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乐山市沫若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58355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乐山市沫若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四川省乐山市沫若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四川省乐山市沫若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四川省乐山市沫若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四川省乐山市沫若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四川省乐山市沫若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四川省乐山市沫若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四川省乐山市沫若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四川省乐山市沫若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四川省乐山市沫若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四川省乐山市沫若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四川省乐山市沫若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四川省乐山市沫若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四川省乐山市沫若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四川省乐山市沫若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四川省乐山市沫若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四川省乐山市沫若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四川省乐山市沫若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四川省乐山市沫若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考查范围:必修3、选修1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 在先秦儒家的相关文献里,“义”字被反复提及。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说:“无礼义,则天下乱。”荀子称:“故用国者,义立而王。”这表明先秦儒家A. 反对百姓追求物质利益B. 认为“义”是最高道德C. 主张明辨社会等级界限D. 重视社会道德的构建2. 汉景帝时期,蜀郡太守文翁设立汉代第一所地方官学。汉武帝时期,地方官学逐步推广到全国范围。东汉时期,地方官学与地方私学蓬勃发展,出现“四海之内,学校如林”的现

2、象。 汉代地方学校的发展A. 延续了百家争鸣的局面B. 促成了察举制度的实施C. 有利于国家教化的下移D. 反映了教育体系的定型3. 宋代的书院、道观与寺庙多选址在名胜、山水之间,借以怡神养性、清心正气。这一定程度 上反映了当时A. 儒释道思想的交流融汇B. 私人讲学的日益兴盛C. 书院建筑风格的宗教化D. 知识分子的避世心态4. 顾炎武的学术笔记日知录注重考辩事物、制度的源流,引用材料多为第一手材料,并核对原文,注明出处。由此可知,顾炎武A. 主张文献和考古互证B. 受到西方史学的影响C. 倡导学以致用的思想D. 注重学术的实证研究5. 历代史书中多有对日食等天象变化的连续记录。统治者残暴时

3、,日食现象的记录就多;统 治者开明时,日食现象的记录便很少。据此可知,古代天文记录A. 体现了服务生产实用性B. 无法作为研究天象的原始史料C. 蕴含天人感应与保民思想D. 重视经验总结而缺乏理论概括6. 下图是元代郑思肖的传世作品墨兰图,画面仅有几片兰叶、两朵兰花,构图简洁舒展,兰花饱满,兰叶互不交叉,用笔沉稳流畅,挺拔刚劲,婉转富有变化。这类国画作品的主要艺术特色是A. 追求写意和抒情B. 以工笔为主要技法C. 讲究布局和构图D. 摹写客观自然景物7. 从宋末元初开始,下层文人和通俗文学在文坛上取得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到了明代,下层 文人不仅占据了小说、戏曲作者的大部分,而且越来越多地跻身传

4、统诗文领域。造成这一历史趋势的重要因素是A. 上层文人腐化堕落B. 传统四民社会瓦解C. 雅俗文学开始分流D. 市民阶层力量壮大8. 魏源在海国图志筹海篇中批驳了“御敌于外洋”的主张,提出了“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的战法。这反映出魏源A. 摒弃天朝上国观念B. 对中西差距有了初步认识C. 轻视近代海防建设D. 海洋意识由开放转为封闭9. 1896年,梁启超在代总理衙门起草的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中写道:“中国学人之大弊,治中学者则绝口不言西学,治西学者亦绝口不言中学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进而提出“中西并重,观其会通,无得偏废”的教育方针。这一认识A. 奠定了维新

5、变法的思想基础B. 逸出了中体西用观念的常轨C. 指明了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D. 推动了洋务运动的繁荣发展10. 近代时期,李鸿章发出“孔子不会打洋枪,今不足贵也”的慨叹;康有为把孔子塑造成改革新偶像;陈独秀认为孔子所主张的封建道德礼教“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焉”。这些认识共同反映了A. 孔子权威已经丧失B. 封建帝制失去士人支持C. 国民意识开始勃兴D. 传统儒学难以应对时局11. 在新青年的影响下,北大学生团体创办了新潮国民等新式刊物,大力提倡“文学革命”“伦理革命”,并积极普及国民常识。五四时期,类似的学生刊物不断涌现。这一现象A. 表明了思想启蒙运动不断高涨B. 反映了民主科学精神深入人心

