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08高考复习教案资料:第三讲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与变法.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57286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8高考复习教案资料:第三讲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与变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08高考复习教案资料:第三讲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与变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08高考复习教案资料:第三讲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与变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08高考复习教案资料:第三讲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与变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08高考复习教案资料:第三讲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与变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08高考复习教案资料:第三讲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与变法.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提供高考试题、高考模拟题,发布高考信息题本站投稿专用信箱:ks5u,来信请注明投稿,一经采纳,待遇从优第三讲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与变法复习目标知识目标重大改革及其历史影响 著名君主的政绩能力目标1、重大改革运动的背景、内容、成败原因、历史经验。2、理解我国古代的改革与现今的改革的不同。3、重要历史人物评价重点、难点、 对重大历史改革和变法的正确认识、对重要历史人物正确评价计划课时:一课时复习过程:【专题知识归纳】1、概念: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社会改革,从狭义上讲,主要有管仲改革、战国时期变法运动(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等;从广义上讲,凡是统治阶级对政治、经济、文化等

2、政策的调整,都称得上改革。2、改革类型春秋时富国强兵的改革管仲改革。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商鞅变法。封建统治者为挽救统治危机而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有王莽改制、周世宗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从整体上看,多数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暂时挽救了统治危机,是值得肯定的。但这些改革不是从根本上触动生产关系,又多招致大地主的反对,多是以失败而终。少数民族为汉化而进行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开国的相对贤明君主对统治政策的调整和厘正:汉高祖、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明太祖、康熙帝(清入关后的第三代皇帝,实则起了开国作用)等对统治政策的调整。3、

3、中国古代重要的改革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废除特权,奖励耕战,建立县制。秦国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国家实力增强,为秦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加强军事力量就成为改革的显著特点。王莽改制:公元8年改制,王田私属,不许买卖;多次改变币制。改制失败,激化了社会矛盾。北魏孝文帝改革: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实行汉化政策。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后周周世宗改革:采取措施开垦荒田,取消苛捐杂税,重视兴修水利,整顿军队,严格纪律。后周力量增强,为后来结束分裂割

4、据局面奠定了基础。庆历新政: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改革时弊: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限制官僚子弟亲友通过恩荫做官;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新政触犯了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改革措施仅一年左右即被废止。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兴修水利,发展了农业,政府的牧人也增加了一些,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但是新法越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而失败。金世宗改革:提倡开荒,利用黄河故道实行屯田,招募农民垦种,遇到荒歉年,减免租税,改革使北方经济得到发展。4、著名君主的政绩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发展经济。和亲

5、匈奴,改善民族关系。 汉武帝:加强皇权,解决王国问题,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派张骞出使西域,发展同西域少数民族的关系。 光武帝刘秀:提倡节俭,减轻赋税,释放奴婢,整顿吏治。 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善于纳谏,知人善任,加强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重用人才,促进唐朝经济继续发展,设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疆。 元世祖:实现统一,调整统治政策,重视农业发展,实行行省制度,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明太祖:重视农业生产,注意减轻农民负担。 康熙帝:奖励垦荒,宣布原明藩王的土地归现耕种人所有,维护国家统一,平定叛乱,维护国家利益,

6、抵御外族侵略。【重点问题精讲】1正确认识古代中国的重要改革和变法的本质和规律 (1)改革的原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了达到某一政治目的,实现富国强兵。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 (2)改革的主要内容:调整生产关系,改革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采取措施(如屯田、减免租税、兴修水利等)恢复、发展经济。整顿政治,惩处贪官污吏(如后周世宗改革)。改革军制,严肃军纪。开源节流,增加财政收入。吸收先进民族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等。 (3)改革的根

7、本目的: 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建立封建的统治基础;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4)结果和作用有的改革成功了,如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周世宗改革等,这些改革增强了本国的经济、军事力量,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程,为实现其政治目的奠定了基础。但试图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的改革尽管一度取得成效,但最终结果还是失败了,如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等。(5)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是否采取了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措施。是否有强大的政治力量作后盾,得到统治者或民众的支持。是否有支持改革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改革者的政治素质和意志是否坚强。(6)对改革的

8、认识: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社会弊政是促进国家强盛的手段。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改革必然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此改革是会有阻力的,但通过改革能革除弊端,促使社会的不断进步。封建统治者实行的改革,可能会使百姓得到一些实惠。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认识改革时一定要注意其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的不同。2、对重大改革的综合评价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扩大势力、消除危机、巩固统治、适应形势等;改革的内容涉及政治制度、土地分配、赋税征收、荒地开垦、水利兴修、发展军力和废除旧俗等方面;改革的

