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明月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59675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明月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明月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明月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明月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明月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明月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明月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明月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明月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明月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明月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明月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明月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明月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明月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明月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明月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明月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底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A. 成为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源B. 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 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D. 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答案】C【解析】【详解】“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表明士阶层崛起和分化,士阶层希望提高自己的地位,所以要求社会变革,这就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故C正

2、确;百家争鸣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A错误;土地私有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与题干无关,排除B;D材料不能体现,排除。2.“夫大块(自然)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先秦时期表现出善生乐死的超然态度,主张薄葬的学派应该是A. 道家B. 墨家C. 儒家D. 法家【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家主张善生乐死的超然态度和薄葬,A选项符合题意。墨家主张薄葬,但是和善生乐死的超然态度无关,B选项排除。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和民本思想,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法家主张加强中央集权,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

3、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结合各派思想主张即可得出答案。3.下图币面上所铸符号,有“明、易、燕”等解释,故又称“明刀”、“易刀”、“燕刀”。其背面常铸有文字或符号,一般都是铸地或铸造炉次的标识。其中背文为“齐”者通常被认为是齐国铸造,其它种类则多称“燕明刀”。据此可知,该货币反映了当时的铸造工艺和技术有利于牛耕和铁器技术的推广促进了区域性商业贸易的发展主要流通于北方的燕国和齐国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从各种“明刀”、“易刀”、“燕刀”等可知反映了当时的铸造工艺和技术,故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商业发展情况,与牛耕和铁器技术的推广无关,故错误;根据“背文为齐者

4、通常被认为是齐国铸造,后世在燕国故地也有出土”,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得到发展,燕国出现齐国的货币,表明诸侯国间区域性贸易的发展,故正确。综上所述,正确,错误,排除ABD,所以选C。4.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曾随之发生变化。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A. 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B. 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C. 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D. 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周秦之变”是指秦统一六国,彻底取代周朝,秦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分封制,全面实行郡县制,地方管理体制发生变化,故选D;血缘世袭在夏王朝就已经开始,排除A;官僚

5、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实行郡县制带来的影响,排除B;周朝时并不仅仅是礼乐治国,C项说法本身错误,排除。故选D。5.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这反映汉武帝时期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迫切需要。构成这段文字的是A. 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B. 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C. 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D. 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答案】D【解析】历史叙述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带任何功能性(或作用)定位,即“是什么”的问题,;历史解释必须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做出主要的较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即“有什么用”的问题;历史观点不仅要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做出准确的功

6、能性定位及定性,更带有强烈的主观评判色彩,即“是什么性质,有何积极和消极影响”的问题。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总结性认识,主要包括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性质、意义、历史地位等所作的总结。结合材料可知,“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人其器物”,是对历史时间的阐述,是历史叙述;“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政府增加财政收人的迫切需要”是对这件事的功能性定位,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点睛:本题首先要先理解什么是历史观点、历史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辨明四者的区别和内涵。再结合材料中所述的桑弘羊改革的内容和对内容的解释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答案。

7、6.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材料反映出A. 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状态B. 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C. 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D. 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答案】D【解析】根据“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使南方政权得以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D正确;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A错误;B表述绝对,错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8、,北方战乱频繁,C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结合所学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分析解答。7.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后来唐朝进一步改革并明确了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中央行政核心,尚书省尚书不能参加决策会议,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这一变化有助于A. 扩大行政权B. 削弱三省权限C. 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D. 加强皇权【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中书和门下二省成为专门的决策机构,说明决策越来越专业化,决策机构与行政机构的分离,有利于科学的决策,答案为C;尚书省掌握行政权没有扩大,A错误;三省的权限没有发生根本性