6、C. 促使了封建道德观念迅速消亡D. 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已广泛传播12. 1928年,毛泽东指出:“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份)的党。”此后,根据地大力开展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形式有开座谈会、举办学习班和党团训练班等。这些实践A. 推动了农民阶级向工人阶级转化B.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指导地位C. 开启了中共思想政治教育的征程D. 加强了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的结合13. 1979年10月,邓小平在第四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上代表中共中央强调,文艺创作 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 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各级党委不要横加干预。这一讲话表

7、明了A. “双百”方针的回归B. 党对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视C. 拨乱反正的开始D. 文艺创作根源于个人经历14. 埃及法老以及美索不达米亚的征服者们,从来没有被仅仅刻画为凡人,但是荷马笔下的希腊人却与此完全不同,他们的英雄无疑是凡人,只不过是得宠于神。这表明古希腊A. 受到埃及和两河流域思想影响B. 人神关系蕴含人文精神C. 英雄主义逐渐成社会主流思潮D. 神话体系影响根深蒂固15. 传统观点认为,中世纪社会湮没了古希腊罗马的人文精神,导致西欧在长达千年的“黑暗 时代”中陷于停滞。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即便是在以“反中世纪”著称的文艺复兴 时代,人们所使用的思想武器也依然是在中世纪锻造出来的

8、。这一变化说明A. 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B. 历史事实因时而异缺乏客观性C. 历史认识随史学研究深入而变化D. 史家主观认识决定史事的评价16. 1517年,马丁路德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提倡“因信称义”,公开反对罗马教皇。他的“信 徒”众多,不仅包括农民阶级、手工工匠和低级僧侣,甚至还包括众多势力强大的封建领主。 这说明德意志宗教改革A. 标志着民族国家的形成B. 拥有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C. 根植于理性精神的传播D. 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支持17. 卢梭说:“既然无人对自己的同类享有天然的权威,既然强力不能创设任何权利,那么,我们必定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约定是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卢梭意

9、在A. 以社会契约否定专制特权B. 突出直接民主利于保障天赋人权C. 宣扬共和制政体的优越性D. 强调个人自由应受公共意志限制18. 17世纪后期,英国、法国一些文学作家,虽不是科学家出身,但他们相信科学已经带来了新 的真理标准,于是用明白清晰的语言向受过教育的公众解释科学的意义。这一现象A. 延缓了封建王权的衰落B. 实现了欧洲文学的转型C. 推动了科学观念的普及D. 导致了科学革命的出现19. 下图是19世纪中后期法国著名绘画作品蛙塘,该作品给予了夏日阳光、阴影、水纹线条 以丰富的色彩变化,透过光线在人物和风景上的跳动,人们能够感受到蛙塘梦幻般的勃勃生机。该作品所属的艺术流派是A 浪漫主义

10、B. 印象主义C. 立体主义D. 魔幻主义20. 下图是20世纪三部重要文学作品的封面。这些作品反映了A. 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B. 世界当代文学的交流融合C. 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切D. 现实主义文学的蓬勃兴起21. 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政治风云变幻,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一个关键时期。1992年初,邓小平乘车南下,发表谈话。以下关于该历史事件表述正确的是A. 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宣言书B. 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C. 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D. 是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22. 有学者认为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经历了三次转移:第一次是以发展与重化工业和国防事业有关的尖

11、端科学技术为重点的战略转移;第二次是以“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为基本内容的战略转移;第三次是以实现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而确立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教兴国”的科技发展战略。这说明中国科技发展A. 违背历史发展规律B. 随着时代主题而转移C. 受苏联模式影响较大D. 攻坚重点始终不变23. 1952年入学的新生中安排了很大比例的学生读专科,不仅一般院校如此,重点大学也是一样,清华大学1952年入学的新生中近一半分配到专科,而且动员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去专科。这种调整A. 适应了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B. 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C. 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

