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仪陇县马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测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59492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仪陇县马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四川省仪陇县马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四川省仪陇县马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四川省仪陇县马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四川省仪陇县马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四川省仪陇县马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四川省仪陇县马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四川省仪陇县马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四川省仪陇县马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四川省仪陇县马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四川省仪陇县马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四川省仪陇县马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四川省仪陇县马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四川省仪陇县马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四川省仪陇县马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四川省仪陇县马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四川省仪陇县马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四川省仪陇县马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四川省仪陇县马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测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梭伦采取的减轻社会痛苦的措施是简单而又严厉的。以下措施中能充分说明梭伦对旧贵族“严厉”的是颁布“解负令”实行财产等级制度设立四百人会议设立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对旧贵族的“严厉”指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限制旧贵族的措施,如颁布解负令,废除雅典公民以人身作抵押的一切债务,禁止再以人身作抵押借债,禁止把欠债的平民变为奴隶,故正确;废除世袭贵族的垄断权利,

2、不再以出身而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等级,故正确;设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作为最高行政机关,故正确;设立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任何公民都有权上诉,故正确;主要是为了扩大下层平民的就业机会,壮大雅典城邦的实力,与材料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正确,错误,排除BCD,所以选A。【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悉梭伦改革的内容,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2.关于贵族政治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 最高行政长官执政官从所有公民中选举产生B. 是少数贵族的集体统治C. 废除了个人独裁、世袭制、终身制等D. 与君主制相比是一种进步【答案】A【解析】贵族政治并不是说明执政官从所有公民中选举产生,A

3、错误,符合题意,其他选项均是正确表述。3.特殊的地理环境对雅典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雅典地理环境的突出特征是多山少平原B. 特殊的自然环境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C. 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着雅典经济、政治、思想发展的情况D. 特殊的地理环境利于工商业经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A选项说法正确,雅典地理特点就是少平原多山地;B选项说法正确,这种地理环境容易形成小国寡民的情况,有利于民主政治;C选项说法错误,决定经济、政治和思想的并不是地理环境,地理环境这是起到一定的影响而已;D选项说法正确,这种地理环境有利于商业的发展。4.梭伦的演说词中提到:“我注目凝视,悲哀

4、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入绝境”,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梭伦忧国忧民的思想雅典的阶级矛盾相当尖锐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绝望雅典的社会危机相当严重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由“梭伦在演说词”中对国家“陷入绝境”的悲哀忧虑,结合所学可知,的说法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之后正是由于梭伦的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说法是错误的,与此组合的选项,BCD项都是错误的。【点睛】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基础。5.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雅典是古代希腊的著名城邦。下列关于公元前8前6世纪雅典社会状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公民大会是实际上的最高权力机关B. 下层平民

5、的处境十分悲惨C. 长老会议是国家最高的审判机关D. 工商业奴隶主阶层日益崛起【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公元前8前7世纪,公民大会名义上是最高权力机关,但没有实际权力,贵族占据了首席执政官的职位,还把持了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和审判机关的元老院。当时下层平民政治上无权,经济贫困,处境悲惨,B项正确;当时是贵族垄断权力,所以元老院是国家最高的审判机关,C项正确;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层日益崛起,D项正确。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雅典的民主政治公民大会6.有学者在评价雅典的民主制度时提出,“民主制度往往可能是低效率的,有时还可能是腐败性的,但

6、它能把人民和政府以其他制度所没有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这说明A. 政府低效和腐败引发公民不满B. 直接民主的弊端更为突出C. 公民参政必然带来行政的低效D. 城邦至上根植于民主制度【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的是“但它能把人民和政府以其他制度所没有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即雅典民主制度能更好的把人民和政府联系在一起,把维护城邦国家的利益建立在雅典民主制度上,D正确,AB不是材料强调的思想,故排除;C中“必然”说法绝对,错误,排除。7. 公元前4世纪一位雄辩家曾说:“德拉古的法律,不是用墨水写的,而是用血写的。”它是在说明( )A. 德拉古法典是用严刑峻法来维护贵族的利益B. 德拉古法典的制定过程充满血

