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2008年高考复习精品资料第四单元 隋唐部分历史一轮第09课时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对外友好交往田书堂 一、复习目标1、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突厥;(2)回纥;(3)靺鞨;(4)南诏;(5)吐蕃。2、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1)和新罗的交往;(2)和日本的交往;(3)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4)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二、知识归纳1、突厥:(1)兴起:兴起于阿尔泰山,6世纪中期建突厥汗国(2)分裂:隋初分裂为东、西突厥(3)东突厥:贞观年间,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唐太宗用开明政策,不改变原有的部落组织、风俗等,设都督府,仍以突厥贵族为都督、将军
2、。(4)西突厥:隋唐之交势力强大,控制天山以南的西域各国,影响丝绸之路的畅通,唐太宗征服依附其的高昌,治安西都护府下高昌故地;唐高宗时,灭西突厥;武则天时设北庭都护府辖其故地,后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2、回纥:(1)兴起:7世纪初,活动在色楞格河一带。(2)与唐的关系;唐太宗任命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出兵助唐平叛;双方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几次和亲。(3)衰落:8世纪后期,改为回鹘。9世纪中期瓦解3、靺鞨和渤海国(1)兴起:7世纪中期以后,黑水和粟末部强大(2)与唐的关系:8世纪前期,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都督府,正式归属唐朝版图。7世纪末,唐
3、玄宗封大柞荣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假手忽汗州都督,渤海正式归入唐朝版图。4、南诏的崛起:(1)兴起:8世纪前期,南诏首领皮罗阁在唐玄宗的支持下统一六诏。(2)与唐关系: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5、唐蕃关系:(1)吐蕃兴起: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2)内容:贞观年间,文成公主入藏;8世纪初再次和亲,金城公主入藏;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9世纪中期,与唐会盟,史称“长庆会盟”。6、唐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及南海7、唐代对外交通:(1)陆上丝绸之路:从登州、扬州处罚可到达今天的韩、日。(2)海上丝绸之路:从广州出发经可达波斯湾(设市舶司)8、新罗
4、:(1)留学生:新罗人最多;著名的如崔致远。(2)影响: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茶种、雕版印刷术、制瓷及制铜技术传入新罗,姓氏、服饰、节令、风俗受唐影响。9、日本:(1)隋朝:日中互遣使臣。(2)唐朝: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华;文化交往中突出人物有吉备真备、鉴真。(3)对日影响:日本大化改新仿唐制度;都城建造;儒学传播;贸易往来频繁10、印度:(1)印度被称作“天竺”。(2)往来:唐太宗派人学习熬糖法,中国十进位计算法传入天竺。(3)代表人物:玄奘、义净。11、和西亚、中亚、欧非各地:(1)和波斯:隋时已互遣使节,唐时,其王及其子来中国,其商人在中国开“波斯店。(2)和大食:唐高宗时遣使来唐,造纸
5、术传入大食。(3)和东罗马:使节来往,东罗马的杂技、医术传入中国,唐的丝绸、瓷器运往欧洲。(4)和非洲:最早到达非洲的中国人是杜环。12、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原因和方式(1)原因:国家统一,交通发达;各民族互相交流、融合;统治者推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2)方式:册封;设立机构;和亲;会盟。13、对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及认识:(1)特点:中央政权与边境地区联系加强 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繁盛。(2)认识:尽管隋唐时间,民族之间有战争,但它却是短暂的,民族友好、和平交往是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14、唐对外交往的新特点:(1)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且具有连续性;(
6、2)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3)交往是双向的,但内容不同,中国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艺术;(4)对外交往的渠道众多,有使节、留学生、民间技术交流、宗教往来、艺术交流等;(5)从唐对外贸易来看,海路贸易与陆路贸易并举;对外贸易与外交同时进行等。15、唐朝对外交往发达的原因(1)有稳定、统一的政治环境;(2)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3)对外政策比较开放;(4)有比较发达的对外交通线(海、陆丝绸之路);(5)文化交往频繁。16、隋唐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特点(1)原因: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国内各族