12、展D. 得益于一五计划的实施24. “他承认人为万物尺度,同时认为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反对真理的相对性,他认为人们能够发现独立于人类欲望之正确和公平的恒久原则。在教育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中“他”的主张的是A. 人是万物的尺度B. 人非达到目的工具C. 认知你自己D. 法律是理性的体现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德国思想家席勒(1759 1805)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美育”概念。在他看来,人是现代文明的牺牲品,法国大革命无法给人带来真正的自由,而机器化大生产、分工的细化,更导

13、致了人性分裂与艺术堕落。他在吸收康德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试图通过美与艺术来改造人的灵魂,实现人的内在心灵自由。在美育书简中,席勒明确地将体育、智育、德育与美育区别开来,提出审美活动是人的感性、理性和谐运动的结果,指出未来是“审美的王国”,人应变成审美的人,进而发展成为人格健全的人,也即是自由的人。据黄健云席勒的美育思想及其价值等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众多思想家、教育家在借鉴西学的基础上大力倡导美育思想,以期实现“立人”“新民”与“强国”。如王国维痛斥中国人嗜“利”与“官”的卑劣,欲糅合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美学治疗“国民精神上之疾病”;蔡元培针对晚清“忠君尊孔”的钦定教育宗旨, 指出“以美育

14、代宗教”是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必然,并积极创办艺术院校,扩展美育影响;梁启超、鲁迅也写下大量文章,希图借美育辟出一条改造国民的大路。尽管美育成为了民国教育方针,尽管无论在学理还是实践层面美育界均做出了很大努力,但由于国家一直处于风雨飘摇、民不聊生的境地,美育终究不可能完成这份历史重任。据谭好哲、刘彦顺美育的意义中国现代美育思想发展史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席勒美育思想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美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影响。(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西方美育思想共同的历史价值。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

15、古代养生思想的演变养生思想发展概况时期先秦殷商时期多将疾病归咎于天谴神罚,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祈求健康、平安。春秋战国养生思想百花齐放,如孔子提出只有“仁”才能长寿;老庄以为欲望过大会损寿,主张清静养神;荀子抨击养生依靠天命的思想,提出运动可使人健康。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炼丹术、神仙术盛行。董仲舒用阴阳五行与天人学说构筑养生之道。王充认为体质、寿命与先天遗传和后天调摄有关。葛洪将养生分为“内修”与“外养”。隋唐至宋元佛家“坐禅”等修身思想有一定受众。养生思想系统化发展,如主张养生要以婚孕、婴儿、童壮、表老诸阶段的不同特点为依据。注重道德修养的养生观逐渐成,为特色。明、清涌现了大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养

16、生读物。养生强调“动”,如明末清初颜元批判道学家“静以养性”的观点,主张“一身动则一身强,天下动则天下强”。据刘雨中西方养生思想对比研究等从表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与古代养生思想相关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27.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

17、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两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2021年高二下期历史入学考试试题(解析版)(考查范围:必修3、选修1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18、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 在先秦儒家的相关文献里,“义”字被反复提及。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说:“无礼义,则天下乱。”荀子称:“故用国者,义立而王。”这表明先秦儒家A. 反对百姓追求物质利益B. 认为“义”是最高道德C. 主张明辨社会等级界限D. 重视社会道德的构建【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期的儒学注重伦理纲常,巩固社会秩序,义是一种道德体现,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2. 汉景帝时期,蜀郡太守文翁设立汉代第一所地方官学。汉武帝时期,地方官学逐步推广到全国范围。东汉时期,地方官学与地方私学蓬勃发展,出现“四海之内,学校如林”

19、的现象。 汉代地方学校的发展A. 延续了百家争鸣的局面B. 促成了察举制度的实施C. 有利于国家教化的下移D. 反映了教育体系的定型【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两汉时期,地方官学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推广开来,结合所学可知,地方学校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意识形态延伸到地方,促进国家教化的下移,进而加强中央集权和思想文化的统一,故选C;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而不是两汉,故排除A;材料与察举制度无关,故排除B;材料不能说明两汉时期形成了教育体系,故排除D。3. 宋代的书院、道观与寺庙多选址在名胜、山水之间,借以怡神养性、清心正气。这一定程度 上反映了当时A. 儒释道思想的交流融汇B.

