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1-2012学年新课标版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10)(语文).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58840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1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2012学年新课标版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10)(语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2011-2012学年新课标版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10)(语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2011-2012学年新课标版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10)(语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2011-2012学年新课标版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10)(语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2011-2012学年新课标版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10)(语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2011-2012学年新课标版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10)(语文).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2011-2012学年新课标版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10)(语文).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2011-2012学年新课标版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10)(语文).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2011-2012学年新课标版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10)(语文).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2011-2012学年新课标版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10)(语文).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2011-2012学年新课标版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10)(语文).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2011-2012学年新课标版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10)(语文).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2011-2012学年新课标版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10)(语文).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2011-2012学年新课标版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10)(语文).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2011-2012学年新课标版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10)(语文).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2011-2012学年新课标版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10)(语文).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2011-2012学年新课标版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10)(语文).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2011-2012学年新课标版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10)(语文).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2011-2012学年新课标版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10)(语文).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2011-2012学年新课标版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10)(语文).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2011-2012学年新课标版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10)(语文).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5页
2011-2012学年新课标版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10)(语文).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5页
2011-2012学年新课标版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10)(语文).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5页
2011-2012学年新课标版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10)(语文).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5页
2011-2012学年新课标版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10)(语文).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5页
2011-2012学年新课标版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10)(语文).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5页
2011-2012学年新课标版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10)(语文).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5页
2011-2012学年新课标版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10)(语文).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5页
2011-2012学年新课标版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10)(语文).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5页
2011-2012学年新课标版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10)(语文).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5页
2011-2012学年新课标版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10)(语文).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5页
2011-2012学年新课标版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10)(语文).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35页
2011-2012学年新课标版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10)(语文).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35页
2011-2012学年新课标版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10)(语文).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35页
2011-2012学年新课标版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10)(语文).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高三一轮复习语文单元验收试题(10)【新课标】命题范围:实用类阅读一、传记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曾有一种说法,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2009年11月28日,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王世襄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王世襄的离世,意味着中国又一位标志性的文化老人陨落。王世襄生于1914年。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朝中大官,母亲是书香门第,他年轻时就在燕京大学读书。王世襄虽然出身豪门,拥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对书画、陶瓷这些也都是通的,他更关注的却是社会底层的文娱活动,捉獾、养

2、鸽、驯鹰、养狗等等。他的很多对于这些方面的研究,就不被许多人看成是学问。王世襄是杂家也是通家。他的许多学问最初都起源于乐趣。王世襄生前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如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他被称为“京城第一大玩家”。少年的“王家二少爷”养狗、玩葫芦、养鸣虫,在北京城可以算得上是小有名气。他玩过一只白鹰,是鹰中绝品,当时叫价一百块钱,而一袋洋面粉才两块五。王世襄头一次托人借钱,买走了这只白鹰。王世襄从小的心思都不在学业上,他对自己的判断是:“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但启功先生却不认同这种说法,他曾说,王世襄先生的“玩物”是“研物”,许多被人看作是玩的东西,在王世

3、襄眼里都是艰苦的学问。王世襄曾说:人生价值不在据有事物,而在观察赏析,有所发现,使之上升成为知识,有助文化研究与发展。即使“雕虫小技”,王世襄都“玩”出了道道,他曾经出版过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术、北京鸽哨等等。他收藏的东西除了家具这样的大家伙,还包括蛐蛐罐、鸽哨这样的小玩意儿,同样都非常精深而成一领域之专家。2000年,王世襄将自己一生所写的大部分文章交由三联书店以锦灰堆为名出版,书中涉及家具、漆具、竹刻、工艺、书画、雕塑、乐舞、忆往、游艺、饮食、杂稿等十二类。王世襄于l940年曾应梁思成之邀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国难频仍的年代,他们在荒野中寻找中华文明的久远证据,将历史传统重又缝合。l945年

4、8月,日本投降。经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和梁思成推荐,王世襄被派遣回北平清查战乱损失的文物。当时,许多日本和德国的文物贩子与收藏家在中国收买文物,伺机盗运出境。王世襄宴请了四五十位知名的古玩商,请他们提供线索。他得知沦陷时期河南某地出土的青铜器多数被德国人杨宁史买去,于是通过其父友人找到宋子文详陈原委,终于没收了杨宁史的青铜器240件,其中包括价值连城的“宴乐渔猎攻战铜壶”、“商饕餮纹大钺”等。文革时期,王世襄跑到国家文物局,请求文物局的内行红卫兵前来抄家,就此保住了大批文物。王世襄毕生为国家追回国宝,收藏了那么多宝贝,却在晚年都拍卖回流到了社会。王世襄最终选择了“散尽”,这些宝贝也有了更多前

5、世今生。王世襄自称“书呆子”,在反右已经开始的情况下,他还热情地邀约黄苗子、郁风以及漫画家张光宇来自己的四合院“芳嘉园”住。小院越来越热闹,成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京城文化圈里一个不可多得的雅集场所。但由于人越来越多,王世襄便缩回一间漏雨的小屋,将数十件形态、大小各异的明清家具塞满狭小的空间。两个明代的柜子被王世襄拼在一起,他和老伴袁荃猷睡在里面,以至黄苗子专门为这张特殊的“大床”写了一副对联“移门好就橱当榻,仰屋常愁雨湿书”,横批“斯是漏室”。有一件物什是王世襄始终珍藏的,那就是他与夫人袁荃猷买菜用了多年的提筐。2003 年,妻子去世,王世襄在怀念亡妻的诗中,深情地回忆与妻“提筐双弯梁,并行各挈

6、一”的情景。他还说,到将来自己辞世之后,请人把这个提筐放在两个墓穴之间,能与妻子“生死永相匹”。 编选自马未都忆王世襄: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一些人的说法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并不是否定钱钟书的国学大家的地位,主要突出了王世襄在民俗研究和文物收藏上的贡献。B文中写王世襄借钱买白鹰一事,以实例说明他从小的心思都不在学业上,而对“玩物”投入热情,也说明了他的“杂”与“通”。C王世襄一生始终秉持研究与发展文化实现人生价值的理念,有意识地关注“雕虫小技”,著述颇丰,他的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术北京鸽哨锦灰

7、堆等书都代表其成就。D王世襄毕生为国家追回国宝,收藏了许多宝贝,却在晚年散尽收藏,这表现他对国家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也表现他性情豁达。E这篇人物传记以记叙为主,间有议论说明,展示了王世襄性格的不同侧面,记叙颇为生动,而评介性文字里又渗透着作者的敬佩之情。(2)从全文看,文章表现了王世襄的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3)王世襄的名言:“一个人如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而他对自己的判断又是:“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4)这篇传记标题“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既概括王世襄先生生平,又道出事理,颇有深意。请你就对“学问与乐趣”、“藏与散”这两

8、组关系的理解,任选一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不成样子的怀念王蒙在大六部口那个漂亮的四合院和陈设简陋乃至寒酸的房间里,我们从来只谈国家、世界、文艺大事。我说:“上个星期三,报纸上有一篇重要的报道” 他说:“噢,不是星期三,是星期四。” 我为他的水晶般的清晰吓了一跳。因为他是夏衍,比我大三十四岁,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时候距离我出生人世还有七年。 他永远是那么敏捷,条理,言简意赅,不打磕巴儿,不模糊吞吐,不哼哼哈哈,节奏分明而又迅疾,应对及时而又一针见血。他的这些特点使你不相信他是一个年近百岁的人。 如果是第一次见面,你也许会为他的瘦削而吃惊,他这个人也像他的

9、思想、语言一样,删除了一切枝蔓铺排,只留下提炼到最后的精粹。然而,他总是明白透彻,一清见底。 他当然是绝对的前辈,然而他从来不摆前辈的谱。他早就担任高级领导职务了,然而他从来不拿哪怕是一点点官架子。说起待遇,他说五十年代有一回他出差到某市,当地按照他的级别给他安排了房间,“那房间大得太可怕。”他说的时候似乎还“心有余悸”。八十年代初期,有一次邓友梅同志称他与另一位担任领导职务的老作家为“首长”,他立即打断,说:“不要叫首长。” 他真诚待人,渴望吸收新的信息,对一切新的知识新的动向感兴趣。在这方面,他永远不老。七十年代中期,与世纪同龄的他居然半夜里起床看足球并如数家珍地有所评论,这真是一绝。 我

10、第一次听他讲话是他在第四次文代会上致闭幕词。与一些官样文章不同,夏老语重心长地讲了反封建与学科学,字字出自肺腑,字字是毕生奋斗经验的结晶,寄大希望于年轻人,令人感奋不已。华艺出版社一九九年出版了一个当代名家新作大系。出版社领导要我求夏公给写个序。考虑到夏公的高龄,我起草了一个提纲供他参考。夏公给我写了一封信,说是各人文章写起来风格不同,捉刀的效果往往不好,他无法使用我代为起草的提纲,他自己一笔一画地另外写了颇有见地而又清澈见底的序言。他还对一个我们都很熟悉的朋友说:“按王蒙的那个提纲去写,人家一看,就是王蒙的文章么,怎么会是夏衍写的呢!”就这样,他老人家把我的提纲“枪毙”了。但为了“安慰”我,

