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民版全国通用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57385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7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民版全国通用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民版全国通用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民版全国通用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民版全国通用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民版全国通用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民版全国通用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民版全国通用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民版全国通用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民版全国通用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民版全国通用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民版全国通用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民版全国通用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8山西重点高中联考)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这一规定反映出当时()A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B人民政协已成为统一战线组织C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彻底完成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建立起来答案A解析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可以规定国家的政体、国体,故A项正确。2(2018安徽名校联考)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

2、府和政务院主要领导架构中,中共和非中共人员各拥有3位副主席、2位副总理的职位;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构成中,中共与非中共委员的比例达2927。这说明()A中共践行了新中国成立前的民主构想B社会主义的民主原则得以贯彻执行C中共开始与民主党派进行合作D新中国政治体制受苏联模式的影响答案A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尚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故B项错误;中共与民主党派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便开始合作,故C项错误;苏联模式在政治上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故D项错误。3有观点认为:随着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

3、些自治县相继达到了国务院设定的设市标准。国家应该通过设置“民族自治市”来鼓励少数民族走出农村、走向城市,以此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城镇化的发展速度。这一观点()A表明新中国民主政治已至臻完善B成为新中国民主制度的组成部分C对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启迪作用D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答案C解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之一,设“民族自治市”的观点只能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能得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已至臻完善,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观点只是建议,没有实行,不是新中国民主制度的组成部分,故B项错误;一些达到了国务院设定的设市标准自治县设置“民族自治市”是完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C

4、项正确;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就已经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故D项错误。4(2018江西重点中学盟校联考)“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与上述条文出自的法律文件相关的是()A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B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C实行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D1949年到1954年代行宪法职能答案D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这些条文应该出自1949年的

5、共同纲领,由于这时还没有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以它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故D项正确。5(2017临沂期中)1953年4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办法,决定开展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这次人口普查的直接目的是()A加强计划生育工作B作为实行普选的基本数据C为三大改造作准备D为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依据答案B6(2017九江十校联考)观察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把自己满意的人选出来了 选民证(1953年)A用普选的方式产生人民代表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选举的法律依据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基本确立D选出的代表将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

6、大会召开前夕新中国实行的选举制度。材料反映的是人民直接选举人大代表,为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作准备,故A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于1954年,故B项错误;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基本确立的时间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C项错误;全国人大代表是间接选举产生的,与材料中直接选举现象不符,故D项错误。7(2018安徽江南十校联考)2017年全国政协会议召开的时间为3月3日至13日,全国人大召开的时间为3月5日至15日,以往每年的全国政协和全国人大会议召开的时间也具有上述特点。这种时间安排最主要是基于()A全国政协通过的决议须经全国人大审核B照顾双重身份代表的需要C全国人大代表由全国政协会议选举产生D避免重大决

7、策失误的需要答案D8(2018湖北重点高中联考)20世纪60年代中期,蒋介石曾责问日本右翼元老石井光次郎道:“日本豢养台独,还允许他们成立什么临时政府,不是欺人太甚嘛!”之后,他指示台湾当局相关负责人和媒体发表谈话或刊发文章,揭露和谴责日本政府及其右翼政客支持“台独”、制造“两个中国”之行径。这表明蒋介石()A倾向与中共和解B希望台湾与大陆统一C承认新中国地位D坚持“一个中国”论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无法看出蒋介石倾向与中共和解,故A项错误;蒋介石反对“台独”并不意味着其希望台湾与大陆统一,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看出蒋介石承认新中国的地位,故C项错误;蒋介石反对“台独”和“两个中国”都是其坚持“

8、一个中国”原则的反映,故D项正确。9(2017唐山三模,31)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章第二条明确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这意味着()A“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B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建立C“港人治港”原则最终确立D中国仍是一个单一制国家答案D解析材料并未提及两种制度,故A项错误;1997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故B项错误;香港自治必须要在中央的领导之下,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一个中国原则,故D项正确。10(2017山西高三第一学期期末,18)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某项政治制度。据此可知该制度() A是直接民主制