7、交往密切;继承了魏晋南北朝文化。(2)特点: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三、典例精讲1(2007天津文综)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A农业生产的发达B对外交流的繁荣C西域都护的设置D泉州口岸的开放解析:此题非常适用用排除法解答。西域督护设置在西汉,泉州口岸的开发说法不正确,而且泉州在唐朝还不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AB两项比较则B更为准确。答案:B点评:唐朝开始出现世界各地的蔬菜,是唐朝对外开放和经济文化交流的结果。从题干中的信息看不出农业发达,CD两项分别反映的是西汉和宋代的情况。2(2007上海
8、历史)2007年2月,印度天竺那烂陀举行了玄奘纪念堂落成典礼,中印两国领导人应邀出席。印度举行这一盛大庆典是因为A玄奘长期生活于天竺那烂陀 B天竺那烂陀是佛教的诞生地C唐代高僧玄奘曾去该地取经 D玄奘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解析:唐代高僧玄奘于贞观初年到达天竺。他在那里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钻研佛学,后来返回长安专心翻译佛学。为中印文化交流起了重要贡献。答案:D点评:此题易错选C项,原因是考生没有对题干意思理解正确。印度所以举行这一盛大庆典的目的是纪念玄奘西游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故D答案正确。3、(2004年北京文综卷)“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重修。
9、布达拉, 梵语意为佛教圣地”。对上文蕴含信息归纳完整的是 藏族在唐时称吐蕃 唐蕃和亲 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 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A B C D解析:对本题要全面理解材料的内容。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说明其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唐时吐蕃为文成公主而建的,体现了唐蕃和亲。而起名“布达拉”体现了佛教的重大影响。故信息的完整归纳应是A。答案:A点评:此题属排序选择题,是要求考生能根据题目要求,把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按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如时间先后等,其形式有序号式或非序号式两种。巧解此类题可以获得事半功倍之效。采用首尾结合法,首先找出打头的历史事件的序号,找出备选项的代码;再找
10、出结束事件的序号,结合首尾序号,选择备选项符合顺序排列的那一个。若存在相同的备选项,则要比较他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4.(2005年北京文综卷)下列史实反映了唐代中印友好交往的是A佛教传入中国 B法显游历天竺C义净西行研究佛学 D鉴真渡海传播佛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关键要审清题目的要求是“中印关系”,可采取排除法。很明显佛教传入中国是西汉末年;是玄奘游历天竺,而非法显;鉴真渡海传播佛法是到日本。答案:C四、课堂理解1唐太宗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主要是由于他A拥有强大的武力 B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C灭掉东突厥 D是一代明君解析:对东突厥的降众,唐太宗采取开明政策,在
11、不改变原有部落组织、风俗的情况下,设都督管辖,仍以突厥贵族为都督、将军。这对北方各族产生巨大影响,他们纷纷入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答案:B2被册封为“怀仁可汗”的少数民族首领是A骨力裴罗 B颉利可汗 C大祚荣 D皮罗阁解析:8世纪中期,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唐玄宗册封他为怀仁可汗。答案:A3以渤海为号的民族是A黑水靺鞨 B南诏 C突厥 D粟末靺鞨解析:开元初,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从此,粟末靺鞨以渤海为号。渤海也正式划入唐朝版图。答案:D4南诏对我国农业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是A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和局 B最早实行复种制C使用了中原先进技术,稻米产量高 D使用了井渠法与代田法等技术解析:
12、南诏的经济以农业为主,最早实行复种制。答案:B5唐朝与吐番的关系不包括A通婚联姻 B经济文化交流C共同平定安史之乱 D长庆会盟解析:用排除法,平定安史之乱是回纥出兵帮助唐朝平叛的。答案:C6唐朝一反“贵中华、贱夷逖”的传统观念,采取“抚九族以仁”的政策,这种变化说明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地区用兵的办法B统治者实行相对开明的民族政策C唐朝同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始终非常和睦D统治者册封各族首领巩固边防解析:中央王朝的统治者,尤其是唐朝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答案:B五、课后巩固1唐朝时,我国与各国的友好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其原因是中国的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 中国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唐