11、他声称他的序言里已经吸收了我的提纲。我也就假装得到了安慰和鼓励,心中暗暗为老人喝彩叫绝。 在大六部口住所的院落里,有两棵丁香树,一紫一白。一九九年开花时节,我去赏花,打从年轻时候我就喜欢丁香。夏老那天也高兴,扶着拐杖出来看花,看小猫在房上跑,他还兴致勃勃地说是它也喜欢石榴花。那场面很像是一幅水墨“新春行乐图”。 今年元月初,我最后一次在他清醒的时候看望他。我们谈论的是社会治安问题与人民日报刊登的胡绳同志的文章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那天他精神很好,坐在椅子上谈笑风生。说曹操曹操就到,说着说着胡绳同志进病房来看望夏公来了。据说那是夏公去夏病情不好住院以来情况最好的一天。 倒数第二次与夏公的见面是一九

12、九四年十一月底。他那天十分疲劳,静卧在病床上。他已经卧床数日了。见此情况我稍事问候便起身告辞,以免打搅。夏公平躺着衰弱地说:“有一个担心” 我连忙凑过去,以为他有什么话要告诉我。 他继续说:“现在从计划经济转变成为市场经济,而我们的青年作家太不熟悉市场经济了。他们懂得市场么?如果不懂,他们又怎么能写出反映现实的好作品来呢?” 我感到惊讶。在卧床不起的情况下,夏公关心的仍然是中国的文学事业。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作者写了老前辈夏衍四十多年间感人心魄的言论思想、行为举止、生活轶事,表现了夏公的品性气度和高风亮节。B文中划线句形象地写出了夏衍身形的瘦削,更精微传神地写

13、出了夏公的精神气质:思想纯净深刻,言语行事尽去芜杂虚伪、唯求坦率精练。C年逾古稀的夏衍竟然半夜里起床看足球并评论得一清二楚,这是他对一切新的知识新的动向感兴趣的明证,也是他热爱生活的表现之一。D夏衍第一次发表公开讲话是在第四次文代会上致闭幕词,所讲的不是形式主义的空话,他阐述了毕生奋斗的经验,对年轻人给予了厚望。E夏衍认为各人写文章风格不同,加之按王蒙的提纲写作写出来的又不是自己的文章,因而写序时只吸收了王蒙提纲的精神。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夏衍的形象。完成后面各题。“不成样子的怀念”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文章通过哪些事例来具体表现“不成样子的怀念”?本文在选材上和结构上最大的特点分别是什么?3阅读

14、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中国学术的大损失朱自清大家都知道闻先生是一位诗人。他的红烛,尤其他的死水,读过的人很多。这些集子的特色之一,是那些爱国诗。在抗战以前他也许是唯一的爱国新诗人。这里可以看出他对文学的态度。新文学运动以来,许多作者都认识了文学的政治性和社会性而有所表现,可是闻先生认识得特别亲切,表现得特别强调。他在过去的诗人中最敬爱杜甫,就因为杜诗政治性和社会性最浓厚。后来他更进一步,注意原始人的歌舞:这是集团的艺术,也是与生活打成一片的艺术。他要的是热情,是力量,是火一样的生命。但是他并不忽略语言的技巧,大家都记得他是提倡诗的新格律的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

15、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诗大家都知道,不必细说;散文如唐诗杂论,可惜只有五篇,那经济的字句,那完密而短小的篇幅,简直是诗。我听他近来的演说,有两三回也是这么精悍,字字句句好似称量而出,却又那么自然流畅。他因此也特别能够体会古代语言的曲折处。当然,以上这些都得靠学力,但是更得靠才气,也就是想象。单就读古书而论,固然得先通文字声韵之学;可是还不够,要没有活泼的想象力,就只能做出点滴的工作,决不能融会贯通的。这里需要细心,更需要大胆。闻先生能够体会到古代语言的表现方式,他的校勘古书,有些地方胆大得吓人,但却得细心吟味所得;平心静气读下去,不由人不信。校书本有死校活校之分;他自然是活校,而因为知

16、识和技术的一般进步,他的成就骎骎乎驾活校的高邮王氏父子而上之。他研究中国古代,可是他要使局部化了石的古代复活在现代人的心目中。因为这古代与现代究竟属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而历史是联贯的。我们要客观的认识古代;可是,是“我们”在客观的认识古代,现代的我们要能够在心目中想象古代的生活,要能够在心目中分享古代的生活,才能认识那活的古代,也许才是那真的古代这也才是客观的认识古代。闻先生研究伏羲的故事或神话,是将这神话跟人们的生活打成一片;神话不是空想,不是娱乐,而是人民的生命欲和生活力的表现。这是死活存亡的消息,是人与自然斗争的纪录,非同小可。他研究楚辞的神话,也是一样的态度。他看屈原,也将他放在整个

17、时代整个社会里看。他承认屈原是伟大的天才;但天才是活人,不是偶像,只有这么看,屈原的真面目也许才能再现在我们心中。他研究周易里的故事,也是先有一整个社会的影像在心里。研究诗经也如此,他常说笑话,说他研究诗经,越来越“形而下”了其实这正表现着生命的力量。他是有幽默感的人;他的认识古代,有时也靠着这种幽默感。看匡斋尺牍里狼跋一篇,便知道他能够体会到别人从不曾体会到的古人的幽默感。而所谓“匡斋”本于匡衡说诗解人颐那句话,正是幽默的意思。他的死水里闻一多先生的书桌,也是一首难得的幽默的诗。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八十岁,现在还不满四十八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

18、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1)下列对传纪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闻一多不仅提倡诗的新格律,也创造诗的新格律,如红烛死水和唐诗杂论等新诗集子都体现了这一点。B闻一多从敬爱杜甫到注意原始人的歌舞,是他对文学态度的更进一步的表现,也是因为原始人歌舞更具有热情、力量、火一样生命的特点。C闻一多在校勘古书方面,既细心又大胆,属于活校的行列,由于知识和技术的一般进步,他的成就比死校的高邮王氏父子高了许多。D作者认为研究伏羲的故事和神话,不能将之当成空想和娱乐,而要当成人民的生命欲和生活力的表现来研究。E红烛死水等集子,既有爱国热情,也有

19、语言技巧,还有幽默感,体现了闻一多是抗战前唯一的爱国诗人的学术价值。(2)联系全文,从“诗人”“语言”和“研究古代”三个方面,归纳分析一下闻一多形象。(3)作者在文末引用“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用意是什么?(4)在朱自清等大多数人的心目中,“闻一多先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的死,“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但在当时,国民党政府却有人指使特务要暗杀闻一多,认为闻一多是个有害的人。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小川:“灵鹿”在人间京宪著名叶派小生演员宋小川的祖籍是山东莱阳,他出生于艺术之家。耳濡目染,宋小川自小便喜欢上了

20、歌舞艺术。1973年,中国戏曲学院招生,父亲宋国显便动员儿子去报考。当时宋小川对京剧艺术茫然无知,自然更谈不上喜欢了。当时宋小川虽然不情愿去学京剧,但父命难违,还是凭借良好的艺术天赋考进了中国戏曲学院。19岁那年,宋小川被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杜近芳发现。于是,杜近芳便将宋小川借到中国京剧院,和她一起搭班唱戏。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宋小川感觉像是天上掉下了馅饼,因为他做梦也想不到京剧大家杜近芳能青睐自己,并有幸与她同台演出。就这样,在杜近芳等京剧名家的提携下,宋小川很快声名鹊起,成为小生行当的后起之秀。在与名家合作演出过程中,宋小川从他们身上汲取了不少艺术营养,此时的他才真正领悟到了京剧的艺术魅力

21、,从而喜欢上了这门艺术。后来,宋小川又得到张君秋、刘长瑜、李维康、李金鸿、江世玉、李德斌等京剧大家和教育家的提携和关照,技艺日臻成熟。1982年,宋小川正式进入中国京剧院,此时的他已经是菊苑小有名气的小生演员了。正在逐步迈向成功殿堂的宋小川并未满足,他深信艺无止境这个真理。1987年,他终于得以拜叶派传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为师。叶少兰对宋小川的艺术潜质很欣赏,他对宋小川的教学十分严谨,对他的每个发音,每个身段都教得极细,不允许宋小川有丝毫的马虎。但叶少兰老师又不主张宋小川“死学”。他要求宋小川在“不走型”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去发挥个人所长,去追求个性化的艺术特色。叶老师对宋小川说:

22、“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继承是前提,创新是目的。只有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才算是真正步入艺术殿堂。”宋小川牢记恩师的教诲,在实践中不断追求新的艺术理念,追求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对于排演的每出戏,宋小川都请老师为自己把关。叶老师把关甚严,凡是不达火候,不够功力的戏决不允许弟子公开演出。宋小川深知京剧艺术博大精深,因而他勤于学习,博采众家之长。天津有个戏剧界老前辈叫孙元喜,京剧造诣很深,他对梅尚程荀都有很深的研究,对各个行当也十分熟悉,对一些传统老戏烂熟于心,有戏剧“活词典”之称。宋小川对孙老慕名已久,特意到天津请老人家为自己的艺术“把脉”和指点。孙老先生渊博的知识以及对京剧各个行当的透彻理解,使宋小

23、川真正体会到了“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受,他的每次津门之行都是获益多多。在表演中宋小川的手、眼、身、法、步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文武双全,表演细腻传神,唱腔清越圆润。宋小川深得叶派之精妙,无论扮相还是唱腔,都让人感到美不胜收。宋小川在表演中追求演人物,不演行当,做到通过自己的表演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出来,使人物“活”在舞台上。他明白,只有这样的艺术才能真正打动观众。作为一名京剧小生行当的名家,宋小川对如何弘扬和拓展小生艺术有很多想法。他说,中国京剧小生行当与有些行当相比时间短一点,但值得继承的东西也很多。要挖掘冷门,整理旧剧目,创作新剧目,争取在小生艺术上有新的突破。宋小川多才多艺

