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优化方案鲁人版语文必修5电子题库:单元综合检测(二)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59670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优化方案鲁人版语文必修5电子题库:单元综合检测(二)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3优化方案鲁人版语文必修5电子题库:单元综合检测(二)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3优化方案鲁人版语文必修5电子题库:单元综合检测(二)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3优化方案鲁人版语文必修5电子题库:单元综合检测(二)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3优化方案鲁人版语文必修5电子题库:单元综合检测(二)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13优化方案鲁人版语文必修5电子题库:单元综合检测(二)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13优化方案鲁人版语文必修5电子题库:单元综合检测(二)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13优化方案鲁人版语文必修5电子题库:单元综合检测(二)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2013优化方案鲁人版语文必修5电子题库:单元综合检测(二)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综合检测(二)(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卷(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笑靥(yn) 瓦砾(l)谂知(shn) 霎时间(sh)B嗟怨(ji) 连累(li)仪容(y) 恁时节(nn)C绣衾(jn) 奇葩(p)长吁气(x) 哥哥行(hn)D信笺(jin) 挣揣(zhn)享富贵(xin) 白泠泠(ln)解析:选D。A项,靥应读y;B项,累应读li;C项,衾应读qn。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恶运饿莩流觞曲水劳燕纷飞B修茸遮弊招惹是非古陌荒阡C狼藉厮守杳无音信调虎离山D筵席暮霭湛湛青天插科打浑解析:选C。A

2、项,恶厄,莩殍,纷分;B项,茸葺,弊蔽;D项,浑诨。3(2011高考湖北卷)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她_盲人和正常人一样也能做很多事情,这正是她只身来到拉萨旅游的原因。她喜欢这座_在历史和信仰中的圣城,_看不见,她也能感受到这里绵延的雪山、清冽的空气、闪耀着金光的寺庙和那些_向大昭寺缓缓前行的信徒。A相信沉醉既然顶礼膜拜B自信沉溺即使诚心诚意C坚信沉浸尽管三步一叩D确信沉迷虽然毕恭毕敬解析:选C。相信:认为正确或确实而不怀疑。自信:相信自己。坚信:坚决相信。确信:确实地相信。沉醉:大醉,多用于比喻。沉溺:陷入不良的境地(多指生活习惯方面)。沉浸:浸入水中,多比喻处于某种境界

3、或思想活动中。沉迷:(对某种事物)深深地迷恋,多含贬义。“既然”一般与“就”搭配,表示因果关系。“即使”与“也”搭配,表示假设关系。“尽管”与“也”搭配,表示转折关系,但其转折的意味比“虽然但是”要轻。顶礼膜拜:虔诚地跪拜,比喻崇拜到了极点。多用于贬义。诚心诚意:形容十分真挚诚恳。三步一叩:走三步就叩拜一次,比喻非常虔诚。毕恭毕敬:形容十分恭敬有礼貌。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新加坡的多元文化相互辉映,气象万千,充满活力,其奇异悠久的香料贸易历史与这个国家的文化有着丝丝入扣的联系。B这部小说人物性格鲜明,情节起伏多变,除了个别语句欠推敲之外,真是白璧无瑕。C住校的同学对生活

4、老师充满感激,三年来大家从老师们无所不至的关怀中受益很多。 D公安部门终于证实,为查清利用足球赌博的几起重点案件,南勇等人已被依法传讯到案接受调查,相对于足协的三缄其口,坊间则围绕南勇案件开始了一场大猜测。解析:选D。A项,丝丝入扣:比喻做得十分细腻准确,多指文章和艺术表演等。用在此处不恰当;B项,白璧无瑕:洁白的美玉没有一点斑痕,比喻十分完美。不符合句意;C项,无所不至:只要能干的都干了(多用于坏事);D项,三缄其口:形容说话十分谨慎,不肯或不敢开口。5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当今的环境保护技术不仅做到了生产过程不浪费资源,不污染环境,保证产品使用的清洁高效,而且产品使用后废弃物的