20、私人讲学的日益兴盛C. 书院建筑风格宗教化D. 知识分子的避世心态【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宋代的书院、道观与寺庙多选址在名胜、山水之间”体现的是儒佛道三教在选址方面有着共同之处,说明的是儒释道思想的交流融汇,A正确;B说法片面,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4. 顾炎武的学术笔记日知录注重考辩事物、制度的源流,引用材料多为第一手材料,并核对原文,注明出处。由此可知,顾炎武A. 主张文献和考古互证B. 受到西方史学的影响C. 倡导学以致用的思想D. 注重学术的实证研究【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顾炎武研究学术注重考辩、引用第一手材料并核对原文,这说明顾炎武注重实证研究,提倡

21、务实的学风,故选D;材料未涉及到文献与考古互证,故排除A;材料未体现西方史学的影响,故排除B;材料体现了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而不是学以致用,故排除C。5. 历代史书中多有对日食等天象变化的连续记录。统治者残暴时,日食现象的记录就多;统 治者开明时,日食现象的记录便很少。据此可知,古代天文记录A. 体现了服务生产的实用性B. 无法作为研究天象的原始史料C. 蕴含天人感应与保民思想D. 重视经验总结而缺乏理论概括【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人感应强调的是天意与人事交相呼应,因此材料“统治者残暴时,日食现象的记录就多;统 治者开明时,日食现象的记录便很少”体现的是古代天文记录

22、蕴含天人感应与保民思想,C正确;AD与材料无关,排除;古代天文记录可以作为研究天象的原始史料,B排除。故选C。6. 下图是元代郑思肖的传世作品墨兰图,画面仅有几片兰叶、两朵兰花,构图简洁舒展,兰花饱满,兰叶互不交叉,用笔沉稳流畅,挺拔刚劲,婉转富有变化。这类国画作品的主要艺术特色是A. 追求写意和抒情B. 以工笔为主要技法C. 讲究布局和构图D. 摹写客观自然景物【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人画的两个主要特征是:一是强调写意,二是强调诗书画印,因此根据材料相关信息可知A正确;工笔画崇尚写实,求形似,是以工整者多,B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墨梅图强调写意,并非单纯的是摹写客观

23、自然景物,D排除。故选A。7. 从宋末元初开始,下层文人和通俗文学在文坛上取得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到了明代,下层 文人不仅占据了小说、戏曲作者的大部分,而且越来越多地跻身传统诗文领域。造成这一历史趋势的重要因素是A. 上层文人腐化堕落B. 传统四民社会瓦解C. 雅俗文学开始分流D. 市民阶层力量壮大【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下层文人不仅占据了小说、戏曲作者的大部分,而且越来越多地跻身传统诗文领域”体现的是当时小说和戏剧世俗化趋势加强,这主要和市民阶层力量壮大有关,D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中国封建社会存在士农工商四个等级,B错误;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8. 魏源在海国图志筹海篇

24、中批驳了“御敌于外洋”的主张,提出了“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的战法。这反映出魏源A. 摒弃天朝上国观念B. 对中西差距有了初步认识C. 轻视近代海防建设D. 海洋意识由开放转为封闭【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体现的是魏源主张以内河防御为主,这主要和近代中国海防落后有关,说明的是魏源对中西差距有了初步认识,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9. 1896年,梁启超在代总理衙门起草的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中写道:“中国学人之大弊,治中学者则绝口不言西学,治西学者亦绝口不言中学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进而提出“中西并重,观其