24、。除了精心研习小生行当,还能反串诸多行当的角色。笔者看过他反串的程派名剧锁麟囊中的薛湘灵,扮相俊美,演唱时程派韵味浓郁,颇见功力。(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宋小川虽然出身于艺术之家,但开始对京剧艺术并不感兴趣,而是被父亲“逼”着去学了京剧。B宋小川真正喜欢上京剧这门艺术,是因为杜金芳、张君秋、刘长瑜、李维康、李金鸿、江世玉、李德斌等京剧大家和教育家的提携和关照,这使他领悟了京剧艺术的魅力。C叶少兰虽然是宋小川的老师但他并不主张宋小川“死学”自己,而是希望小川能有所创新,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D宋小川谦虚好学,他曾经多次赴天津向戏剧老前辈孙元喜求教,从而使自己的表演水平

25、更上一个台阶。E宋小川善于挖掘京剧行当中的冷门,并在积极整理旧剧目的基础上,创作了一批新剧目。(2)在宋小川成长的过程中,叶少兰主要做了哪些工作?试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3)宋小川的艺术表演有哪些特点?(4)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宋小川在京剧艺术上取得成就的主要因素。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骆一禾:与青春有关徐虹诗人骆一禾已经退场,他的名字如诗歌一样正在被遗忘。总得有20年了吧,年轮一岁一岁地长,我们的心一点一点灰下去。在零零散散的回忆中,零零散散的诗人被慢慢聚拢,经过组合的他就鲜活起来年轻的他,年轻的他们与她们,正走在20多年以前北京的老街上。那条街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街,方圆

26、多少里都是暗淡的北方灰。旁侧的老房子被推倒重建,拆旧翻新。那是一个热爱诗歌的年代。那时候商品还没那么多,网络还没那么繁盛,美女还没被批量生产,人心还没那么涣散,青年人还爱着诗谈着理想。骆一禾刚刚从北大中文系79级毕业分到十月杂志主持“十月之诗”。他和海子、西川一直被称为“北大三才子”,但是他多愁善感、沉默寡言,常常被遮蔽在他们的光芒里,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尽管他已经在诗刊、上海文学、花城、山西文学发表诗作几十首,留下2万行诗作及数万字的小说、文论。那时候的他,年轻,单纯,沉郁,谦卑,爱激动,书生气。骆一禾的诗终于出版,他在生日中这样写:虽然我们也有不幸,我们最美好的,还在燃烧人们可以永远地爱,

27、永远不会失去欢乐的面容。祝男孩子们健康,他们是古怪的青铜,生来就是严峻和永恒,天生就闪耀着勇敢的微笑。他激情澎湃地描述长征:这是一条伟大的道路,首先写在亚洲中部,后来写在了世纪的内心。这是一个巨大的心脏,把历史教给了农民。和历来的棉花不同,和历来的麦地不同从人群上说,和军阀和绅士们,绝对不同!他满心沉浸在年轻里。他说:星座闪闪发光,棋局和长空在苍天底下放慢。只见心脏,只见青花、稻麦。这是使我们消失的事物。书在北方写满事物,写满旋风内外而太阳上升,太阳作巨大的搬运。最后来临的晨曦让我们看不见了,让我们进入滚滚的火海。可以想象,那时候热爱诗歌的他,他们和她们,曾经在旧世纪的街道上漫无目的地走。背对

28、着太阳走路,影子被抻成卡通片里不合比例的修长。他用脚踢地上一块一块的石子土粒。踢远了,走过去,像足球队员罚点球那样,姿势停留在某个造型上起脚再踢。然后漫不经心地手插在上衣口袋里,头发被风吹得四散。1989年5月的一个诗会上,他激动地说着话,忽然倒在女友怀里。那天是黄昏时候开始起风的,地上的尘土、雪糕的包装、塑料袋和废报纸在角落里打着旋儿,空气中飞沙走石。他们的话也像是被土粒撞飞了,没有再连成整句子。后来她回想起来,他们的聚会本应该风和日丽,花好月园,然而却乌云翻滚、飞沙走石,像50年代老电影的艺术手法。但那个时候的他们年轻得什么后果都来不及想,她只是慌忙穿过密集的人丛叫了一辆三轮车把他送到医院

29、。但是不久,他的死亡报告就出来了,上写着“脑溢血,28岁”。那一个春天的味道已经过去好多年了,后来四季的风从哪个方向吹,总也吹不来那一天的气息。十年、二十年很快过去。朋友们还记得他小的时候随父母下放河南农村,出版过长诗世界的血。但他的诗很少有单行本。他总是和海子合出诗集。他被诗歌界称为“在朦胧诗之后对诗歌进行了沉潜而深入的思考,并以思考为出发点,选择了一条修远之路”。但是终于,那些热衷于诗歌的朋友们,也因为诗歌的边缘而各自忙碌了。新世纪的这些年,没有诗歌的都市,如一幅铅笔素描一样的定格:纷乱,仓皇,不安定。他们和她们,也已彻底忘记诗歌。他们为了人父为了人母。他们成了副处、正处、副局、正局。他们

30、的孩子长大成人,正被裹胁进严酷的竞争之中。他们的办公室弥漫着看不见的硝烟。他们受过骗也骗过人、受过伤也伤过人。现在对于他们来说,有钱,有房子,有网络,但是他们总觉得自己心里是空的这个世界,心里没有了诗,其实就什么也没有。而那些假装把句子断行的伪诗人们,正做着有奶便是娘的勾当,正在为生存利益失去基本的正义。堕落有时候是不知不觉的,但是他们还挺胸收腹地靦脸打着诗歌的旗号,真脏得让人恶心。诗人骆一禾已经退场,他的名字正如诗歌的名字一样被遗忘。(选自2011年04月19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1)文章说 “诗人骆一禾已经退场”,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评述的?(2)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段作者连续引用诗人

31、骆一禾的诗有何作用?(3)文中说:“这个世界,心里没有了诗,其实就什么也没有。”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结合全文探究 “时代”与“诗歌”的关系。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鼓浪屿的女儿刘芳每逢傍晚此时的鼓浪屿似乎也要沉睡了,岛上的绿树、沙滩,以及琳琅满目,彰显着世界各地最美的风格建筑。此时,小岛多么像一只巨大的天鹅,漂浮在海面上正在游弋寻觅啊在那片万绿丛中,有一尊汉白玉雕成的白衣天使,冉冉地升起,与夜幕下幻化成的白天鹅何其相似,那就是林巧稚大夫的雕像。她出生在鼓浪屿晃岩路47号一座白色的欧式建筑里,她是名副其实的鼓浪屿的女儿,她是中国最著名的妇产科专家。虽然她终生未嫁,孑然一身,但总共

32、有5万多个孩子都是由她亲手领进这个世界的,她是“一万婴之母”,人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好妈妈,好母亲。林巧稚大夫看门诊,从不三言两语便把病人打发走,总要盘根问底,甚至家务琐事,她也不厌其烦地细心询问。她把妇女的许多疾病与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家庭生活及夫妻生活等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综合治疗和调理。她要求下级大夫对病人要热情,要帮助病人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病人从医生护士的言行上看到生的希望。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林巧稚大夫每逢出诊时,除了随身带的医疗器具外,一定要带上一个小钱包,一旦遇到交不起医药费的人,她总要偷偷地付上,这是她坚持数十年的老习惯。她不让老百姓挂专家号,只挂有林巧稚出诊的普通

33、号就行了,她会一视同仁,认真看病救人。她一生清苦,从不多收一分钱,把全部的精力和时间都献给医疗事业。早在1959年她就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唯一的一位女学部委员。她是中国妇产科事业的一位奠基人,在治愈妇科癌症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表彰她为中国的妇产事业作出的功绩,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于1990年专门颁发了“林巧稚纪念邮票和首日封”一枚。在她83年的人生经历中,在她即将离开人世时,她掏出那个小钱包,里边只有三万元存款,并立下遗嘱:“要把我这一生积攒的三万元献给首都医院幼儿园、托儿所;把自己的遗体献给医院作研究之用。”这位中国的女性,她的胸怀是多么的宽广;她的博爱是多么的伟大。她在一篇如诗般的日

34、记中写道:“我是鼓浪屿的女儿,我常常在梦中回到故乡的大海边,那海面真辽阔,那海水真蓝,真美”人淡如菊的林巧稚大夫,要求把自己的骨灰撒在鼓浪屿的大海上,真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不留任何痕迹。(人民日报2010年9月29日,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林巧稚被称为“万婴之母”,是因为她是中国最著名的妇产科专家,是中国妇产科事业的一位奠基人。B汉白玉雕成的林巧稚大夫的白衣天使雕像,象征着林巧稚大夫人淡如菊的精神和品格。C邮电部于1990年专门颁发了“林巧稚纪念邮票和首日封”一枚,是为了表彰她在治愈妇科癌症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D文章通过林巧稚的言行赞扬了她宽广的胸

35、怀和伟大的博爱精神。E林巧稚临终前立下遗嘱,把一生积攒的三万元钱和自己的遗体都捐献出来,体现了她彻底的奉献精神。(2)文章第一段关于鼓浪屿的描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3)怎样理解林巧稚是“名副其实的鼓浪屿的女儿”?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李叔同的出家之路刘仰东李叔同本是富家子弟,生于天津,长在上海,曾就读上海南洋公学,后到日本求学。他年轻时被称为“翩翩浊世佳公子”,结交娼优,风流倜傥;出家前涉猎极广绘画、音乐、戏剧、诗文、书法、金石等无所不通。正是由于出家前后生活境况的巨大反差,他被视为尽享荣华之后从朱门入空门的典型一例。其实这只是一种表象,李叔同的骨子里,

36、本来就有许多不入流俗的东西,倘若换个角度看,他的出家,与其说看破红尘,不如说是一种势所必然的归宿。李叔同一向漠视世俗观念,在出家前就屡有表现。留学日本时,有一次他约欧阳予倩早8点到他家。欧阳予倩因电车耽搁迟到了几分钟。名片递进去后,李叔同却从二楼打开窗户,对欧阳予倩说:“我和你约的是8点钟,可是你已经过了五分钟,我现在没有工夫了,我们改天再约吧。”说罢便关窗而去。他在浙江第一师范当教师时,早起晚睡有一定时间,很少改变。一天晚上,他已经睡了,忽然学校收发员来叩房门,说有电报,他在里面回说:“把它搁在信插里。”到下一天早上才开房门取看电报。有人问他:“打电报来总有紧急事情,为什么不当晚就拆看呢?”