7、腥与斗争C. 德拉古法典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贵族专权D. 德拉古法典没有任何进步意义【答案】A【解析】德拉古法典是针对雅典社会矛盾进行解决措施,主要是用严刑峻法来维护贵族的利益,故A正确;其他说法不符合题意和事实,排除。8.有学者指出:“把全社会激励体系向农战聚焦,通过建立明确的以战争和耕织为取向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掘、调动了全社会的潜力。”能够支撑这一论述的是A. 周王“授土”“授民”B. 秦国的商鞅变法C.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D. 北魏孝文帝改革【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措施。【详解】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的措施符合“把全社会激励体系向农战聚焦,” 奖励军功,废除

8、“世卿世禄制”符合材料“通过建立明确的以战争和耕织为取向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掘、调动了全社会的潜力。”故选B。周王“授土”“授民”于诸侯,属于分封制,与材料无关,故排除A。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是为解决郡国并行制而导致的地方割据的问题,与材料无关,故排除C。北魏孝文帝改革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不能体现“通过建立明确的以战争和耕织为取向的激励机制”,故排除D。【点睛】商鞅变法的措施:1.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2.军事上: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3.政治上: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制定秦律4.文化上:焚烧诗书改革旧俗9.战

9、国初期,传统社会组织解体。魏国李悝(或李克)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关于上述记载,下列各项解释何者较适当A. 盗贼现象的普遍出现,反映出战国时期国家权力的衰弱B. 农民失去氏族保护,当生产失调、生计无着时,成为盗贼C. 李悝努力地维护封建秩序,因而夸大盗贼问题的严重性D. 李悝尽地力之教,强迫农民生产,引起农民反对而为盗贼【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农民生计无着之时,成为了盗贼,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战国时期国家权力是增强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盗贼问题确实存在,并未夸大盗贼问题的严重性

10、,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引起农民反对而为盗贼是对题意的曲解,所以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0.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A. 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B. 农民与地主的矛盾C. 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D. 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答案】D【解析】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想参政,获取政治地位,与传统奴隶主阶级矛盾计划经济,D正确;A是奴隶社会矛盾;B是封建社会矛盾;C不符合题意,排除。11.商鞅确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的正确的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取信于民,“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以下符合商鞅变法影响的是A. 临淄之途

11、,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B. 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许多有名的大商人。范蠡在陶邑家富巨万,号称“陶朱公”C. 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D. 促进了手工业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有关手工业工艺的专著【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符合商鞅变法之“影响”,表现了秦国“国富兵强”的一项C项是正确的;战国时期齐国首都“临淄”的繁荣影响,不是“商鞅变法的影响”,A项错误;“范蠡在陶邑”富可敌国,这一商品经济的发展盛况与商鞅变法“重农抑商”的政策不符,B项错误;手工业发展和工艺专著出现与商鞅“农战”思想不符,D项错

12、误。【点睛】商鞅变法制定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保护了小农经济,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深远。12.“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以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下列属于时代意见的是A. (实行均田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B.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东汉王充论衡)C. (王安石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宋司马光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D.

13、(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梁启超戊戌政变记)【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料阅读型试题,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中出现了两个史学研究的概念,最主要的区别是拍评论者站在那个时间点上去评价的,“时代意见”是后代对前代评价、 历史意见是当代对当代评价,根据选项中的引文出处,A项符合时代意见,正确。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历史影响13.改革是人们主动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重要举措,它对社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下列有关商鞅变法的史实,最能体现改革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推动

