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57943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语 文 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11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的魅力优于拼音文字说到汉字,不能不提及世界文明史。世界的古代文明,可以说就是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圈,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圈,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印度圈,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圈等四大文明。这四大文明之中,前三者互相交往而发展,成为近代文明的源流,只有中国几乎未与其它文化产生关联而独自发展出汉字文化圈。国人对此是充满自豪感的,

2、无论是对汉字的发展历史,还是对汉字所承载的中国独具的文字文明和文化底蕴。但是,由于汉字自身的特点所带来的缺陷,如撰文用字多、字型复杂、难记、难读,在过去几十年中,汉字的未来与发展前景便广受汉字文化圈中一些国家的关注和议论。但肯定的一点是,要想准确把握汉字的功过是非,必须仔细回顾和耐心审视汉字所走过的历程。写于1988年的图说汉字的历史引进出版,该书作者阿辻哲次以“事典”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对汉字发展史上的基本事项进行了简洁却明晰的梳理和叙述,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现代的汉字发展史,从前印刷时代的汉字书写工具材料史到汉字印刷的发展史意在为学习汉字、使用汉字的人提供更多的相关知识,让那些对汉字有成见的人

3、明白:现在就想把拥有四千余年悠久历史、担负着人类文明发展一翼的汉字塞进博物馆里,还为时尚早。汉字的表记法从古代到现代是连续发展的,从甲骨文、青铜器文字、篆体字,到隶、行、楷,没有文化断层。汉字不是拼音文字,而是图形文字,以物的图形为基础而形成文字,例如“山”、“川”、“日”、“月”等。而与汉字、汉学有关的律令制度,如国家概念、产业、生活、文化等,也都跨越广阔的版图,从中国中原,传播到东方的朝鲜、日本,南方的越南,用文字连结了中国与周边世界的文化。虽然多数国家后来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但依然有着汉字的影响和痕迹存在。如朝鲜的自创文字“谚文”的意思是“非正式”的文字,因而朝鲜“正式”的

4、文字依然是汉字,这跟日本称汉字为“真名”,称自创的文字为“假名”相同,都是出于对汉字的尊崇。但在过去的近百年里,世界潮流曾经缩小了“汉字文化圈”,就连毛泽东、鲁迅等也曾主张废除汉字,认为汉字终将改为世界通用的表音文字,但事实并非如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字改革实施拼音文字的作用只不过是充当了学习汉字的辅助工具。韩国在文字政策上曾先后经历了汉字时代和“韩文专用”时代。许多韩国专家指出,抛弃汉字使韩国社会出现了知识、哲学和思想的贫困,今天的经济危机,就是韩国半世纪以来推行韩文专用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因为它导致韩国社会出现大量文盲。所以,韩国开始反思,并于1991年11月和1994年9月在汉城先后两次举

5、行了“汉字优于拼音文字”的国际汉字学术研讨会,并且成立了“国际汉字振兴协议会”。日本也是如此,它曾减少了可识的汉字字数,但现在又增加了。现在,世界潮流不仅在扩大“汉字文化圈”,还在促使汉字为创造21世纪人类的高度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图说汉字的历史带给汉字文化圈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它让读者明白,汉字不仅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文化根基,而且是能够超越语言的不同而让彼此知晓共通意思的最佳媒介。透过汉字,不用语音也能达到彼此理解、彼此认同和彼此融合的目的。1下列表述中,符合原文内容的的一项是( )A国人对中国能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充满自豪感,无论是对汉字的发展历史,还是对汉字所承载的中国独具的文字文明和