37、他说:“已经睡了,无论怎么紧急的事情,总归要明天才能办了,何必急呢!”世俗认可的思维和行为,在李叔同身上往往是不灵的,这就为他日后脱离尘世多少埋下了一些伏笔。说他“漠视”,是因为他并非不明白这些道理。出家前两三年,李叔同去日本洗温泉,行前还写信告诫一个学生,处世要圆通,否则不能与世相水乳。李叔同的友人韩亮侯曾忆及两人相识的经过。韩亮侯当时在东京留学,一日,去听西洋音乐会,身边坐着个衣衫褴褛的观众,与满堂附庸风雅的阔人们形成鲜明对照,韩一时不免诧异。散场时,彼此打了个招呼,这人便是李叔同。李邀请韩到家里坐坐,一进门,韩便吃了一惊:满壁皆书,书架上摆着许多富有艺术品位的玩意儿,屋角上还有一架钢琴。

38、韩亮侯越看越糊涂。此时,李叔同退去破衣烂衫,换上一身笔挺的西装,邀韩外出就餐。李叔同的一个学生回忆说:“在学校里很少见他的面,就是同事房间好像也不很走动的,教员休息室也不常去冬天衣服穿得很少,床上被子也很薄,严冬并不生火。”他此时的生活状况,与“苦行僧”已经相去不远了。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民国时期的一些所谓高僧,如不少名刹的住持,往往视佛门典律于不顾,结交权贵,锦衣玉食,乃至男盗女娼,无所不为。弘一法师则自出家时起,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苦行僧。1936年春,弘一法师到青岛讲律。市长沈鸿烈和名士朱子桥将军慕名请他吃饭,事先曾约定好。未料弘一法师当天爽约,托人带来一张

39、纸条,上写打油诗一首:昨日曾将今日期,短榻危坐静维思。为僧只合居山谷,国士筵中甚不宜。沈鸿烈读罢,表情颇有些难堪;朱子桥将军看了纸条,则欣喜若狂,说:“今天得到一张极珍贵的墨宝,收获可不小啊!”这就是弘一法师。他的一个学生曾这样评价他:“他放弃了安适的生活,抛妻别子,穿破衲,咬菜根,吃苦行头陀的生活,完全是想用律宗的佛教信仰,去唤醒那沉沦于悲惨恶浊的醉梦中的人群尽管这注定要失败,但我们不能离开时代的背景,离开先生的经历,苛求于他。”(摘自人民政协报,有改动)(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李叔同本是富家子弟,后来皈依了佛门,其根本原因在于生活境况的巨大变化和他的许多观

40、念不入流俗。B文章列举李叔同的种种往事,意在说明他不把世俗准则放在心上,始终按照佛教的处世态度来立身行事。C出家前两三年,李叔同还告诫学生处世要圆通,否则不能与世相水乳,从中可看出他懂世俗而不用世俗。D李叔同穿着破衣烂衫去听西洋音乐会,反映出他摈弃物质享受又难舍艺术追求,内心存在着矛盾与冲突。E在文末,作者引用他人评价,肯定李叔同的出家动机,指出其局限,强调对其评价不能忽视时代和个人的因素。(2)“李叔同一向漠视世俗观念,在出家前就屡有表现。”文章主要从哪些方面记叙了李叔同的这些表现?请简要概括。答:(3)李叔同出家后,市长和将军请他吃饭,李叔同为什么“爽约”?作者记叙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答:

4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想当年功成不居袁腾飞敦刻尔克撤退,英军跑了,法国就完蛋了。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抵抗了六个星期,就被德国人占领。法国政府总理、“一战”的凡尔登英雄贝当元帅,授命向德国投降。五分之三的法国领土被德国占领,剩下五分之二的残山剩水,以贝当为首,在南部维希小镇建立了一个傀儡政权,被称为“维希法国”。法国当时的国防次长兼陆军次长戴高乐为伪政权的国防部长。法国宣布投降的当晚,戴高乐将军到机场送一个英国将军回国。两个人握手、拥抱完,英国将军上机了。飞机滑行时,戴高乐将军突然开始拔腿追飞机。送行的人都傻了将军疯了,这是干吗呢?戴高乐将军身高19

42、8米,两腿也长,几步就追上了飞机。英国将军回过味来,探出身子,抓住戴高乐将军的胳膊,一把就将他提上来了。当晚,戴高乐将军飞到伦敦,立刻发表演说,宣布成立自由法国政府,号召所有法国内地不愿屈服的人们组成军队抵抗,号召法国所有海外自治领地,那些没被德国占领的,如北非、越南自治领地的法国军人,服从自由法国政府。戴高乐将军当时只是一名准将,准将是将军当中级别最低的。1944年巴黎光复,将军回到巴黎,他的第一个举动,就是去巴黎圣母院做弥撒,感谢上帝拯救了法国。当他进入巴黎圣母院的时候,钟楼里面,藏着德国的狙击手。那名狙击手瞄准了戴高乐将军,已经把他的头部套在了瞄准镜的十字线上。如果这个狙击手扣动扳机,法

43、国的历史肯定要被改写。但是,狙击手在瞄准之后,被戴高乐将军伟大的人格魅力所感召,不但没有开枪,相反热泪盈眶,泣不成声,从塔楼上下来投降了。接下来,戴高乐将军就开始主持战后法国的政务。他组织自由法国,两次开庭审判贝当元帅,判处他死刑。而戴高乐在国家光复之后,就功成身退,临时主席也不干了。他下台之前,签署的最后一道命令,就是特赦了自己的老师贝当元帅。贝当当时已经89岁了,你判不判他死刑已经无所谓了。6年后95岁的贝当元帅去世。这个时候戴高乐将军回到家中,在家里待了近13年,直到1958年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他又出来领导人民建立了第五共和国。今天的法国就是第五共和国的延续,戴高乐是开国

44、总统。他干了10年,任满之后辞职。临走的时候,他唯一的要求是带走爱丽舍宫内用了多年的旧书柜。他问秘书,能不能拿走;问管理人员,能不能拿走。管理人员泣不成声,说,整个法国都是您拯救的,拿俩书柜算什么?您拿吧!所以,戴高乐将军让秘书按新书柜的价格付了款,把这两个旧书柜带走了。退休之后,将军拒绝领总统的退休金,他说要用这笔钱去慰问阵亡将士的家属。法国光复的时候,国会想授予戴高乐元帅军衔,被他拒绝了。他认为,胜利应该属于光荣的将士们,我就是准将,最低一级。他领一份退休准将的薪金,极其微薄。他夫人是不工作的欧洲国家尤其上流社会,夫人是不工作的。女儿3岁的时候,因为医疗事故导致智障。他的薪金要养活这么多人

45、,怎么办呢?老爷子就只能写回忆录,靠这个来谋生。他是差两个礼拜就到80岁时走的,实际上是被活活累死的。到这个级别的人写回忆录,用不着自个儿写吧,一般都是摇椅上一躺,香槟酒、雪茄烟;秘书在那儿敲字他哪儿成啊,烟酒戒了,因为抽不起了,自己敲打字机。所以,古代不算,世界近代史上值得我崇拜的政治家就三个:华盛顿将军、孙中山先生和戴高乐将军。这三个人是真正的政治家,他们真正做到了功成不居,非常伟大。(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二战”中贝当总理授命向德国投降并建立了“维希法国”傀儡政权,引发法国国家命运的剧变,促使了戴高乐将军的上台。B法国光复后,德国狙击手在巴黎圣母院行刺

46、过程中,因受到戴高乐将军的感召而投降的行为衬托出戴高乐将军人格魅力的伟大。C文章写戴高乐将军把胜利归属于将士而拒绝接受元帅军衔之事,表现其功成不居的高贵品质,也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景仰尊重。D戴高乐将军拒绝享受一个退休总统诸如良好写作条件的种种特权,凸现其喜欢自食其力、甘于寂寞的性格特征。E文章最后写到华盛顿将军、孙中山先生,意在与戴高乐将军对比,使戴高乐将军形象更丰满,增强了作品的情感力度。(2)戴高乐将军主持战后法国政务时,两次审判贝当元帅,而“最终特赦了自己的老师”,从中可见其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3)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戴高乐将军“伟大”的理解。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勿忘契诃夫

47、被列夫托尔斯泰誉为“俄国散文的普希金”伟大的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和戏剧家安东契诃夫离开这个世纪已逾百年了。在那个他痛感“再也不能这样生活下去”的年代,死于肺结核的契诃夫,年仅44岁!他在逝世前赶写出的话剧樱桃园由他的夫人克尼碧尔首演于莫斯科,半年后契诃夫离开人世。现在还有人读契诃夫的小说吗?还有多少人能感受到这样一位有着独立思想、同情下层劳动人民、鞭挞黑暗专制制度、创作态度极为严肃的知识分子作家的价值?据说,如今的俄罗斯似乎已经不太有人提起契诃夫了。在中国,如果不是中学课本收进了他的经典作品变色龙、万卡、套中人,还会有人去感受契诃夫对人民疾苦的强烈同情的炽热情感吗?普希金说过:“我的无法收买

