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训练目标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五四运动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小题精练1(常州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改良主义者容闳曾评述道:“太平军一役破中国顽固之积习,使全国人民皆由梦中警觉,而有新国家之思想。”据此,他认为()A太平天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新思想B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封建统治C民族的觉醒开始于太平天国运动D太平天国运动促进新国家的产生2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主要是指太平天国()A没有现实的革命目标B对西方列强侵略缺乏警觉C缺乏科学理论指导D革命精
2、神不彻底3“身在长沙乡下的王闿运,是个名气足够大但本钱还不够的名士。革命到来之际,他安静地待在家里。看见报上的武昌起义,只是淡淡地记上一笔。接下来,他会嘲笑一下摄政王载沣的手足无措,乱了枪法。”这段材料最能说明()A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B革命带来的社会动荡C辛亥革命并没有取得成功D士绅阶层反对辛亥革命4(2017常州联考)19世纪末以来,中国民主发展过程中,既出现了民主与专制、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的斗争,又出现了英国式立宪和日本式立宪、无政府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对立。对于究竟在中国采取怎样的政治体制,一直存在着争论。这些争论()A使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任务形成B深化了人们对民主观念的理解C弥补了西方民
3、主政治体制缺陷D有助于根除君主专制思想蔓延5学者费正清曾断言: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是覆盖在旧中国上的薄薄的一层皮,它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可见,该学者认为当时()A中国民主革命力量不足B辛亥革命缺乏群众的支持C中国应该实行社会改良D共和制难植根于中国社会6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撰写文章说,“二十年前的五四运动,表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从这个论断看毛泽东当时意图是为了()A热情歌颂五四运动的意义B揭示各阶层团结的重要性C强调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D抨击当权政府的退让妥协7“武昌起义后,立即出现许多党派争取参加政府的局面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都欢欣鼓舞地迎接这
4、个胜利。更是表现出一种以往从未有过的新气象。”材料中的“新气象”()A推动了辛亥革命的成功B导致了封建统治的崩溃C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实现D反映了民主精神的激发81925年5月,民国日报报道说:“国民党自改组以来,主张日益鲜明;国民挺身加入者,已达百万以上。”此报道说明()A国民党已经成为人民的政党B国民大革命得到了广泛拥护C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的成果D国民党已成为国内第一大党9(2016无锡模拟)“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条“相反的道路”的起点是()A领导工人运动B发动南昌起义C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D召开八七会议1019
5、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反对地主、资产阶级的民主,主张工人、农民的民主,打破地主、资产阶级经济的和政治的权力,以除去反动社会束缚劳动者和农民自由的一切障碍。据此可知,这些规定()A是对中共“一大”纲领的修正B巩固了社会主义革命斗争成果C有利于提高农民的革命热情D成为中共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11(江苏省百所重点中学2017届高三联合考试)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道,“中日战争将改造中日两国:只要中国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就一定能把旧日本化为新日本,把旧中国化为新中国,中日两国的人和物都将在这次战争中和战争后获得改造。”毛泽东认识到中日战争()A有利于战后两国友好合作B使中日两国实
6、力发生逆转C将推动两国的社会大变革D为筹建新中国创造了条件12一历史文件中写道:“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并在蒋主席领导之下,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三民主义。”据此判断这一文件()A促进国民革命在全国兴起B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C表明国共谋求第三次合作D形式上奠定和平建国的基础大题优练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
7、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材料二但是,正像黑暗过了是光明一样,中国历史发展在谷底时期出现了向上的转机。从这时候起(注:指1920年前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在这以前,中国社会也有不自觉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也有改革派的主张和呐喊,但相对于社会的主要发展趋势而言,不占优势;在这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加重的趋势(如日本侵华),但人民的觉醒,革命力量的奋斗,已经可以扭转“沉沦”,中国社会的积极向上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1)
8、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前期“沉沦”的过程。“过渡期”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上升”做了怎样的准备?(2)根据材料二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的史实,说明觉醒后的中国人民在扭转“沉沦”方面取得的伟大成果。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持久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论述。毛泽东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毛泽东多次强调:“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共放手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不断地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逐渐形成了持久消耗战略的
9、思想,其基本内容是:“以空间换时间”和“积小胜为大胜”。国民党制订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但在实战中又设想用顽强的阵地防守充分杀伤敌人,遏制日军的进攻势头。1938年国民党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但同年蒋介石又下令,对各地自发组织的游击队“一律勒令取消”,李宗仁说国民党把抗战“前途建立在欧战和世界大战之上”,因此在日本进攻面前被动应敌、苦撑待变。摘编自祝滨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战略之比较材料二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的国际援助主要来自苏联,苏联三次向中国提供了总额为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且全部为军火贷款,苏联援助的飞机、坦克、大炮等军火