5、有效回收和循环利用。B一旦确定了某个特定节日的纪念物,商家、企业就可以设计、生产、经营相关的物品,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就有了重点宣传的目标。C虽然现在所学的一些专业课,对我们很陌生,学起来比较吃力,不过我相信,在老师的帮助下,只要下苦功,就一定能够学好。D某院医护人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携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输入到患者体内,致使这些患者旧病未除,又染新疾,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解析:选D。A项,成分残缺,在“而且”后应加入“做到了”;B项,不合逻辑,“商家”并不参与“设计”;C项,主客颠倒,“对我们”后应补上“来说”。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文化时间时间有“向”的概念

6、,并不是一直都有的。潮水、冬夏二至、季节、星辰的循环往来,这些现象使许多原始人把时间看作一种基本上不断循环的有机节奏。他们想,既然时间跟天体的循环运转分不开,时间本身也应该是循环的。白天跟随黑夜,新月代替旧月,冬天过了是夏天,为什么历史就不这样?中美洲的玛雅人相信历史每260年重复一次,这个周期他们叫拉马特,是他们日历的基本单元。 时间的循环模式是希腊各宇宙学派的一个共同点。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学中说:“凡是具有天然运动和生死的,都有一个循环。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由时间辨别,都好像根据一个周期开始和结束;因此,甚至时间本身也是一个循环。”斯多葛学派的人相信,每当行星回到它们初始相对位置时,宇宙

7、就重新开始。公元4世纪的尼梅修斯主教说过:“苏格拉底也好,柏拉图也好,人人都会复生,都会再见到同样的朋友,再和同样的熟人来往。他们将再有同样的经验,从事同样的活动。”好像所有历史的事件都装在一个大轮子上一样,循环不已。 英国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提出的“时间之箭”引起了我们内心的恐惧,因为它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它所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不是世界的重新再生。罗马尼亚人类学者、宗教史学者埃里阿德在他名为永恒回返的神话的书里,认为世上从有人类以来,多半的人都觉得循环时间更令人安慰,而将它紧抱不放。这样,过去也是将来,没有真正的“历史”可言,于是死心塌地地承认再生和更新。 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

8、)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面。由于基督教相信耶稣的生、死和他的上十字架受难,都是惟一的事件,都是不会重复的,西方文化终于把时间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式的时间。 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它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开辟了道路,从而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总之,线性时间概念的出现和因之而起的观念改变,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打下了思想基础。 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可以找到对应。细胞的分裂,以及体内各种不同节奏从高频的神经脉冲到悠闲的细胞更新所组成的交响乐,都牵涉到循环式时间;而不可逆时间则体现于从

9、生到死的老化过程之中。日常用的钟表也具有这两个不同的时间面貌。一方面,不停的钟摆或晶体振荡积累成一般所谓的“时间”,在地球上这时间就表现为12小时或24小时的周期。另一方面,各种耗散现象,诸如电池的干涸,发条的松弛,都告诉我们时间是一去不回头的。 (节选自柯文尼、海菲尔德时间之箭,有删改)6下列关于“文化时间”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时间是指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对时间的不同理解而赋予时间以文化意义,其中包含了后来形成的“向”的概念。B文化时间包括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犹太基督教传统对线性模式的认识是在循环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C文化时间是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文化学派形成的不同时间概念和

10、认识把现代人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 D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都可以找到对应,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解析:选A。B项,后一句信息源在第四段,文中说“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面”,选项中说“在基础上形成的”与“直截了当”矛盾;C项,信息源在第五段,应该是“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从而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不可逆时间”应该是“线性模式”,选项中说的“不同文化学派”与此矛盾。D项,信息源在第六段,说法有误。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当时间被理解成循环模式,任何事物都由时间辨别