48、的声音,是俄罗斯人民的回声”,契诃夫也一样,他的声音其实是那个黑暗年代发出的最明亮的光芒。契诃夫出身于商人家庭,后来进入莫斯科大学医学院。他本可以成为一个举止优雅和收入丰厚的医生。但是他却走上了另一条道路。从中学时代他就接受了民主主义的影响,从20岁起从事文学创作。他已不满足为最黑暗、最愚昧的农奴制俄国的人民诊疗肉体上的疾病。契诃夫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完全抛弃了商人之家的市侩气,自觉的将自己与人民联系在一起。他的名言是:“如果我是个文学家,我就需要生活在人民之中。”初登文坛的契诃夫也曾写过不少幽默轻松的搞笑小品,但他最终抛弃了这种无聊的创作。他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开始用文学抨击专制、剥削对

49、下层劳动人民所带来的榨取、痛苦和磨难,并且在柔弱的人中,已闪烁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光芒。对最黑暗制度下的贫困群体,揭示他们的苦难和痛苦,应该是契诃夫小说的最伟大的成就,他的苦恼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他内心真正的把揭示人民的苦难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难怪英国女作家曼斯菲尔德宣称,她愿意将莫泊桑的全部作品换一篇契诃夫的苦恼!19世纪末的俄国处于农奴制的黑暗年代,当时的知识分子群体往往麻木不仁,寻求精神麻醉(第六病室),要么被颓唐的社会腐蚀成以赚钱为最高追求的吸血者(约内奇),要么竟与压迫人民的统治者同流合污成为帮凶(套中人)。只有契诃夫在不倦的探索着知识分子自身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维系着知识

50、分子良知的防线,同时用他那支犀利的笔剖析着伪知识分子的庸俗、伪善与丑恶。人类良知的火炬还会再像契诃夫手里那样高擎而熊熊燃烧吗?契诃夫的名言何等掷地有声:“文学家不是做糖果点心的,不是化妆美容的,也不是给人销愁解闷的;他是一个负有义务的人,他受自己的责任感和良心的约束。”垃圾文学、帮闲小品、无病呻吟的伪文化和洋奴艺术,甚至连西方社会也不屑一顾的腐朽艺术、颓废文化,在今天的商品消费文化时代泛滥成灾。这,难道不应该在纪念契诃夫的同时引起人们的反思吗?我们现在一些所谓媒体极力炒作的“文学”之类离现实相差甚远,鲜有深刻的、真正能反映占我们人口大多数劳动人民生存境遇的现实主义作品问世。仅举一例,我国目前长

51、篇小说年产竟达千余部,几乎相当于世界各国之总和,可真正的优秀作品能有几何?!呼吁大家和巨著出现,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是无济于事的。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过:“思想形成人的伟大。”契诃夫在痛苦的创作历程中,不会去与出版商讨论版税的比例;他在抨击专制社会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压榨和欺侮时,不会去想到炒作、包装和拉选票;他在以文学的方式关怀社会时,不会想到名车别墅、醇酒妇人,而仅仅是自觉履行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作家的良知。尽管契诃夫生前没有看到他所憎恶的社会制度的灭亡,但这并不妨碍他的理想与良知通过其伟大的作品留传久远,影响着有良心的知识分子们为社会的不断进步、美好而荜路蓝缕,这是一条艰难的布满荆棘的崎岖之路,唯

52、其如此,才更成为我们在今天重申勿忘契诃夫的意义所在。契诃夫墓前的芳草已萋萋百余年,但他的精神、人格和不朽的作品却将永远郁郁长青!(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如今俄罗斯已经不太有人提起契诃夫了,中国也没多少人谈到他了。象这样一位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和戏剧家逐渐被人遗忘,实在可惜,因此,作者呼吁要“勿忘契诃夫”。B契诃夫就学于莫斯科大学医学院,后不满足于从肉体上给人民治病,从20岁起就开始从事文学创作。这与中国作家鲁迅“弃医从文”的行为是一样的。C契诃夫受中国伟大作家鲁迅的影响,在其作品柔弱的人中,闪烁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光芒。D英国女作家曼斯菲尔德认为,莫泊桑

53、的全部作品与契诃夫的苦恼这一篇作品的价值(无论是内容还是价格)是相等的。E在俄国处于农奴制的黑暗年代,契诃夫还在不倦地探索着知识分子自身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维系着知识分子的良知和防线,这种精神在今天商品消费文化泛滥成灾的时代,尤其值得我们学习。(2)为什么要“勿忘契诃夫”?(3)联系入编中小学的鲁迅作品,结合本文内容,试将契诃夫与鲁迅比较,找出其共同点。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史铁生:与灵魂对话,命定寂寞曹飞跃不知死,焉知生1972年,史铁生因先天性脊椎裂导致双腿残疾,返京养病。1974年,他进入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务工,并开始文学创作,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54、1981年,因急性肾损伤弃职归家,笔耕至病殁。他把自己的身体比作一架飞机,“两条腿(起落架)和两个肾(发动机)一起失灵,这故障不能算小,料必机长就会走出来,请大家留些遗言”;正因为“在最狂妄的年龄上”突遭此变,他孤愤悲忧,不得不常年遁世于地坛,自逐于那一片荒芜之地,他这样写地坛:“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

55、心安排。”曾有多少百无聊赖的时光,他观察“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蜜蜂、蚂蚁、瓢虫、鸣蝉,以及在草叶上滚动、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的露水;曾有十五年的光阴,他目睹散步的中年夫妇由盛及老,唱歌的小伙子在墙角整理歌喉,捕鸟的汉子在树丛中撒网,漂亮的兄妹在“灯笼树”下拾起“小灯笼”而他仍然孤寂。在地坛的所思所系构成了史铁生余生写作的母题。他把孔子的话倒过来,说“不知死,焉知生”。众多跟他接触过的文坛朋友都明了,史铁生是“一个永远活在问题里的人”,但在生死大悟之后,虽久卧病榻,也不妨乘物游心。2010年5月,史铁生与作家周国平对谈,那也是他生平最后一次重复论及自己为何要写

56、作的原因:“写作是怎么回事?其实我写作就是要解决自己的问题。苏格拉底说,要认识你自己,真是这么回事。没有别的原因永不解决的问题是真正的问题,那你说这岂不是荒诞吗?最后你发现作为一个永恒的过程而言,只有美是它最终的解答。别的都很荒诞。只有美可以是不断超越的。”思辨的写作,命定的寂寞史铁生说自己从小就“怵窝子”,对世界有恐惧,如非横遭突变,可能永远不会做一个作家,而会在恢复高考后读理工科的大学,然后平凡度世;但是,他的命运并没有按照这一轨迹行进。1998年,由于患有严重的尿毒症,史铁生开始“透析”治疗。2006年,南方周末记者夏榆探访尚在医院的史铁生,看到他的动脉血液经塑料管进入透析机,滤掉毒素之

57、后再经静脉回到体内,把全身的血液过滤几十遍。“长达九年、1000多次的针刺,就使史铁生的动脉和静脉点隆起成蚯蚓状”。史铁生自己也在病隙碎笔中写道:“躺在透析室的病床上,看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地走从我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我的身体里去,那时,我常仿佛听见飞机在天上挣扎的声音,猜想上帝的剧本里这一幕是如何编排。”每周三次、每次四个半小时的透析治疗,续命之余,也极大地消耗了他的身体。他的写作,因此只能局限在每周四个上午的几个小时,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即是他花了三年的所有上午写就的。他不参加活动,绝少接受采访,如果和朋友聚会,他要提前半天什么也不干,攒下精力和朋友说话。曾经有人评论说,“史铁生之后,谈

58、生是奢侈,谈死是矫情”,但这未必合乎史铁生的自我体认。他曾说:“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他尤其反对以身体的残缺来划分人群或者立场,自觉超越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自叹,进而关切普遍性生存和精神伤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表示,史铁生的写作是跟灵魂对话,这命定是寂寞的,“他的寂寞是心灵发出的,不是装

59、出来的;他的彻底个人化,也不是装给大众看的,因为他从不哗众取宠。在这个反潮流也能成为潮流的时代,史铁生应该是最能被包装的,但他永远不会被大家利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等书曾经感动过众多读者,但并非所有人都喜欢他的笔法。此前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有人说我的写作太过思辨,没办法,这可能就是我的命。大概我总是坐在四壁之间的缘故,唯一的窗口执意把我推向形而上。”史铁生晚年住在金台路,由妻子照料,生活并不宽裕。作家陈村早年拜访,“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烟,我和他的谈话与常人无异。残疾其实并不缺少什么,只是不能实现罢了”。为了预祝史铁生六十大寿,邻居王耀平送了他一个装蛐蛐的“拉子”(笼子),

60、原本期望可以送蛐蛐伴他,不料竟成他去世前的唯一信物。史铁生曾无限流连于地坛,并因此感恩自己的命运。如今的地坛园林规整,无颓墙,无荒草,也没有雨燕自林中飞出,搅动这皇家祭坛的落寞;京城的初雪久候未至,2010年最后一次残阳夕照,唯有冷风凛冽中飘来几不可辨的气味,知史铁生者,遂了然那气味中,或亦有一缕是属于十数年前那个作家的,他坐在轮椅上,感知四季更迭,天地洪荒。(选自2011年看天下第01期,有删节)(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篇人物传记并非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史铁生的生平,而是围绕史铁生的思想、特点并对其进行了诠释。B文中详细地介绍史铁生有关“透析”治疗的过程,是细节描写,