9、的改变,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皇权加强的信息,实际尚书省对中书门下而行的决策没有制约作用,不利于皇权的加强,D错误。8.唐代敦煌户籍残卷记载:700年,户主张玄均34岁为丁男,户内另有丁男1人,寡1人,合应授田230亩,而其实际授田为75亩;721年,董思切一户应授田131亩,而实授田为28亩。这反映了唐代A. 均田制遭到破坏B. 土地分配严重不均C. 均田制的产生D. 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唐代均田制中出现了实授田远远少于应授田的现象,说明可授田的土地短缺,无法满足需要,即均田制遭到了破坏,故选A;材料中是实授田少于应授田,是由于土地短缺造成的,没有反映分配

10、过程中的严重不均,排除B;均田制产生于北魏时期,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排除D。故选A。9.文学作品往往也能反映当时的某些历史现象。唐诗题宇文褧山寺读书院中说:“草阁连僧院,山厨共石泉。”同恭夏日题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亦云:“愿君此地攻文字,如炼仙家九转丹。”这表明当时A. 儒生出世倾向明显B. 民间书院发展迅速C. 儒释道三家同质化D. 存在思想融合趋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草阁连僧院”“如炼仙家九转丹”可知,唐朝书院中的诗句反映了儒家思想受道佛教、道教思想的影响,体现出儒佛道三教合一的趋势,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草阁连僧院”反映书院和僧院相邻,无法体现儒

11、生出世倾向,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间书院发展迅速,排除B;材料反映儒佛道三教合一的趋势,并非儒释道三家同质化,排除C。10.宋太祖问策赵普:“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赵普的建议是A. 废分封、行郡县B. 废三省、置通判C. 收精兵、削实权D 废丞相、设内阁【答案】C【解析】【详解】A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A;宋代并没有废除三省,排除B项;材料展示了宋太祖和赵普的一段关于如何消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对话。赵普的建议是“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故选C;D是明朝加强君权的做法,排除。11.1027年,宋仁宗诏

12、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据此可知当时A. 劳动力的商品化趋势日益明显B. 统治者实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C. 租佃制下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D. 租佃关系在北宋居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可知,此时期租佃制下主户对客户的控制削弱,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劳动力的商品化趋势;B选项错误,宋朝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比较得出租佃关系在北宋居主导地位。故正确答案为C选

13、项。12.南宋思想家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部典籍也列为儒家经典,与汉代五经并称为“四书五经”,这表明A. 四书的地位逐渐高于五经B. 南宋理学体系趋于哲学化C.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D. 朱熹欲构建新的儒家道统【答案】D【解析】【详解】朱熹将四书列为儒家经典,和汉代五经并称为“四书五经”,说明他构建了不同与先秦儒学和汉代儒学的内容,即新的儒家道统,故选D;四书与五经并列,并没有高于五经,排除A;材料主要反映了朱熹意欲构建新的儒家道统的做法,没有体现南宋理学体系的哲学化,排除B;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C。故选D。13.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大权独揽,后设置大学士负

14、责协理奏章和充当权力顾问;明成祖朱棣设内阁,内阁成员来自翰林院编修等官职,并不兼任六部职位,也不得专制九卿;宣德以后,皇帝对于下面呈上的意见奏折等,先给内阁草拟批复内容,再由皇帝审核是否批准,票拟制度渐成;嘉靖以后,内阁朝位班次均列六部之上;明神宗万历时期,首辅张居正改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中枢,权力达到顶峰。下面对于内阁表述正确的是A. 内阁权力自从形成后就权倾朝野B. 内阁拟定批答文字影响皇帝决策C. 内阁使得国家机器过分依赖皇帝D. 明废丞相设内阁使皇权受到削弱【答案】B【解析】【详解】明清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先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附本进呈皇帝裁决,称为“票拟”,内阁的票拟对皇帝的决

15、策具有一定的影响,故B正确;材料“朱棣设内阁,内阁成员来自翰林院编修等官职,并不兼任六部职位,也不得专制九卿”,表明“自从形成后就权倾朝野”表述错误,排除A;国家机器过分依赖皇帝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C错误;明废丞相设内阁,是皇权进一步强化,D错误。14.史料中这样描述17世纪初苏州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材料表明A. 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困苦B. 各行业出现新经营手段C. 自由雇佣劳动的状况D. 手工各行业发展迅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