14、作用的是A. 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废除了旧制度B. 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建立了新制度C. 商鞅变法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D. 商鞅变法促使秦国成为富强之国【答案】C【解析】【详解】因为商鞅的变法最彻底,为秦国统一六国,结束战国时代分裂割据的局面奠定了基础。因此,“最能体现”改革对“社会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符合题目要求的是C项;废除了旧制度,建立了新制度是变法的内容,AB两项不符合题意;变法使秦国富强只是对秦国当时发展起的作用,D项不符合题意 “最能”和“社会发展”两个要求。14.吴起废除贵族特权的方法是“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商鞅废除贵族特权的方法是按军功授爵。最终“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15、”,而吴起死后其法遂败。据此判断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的原因是A. 意志坚定,决不动摇B. 国君的大力支持C. 考虑周详,讲究策略D.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与吴起变法相比,商鞅变法中按军功授爵体现了商鞅考虑周详,讲究策略的一面,因为军功爵制在打击奴隶主旧贵族势力的同时,培植了军功地主,扩大了其政权基础,利于变法的推行,故选C项。两次变法都取得国君的大力支持,变法者本人都意志坚定,且都顺应了封建化的潮流,ABD三项是其共性,不符合题意。15.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A. 整地碎土工具更加复杂B. 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C. 丝织业发展尤其

16、显著D. 实物交易越来越频繁【答案】D【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货币交易越来越频繁,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ABC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16.“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措施是A. 实行均田制B. 推行三长制C. 整顿吏治D. 迁都洛阳【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前农民由于失去土地而被迫迁移成为流民严重社会问题,为了改变此种现状北魏政权实行均田制,确保了农民有地可耕和社会的安定,答案选A,B C D三项与题意要求不符。考点:北魏孝文帝

17、改革点评: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特实行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这是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变革中继“开阡陌,废井田”之后最为重要的土地制度改革,也直接决定了从北魏至唐代赋役制度的变革,即租调制。17.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明显互为因果关系的现象是A. 北方的分裂与统一B. 汉族地主势力的消长C. 北方民族融合D. 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完成【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北方的民族融合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明显互为因果关系,所以C项正确;北方的分裂不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因果,A项错误;北魏是鲜卑族政权,孝文帝

18、改革与汉族地主势力消长关系不大,B项错误;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进程,D项不符合“互为因果”的要求。18. 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在当今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浪潮中,也要注重借鉴历史经验。从孝文帝改革中我们得到的认识有( )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不断创新 改革要注意策略,要有坚定的决心 改革要体现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一帆风顺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一帆风顺与史实不符合,任何改革都会损害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都会遭到他们的反对,所以任何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故答案选择A项。考点:历史上重大改

19、革中国古代的变法改革的启示19.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A. B. C. D. 【答案】D【解析】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北宋“三冗”问题是指“冗官”“冗兵”和“冗费”。结合相关史实及所给的选项可知,出现这三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官僚机构和军事体系的庞大、战争费用高,故符合题意;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故与“三冗”无必然联系,故排除。所以答案选D。20.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该诗句表现了作者A. 对冗兵

20、冗官的不满B. 对田园生活的赞美C. 对北宋孱弱的愤懑D. 对北宋改革的迫切【答案】C【解析】“输与官家事夷狄”反映了北宋积弱,对少数民族战争中失败的现象,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对冗兵冗官的不满,故A错误;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没有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北宋改革的迫切愿望,故D错误。故选C。21.王安石变法中,为了解决北宋初期以来实行的“更戍法”带来的弊端的是A. 保甲法B. 保马法C. 将兵法D. 设军器监【答案】C【解析】王安石变法中实行将兵法,把各路的驻军分为若干单位,每单位置将与副将一人,专门负责操练军队,以提高军队素质。这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由于实行更戍法而带来的

21、兵将分离的局面,战斗力有所加强,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点睛:更戍法是指禁军内外轮换,但将领不随之调动,使“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此举对防止将领专权有利,却削弱了军队战斗力。王安石变法中实行将兵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更戍法的弊端。22.韦骧在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A. 青苗法、募役法B. 将兵法、方田均税法C. 免役法、更戍法D. 保甲法、农田水利法【答案】D【解析】“保兵知警守”属于保甲法的作用,“河淤开亿顷,海贡集