6、文化底蕴。B只要仔细回顾和耐心审视汉字所走过的历程,就能准确把握汉字的功过是非,对这一点汉字文化圈中一些国家是完全理解和支持的。C阿辻哲次的图说汉字的历史以“事典”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对汉字发展史上的全部事项进行了简洁却明晰的梳理和叙述。D朝鲜的自创文字“谚文”的意思是“非正式”的文字;日本称汉字为“真名”,称自创的文字为“假名”,说明在这些国家中依然有着汉字的影响和痕迹存在。2对“汉字具有独特魅力”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在四大文明之中,只有中国圈文明几乎未与其他三大文明产生关联而独自发展出汉字文化圈。B汉字的表记法是连续发展的,从甲骨文、青铜器文字、篆体字、到隶、行、楷,没有文化断层。C汉

7、字不是拼音文字,而是图形文字,因此,透过汉字,不用语音也能实现各种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畅通无阻的沟通与交流。 D汉字承载着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字文明与文化底蕴,抛弃汉字,就可能出现知识、哲学和思想的贫困。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由于汉字有撰文用字多、字型复杂、难记、难读等缺陷,它的发展前景曾广受汉字文化圈中一些国家的关注和议论。B世界潮流已经缩小了“汉字文化圈”,所以毛泽东、鲁迅等极力主张废除汉字,认为汉字终将改为世界通用的表音文字。C回顾和审视汉字走过的历程,包括汉字发展史、汉字书写工具材料和汉字印刷的发展史,不难发现汉字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D中国推行汉语拼音的实践结果,

8、韩国、日本对汉字的态度变化,说明汉字文化圈有必要重新认识汉字的魅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7题。 范晔,字蔚宗,顺阳人,车骑将军泰少子也。母如厕产之,额为砖所伤,故以砖为小字。出继 从伯弘之,袭封武兴县五等侯。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年十七,州辟主簿,不就。高祖相国掾,彭城王义康冠军参军,随府转右军参军, 入补尚书外兵郎,出为荆州别驾从事史。寻召为秘书丞,父忧去职。服终,为征南大将军檀道济司马,领新蔡太守。道济北征,晔惮行,辞以脚疾,上不许,使由水道统载器仗部伍。军还,为司徒从事中郎。倾之,迁尚书吏部郎。 元嘉元年冬,彭

9、城太妃薨,将葬,祖夕,僚故并集东府。晔弟广渊,时为司徒祭酒,其日在直。晔与司徒左西属王深宿广渊许,夜中酣饮,开北牖听挽歌为乐。义康大怒,左迁晔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在郡数年,迁长沙王义欣镇军长史,加宁朔将军。兄皓为宜都太守,嫡母随皓在官。十六年, 母亡,报之以疾,晔不时奔赴;及行,又携妓妾自随,为御史中丞刘损所奏。太祖爱其才,不罪也。服阕,为始兴王浚后军长史,领南下邳太守。及浚为扬州,未亲政事,悉以委晔。寻迁左卫将军、太子詹事。晔长不满七尺,肥黑,秃眉须。善弹琵琶,能为新声。上欲闻之,屡讽以微旨,晔伪若不晓,终不肯为上弹。上尝宴饮欢适,谓晔曰:我欲歌,卿可弹。晔乃奉旨。上

10、歌既毕,晔亦止弦。 时晔与沈演之并为上所知待,每被见多同。晔若先至,必待演之俱入;演之先至,尝独被引,晔又以此为怨。晔累经义康府佐,见待素厚。及宣城之授,意好乖离。谢综为义康大将军记室参军,随镇豫章。综还,申义康意于晔,求解晚隙,复敦往好。晔既有逆谋,欲探时旨,乃言于上曰:“臣历观前史二汉故事诸蕃王政以訞诅幸灾便正大逆之罚况义康奸心衅迹彰著遐迩而至今无恙臣窃惑焉。且大梗常存,将重阶乱,骨肉之际,人所难言。臣受恩深重,故冒犯披露。”上不纳。(节选自沈约宋书范晔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母如厕产之 如:到去 B州辟主簿,不就 就:成功 C父忧去职 忧:逝世