9、结局是或取得完全成功,或彻底失败,或取得一些成效但最终失败。 革除社会弊政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革弊标新要有远见卓识,要坚决彻底;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中还需要注意用人。 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改革必然会触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3、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要想对历史人物做出合情合理的评价,必须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下,具体注意下列几点: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坚持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放入具体历史环境之中,坚持历史的观点;看其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既要充分肯定杰出历

10、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又要克服英雄史观;对历史人物的功过要具体分析。专题演练、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内容相同,性质相反 、都废除奴隶制度而确立了封建制度、都壮大了本国进行争霸斗争的实力 、都改变了所在国家的社会性质、春秋与战国时期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改革的内容不同 、改革的方式不同 、改革的性质不同 、改革的结果不同、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迅速发展 、称雄天下的欲望、阶级斗争十分尖锐 、东周王室日渐衰微、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

11、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因素是、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变法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变法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6、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A、经济衰退 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 D、吏治腐败7、过度削弱地方权力。往往导致国力的衰微。与纠正这一弊端有关的改革是 A、商靶变法 B、王莽改制 C、王安石变法 D、张居正变法8、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

12、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青苗法 募役法 将兵法 市易法A、 B、 C、 D、9、恩格斯说:“如果政治权利的行为违反了经济的发展,在大多数的场合,政治权利总要为经济的发展所击败。”下列改革及其结果、最能够反映上述观点的是 A、商鞅变法 B、王莽改制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历史上的重大社会改革,往往需要以思想解放为前提。根据相关历史知识,据此回答0-14题:0、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了“圣不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思想家是、墨子 、荀子 、商鞅 、荀子11、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汉武帝改革

13、、北魏孝文帝改革、唐代杨炎“两税法”改革 、宋代王安石变法12、康、梁维新派提出向西方学习,推动“百日维新”,但真正得以实施的措施是、按西法编练新军 、设制度局,为新政立法、进行地方官制的改革 、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13、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强调科学与民主并重,在政治上实行、民主共和制 、君主立宪制 、苏维埃体制、人民民主14、改革开放初期,“真理标准”讨论所否定的错误观点是、“两个凡是”论 、“党内新生资产阶级”论、“以阶级斗争为纲”论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论15、材料一(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于

14、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则青苗之令行矣。 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司马光)言青苗之弊曰:“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县官督责之惑乎!”惠卿曰:“青苗法,愿则与之,不愿固不强。”光曰:“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也不强也。”帝(神宗)曰“陕西行之既久,民不以为病。”光曰:“臣陕西人也,见其病,未见其利。” 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清朝史学家赵翼评论说青苗钱虽曰不得过二加息,而一岁凡两放两收,则其息已加四;有司又约中熟为介,令民偿必以钱,则所定之价,又必逾于市价,而民之偿息,且十加五六,则并非安石之初法矣,此所以病民也。 引自赵翼廿二史札记回答:材料

15、一中的“兼并之家”、“豪民”主要指哪些人?据材料一指出青苗法主要对谁有利?在材料二中,司马光认为“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他指出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三中赵翼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赵翼的结论与王安石的目的是否矛盾?说明你的结论。16、韩非子指出,商鞅软虽死,“秦法未亡也”。结合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分析其历史影响。17、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什么?变法之前,王安石提出“因天下之利以生天下之财”和“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财方法。在变法期间,上述方针是如何得以体现的?司马光对此评论说:“不加赋而国用足,不过是设法阴夺民利,其害甚于加赋”。对此,你的看法如何? 【参考答案】、6、D7、C

16、8、D9、B10、11、12、13、14、15、大地主,高利贷者。封建国家。官府逼民借贷,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加剧了社会矛盾。他指出的目的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站在大地主阶级立场上,维护他们的利益。有道理。赵翼分析的情况与王安石变法的初衷并不矛盾。因为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统治危机。限制大地主和高利贷者盘剥并不意味着国家减轻对农民的直接索取。二者的区别在于取之是否有度。16、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废除旧贵族特权,奖励耕战,按军功授爵和赐给田宅;建立县制,由国家统一派官吏治理,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促进先进生产方式的确立,使秦国迅速强盛。17目的:摆脱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富国强兵和巩固北宋政治。体现:青苗法,由政府每年在青黄不接之时,对农民进行低息贷款,即限制高利贷盘剥;募役法,对享有免役特权的官僚征助役钱;方田均税法,按土地的实际占有数量征税,通过打击大地主的利益扩大税收标准和范围。这些措施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改良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以提高农业生产产量和国家实力。评价:司马光认识到王安石变法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由于他代表了这部分人利益,故反对王安石变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