16、识可知,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是雇佣关系,根据材料“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可知,体现的是一种机户与机工的雇佣关系,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社会动荡,A选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纺织行业,未体现各行业,B选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手工行业的纺织业,D选项手工各行业发展情况单就此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点睛】明中叶后,在江南部分地区、部分行业出现以雇佣关系为标志的资本主义萌芽,但是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压制,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始终没有形成强大的社会推动力量。15.某同学参加主题为“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研究性学习,负责的任务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他应采用的论据包括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17、形成了全国性商品市场城镇商业呈现繁荣的景象官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A. B. C. D. 【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其主要表现可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繁荣等方面考虑,符合主题内容,可作论据,选A。官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会阻碍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故不能成为论据,排除,排除BCD。16.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从历史的分析中,黄宗羲揭示出传统政治A. 走向成熟轨迹B. 天下私有的本质C. 因循反复的特点D. 集权体制的根源【

18、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可以得出,其旨在揭示古代中国政治中,古代皇帝私天下的做法,故B正确;材料体现对传统政治的批判,故A不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反复的特征,故C不正确;集权体制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的存在,与材料无关,故D不正确。17.古代雅典,富裕公民要对公共文化活动中的节日庆典、戏剧表演、竞技比赛等捐助,如支付戏剧表演的舞台设置和服装费用等,富裕公民借此可以赢得尊重和名声,甚至是政治资本。这说明当时A. 社会普遍追逐名利B. 雅典民主的实质是贵族统治C. 公民贫富分化严重D. 权利和义务具有一定平衡性【

19、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古代雅典富裕公民要通过捐助承担一定的公共活动费用,借此可获得名望甚至是政治资本,体现出当时雅典权利和义务具有一定的平衡性,故D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古代雅典富裕公民要通过捐助承担一定的公共活动费用来获得名望的问题,没有涉及普通民众对名利的态度,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的主体为贵族,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雅典民主的实质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古代雅典权利和义务的一定平衡性,没有体现公民之间财富差距的信息,故C项错误。18.东方圣人孔子和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正是孔子死后十年,因此有人将他说

20、成是孔子在西方的再生。两人思想的共同点是A. 蕴含人文主义精神B. 倡导个性自由C. 批判原有社会秩序D. 维护君主权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孔子主张“德治”,注重人文主义思想,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属于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故A项正确;孔子不主张个性自由,故B项错误;孔子主张维护周礼,故C项错误;维护君主权威不适合苏格拉底,故D项错误。考点:西方人文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智者运动苏格拉底;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孔子19.苏格拉底认为,只有灵魂或理智才能使人明辨是非。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据此可知,两位古希腊哲学家都A. 推崇绝

21、对真理B. 具有理性精神C. 否定神灵存在D. 捍卫思想自由【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只有灵魂或理智才能使人明辨是非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反映了理性判断和思考的主张,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绝对真理,故A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否定神灵存在的信息,故C排除;材料主旨是强调理性,而不是思想自由,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只有灵魂或理智才能使人明辨是非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理性思考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20.公元前5世纪,雅典在伯里克利担任首席将军期间,规定除了将军的职务必须由有军事才能的人担任以外,五百人议事会的议

22、员和大部分的政府官员,都不再以选举的方式产生,而改用抽签的方式来决定。这一变化A. 体现了“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B. 有利于保障公民内部的平等C. 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D. 反映了雅典民主制度的倒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五百人议事会的议员和大部分的政府官员而改用抽签的方式来决定”可知抽签选举保障了公民内部的平等,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成年男性当家作主,A选项排除。克里斯提尼改革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C选项排除。伯里克利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进入了黄金时期,D选项排除。21.在古代雅典,曾立法禁止奴隶主杀害奴隶。奴隶主不能随意卖掉奴隶,在奴隶年老之后还得赡养他们。在城

