第一台实用,标志着中国的起步。C1865年李鸿章创办的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官办军用工业。创办民用工业:A以“求富”为旗号。B1872年李鸿章创办的是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C1881年投产的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筹划海防: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创办近代教育:创办新式学堂(1861年京师同文馆),派遣留学生,开近代教育先河。(6)性质:。(7)结局:的惨
6、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破产原因:根本原因:;其它原因:列强垄断技术,顽固派阻挠,缺少有力的领导核心等。(8)评价:积极作用:开启了中国的进程: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发展了近代教育与军事;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促进了西方科学文化的传播;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局限:代表封建统治阶级,目的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只限于学习西方技术,不改变封建制度;因此也没有实现中国的“富强”。3民族工业的产生(19世纪70年代前后)(1)产生背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逐渐解体。的刺激,洋务运动与的诱导。(2)产生概况:时间:前后。地区:主要分布在、等东南沿海地区。主要民族工业:方
7、举赞上海办,陈启源广东南海办,朱其昂天津办。(3)影响:冲击自然经济,加速封建制度的瓦解,促进中国近代化。4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或甲午战争后至辛亥革命前)(1)背景: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中国自然经济。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的限制,并于1903年设,奖励工商。民族资本家的热情,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推动及运动的刺激。(2)表现:民间出现办厂热潮,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发展尤为迅速;由沿海向内地扩展;涌现出、荣宗敬、荣德生等一批实业家。(3)影响: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与运动,加速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加速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解体。形成“”的社会思潮。【易错扫描】1鸦
8、片战争后,中国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但这一过程非常漫长,一直到建国后,三大改造的完成,小农经济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2由于外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早于中国资产阶级,这是一个特例。3洋务派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代表。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虽然也有私人资本参与,但改变不了企业的官办性质,具有很强的封建性,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洋务派的主观目的和客观结果大相径庭,在复习时应对此辩证地看待。4“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而是指其使用机器生产而非手工劳动。5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不是由封建社会末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的,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
9、下产生的。6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高额的税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考点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19121919年/一战期间)(1)背景:和建立的促进: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民国建立,提高了的的社会政治地位。临时政府奖励和倡导使用,北洋军阀政府的支持。群众性的,如抵制日货等。“”风气的推动。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商品输出减少(外部条件)。(2)表现:厂矿企业增加、规模扩大;、和卷烟业等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得到发展,是中国化学工业的代表人物;
10、涌现出一批著名实业家和实业团体。(3)影响:经济上: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经济侵略。政治上:使无产阶级队伍扩大,为中国向转变与成立奠定基础。思想上:推动的开展。(4)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2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显著发展(1927 1936年)(1)背景:全国基本统一。推出了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如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改订新约运动”等。(2)概况:民族工业得到显著发展,中国工业产值达到近代以来的最高水平,1936年,民族资本一度超过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3)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3民族工业遭受沉
11、重打击(抗战时期,19371945年)(1)原因: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使民族工业发展缺乏安定的环境。侵华日军对沦陷区经济的野蛮掠夺:目的:为适应侵略需要,日本把占领区变成军事和工业基地。方针:1940年,日本内阁通过国土计划设定纲要,提出“”,其实质是把沦陷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的战时经济体系之中。方式:A对工矿业:采取“”、“”等方式;B控制、垄断金融和内外贸易,实行制度(便于日军以低价收购方式进行物质掠夺,极大地限制中国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C掠夺劳动力。国统区:官僚资本急剧膨胀,通过“”( 矿产、钢铁和交通运输业)对民族工业进行侵蚀、打击和挤压,以的方式渗透到民族工业中去。(2)表现:官僚资
12、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4民族工业日益萎缩,陷入困境(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1)原因: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工业。美国资本和商品的大量涌入。国民政府不断增加苛捐杂税,并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2)表现:民族工业陷入困境,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延伸拓展】建国后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1)合理调整(19491952年)原因:为恢复经济,使国家掌握经济命脉而进行调整。表现: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限制利用,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影响:使国家掌握经济命脉,促使经济恢复,政权巩固。(2)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原因:为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而
13、进行改造。表现:采用国家资本主义方式,进行公私合营;实行“和平赎买”政策。影响:使生产资产公有制确立,民族资本家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归纳总结】影响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1)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西方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
14、族工业的发展。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2)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先天不足。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相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后天畸形。由于先天不足,使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方向主要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呈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归纳
15、总结】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征(1)从企业产生看:道路独特。它不是由工场手工业发展到机器大生产的,而是在列强入侵破坏了中国发展的正常秩序,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下,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技术创办起来的,因此它不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从产业结构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本上是轻工业,其中又主要是纺织工业。这是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缺乏雄厚的经济基础,本身又不能生产机器,只能从投资少、周转快和获利多的轻工业开始。(3)从地区分布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其原因是这些城市多为列强推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据点,便于利用外国的技术设
16、备。这种畸形布局,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4)从设备、技术和经营管理上看:设备基本靠进口,技术大多依赖于外国,经营管理落后。(5)从企业产生的社会环境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身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因而发展缓慢。这决定了中国民族工业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既有矛盾又有依赖性,这正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最重要的特点。【归纳总结】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1)地位: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始终未能在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2)作用: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发展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有利
17、于中国近代化和社会进步。从政治上看,其产生和发展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中国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从思想上看,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西学的传播不断冲击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3)认识:民族独立,政治民主是实现近代化不可缺少的前提。善于抓住和创造