22、千艘”说明和农田水利的措施相符,D正确;青苗法属于贷款给农民,A错误;将兵法属于训练军队方法,B错误;免役法属于免除赋役方法,D错误。23.大前提:克里米亚战争时俄国国内盛行农奴制度。小前提: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源于当时经济和军事的落后。结论:腐朽的农奴制在与先进的资本主义对抗的过程中处于劣势。以上推理A. 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B. 大前提正确,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C. 大前提错误,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D. 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史实可知,在俄国盛行农奴制情况下,国内的经济和军事发展受到落后生产关系的制约,相对于西欧的英国和法国,俄国是

23、落后的,这导致了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究其根源可以得出,国际竞争中制度落后影响了俄国,改革势在必行,所以题目中的大小前提和结论,均为正确的,D项符合题意;其他ABC选项,是错误的。24.恩格斯说:“战争证明:哪怕出于纯粹军事上的考虑,俄国也需要铁路和大工业。于是,政府着手培植俄国的资本家阶级。但是这个阶级没有无产阶级是无法存在的,而为了创造无产阶级分子,不得不实行所谓农民解放。”据此判断俄国农奴制改革A. 仅是战争失利后的应急举措B. 彻底改变了农奴的生活状态C. 源自本国工业化必然要求D. 未满足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答案】C【解析】材料“需要铁路和大工业为了创造无产阶级分子,不得不实行

24、所谓农民解放”反映了俄国工业化的需求引发了农奴制改革,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农奴制改革仅是战争失利后的应急举措,故A错误;“彻底改变了农奴的生活状态”说法过于绝对,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的问题,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词“需要铁路和大工业不得不实行所谓农民解放”,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俄国工业化的需求引发农奴制改革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25. 列宁在评论1861年改革时说过;“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己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后来又高度评价道:“1861年2月19日标志着从农奴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俄国的开端”。对这两种评价的正

25、确理解是 ( )A. 对立统一B. 失之偏颇C. 相互矛盾D. 继承和发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认识。1861年改革,农民在获得人身自由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份地,但需要赎买,农民缴纳的赎金比当时的地价高二到三倍,因此列宁说“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但改革是俄国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列宁又说“1861年2月19日标志着从农奴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俄国的开端”;BCD与材料不符。所以应选A。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861年改革评价26.从1916年开始,日本三菱财阀插足华北棉花生产,实行其华北棉

26、产改进计划,向农民发放美国棉种,而以收购农民棉产为条件。1937年大仓、住友等财阀在满洲设立满洲棉花会社,经营辽河流域的棉产改进。这反映出A. 日本帮助中国改进棉花生产B. 商品输出是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C. 日本控制原料增加工业利润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到致命打击【答案】C【解析】日本的棉产改进计划实际上是通过其插足华北棉花生产,通过“向农民发放美国棉种,而以收购农民棉产为条件”来达到控制中国的棉纺织原料,为自己攫取利润服务,故选C;日本作为帝国主义国家,不会把帮助中国作为其改进棉产的主要目的,故A不符合史实;1916年开始的时间段,商品输出已经不再是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了,故B也不符合史实;

27、题干没有体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问题,故D与题意无关,所以排除。27.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强调说:“一国之独立,基于一身之独立,一身之独立,乃学问为急务”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日本明治维新推行了A. “殖产兴业”政策B. 废除了旧体制C. 实行“文明开化”政策D. 进行军事改革【答案】C【解析】【详解】福泽谕吉强调的是“学问”对于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至关重要,所以这一思想指导下,日本推行了文明开化的政策,C项正确;殖产兴业、废除旧体制和军事改革,均与学问和个人成长没有直接关系,所以ABD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28.改革必然会触动旧制度和一些特权者的既得利益,使改革充满阻力,上述两个改革都遇到这个难题