23、市的多数行业中,奴隶可以取得与自由人一样的薪水,甚至拥有独立的经济地位。这反映了当时雅典A. 民主制度趋于完善B. 人文精神受到重视C. 公民群体日益壮大D. 商品经济发展受阻【答案】B【解析】【详解】古代雅典禁止奴隶主杀害奴隶、随意卖掉奴隶,奴隶甚至拥有独立的经济地位,说明古代雅典具有重视人、尊重人的人文主义精神,故B正确;古代雅典,只有公民享有民主,奴隶无法享受民主,材料无法体现民主制度趋于完善,排除A;材料反映古代雅典具有人文精神,无法体现公民群体的壮大,排除C;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22. 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十二铜表法颁布后,“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了。关于

24、二者的共同点分析正确的是A. 平民与贵族斗争的产物B. 旨在限制贵族特权C. 反映了贵族势力的衰落D. 以往习惯法的汇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韩非子主张贵族也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十二铜表法的颁布使贵族不能随意曲解法律,这些都是限制贵族的特权,所以答案选B。A、D是十二铜表法的;材料并没有反映出贵族势力的衰落,排除C。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十二铜表法;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韩非子23.公元前349年,一位雅典政治家指出城邦的危机:“雅典公民们,你们曾经拿起武器反对斯巴达,保卫希腊的权利。但现在,你们不情愿作战,拖延缴纳要保卫你

25、们自己财产的战争税。你们过去常拯救希腊人,现在失去了自己的财产,却仍坐以待毙。”此种危机最可能是A. 公民精神沦丧B. 军事装备落后C. 社会秩序败坏D. 经济发展停滞【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不情愿作战,拖延缴纳战争税”等可知,是城邦下的公民不愿意履行自己的公民职责而出现题干中的状况,故A正确。军事装备落后只是危机的一个原因。而秩序混乱则是危机带来的后果。故和项错误。经济发展停滞显然不是材料所反映的主体内容,故排除。24.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新建行省的居民只承担向帝国纳税的义务,而不享有罗马市民的相应权利。为统治这类地区,罗马统治者制订了一系列法律。这些法律丰富了罗马法律体系内容

26、体现了罗马法发展的多元化反映了罗马成文法律的形成保证了平民保民官的监督权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为统治这类地区,罗马统治者制订了一系列法律”,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故正确。由材料“新建行省的居民只承担向帝国纳税的义务,而不享有罗马市民的相应权利”,说明罗马法区别对待,体现罗马法发展的多元化,故正确;公元前449年十二铜表法反映了罗马成文法律的形成,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平民保民官的监督权问题,排除。故选组合,排除BCD,选A。二、材料阅读。(第25、26题为必做题,27、28、29为选做题,任选一题作答)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古代雅典的

27、音乐学校教孩子演奏乐器,还教荷马史诗的选段和抒情诗,并配以乐曲让孩子们边弹边唱,以培养学生的美感、节奏感和旋律感;教育内容除赛跑、跳远、角力、掷铁饼、投标枪五项竞技外,还有游泳、舞蹈和拳击,使青年人身体健壮、肢体匀称、形态健美,并养成坚韧、勇敢、克制等道德品质;结束基本教育后,大多数人就业谋生,少数富家子弟可入国立体育馆,接受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学习骑马、射箭、驾车等军事技术。梭伦改革在立法中明确规定父母必须帮助其子女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将来就不能要求子女赡养自己;组织学生参加宗教祭祀、社会庆典、公共集会、法庭审判等实际活动,进行政治道德教育。摘编自雅典的教育材料二 太学是汉代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