18、有利的国际环境是重要策略。优化投资环境;保证充足资金,以科技为先导。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坚持改革开放,更新观念。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重视科教兴国。【易错扫描】1一战期间,并非所有的列强都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是欧洲列强。期间,日本和美国都加紧了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2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并存,阶级结构是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共处。3关于民族资本、外国资本、官僚资本(1)民族资本: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于困境。但它是近代进步性、革命性的经
19、济成分,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对外国资本的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也为中国的社会变革(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2)外国资本:是相对本国民族资本而言的,是其他国家资产阶级或垄断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实质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特点是自由开放、具有侵略性。(3)官僚资本:是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中国的通称,实质是在不同政权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先是晚清洋务经济,后是南京国民政府时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除剥削产业工人外,还利用政治特权,通过滥发纸币、募借内外债、商业投机等方式,残酷掠夺广大劳动人民。在旧中国,它是在封建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20、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消亡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没收官僚资本”措施中。(4)在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中,外国资本主义比重较大,本国资本比重较小;在本国资本主义经济中,官僚资本比重很大,且畸形发展,民族资本比重很小,实力较弱。4近代化,不单指经济的工业化。近代化是工业化与工业化相伴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5民族独立和中国的近代化是近代中国两大革命任务,二者的关系不能颠倒,因为没有民族独立就不可能有国家富强,而国家不富强,民族独立也就没有保障。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和推翻封建主义,近代化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21、【巩固练习】步步高第20讲“定时检测”考点3: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背景(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2)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开店、办银行,还舶来一些洋货,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2物质生活的变化(1)服饰:原因:A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传入中国;B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推动。表现:A与并行不悖;B清政府改革官定服饰制度,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形制,新服饰走向社会中下层民众;C洋装促成中式服装改良,和的出现是中西合璧的产物。(2)饮食:鸦片战争后,在和一些大城市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3)住房:西
22、式建筑最早出现于租界区,后来一些大城市出现高级公寓和别墅式住房,如花园洋房;里弄住宅是中西合璧的建筑。3社会习俗的变化(1)原因:近代社会习俗受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2)表现:“断发”运动:A“断发”与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色彩;B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禁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C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臣民的法令;D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不缠足运动:A清政府多次下令废除缠足,但屡禁不止;B维新派倡导发起女权运动,康有为在广州成立,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日常礼仪:民国之初,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老爷”、“大人”等称呼被“先生”或“君”取代;
23、显示民主、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婚姻礼仪:和国民革命的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的变革进程,主要发生在的知识阶层和官宦人家。丧葬礼仪:19世纪中期开始,铺张繁琐愚昧的丧葬习俗逐渐改为简洁文明卫生。民国成立后,启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考点4: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1交通事业的进步(1)铁路:(1881年)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事业的诞生。后,列强争夺在华铁路的修筑权。1909年,詹天佑设计施工的通车,是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建成多条铁路,奠定近代中国铁路网的基本格局。以后,铁路修
24、筑权收归国有,但始终未入正轨。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程缓慢。(2)轮船和水运: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西方列强垄断中国水运业。1872年,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诞生,打破了列强的垄断局面。(3)汽车和公路: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加上汽车和油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公路交通发展受限。(4)飞机和航空:1909年,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18年,附设在福建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研制水上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真正起步。1920年,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
25、。2通讯工具的变迁(1)邮政: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地区设“领事邮政代办处”;1896年,成立,近代邮政事业起步;后又设,邮传正式脱离海关;1920年首次参加大会。(2)电报电话:1877年,福建巡抚在架设了第一条有线电报线,中国自办电报开端。电话: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3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积极影响: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促进了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2)消极影响:近代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受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有利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政治和经济掠夺。考点
26、5:大众传媒的发展1报刊(1)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太平天国运动时,报纸成为抢手货,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2)1872年创办的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被称为“中国的泰晤士报”、“中国的纽约时报”;该报馆创办的开中国新闻画报之先河。(3)各类受到社会和阶层民众的普遍欢迎。以上海为基地的小小说、月月小说、绣像小说、新小说,号称清末四大小说期刊。(4)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戊戌变法时期的、辛亥革命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期间的分别是宣传、和的有力武器,起思想启蒙作用;后,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5)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创办了红色中
27、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2电影(1)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最早放映的电影。此后电影渐入内地。(2)(1905年)是中国人第一部自摄影片,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诞生;(1913年)是我国第一部故事影片;(1931年)是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电影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建国后成为我国的代国歌。3报刊、电影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1)近代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播时事信息,娱乐生活。(2)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归纳总
28、结】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特点和影响(1)原因:外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强烈冲击(根本原因);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内因:近代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动;中国政府政策的影响;有识之士政治活动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影响;中国人善于接受先进文化并进行创新(如旗袍)等。(2)特点:性质上: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地域上:由通商口岸逐步向内地延伸。过程上: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内容上:既有相当的西方文化内容,又保持浓厚的民族特色。水平上:不均衡,城市较快,农村较慢(原因:自然经济封闭,思想落后,农民贫穷)。(3)影响: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
29、,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思想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病,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顺应时代变革。总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易错扫描】1在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变迁中,具有鲜明政治色彩的有中山装、“断发”、不缠足运动等,都是进步的表现,相反,则是守旧的表现。2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3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4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朝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5最早在中国兴建铁路的不是清政府,而是英国。吴淞铁路(1876年)是中国第一条办理营业的铁路,但这条铁路是英国用欺骗手段非法修建的,通车后16个月就拆除了。6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了影响,但侧重点不同:报刊最主要的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巩固练习】步步高第21讲“定时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