28、。下列关于中日两国改革者在改革前是处理这个难题的表述,正确的是A. 日本明治维新前,通过武装倒幕,推翻了幕府统治,大大减轻了阻力B. 维新派借用孔子权威进行舆论宣传,与封建顽固势力论战,大大减轻了阻力C. 两国都是利用皇帝的绝对权威,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化解阻力的D. 两国都通过思想宣传,积极发动社会民众参与,以减轻改革的阻力【答案】A【解析】日本明治维新前,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统治,明治天皇掌握实权,推行改革自然阻力大减,故A项正确。尽管维新派托古改制,但依然受到封建顽固派的阻力,故B项错误。日本明治维新是利用天皇的权威,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化解阻力,而中国戊戌变法中光绪帝并无实权,故C项错误。中

29、国戊戌变法没有发动民众参与,故D项错误。29.对维新变法运动评述不正确的是A. 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B. 是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救亡图存运动C.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D.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维新变法运动并未发动人民群众,而是依靠的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最终导致变法的失败。“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说法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ACD项,根据所学可知,维新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自上而下的变法运动,也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启蒙作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此三项表述都符合史实,但都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否定

30、式(或逆向型)选择题务必要注意的两点:a.题目要求选择错误的选项,而平时同学们习惯了选择正确的选项,所以在思维习惯上不符,往往造成错误。b.此类题目较多地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结果、意义、影响等有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30.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可见变法失败的原因是A. 变法过程过分急于求成B. 变法内容涉及领域过宽C. 变法没有推动社会进步D. 变法主持属于封建皇帝【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

31、考查戊戌变法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C项变法不能推动社会进步不符合实际,是一个错项,故排除;的表述错误。184条体现了急于求成,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能体现贪大求全,“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能体现形势紧迫,民族危机严重。变法不能推动社会进步不符合实际,是一个错项,故选C.考点:历史上的改革戊戌变法公车上书二、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北宋熙宁五年(1072)颁行方田均税法。方田法。县令、县佐亲自清丈土地,在方田的土地册子上注明土地的形状和土壤的成色。根据土质区分为五等,由此均定税额数量。(二)均税法。各县以旧来的租税

32、作为定额。对投靠豪强、“诡名挟佃”的子户,改正过来,使他们成为承担国家赋税的主户。此后,分家别居、买卖田地,均以方田为依据。赋税的征收也简化,夏税并作小麦、绢和杂钱三色,秋税并作白米和杂钱两色。到元丰八年,共清丈了五路,占全国总面积不过20%,而清丈了的田亩则占全国税田的54%。此法少抒农民重税之苦,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据漆侠宋代经济史材料二 从1869年开始,明治政府通过“版籍奉还”、“废藩置县”,使原来各藩领主所辖的土地和人口交归为政府。1872年,实行了两百余年的禁止田地永久买卖法令被正式废除,土地允许自由买卖,个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得到确认和保护。明治政府又于1873年颁布了地税改革法令

33、,规定统一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土地价格的百分之三作为土地税额,并用货币税取代了原来的实物税。至此,日本近代个人土地所有制取代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最终确立。地税改革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国家工业化提供了基础和保障。据洪春明治政府地税改革与资本原始积累新论(1)根据材料,指出北宋熙宁年间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地税改革措施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北宋相比日本明治维新地税改革的本质有何不同,并分析其时代根源。【答案】(1)北宋加强国家对土地的控制,简化赋税征收方式;日本保护土地私有和买卖,征收土地税,以货币税取代实物税。(2)北宋是在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

34、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日本是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立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制度。时代根源:在工业文明冲击下,资本主义发展成为时代潮流。【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县令、县佐亲自清丈土地使他们成为承担国家赋税的主户赋税的征收也简化”可知北宋加强国家对土地的控制,简化赋税征收方式;根据材料二“土地允许自由买卖并用货币税取代了原来的实物税”可知日本保护土地私有和买卖,征收土地税,以货币税取代实物税。(2)不同:根据所学可知北宋是在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根据材料二“日本近代个人土地所有制取代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最终确立”可知日本是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立资本主