9、度 B是民主共和制度C具有真正民主性 D权力归属于议会答案C解析直接民主是指公民直接参与国家政治,与材料中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代表大会不符,故A项错误;民主共和是指国家权力属于多数人,国家元首的产生实行选举制、限期制,而不是世袭制、终身制等,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图表显示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选举代表组成的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反映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性,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人民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故D项不是对材料的全面表述,故D项错误。11(2018洛阳联考)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

10、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此规定意在()A强调宪法的性质与地位B重申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C重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总结中国民主建设的经验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我国1982年宪法的性质和地位。材料“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体现了宪法的性质,“本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体现了宪法的地位,故A项正确。12(2018黑龙江、吉林八校联考)1995年6月,美国财富杂志国际版推出了一期封面报道香港之死。2007年7月,美国财富杂志发表了哎哟,香港根本死不了一文。财富杂志的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A该杂志理念发生根本变化B“一国两制”保证了

11、香港的繁荣C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D美国政府对香港的策略发生变化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一国两制”。杂志理念发生变化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据材料“1995年6月”“2007年7月”可知,这一转变是在香港回归后,表明“一国两制”促进了香港的发展,保证了香港的繁荣,故B项正确;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是其转变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财富杂志的这一转变与美国政府对香港策略的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13(2017山西名校联考)1972年8月,周恩来在谈到台湾问题时说:过去23年,只是向金门、马祖打炮、广播,号召官兵起义,实际上我们对台湾的工作做得很差。1973年6月,他指示新华社:参考

12、资料每天要登一篇有关台湾的消息和言论。这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初()A海峡两岸的沟通主要在民间B中国外交手段呈多样化特征C大陆处理台湾问题的方式开始调整D中美关系改善推动了两岸关系缓和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海峡两岸民间交往坚冰被打破是在20世纪80年代,故A项错误;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不是外交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大陆处理台湾问题的方式开始调整,故C项正确;两岸关系缓和是在20世纪80年代,故D项错误。141983年6月,撒切尔夫人连任英国首相,她使出了“三脚凳”策略,即让港英当局作为“独立第三方”参加谈判,使谈判形成21的态势。中国政府对此表示拒绝,理由是()A违背了中

13、方“和平统一”的方针B统一方案须得到三方的共同接受C体现不了“港人治港”的精神原则D反对香港成为一个政治独立实体答案D解析香港问题是主权问题,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会谈是中英两国政府之间的双边会谈,中国政府反对香港成为一个政治独立实体,故D项正确。15(2018河北名校联考)有学者说:“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在兼顾各方利益基础上提出的实现国家统一的最包容、最民主的模式。”此“模式”()A最早反映了“和平统一”思想B开创了“多体共存”的先河C反映了“实事求是”精神D是首先针对香港问题而提出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是在“和平统一”思想逐步深化和成熟的基础上形成的,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

14、无关,排除;据材料“在兼顾各方利益基础上提出”可知,“一国两制”反映了“实事求是”精神,故C项正确;“一国两制”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来的,故D项错误。162016年10月10日,国台办表示:是否接受“九二共识”,是检验台湾当局领导人所谓“善意”的试金石。只要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意涵,两岸双方就可以平等协商、良性互动,两岸同胞就能赢得两岸关系发展的光明前景。材料中“核心意涵”指的是()A“一个中国” B“和平统一”C“一国两制” D平等协商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与精神。结合所学可知,“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故A项正确。17(

15、2017北京西城期末)1949年,在中国外交部成立大会上,周恩来说:“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此言论表明新中国()A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并发挥作用B反对霸权主义并且维护世界和平C已经采取了“一边倒”的对外方针D在独立自主基础上建立新型外交关系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基本原则。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标志着中国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不符合材料时间,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反对霸权主义,故B项错误;“一边倒”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我们要有独立的精神”说明新中国主张在独立自主基础上建立新型