11、 D服阕,为始兴趣浚后军长史 阕:停止5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辞以脚疾 强秦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B额为砖所伤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C乃言于上曰 今君乃亡赵走燕 D顷之,迁尚书吏部郎 单于愈益欲降之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范晔与彭城王刘义康、太祖宋文帝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刻画了范晔为人为官的形象特点。 B范晔为人傲岸不羁,不肯以技取悦皇上。在一次宴会上,宋文帝直接向范晔提出请求,范晔才奉旨弹奏,但待宋文帝一唱完,他立即停止了演奏,竟不肯多弹一曲。 C刘义康母亲去世,范晔竟推开窗

12、子,听挽歌为乐,得罪刘义康,被贬宣城。在宣城任上,他开始从事后汉史的编纂工作,最后完成了后汉书的编写,以此排解这种痛苦。 D范晔对刘义康一直怀恨在心,想试探皇上的真实想法,摆事实、讲道理,试图说服皇上治刘义康的罪,结果皇上没有采纳范晔的意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 译文: (2)道济北征,晔惮行,辞以脚疾,上不许,使由水道统载器仗部伍。 译文: (二)古代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青门引张先乍暖还轻冷,风雨晓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

13、,隔墙送过秋千影。8.这首词描写了哪些典型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氛围?(4分) 9.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 1 )念去去,千里烟波, 。 (雨霖铃)( 2 )大江东去,浪淘尽, 。 (念奴娇赤壁怀古)( 3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定风波)( 4 )千古江山,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5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 。 (醉花阴) ( 6 )卒相与欢, 。 (廉颇蔺相如列传) 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短文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注明你选做的是第11题或

14、是第12题。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品 质 约翰高尔斯华绥我很年轻时就认识他了,因为他承做我父亲的靴子。他和他的哥哥合开一爿店,橱窗里陈列着几双靴子。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天,我把幼小的脚伸到他跟前时,羞怯地问道:“格斯拉先生,做靴子是不是很难的事呢?” 他回答说:“这是一种手艺。”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儿

15、僵硬和迟钝。人们不可能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一时穿不坏的他好像把靴子的精华缝到靴子里去了。 有一天,我有机会跟他谈了一件事,我忘不了那一天。我对他说:“格斯拉先生,你晓得吗,上一双在城里散步的靴子咯吱咯吱地响了。” 他看了我一下,没有作声,好像在盼望我撤回或重新考虑我的话;然后他说: “那双靴子不该咯吱咯吱地响呀。” “对不起,它响了。” “你是不是在靴子还经穿的时候把它弄湿了呢?” “我想没有吧。” 他听了这句话以后,蹙蹙眉头,好像在搜寻对那双靴子的回忆;我提起了这件严重的事情,真觉得难过。 “把靴子送回来!”他说,“我想看一看。” 由于我的咯吱咯吱响的靴子,我内心里涌起

16、了一阵怜悯的感情;我完全可以想象到他埋头细看那双靴子时的历久不停的悲惨心情。 “有些靴子,”他慢慢地说,“做好的时候就是坏的。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 有一次(也只有这一次),我穿着那双因为急需才在一家大公司买的靴子,漫不经心地走进他的店铺。我可以意识到他的眼睛在细看我脚上的次等皮革。他最后说: “那不是我做的靴子。”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不过那里面却隐藏着可以冰冻血液的东西。为了讲究时髦,我左脚上的靴子有一处使人很不舒服;他把手伸下去,用一个手指在那块地方压了一下。 “这里疼痛吧,”他说,“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跟着,他心里好像有点

17、儿沉不住气了,所以说了一连串的挖苦话。我听到他议论他的职业上的情况和艰难,这是唯一的一次。 “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他说,“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事到如今我很快就要失业了。” 后来我再去他那里的时时候,我很惊奇地发现:他的店铺外边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另外一个人的名字了。再后来,我发现他的姓氏不见了。橱窗里照样陈列着那几双靴子。 我走了进去,心里很不舒服。在那两间门面的店堂里现在两间门面又合二为一了只有一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 “格斯拉先生在店里吗?”我问道。 他诧异地同时讨好地看了我一眼。“不在,先生,”他说,“不在,但是我们可以很