35、义性质的土地制度。时代根源:根据所学明治维新的背景可知在工业文明冲击下,资本主义发展成为时代潮流。32.近代各国改革都关注教育,教育改革也是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文件学制。学制序文中说:“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止,以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增长才艺又非学不可。故有学校之设立”。同时指出改革教育的目标是“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人”。政府将全国划分成学区,设置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叶立群日本的

36、教育改革材料二 1885年森有礼就任文部大臣以后转而采用德国的由政府实行监督的方式。课程大部分仍然用于讲授“实科”亦即西方的学科,同时,又蓄意大力灌输国民的忠诚和服从精神。由于1890年发布了教育敕谕,这一倾向更为加强。这一文件的词句清楚地表明,此后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要为一个专制国家培养有用而守纪律的公民。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材料三 今此次设立学堂之意,乃欲培植非常之才,以备他日特达之用,则其教法亦当不同。其言中学者,荟萃经子史之精要,及与时务相关者编成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其言西学者,译西人学堂所用之书,加以润色,既勒为定本。除学堂学生每人给一分外,仍请旨颁行各省学堂,悉遵教授,庶可以一

37、趋向而广民智。1898年5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代总理衙门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的特点。(2)据材料三,指出康、梁主张开办京师大学堂目的及“教法”。结合所学指出维新变法还有哪些教育改革措施?(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国教育改革的共同目的。【答案】(10分)(1)重视基础教育(普及小学义务教育);推行全民教育(女子与男子同样享受教育的权利);注重专业技术教育;推行军国主义教育(忠诚和服从教育)。(4分)目的:培养人才和开启民智。(2分)教法:将中学与西学相结合。(1分)措施: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各地设中小学堂;选派留学生等。(

38、任一点)(1 分)(2)教育改革推动改革顺利进行;教育强国。(2分)【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是普及教育、是全民教育(连妇女都与男子同样享受教育的权利),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是重视专业技术教育(即讲授“实科”),并且还灌输军国主义的思想。康、梁主张开办京师大学堂是新式大学堂,目的 及“教法”都是新的,目的主要突出“培养人才和开启民智、解放人们的思想”。 教法主要突出中西结合即可。“维新变法还有哪些教育改革措施”就是回答变法在思想文化教

39、育领域的具体内容即可。(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两国教育改革的共同目的主要强调两点,一是两个国家的教育改革都是为了推动各自的改革才进行的教育改革,二是两个国家的教育改革都是为了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亡,因为当时两国家均出现了民族危机而不得不进行改革。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的相关问题、中日两国教育改革的共同目的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报纸上曾经有出售家奴与阉马的广告。有饲养吹笛唱歌等专长的农奴竟与马匹同列。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材料二、与其

40、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3月的一次讲话材料三、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俄国社会经济史(1)依据材料一说说农奴的处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2)结合材料二,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3)材料三中“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地位如同牲畜;农奴主可以买卖农奴。农奴制。(2)为了挽救统治危机;维护贵族地主利益。(3)农民所付赎金高于当时地价;分得土地面

41、积比改革前少;没有完全摆脱封建义务。【解析】【详解】(1)处境: 从材料一在“ 俄国报纸上”有“出售家奴与阉马的广告”、“农奴竟与马匹同列” 等结合所学可知,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地位如同牲畜,农奴主可以随意买卖农奴。 原因:结合所学可知,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农奴制度。(2)目的:从“亚历山大二世”的沙皇身份,结合材料二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的表态可知,他的目的在于维护农奴主的利益,挽救统治危机。(3)原因:结合沙俄农奴制改革的史实可知,由于赎金高,份地少,农民除了自由之外,没有得到好处,依然遭受封建剥削。【点睛】沙皇自上而下的改革,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原有统治阶级的利益,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