16、外交关系,故D项正确。18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载:“它是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开展活动,冲破美国的孤立和遏制政策,扩大对外交往的有力武器(它)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主张世界各国在相处中互相监督,实行对等的约束和自我约束,具有法律性和道义性。”这是在评价()A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B1955年“求同存异”方针C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答案C解析材料“(它)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主张世界各国在相处中互相监督,实行对等的约束和自我约束,具有法律性和道义性”,可以判断出该政策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A、B、D项错误,正确答案为C项。19(2018天津一模,

17、7)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对19502005年中美两国双边关系进行了定量测量,测量结果如下图。中美良性关系波动最小时期的出现主要缘于() A中美建交,中国对外开放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C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D美国放弃了称霸全球战略答案A解析根据图表得出,在19782005年这段时间里中美良性关系波动最小,内因是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外因是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力图改善中美关系以遏制苏联,内因是主要原因,故A项正确;二战后至1991年苏联解体,此时的世界格局是两极格局,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C项是外因,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美国始终坚持称霸全球的策略,故D项错误。20(201

18、7潮州二模,31)新中国成立后,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叶剑英援引历史典故说:“魏、蜀、吴三国鼎立,诸葛亮的战略方针是东联孙吴,北拒曹魏,可以参考。”这一外交思路最有可能出现在20世纪()A50年代初期 B60年代初期C70年代初期 D80年代末期答案C解析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外交奉行“一边倒”政策,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外交奉行“一大片”政策,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据材料“诸葛亮的战略方针是东联孙吴,北拒曹魏”可知20世纪70年代初期,与美国改善关系,拒绝苏联,故C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外交奉行不结盟和新型外交政策,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

19、21(2018朔州高三模拟)有学者认为,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真正起决定性、直接作用的是中国政府和国际环境。对“国际环境”理解正确的是()A两极格局的瓦解B中国大国身份的确立C中美关系的改善D日本的国际地位下降答案C解析两极格局瓦解于1991年,中日关系正常化于1972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国际会议,始于1954年,与中日关系正常化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中美关系改善于1972年尼克松访华,日本在美国改善对华关系的“越顶外交”中受到冲击,日本首相访华,实现中日关系正常化,故C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日本迅速崛起,在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

20、局面,故D项错误。22(2017沧州高三模拟)新时期,中国不再喊“打倒帝、修、反”的口号,不再将建立反帝统一战线作为外交工作的重要内容,也不再以对某一国家的态度画线决定亲疏。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方针调整的主要动因是()A中国睦邻政策的推行B两极格局的解体C国内工作重心的转移D“文化大革命”的结束答案C解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标志着国内工作重心重新回到经济建设上,我国在新时期推行全方位的和平外交,主要是为国内的经济建设提供和平安定的环境,故C项正确。23(2017揭阳二模,34)“多年来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态度是主席和总理全然不能同意的。把我们带到一起来的,是认识到世

21、界上出现了新形势。”(尼克松回忆录节选)材料中所说的“世界上出现了新形势”是指()A经济全球化趋势B区域集团化趋势C政治多极化趋势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答案C解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属于经济领域,中美关系改善是双方基于共同的政治需求而做出的安排,故A项错误;区域集团化指同一区域的一些国家在维护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加强经济合作,通过某种形式(条约、协议)组成贸易组织,材料并未体现,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把我们带到一起来的,是认识到世界上出现了新形势”,结合所学,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是由于共同受到苏联威胁,中国在国际舞台影响力日渐增强,多极化趋势出现,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需求,故C项正确;20世纪七十