18、乐意地为你服务。我们已经把这个店铺过户过来了。毫无疑问,你已经看到隔壁门上的名字了吧。我们替上等人做靴子。” “是的,是的,”我说,“但是格斯拉先生呢?” “啊!”他回答说,“死掉了!” “死掉了?但是上星期三我才收到他给我做的靴子呀!” “啊!”他说,“真是怪事,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的。” “慈悲的上帝啊!” “慢性饥饿,医生这样说的!你要晓得,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他接了一份订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比他做出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好啦,这就是他的下场。照他的想法

19、,你对他能有什么指望呢?” “但是饿死” “这样说,也许有点儿夸张但是我自己知道,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一直做到最后的时刻。你知道,我往往在旁边看着他。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怎么能活得这么久,我也莫名其妙。他经常断炊。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据沈长钺译本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以小见大,通过描写格斯拉先生的悲剧,展现了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的残酷现实。 B靴子的灵魂就是格斯拉的生命,

20、格斯拉举止怪诞,对现代工业文明心怀怨愤,对品质的追求让他被认为是那个物质社会的怪人。 C格斯拉叫“我”把那双咯吱咯吱响的靴子拿来看看,表现了他对自己手艺的自信,因为这是他用心做成的,他相信靴子的品质。D小说通过陈列靴子的橱窗的变化暗示了格斯拉经营的不善和最后的没落,也同样暗示了人们对格斯拉处境及死亡的漠不关心。 E本文叙事平淡,语言朴素,然而就在平淡和朴素之中,蕴藏着强烈的感情,既对格斯拉的“僵硬和迟钝”流露出遗憾,也对其不幸遭际深表同情。(2) 请分析标题“品质”的深刻含义。(6分) (3) 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 一个手艺精湛的鞋匠最后饿死了,这在当时的社会

21、中究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怪事还是一个必然的悲剧?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钱穆:一生为故国招魂的史学大师钱穆(1895-1990),江苏无锡人,一代国学大师。钱穆读书治学始终充满一种理想和激情,一种民族情怀。钱穆的学生、著名学者余英时曾说:“他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个子不高,但神定气足,尤其是双目炯炯,好像把你的心都照亮了。”当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认为史学就是史料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作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这种思想在历史学界有很大影响,并得到政府支持。但是钱穆却坚持自己的理想,做贯通的历史。他在北京大学争取到一

22、人把一门通史课讲完,其目的就是要说明历史应该是能融会贯通的,而不仅仅是考证史料,更重要的是他要说明中国历史是有其独特的规律和模式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它并对它保持信念。通过多次备课和讲授,钱穆终于将上自太古,下至清末贯通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钱穆的民族情怀也贯穿在平时的生活中,在他初入北平,进燕京大学讲课时,就对校方用英文字母给教学楼命名表示不满,在他的提议下,燕京大学把外国名字均改为中国名字,也有了以钱穆名字命名的穆楼。据说,今天北京大学校园内的未名湖,也是钱穆命名的。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钱穆随学校南迁。学校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西南联合大学。生活一度非常艰苦,钱穆曾

23、和吴宓、闻一多、沈有鼎四人合住一屋。在西南联合大学,钱穆继续讲授中国通史课程,局面更胜以前。著名历史学家、后来曾师从钱穆的严耕望讲述当时盛况:“校外旁听者争坐满室,先生上讲坛,须登学生课桌,踏桌而过。”也是在这里,钱穆开始手不停挥地编写国史大纲,因为正值抗战期间,钱穆笔间感情更加充沛。国史大纲跨越了几千年的风雨,记录了不断重演的外族人入侵与被同化的历史、中国人在面对外来挑战时所表现出的气节与智能在一个西方世界占据优势,中国正在跌落自信的谷底时,钱穆希望中国人对于自己的历史保持着“温情与敬意”,该书一经出版发行,就成为全国大学的教科书,风行至今。抗战胜利,北大复校,傅斯年主持校务,钱穆没有得到聘