13、朝的一些皇帝推行比较开明的对外政策 唐朝的疆域比过去扩大 A B C D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的历史条件,唐朝时候,封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中国和亚洲、欧洲各国的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不,由于国际交往和贸易的需要,唐朝的对外交通空前发达。因此,该题中的均符合题目的要求,疆域扩大不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A 点评:学生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具有融会贯通和概括、归纳的能力。此题学生易选错D,原因对疆域的扩大的作用理解不清。疆域的扩大并非唐朝一个,中国历史上的清朝疆域也大,却由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落后于世界,造成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因此不符合题目要求。2广
14、州是隋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这条“海上丝绸之路”A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唯一的对外商路B是通往日本、朝鲜的主要商路C最远可抵达非洲东海岸D可到达波斯湾解析:此题对隋唐时期广州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对外交往路线和地位分别进行了考查。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在两汉时期就初步形成,当时主要是从水路沟通中国与东南亚的联系,在隋唐时期已经可以到达西亚和波斯湾了。而从水路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是明朝郑和下西洋的事情。答案:D点评:学生易错选B、C两项。选B项的学生主要失误在于从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上发现了从广州出发,可以到达朝鲜和日本。但这条路线并不是有特定含义的“海上丝绸之路”选C的学生只记住了唐朝
15、时期与非洲有往来,而未认识到这并非“海上丝绸之路”所及。3与唐朝和东南亚、西亚、欧、非的交流相比,唐和日本、朝鲜交流内容最主要的不同点是A政治制度 B生产技术 C宗教 D建筑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比、概括唐朝中外交往中对东西方交流的不同特点的能力和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使用排除法。B项生产技术中,造纸技术也传到了天竺、可排除。C项佛教也是唐和天竺交往的纽带,也可排除,建筑只在和日本交往中才有属于个别现象。而且和政治制度相比较,显然不是最主要的。答案:A点评:本题设问的重点是“交流内容最主要的不同点”。学生一般容易错选D项。认为建筑在对西亚等地的交流中没有。这实际是混淆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宏观与
16、微观的关系。政治制度在东亚的交流中是普遍的。建筑是个别的,政治是从宏观去把握,建筑是从微观去认识。“最主要”是宏观的和一般的。解决办法是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对基本理论的学习。4唐诗云:“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孝文帝改革 边疆与内地交往频繁 中外交流盛况空前 唐初开明的民族政策 “五胡”内迁A B C D解析:认真领会唐诗中的含义,“胡”的含义。分析几个选项所属的历史时代,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题意无关。答案:D点评:学生易错选B。错误原因:认为“胡人”指少数民族,而实际上在当时非中原人皆称“胡”、“夷”等,包括少数民族和外国人。六、阶段测试1唐朝时管辖黑龙江、松
17、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方式有 设置都督府,建立行政机构 送公主和亲从内地迁来大批移民 册封当地首领A B C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准确掌握程度。选项中,是唐朝和西藏的关系。不符合唐朝的史实。只有D符合题意。答案:D 2唐朝加强对西北地区管辖的主要措施是 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打败少数民族的进攻与少数民族结盟 设置行政机构 A.B.C.D. 解析:本题是一道组合选择题,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说明的是一种对等关系,与题干对西北地区管辖不符,排除有的A、B、C项可得出答案。 答案:D3下列关于骨力裴罗、大祚荣、皮罗阁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都是少数民族首领都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 都接受唐玄宗
18、的册封都曾与汉族和亲 A.B.C.D. 解析:和亲政策是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之一,但并不是对所有的民族政权都采取这一政策。 答案:B4下图是著名的步辇图,它生动形象地描绘了A唐太宗会见印度使者场景B唐玄宗会见大食使者场面 C唐太宗会见吐蕃使者场景 D唐玄宗会见新罗使者场景解析:步辇图反映了唐太宗接受吐蕃使者的情况。答案:C5史学界对于唐太宗与东突厥的战争之所以持肯定态度的主要理由是A是先进民族对落后民族的战争 B有利于维护中原生产发展 C是反对少数民族侵略的自卫 D唐朝进行的是防御性质的战争解析:东突厥南下骚扰中原地区是非正义的掠夺战争,而中原政权反击主要目的是维护中原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19、“防御战争”不一定是正义性质的。故选B。答案:B6隋唐时期,社会经济领域出现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变化是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 灌溉工具筒车的出现 国家开始对茶叶征收茶税 邸店和柜坊在大城市中出现A B C D解析:项在三国时期就已经出现。项出现于唐朝,是具有创新意义的事件。项也是最早从唐朝开始的,也属于商品经济领域的创新事件,反映了唐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项中的邸店不是最早从唐朝开始的,此项是学生最容易选择而出错的选项。答案:A7.汉唐在西域设置管理机构的共同作用是加强了对边疆的管辖帮助西域地方政权摆脱北方民族的控制便利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内各族的经济文化交流A B C D解析:本题为