11、,所有的自然现象、人和历史都将经历循环往复的周期。B当时间被理解成线性模式,则意味着时间被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不可逆转,这是犹太基督教最早提出的观点。C相对于线性模式而言,循环模式更容易为人们接受和认同,因为它所具有的“复生”观念更能给人以安慰。D“时间之箭”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没有真正的历史”则意味着过去也就是将来,指向的是世界的重新再生。解析:选B。信息源在第四段,“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式的时间”说明“是犹太基督教最早提出的观点”错误。8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许多原始人通过对自然界循环现象

12、的观察建立起对时间的认识,并用这种认识来解释历史,由此形成了最初的文化时间。B文化时间不同模式的形成取决于不同的文化观念,希腊各宇宙学派和犹太基督教传统对时间的认识大相径庭。C不可逆时间理论,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为达尔文生物学说研究人类进化开辟了道路。D从文化层面解读时间,冬夏交替标志着时间的循环往复,而日常生活中钟表的旋转、发条的松弛却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解析:选D。“钟表的旋转”说明时间是循环模式,并不是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职也。凡书亦犹是矣。且如国初时,府州县志书成,必推其乡先生之齿

13、尊而有文者序之,不则官于其府州县者也。请者必当其人,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官于是者,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不让于乡矣。乡之先生,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官不敢作矣。义取于独断,则有自为之而不让于乡与官矣。凡此者,所谓职也。故其序止一篇。或别有发明,则为后序注。亦有但纪岁月而无序者。今则有两序矣,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两序,非体也。不当其人,非职也。世之君子不学而好多言也。 凡书有所发明,序可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人之患在好为人序。 唐杜牧答庄充书曰:“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已之文,固不可也。”读此言,今之好为人序者可以止矣。

14、 娄坚重刻元氏长庆集序曰:“序者,叙所以作之指也,盖始于子夏之序诗。其后刘向以校书为职,每一编成,即有序,最为雅驯矣。左思赋三都成,自以名不甚著,求序于皇甫谧。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至于其传既久,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有缮写而重刻之,则人复序之,是宜叙所以刻之意可也。而今之述者,非追论昔贤,妄为优劣之辨,即过称好事,多设游扬之辞,皆我所不取也。”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选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注】后序:写在书后面的序文,类似于后记。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齿尊:年长受尊崇B请

15、者必当其人当:充当C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累:堆砌,累积D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漫漶:模糊不清解析:选B。当:适合,得当。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选A。A项,连词,而且,并且;连词,况且。B项,两个都是介词,在。C项,两个都是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提顿语气,不译。D项,均为连词,却。11下列各句全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两序,非体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ABC D解析:选C。分别叙述了两个事实,不是作者观点。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16、是()A作者认为书前有序文,书后也可以有序文。B作者提出了对作序的看法,并运用引证法使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C给古人文集作序时,介绍一下刊刻情况是可以的,但不应妄加褒贬。D杜牧认为给别人作序的人能够成为后世的宗师。解析:选D。可为后世宗师之人才可为书作序,D项因果颠倒。参考译文: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在它的前面作序,副考试官在它的后面作序,这是他们的职分。大凡书也像是这样,而且如同国家刚建立时,州府县的地方志写成,一定推选他们乡里年长受尊崇的有才学的先生为书写序,如果没有这样的人,就选在州府县做官的。请的人一定是适合这件事的,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在这里做官

17、的人,他的文章好,他对这本书有功劳,于是就不在乡里推让了。乡里的先生,他的文章好,他对这本书有功劳,那么官员就不敢写序了。义在独自决断中取得,就由自己做这事,不推让给乡里和官员了。大凡这样的,就是所谓的职分啊。所以,序文只写一篇,有人另外有所创造,这就有了后序。也有只记年月而没有序文的。现在却有了有两篇序文的,有累积三四篇序也不止的。两篇序,不合乎文体,不是适合的人写,就不合乎职分。当世的君子不学习却喜欢多说话啊。 在书上有所发明,(再)写一篇序就可以了。无所发明,只记写成书的年月就可以了,人的毛病在于喜欢替人作序。 唐朝杜牧在答庄充书中说:“自古为别人作序的人,都是可为后世宗师的人,现在我和