61、为后文引出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作铺垫,这又是“以小见大”,表现了他对朋友的真诚。C文章通过史铁生的文坛朋友、周国平以及陈村等人的评论来表现史铁生深刻的思想以及他面对困境所展现出来的从容、坚强的品质。D如今的地坛园林规整,不再荒凉落寞,它曾属于十几年前坐在轮椅上,感知四季更迭,天地洪荒的史铁生。(2)史铁生有一篇著名的散文我与地坛,联系本文分析史铁生为何对地坛情有独钟。(3)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出史铁生的“与灵魂对话,命定寂寞”?(4)史铁生“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这句话给你哪些启示?结合你的人生阅历谈谈你的感悟。二、新闻类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

62、字,完成(1)(4)题。闪耀在手术刀上的道德光芒记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外一科主任华益慰仲夏京城,雷雨大作。北京军区总医院9层8号病房,躺着一位憔悴的老人。73岁的原外一科主任华益慰,晚期胃癌,生命垂危。气管,切开了。腹部,插着5根导管。那双曾经挽救过无数生命的双手,此时无力地搭在胸前惊雷滚滚,泪飞顿作倾盆雨,人们的心碎了老红军罗文书来到病床边,搬来一把椅子,老泪纵横地守候着他。家住郊区的一名医院临时工,整天盯着田里的南瓜:“第一个结出的南瓜最甜,一定要让华主任尝尝”病房门前,从天南海北赶来探望的人们络绎不绝地送来鲜花,成片地盛开,成片地凋谢。一名普通军医的病情,为何让那么多人如此牵肠挂肚?感动人们

63、的,不仅是他高超的医术,更是他高尚的医德、人格的力量!从医56年,患者再贫穷,手术风险再大,他总是挺身相救“谁推我们也不能推,谁不治我们也要治!”一个两岁的农村小孩,肚里长了个大脓肿,奄奄一息。父母抱着孩子在京城跑了几家医院,都说太晚了,没有治疗价值。绝望的夫妻俩抱着孩子,找到了华益慰:“华主任,救救孩子吧!”“风险太大!”同事们忧心忡忡。华益慰却说:“病人走投无路才来找我们,谁推我们也不能推,谁不治我们也要治!”果然,还没等到手术,孩子的脓肿就破了,流了一肚子脓。华益慰立即把孩子抱上手术台,引流、清洗、抢救腹膜炎、心衰术后,险情接踵而来。那些天,华益慰没日没夜地守着孩子,硬是从鬼门关把孩子夺

64、了回来。视救死扶伤为天职,视见死不救为耻辱。华益慰总是将一切顾虑抛之脑后,将一切责任慨然承担。从医56年,他有一个从没破过的规矩,就是不收红包“贪财图利,乘人之危,根本不配当医生!”退休工人冉桂芳的丈夫张秋海,给记者讲述了一个关于“红包”的故事:“我老伴9年前得了小肠癌,华主任给她做的手术。我打心眼里感谢他,就包了1000元钱送给他。华主任不要,我撂下红包就跑了。华主任好几次找我退那个红包,我还是老办法,拔腿就跑。“后来,我们搬家了。我寻思,这回华主任可找不到我了。万万想不到,今年6月18日,华主任的老伴张燕容找到我家,把一个存折交给我。打开存折一看,是存了9年的1000元钱。户主,是我的名字

65、。“张燕容说,当时你把钱撂下就走了。总也退不掉,老华就把这个钱以你的名义存起来。现在老华不行了,这个存折成了他的一个心病,他嘱咐我一定要找到你,亲手把存折交给你。“当时,我就大哭起来,哭得惊天动地。我从来没有这么哭过,我自己的爹妈去世了也没哭得这么伤心”一个红包,华益慰退了9年,垂危之际依然念念不忘!从医56年,他始终视患者如亲人,让每一名患者如沐春风“高超的医术能治病,暖心的笑容也治病!”华益慰的微笑,同事们称之为“华氏微笑”眉毛弯弯的,眼睛弯弯的,嘴角弯弯的每次手术前一天晚上,华益慰一定要到病房看望病人。经典的“华氏微笑”,常常伴着华益慰一生重复无数遍的嘱咐:“明天我们就要给您手术了,放心

66、,别紧张。手术后伤口有点疼,别怕疼,有痰咳出来,多翻身”微笑的背后,是一种职业的操守。操守的背后,是一颗慈爱的心灵。他常说:“高超的医术能治病,暖心的笑容也治病!”每次查房,他第一个动作是把门轻轻关上。每次给患者检查,他总是先把听诊器在掌心捂热,再接触病人。冬天,他先把双手搓热,再给患者触诊很多人注意到,华益慰给病人摸肚子检查时,有个习惯性的动作小手指有点翘,好像“兰花指”。一次,一位患者逗趣地说:“华主任,你这个指头翘得挺漂亮。”华益慰一句话,让这位患者感叹不已:“小手指头,末梢循环,这个指头最凉。”结束采访,记者找到了华益慰做最后一例手术的记录单。记者发现,与他一生不计其数的签名相比,这份

67、手术记录单上的“华益慰”三个字异常工整。最后一笔,延长、收敛,画了一个近似圆圈的弧线看似无意却有情。一名人民军医,用毕生不渝的操守和崇高的职业道德,为56年的行医生涯,画了一个光彩的句号!(选自解放军报2006年7月13日,有删节)(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表现新闻人物的道德光芒?请简要概括。(2)结合文本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3)本文的细节描写有怎样的特点?请选择一例加以分析。(4)善于根据采写对象的特点巧妙地安排结构,有助于增强通讯的感染力。本文在结构上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油腻的大海中地狱般的45分钟拉里艾伦 (美联社)【埃及亚历山大电

68、】1942年12月15日午夜刚过,英国轻巡洋舰“加拉提亚”号连中3枚轴心国潜艇发射的鱼雷,它像一只被刺中的乌龟,肚皮朝上翻转过来,不到3分钟,便在漆黑的夜幕中沉没在埃及地中海海岸附近的波涛下。鱼雷是近距离快速连续发射的,击中了“加拉提亚”号的左后舷、中部和前部,撕碎了她的腑脏,炸声如雷,火光冲天。我在浑浊的油污中挣扎了45分钟后获救。12月14日,当我们随同一个巡洋舰、驱逐舰中队巡航在利比亚海岸外时,遭到俯冲轰炸机7个多小时的攻击,但是“加拉提亚”号成功地挫败了空袭,向东航行。12月15日午夜,“加拉提亚”号播音器发出警报:“一级战备,各就各位!”炮手们依令严阵以待。我当时正在舰长室小睡,是被

69、一名海军陆战队哨兵叫醒的,慌乱起身踏上漆黑的后甲板,奔向舰桥。没跑几步,第一枚鱼雷就撞上了左后舷,此刻是0时2分。鱼雷似乎是在沿甲板追逐我们。随着一道炫目的闪光,第二枚穿透了战舰中部,第三枚打中了前部,命中点就在一座6英寸炮塔下面,战舰浑身颤抖。当战舰左舷迅速倾侧并向大海深处下沉时,我抓住甲板栏杆,扔掉了钢盔、防弹衣和雨衣,使出吃奶的力气给救生衣吹气,在这艘巡洋舰完全倾覆时刚好把气吹足。随着舰身的剧烈翻转,我从右舷滑入大海中。数百名军官和水兵也随我一起落水。我不会游泳。我害怕我从高处栽到海里会撞破身上这件旧救生衣。我栽入海里时,这艘巡洋舰带着极大的吸力消失了,留下一大块油污的海面。油污和海水把

70、我灌了个饱以后,我才冒出水面。几名水兵成功地发动了一只摩托救生艇。我试图游向它,却再次沉入水中。一名水兵把我拉到艇上。但是,有几十人也想上艇。越来越多的人爬上来,把艇尾部压了下去,很快灌满了海水。最后艇翻了,把我们大家猛抛入海里。结果又喝了一肚子油水。我使出浑身力气才让头部浮在水面上。我撞上了一根漂浮的小圆木。我绝望地挣扎着,竟然把它夹在了左臂之下,同时用右臂小心护着救生衣。就在这时,我看见前方大约75码远处一艘驱逐舰的巨大黑色轮廓。我试图游过去,但是一点儿进展也没有。一个浪头将我推向前方,几乎推到驱逐舰螺旋桨下。我喊着救命,直喊得声嘶力竭。突然,有人向我身边扔过来一根油腻的大绳。我抓住了它,

71、但是仅存的力气使我几乎无法往前挪。这时,一只救生筏飘向驱逐舰。驱逐舰放下绳梯,救生筏上的水兵抓住绳梯,爬上安全的地方,而我在全力搏斗,以免被淹死。好几个人踩在我头上,把我踏到深水中。半知半觉中,我用右臂勾住绳梯,头部才得以不时高出水面。我又喊起救命来。救生筏上的一名年轻的英国水兵救了我的命。“这家伙是美国人。”我模模糊糊地听到有人说话。他们在为我挤出肚中的海水时,看到了我那件满是油污的外衣袖子上“美国海军记者”字样。他们割开了我的衣服,把我抬到下层的住舱甲板上。在那里,大约100名幸存者正在接受治疗。(有删改)(1)下面对这篇作品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新闻报道描述的是二战中英