25、会通,无得偏废”的教育方针。这一认识A. 奠定了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B. 逸出了中体西用观念的常轨C. 指明了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D. 推动了洋务运动的繁荣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西并重,观其会通,无得偏废”“中西并重,观其会通,无得偏废”体现的是当时梁启超认识到中西学同等重要,说明的是这一认识逸出了中体西用观念的常轨,B正确;早期维新思想奠定了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A排除;这一认识并未指明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C排除;此时洋务运动已经失败,D排除。故选B。10. 近代时期,李鸿章发出“孔子不会打洋枪,今不足贵也”的慨叹;康有为把孔子塑造成改革新偶像;陈独秀认为孔子所主张的封建道德礼教“

26、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焉”。这些认识共同反映了A. 孔子权威已经丧失B. 封建帝制失去士人支持C. 国民意识开始勃兴D. 传统儒学难以应对时局【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李鸿章认为儒学理论不能抵御外敌入侵;康有为对传统儒学加以改造,宣传变法理论;陈独秀批判抨击封建道德礼教;由此可见,近代各派别均认为传统儒家文化不能挽救民族危亡,需要改变,故D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孔子权威受到挑战和冲击的过程,而不是已经丧失,故排除A;材料未涉及到士人对封建帝制的态度,故排除B;材料反映的李鸿章、康有为和陈独秀等三人的主张,不能代表国民意识,故排除C。11. 在新青年的影响下,北大学生团体创办了新潮国民等

27、新式刊物,大力提倡“文学革命”“伦理革命”,并积极普及国民常识。五四时期,类似的学生刊物不断涌现。这一现象A. 表明了思想启蒙运动不断高涨B. 反映了民主科学精神深入人心C. 促使了封建道德观念迅速消亡D. 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已广泛传播【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学生社团组织涌现、新式刊物大量发行,说明学生组织和刊物推动了思想的传播,思想启蒙运动不断高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A正确;材料强调刊物等不断涌现,积极推动思想传播,但并没有说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B排除。材料没有说封建道德观念消亡,排C除;新刊物不一定都宣传的马克思主义,D排除。故选A。12. 1928年,毛泽东指出:“边界各县

28、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份)的党。”此后,根据地大力开展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形式有开座谈会、举办学习班和党团训练班等。这些实践A. 推动了农民阶级向工人阶级转化B.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 开启了中共思想政治教育的征程D. 加强了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的结合【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在边界地区的根据地开展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宣传和教授民众,有利于加强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的结合,故选D;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推动阶级转化,故排除A;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故排除B;中共思想政治教育从诞生后便存在,而不是此时才开启,故排除C。13. 1979年

29、10月,邓小平在第四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上代表中共中央强调,文艺创作 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 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各级党委不要横加干预。这一讲话表明了A. “双百”方针的回归B. 党对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视C. 拨乱反正的开始D. 文艺创作根源于个人经历【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文艺创作 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 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各级党委不要横加干预”体现的是邓小平鼓励文艺家的艺术自由创作,说明的是“双百”方针的回归,A正确;材料未涉及文学的种类,B排除;C拨乱反正的开始是在十一

30、届三中全会上,C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14. 埃及法老以及美索不达米亚的征服者们,从来没有被仅仅刻画为凡人,但是荷马笔下的希腊人却与此完全不同,他们的英雄无疑是凡人,只不过是得宠于神。这表明古希腊A. 受到埃及和两河流域思想影响B. 人神关系蕴含人文精神C. 英雄主义逐渐成社会主流思潮D. 神话体系影响根深蒂固【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不同于埃及和两河流域神化统治者,荷马笔下希腊英雄都是得宠于神的凡人,而没有被彻底神化,这说明古希腊人神关系中蕴含着尊重人自身价值的人文精神,故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埃及和两河流域思想影响希腊,故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英雄主义成为主流思潮,