18、您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要给你没写完的文章作序,当然不可以。”读了这番话,当今那些喜欢替人作序的人就可以停止了吧。 娄坚在重刻元氏长庆集序中说:“序,是叙述写作的目的,大概从子夏写诗序开始的。这之后刘向把校对书籍作为职业,每校对完一编,就有一篇序文,很是规范。左思写成三都赋,自认为名声不显扬,请求皇甫谧为他作序。从此,写文章的人多有请托他人作序而流传于世的,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我。至于那些流传已经很久,刻本已被收存或者模糊不清不能阅读的,又抄写并重新刻板,于是后人又为它作序,这应当只记叙重刻的原因就可以了。可是,现在记述的人,不去追随先前的圣贤,却胡乱地去分辨好坏,过分地称颂好事,

19、大多设置一些浮夸的言辞,都不是我所选取的。”读了这番话,当今喜欢替古人文集作序的人可以停止了吧。第卷(共114分)四、(24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3分)译文:_(2)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3分)译文:_(3)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4分)译文:_答案:(1)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2)现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3)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我。14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8分)骤雨 宋华岳(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

20、析。(2分)答:_(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分)答:_(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答:_解析:这首骤雨诗非常真切地写出了农村夏日急雨的壮观景象。一个家住溪西水湾的牧童,大清早骑着牛来到溪北放牧。正在放牧的时候,忽然乌云翻滚,风雨骤至。诗歌就从暴雨将至的一刹那写起。在牧童的身后,乌云密布,一片阴沉。“泼浓墨”,是说天空呈现出深黑色,就像泼上了大片浓墨一般。在他的眼前,暴雨已经倾泻了下来。“翩车轴”,形容风雨声的巨大,就像是农村里用水车汲水,轴翻水涌,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作者从视觉和听觉的不断转换来描绘这壮观的景色。夏日阴晴瞬

21、息变化的奇景,在作者的笔下自然地表述了出来,使人读罢为之叫绝。三、四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正面描写雨势凶猛,“卷”“吼”二字正是其集中体现。本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一个“骤”字。暴雨来得“骤”,去得也“骤”。最后一句,既紧扣了题目,又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之大,还隐含着牧童因雨过天晴而高兴的心情。五、六两句放在全诗开头,也有其合理之处,第三问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答案:(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2)“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3)(示例1)不好。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

22、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示例2)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1)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_,_。(2)君当作磐石,_。蒲苇纫如丝,_。孔雀东南飞(并序)(3)碧云天,黄花地,_,北雁南飞。_?总是离人泪。(4)意似痴,心如醉,_,_。(王实甫长亭送别)答案:(1)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2)妾当作蒲苇磐石无转移(3)西风紧

23、晓来谁染霜林醉(4)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五、(12分)16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写序号即可)(4分)在古代,这个信念有些神秘色彩。在一切比较深入的科学研究后面,必定有一种信念驱使我们。对于数学研究则还要加上一点:这个世界的合理性,首先在于它可以用数学来描述。可是发展到现代,科学经过了多次伟大的综合,如欧几里得的综合,牛顿的综合,爱因斯坦的综合,计算机的出现,哪一次不是或多或少遵循这个信念?这个信念就是:世界是合理的,简单的,因而是可以理解的。答:_答案:17请从下面论文简介中提取3个反映其主要信息的关键词语。(3分)这篇文章对中国文明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士”在先秦时期的演进

24、作了全景式的追寻;有助于人们对“士”的起源及早期演变形成一个完整而清晰的印象。关键词语:_、_、_。答案:士先秦演进18下面是一条表示祝福的手机短信,但却让人看了觉得不舒服,请你更换画线部分的内容,使短信既保持形象生动的特点,又能给人带来愉悦的感觉。(5分)祝你:快乐像假货越来越多,苦恼像利息越来越少,收入像艾滋病涨势如潮,幸福像苍蝇紧紧围绕,亲情友情像股市被套牢,厄运如拉登哪也找不到。答:_答案:祝你:快乐如山涧的溪流源源不绝,苦恼如雨后的乌云无踪无影,收入如春天的竹笋节节拔高,幸福如清新的空气和你相伴到老,亲情友情如美酒愈久弥醇,厄运如外星人总也找不到。六、(18分)本题为选做题,请从所给