20、比较式组合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准确掌握基础知识和比较问题的能力。组合项不是共同点,可将带标号的C、D两项排除。再比较AB两项,其中两项相同,故只分析项,项是汉唐在西域设置管理机构的共同作用,故正确答案为A。答案:A8因唐朝统治者重视、扶持而得到发展的文化现象,不包括A“传奇小说”出现并盛行 B医学天文算学专业学校出现C佛教、道教盛行 D编撰多部后来被列入二十四史的著作解析:因为“传奇小说”是随城市发展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而出现的,这里面并没有统治者的重视与扶持。故选A。答案:A9下图货币发行于A唐太宗时期B唐高祖时期 C武则天时期 D唐玄宗时期 解析:开元通宝发行唐高祖时期,而不是发行于唐玄宗时
21、期。D项是干扰选项,是容易失误的选项。答案:B2,4,610隋朝沿用北魏以来的租调制,后来又规定“免役收庸”的年龄限制是A50岁以上 B50岁以下 C40岁以下 D60岁以下解析:隋朝租庸调适合于50岁以上的男子。答案:A11隋朝创立了三省六部制,以下对这一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它们之间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制约和监督 它是两汉以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产物 它的实行,加强封建君主的中央专制统治权 对隋唐以后封建社会政治发展影响深远 A B C D解析: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这一制度通过三省之间的制约和监督,达到了加强封建君权的目的。因此,被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答案:D
22、12史学界对于唐太宗与东突厥的战争之所以持肯定态度的主要理由是A是先进民族对落后民族的战争 B有利于维护中原生产发展 C是反对少数民族侵略的自卫 D唐朝进行的是防御性质的战争解析:东突厥南下骚扰中原地区是非正义的掠夺战争,而中原政权反击主要目的是维护中原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防御战争”不一定是正义性质的。故选B。答案:B13魏晋以来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时期无法实行,其最主要原因是A注重门第,无法选拔真正的人才B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C皇帝都能够公正地任人唯贤D士族地主与庶族地主的矛盾尖锐解析: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导致士族地主自身的衰落,基本丧失执政能力,皇帝被迫起用地位和官品较低
23、的官员。答案:A14隋唐采取“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其实施的主要结果是A使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B扩大了封建社会统治的阶级基础C缓和了庶族和士族地主之间的矛盾 D大大加强了封建主义中央集权 解析:A、C项都是科举制度推行所产生的直接影响,B项是科举制推行的主要影响之一。但D项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B项影响更大。故选D。答案:D15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匈奴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蒙古分裂为漠北、漠南、漠西三部蒙古分裂为鞑靼和瓦剌A B C. D解析:本题为排序式组合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基础知识和排序组合能力。发生在东汉初年,发生在隋朝,发生在
24、明末清初,发生在14世纪末。由此可知正确答案为D。答案:D16据隋书记载,有一海岛,“当建安郡(今福建省福州市)东,水行五日而至。上多山洞。其王姓欢斯氏,名渴剌兜。国有四、五帅,统领诸洞。无赋敛”。以上材料反映出古代日本的政治、经济状况我国台湾的政治、经济状况该地区尚处于原始社会该地区处于外国的统治之下A B C D解析:本题为材料选择题,旨在考查依据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和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关键是把握有效信息,如“有一海岛,当建安郡(今福建省福州市)东”、“无赋敛”等。从地理位置和材料的内容可知B项正确。 答案:B17唐朝加强对西北地区管辖的主要措施是 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打败少数民族的进
25、攻与少数民族结盟 设置行政机构 A.B.C.D. 解析:本题是一道组合选择题,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说明的是一种对等关系,与题干对西北地区管辖不符,排除有的A、B、C项可得出答案。 答案:D18下列关于骨力裴罗、大祚荣、皮罗阁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都是少数民族首领都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 都接受唐玄宗的册封都曾与汉族和亲 A.B.C.D. 解析:和亲政策是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之一,但并不是对所有的民族政权都采取这一政策。 答案:B19下列有关中日交往的历史事实叙述与实情不符的是 A.佛教以中国为中介传入日本 B.日本使译通于汉 C.明朝中后期中日私人海外贸易下降 D.唐朝时日本从中国招聘工匠