31、故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到神话体系的影响,故排除D。15. 传统观点认为,中世纪社会湮没了古希腊罗马的人文精神,导致西欧在长达千年的“黑暗 时代”中陷于停滞。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即便是在以“反中世纪”著称的文艺复兴 时代,人们所使用的思想武器也依然是在中世纪锻造出来的。这一变化说明A. 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B. 历史事实因时而异缺乏客观性C. 历史认识随史学研究深入而变化D. 史家主观认识决定史事的评价【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人们对中世纪社会对古希腊罗马人文精神的作用认识发生了变化,说明的是C历史认识随史学研究深入而变化,C正确;多数人的意见不一定准确,A排除;历史事

32、实具有客观存在的特征,B排除;史学家的认识应该客观公正,D排除。故选C。16. 1517年,马丁路德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提倡“因信称义”,公开反对罗马教皇。他的“信 徒”众多,不仅包括农民阶级、手工工匠和低级僧侣,甚至还包括众多势力强大的封建领主。 这说明德意志宗教改革A. 标志着民族国家的形成B. 拥有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C. 根植于理性精神的传播D. 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支持【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他的信徒众多,不仅包括农民阶级、手工工匠和低级僧侣,甚至还包括众多势力强大的封建领主”体现的是德意志宗教改革拥有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B正确;AC与材料无关,排除;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B。

33、17. 卢梭说:“既然无人对自己的同类享有天然的权威,既然强力不能创设任何权利,那么,我们必定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约定是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卢梭意在A. 以社会契约否定专制特权B. 突出直接民主利于保障天赋人权C. 宣扬共和制政体的优越性D. 强调个人自由应受公共意志限制【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约定是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体现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卢梭主张社会契约,以此来否定君主专制,论证资产阶级革命的合理性,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直接民主与天赋人权的关系,故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到共和政体,故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社会契约,没有体现个人自由受公共意志限制,故排除D

34、。18. 17世纪后期,英国、法国一些文学作家,虽不是科学家出身,但他们相信科学已经带来了新 的真理标准,于是用明白清晰的语言向受过教育的公众解释科学的意义。这一现象A. 延缓了封建王权的衰落B. 实现了欧洲文学的转型C. 推动了科学观念的普及D. 导致了科学革命的出现【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他们相信科学已经带来了新 的真理标准,于是用明白清晰的语言向受过教育的公众解释科学的意义”体现的是文学作家对科学的倡导,有利于科学观念的普及,C正确;AB与材料无关,排除;科学革命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D排除。故选C。19. 下图是19世纪中后期法国著名绘画作品蛙塘,该作品给予了夏日阳光、阴影

35、、水纹线条 以丰富的色彩变化,透过光线在人物和风景上的跳动,人们能够感受到蛙塘梦幻般的勃勃生机。该作品所属的艺术流派是A. 浪漫主义B. 印象主义C. 立体主义D. 魔幻主义【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象画派强调的是光和色的作用,因此根据材料“透过光线在人物和风景上的跳动,人们能够感受到蛙塘梦幻般的勃勃生机”可知该画作是印象主义美术作品,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20. 下图是20世纪三部重要文学作品的封面。这些作品反映了A. 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B. 世界当代文学的交流融合C. 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切D. 现实主义文学的蓬勃兴起【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36、,等待戈多是一部荒诞派作品,表达了世界荒诞、人生痛苦的存在主义思想,也反映出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普遍的空虚绝望的精神状态;日瓦戈医生描写了20世纪前半期俄国的重大事件,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以及个人的消极;寂静的春天对人类加强环境保护给予强烈警示;由此可见,三部作品都描绘了现实问题,表达了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切,故选C;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并不是三部作品的共性,故排除A;三部作品不能体现文学的交流融合,故排除B;等待戈多并不属于现实主义文学,故排除D。21. 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政治风云变幻,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一个关键时期。1992年初,邓小平乘车南下,发表谈话。以下关于该历史事件表述正确

37、的是A. 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B. 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C. 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D. 是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是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D项正确;A项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排除A;B项是在十五大,排除B;C项是在十四大,排除C。22. 有学者认为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经历了三次转移:第一次是以发展与重化工业和国防事业有关的尖端科学技术为重点的战略转移;第二次是以“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为基本内容的战略转