25、(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灵感忽至 冯骥才凌晨时分,被一种莫名的不安扰醒,这不安可不是什么焦虑与担心,而是有种兴致在暗暗鼓动。缘何如此兴奋,我自己也不知道。随后想到今天是元旦。这一天就像时间的领头羊,带着一大群时光充裕的日子找我来了。 妻子还在睡觉,房间光线不明。我披衣到书房。平日随手堆满了书房的纸页和图书,在迷离的晨色里充满了温暖和诗意。这里是我安顿灵魂的地方。我的巢不是用树枝搭起来,而是用写满了字的纸和书码起来的。我从中抽出一页素纸,要为今天写些什么。待拿起笔,坐了良久,心中却一片茫然。一时,人像浮在无际无涯的半空中,飘飘忽忽,空空荡荡

26、。我便放下笔,此时虽有情绪,却无灵感。 写作是靠灵感启动的。那么灵感是什么?怎么就能得到灵感?不知道。似乎它想来就来,不请自来,但有时求也不来,甚至很久也不露一面,好似远在天外,冷漠又悭吝。我起身打开音乐。我从不在没有心灵欲望时还赖在桌前。 音响里播放出的歌,是前几年从俄罗斯带回来的,曲调浑厚而忧伤。忧伤的音乐最容易进入心底,撩动起过往的岁月积存在那里的抹不去的情感。很快,我就陷入这种情绪里。 这时,忽见画案那边有一片金黄色的光。它很小,静谧,神秘;它是初升的太阳照在对面大楼的玻璃幕墙反射下来,落在画案那边什么地方。此刻,书房内的夜色还未褪尽,在灰蒙蒙、晦暗的氤氲里,这块光像一扇远远亮着灯的小

27、窗。也许受到那忧伤歌声的感染,这块光使我想起40年间蛰居的那间小屋,还有炒锅里的菜叶、破烂的家什、混合在寒冷的空气中烧煤的气味、妻子无奈的眼神然而,在那冰天雪地时代,唯有家里的灯光才是最温暖的。于是,此刻这块小小的光亮变得温情了。我不禁走到画案前铺上宣纸,拿起颤动的笔,蘸着黄色和一点点朱红,将这扇明亮的小窗子抹在纸上。随即是那扰着风雪的低矮小屋。一大片被冷风摇曳着的老槐树在屋顶上空横斜万状,说不清那些苍劲的枝桠是在抗争还是兀自挣扎。在通幅重重叠叠黑影的对比下,我这亮灯的小屋反倒显得更加温馨与安全。记得有一年,特大的雪下了一夜,我的矮屋门槛太低,早晨推不开门,门外挡着的积雪足足有两尺厚。我从这小

28、窗户跳出去,用木板推开外边的雪才把门打开。当时,我们从家里走出,站在清冽得冻耳朵的空气里,多么像雪后从洞里钻出来的野兔于是,我把矮屋前大块没有落墨的纸当作白雪。我用淡淡的水墨渲染上厚厚而柔软的白雪时,还记起那时常有的一种盼望有朋友来串门和敲门。支撑我们走过困境与苦难的,不是人间的种种情与义吗?我便用笔在雪地上点出一串深深的脚窝渐渐通进我的小屋。这小屋的灯光顿时更亮,黄色的光影还透射到窗外的雪地上。 没想到,就这样一幅画出来了。温情又伤感,孤寂又温馨。画中的一切都是我心底的景象。我写过这样一句话:“人为了看见自己的内心才画画。”而心中的画多半是它们自己冒出来的。这是一种长久的日积月累,等待着有朝