24、书,于是闭门著书立说。1949年,钱穆经由广州去了香港,离开大陆,此后再也没有机会回归故土。当时的香港成了一个大的流亡场,各色人物从大陆逃亡香港,其中也有无数流亡学生。这些流亡学生,就像在大海上四处飘泊,前途渺茫,失去了精神依托。在这种情况下,钱穆放弃了较为闲适的教书生活,在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创建新亚书院。意义之一在于为内地流亡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工作的场所,让他们有了精神的依归,更是为中华传统的存亡续绝。严耕望后来感叹,钱穆此时正是学养成熟而精力未衰的阶段,正值学术研究的最佳年龄,却因时局动荡,被迫到香港办学,十余年间耗尽心力,对于学术界是一项不可弥补的损失。钱穆回忆新亚书院初创办时,“彼辈皆不能

25、交学费,更有在学校天台上露宿,及蜷卧三、四楼之楼梯上者。予于晚间八九点返校,楼梯上早已不通行,需多次脚踏铺被而过”。创立新亚书院的另一个意义是在这时代巨变的无可奈何中,钱穆是要努力去培养传递文化薪火的人,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新亚书院是当时香港唯一不牟利的学校,许多老师来此授课,纯粹都是尽义务。学校还在每周末设公开学术讲座,吸引校外人士来听讲。 新亚书院位于香港著名的贫民区,条件十分艰苦。钱穆只有两间小屋,一间居住,一间办公。办公室给余英时的印象是“一张长桌子已占满了全部空间”。支撑着他的,是中国传统精神。余英时回忆,在一个炎热、潮湿的夏天,他发现钱穆正躺在地板上,病了。钱穆叫余英时去买二十四

26、史给他读,仿佛这足以驱逐其所有的痛苦。钱穆亲自给新亚书院写了校歌:“乱离中,流浪里,饿我体肤劳我精。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千斤担子两肩挑,趁青春,结队向前行。珍重珍重,这是我新亚精神。”校歌的目的在于更有助于唤起青年人在艰苦时期经世救国的远大人生抱负,即“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千斤担子两肩挑”的不屈精神。这也是新亚书院创办的重要意义所在,使之最终成为20世纪后半叶中国教育的奇迹之一。而钱穆从香港到了台北,他再未回到大陆。1990年8月30日,钱穆在台北寓所辞世,享年96岁,身后留下一千四百万言的著作。1992年,家人将钱穆骨灰散入茫茫太湖,以示其魂兮归来。2009年8月8日,国学大师钱穆

27、、傅斯年墨宝在香港拍卖。其中钱穆的信札,用行书写就,字体飘逸、秀雅。信中钱穆写道,“今日之国运,吾侪从事学术教育工作者皆不得辞其咎”。短短一句话,可见一代国学大师“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摘编自任士英主编20世纪国学大师档案)(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在严耕望看来,钱穆创建新亚书院时正是学养成熟阶段,如果把精力用在学术上,会收效更大,但终因创业耗尽心力而十余年毫无学术成果,并认为他这样做很不值得。B作为一代国学大师,钱穆有着非比寻常的治学精神和民族情怀,他秉承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经世救国的抱负,一生为国学复兴鞠躬尽瘁。C北大复校后,在傅斯年主持校务的情况下,钱