38、移;第三次是以实现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而确立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教兴国”的科技发展战略。这说明中国科技发展A. 违背历史发展规律B. 随着时代主题而转移C. 受苏联模式影响较大D. 攻坚重点始终不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有学者认为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经历了三次转移第三次是以实现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而确立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教兴国的科技发展战略”可以看出, 中国的科技发展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反映出中国科技发展随着时代主题而转移,B项正确;AC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23. 1952年入学的新生中安排了很大比例的学生读专科,不仅一般院校如此,重点大学也是一样,清华大

39、学1952年入学的新生中近一半分配到专科,而且动员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去专科。这种调整A. 适应了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B. 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C. 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D. 得益于一五计划的实施【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1952年国家大规模将大学四年本科改为三年专科的问题,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新中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一五”计划即将启动,国家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来满足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为此国家缩短了学习时间,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大学学制的改变,不能说明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故排除BC;1952年“一五”计划尚未实施,故排除D。24. “他承认人为万物尺

40、度,同时认为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反对真理的相对性,他认为人们能够发现独立于人类欲望之正确和公平的恒久原则。在教育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中“他”的主张的是A. 人是万物的尺度B. 人非达到目的工具C. 认知你自己D. 法律是理性的体现【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他承认人为万物尺度,同时认为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他反对死记硬背,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等信息可得出这位人物是苏格拉底,强调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同时也主张认识你自己,故C正确;ABD项都与苏格拉底无关,排除。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

41、2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德国思想家席勒(1759 1805)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美育”概念。在他看来,人是现代文明的牺牲品,法国大革命无法给人带来真正的自由,而机器化大生产、分工的细化,更导致了人性分裂与艺术堕落。他在吸收康德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试图通过美与艺术来改造人的灵魂,实现人的内在心灵自由。在美育书简中,席勒明确地将体育、智育、德育与美育区别开来,提出审美活动是人的感性、理性和谐运动的结果,指出未来是“审美的王国”,人应变成审美的人,进而发展成为人格健全的人,也即是自由的人。据黄健云席勒的美育思想及其价值等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众多思想家、教育家在借鉴西

42、学的基础上大力倡导美育思想,以期实现“立人”“新民”与“强国”。如王国维痛斥中国人嗜“利”与“官”的卑劣,欲糅合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美学治疗“国民精神上之疾病”;蔡元培针对晚清“忠君尊孔”的钦定教育宗旨, 指出“以美育代宗教”是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必然,并积极创办艺术院校,扩展美育影响;梁启超、鲁迅也写下大量文章,希图借美育辟出一条改造国民的大路。尽管美育成为了民国教育方针,尽管无论在学理还是实践层面美育界均做出了很大努力,但由于国家一直处于风雨飘摇、民不聊生的境地,美育终究不可能完成这份历史重任。据谭好哲、刘彦顺美育的意义中国现代美育思想发展史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席勒美育

43、思想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美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影响。(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西方美育思想共同的历史价值。【答案】(1)继承性与开创性的统一;具有人文主义色彩;凸显美学的独立地位;强调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以实现人格健全与人的自由为目的。 (2)社会背景:内忧外患的推动;社会转型的需要;西学东渐的深入;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壮大;教育救亡思潮的兴起。影响:冲击了封建思想与道德观念;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众思想启蒙与国民性的改造;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美育思想影响有限,不可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时代任务。(3)是人类教育思想发展的宝贵遗产;对

44、现代美育的实践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他在吸收康德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试图通过美与艺术来改造人的灵魂,实现人的内在心灵自由。”可知,继承性与开创性的统一、具有人文主义色彩;根据材料“席勒明确地将体育、智育、德育与美育区别开来,提出审美活动是人的感性、理性和谐运动的结果”可知,凸显美学的独立地位、强调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根据材料“人应变成审美的人,进而发展成为人格健全的人,也即是自由的人。”可知,以实现人格健全与人的自由为目的。(2)社会背景:根据材料中“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时间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忧外患的推动、社会转型的需要、西学东渐的深入、新式知识分子群