29、一日的升华;就像冬日大地上的万物,等待着春风吹来,一切复活;又如高高一堆枯枝干柴,等待着一个飞来的火种。这意外出现的火种就是灵感。 灵感带来突然之间的发现、突破、超越与升腾。它是上天的赐予,是上天对艺术家的心灵之吻,是对一切生命创造的发端与启动。那么,人们只有束手等待它吗?当然不是。正如无上的爱总是属于对它苦苦的追求者的。在你找它时,它一定也在找你。当然,它不一定在你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到来。 新年初至,灵感降临我的书房画室,这于我可是个好兆头。当然,只要我守住自己的信仰与追求及其所爱,灵感会不时来吻一吻我的脑门。19“灵感是什么?怎么就能得到灵感?不知道。”其实在后文中作者已经对这两个问题作了回

30、答,请你简要概括。(4分)答:_答案:灵感是对一切生命创造的发端与启动,是突然之间的发现、突破、超越与升腾。执著的追求加上长久的日积月累,在某种艺术刺激下,灵感会不期而至。20第六自然段中,作者插入一段大雪封门的记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答:_答案:借助回忆丰富了画面的内容,更加鲜明地突出了画面“温情又伤感,孤寂又温馨”的意境特点,形象地表明“灵感”来源于内心的诉求的道理。21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1)人为了看见自己的内心才画画。答:_(2)只要我守住自己的信仰与追求及其所爱,灵感会不时来吻一吻我的脑门。答:_答案:(1)画画是为了寻找内心的情感需求,是为了表达人的内心世

31、界。(2)只要创作者守住对文艺创作的信仰、执著、追求,守住对人间情义的热爱,就一定能迸发出源源不断的灵感,创作出富有生命力的优秀作品。22绘画也是一种创作,在作者的这次绘画经历中你得到哪些有关创作的启示?请列举两条并作简要分析。(6分)答:_答案:要善于找到创作的动情点。创作源于生活,要善于从生活中找到动情点。作者在忧伤的乐曲中,由一片金黄色的小光,想到了亮灯的小窗,从而找到创作的动情点,引发了创作的灵感。要善于想像和联想。“这块光使我想起40年间蛰居的那间小屋”以及种种生活的艰难,想到大雪封门,想到对朋友的期盼,在想像和联想中丰富了记忆,汇成了笔下动人的画面。要善于抓住生活的细节。“炒锅里的

32、菜叶、破烂的家什、混合在寒冷的空气中烧煤的气味、妻子无奈的眼神”“苍劲的枝桠”“一串串深深的脚窝”“黄色的光影”等才是记忆中和画面中最真实、最动人的场景。灵感来自于对创作的热爱和日久天长的积累,这积累包括生活经历的积累和情感的积累。如果作者不是一个热爱创作、热爱生活、用心积累的人,这40年间相濡以沫的生活经历也就不会成为这次创作的素材,自然也不会有“唯有家里的灯光才是最温暖的”的真情体会。 (如果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北大校长蔡元培在蔡元培之前之后,北大的校长走马灯似地轮转了多少人,个个是英才俊杰,但是只要一提起北大校长,让人首先想起的就是蔡元培校长,

33、也只有蔡元培校长。正如编辑追忆蔡元培一书的北大学子郑勇所说:“未名湖畔丛树幽林间,蔡元培塑像谦和地独守一片净土,引领着每次瞻拜每次肃然起敬的目光;而在北大昔日的历史传统和今日的格局气象中,蔡元培更内化为一种象征与启示。无论岁月的尘埃如何起落飞扬,黯淡了多少偶像的色彩;无论时间的流水如何一去不返,动摇了多少权威的根基,既非权威、亦非偶像的蔡先生却不减风神依旧,因为有后来者以口为碑,以心为碑,以文为碑。”蔡元培之前的北大,可以说是一片乌烟瘴气。针对这样的情况,蔡元培首先确立北大的办学方针:究竟什么是“大学”?大学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才?他清醒地意识到,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其他细枝末节的问题就无从谈