28、育机构。最初太学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从武帝到新莽,太学中科目及人数逐渐加多,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等课程。汉元帝时博士弟子达千人,汉成帝时增至三千人武帝到王莽,还岁课博士弟子,入选可补官。摘编自中国古代教育材料三 从1952年开始,中国高等学校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按照苏联高教模式,取消原有系科众多的综合性大学,改为文理科或多科性理工科大学;以建设单科性专门学院为重点,将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的系科专业别集中或独立,建立新的专门学院;取消大学中的学院建制,改为校系两级管理,普遍设立专业,按专业培养人才。工科由此成为高等教育中发展最快、比重最大的类别。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建立起了高度

29、集中统一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摘编自杨东平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变迁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古代雅典和中国汉代太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并简析各自教育的目的和形成不同教育的社会原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2年我国高校院系大调整的特点,分析这一特点出现的影响。【答案】(1)(2)特点:以工科为主;管理模式高度集中统一。影响:加速了国家工业化的进程;忽视了人文学科;影响了教育长期协调发展。【解析】【详解】(1)内容,根据材料一“培养学生的美感除赛跑、跳远、角力、掷铁饼、投标枪五项竞技外,还有游泳、舞蹈和拳击道德品质”、材料二“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等课

30、程”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德智体美、儒家经典等方面分别概括古代雅典和中国汉代太学教育的主要内容。目的,结合所学知识从培养公民、培养封建官僚等方面简析各自教育的目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工商业、民主政治、人文精神、自然经济、君主专制、儒家思想等方面分析形成不同教育的社会原因。(2)特点,根据材料三“将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的系科专业别集中或独立,建立新的专门学院工科由此成为高等教育中发展最快、比重最大的类别”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科为主、管理模式等方面概括1952年我国高校院系大调整的特点。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化进程、学科结构、教育的协调发展等方面分析这一特点出现的影响。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鴉片

31、战争前,一些具有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人士,如頋炎武、吴敬梓、曹雪芹等人开始对科举制庋进行大胆、辛辣的批判:鸦片战争后,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影响的人士对科举制进行了更猛烈更深入的批判。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对科举制的批判尤为激烈,称其“箍人心”,“坏人才”,“毁实业”。在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下,清政府于1905年正式废除了科举制此后一个世纪,对科举制的上述评价一直是史学界的主流现点近年来,史学界对科举制重新评价的观点抬头,并且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新现点认为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伟大创举,它不仅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对近代以后的中国和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

32、了推动作用。科举制实际上是近代欧洲兴起的文官制度(即公开考试选拔国家公务员制庋)的源头。现在我国实行的高考制度某种意义也是古代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评论材料中有关科举制度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现点展开评论;现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1)赞成第一种观点:科举制消极作用利: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

33、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2)赞成第一种观点:科举制消极作用弊在于: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解析】试题分析:首先提炼出材料中关于科举制的一个或两个观点,此题中共出现两个观点科举制度对历史发展起消极作用,另外一种科举制度对历史发展起积极作用,第二部说明自己的态度,是赞成第一种观点还是赞

34、成第二中观点;若赞成前一种要结合自己所学的有关科举制的消极影响来回答;若赞成第二种观点则应结合科举制的积极影响来作答。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以下为选做题,请从27题、28题、29题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答,并在答题卡上填涂所选题号。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历以名。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蓄积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摘自淮南子要略材料二政作民之所恶,民弱;政作民之所乐,民强。民弱,国强;民强,国弱。国为善,奸必多。国富而贫治,曰重富,重富者强;国贫而富治,曰

35、重贫,重贫者弱。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商君书(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之法”的动力有哪些?(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基本理念,联系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在变法中是如何贯彻这一理念的。【答案】(1)动力:秦国民风民俗的现实需要;秦国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的优越;秦孝公的强烈愿望。(2)理念:弱民,即将国家与人民对立。贯彻:实行文化专制,焚毁诗书,禁止民众阅读、传播;实行连坐法,加重对民众违法的处罚力度;重农抑商,对商业征收重税,并将山林和湖泊收归国有。【解析】(1)依据材料一“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地利形便,蓄积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的信息逐条归纳。(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