72、国地中海舰队轻巡洋舰“加拉提亚”遭轴心国鱼雷攻击,美国海军记者拉里艾伦死里逃生的经过。B这篇新闻报道的标题很吸引人,“地狱般的”给人以无限联想,使读者迫不及待地想了解到底是怎么回事;“45分钟”以分钟计而每一分钟都关乎生死,突出了整个过程的紧张感。C这篇报道的主体部分是以倒叙展开的,留下了悬念,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且通过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D在报道中作者加入了12月14日“加拉提亚”号成功挫败空袭的背景材料。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一天后,这艘轻巡洋舰没能逃过袭击。E这篇新闻报道的结尾以作者逃出险境作结,削弱了文章对战争残酷性这一主题的反映,影响人们对战争的反思。(2)文中作者

73、多次提到救生衣,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3)这篇新闻报道的导语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请谈谈你的看法。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访谈录(有删改)问:回顾过去,你如何看待你父母对你的世界观和科学观的影响?答:那是一个难题。因为所有的父母对人的塑造都是潜移默化的。我父母来自于中国,他们是学生,他们来这里是到麻省理工学院读研究生课程。像很多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中国人一样,他们很尊崇教育。他们很清楚地跟我和我的两个兄弟说,你们能够立志做的崇高的事情是做学者,只为了学术本身,而不是作为干其他工作的跳板。在我们很小的时候,他们就让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他们总是说“读书”,但

74、他们并不怎么在乎我们读什么,只要我们读书,这对我们当然有所帮助。问:但是在中学时候,你就对科学感兴趣,这是怎么发生的呢?答:有两件事情,其中一个是我在三年级时候有一个很了不起的物理老师,这是一个自然而然会被认可的人,他因为杰出的自然科学教学而获得过奖励。我有两个很优秀的数学老师,一个是九年级的几何老师,一个是十二年级的微积分老师。那里的数学跟其他的数学不一样,在其他的数学里,你学习如何做代数和三角一类的,而在那两门学科主要是关于逻辑和思考,如何把逻辑论据摆在一起,很不一样,我变得很痴迷于物理、逻辑与数学课程。问:你很早就喜欢建造东西和做实验,把你妈妈的起居室弄的乱糟糟的。讲一点这方面的事情,这

75、些对你后来的成就有什么益处?答:我也不清楚。但是从我很小时,我就喜欢做东西,我喜欢用手做东西。在圣诞节,我会得到飞机、船等的模型,我喜欢把它们拼在一起。我叫父母给我买成套的安装器,这些是小金属器具和螺丝钻子。这些跟建造机械器具的塑料块不一样,你事实上要把他们螺在一起,它不是事前设计好的让你做船或其他东西,我喜欢做那些东西。在那方面,我跟我的两兄弟很不同。在很多方面,我兄弟和我都很相似,但我似乎喜欢机械器具。从某种程度说,也是我父母培养起来的,他们说:“他喜欢做这些东西,我们就给他买这些玩具。”但是我的兄弟不喜欢这些。后来,我做科学家时发现用手做东西可以给你一种空间方面的直觉,这是很宝贵的。我在

76、大脑里能够把东西搞的很清楚,把它们转来转去,把事物的几何属性放在大脑中一直是我思考的一部分。门外汉不是用物理学家的方法去思考,他们是用数学等式的方式去想,我只是后来发现大部分物理学家是那么做的。问:总体而言,你在伯克利受到的教育对你有哪些帮助?我确信你会列出一个长长的清单,你在这里的导师是谁?答:我的导师是尤金康民斯,他是一个很好的教授。他教过很多成就卓越的研究生。他也被尊崇为一个善于教学的老师。他做事情的方式,他对待生活的方式,我能够想得出的每个方面,他都是我的导师,不仅在科学方面,还有在应对各种处境、如何处世方面。他有一个我希望我能够仿效的优异品质,那就是他使他的所有学生都感到自己不同凡响

77、,感觉自己能够有所作为,他使我们能够实现最大潜能。而他从来不说“你必须做这”,也从来没有使我们感到压力或负疚,或者诸如此类的事情。他与我们一道工作,常常到深夜,他更像一个同事,而不是一个教授。在那种环境下成长是很美妙的经历。我在这里学到的另外一个事情是尽力想出那些在科学方面非常重要的事情去做。在科学上有很多东西你可以研究,有些聚焦于大的问题。不仅跟我的导师学习,也跟这里的教授学习,那时物理系有六七个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活跃。你可以观察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这并不是能从正规的讲座里学会的,而是从学术讨论会的非正式谈话中学习的,看他们如何处理问题,如何考虑问题。这是通过潜意识学习的,这可能也就是为什么

78、伯克利有这么多优秀的毕业生的原因。(1)综观全文,本文采访者围绕朱棣文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答:(2)请你概括朱棣文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答:(3)结合文章问容,请谈谈本文对我们获得事业成功的有益启示有哪些?答:参考答案传记阅读1(1)AD(B项“从小的心思都不在学业上”错,是说明“他的许多学问最初都起源于乐趣”;C项“有意识地关注雕虫小技”错;E项没有“说明”)(2)研究民俗方面,是杂家也是通家,特别关注社会底层的文娱活动,不停留在“玩”的层面,还进行艰苦深入的研究,使之有助于文化发展;抢救收藏文物方面,为保护民族文物而费尽心力,收藏广泛,最终却散尽藏宝;为人处世方面,生活简朴,自

79、甘淡泊,待人热情,重视亲情。(3)不矛盾前一句的意思是,人天性好玩,对玩投入极大热情,在玩的过程中可以总结知识,凝聚智慧,而如果没有这样的热情与智慧是干不好工作的;后一句是王世襄自谦之语,也是自得之言;表明自己专注于不被一般人认可的“学问”,乐此不疲,很有收获。(4)观点一:学问与乐趣。“知之不如好知之,好知之不如乐知之”,兴趣是做学问的动力,在做学问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同时,也获得了探究、发现、创新乐趣;在研究学问中,由“乐”而产生的强大动力,可以化苦为甘,研究学问不再是枯燥的行为,而成为有意义的探索过程;一个人学问成就的大小,往往与他在其中感受到的乐趣成正比。(学生结合自身实

80、际进行阐释也可。)观点二:藏与散。对一切收藏而言,藏是暂时的,散是必然,藏与散是收藏过程中的一对矛盾;藏是珍爱,也是保护,但并不是个人物质上的占有;散是对藏品进行一种更合理的再分配,散于社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其价值,由此可以传承文化;人对喜爱的东西应该珍爱,藏时竭尽心力;也应该懂得与人分享,散时洒脱。2(1)D、E(2)夏衍是一位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学事业心的前辈作家。他思维敏捷、思想纯真、言语坦率精练、平易近人而不居功自傲;热爱生活且充满活力、做事认真、更求实崇真。(3)“不成样子的怀念”是说相比较夏衍不平凡的生平与功绩而言,自己的回忆文章仅仅是零散地记叙了与夏公交往的一些琐事及印象,以及

81、夏公的一些日常生活影像,实在是“不成郑重怀念的样子”。文章通过以下事例来表现自己的怀念:与我多次率真亲切地交谈;出差时对级别待遇的“心有余悸”;半夜里起床看足球赛;婉拒捉刀,亲自动笔写序言;扶杖赏花,看小猫嬉戏;病重时仍然关心着国家大事与文学界的发展动向。(4)本文的选材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文章没有以夏衍平生中的大事来展现他的形象,而是选取一些工作与生活上的平常小事来刻画他感人的形象,表现他崇高的人格。本文结构上最大的特点是以言谈交往串起追忆,用漫想跳跃的方法裁选往事,以剪影速写的文笔刻画形象。而且以“谈话”开篇,又以“谈话”收束怀念行文,首尾呼应回环,给人一种言犹在耳、德容宛在

82、的感慨和怅惘。3(1)选B项给3分,选D项给2分,选E项给1分。选A、C项不给分。A项中的唐诗杂论不是诗集,是散文集。C项中的“高邮王氏父子”是活校,不是死校。E项中的“抗战前唯一的爱国诗人”扩大了原文的范围,原文为“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2)他是一位伟大的学者,更是一位伟大的爱国战士。具有爱国情怀,体现在对文学的态度上,他特别亲切地认识到文学的政治性和社会性。还体现在反对独裁统治上,他敢于拍案而起,为正义而献身。重视语言技巧,体现在诗歌散文创作方面和古代语言研究方面,提倡新格律和语言的简洁,活校勘古书。复活古代文化,体现在研究中国古代方面,客观地认识古代,关注生命欲和生活力。(3)作者

83、在文末引用学生的原话,形象生动地描述了闻一多牺牲时的惨状,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枪杀爱国学者那卑鄙无耻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强烈的控诉和愤怒之情,激发读者反抗独裁专治的正义情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暗扣文章的标题,升华主题。(4)参考答案:在那个反动的政治环境下,这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控制的云南,是一个政治上独裁专治,镇压民主和进步的云南,闻一多先生所处的西南联大,也是在这种黑暗的社会环境。闻一多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学者,更是一位伟大的爱国战士,他反抗独裁统治,追求民生自由,对反动派是一种威胁,所以,闻一多先生越优秀,他们就越惧怕和憎恨。4(1)BE(B项,宋小川是在和杜近