28、穆没有得到聘书,所以他在1949年含恨离开大陆由广州去香港,这也是钱、傅二人观点不同所致,同时也反映了傅斯年为人心胸狭窄,容不下不同意见的人。D在20世纪三十年代,钱穆著书立说,主张国人要对国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就是希望国人能够对自己祖先的历史有一种深厚的情感,尊重自己的传统。E文章引用钱穆的学生、著名学者余英时的话“好像把你的心都照亮了”,说明钱穆先生是一位善于理解学生、把学生作为知己的好老师。 (2)第二段中,作者引用严耕望对钱穆在西南联大讲课盛况的描述,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钱穆在香港创建新亚书院,新亚书院的创立具有怎样的意义?请简要概括。(6分) (4)文章题

29、目为“一生为故国招魂”,钱穆先生心怀祖国,勇于担当,传扬民族精神的故国情怀给了你什么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II卷 表达题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领导干部只有严格自律,为政清廉,才能上行下效,使整个社会风气得到好转。B有些网络传销网站在国外注册,服务器也设在国外,国内监管部门鞭长莫及。C该省相关部门面对民众对华南虎照片的持续质疑耳熟能详,致使事态不断扩大,损失不断加剧。D土地是财富之母,从法律的角度抑制一些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做法已迫在眉睫,执法部门必须从长计议。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30、 )A广大观众认为,央视春节晚会推出的四川的“感恩奋进”歌曲因为有你有振奋人心的作用,这是值得肯定的。B江苏拟立法禁止其他亲属或者子女不得以无业或其他事情,骗取、克扣或者强行索取老年人的财物。C温哥华冬奥会上,中国的申雪、赵宏博首次获得花样滑冰第一枚冬奥会金牌,实现了中国花滑队在冬奥会历史上金牌“零”的突破。D为妥善处理分数与志愿之间的矛盾,尽量避免高分落榜和高校志愿断档,我市将在第一批本科试行“平行志愿”投档模式,考生可填报6个第一志愿。1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少年听雨,青年听雨,也在异乡,那是在祖国的北方。 , , , , , 。柔风

31、细雨,不是北方的个性,只有领略过北方豪雨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北方的魅力。忽晴忽雨,豪爽淋漓,一如北方汉子草原牧民的脾性,一如在黄土高坡上高唱信天游的陕北人电闪雷鸣,狂风暴雨,铺天盖地而来,真个是豪气冲天骑在自行车上,大雨淋了个透,阳光很快就晒干了在风沙弥漫的北方,绝没有细雨如丝,要下就是瓢泼大雨那雨从天而下,冲刷一切,荡涤一切,忽而又雨过天晴,阳光灼灼在北方,永远不用带伞A BC D 16.根据文意,仿写两个句子,注意表达的连贯。(6分)青春是一种令人羡慕的资本。凭着健壮的体魄,你可以支撑起一方蔚蓝的天空;凭着顽强的毅力,你可以攀登上一座魏峨的高山;_,_;_,_。 17.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

32、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0个字) (5分) 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蒂莫西布朗说:“我们已经在人类大脑中发现了一个类似时钟的东西,也就是一种成熟的生物信号,这种信号能够很好地捕捉到人们的年龄差异。”大脑内部存在一个“时钟”,通过对大脑扫描便可准确获知一个人的真实年龄,误差不会超过1岁。布朗利用核磁共振成像对885名3到20岁的人进行了大脑扫描,其目的是为了确定人类大脑内部的231处生物标记,把这些生物标记结合起来就可以确定一个人的真实年龄,精确度超过92%。五.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1)在事情未成功之前,一切总看似不可能。(2)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

33、,而在于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3)我想告诉大家,只要我们能接受生命中的挑战,连最奇异的梦想都可实现!以上3句都是曼德拉的名言,读了以后你有那些思考与感悟?请联系自身实际和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第页(共9页) 第9页(共9页) 第9页(共9页)题号1234561314 15总分答案DCBBBA1. D【解析】D项在第3段的最后4行,原文先说结果,后举例,D项先举例,后说结果。顺序变化了,但意思未变。A项在第1段倒数最后2行,原文中的“此”指前一句“只有中国几乎未与其它文化产生关联而