22、年代末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24(2018兖州模拟)在中美两国同时发表的某公报中写道:“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后来该公报又进行了修改,增加了“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这句话,这一变化()A直接促成了中日邦交正常化B消除了中美两国之间的分歧矛盾C真正实现了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D有助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答案C解析由“不提出异议”到“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反映的是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25(2018黄冈模拟)1985年,

23、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C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D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答案D解析邓小平的这一观点是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世界战争与国内问题作出的科学判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邓小平的关于国际局势的论断,有助于我国的经济建设。故D项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第26题25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2分,共50分)26(2017厦门高三第一学期

24、期末,38)(25分)为了实现依法治国的理想,先进的中国人做了许多努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把我们国家的自由恢复起来,就要集合自由成一个很坚固的团体,中国国家自由了,中国民族才真能自由。孙中山文集材料二共同纲领内容摘要第一章总纲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第二章政权机关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

25、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人民政府为行使国家政权的最高机关。第四章经济政策第二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第四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第六章民族政策第五十一条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材料三1954年以后我国宪法的修改历程方式结果全面修改(将原来宪法重新改写)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1982年宪法部分修改(对宪法部分条文

26、进行修改)1988年宪法修正案1993年宪法修正案1999年宪法修正案2004年宪法修正案请回答:(1)为了实现材料一中“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的国民志愿,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做了什么努力?有何意义?(13分)(2)据材料二概括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地位。(6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1982年宪法是新中国制定的第几部宪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82年全面修改宪法的原因。(6分)答案(1)努力:制定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意义: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制度的确立;是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2)内容

27、: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和基本方针、政策。地位:是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答出其中一点即可)(3)宪法:第四部。原因:纠正“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解析(1)第一小问努力,结合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颁布临时约法的史实回答,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教材回答即可。(2)第一小问内容,根据材料二说明主要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和基本方针、政策;第二小问地位,可以结合所学概括共同纲领地位即可。(3)第一小问第几部宪法,结合材料三宪法的历程即可回答;第二小问原因,可以结合“文革”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回答。

28、27(2017山西五校高三第三次联考,25)(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朝对周边民族的统治,设置与内地不同的边郡,以当地民族习惯为界,因俗而治;有的加封一些当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郡长等。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并使羁縻府州县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材料二国内各少数民族、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三区革命政府”参加了筹建新中国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共同表决通过了中

29、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在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上,要“既利于国家统一,又利于因地制宜”;在民族关系问题上,各民族“一律平等”,“均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在民族地方治理与施政问题上,“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色与功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与汉代民族政策的差异。(4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新中国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族问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9分)答案(1)差异:汉代因俗而治,实行民族内部自治;唐代平等对待汉族与少数民族,向少数民族地区派驻官

30、员,参与地方管理,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管。(2)背景:汉唐以来有少数民族事务管理的经验;新中国建立前已有民族区域自治的探索;新中国建立后社会稳定;少数民族以聚居为主。影响: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可有效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六十年来中国外交坚持了“变”与“不变”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的对立统一:一方面,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国外交经历了几次大的战略调整;另一方面,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贯穿其中。中国外交的基本内容正是在这种“变”与“不变”中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的,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中国外交独特而又丰富的内涵

31、和风格。邝艳湘新中国外交政策中的“变”与“不变”结合材料与所学现代中国对外关系的相关知识,围绕“现代中国外交政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12分)(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1: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从以下角度论述:外交重心从求独立到求发展;从重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革命外交到国家正常外交;从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相对封闭到对外开放;从结盟到不结盟等。示例2: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不变”。从以下角度论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重视睦邻友好;重视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等。示例3:也可以就现代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的原因、变化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自拟论题论述,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据材料“六十年来中国外交坚持了变与不变”并结合所学,围绕“现代中国外交政策”可以得出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不变”两个论题。另外我们还可以将新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的原因作为论题(可以从国家利益、国际形势、国内形势变化的角度论述),也可以就新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的作用作为论题(可以从对于国际和国内的作用两个方面论述,也可从政治、经济等角度论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