10、物资通过新疆和甘肃的西北国防大通道输送到内地抗战前线。而同期美英法的援助总共才2.6亿美元,且均为非军事贷款,主要用于购买非军事品和稳定货币。从1940年起,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成为援助中国的主要国家。1941年3月,罗斯福总统将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从1942年到战争结束,美国援助的枪炮弹药、飞机坦克及各种军用装备通过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驼峰航线进入昆明、重庆等地,租借法援助总额达到13亿美元左右。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共两党抗战如何体现了有异有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期间国际对华援助的变化及国际援助对中国抗战的影响。(3
1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概括中国抗战的特点。答案精析1B太平天国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思想,但是并未实行,影响力有限,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旧的纲常名教,动摇了清王朝统治的政治基础,与材料中“破中国顽固之积习”相符,故B项正确;近代民族的觉醒应指自觉地“反侵略反封建”,太平天国运动只是鸦片战争后,农民阶级的一次被动的回应,故C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目的要建立人间“天国”,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所以它的意义更多体现在“破旧”,而不是“立新”,故D项错误。2C由材料可知,太平天国失败是因为采用了宗教,即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3A材料说明以王闿运为代表的乡下名士对革命派与清政府
12、的斗争隔岸观火,说明辛亥革命并未深刻影响到农村,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社会动荡,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进程中乡下名士的态度,无法得出辛亥革命的结果是否成功,故C项错误;材料中以王闿运为代表的乡下名士对辛亥革命既不反对也不赞成,故D项错误。4B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任务的形成是由于特殊的阶段特征决定的,不是由于争论而形成的,故A项错误;人们的各种争论其影响主要在思想方面,使人们对民主观念的理解更加透彻和深入,故B项正确;人们的争论对西方民主政治体制的缺陷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无法弥补它,故C项错误;仅凭借几次争论无法根除君主专制思想,故D项错误。5D材料是对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的评价,不是
13、反映民主革命力量不足,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缺乏群众的支持是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而材料是对新政体的评价,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否定辛亥革命方式,没有赞成社会改良,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说明共和制难植根于中国社会,故D项正确。6B从题目问法“毛泽东当时意图是为了”可知,毛泽东在1939年强调五四运动的意义有着现实意图,A选项没有与现实结合,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推断,1939年毛泽东强调五四运动的意义是基于抗日战争时期需要全民族一致抗日的现实意图,所以此时应着重强调五四运动的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揭示各阶层团结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C、D两项均没有与抗战时
14、期全民族抗日的现实联系,故C、D错误。7D材料没有说明武昌起义后全国革命形势,也就无法说明辛亥革命是否成功,故A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清政府封建统治的崩溃,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一直没有实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党派争取参加政府”“欢欣鼓舞”等信息反映出人们参政热情高涨,材料中的“新气象”反映了民主精神的激发,故D项正确。8B材料仅显示人民拥护国民党,纷纷加入国民党,但体现不出国民党已成为人民的政党,故A项错误;材料显示广大国民纷纷加入国民党,即国民大革命得到了广泛拥护,故B项正确;此时北伐战争尚未开始,故C项错误;材料显示了国民党数量的增多,但并不能推断出国民党已成为国内第一大党,故
15、D项错误。9C“走相反的路”指的是先占农村,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10C材料内容是宪法大纲的规定,而不是党的会议,因此其不涉及对中共“一大”纲领的修订,故A项错误;此时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不存在巩固社会主义革命斗争成果,故B项错误;材料中“反对地主、资产阶级的民主,主张工人、农民的民主,打破地主、资产阶级经济的和政治的权力,以除去反动社会束缚劳动者和农民自由的一切障碍”有利于提高农民的革命热情,故C项正确;国家宪法不可能成为中共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故D项错误。11C材料没有涉及战后两国的关系走向,故A项错误;中日两国实力发生逆转与否在材料中并无体现,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
16、中日两国的人和物都将在这次战争中和战争后获得改造”可知中日战争将推动两国的社会大变革,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是否建立新中国,故D项错误。12D根据材料“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可判断该文件为国共重庆谈判时达成的双十协定,A选项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B选项也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重庆谈判时国共两党依然处于第二次合作时期,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双十协定形式上奠定了战后和平建国的基础,故D项正确。13(1)过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准备
17、: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这一切都为中国社会的转折做了必要准备。(2)成果: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促使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并“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国共合作推动下的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同时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14(1)体现:从战略上看,两
18、党都坚决抗战,认为抗战是持久战;在作战方针上,都认识到游击战术的重要性,但中共执行较好,而国民党在实践中更注重阵地防御战;都有发动民众的意愿,中共真正依赖民众,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则更多依靠政府军队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且有严重依赖英美(外援)的心理。(2)变化:主要援助国从苏联变为美国;援助通道由西北转为西南;美国对华援助由非军事性援助转为军事援助。影响:在道义上、精神上鼓舞了中国人民,坚定了抗战的决心和信心;缓解了中国抗战的物资困难,为中国抗战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3)特点:民族性:国共合作基础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双重性:从斗争性质看,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国共抗战中形成了两个战场、两条路线,两个战场互相配合,互相依存,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