26、 解析:D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D二、材料解析题2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吐番,在长安之西八千里,本汉西羌之地也。历周及隋,犹隔诸羌,未通于中国。旧唐书吐番传材料2 金城公主上言,请以今年九月一日树碑,其碑文曰:“堆大唐开元二十一年,岁次壬中,舅甥修其旧好,同为一家。往日贞观十年,初通和好,远降文成公主入蕃。以后景龙二年,重为婚媾,金城公主固兹降蕃。间者边吏不谨互有侵轶,越在迟荒,因为隔阂。今遵永旧,咸与维新,帝式藏用,不违厥旨。” 册府元龟外臣部和亲材料3 初,吐蕃达磨赞普有佞幸之臣,以为相。达磨卒,无子,佞相立其妃淋氏史尚延力之子乞离胡为赞普,才三岁,佞相与妃共制国事,吐蕃老臣数十人皆不得预
27、政事。首相结都那见乞离胡不拜,曰:“赞普宗族甚多,而立綝氏子,国人谁服其令,鬼神谁飨其祀!国必亡矣。老夫无权,不得正其乱以报先赞普之德,有死而已!”拔刀螯(划破)面,恸哭而出。佞相杀之,灭其族,国人愤怒。又不遣使诣唐求册立。洛门川讨击使论恐热,性悍忍,多诈谋,乃属其徒告之曰:“贼舍国族立綝氏,专害忠良以协众,且无大唐封命,何名赞普!吾当与汝属举义兵,入诛綝妃及用事者以正国家。天道助顺,功无不成。”遂说三部落,得三万骑。是岁,与青海节度使同盟举兵,自称国相。 资治通鉴卷246 材料4 元起朔方,固已尚释教,乃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民犷而好斗,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吐蕃之地,设官分职,
28、而领之于帝师。乃立宣政院,其为使位居第二者,必以僧为之,出帝师所辟举,而总其政于内外者,师臣以下亦必僧俗并用,而军民通摄。于是帝师之命,与诏敕并行于西土。 元史卷202八思巴传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西藏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要求:内容应包括过程及看法。答题应成文,无罗列材料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依据有效信息和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其过程在材料中有明确信息,应该从汉朝、隋朝、唐朝和元朝四个朝代分别概括。看法应从吐蕃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是建立在双方长期交往基础上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答案:过程:汉朝时屑西羌之地,隋朝以前与中央政府无联系;唐朝时,吐蕃与中央政府关系密切,“和同为一家”,进行会盟
29、,并且形成有吐蕃赞普须经唐政府册封的习俗;元朝时,政府设宣政院管理吐蕃,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行政区域。看法:西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建立在吐蕃与内地长期交往基础之上,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21(12分)“和亲”政策是古代中原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采取的一种协调双方关系的一种措施。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西汉采用和亲政策是在何时?(1)“昭君出塞”又是在何时?(1分)“昭君出塞”的重要作用有哪些?(1分)(2)东汉时期与匈奴的关系如何?请简要叙述之。(2分)(3)唐朝时期,中原政权又与哪些民族进行过和亲?(1分)请分别简述和亲的表现及其历史作用。(6分)解析:第(1)小
30、题的前两问都是再认、再现的题目,“昭君出塞”的作用要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层面进行归纳和概括。第(2)小题是叙述类问题,要结合教材,从匈奴分裂和东汉反击北匈奴进行叙述。第(3)小题,第一问要回答出回纥和吐蕃,在回答后面的问题时,就不会遗漏答案。与回纥的交往,要重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的分析,以及推动民族封建化的过程。在回答与吐蕃和亲的过程中,也要结合教材,联系文城公主入藏、唐天子“册命”、金城公主入藏等三个方面概括。答案:(1)西汉初年(或答:汉高祖时期)。(1分)汉元帝时期。(1分)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互市兴旺起来,文化往来增多。四十多年间双方和睦相处。(1分) (2)东汉初年,匈奴分
31、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向汉称臣,与汉人杂居,人口增殖。北匈奴退居漠北,仍然威胁中原及河西、西域。(1分)东汉时期,大将窦固、窦宪先后出击,大败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他们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最后解除。(1分) (3)几次与回纥和吐蕃和亲。(1分)从唐肃宗开始,几次与回纥可汗和亲。(1分)作用:改善和加强了与回纥的友好关系,推动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回纥民族的封建化过程。(1分)贞观时期,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带去大批的手工艺品和多种生产技术、医药书籍,大大有利于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2分)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两百年间,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1分)8世纪初,金城公主嫁与吐蕃赞普。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促进了汉蕃的进一步交流和融合。(1分)本文作者:田书堂 手机:13846343178学校:黑龙江省农垦北安分局一中电子信箱:tianshut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