45、体的壮大、教育救亡思潮的兴起等方面进行分析。影响:根据材料“众多思想家、教育家在借鉴西学的基础上大力倡导美育思想,以期实现立人新民与强国。”“尽管美育成为了民国教育方针,尽管无论在学理还是实践层面美育界均做出了很大努力,但由于国家一直处于风雨飘摇、民不聊生的境地,美育终究不可能完成这份历史重任”,结合所学知识,从冲击了封建思想与道德观念、推动了民众思想启蒙与国民性的改造、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等方面分析其积极影响;从美育思想影响有限,不可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时代任务分析其局限性。(3)结合所学知识,从中西方美育思想都是人类教育思想发展的宝贵遗产、都对现代美育的实践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26

4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古代养生思想的演变养生思想发展概况时期先秦殷商时期多将疾病归咎于天谴神罚,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祈求健康、平安。春秋战国养生思想百花齐放,如孔子提出只有“仁”才能长寿;老庄以为欲望过大会损寿,主张清静养神;荀子抨击养生依靠天命的思想,提出运动可使人健康。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炼丹术、神仙术盛行。董仲舒用阴阳五行与天人学说构筑养生之道。王充认为体质、寿命与先天遗传和后天调摄有关。葛洪将养生分为“内修”与“外养”。隋唐至宋元佛家“坐禅”等修身思想有一定受众。养生思想系统化发展,如主张养生要以婚孕、婴儿、童壮、表老诸阶段的不同特点为依据。注重道德修养的养生观逐渐成,为特色。

47、明、清涌现了大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养生读物。养生强调“动”,如明末清初颜元批判道学家“静以养性”的观点,主张“一身动则一身强,天下动则天下强”。据刘雨中西方养生思想对比研究等从表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与古代养生思想相关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论题:中国古代养生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论述:秦汉时期,道教形成并发展,修道成仙、长生不老的观念影响当时人们的养生方式,炼丹术、神仙术盛行,带有明显的道教色彩。汉代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吸取了道家、阴阳五行的学说,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指导养生。隋唐佛教兴盛,佛家的修身成

48、为养生的方式之一。宋朝儒学复兴与理学兴盛,士大夫将道德修养融入养生文化。明清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发展壮大,民间对养生的需求提高,导致养生的普及化。综上所述,中国养生思想历千年而不衰,随社会时代发展不断变化。【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殷商时期多将疾病归咎于天谴神罚”、“春秋战国养生思想百花齐放”、“炼丹术、神仙术盛行”、“佛家坐禅等修身思想有一定受众。养生思想系统化发展”、“涌现了大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养生读物”等信息,可以得出论题是中国古代养生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然后结合先秦、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几个朝代养生思想的特点及其原因进行论述。最后进行总结概括,强调中国

49、养生思想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也可从中国传统思想深刻影响古代养生文化、先秦时期,中国养生思想体现出由“依赖天命”到“重视人为”的变化等角度提取论题,然后结合相关知识进行论述。言之有理即可。27.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

50、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两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答案】(1)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整治(8分)(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抵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

51、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7分)【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本题回答的关键就是从材料中找关键词。根据材料我们能总结出雍正帝的措施主要是针对腐败现象雍正帝提出“养廉”。因此问题就转化为腐败带来的危害,我们就围绕腐败的原因和带来的危害回答本题。从材料中“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可知原因有官员薪俸偏低;从“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可知原因有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从“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可知原因是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因此答案便轻松得出。(2)本题考查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对于一个政策的作用我们主要从他的目的来进行分析,如果目的达到了,那么它就是成功的。因此针对雍正帝提出“养廉”政策的原因回答即可。“养廉”政策产生的作用就是缓解了还原的经济压力,因此也就缓解了腐败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稳定了社会秩序。但是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雍正帝的改革背景与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