36、“政作民之所恶,民弱”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从文化、法律以及经济政策等归纳回答。28.下面材料是日本各界在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对中国现状的叙述: 万朝报直陈:“自称中华,视他国为夷狄,尝不能摆脱中华不以夷狄为敌的迷信”。嘲笑日本为“模拟欧洲文明之皮相的小岛夷国”。荒尾精在1894年10月对清意见一书指出:“在各省设置总督巡抚,任以兵马权,统领绿营军,恐其背叛,割财政权予布政使,储粮权予粮储道,武器权予兵备道。”各地总督巡抚“各自任意制定兵制,进行训练”全国八旗绿营80余万兵,但除“练军”外,皆为手执大刀长矛的旧式兵,士气操练均无可观之处。旅顺失陷前,清军共30余营,但“六统领互

37、不相系属”,“诸将互观望”,“致以北洋屏障措手让人”清军四支水师“皆处于半独立状态,甚至暗地里将对方视为敌人”。尾崎行雄在1895年的支那处分案一书中写道:中国人“知道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尚不知国家为何物,焉有国家思想乎?” (1)根据材料,归纳日本认为中国甲午战败的原因。 (2)依据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答案】(1)原因:在思想层面上,认为清政府拘泥于妄自尊大的华夷思想,消极对待精神与制度层面的近代化改革。在军事制度上,固守封建性的军制。军事割据导致中国未能建立统率全局的作战指挥系统。陆海军之间及内部都缺乏协同作战机制。在民族观念上,无近代国家思想,无爱国观

38、念。 (2)政治:使中国两半性质大大加深;掀起救亡图存运动高潮。 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思想:学器物到学制度。【解析】【详解】(1)根据“自称中华,视他国为夷狄,尝不能摆脱中华不以夷狄为敌的迷信”得出在思想层面上,认为清政府拘泥于妄自尊大的华夷思想,消极对待精神与制度层面的近代化改革;根据“皆为手执大刀长矛的旧式兵,士气操练均无可观之处”得出在军事制度上,固守封建性的军制;根据“六统领互不相系属,诸将互观望,致以北洋屏障措手让人,清军四支水师皆处于半独立状态,甚至暗地里将对方视为敌人”得出军事割据导致中国未能建立统率全局的作战指挥系统。陆海军之间及内部都缺乏协同作战机制

39、;根据“中国人知道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尚不知国家为何物,焉有国家思想乎?”得出在民族观念上,无近代国家思想,无爱国观念。(2)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可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即政治上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掀起救亡图存运动高潮,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思想上从器物开始转向制度。29.【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史良(19001985)江苏常州人,幼年的史良跟随身为塾师的父亲读书,常听父亲讲述屈原、文天祥、史可法、洪秀全等故事。1922年,史良考入上海政法大学,史良半工半读,课余兼做社会工作,得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大学期间她还主编了杂志

40、雪耻,宣传民族独立,反对列强侵略。1927年被扣上了有“思想问题”的罪名,在狱中,她看到一些共产党员受尽酷刑而坚贞不屈,视死如归。1931年起,史良开始当律师。她立志伸张正义,主持公道,保障民众的合法权利。史良是著名救国会“七君子”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史良利用外事活动,热情地向国外朋友介绍中国妇女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的意愿。摘编自祝小茗七君子之“史良”(1)根据材料,概括史良的优秀人格品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史良优秀人格品质形成的原因。【答案】(1)品质:爱国主义;坚持正义;维护和平;勇于实践。(2)原因:中国近代社会的内忧外患(列强入侵和民族危机);良好的家庭教育;深受民族英雄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感染;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爱国精神的影响。【解析】【详解】(1)从材料“宣传民族独立,反对列强侵略”“伸张正义,主持公道”“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中可以概括出答案。(2)从材料“跟随身为塾师的父亲读书,常听父亲讲述屈原、文天祥、史可法、洪秀全等故事”“史良半工半读,课余兼做社会工作,得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看到一些共产党员受尽酷刑而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