84、芳等名家合作演出过程中,领悟到了京剧的艺术魅力,从而喜欢上了这门艺术。E项,“要挖掘冷门,整理旧剧目,创作新剧目,争取在小生艺术上有新的突破”只是宋小川的观点,并没有付诸实施。)(2)对宋小川的教学十分严谨,不允许他有丝毫的马虎;鼓励宋小川发挥个人所长,去追求个性化的艺术特色;为宋小川排演的每出戏从严把关。(3)表演细腻传神,唱腔清越圆润;能通过自己的表演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出来,使人物“活”在舞台上;除扮演小生外,还能反串诸多行当角色。(4)出身于艺术世家,有良好的艺术天赋;善于从名家身上汲取艺术营养;有叶少兰等京剧名家的提携、关照;勤于学习,博采众家之长;既善于弘扬传扬艺术,又善于创新。5

85、()1诗人骆一禾病逝,骆一禾所承载的诗歌梦想失落了;诗人骆一禾所代表的热衷于诗歌的“他们和她们”彻底忘记诗歌了,骆一禾所代表的那个热爱诗歌的年代远去了。(从骆一禾自身和他所代表的群体与时代两个角度作答)(2)连续引用诗人的诗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连续引用诗人的诗,表现了诗人对青春、时代的热情讴歌,借此展现了他的年轻,单纯,沉郁,谦卑,爱激动,书生气的性格特质。 连续引用诗人的诗增强了评传的真实性与感染力。(3)理解:“诗”意味着理想、信仰、青春、激情、纯粹等,如果内心没有了诗,将被外在的物欲权势等利益所蒙蔽,被纷乱、仓皇、不安定所占据,进而失去了人生的意义,这个世界也将毫无趣味可言。探究:时代需要

86、一批纯粹的诗人,时代需要诗歌来做精神的引领;诗歌需要时代给予它成长的土壤,诗人需要时代给予足够的包容。(“关系”要体现辩证,不能单方面看问题。能讲明关系,言之有理即可。)6(1)AC(A强加因果关系C应为“对中国的妇产事业作出的功绩”)(2)要点:紧扣题目鼓浪屿的女儿, 为引出人物,营造一种诗意的氛围,小岛像巨大的天鹅具有象征意味。(3)林巧稚生在鼓浪屿,葬在鼓浪屿。她在自己的日记中称自己是“鼓浪屿的女儿”,鼓浪屿是她成长的摇篮,鼓浪屿的环境塑造着她的性格,使她有着海一样宽广的胸怀和博爱精神,一生为中国妇产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7(1)CE(A生活境况的巨大反差是指他出家前后的变化。B根据

87、文章中的“这就为他日后脱离尘世多少埋下了一些伏笔”,只能说他的行为与佛教超然尘外的处世态度有相通之处,并非“始终按照佛教的处世态度来立身行事”。D“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与冲突”有误,在摈弃物质享受与追求高雅艺术之间并没有“矛盾与冲突”。)(2)人际交往方面淡泊人情世故;物质生活方面与世俗追求相异。(言之成理即可)(3)李叔同认为,身为僧徒不宜参加俗世筵宴。目的在于表明:李叔同出家后不愿结交权贵,过着苦行僧的生活,这与他出家前漠视世俗观念的思维和行为是一脉相承的,他的出家“是一种势所必然的归宿”。(言之成理即可)8(1)BC(A“促使戴高乐将军上台”与选项前面内容缺乏必然的逻辑关系。D“喜欢自食其

88、力、甘于寂寞的性格特征”有误。E并非对比)(2)戴高乐对傀儡政权的首领,决不姑息纵容,体现他有明确的是非立场。同时,他在自己下台之前“特赦了自己的老师”,这说明他珍惜师生情谊,也颇显他温情的一面。(3)他有临危担大义的魄力,在国难当头宣布成立法国政府,号召法国国内外爱国人士奋起抵抗亡国命运。他拥有与普通人平等的胸襟,从总统职位上退下后,不占任何个人便宜,拒领总统退休金,依靠亲自写回忆录谋生。他对祖国一往情深,主持光复后的法国政务一段时间后功成身退,又在国家再次处于困难时复出。9(1)BE(A、“勿忘契诃夫”是勿忘其精神,而非其身份;C、“契诃夫受鲁迅影响”错,时间倒置;D、“无论是内容还是价格

89、”错)(2)答案要点:(1)契诃夫的作品是农奴制黑暗时代发出的最明亮的光芒;(2)契诃夫完全抛弃了商人之家的市侩气,自觉地将自己与人联系在一起。(3)在黑暗年代,契诃夫高举着人类良知的火炬,不倦的探索着知识分子自身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维系着知识分子良知的防线,同时用他那支犀利的笔剖析着伪知识分子的庸俗、伪善与丑恶。(4)契诃夫的理想与良知可以影响着有良心的知识分子们为社会的不断进步、美好而荜路蓝缕。(3)答案要点:生活时代:都是生活在黑暗年代(一为农奴制时代,一为国民党统治时期);学习生活经历:都是先学医,后从文。作品内容:都是揭示劳动人民的苦难和痛苦,鞭挞黑暗制度,对阿Q式的人物都抱着“哀其不

90、幸,怒其不争”的态度。都维系着知识分子的良知,都用犀利的笔剖析着伪知识分子的庸俗、伪善与丑恶。10(1)AB(详细地写“透析”的过程主要是为写史铁生对生与死的深刻感悟作铺垫。C非周国平的评论,而是史铁生与作家周国平的对谈 D原文“也没有雨燕自林中飞出,搅动这皇家祭坛的落寞”。)(2)在最狂妄的年龄上,突遭此变,他孤愤悲忧,而地坛的荒芜恰恰给了他排遣自己心中的苦闷的空间。地坛曾是皇家祭祀礼仪之地,而现在是剥蚀了琉璃,淡退了朱红,坍塌了玉砌雕阑,地坛的变化与史铁生的命运变化有相似处,所以作者更能理解“它的意图”。史铁生在地坛中看到了美好的景致、体会到人间平凡而又温馨的生活,这些让他重新审视自己的人

91、生,让他看到生活的希望,让他对自己的人生有了崭新的哲思。(3)在生活上,他感受到他人的温馨、幸福与美好,而自己却仍然寂寞。“大概我总是坐在四壁之间的缘故,唯一的窗口执意把我推向形而上”。在写作上,在地坛的所思构成了他写作的母题,他把孔子的话倒过来说“不知死,焉知生”;他要解决自己的问题,用美来做最终的解答,不断地超越美。在思想上,尤其反对以身体的残缺来划分人群或者立场,自觉超越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自叹,进而关切普遍性生存和精神伤残。在反潮流的也能成为潮流的时代,史铁生应该是最能被包装的,但他永远不会被大家“利用”。(4)时时刻刻都应该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珍惜时光,珍爱生命。珍惜我们现在所拥

92、有的一切,对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心存感恩。面对任何不幸,要从容,甚至是微笑面对,要有一种坚强乐观的品质。二、新闻类阅读1(2)具有崇高的责任感,视救死扶伤为天职;廉洁正直,坚守道德情操;富有爱心和同情心,视患者如亲人。(2)采用设问的方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提出问题,并在问题解答中释题点题,突出“医德”二字,引导读者阅读下文。(3)细节描写有真实传神(或有典型性、有感染力)、凸显人物形象、呼应主题等特点(考生答出两点即可)。比如文中通过华益慰一个“翘小手指”的习惯性动作,既真实再现了华益慰特殊的职业特点,又刻画其一心为病人着想、一丝不苟的心灵世界(或者:呼应对高尚医德的颂扬这一主题)(分

93、析部分应与前面列举的特点相一致)。(4)作为一篇人物通讯,作者选取“道德”作为主题,在结构上采用了多种形式。倒金字塔结构(或“倒叙式结构”“悬念式结构”)。开头从华益慰生命垂危、人们冒雨守候几个镜头开始,调动情感,先声夺人,然后从不同侧面追叙其光辉一生。多侧面拼接形式(或横式结构、蒙太奇式结构)。从人物不同侧面取材,按照素材的内在联系,多角度立体刻画人物的高尚医德,事件多而不重复、不杂乱。主线勾连式。以“从医56年,他总是”为行文的线索,通过人物原话连缀成文,突出了人物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自己的道德操守的高尚品德。2(1)CE(C,并非倒叙,而是顺叙。E,“削弱了文章对战争残酷性的主题的反映,影

94、响人们对战争的反思”说法不准确)(2)作者写救生衣的细节,不仅与交代“我不会游泳”相呼应,而且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处在生与死的边缘(或:作者处境的危险)。(3)语言形象、幽默。用了比喻、比拟的手法,把巡洋舰中鱼雷比作被刺中的乌龟,“撕碎了她的腑脏”,赋予巡洋舰人(动物)的特点,并用“连中”、“翻转”、“沉没”这些动词生动形象勾勒了巡洋舰遭鱼雷攻击下沉的情景,不乏幽默,使新闻富有情趣,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其它观点言之成理亦可)3(1)要点:(1)父母的熏陶影响。(2)学校、名师的培养教育。(3)自身的兴趣、爱好、努力。(4)做事的态度与方法。(2)(1)对科学的痴迷(刻苦钻研)。(2)喜欢动手实验。(3)善于学习借鉴他人的优异品质,如能够仿效导师的优异品质。(4)虚心好学。比如,不仅跟自己的导师学习,还和其他的教授学习。(3)(1)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例如,传主朱棣文的父母很尊崇教育,让自己的孩子立志一生做一个学者,对孩子的读书内容从不干涉。同时,还支持朱棣文做实验,给他买一些喜欢的玩具。(2)对事业的痴迷与刻苦钻研。例如,传主朱棣文在中学读书时对物理、逻辑和数学的痴迷等。(3)有一个好的导师的引导。例如,导师尤金康民斯以及伯克利大学一些教授对传主朱棣文的良好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