34、独自发展出汉字文化圈。”而并非“中国能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明古国”也是无中生有;B项在第2段第3行,“必须”为必要条件,“只要就”为充分条件,逻辑关系不同,“对这一点汉字文化圈中一些国家是完全理解和支持的”属于无中生有;C项在第2段第5行,原文是“基本事项”并非“全部事项”,范围扩大。7.答案:(1)范晔从小好学,博览经史,善写文章,能写隶书,通晓音乐。 (2)檀道济北征,范晔害怕随行,借口脚有疾病,皇上不允许,让他由水路统率船队装载武器北上。8. 描写了风雨、庭轩、残花、楼头画角、重门、明月、秋千影等景物,渲染出凄冷、寂寞、伤感的氛围。(2分)全词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以及由

35、景而生的怀旧情怀和忧苦心境。(2分)(意思对即可)9.示例一:寓情于景,借景抒情。(2分)全词通过风雨、庭轩、残花、秋千影等清冷意象,寄寓了词人的孤独寂寞和忧苦心境。(2分)(意思对即可)示例二:烘托。(2分)词中描绘了气候的忽冷忽暖,风雨时至,侧面烘托了词人的心绪不安;通过描写隔墙的秋千之影,来烘托入夜后月明人静的凄清,进而烘托了词人的孤独寂寞和抑郁的心情。(2分)(意思对即可)(若答“拟人”等其它答案,分析合理,也可酌情给分)10.(1)暮霭沉沉楚天阔源: (2)千古风流人物 (3)一蓑烟雨任平生 (4)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5)人比黄花瘦 (6)为刎颈之交三.11(25分)12. (1)B

36、D(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和C不给分)8学生中有“校外旁听者”,说明钱穆学识渊博,他的课堂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魅力,所讲课程在校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登学生课桌,踏桌而过”一句极写听众之多。学生们“争坐满室”,说明钱穆的讲座激起了抗战期间学子们的求学热情,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引用名家的原话,使文章的叙述具有可靠性、真实性和感染力,更具体形象地使当日的盛况再现。(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9能够为内地流亡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工作的场所,使他们有一个存身之处和精神归依。能够培养在民族存亡之际,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传递文化薪火之人;更有助于唤起青年人在艰苦时期经世救国的远大人生抱负,即“艰险我

37、奋进,困乏我多情”“千斤担子两肩挑”的不屈精神。(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四.13.B. 【解析】A项贬词褒用 上行下效: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或下辈的人就学着怎么做(多指不好的事)B鞭长莫及:指力量达不到。C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说的很详细清楚。应为“熟视无睹”D项从长计议:慢慢地多加商量。语义前后矛盾。 17人脑“时钟”(生物标记)能准确反映真实年龄。(“人脑”1分;“时钟”或“生物标记”1分;“反映”、“确定”或“获知”分;“真实年龄”分) 18.参照高考评分标准 文题的材料部分由曼德拉的3句名言组成,第一句讲明做任何事情都有成功的可能,不要对自己说不可能;第二句阐述每个生命都有

38、可能遭遇失败、困难和挫折,关键在于能否超越自己,“再度升起”;第三句揭示人生的真谛在于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三则材料综合起来,实际上谈的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人生实践和人生理想。一个人活在世上,没有梦想,就不可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而要实现梦想,必须具有坚韧不拔、超越自我的精神,惟其如此,一切才皆有可能。写作时,最好把3句名言综合起来,展开论述,也可以某一句为重点,深入挖掘,用多角度、多层次的发散性思维,旁征博引,活用论据,结合生活实际,提出有创意的观点。写作时,要摆出现象,追根溯源,认清本质,由此及彼,展开合理的联想想象,既要表达深刻的生活体验,又要写出思考的广度和深度。 注意:文面不整洁,字数不够,酌情扣分。偏离文题在25分以下量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