34、起。什么是大学?蔡元培理想的大学是他在德国观察到的大学,即拥有独立地位的、追求纯粹学问的一个思想与知识的生产、交流和传播的机构。他力图引进德国的教育理念,纠正中国自古以来就根深蒂固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教育模式,他怀着单纯的理想、无私的心灵和坚贞的信念出发了,当然这很像是与风车作战的堂吉诃德,注定他是孤独的。他的梦想在北大只能是得到部分的实现,但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在他捧起的双手中慢慢成形了。新潮社的骨干杨振声回忆说:“可能有一些学生正埋头阅读文选中那些字体极小的评注,而窗外另一些学生却在大声地朗读拜伦的诗歌。在房间的某个角落,一些学生可能会因古典桐城学派的优美散文而不住点头称道

35、,而在另一个角落,其他几个学生则可能正讨论娜拉离家后会怎样生活。”这种可喜现象,在北大的历史上、甚至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同时,蔡元培特别关注大学教育对人格的培养。一九一七年一月九日,他在北大的就职演说中谈到:“诸君为大学生,地位甚高,肩负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唯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励人。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为人轻辱,更何足以感人。”蔡元培先生在北大期间,北大学生运动开始萌芽。他与学生运动的关系,一直被后人误解。许多人把他描述成学生运动的积极支持者,这是对历史的改写。蔡元培本人并不支持学生运动,从“五四”运动一开始,他就对群众的运动的负面作用有清醒的认识,对

36、过度参与政治活动伤害学术研究和大学独立有清醒的认识。蔡元培有一句名言“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然而,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裂隙,这一裂隙有时小、有时大,随着中国政治局势的变化而变化,而并非先生所想象中的理想状态。两者孰重孰轻呢?他执掌北大期间,北大获得了崇高的地位,但是这只是昙花一现,随着他的离去,北大很快沉寂下来,正如鲁迅先生叹惜的那样,二十年代中期以后的北大,“射一支响箭也没有一点回音”。这在中国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后来,北大既缺乏人格平台,又没有制度平台来保障,其状况就可想而知了。到了世纪之交,我们才发现我们最需要的还是蔡元培。在北大未名湖畔一个幽暗的角落里,有一尊半身的铜像屹立在青松

37、之间。这里是北大的一方净土。他守护着这方净土,一如他生前。他注视着这些孩子,一如他生前。他勉励着这群老师,一如他生前。而他孤独的身影,在历史发黄的书页里,拖得很长很长。他就是北大的老校长蔡元培。19第段中说“只要一提起北大校长,让人首先想起的就是蔡元培校长,也只有蔡元培校长”,为什么会这样?请结合全文回答。(4分)答:_答案:他使北大成为真正的现代大学;那时的北大曾有空前绝后的可喜现象;那时的北大获得了崇高的地位;他已经成为北大的象征。20请解释第段中“当然这很像是与风车作战的堂吉诃德,注定他是孤独的”在文中的含义。(4分)答:_答案:蔡元培的想法过于理想化,在当时的中国难以有人支持。21第段

38、中杨振声回忆的当时北大的现象,说明了什么?(4分)答:_答案:说明当时的校长开明,思想开放,极具包容性;学校的学术氛围浓厚;学习的环境自由,宽松;学生的学习生活充实、快乐而自由。22蔡元培有一句名言“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你认为应该怎样把握两者的关系?(6分)答:_答案:救国是目的,读书是手段;救国不是空话,读书需要静心。七、(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有网友调查说,今年最流行的网络用语之一就是“寂寞”。吃的是寂寞,喝的是寂寞,“我发的不是帖子,是寂寞”一时间似乎什么都可以“寂寞”一下。其实,寂寞反映的是百无聊赖的心境,是自我的缺失,而又带有自嘲的味道。孤独是一种状态,寂寞是一种心境,寂寞是灰色的,也是深蓝色的,这要看我们如何看待“寂寞”了。读了上述材料之后,你有什么感受?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